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记叙文中的抒情》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 写作《记叙中的描写和抒情》教案 新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记叙文中的描写和抒情的概念及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描写和抒情手法进行记叙文写作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描写和抒情的概念及其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2. 描写和抒情的手法及其运用。
3. 优秀范文赏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描写和抒情的手法及其运用。
2. 难点:如何恰当运用描写和抒情手法,使记叙文更具表现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描写和抒情的概念、作用及手法。
2. 示例法:赏析优秀范文,展示描写和抒情的运用。
3. 实践法:学生动手练习,教师指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描写和抒情的概念及其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3. 讲解描写和抒情的手法及其运用。
4. 赏析优秀范文,展示描写和抒情的运用。
5. 学生动手练习,教师指导。
6. 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时安排:本课题共计2课时。
七、教学准备:1. 教材:八年级语文下册。
2. 参考资料:相关描写和抒情的理论知识、优秀范文。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八、课后作业:1. 根据所学内容,修改自己的习作,力求运用描写和抒情手法,增强文章表现力。
2. 收集身边的感人故事,下节课分享。
九、评价方式:1. 课堂参与度:学生提问、回答问题、分享感悟等。
2. 课后作业:习作的修改及感悟。
3. 小组讨论:组内分享感人故事,互相评价。
十、教学反思:1. 课后收集学生反馈,了解教学效果。
2. 针对学生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重点关注如何通过教学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方向,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目标感。
补充和说明: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确保目标具有可衡量性、具体性和可实现性,以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和预期成果。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讨论,让他们参与到目标的设定中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我驱动力。
二、教学内容:重点关注描写和抒情手法的内涵及其在记叙文中的应用。
中考语文《抒情在记叙文中的运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抒情在记叙文中的运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文学最重要的特质就是以情动人,抒情是写作中一种很重要的表达方式。
但是抒情比较抽象,而且常常和其他表达方式结合在一起,学生很难把握。
文章中穿插恰当的抒情,往往可以使文章锦上添花,但如果使用不当,不知道文章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就会造成表达方式的混乱。
比如记叙文是以记叙这种表达方式为主的,那么文中的抒情就应是在充分记叙的基础上有感而发,如果随意点缀,勉强凑合,或者极力抒情而又空洞无物,就会造成文章的枯燥干瘪。
要避免抒情不当,就要注意在穿插上下功夫,做到紧扣内容,衔接自然,灵活、简洁、适度地进行记叙中的抒情。
一般来讲,文章中的抒情主要有如下作用:第一,表达作者的观点;第二,抒发作者的情感;第三,烘托人物形象;第四,深化文章的主题;第五,严密文章的结构;第六,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有时候,抒情用得精巧恰当,可以对上述这几种作用进行综合地表现。
作文指导设计(一)教学分析●活动目标1.初步理解抒情的概念、抒情的方式和方法。
2.指导学生学会围绕主题选择并运用恰当的抒情方式。
3.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形成写作素养。
●活动重点1.指导学生学会围绕主题选择并运用恰当的抒情方式。
2.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活动方法以讲授为主,方法与实例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活动过程设计一、活动导入【展示材料】片段一:我能感觉到妈妈并没有出去,她好像站在了我的床前。
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那里,手里抱着一条毛毯,静静地看着我。
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世界上任何形容母亲的好词加上都不为过。
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说所有的母亲都喜欢在孩子睡觉时端详他们……片段二:我能感觉到妈妈并没有出去,她好像站在了我的床前。
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那里,手里抱着一条毛毯,静静地看着我。
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那是三月里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那是夏日晚霞对嫩柳的辉映,那是月光对修竹的依恋,那是冬日里的朝霞与小草的交谈,妈妈呀,我愿在您温柔的怀里甜甜入梦!【提出问题】读一读这两个片段,说说你认为哪一段写得好。
记叙中的描写与抒情教案
记叙中的描写与抒情教学目标:1、明确记叙文中描写、抒情的作用。
2、学会在记叙文中恰当地进行描写、抒情。
课标要求: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精彩片段、佳作引路环节,例举名家名篇,师生共同鉴赏。
教学重点、难点:记叙文写作中如何描写、抒情。
教学方法:教学上主要采取讨论、交流、点拨的方式,更直观地突破教学重点。
并通过讲练结合,使知识转化为能力,使学生能在记叙文写作中恰当地运用描写、抒情。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日记导入。
二、出示目标1、明确记叙文中描写、抒情的作用。
2、学会在记叙文中恰当地进行描写、抒情。
三、精彩回顾1.找出课本中常见的抒情描写片段,并说说好处。
出示例文:朱自清《背影》孙犁《芦花荡》胡适《我的母亲》鲁迅《阿长与山海经》宗璞《紫藤萝瀑布》苏轼《记成天寺夜游》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李煜《相见欢》范仲淹《苏幕遮》《云南的歌会》小组为单位,小组长任选一课,找出抒情描写片段,并简谈作用,1分钟整理交流。
三组发言,其余学生补充评价。
2记叙文常用的描写方法归纳。
课代表在交流过程中归纳板书,其余学生补充。
环境描写: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营造气氛人物描写: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细节丰满形象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揭示主题四、写作训练多媒体出示‚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艾滋病毒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厉害了,而依然有一种‘病毒’在我们身边肆虐,那就是‘歧视’,但是总要有人去面对它,要带领我们消灭它,让我们一起结识这样一位校长。
他就是‚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郭小平---临汾红丝带学校校长。
-2004年,当时在临汾市第三人民医院担任院长的郭小平看到艾滋病区的几个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却没法上学,便和同事一起办起了‚爱心小课堂‛。
后来,在这里上学的艾滋病患儿越来越多。
在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下,2006年9月1日,郭小平建立了‚红丝带学校‛,为这些失去亲人、曾受社会歧视的无辜儿童重新建起了一个家,让他们可以安心治疗和学习。
记叙文抒情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习记叙文抒情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学会感恩、珍惜。
教学重点:1. 记叙文抒情手法的运用。
2. 提高学生的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将抒情融入记叙文中。
2. 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记忆中的那片枫叶》、PPT课件、作文批改标准。
2.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展示一片枫叶,引导学生观察枫叶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2. 提问:生活中有哪些美好的事物让你感动?二、新课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记忆中的那片枫叶》的作者及背景。
2. 学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主题。
三、课文分析1. 分析课文结构,明确文章分为引子、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 体会作者如何运用抒情手法表达情感。
3. 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四、写作指导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抒情融入记叙文中?2. 以课文为例,讲解抒情手法的运用。
3. 学生练习写作,运用抒情手法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抒情手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作品,教师点评。
二、写作指导1.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挖掘写作素材。
2. 讲解如何运用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3. 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篇抒情记叙文。
三、作文点评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2. 学生互评,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心得,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活动,使学生掌握了记叙文抒情手法。
《记叙中的抒情和议论》教学案
《记叙中的抒情和议论》教学设计【学习目标】学习在记叙中结合抒情、议论的方法及作用,并在自己的习作实践中融入真情加以使用,提升记叙文的写作水平。
导入:记叙文是通过对人物、事件、景物的具体描写,来反映客观事物和现实生活的文体,但为了更鲜明地表现主题,增强感染力,在记叙中也结合一些抒情和议论,从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犹如“画龙”,抒情和议论则是“点睛”之笔。
一篇好的记叙文决不能缺少抒情和议论。
同学们,老师搜集整理了学过的一些课文,将“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的课文实行了如下归纳:【基本技法】1、记叙中的直接抒情:人有着丰富的感情。
写作时,这种感情也会随着作者对笔下的事、理、物、景的好恶观点表露出来。
所以情感的抒发也是必不可少的、较自然的表达方式之一。
《我的老师》一文中,作者在记述蔡老师的几件小事中有这样一件事: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
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
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
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突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
母亲喊住了:“你要去干什么?”“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哦,我才醒了。
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
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
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呵!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
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呵!……什么时候,我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要求:找出记叙中的抒情语句,并说说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有什么效果?老师教跳舞、教我们读诗、看老师写字、带我们观察蜜蜂、帮我排除小纠纷……老师温柔美丽善良令人难忘。
正是有了这些感情的深沉淀积累才使这段中的抒情水到渠成。
在记叙文中做适当的抒情教案
在记叙文中做适当的抒情一、传唱经典情境导入【1分钟】课前:播放《经典咏流传》,营造氛围。
师:我们沉浸在诗词音乐之中,跟随着她的惆怅而惆怅,我想她之所以能打动我们,是因为她在表达一种真实的情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经典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是感情真挚的,记叙文亦如此。
那么,如何在记叙文中做适当的抒情以打动人心呢?今天这堂课,让我们共同来探讨。
二、结合实际进行诊断【4分钟】师:昨天,老师看了大家的作文,觉得写得非常的好,但是呢,在抒情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我总结了一下,大概有这四个方面(PPT出示),请某某同学读一下。
生:读1.情感过于夸张,不够自然;2.情感没有节制,过多抒发;3.抒发的情感与所写的内容不协调;4.抒发的情感空洞、不具体。
师:老师从同学们的作文中选取了两个比较典型的片段,请大家默读学案第4页,找找片段在抒情方面存在上述哪种问题?生:第一个片段结尾的抒情句和记叙、描写的内容不一致,没有准确地揭示记叙、描写所要表现的内容。
第二个片段结尾的抒情空洞,不具体,没有切中所记事物的深刻意义。
师:好,问题呢同学们自己也发现了。
如果说议论文重在以理服人,那么记叙文就重在以情动人,记叙文中的抒情很有必要:一为真情实感自然流露;二为文章画龙点睛;三为文章装点了色彩。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22分钟】师:课前,已布置同学们自主学习学案中的两篇美文,要求:1.边读边划出触动你的语句,写下你体会到的情感;2.思考作者用哪些方法传达出这些情感的。
请你结合文中具体句子说一说。
下面,请同学们以四人为一组,合作讨论。
之后全班交流(学生将探究出来的抒情方法和技巧同步板书在提前画好的一棵树上)。
我们先看第一篇,谁来结合文中具体的句子说一说你体会到的情感和她的抒情方法?好,这篇文章充满了浓厚的抒情氛围。
下面,我们再看一看第二篇,这篇的语言比较质朴,如话家常,真实中自然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谁再来具体说一说?师:通过两篇美文的赏读探讨,我们一起梳理一下如何在记叙文中做适当的抒情?师:我觉得首先这个情感应该是真实的、自然的,书写应该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记叙文中的抒情
《群文阅读与写作指导之——记叙文中的抒情》教案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教材)年级:七年级(下)学校:四川省简阳市五指乡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吴红梅时间:2017年5月28日群文阅读与写作指导之记叙文中的抒情一、教学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多篇课内外文章,了解抒情文字的特点和抒情方式、方法。
2.在记叙文写作实践中,能够采用多种抒情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3.运用所学写一段有关“烦恼”的文字,抒发自己的烦恼,为单元作文打好基础。
4.学会在生活中体验美好事物,,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二、重点:在阅读实践中,能够分析和概括出作者采用的多种抒情方法。
难点:在写作实践中,能够采用多种抒情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诗人白居易有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徜徉雨中,我们或许会有无可名状的哀愁;沐浴月光,我们或许会感到漫无边际的孤独;仰望苍穹,远眺大海,我们心胸开阔;俯视大地,近观流水,我们豪情万丈。
生活处处有美景,美景时时动人情,我们要善于发现美,学会抒发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布置预习:你有哪些烦恼?再问问你身边的人他们又有什么样的烦恼复习回顾:(1)常见的表达方式有五种。
(2)记叙文写作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一、文题展示对比两个片段,思考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我感觉到妈妈您并没有出去,反而好像就站在我的床前。
我微微的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那里,手里抱着毛毯,眼睛静静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世界上任何形容母亲的好词加上都不为过。
我曾经在一本书上读过一篇文章,说所有的母亲都喜欢在孩子睡觉时端详他们。
我感觉到妈妈您并没有出去,反而好像就站在我的床前。
我微微的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那里,手里抱着毛毯,眼睛静静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那是三月里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那是夏日晚霞对嫩柳的辉映,那是月光对修竹的依恋,那是冬日里的朝霞与小草的交谈,妈妈呀,我愿在您温柔的怀抱里甜甜如梦!教师点拨:引出抒情的表达方式。
记叙中的描写和抒情教学设计(2021年初中语文人教版)
笔下有画文中有情——记叙文中如何巧用描写和抒情【教学设想】新版的人教版教材把作文指导课编成了序列化写作指导,这是初中作文教学的一大进步,让作文教学走出了没有体系,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记叙中的描写和抒情是八下第四单元的作文指导教学要求,是在前面进行了描写和抒情指导训练的基础上的实践和提升,这就要求这堂作文指导课不是进行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的训练,而是学会在什么地方穿插描写和抒情,从而让自己的作文免于平铺直叙、情感平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标,我用了“回顾——总结——实践——对比——再创作”的阶梯思路进行写作指导,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感受到描写和抒情对于一篇文章的作用,然后再回到自己的作文创作中,看看一篇平铺直叙的文章经过有目的的添加描写和抒情后是否会变得熠熠生辉,从而让学生学会在今后的写作中正确的运用描写和抒情,使之与作文浑然一体,达到笔下有画,文中有情的境界。
【教学目标】1.明确记叙文中描写和抒情的作用2.记叙文中什么地方重用描写3.怎样让文章具备强烈的情感感染力【教学重点】1.记叙文中什么地方重用描写2.怎样让文章具备强烈的情感感染力【学习过程】一、解题导入大家在记叙文写作中常常会有这种感觉,写出一篇记叙文并不难,但是要写好一篇记叙文就很有难度。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作文常常平铺直叙,很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有没有办法能使我们的作文生动形象,富有情感,从而给我们的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为此,我特意给今天的作文课取了个名字(出示投影“笔下有画,文中有情”),我想请同学来说说对这八个字的理解。
学生回答老师解说:“画”其实就是我们的作文要有生动形象的画面感;“情”其实就是指我们的文章要有强烈的情感感染力。
那么请同学们说说,通过哪两种表达方式能使我们的文章达到这两个字的效果呢?学生回答老师明确:是描写和抒情,那么我们来回过头看看,添加了描写的文章会不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巧笔书真情——记叙文如何抒情》教学设计附学案
《巧笔书真情——记叙文如何抒情》教学设计附学案:我为白菜狂的日子莫言①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
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
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终于下了决心似地,叫着我的乳名,说:②“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③“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④“今天是大集。
”母亲沉重地说。
⑤“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⑥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
⑦“我们种了104棵白菜,卖了101棵,只剩下这3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的,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⑧透过朦胧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棵最大的白菜从墙上钉着的橛子上摘了下来。
母亲又把那棵第二大的摘下来。
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
⑨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里远。
母亲让我帮她把白菜送去。
⑩终于挨到了集上。
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
她走到我们的篓子前,看起来是想站住,但风使她动摇不定。
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
母亲回答了她。
她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
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
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去看看吧,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吧。
”○11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12老太太抬起头,惊讶地看着我,问母亲:“这是谁?是你的儿子吗?”○13“是老小,”母亲回答了老太太的问话,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老太太将她胳膊上挎着的柳条箢篼放在地上,腾出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
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14“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记叙文抒情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记叙文抒情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教学重点:1. 记叙文抒情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抒情写作。
教学难点:1. 学生如何运用抒情手法进行写作。
2. 学生如何将抒情与记叙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歌,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这首诗歌运用了哪些抒情手法?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抒情是文学作品中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通过运用各种手法,使读者产生共鸣。
二、讲授新课1. 讲解记叙文抒情的特点:(1)以叙述为主要手段,通过具体事件、人物、景物等,展现作者的情感。
(2)抒情与记叙相结合,既有事实的叙述,又有情感的抒发。
(3)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
2. 讲解记叙文抒情的表达方式:(1)直接抒情: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如:“我感受到了无尽的思念。
”(2)间接抒情:通过描写景物、人物等,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如:“月光洒在窗前,我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3)对比抒情:通过对比,突出作者的情感,如:“曾经的我,孤独无助;现在的我,有了依靠。
”三、课堂练习1. 教师出示一篇抒情记叙文,让学生分析其中的抒情手法和表达方式。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出一篇作文,进行修改,使其更具抒情性。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记叙文抒情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感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五、课后作业1. 以“家乡的风景”为题,写一篇抒情记叙文。
2. 收集生活中美好的瞬间,尝试运用抒情手法进行表达。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记叙文抒情的特点和表达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抒情写作的基本技巧。
在课堂练习中,学生积极参与,通过修改作文,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活,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配套K12]中考语文《抒情在记叙文中的运用》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抒情在记叙文中的运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
文学最重要的特质就是以情动人,抒情是写作中一种很重要的表达方式。
但是抒情比较抽象,而且常常和其他表达方式结合在一起,学生很难把握。
文章中穿插恰当的抒情,往往可以使文章锦上添花,但如果使用不当,不知道文章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就会造成表达方式的混乱。
比如记叙文是以记叙这种表达方式为主的,那么文中的抒情就应是在充分记叙的基础上有感而发,如果随意点缀,勉强凑合,或者极力抒情而又空洞无物,就会造成文章的枯燥干瘪。
要避免抒情不当,就要注意在穿插上下功夫,做到紧扣内容,衔接自然,灵活、简洁、适度地进行记叙中的抒情。
一般来讲,文章中的抒情主要有如下作用:第一,表达作者的观点;第二,抒发作者的情感;第三,烘托人物形象;第四,深化文章的主题;第五,严密文章的结构;第六,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有时候,抒情用得精巧恰当,可以对上述这几种作用进行综合地表现。
作文指导设计(一)教学分析●活动目标1.初步理解抒情的概念、抒情的方式和方法。
2.指导学生学会围绕主题选择并运用恰当的抒情方式。
3.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形成写作素养。
●活动重点1.指导学生学会围绕主题选择并运用恰当的抒情方式。
2.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活动方法以讲授为主,方法与实例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活动过程设计一、活动导入【展示材料】片段一:我能感觉到妈妈并没有出去,她好像站在了我的床前。
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那里,手里抱着一条毛毯,静静地看着我。
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世界上任何形容母亲的好词加上都不为过。
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说所有的母亲都喜欢在孩子睡觉时端详他们……片段二:我能感觉到妈妈并没有出去,她好像站在了我的床前。
我微微睁开眼,妈妈果然站在那里,手里抱着一条毛毯,静静地看着我。
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那是三月里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那是夏日晚霞对嫩柳的辉映,那是月光对修竹的依恋,那是冬日里的朝霞与小草的交谈,妈妈呀,我愿在您温柔的怀里甜甜入梦!【提出问题】读一读这两个片段,说说你认为哪一段写得好。
记叙中的抒情 初中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
课题:《记叙中的抒情》工作单位:新疆农业大学附属中学授课教师姓名:蔺卫芳教学重难点:了解记叙文中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你了解什么是记叙文吗?1.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2.记叙文的特点:通过生动形象的事件来反映生活、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章的中心思想蕴含在具体材料中,通过对人、事、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
二、了解记叙文中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特点记叙重的为了让记叙生动,在写记叙文的时候,还需要辅之以描写表达方式;为了让记叙过程流露感情色彩,还需要辅之以抒情表达方式;为了让记叙的人和事有意义,还需要辅之以议论表达方式。
抒情就是抒发感情,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加以表现抒发的一种作文技法。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抒情,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方法。
1.什么是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指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在感情达到炽热的程度时,便直截了当地把内心强烈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
这又叫做“直抒胸臆”。
文例: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魏巍《我的老师》请学生思考文中直接抒情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小结: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使这种朴素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同时衬托了蔡老师的伟大人格。
2.什么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就是在叙述、议论、描写中隐含着作者的某种情感,凭借所描述人、事、景、物来传情达意。
(1)融情于事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
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得真诚可亲。
文例: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中的抒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抒情的概念。
2. 掌握抒情的作用。
3. 熟练掌握抒情的类型(方式方法)。
教学重点:抒情的类型
教学难点:间接抒情的四种类别
教学过程:
1.抒情的概念
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抒情,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
在记叙中抒情,就是作者在记叙人物或事物、描绘景或物的过程中,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把自己内心的情感(或喜或悲,或热爱或厌恶,或赞美或批评)抒发和表达出来。
2. 抒情的作用
A. 抒情用在写人、叙事、写景的散文中,能使文章充满抒情色彩。
B. 在记叙、描写中穿插抒情,有助于理解、理清作者的思路,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3. 抒情的类型(方式方法)
(1)直接抒情
(2)间接抒情
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②融情于物(咏物寓情、咏物言志、托物言志)
③融情于事
④融情于理
4.具体分析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作者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即不借助于任何别的手段,直截了当地把内心强烈的感情抒发、倾吐出来,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
其特点是:不要任何“附着物”,而是思想感情直截了当地宣泄;不讲究含蓄委婉,而是思想感情毫无遮掩地袒露。
这种直陈肺腑的抒情方式,往往显得坦率真挚,朴质诚恳,很能打动人心。
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介绍志愿军战士的几个英雄事例后,写下了这样一段抒情文字:
朋友们,用不着多举例。
你已经可以了解我们的战士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是什么一种品质,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美丽和宽广。
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
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作者饱含深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志愿军战士的无比崇敬和热爱之情。
再比如魏巍在《我的老师》中直接抒发对老师的敬仰之情“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她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
(2)间接抒情
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触景生情)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通过景物来抒情。
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朱自清的散文《春》,通篇写景,又通篇渗透着情。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这里是用比喻、拟人写景。
写春天景色的绚烂多姿之美,使人如临其境,赞美之情一读便知。
触景生情,是指触及外界景物而引起情思,发为感叹述怀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先写景,再抒情;也可以先抒发对景物的感受,然后再描写景物;还可以把二者交织起来,一边写景,一边抒情。
写景是为了抒情,笔在写景,却应当“字字关情”。
如杜甫那首千古传诵的爱国诗篇《春望》中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前一句写对国家时局危难的感伤,后一句写对家中亲人分散的离愁。
春花春鸟,本来是令人欢娱,让人喜悦的景物,但对于沉浸在悲痛之中的诗人来说,却是见之溅泪,闻之惊心,忧国思家之情表现得形象而深沉。
这两句情景交融,以美好的景物来反衬诗人悲痛的感情,感人至深。
②融情于物(咏物寓情、咏物言志、托物言志)
咏物寓情:是通过描写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咏物寓情的关键在于“寓”。
它的特点是,只描写物象,不直接抒情,作者将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对物象的具体描绘之中,通过比喻、拟人、象征等方式,委婉曲折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咏物言志:是指有感于外物而述志抒怀的方法。
它与咏物寓情的区别是:咏物寓情只状物,不直接抒情;以状物代替抒情;咏物言志既状写事物,也直接抒怀,因物生情,有感而发。
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就是一篇短小的咏物言志之作。
文章首先“咏物”,描写花生的可贵之处:“它只有把果实埋在地底,等到成熟,才容人把它拔出来。
”然后“言志”,说
明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落花生有花不去炫耀;有果偏默默地奉献。
文章所传达的是一种人生的意义,是一种高上的价值观。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
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
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
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
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
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如散文名篇《白杨礼赞》中写屹立在北方平原的挺拔的白杨树,表达的是对北方农民乃至中国农民的坚强品格的赞扬。
③融情于事
融情于事,指通过叙述事件来抒发感情,让感情从具体事件的叙述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感染读者。
这种渗透着感情的叙述,读者品味起来就更觉得真诚可亲。
如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给儿子道别时买橘子的那一段叙述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一段叙述文字,朴实无华,把慈父的爱子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④融情于理
融情于理,就是把感情寄寓在说理之中,理中含情,既可以使情具有深度、厚度,又可以使理闪烁出充满个性色彩的情思,拨动人的心弦。
5.作业:
(1)关于抒情的概念,表述最准确的是()
A.抒情是直接抒发愤怒之情的一种表达方式。
B.抒情是间接抒发痛苦之情的一种表达方式。
C.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
D.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喜悦之情的一种表达方式。
(2)朱自清的《背影》,写父亲给儿子道别时买橘子的那一段叙述文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属于()
A.融情于景
B.融情于物
C.融情于事
D.融情于理
(3)按抒情的类型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属于()
A.融情于景
B.融情于物
C.融情于事
D.融情于理
(4)按抒情的类型分,《白杨礼赞》属于()A.融情于景 B.融情于物 C.融情于事 D.融情于理
参考答案:
1.C
2.C
3.A
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