1.2-亚里士多德对《奥德赛》等作品的情节安排的分析

1.2-亚里士多德对《奥德赛》等作品的情节安排的分析
1.2-亚里士多德对《奥德赛》等作品的情节安排的分析

文本分析库

亚里士多德对《奥德赛》等作品的情节安排的分析

1.知识点:亚里士多德对悲剧情节安排的建议

2.知识点讲解:亚里士多德对悲剧情节的安排提出了具体的建议。首先,情节

应当完整。“完整”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其一,情节必须有开头,有中间,有结尾;其二,构成情节的各个事件之间必须有紧密的必然关系,事件的位置不可挪动;其三,各个事件必须服务于整体的情节,不能是可有可无的。

对情节的这种要求体现出亚里士多德的有机整体观念。其次,情节应当具有一定的长度。从戏剧的内在要求来看,情节的长度应当足以完整地展现出一个由顺境转入逆境的行动。从现实的观剧情况来说,情节不宜太长,否则不便于观众记忆。从戏剧的比赛规则来说,情节也不能太长。因为古代雅典的戏剧比赛一般规定,一个白天之内要演完一个悲剧诗人的至多三部作品。3.实体内容:

第7章

定义有了,1现在讨论应如何编组事件的问题,因为在悲剧里,情节是第一,也是最重要的成分。2

根据定义,3悲剧是对一个完整划一,4且具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因为有的事物虽然可能完整,却没有足够的长度。5一个完整的事物由起始、中段和结尾组成。6起始指不必承继它者,但要接受其它存在或后来者的出于自然之承继的部分。与之相反,结尾指本身自然地承继它者,但不再接受承继的部分,它的承继或是因为出于必须,或是因为符合多数的情况。7中段指自然地承上启下的部分。因此,组合精良的情节不应随便地起始和结尾,它的构合应该符合上述要求。8

此外,无论是活的动物,还是任何由部分组成的整体,若要显得美,9就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即不仅本体各部分的排列要适当,而且要有一定的、不是

得之于偶然的体积,因为美取决于体积和顺序。10因此,动物的个体太小了不美(在极短暂的观看瞬间里,该物的形象会变得模糊不清),11太大了也不美(观看者不能将它一览而尽,故而看不到它的整体和全貌——假如观看一个长一千里12的动物便会出现这种情况)。13所以,就像躯体和动物应有一定的长度一样——以能被不费事地一览全貌为宜,14情节也应有适当的长度15——以能被不费事地记住为宜。

用艺术标准来衡量,作品的长度限制16不能以比赛的需要和对有效观剧时间17的考虑来定夺。不然的话,若有一百部悲剧参赛,18恐怕还要用水钟来记时呢——就像人们传说的那样。19但是,若从以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其限度的观点来看,只要剧情清晰明朗,篇幅越长越好,因为长才能显得美。20说得简要一点,作品的长度要以能容纳可表现人物从败逆之境转入顺达之境或从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的一系列按可然或必然21的原则依次组织起来的事件为宜。长度若能以此为限,22也就足够了。

[注释]

1 事实上,作者没有给每个成分下定义(参考译文第6章第13行)。

2 或译作:这是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作者反复强调了情节的重要性(参见第5章第12—13行,第6章第32、45行,第9章第25行等处)。

3 参见第6章第3—6行。

4 Teleias kai holēs.悲剧的定义中有teleias一词(见第6章注5),holēs的出现,可能是为了强调。如果说holon和teleion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同义词,它们的意思也是“十分接近的”(《物理学》3,6.207a13)。

5 Megethos,或作“体积”解。

6 另参见第23章第3行。类似的论述也见之于柏拉图的《法伊德罗斯篇》264C。

7 或: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如此(参考《分析续论》2.12.96a8-10)。在下文中,作者用“必然”和“可然”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8.直译:应该使用上述成分(ideal,即起始、中段和结尾)。

9 Kalon(参考第4章注11)。美的要素包括顺序、比例和限度(《形而上学》12.3.1078a36—37,另参考《论题》(Topica)3.1.116b21—23)。

10 美的个体应有一定的体积(参考《政治学》7.4.1326a33,《尼各马可斯伦理学》4.3.t123b6—8,比较希罗多德《历史》1.60。“体积”原文作megethos(比较注;);“顺序”原文作taxis,亦可作“排列”解。

11 亚氏认为,物体的体积和对它进行观察所需的时间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关联(参考《物理学》4.13.222b15)。物体太细小,使人难以分辨它的组成部分(美的个体应有完好的内部组织),也弄不清它是怎么组合起来的,自然就无美可言。

12 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一个stadion等于六个plethra,合六百另六英尺九英寸。

13 在原文中,括弧止于“全貌”。

14 参见第23章第“行及第24章第12行中相似的论述。

15 Mēkos,比较megethos。

16 Horos,“限制”,亦可作“定义”解。

17 原文作pros tous agōnas kai tēn aisthēsin,“与比赛和感察有关”。关于agōn,参考第6章注60。

18 当然,这是夸张的说法,学问家的严谨没有泯灭他的幽默感。在城市狄俄努西亚戏剧比赛中,一天内上演的悲剧一般不超过三部(参考附录“悲剧”第3段)。

19 或:正如人们有时提及的那样。阿拉伯译文作:正如人们惯常所说的那样。在法庭上,为了使卷入纠纷的双方有相等的说话时间,古希腊人曾用水钟记时。观存的古文献中查不到在悲剧比赛中用水钟记时的记载。

20 参考注10。对这里的提法不可作过于机械的理解——作者大概不会鼓动诗人写一万行的悲剧。事实上,作者刚刚说过,情节的长度应以能被不费事地记住为宜。所以,即便是史诗,也不宜拉得过长(参考第24章第11—12行)。

21 可然(to eikos)和必然(to anankaion)可能是当时的学者们所熟悉的术语(柏拉图曾合用过这两个词,见《提迈俄斯篇》40E)。亚氏认为,事物的存在或不存在,事情的发生或不发生,若是符合一般人的看法,这种存在或不存在,发生或发生便是可然的(《分析论》(Andlytica Priora)2.27.70a2—6,另参阅(修辞学)1.2.1357a34ff.)。“必然”排斥选择或偶然:一个事物若是必然要这样存

在,就不会那样存在,一件事情若是必然会发生,就不会不发生(《形而上学》4.5.1010b26—30)。“可然”和“必然”将在下文中反复出现。关于人物命运的变化,详见第13章。

22 参考注16.对悲剧的长度,作者没有作出硬性的规定,这是明智的。公元前五世纪的悲剧一般不超过1,600行。在现存的索福克勒斯的悲剧里,《俄底浦斯在科罗诺斯》(Oedipus Colonèus)最长,为1,779行,《特拉基斯妇女》(Trachiniae)最短,为1,278行。在现存的欧里庇得斯的作品中,《赫拉克勒斯的后代》(Heraclidae)最短,仅1,055行。另参考第24章注22。

第8章

有人以为,1只要写一个人的事,情节就会整一,其实不然。在一个人所经历的许多,或者说无数的事件中,有的缺乏整一性。2同样,一个人可以经历许多行动,但这些并不组成一个完整的行动。所以,那些写《赫拉克雷特》、3《瑟塞伊特》4以及类似作品的诗人,在这一点上似乎都犯了错误。5他们以为,既然赫拉克勒斯是单一的个人,关于他的故事6自然也是整一的。然而,正如在其它方面胜过别人一样,7在这一点上——不知是得力于技巧还是凭借天赋8——荷马似乎也有他的真知灼见。9在作《奥德赛》时,他没有把俄底修斯10的每一个经历都收进诗里,例如,他没有提及俄底修斯在帕那耳索斯山上受伤11以及在征集兵员时装疯12一事——在此二者中,无论哪件事的发生都不会必然或可然地导致另一件事的发生——而是围绕一个我们这里所谈论的整一的行动完成了这部作品。他以同样的方法作了《伊利亚特》。13

因此,正如在其它摹仿艺术里一部作品只摹仿一个事物,14在诗里,情节既然是对行动的摹仿,就必须摹仿一个单一而完整的行动。事件的结合15要严密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至若是挪动或删减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就会使整体松裂和脱节。16如果一个事物在整体中的出现与否都不会引起显著的差异,那么,它就不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注释]

1 《诗学》不指名地驳斥了某些人的意见(另参见译文第13章第20、29行,第26章第11行等处)。

2 或:有的不能并为一个整体,

3 Hēraklēis。公元前七至六世纪的培桑德拉(Peisandros)、公元前K世纪的帕努阿西斯(Panuasis)等都写过以赫拉克勒斯的经历为素材的史诗。赫拉克勒斯(Hēraklēs)是传说中著名的英雄,曾做过十二件极难、极危险的事情(Twelve Labours)。关于他的传说形形式式,不一而足。

4 以讲述瑟修斯的经历为主,瑟修斯(Thēseus)是埃勾斯(Aigeus)和埃丝拉(Aithra)之子,传说中的雅典英雄。和赫拉克勒斯一样,瑟修斯一生经历坎坷,颇多传奇。哪些诗人写过史诗Theseis,不明。

5 比较第23章第17行。

6 “故事”原文作muthos(在此之前,该词一直作“情节”解,另参考第9章第20行等处,详见附录“Muthos”)。

7 参考第24章注26。

8 参考第17章注8,附录十四第21—22段(第285—286页)。

9 Kalōs idein,意为“看得很清楚”。

10 俄底修斯(Odusseus)乃莱耳忒斯(Laertēs)之子,忒勒马科斯(见第25章注48)和忒勒格诺斯(见第14章注24)的父亲,伊萨凯(Ithakē)国王。在《伊利亚特》里,他不仅英勇善战(11.312ff.),而且足智多谋,能言善辩(19.154f1.)。阿基琉斯死后,他争得了死者的甲胄。俄底修斯是《奥德赛》的第一主角。

11 事实上,《奥德赛》原原本本地交待过这件事(19.392—466)。此外,该诗第21卷第217—220行,第23卷73—74行及第24卷第331—332行对伤疤亦作过简单的提及,目的是为了证明俄底修斯的身份。现在的问题是,既然《奥德赛》对此事有过明确的交待,作者何以又有此番言论呢?亚里士多德不是圣人,自然不会无所不知,但总还不至孤陋寡闻到如此可悲的地步吧?专家们因此作了如下解释:作者认为史诗应该描述一个完整的行动(见下文,另参见第26章第39行),而某些与之无关的事件实际上和作品本身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关联,因此,说这些事件不在行动之中,是可以理解的。帕那耳索斯山(Parnassos)为品道斯(Pindos)山脉的一个分支,其主峰距德尔福仅几英里。

12 俄底修斯无心征战,故以装疯回绝阿伽门农的邀请,被帕拉梅得斯(Palamēdēs)识破。《奥德赛》的确没有提到这件事;此事可能出现在史诗《库普

利亚》里。

13 此种方法显然是作者欣赏的(另见第23章第1—3行)。亚里士多德“剖析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结构(第8、23章)以及这两部作品的区别性特征(第24章),在这些方面,亚里士多德的判断具有无可争辩的权威性”。古时的学者们有时没有真正理解亚氏的评析,“没有一个人具有那样深邃的洞察力”(D.B.Monro,Homer's Odyssey Booksl3—24,Oxford:Clarendon Press,1901,p.418)。

14 参考第1章注13。

15 或“事件的部分的组合”。

16 “脱节”,阿拉伯译本作“被摧毁”。

(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74-80页。)

奥德赛(节选)

教学目标: 1了解《荷马史诗》 2了解《奥德赛》创作特点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长篇叙事诗的能力,把握课文的独到之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奥德赛》是公元前九至八世纪古希腊盲诗人荷马根据口头流传的史诗、短歌编成的长篇叙事诗,它与荷马的另一部作品《伊利亚特》一起被称为“荷马史诗”。关于荷马的生平,古代流行过许多神奇的传说,说他是神所生,他与史诗中的英雄都相熟悉等等,但均无文字记载。荷马生活在希腊氏族社会解体,奴隶制开始形成的时代,经他记载留下了两部长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欧洲最早的诗歌,因此,荷马被称为欧洲诗歌的鼻祖。 希腊联军在特洛伊战争中,采用将领奥德修斯的“木马计”攻陷了特洛伊城,胜利的将领纷纷带兵回国。《奥德赛》就是叙述奥德修斯乘船回故乡过程中,用智慧战胜各种灾难,最后胜利回家大团圆的故事。 奥德修斯是希腊半岛西南方伊塔刻岛的军事首长,他拥有领地、庄园,还有家奴和牲畜。在他离家九年期间,家里聚集一百多人,向他妻子求婚,在他家吃喝挥霍,但都遭到他妻子的拒绝。 奥德修斯和他的伙伴回家途中,在海上遇到风暴。他们漂流到独眼巨怪的海岛,巨怪把他们关在岩洞,吃了他的几个同伴。聪明的奥德修斯用酒灌醉巨怪,用木棒弄瞎了巨怪的眼睛,逃出了岩洞;他们还曾到吃迷莲人的国土,不少人吃了迷莲,忘记了家乡;他们还到了女巫瑟西居住的海岛,他的同伴被女巫变成了猪;他们又到了冥土,见到了英雄阿契里斯的阴魂;他们在从海卡律希狄斯和六头十二臂的斯库拉中间穿过时,又失去了六个同伴。最后,他的同伴们因为偷杀太阳神的神牛,全部葬身海底,只有他一人漂到女神卡普索的岛国,在这里他被留住了七年。后来他来到了淮阿喀亚岛,岛上国王阿尔基诺斯设宴招待他。席间,盲歌手德莫多克演唱特洛伊战争的故事,深深感动了奥德修斯,奥德修斯向阿尔基诺斯国王讲述了他历险的经过,国王送给他许多礼物,为他备船,送他回到了家乡。 他在外期间,妻子一直在等待着他,儿子也长大成人。奥德修斯假装一个乞丐回到家里,试探妻子,证明了妻子的忠贞。他跟儿子一起设计杀死了那些求婚的人,处死了帮助求婚者的奴隶,重新作了伊塔刻岛的国王。 可以说,《奥德赛》整个就是一首归家的叙事长诗,而节选部分是奥德修斯归家的转折点,叙述了奥德修斯有家难回的痛苦,以及决定返家的决心,显示了人物“坚定的心灵”。 二、诵读并感知课文 第1小节写女神卡普索向奥德修斯传达宙斯的旨意。女神虽然不愿奥德修斯离去,无奈难违宙斯的意志,当她来到奥德修斯的身边时,看到的是一个人思念故土、渴望归去而不能,因而备受煎熬的场景。 第2小节写奥德修斯在获许返乡时的疑虑和机智应对。在节选部分之前,作品有许多情节写到奥德修斯与众神的周旋,与女神的冲突,加上离开故土后参战的遭遇,使奥德修斯对一切充满了戒备,为什么他听到女神让他返回故里时没有欣喜若狂,这正是特殊环境之下人物特殊的行为与心理的反应。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西方科学之父,他的《诗学》是西方第一部较为完整的美学,文论专著。在《诗学》中,他对悲剧首次进行了全面论述,在批判地继承古希腊悲剧理论和柏拉图的理论基础上对戏剧理论进行了创新,对后世悲剧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为“悲剧”下了一个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通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们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同时,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语、唱段和戏景,其中,“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性格的重要性占第二位。”而这六个成分中,事件的合理安排是悲剧中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完整的活动具有开端,中间,结尾。一部悲剧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其组成部分不仅要排列有序,而且必须具备量度。这一系列或出于必然,或出于或然而继随发生的事件中,人物由逆境转入顺境,再由顺境转入逆境,这一长度即是比较合适的界限。同时,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作为对一种行动摹仿的情节,它必须摹仿单一的和完整的行动。组成情节的事件必须严密布局,

以至于如果搬动或删除其中的任一成分,整体将会松散和崩溃,也就是悲剧的情节应达到整一。这就是悲剧论的情节整一律。例如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戏剧中人物哈姆莱特性格的理解,而其情节是整一的、一目了然的。从我国早期将其译作《王子复仇记》,我们就不难看出戏剧讲述了王子哈姆莱特报杀父之仇的故事。故事情节看似简单,并充分贯彻了亚里士多德的事件要合理安排的理念。然而细细读来,我们会发现在这一大的整体脉络之下,还有一条 与之相平行的隐形的复仇脉络与之相呼应。这一隐形脉络进一步帮助体现了作品所要歌颂的主题。对于情节的取材也是非常重要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最好的悲剧都取材于少数几个家族的故事。”这些家族都是声名显赫的“大家族”,只有这样的艺术题材才能既激发作者的创作激情,又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哈姆雷特》写的是一个国家的王子的故事,《麦克白》写的也是争夺皇位,杀了国王这样的大事件。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效用是引起我们的怜悯,从而是心灵得到净化。最完美的悲剧取材于少数家庭的故事。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摹仿人的品质,而在于摹仿某个行动,剧中人物的品质由他们的“性格”决定 。而他们的幸福与不幸都取决于他们的行动。悲剧人物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们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们犯

关于亚里士多德_诗学_中的净化

2012年第 2期 安徽文学 A N H U I W E N X U E 关于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净化 向妮娅 数百年来,净化是怎样的一个概念、以什么为净化的对象,有很多关于这些的研究和讨论,至今研究者们都未能达成一致。本文主要以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解为基础,探讨《诗学》中有关净化的解释。一、《诗学》中提到悲剧和净化的地方 在第一章中说诗作是模仿,在第二章中说诗作中悲剧把韵律、歌曲、语言作为媒介使用。悲剧的对象是优秀的好人。悲剧起源于狄苏朗勃斯歌队领队的即兴口诵,此种活动至今仍流传于许多城市(第4章),以格律文的形式模仿严肃的人物,尽量把它的跨度限制在“太阳的一周”内,这是悲剧和史诗的不同(第5章)。悲剧的特征可以总结如下: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感情得到宣泄。 继这处之 后,情节起因于行动者的性格和思想,这个性格在第 15章、思想在第19章中被提出来考察。情节的长度以能容纳足够表现人物命运变化的篇幅为宜(第7章),情节应该模仿一个完整的行动(第8章),既能使 人惊异又能表现因果关系的事件最能引发怜悯和恐惧(第9章)。复杂的情节里伴随突转、发现和苦难(第 10、11章),悲剧由开场白、场、退场及合唱等组成(第12章)。 但是,第13章中关于优秀的情节应该表现有缺点或犯了某种后果严重的错误的好人由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的论述,给了一个有用的启示。可以认为说明了与净化有关的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感情得到宣泄。关于“怜悯和恐惧”在第14、15章中有进一步研究。 二、关于净化的解释 如上所述,书中提及净化的地方较少,特别是几乎没什么进一步的说明。净化这个词在原文中写作卡塔西斯,而它的意义也是历来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卡塔西斯这个词在希腊语中大致有三个意思:(1)医学用语,是“宣泄”的意思;(2)宗教用语,是“涤罪”的意思;(3)道德用语,则是“净化”的意义。一直以来,西方文艺史上对于卡塔西斯在悲剧中的作用有两种解释,首先是净化说,第二种是“宣泄说”。回想一下自身的情感经验,在面对可怕或有威胁的景象、事物时,我 们是否意识到自我的安全对崇高感或美感产生的至关重要性。当我们站在屋内隔着玻璃看到电闪雷鸣中远处的一棵大树被闪电劈断时,与当我们身处暴风骤雨中看到身边的一棵大树刚被闪电劈断时的感受是否一样呢?显然不同。一般来说,前者的感受会是感叹自然之伟大,而后者则是赶快逃离以保安全,至于审美或是感叹的情绪,则并不重要。当然,并不能说此时就没有惊讶或崇敬,只是它们的存在几乎被危险完全掩盖,只有在找到了容身之所后再来抒发了。也就是说悲剧是引发怜悯和恐惧之情使之高涨,把这样郁积的感情发泄出来。 三、净化在悲剧观里的运用 悲剧的作用在于根据出色的梗概,引发恰当的怜悯和恐惧之情的净化。所谓恰当可以解释为“有节度”、“把过度的感情中庸化”。 在被《诗学》称赞的《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因如神所预言杀父娶母,便自残双眼,流浪国外。知道这个传说的观众,神谕和自己杀人都不考虑一边诅咒先王杀人犯一边诅咒自己,激烈地谴责说事实的预言者忒瑞西阿斯,看到这个感到恐惧和怜悯。俄狄浦斯王的行为不是恶劣的行为,不过也不能说他自己完全没有责任。 亚里士多德认为“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恐惧是由这个这样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而引起的”,因此,他认为悲剧主人公第一不应该是极好的人,因为好人遭厄运令人反感;第二不应是极恶的人,因为极恶的人遭厄运是应该的,既不令人怜悯也不令人恐惧;第三也不应与一般人太相似,因为这样的人无足轻重。而最好的悲剧主人公应该是比极好的人坏而又比一般人好,这样的人因自身的某些过失或弱点而遭受厄运。悲剧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引起人们的怜悯与恐惧之感来净化人的情感。注释 ①亚里士多德,著.诗学[M].陈中梅,译.商务印书馆,1999:63. ②朱立元,袁晓琳.亚里士多德悲剧净化说的现代解 读[J].天津社会科学,2008(2). ③亚里士多德,著.诗学[M].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38.(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文学研究 14

悲剧创作论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最渊博的学者,具有百科全书式的知识。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最博学的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竟雄霸了两千年,其中文艺本质论、文艺功用论、悲剧论影响很大 四、悲剧创作论 在亚里士多德生活的年代,悲剧艺术十分繁荣。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系统的总结了古希腊悲剧艺术的实践经验,行程最早的以情节论为中心的悲剧理论,同时在历史上第一次概括了悲剧的定义,创造了一套完整的悲剧理论。对后世特别是对西方悲剧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一)悲剧的定义和结构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六章提出了西方文艺理论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悲剧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关于悲剧情节,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整一说”。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悲剧必须具备六个成分,即:情节、性格、措辞、才智、情景、歌曲。在这些成分中,最重要的就是情节,即剧情的安排。他说:“情节乃悲剧的基础,有似悲剧的灵魂。”因为悲剧的目的不在于模拟某种性格,而在于模拟某一行为,通过行为表现性格。他说:“悲剧中没有行动,则不成为悲剧,但没有性格,仍然不失为悲剧。”亚里士多德主张,戏剧应该以情节为中心,不能以性格为中心,要求戏剧情节应该统一、完整和长度适当。戏剧情节只限模拟“一件行为”,所有事迹都要围绕这一行为,事迹之间应有或然或必然的联系,每个事迹都是整体中的有机成分。剧情安排必须体现事件内在的有机联系,必须反映行动发展的必然规律。情节必须有适当长度,观察时间太短,则印象模糊;观察时间太长,则印象零碎。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情节整一律”,不只是着眼于戏剧的形式美,它既是对作品形式的要求,也是对作品内容的要求。关于悲剧人物,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过失说”。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着重探讨悲剧人物的品质和遭遇,他认为悲剧的特殊功能是激发怜悯与恐惧。他解释说:“怜悯是因为此人不应有此大难,恐惧是因受难者是我辈中人,怜悯是怜惜不应之难,恐惧是为如我者恐惧。” 因此他认为,理想的悲剧人物应该是:既不大德至善,也非穷凶极恶,而是“介乎这两者之间:它不以美德或正义著称,他所以陷于否运,并非引起邪德败行,而是由于…过失?……甚或宁要更好,不要更劣。” 亚里士多德的“过失说”,首先含有丰富的辨证因素:悲剧人物不是无辜受难,而却犯有过失,所以咎由自取并不违背道义原则,同时,悲剧人物没有邪德败行,但却遭到严惩,所以值得同情,能够引起怜悯与恐惧。其次“过失说”打破了传统的命运观念。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不应只归结为人所无法驾驭的命运,而应到人自身的性格与行为中去寻找,要重视人的责任与完善。例如伟大的悲剧作家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迷茫、焦虑、惶惶不安、的情绪和心态,笼罩在哈姆莱特复仇的整个过程中,也就有了他行动上的犹豫和延宕,使他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不是他没有复仇的机会和方法,而是他的性格的缺陷导致他的悲剧性,从而被史学史上称为“延宕的王子”。中国悲剧性人物也是如此。例如司马迁笔下的项羽,他骁勇善战、粗中有细,但他性格的弱点导致了他的灭亡。“妇人之仁”使他在鸿门宴上错过了杀刘邦的机会,以至最后兵败乌江,自刎而亡。关于悲剧作用,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净化说”。亚里士多德在悲剧定义的末尾提到,通过人物的动作,“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以取得悲剧的效果,此外,他在《政治学》卷八《论音乐教育》中也讲到“净化”:“某些人特别容易受某些情绪的影响,他们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音乐的激动,受到净化,因而心里感到一种轻松舒畅的快感。因此,具有净化作用的歌曲可以产生一种无害的快感。”这种情感之所以得到净化,是由于观众受了理性的指导,满足了无害的快感,从而引起道德作用和审美效果,赋予“净化”以积极的教育意义。“净化”的要义在于通过音乐或其他艺术,使某种过分强烈的情绪因宣泄而达到平静,感到一种舒畅的松弛,从而恢复心理的健康。悲剧的净化作用就是使过强的怜悯与恐惧得以疏导,使过弱的怜悯与恐惧受到激发,从而在剧情的引导之下达到适度;经过多次戏剧陶冶,这种适度的感情就会成为习惯,借此获得心理健康,并且培养伦理德性。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含有丰富的辩证因素。首先,他把悲剧人物的塑造和观众的心理效果紧密的联系起来,开创了悲剧乃至文艺研究的心理学方向。其次,他把悲剧的原因归结为悲剧主人公的性格和行为的内部而不是外部。亚里士多德反对古希腊以来的命运悲剧观,这些都是十分宝贵的。当然,他把名声显赫、出身贵族的奴隶主作为悲剧的主

奥德赛观后感5篇精选范文

奥德赛观后感5篇精选范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奥德赛有感1 影片讲述了美女海伦引起了人神混战的特罗伊战争,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无数英雄和战士倒在特洛伊的土地上。最终,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以奥德赛想出的木马计而告终,战争胜利后,希腊英雄们纷纷归国。因决定性的战功而沾沾自喜的奥德赛对着大海夸下海口,却因此惹恼海神波塞冬,对其施下无法回家的诅咒。固执的奥德赛执意启程,途中杀死波塞冬儿子独眼巨人,导致遭遇风暴,船员悉数遇难。此后又先后遇到女神克莉索和孤岛仙女的纠缠,一晃十数年匆匆而过...... 本片根据荷马所著的希腊神话《奥德修记》改编,并荣获1997年艾美奖最佳迷你剧集导演和最佳特效两项殊荣。片中人物的成长也是值得玩味的,奥德修斯经历了一系列的艰难险阻,为他的妄自尊大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同时在这场旅途之中,也获得了智慧,学会了谦卑。盲人先知特伊西亚斯曾告诉他:”你很聪明,但并不明智,你只盼着回家,但却没有看到这个旅途本身也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你只有明白了这一点,你才能参透智慧的含义。”奥德修斯当时不以为然,但到了最后他回顾起这场历险的时候,他便懂了,这就是他的命运。 而另一段成长经历则是他的'儿子忒勒马科斯,他出海至斯巴达探寻父亲的下落。这段经历历时仅一年,但对忒勒马科斯来说却意义

重大。从成长的角度看,奥德修斯是一位成年英雄,性格已然定型,但忒勒马科斯仍需经历锻炼与考验,由一个面临困境而手足无措的大男孩,成长为一位被社会认可的英雄。换句话说,奥德修斯可以被看成是成熟了的忒勒马科斯,而忒勒马科斯可以被当做成型中的奥德修斯。细读忒勒马科斯在伊萨卡从被嘲讽到被认可、从被排斥到被畏惧的过程,既可以了解成长主题的普遍意义,又能体会经典作品的丰富与细致。 奥德赛有感2 《奥德赛》叙述希腊半岛一些部落联合进攻特洛伊。伊塔卡王奥德修斯刚得贵子,便别妻远征。战争进入第十年,攻陷敌城,赢了特洛伊战争。希腊军在回家途中因为英雄奥德修斯激怒了海王波塞冬而遇到海难,全军覆灭,是奥德修斯凭借机智和勇敢,终于逃过一劫。可是因为波塞冬的愤怒未息,导致他找不到回家的航线而在大海里漂流。在历经十年漂泊后终于返回家园的故事。与气势磅礴的《伊利亚特》不同,在《奥德赛》中荷马以继续的方式描写了奥德修斯与他的儿子特勒马科斯的传奇。奥德修斯象征了古希腊人文精神中的虔诚、智慧、机警、勇敢。《奥德赛》着重描写了希腊主要将领之一、伊塔卡王奥德修斯在攻陷特洛亚城堡之后历经十年漂泊返回家乡的故事。奥德修斯在回归过程中历尽艰险。故事以众神决定让奥德修斯返回家园为起点,分为两条线,一条是在奥德修斯的家里,向奥德修斯的妻子佩涅洛佩求婚的人们每天宴饮,耗费他的家财,奥德修斯的儿子特勒马科斯愤恨求婚人的恶行,在宙斯的女儿雅典娜的感召下外出探寻

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

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以及与现代情节的比较研究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和他的悲剧情节。他认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的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任务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悲剧包括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情节是悲剧的灵魂。然而,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情节和现代情节有一些不同和相似之处。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 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和悲剧情节研究 (一)、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在公元前五世纪末,也就是经常被称作的希腊的黄金时代,早期的希腊哲学家从研究自然转到了研究人文。然而,他们侵犯了诗人的领域,产生的竞争强度达到顶峰状态。 阿里斯多芬尼斯在他的著作《云》中辛辣的讽刺了苏格拉底;接着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一书中把苏格拉底作为发言人猛烈地回击了那些诗人。他认为诗人曾三次从真理中被移除。在西方文学中表现纯粹世界的精神或者心灵属于理想的世界;肉体和它的激情则在物质世界的泥泞中被打击。基于这些或者其他的原因,柏拉图将会把这些诗人从他的理想国中驱逐出去。 然而亚里士多德对待那些诗人的态度没有柏拉图那么坚定。在那时,哲学家们在他们的竞争者中赢得声望,亚里士多德力图结束古代的纷争,在胜利中他也是宽宏大量的。相比于其他的著作,他的著作《诗学》更大肆赞扬或者强烈地谴责文学批评。《诗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诗,这种方法比那些引起很多无果争议的个别推论要重要的多。(二)、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在《诗学》的开始亚里士多德就给出了他对悲剧的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的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任务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这个符合逻辑的定义是由苏格拉底提出经亚里士多德完善的。 一方面和其他所有的诗一样,悲剧是对行动的摹仿。然而悲剧中的行动与其他艺术或者其他种类的诗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是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另一方面与喜剧中行动细微的高低起伏相比,悲剧中的行动是琐碎的有趣的。悲剧中命运的改变会引起重大的结果的。 如果悲剧中的行动太长或者太容易被人记住,或者太简单而不能引起命运的的重大改变或者太简单很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悲剧就是去了它的有效性。 根据悲剧的定义中“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是由亚里士多德制定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出悲剧激发的情感只能是怜悯和恐惧。在我看来他对于希腊悲剧的解释过于狭窄,尽管他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了调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情感是动荡的,

亚里士多德《诗学》读后感

美学史上的启明星 ——读亚里士多德《诗学》有感 沈星辰5091309005 在高中的时候我对朱光潜老先生非常崇拜,那种“出世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而对于他致力一生的那个神秘的美学事业也让我十分的好奇。因此在这个学期我选读了美学这门课程,也开始读一些美学的著作。这次我选择了西方美学的奠基之作——《诗学》。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的美学著作,是欧洲美学史上第一篇最重要的文献,并且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产生以前主要美学概念的根据。阿里斯托芬和柏拉图的文艺理论不成系统;亚里士多德才是第一个用科学的观点、方法来阐明美学概念,研究文艺问题的人。在《诗学》中,他先确定研究的对象是诗,指出诗和其他艺术的异同,然后把诗分类,分析各种诗的成分和各成分的性质,逐步找规律,搜索各种诗的创作原则。当时古希腊文艺已经过一段黄金时期,成就已很可观,因此他有可能根据已发展的科学和哲学理论,对古希腊的文学实践和成就作出精细的分析和扼要的总结,提出一套有系统的美学理论。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一章就开宗明义:“史诗的编制,悲剧、喜剧、狄苏朗勃斯的编写以及绝大部分供阿洛斯和竖琴表演的音乐,这一切总的说来都是摹仿。”“摹仿”是《诗学》的中心概念和出发点,是亚氏文艺理论的基础与核心。他认为诗之为诗,不在于它压韵、分行与文采,而是因为它是摹仿的产物。但是,“摹仿”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描写对象简单的描摹和照抄,其实质在于按照创作者对于世界的理解去摹仿。亚里士多德根本否认了柏拉图的“理念论”,而认为只有具体存在的事物才是“第一实体”,肯定了艺术摹仿的对象本身是真实的存在。“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可能发生的事。”(第9章)这样,艺术描写的对象本身就带有了普遍性,就富于了哲学意味。亚里士多德指出艺术家必须从“(一)过去的或当今的事,(二)传说或设想中的事,(三)应该是这

1.2-亚里士多德对《奥德赛》等作品的情节安排的分析

文本分析库 亚里士多德对《奥德赛》等作品的情节安排的分析 1.知识点:亚里士多德对悲剧情节安排的建议 2.知识点讲解:亚里士多德对悲剧情节的安排提出了具体的建议。首先,情节 应当完整。“完整”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其一,情节必须有开头,有中间,有结尾;其二,构成情节的各个事件之间必须有紧密的必然关系,事件的位置不可挪动;其三,各个事件必须服务于整体的情节,不能是可有可无的。 对情节的这种要求体现出亚里士多德的有机整体观念。其次,情节应当具有一定的长度。从戏剧的内在要求来看,情节的长度应当足以完整地展现出一个由顺境转入逆境的行动。从现实的观剧情况来说,情节不宜太长,否则不便于观众记忆。从戏剧的比赛规则来说,情节也不能太长。因为古代雅典的戏剧比赛一般规定,一个白天之内要演完一个悲剧诗人的至多三部作品。3.实体内容: 第7章 定义有了,1现在讨论应如何编组事件的问题,因为在悲剧里,情节是第一,也是最重要的成分。2 根据定义,3悲剧是对一个完整划一,4且具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因为有的事物虽然可能完整,却没有足够的长度。5一个完整的事物由起始、中段和结尾组成。6起始指不必承继它者,但要接受其它存在或后来者的出于自然之承继的部分。与之相反,结尾指本身自然地承继它者,但不再接受承继的部分,它的承继或是因为出于必须,或是因为符合多数的情况。7中段指自然地承上启下的部分。因此,组合精良的情节不应随便地起始和结尾,它的构合应该符合上述要求。8 此外,无论是活的动物,还是任何由部分组成的整体,若要显得美,9就必须符合以下两个条件,即不仅本体各部分的排列要适当,而且要有一定的、不是

得之于偶然的体积,因为美取决于体积和顺序。10因此,动物的个体太小了不美(在极短暂的观看瞬间里,该物的形象会变得模糊不清),11太大了也不美(观看者不能将它一览而尽,故而看不到它的整体和全貌——假如观看一个长一千里12的动物便会出现这种情况)。13所以,就像躯体和动物应有一定的长度一样——以能被不费事地一览全貌为宜,14情节也应有适当的长度15——以能被不费事地记住为宜。 用艺术标准来衡量,作品的长度限制16不能以比赛的需要和对有效观剧时间17的考虑来定夺。不然的话,若有一百部悲剧参赛,18恐怕还要用水钟来记时呢——就像人们传说的那样。19但是,若从以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其限度的观点来看,只要剧情清晰明朗,篇幅越长越好,因为长才能显得美。20说得简要一点,作品的长度要以能容纳可表现人物从败逆之境转入顺达之境或从顺达之境转入败逆之境的一系列按可然或必然21的原则依次组织起来的事件为宜。长度若能以此为限,22也就足够了。 [注释] 1 事实上,作者没有给每个成分下定义(参考译文第6章第13行)。 2 或译作:这是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作者反复强调了情节的重要性(参见第5章第12—13行,第6章第32、45行,第9章第25行等处)。 3 参见第6章第3—6行。 4 Teleias kai holēs.悲剧的定义中有teleias一词(见第6章注5),holēs的出现,可能是为了强调。如果说holon和teleion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同义词,它们的意思也是“十分接近的”(《物理学》3,6.207a13)。 5 Megethos,或作“体积”解。 6 另参见第23章第3行。类似的论述也见之于柏拉图的《法伊德罗斯篇》264C。 7 或: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如此(参考《分析续论》2.12.96a8-10)。在下文中,作者用“必然”和“可然”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8.直译:应该使用上述成分(ideal,即起始、中段和结尾)。 9 Kalon(参考第4章注11)。美的要素包括顺序、比例和限度(《形而上学》12.3.1078a36—37,另参考《论题》(Topica)3.1.116b21—23)。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 学号:13121230 姓名:成李英 内容摘要: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著作中,主要讨论悲剧和史诗。本文主要是针对亚里士多德《诗学》第六章,对悲剧的定义展开探索。主要通过介绍亚里士多德悲剧论产生的背景,分析其悲剧论主要集中的《诗学》的文化审美内涵,及对“卡塔西斯”作用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后,在探讨今天社会中应该如何看待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 关键字:亚里士多德悲剧论卡塔西斯当代审视 引文: 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同时也是逻辑学的创始人。在人类的历史上,他第一个系统论述了西方哲学,从而成为了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直到今天,悲剧评论家和学生们仍然十分关注他在《诗学》中阐释的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德是伟大的,他的伟大在于在2000多年前他就认识到世界是真实存在的,艺术模仿的就是本质的东西,不是柏拉图所说的表象;在于他不但给出了文艺理论史上的第一部最有价值也最有影响力的著作,还第一个系统地阐述了悲剧:给出悲剧定义,列出悲剧六要素,讨论悲剧的怜悯和恐惧的感情,提出悲剧的布局方式等等。 正文内容: 一、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认为诗人的罪过是培养发育人性中低劣的部分而摧残理性,他否认史诗、悲剧、喜剧能表现真理,认为它们只是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着三层。但史诗与悲剧相比较,柏拉图认为史诗优于悲剧。 在柏拉图认为史诗比悲剧优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在古希腊苏哥拉底、柏拉图等哲学家认为爱真理者不应该喜爱庸俗低劣的悲剧,因为它远离真理。尼采也曾严肃地指出:悲剧属于献媚艺术之列,它只描写娱乐之事,不描写有用之事。苏哥拉底要求他的信徒们戒除和严格禁绝这种非哲学的诱惑"。其次,亚里士多德在《诗学》最后一章中还指出当时流行的观点认为“史诗的对象是有教养的听众———他们的欣赏无需身姿的图解,而悲剧则是演给缺少教养的观众看的。所以,如果悲剧是一种粗俗的艺术,那么它显然是二者中的较为低劣者”。在柏拉图等哲学家们认为史诗比悲剧更高贵的主要原因在于,史诗因为更接近抽象思辩而优于悲剧。史诗只是通过叙述,“无需身资的图解”,对于有教养的哲学家、老人,史诗的曼妙之处在于它不是直观的,而是通过特指的概念产生想象,这更类似于哲学家的抽象思辩,柏拉图认为这种思考方式“比起世界上

《奥德赛》读后感

《奥德赛》读后感 《奥德赛》读后感1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希腊神话里着名的大英雄尤利西斯,他使用木马计,取得了特洛伊之战的胜利。 他在回家的路途中走进了食莲人的国土,好不容易把同伙们救。他又到了海神儿子的山洞里,弄瞎了敌人的眼睛,逃出了山洞。他们接着又到了风神的家里,参加了一个又一个的宴会。遇到过巨人袭击,来到了女巫的小岛,看到了死去的人,最让他激动的是里面还有他过世的母亲。他们在海上航行时,又听到了海妖的歌声,为了保住性命,他想出一个计策,他把一块蜡融化了,搓成一个一个的小圆球,放在耳朵里,才避免海妖歌声的迷惑,紧接着又遇到了海怪的袭击,他的船沉了,他抓住一块木板,漂到了海上仙女的岛上。又到了谢利岛,国王送给他一组船,送他回家。 回到家,他发现有少数人还忠于他,大多数人拿着他的财产来享乐,他用了比武的方法夺回了他的家。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有智慧、勇气和坚定的意志,去克服重重困难,才能取得成功,得到幸福的生活,到达自己最终的目的地。 《奥德赛》读后感2 前几天,我在校讯通的抢楼活动中,无意获奖了,奖品是一本数学书。当这本书被寄给我时,我兴奋极了。我抚摸着精致的书皮,一遍又一遍地欣赏着画面上的人物,欣赏够了,才翻开书页,把每一字、

每一行,都在眼中走过。 这本书讲的是:一位叫奥德赛的男孩,拥有着无穷的智慧。他喜爱数学,用分数,把香喷喷的披萨饼分给一个个眼馋的士兵;用最小公倍数,从暗藏玄机的迷宫逃了出来;又用乘方使自己在短短一个月内从一贫如洗变成绰绰富翁。他总是在紧要关头,利用自己的数学天赋,来挽救大家。他有朋友:善良可爱的伊芙娜、唠叨不停地叨波力、威猛的麻索姆士。他也有敌人:有忠心的戈德勒和爱贪便宜的奇乌斯。三个伙伴借助他们的勇气和智慧,最终战胜的他们的敌人。 有一次,奥德赛和伊芙娜饿的饥肠辘辘,奥德赛他们遇见了一个商人,这个商人是城里最富裕的人,奥德赛利用他的数学天赋,与奇乌斯达成了一个奇怪的协议:奥德赛一天的薪水是1颗橄榄,第二天是2颗,第三天4颗,随后依次是:8、16、32、64、128、256、512、1024、20xx、4096……奥德赛说奇乌斯只需支付他一个月就够了,一个月30天,一共就是1×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29,光想一想就够烦了。结果,奥德赛变成了一位富翁,而奇乌斯成了一个一贫如洗的穷人。 我的眼睛工作了一整夜,可把这本书看完了。我闭上眼镜,一个个精彩的画面,还在向旋转木马是的在我脑子里回旋。这让我想到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数学之所以如此被人们重视,是因为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他可以给我们带来方便,在短时间内帮助人们完成一件事,可见他是多么神奇,而且结果也准确无误,是人们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悲剧理论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是柏拉图的学生。马克思曾称他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也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诗学》等。 其中《诗学》成书于亚里士多德游历外邦归来雅典之后,是他成熟时期的美学思想结晶。现存的文本据说是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学园的讲义,论证严密,风格简洁,但可能未经整理加工,有的论述比较晦涩,引起不同的解释。 《诗学》现存文本有二十六章,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1)第一至第五章,论述艺术的本性是摹仿,以此来区别各种艺术形式,追溯艺术的起源和发展;(2)第六至第二十四章及第二十六章,论述悲剧的特征及构成要素,比较史诗和悲剧(3)第二十五章,分析批评者对人的指斥,提出反驳的原则和方法。 《诗学》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理论详尽,深入而系统的阐述。他提出了悲剧史上第一个悲剧概念,在《诗学》第六章①里说到: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亚里士多德还给悲剧制订了许多规则,如悲剧应该是五幕剧,其情节应该发生在最亲近的亲属之间。 曹禺和《雷雨》 曹禺,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中国现代杰出戏剧家,著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 《雷雨》是曹禺用5年的时间创造的,虽然他是曹禺的第一部话剧,但却一炮打响,震动文坛,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被认为是“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雷雨》展示了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的作弄。专制的家长,单纯的青年,被情爱烧伤的女人,悔恨着罪孽却不自知地犯下更大的罪孽的公子哥,还有家庭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的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雷雨》中主要人物的结局是死的死,逃的逃,疯的疯。这种强烈的悲剧性深深地震撼了观众和读者,并吸引着他们去思考是什么造成这种悲剧以及悲剧效果。 《雷雨》是四幕剧,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作者让三十年发生的故事浓缩到一天发生并结束。周朴园从外地回到家里,鲁侍萍因为女儿的原因再次来到周家,两人因此而再次相遇,他们之间的秘密也随之曝光。当年周朴园为了娶那位有钱有势的女子而逼鲁侍萍抱着刚出生三天的儿子,冒着大雪离开周家。这样没有人性的开始造成30年后父子不相识反而成为仇人,还使得同父异母的兄妹相恋。当残酷的现实被披露时,必然产生震撼性的戏剧效果,最终剧中人物死的死,逃的逃,疯的疯,成了实实在在的悲剧。同时也说明了,悲剧不一定要亚里士多德说的五幕剧才能称之为悲剧并产生悲剧效果。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六要素

《奥德赛》

一、《奥德赛》的故事情节: 《奥德赛》是古希腊最重要的两部史诗之一,它与《伊利亚特》合称为《荷马史诗》,相传是由荷马所作,这两部史诗是欧洲叙事诗的典范,为欧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固的基础。其中《奥德赛》是由两条主副线构成,主线是伊萨卡国王奥德赛攻陷特洛伊城后,因惹怒海神波塞冬,致使海神降灾难于他,使他在归国途中经历了十年的海上劫难。副线是因奥德赛久久未归,家中妻子佩涅洛佩屡遭求婚者的骚扰,在自己的母亲与家中财产地位受到双重威胁时,奥德赛的儿子忒勒马科斯在女神雅典娜的帮助下外出寻父。主副线错落有致地交替展开,生动揭示了奥德赛回乡的急迫与重要。《奥德赛》全书是从海仙卡鲁普索放奥德赛回家开始叙述的,接着顺着叙述了奥德赛在阿尔基努斯王国的故事,再然后奥德赛详细地向国王讲述自己十年的海上历险,像经历了枣食者、食人部落、埃俄利亚岛、进冥府、全军覆灭等劫难,中间穿插着忒勒马科斯外出寻父及家中求婚者嚣张的境况,最终奥德赛回乡,在诸神的帮助下化为乞丐,与儿子忒勒马科斯联手杀死求婚者,并建立和平盟约,故事也在亲人相认的大团圆下欢快结束。 二、《奥德赛》的艺术特色: 1、史诗规模宏伟,内容丰富。《奥德赛》用一万两千多诗行极为广阔地反映了由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希腊社会风貌;除此之外,《奥德赛》能够抓住当时社会的重大矛盾,以巨大的艺术力量深刻地表现出了童年时代希腊人向自然战斗的英雄精神。其中奥德赛在与化为大自然的海神波塞冬的战斗中就能体现出来。 2、叙述精湛、结构完整统一、。史诗涉及的内容繁多,但通过戏剧式的集中、概括和浓缩的手法,把故事集中在一小段时间、一个人物或突出事件上,将其它的故事以穿插或倒叙的方式表现出来,既反映了事件的全貌,又突出了重点,显示了叙述的严谨与统一。像在《奥德赛》中,把10年的故事历险压缩在40天,具体又只写了五天。在叙述上,全书从海仙卡鲁普索放奥德修斯回家开始叙述,接着顺着叙述了在阿尔基努斯王国的故事,再然后奥德修斯向国王讲述自己过去的海上经历,插入了奥德修斯的回忆,这是典型的倒叙手法的运用。在结构上,史诗以奥德赛返回家乡为主线,辅以儿子忒勒马科斯外出寻父为副线,主副线错落有致地交替展开,生动揭示了奥德赛回乡的急迫与重要。 3、采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了众多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史诗中人物众多,天神、英雄、贵族、女性、怪物等皆特征鲜明、生动活泼。在具体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史诗运用了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方式,达到了突出不同人物个性特点的目的。如在描写奥德赛善言狡诈谨慎时,就通过他的语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像他刻意隐瞒身份,向女神雅典娜撒谎,像养猪人欧迈俄斯编造长篇故事等。除此之外,史诗还使用了程式化语言的使用,这种用语可以点明被修饰者的某个特点或特性,达到了一种修饰与强调的目的,有助于听众或者读者记忆和理解。像在描述奥德赛时,史诗就多次使用“莱尔特斯之子,宙斯的后裔,足智多谋的奥德修斯”的诗句,将奥德赛的聪明智慧形象地展现出来。 4、语言质朴、自然、叙述明晰轻快又不失沉稳与庄严,大量使用比喻、象征的修辞手法,便于记忆与传诵。如在《奥德赛》中,“心事重重的奥德赛辗转反侧,苦思难眠,像一条翻烤的大香肠”,史诗运用了众人熟悉的事物做喻体,把奥德赛比作成“翻烤的大香肠”,从而“调剂”了史诗的冗长与枯燥,使作品平添了

第十讲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第十讲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免费免费免费免费 第十讲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一、《诗学》的地位与影响 《诗学》是西方历史上第一部较为系统而全面地探讨美学和文艺理论问题的专著。在欧洲文艺理论和美学发展史上,《诗学》是巍峨高耸的具有开创先河、法典权威性和重大范式意义的一座里程碑,它提出的定义、原则、方法、范畴等等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而深刻的影响,乃至跨跃了国界和民族区域在世界范围内彰显风采,即使在今天看来其亦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资鉴、启示意义。俄国民主主义文学批评家、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诗学》是第一部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之至前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鲁迅先生则曾将《诗学》与刘勰的《文心雕龙》相提并论。 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价值观 首先,文艺可以给人以知识。 其次,文艺可以给人以快感。 第三,文艺可以陶冶人的心灵。 三、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 《诗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古希腊已获得繁荣发展并达到了辉煌的、不可企及的艺术高峰的史诗和悲剧的探讨,其中关于悲剧的研究又占有更大的比重。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诗学》是西方戏剧理论的濫觞。其对悲剧的性质、来源、演变、创作特点、欣赏效果等等都提出了相当具体细致的认识,给与后世的戏剧发展和戏剧理论建设以强大的范导和推动作用。 (一)悲剧的性质

在《诗学》第六章,亚里斯多德提出了西方戏剧理论史上第一个完备的悲剧定义: 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的媒介是经过“装饰”的语言,以不同的形式分别被用于剧的不同部分,它的摹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行动,而不是叙述,通过引发怜悯和恐惧使这些情感得到疏泄。 要准确理解亚里斯多德关于悲剧的定义,即应从这“三点差别”入手。 第一,媒介上的差别。第二,对象上的差别。第三,方式上的差别。 上述悲剧定义中所说的“长度”、“完整”,亚里斯多德比较于史诗及根据当时的悲剧创作实际,亦有特殊的认识和具体说明。 关于“长度”,亚里斯多德认为,“在长度方面,悲剧尽量把它的跨度限制在…太阳的一周?或稍长于此的时间内。 免费免费免费免费 免费免费免费免费 关于“完整”,亚里斯多德有着三重所指,一是情节的完备。二是情节的整一。这是强调一部悲剧只写一个事物或事件、行动。三是情节的严密。 (二)对悲剧构成因素的抽象概括 包括如下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 (三)亚里士多德说明“情节”在悲剧中的地位和作用 (P158)因为悲剧摹仿的不是人,而是行动和生活,人的幸福与不幸均体现在行动之中;生活的目的是某种行动,而不是品质;人的性格决定他们的品质,但他们的幸福与否却取决于自己的行动。,所以,人物不是为了表现性格才行动,而是为了行动才需要性格的配合。由此可见,事件,即情节是悲剧的目的,而目的是一切事物中最重要的。此外,没有行动即没有悲剧,但没有性格,悲剧却可能依然成立。……因此,情节是悲剧的根本,用形象的话来说,是悲剧的灵魂。

亚里士多德_诗学_中的悲剧理论综述_李恒

2016 年第 4 期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Vol.15 No.4 第 15 卷(总第 85 期) JOURNALOFSHANGQIU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 , Aug.2016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综述 李 恒 (辽宁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116029) 摘 要: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并形成自己的美学理论 。在其 《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花费了众 多章节论述其悲剧理论,对悲剧给出了自己的定义,并阐述了模仿说、净化说、过失说、情节论等理 论。本文将对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及悲剧理论进行论述。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诗学》;悲剧理论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 ( ) I06 A 1671-8127201604-0080-03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被称为欧洲美学思 学、历史学等观点和方法应用于其文艺理论之中。 想的奠基人。师从柏拉图的20年学习生活为亚里 《诗学》是亚里士多德现存为数不多的文学理论著 士多德后来的思想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其并非 作,他和柏拉图一样将诗歌定义为模仿,准确地说 盲目地崇拜柏拉图,而是对其哲学观点进行了批判 是“行为的模仿”。 式的继承。作为学者,亚里士多德用科学的观点对 《诗学》原名为“ ”,译为“论诗的 PoietikeTekhne 前人思想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形成其美学思想,并 艺术”。“从希腊文的词源意义来说,…诗?有 …创制? 集中体现于其美学著作《诗学》中。《诗学》是西方 的含义。诗即艺术创造。艺术属于创制知识,它不 最早的一部具有系统美学理论的著作,对西方文艺 同于理论知识、实践知识,是以塑造形象方式,再现 批评理论发展历史有着极深的影响。《诗学》大部 特殊事物,从中显示普遍的活动、情感和意义。而 分的章节都在论述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学说体 诗学就是研究艺术即创制知识的学问”[1]16。 系,包括悲剧的定义、性质、功用等。本文将主要对 《诗学》是现存最早的悲剧理论著作,在文学及 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进行详细综述。 哲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这本著作影响了西方的 一、亚里士多德及其《诗学》简介 文艺思想,对于从古至今的学者们研究美学理论有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 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经历了两千多年的传承, 逻辑学家、教育学家,其思想推动了西方哲学及科 如今《诗学》只存留26章,主要讨论的就是如何创造 学中几乎所有学科的发展。亚里士多德在继承其 诗和悲剧。其中诗的本质与起源、诗与悲剧的异 老师柏拉图的思想的同时,更对其一些观点进行批 同、模仿占了5章,而悲剧论部分占了17章。《诗 判。与柏拉图相比,亚里士多德更倾向于按照事物 学》关注悲剧的定义、成分及悲剧的影响,下文将对 原本样子进行描述、分类;柏拉图谴责纯粹的模仿, 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进行全面概述。 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模仿是人类的一种自然的、健 二、《诗学》及其悲剧理论的国内外研究 康的冲动。但是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由生物有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机体主宰的,其论著是系统的、理智的,其中不含柏 现存只有26章,但其在《诗学》中的文艺思想影响了 拉图的唯心主义。《诗学》中的思想可以被看作是 后来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学理论。国内外学者 亚里士多德对于柏拉图关于诗歌态度的一种反驳: 将《诗学》译成多种语言版本并对其中阐述的悲剧 他认为诗是理性的,主张对诗进行科学理性的分 理论进行探究。 析。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修辞学》《形而上学》《物 意大利文学批评家 LodovicoCastelvetro 于 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这些著作都或多或少地包 1570年将《诗学》译成意大利语并对其进行注释,继 含其美学思想,他将其他科学,例如生物学、心理 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和想象说并提出 “三一 收稿日期: 2016-03-17 作者简介:李 恒(199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研 究。 ·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