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优质教案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说课稿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第四节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基本情况,以及该区域内部和外部的联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区域发展特点。
本节课内容对于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在授课前,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是非常必要的。
根据对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的了解,发现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时,已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如对我国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在区域地理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认识相对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区域地理知识的培养和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区域发展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区域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区域发展特点。
2.教学难点:长江三角洲内外联系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因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长江三角洲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图片为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长江三角洲区域。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区域发展特点。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7-湘教版
《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目标1.知道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
2.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上海的经济发展特色,理解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3.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的经济发展状况,知道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与核心的经济联系,感悟区域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教学重点掌握长江三角洲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分析说明长江三角洲区域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和两翼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读图法、归纳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我国经济发展史上的又一件大事,它的出现会对上海经济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又会对江苏和浙江等省的经济发展带来哪些积极的作用呢?当我们学完本节内容后,对于上述问题或许会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一)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了解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与范围,学习难度并不大,但学生可能对珠江三角洲区域地理位置优越性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应对如何评价区域的地理位置进行指导。
(二)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点,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上海成为长三角区域核心的自身有力条件和时代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浦东的大举开发)以及作为核心城市的体现,和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的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三)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老师可利用教材中的两则阅读资料江苏的昆山和杭州湾跨海大桥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两翼”的南京和杭州。
从侧面体现上海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提问:与上海相比南京和杭州的发展有什么优势条件和特点,对于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又有哪些关键影响?同学们可借助其他课外资料,小组讨论后发言。
自主学习的形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对整个知识框架的整合能力。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这一节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产业、城市等内外联系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区域特色。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基本地理知识,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以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深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产业、城市等内外联系特点,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实例等,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实例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以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难点: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以及如何评价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特点。
3.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图、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3.准备PPT,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呈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图、地形、气候、水系、产业、城市等内外联系特点,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些特点。
初中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下教案第七章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让学生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2.让学生认识长江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
3.让学生认识上海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
4.让学生理解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5.指导学生认识两翼-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特征。
6.让学生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长江三角洲地形地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
2.通过阅读长江交通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
3.通过阅读图7-32、7-33,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认识海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以及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4.通过培养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认识长江三角洲两翼-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特征,让学生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初步树立区域内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努力学习长大立志为国贡献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长江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长江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
课前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组图片,看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这是我国的哪条河流,我们能从中感受到她的那些气息?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板书)1.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图7-30探究: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位置特点过程:学生读图-个人思考分析-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回答-师生评价2.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图7-31,结合课文小组讨论:长江三角洲城市间交通联系有什么特点?师生归纳总结。
3.根据图文活动分析:(1)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经济有哪些优越的条件?学生思考分析、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回答、师生评价(2)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具备哪些优势条件?学生思考分析、小组合作交流、代表回答、师生评价(3)长江三角洲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具备哪些优势条件?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合作-师生归纳总结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板书)1.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图7-30探究: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位置特点过程:学生读图-个人思考分析-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回答-师生评价2.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读图7-31,结合课文小组讨论:长江三角洲城市间交通联系有什么特点?师生归纳总结。
湘教版八下地理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下地理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7.4课时的教材以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为主线,主要向学生介绍长江三角洲的范围、自然环境以及其特点。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1. 长江三角洲的范围界定;2. 长江三角洲的自然环境特征;3. 长江三角洲内外联系的地理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长江三角洲作为一个地理单元,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内外联系可能还需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对长江三角洲范围和自然环境的理解,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长江三角洲内外联系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能说出长江三角洲的范围,概括其自然环境特征;2.理解长江三角洲内外联系的地理意义,认识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的范围、自然环境特征以及内外联系的地理意义;2.难点:长江三角洲自然环境特征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长江三角洲的自然环境和内外联系;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实例,让学生分析长江三角洲内外联系的重要性;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长江三角洲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4.讲授法:教师讲解长江三角洲的相关知识,解答学生的疑问。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资料:长江三角洲的自然环境图片、地图等;2.案例材料:有关长江三角洲内外联系的实例资料;3.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的范围、自然环境特征等;4.板书设计: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资料,展示长江三角洲的自然环境,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讲解长江三角洲的范围,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长江三角洲的位置。
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七章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
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一、教学目标1.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2.知道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了解其经济发展的条件。
3.知道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优势条件与主要方式,理解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4.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上海的经济发展特色,理解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二、教学过(一)新课导入:1、我们经常听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它们是我国三大著名的三角洲。
我们学习了珠江三角洲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那么,另外两个三角洲的发展状况如何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发展状况。
2、板书课题: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二)教学过程:1、自主学习,完成下列题目:(1)长江三角洲简称“_______”,是由_______及钱塘江的泥沙淤积形成的滨海平原,是中国_______的河口三角洲。
(2)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三角农业历史悠久,农业生产水平高,是举世闻名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
(3)人口和城镇_____,工商业_____,经济基础________。
2、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读“长江三角洲地形分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分布”图和“长江三角洲的范围”、“上海港”材料,完成下列学习任务:(1)指图说出长江三角洲的大致范围和位置特点。
(教师强调“长江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2)在图中找出“沪宁杭”、“苏锡常”、“杭嘉湖”等城市,说一说这些城市之间有哪些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整合教材P.58“活动”1、2)(3)运用简洁的语言,描述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所具备的优势条件。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P.58“活动”3)(4)通过上述分析,归纳出长江三角洲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特色。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学设计1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以及其内外联系。
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特征,以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相关知识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数据等方式,逐步掌握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数据等方式,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长江三角洲区域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内外联系。
2.难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特点。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案例为例,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地图、数据等信息的课件。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案例,用于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3.投影仪:用于展示课件和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区域。
提问:“你们对长江三角洲区域有什么了解?”让学生自由发言,引发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思考。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
让学生阅读教材,对照课件,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3.操练(1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分析教材中的案例,探讨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经济发展、城市分布等特征,以及该地区与国内外的联系。
本节内容是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综合理解,旨在培养学生对区域地理特征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掌握了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基本知识。
但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城市分布以及与国内外联系的理解尚浅,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自然特征。
2.掌握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城市分布等社会经济特征。
3.分析长江三角洲与国内外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自然特征;经济发展、城市分布等社会经济特征;与国内外的联系。
2.难点: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分析,以及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解释。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特征。
2.案例分析法:以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为例,分析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分布。
3.讨论法:学生讨论长江三角洲与国内外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
4.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进行地理实践,如观察当地地形、气候等特征,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地图册、教学课件。
2.相关案例资料、讨论问题。
3.板书设计、教学用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利用地图册和课件,展示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自然特征。
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这些特征,理解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湘教版八下地理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下地理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其内外联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为学生展示了长江三角洲的美丽风光和丰富资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刻理解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长江三角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其内外联系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长江三角洲的特色和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掌握其内外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其内外联系。
2.难点: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具体表现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案例,进行分析,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准备好板书设计,突出本节课的关键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长江三角洲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长江三角洲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其内外联系。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具体表现和作用。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学设计3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区域内部和外部的联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空间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长江三角洲区域作为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其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复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空间概念,分析区域内部的联系和外部的影响因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经济、文化等特点,分析区域内部和外部的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表和文字等资料,学生能够运用地理分析方法,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区域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经济、文化等特点。
2.难点: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内部和外部的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地图教学法:通过地图的展示和解读,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和内外联系。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与外部地区的联系。
3.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2.教具:投影仪、电脑、投影屏幕、地图、图表、图片、视频等。
3.教学资源:相关的文章、研究报告、案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地理区域,激发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好奇心。
(完整word)八年级地理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新版湘教版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课题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内外联系课型新讲课课时安排年级八年级下册教课目的:1.读图,说出长江三角洲的大概范围和地点特点。
认识长三角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剖析长三角地区内外联系所具备的的优势条件及长江在地区发展中的作用。
2.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核心——上海的经济发展特点,理解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3.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两翼的经济发展情况,知道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两翼与核心的经济联系,感悟区际联系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
教课重难点 1. 认识长江三角洲的地理地点,理解其地点的优胜性;2. 掌握长江三角洲的主要中心城市,理解上海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教课过程教课环节教课活动设计企图新课导入教师: 2013年 9月 29日,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长河中,这是一个创建情境,标记性的日子。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建立。
中激发兴趣国改革开放的深度与广度,由此提高到崭新的水平。
上海自贸试验区要力求建设成为拥有国际水平的投资贸易便利、钱币兑换自由、看管高效便利、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中国扩大开放和深入改革研究新思路和新门路,更好地为全国服务。
今天我们一同走近长江三角洲地区,去倾听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强音。
课件展现:研究活动一:长教师:经过察看长江三角洲的地点图,达成以下任务。
联合地图,江三角洲优胜(1)找出长江、钱塘江、京杭运河、太湖,以及长江三角洲察看图例,的地理地点濒临的大海。
解答地理问(2)说出长江三角洲的大概范围和地点特点。
题,培育学课件展现:生读图的能力。
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学会经过一学生:自由讲话,教师总结。
个地域的地教师: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是由长江及钱塘江的泥沙淤积理地点归纳形成的滨海平原,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长江三角洲地处中天气种类。
国东部沿海地域与长江流域的联合部,濒临黄海和东海。
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包含上海市、江苏的中部和南部、浙江的东北部。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第1课时)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以及区域发展的内外联系。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发展优势和不足,培养学生区域比较分析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学习了我国地理、气候、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发展内外联系较为复杂,需要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进行学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基本知识;能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区域比较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发展的意识,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及内外联系。
2.难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分析。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3.利用地图、图片等资料,进行观察和比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区域比较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本节课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回顾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基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资料,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发展优势和不足。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3.操练(10分钟)针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湘教版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长江三角洲内外联系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内外联系、案例分析等。
【导入】(5分钟)
1. 回顾上一节内容,提问学生对长江三角洲的基本了解。
2. 引导学生思考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新课导入】(15分钟)
1. 结合教材,介绍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城市。
2. 讲解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内外联系,包括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案例分析】(10分钟)
2.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请简述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特别是交通、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
3. 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请阐述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九.板书设计
1. 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① 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包括江苏、浙江、上海两省一市。
② 主要城市:南京、杭州、上海等。
2.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① 交通联系:发达的水路、公路、铁路、航空网络。
② 经济联系:经济互补、产业协同发展。
③ 文化联系:多元文化交流融合。
3. 长江三角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① 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② 区域内外联系紧密,推动经济发展。
板书设计以清晰、简洁、重点突出的方式呈现,有助于学生快速理解和记忆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点。同时,通过艺术性的排版和趣味性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材,主要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资源、经济发展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掌握其经济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区域观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我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以及经济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的认识尚浅,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深化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资源等基本特征;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以及经济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区域发展的情感,增强地理实践能力和区域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以及经济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
2.难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在实际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地图观察法:引导学生通过地图观察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特征。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事例,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深化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地区,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地图观察,使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等基本特征。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3.操练(15分钟)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影响因素,如工业基地的形成、对外开放等。
湘教版八下地理 7.4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案设计
第七章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说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位置、地形等地理概况。
②说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主要城市名称以及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
中的重要作用。
③说出长江三角洲区域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小组活动,理解上海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带动作用。
②通过读图、小组合作,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和人文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巨大发展成就,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
越性,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特点。
三、教学难点
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方法
1、利用自学、小组讨论的方法分析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带动辐射作用。
2、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形分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分布图,结合小组讨论分析评价长江
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五、学习方法
以图导学、小组探讨分析法
六、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课堂学案
2、微视屏
七、教学过程
八、课堂板书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南京
长江长三角上海
杭州
九、课后反思
1、调整了教材顺序,学生有点不适应
2、本地区学生几乎没去过醴陵市区,更不用说其他地方,对长三角和上海不太熟悉。
3、通过讲解后,学生还是增进了不少了解。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3-湘教版
4、思考问题,畅所欲言。
展示三幅图,从地图中引出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培养学生从图中找寻信息的能力。
通过拓展性问题,培养学生勤思考、勤动脑的习惯。
五、学有所获: 课堂小结
(2-3分钟)
归纳小结。
形成思维导图作为后面国家的基本学习思路。
通过最后课堂小结,梳理出本节课最基本的内容,让学生明确落实今天的课堂目标。
(4)了解上海、南京、杭州等主要城市的城市特点及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5)了解长江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活动,学生学会读图,掌握地理事物的分布。如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分布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如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优势条件有哪些,分析长江在这个区域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回答问题:战争。
2.回答问题:石油
3、学生根据填充图册,将五海三洲填完整。
引导学生分析位置范围的一般方法。先分析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在第二课时中提到水资源时引入。
三、石油资源(10分钟)
(1)展示西亚石油资源的分布图。
(2)展示西亚石油的储量、产量和输出量的数据。
(3)展示三条石油运输路线示意图。提出问题:航线A与航线B的目的地都是西欧和美国,但航线B为什么要绕远路呢?(提示:苏伊士运河的限制)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教案设计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目标】1.知道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位置特点。
2.掌握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工农业发达、人口和城镇密集、交通便利的地区。
3.掌握上海的城市职能,上海对长江三角洲、长江流域及全国的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4.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的主要城市及其分布。
通过学习本节课内容,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长江地理位置范围及自然特征。
【教学难点】学习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的联【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自主学习】(1)位置、范围:长江三角洲简称“_______”,是中国最大的河口三角洲。
顶点在江苏镇江附近,往东抵海滨,往南达______,往北到通(州)扬(州)运河,包括_____省东南部、___市以及杭(州)嘉(兴)湖(州)地区。
(2)在图7-30中找出长江、钱塘江、京杭运河、太湖及长江三角洲濒临的海洋(3)长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农业历史悠久,农业生产水平高,是举世闻名的“__________”和“丝绸之乡”。
(4)人口和城镇_____,工商业_____,经济基础雄厚。
(5)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类型及特征?(6)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交通运输发达,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沪宁杭”“苏锡常”“杭嘉湖”分别指哪些城市?(8)北翼中心城市——_____,长江三角洲区域北翼的中心城市,是江苏的省会,有“_________”的美誉,_____港:是中国内河航运第一大港。
_________是中国著名的外向型高科技产业基地,昆曲的发源地_____,中国第一水乡(9)南翼中心城市——_____,_____省省会,________业发达,以机械、电子、纺织、食品为支柱产业。
号称“_________”:丝绸织造业历史悠久,是著名的旅游观光城市:_____以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而享誉中外。
活动2【活动】1.位置临海:东海、黄海邻省:北邻江苏、南邻浙江、西邻安徽2.长江三角洲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的中部和南部、浙江的东北部。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7第4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优质教案(4)
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两翼-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特征。
(2)让学生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培养学生对图文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评价能力,认识长江三角洲两翼-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特征,让学生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两翼的经济高度发达情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努力学习长大立志为国贡献的理想。
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两翼-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特征。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谈话和讲解相结合。
教具准备:有关课本插图和图像资料或多媒体教学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了解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上海后,同学们看图7-39,如果将上海比作长江三角洲的龙头,则长江三角洲的两翼则为什么?学生回答···好,今天我们就来了解长江三角洲的两翼。
二、指导学生读课文,结合图7-39及相关图片思考分析填表:三、课堂小结四、课堂作业1、下列不属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共同特征的是()A.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B.都是河口地区,地势平坦C.都有悠久的历史,工业基础雄厚D.都依托便利的交通,但缺乏能源2、非洲南端与长江三角洲的气候特征相比,正确的叙述是()A.高温期相同,多雨期不同B.高温期不同,多雨期相同C.高温期相同,多雨期相同D.高温期不同,多雨期不同3、读“长江三角洲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所示,填写地理事物名称,甲省是,河流乙是,丙湖泊是(2)长江三角洲地区是长江三中下游平原的组成部分,容易出现灾害(3)长江三角洲地区克服不利条件,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该地区发展工业不利的自然条件是(4)2010年5月1日,第41届世界博览会在图中(填写字母)开幕举行.请你运用图中信息和所学地理知道,从交通、经济、人文等方面分析世界博览会选择会址在本地的有利条件(答出两点即可)(5)简要分析上海市的地理位置并作评价。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7.4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14-湘教版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学设计(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优越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长江三角洲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图,培养学生对地图信息的认定、获取、分析及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长江三角洲的的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教学难点】阅读长江交通图表,分析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条件,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PPT导入西湖、太湖、东方明珠、南京长江大桥的景观图及长江三角洲的俯瞰地图向学生提问长江三角洲是如何形成的,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一、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1、地理位置:位于东部沿海地区,长江黄金水道的起点,东临黄海和东海,处在中国南北海岸线中段。
2、形成原因:由长江及钱塘江的泥沙淤积形成的滨海平原。
3、范围:长江三角洲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角洲的顶点在江苏镇江附近,往东抵海滨,往南达杭州湾,往北到通扬运河,包括江苏东南部、上海市及浙江省杭嘉湖地区,土地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
读图区分:长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区域范围两个概念。
小组合作讨论:4、自然特征:地势低平,气候湿润,土壤肥沃,河网纵横。
人文特征:农业历史悠久,农业生产水平高,有“鱼米之乡”和“丝绸之乡”之称。
人口和城镇密集,工商业发达,经济基础雄厚。
探究: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明确:指导学生读经济地图的方法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1、优越的地理位置:长江入海处,我国大陆海岸线的中点。
2、便利的交通:世界最大的海港,铁路、公路、航空形成立体交通网络。
3、对外开放的前沿,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
4、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阅读:上海港上海港位于长江三角洲区域前沿,地处长江东西运输通道与中国沿海南北运输通道的交会处,是中国沿海主要的枢纽港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特征。
2.知道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了解其经济发展的条件。
3.初步掌握经济地图的阅读方法,掌握本节教材所渗透的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够在新情境中迁移运用。
教材分析
长江三角洲区域涉及上海市和浙江省、江苏省的部分地区,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领先、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
本教材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整理如下;
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区域位置与范围;优越的自然环境;雄厚的经济基础;密切的内外联系。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上海的经济特色与地位;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北翼(以南京为中心的区域发展);南翼(以杭州为中心的区域发展)
“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共安排了三个自然段的正文内容,介绍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位置与范围、优越的自然环境、农业与工商业发展、区域经济特征与区域内外联系等方面的情况,这些内容是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的基础。
两则阅读资料“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上海港”反映了长江三角洲区域范围和内外联系的通达性,有助于强化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区域密切的内外联系的认识。
引导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的范围和地理位置特点,认识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所具备的优势条件。
正文内容主要阐述了上海的经济特色与地位,以及上海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对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这部分内容中,正文内容分别介绍了北翼—以南京为中心的苏南地区和南翼—以杭州为中心的浙北地区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最后扼要说明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发展现状,即长江三角洲区域在众多领域的协作不断加强,逐步形成了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比较导入:我们经常听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它们是我国三大著名的三角洲。
我们学习了珠江三角洲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那么,另外两个三角洲的发展状况如何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发展状况。
(一)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
教学指导:
这一部分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地理位置与范围、优越的自然环境,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区域经济联系等,学习难度不大,八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基本上能达成教学目标。
但对“长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区域”这两个概念易混淆,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说明。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读“长江三角洲地形分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交通分布”图和“长江三角洲的范围”、“上海港”材料,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在图中找出“沪宁杭”、“苏锡常”、“杭嘉湖”等城市,说一说这些城市之间有哪些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整合教材P.58“活动”1、2)想一想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有哪些优越的条件,请把它们梳理出来。
(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思考,渗透知识整理的方法)
(2)运用简洁的语言,描述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外联系所具备的优势条件。
(引导学生完成教材P.58“活动”3)
(3)通过上述分析,归纳出长江三角洲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特色。
(人口和城镇密集;农业和工商业发达;经济基础浓厚,综合实力强盛;内外联系便利,经济开放性强)上述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整理知识的能力和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答,让学生对“长江三角洲区域概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二)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
教学指导:
这一部分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上海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理解上海对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通过教师的讲授或学生的自主学习就能比较好地掌握。
第二部分内容,学生要真正理解上海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应组织开展好教材P.60“活动”,引导学生从中感悟上海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猜谜引入:
“船出长江口”或“巨轮出港”,猜猜我国一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上海)你知道上海吗?你到过上海吗?你对上海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或者说一听到“上海”两字,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趁机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9正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上海的城市性质是什么?具有怎样的国内与国际地位?(综合性大都市,中国高水平的工业基地、经济中心、文化中心,国际区域性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2)上海的经济发展有哪些明显的特征?(①工业高度发达:拥有庞大的现代工业体系,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②对外依赖性高:原材料大部分依赖调入或进口,产品大多远销国内外;③现代服务业发达,第三产业比重高)
(3)浦东的开发(或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上海的发展起到了哪些积极的作用?
(促进了上海的繁荣,提升了上海的国际地位,成为国际区域性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等)
上述活动的开展,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上海城市发展的现状和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区域中的核心地位,提升学生对地理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和地理语言的概括能力。
(三)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
教学指导
这一部分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特征,理解长江三角洲区域协作对区域发展的重要作用。
转承引入:
我们了解了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核心—上海的经济发展特征及其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那么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两翼的发展情况怎样呢?它们对上海的发展又起着怎样的作用?同学们相互交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南、北两翼的区域概况、经济现状和区域联系的比较分析,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宏观把握和对区域差异的深刻认识。
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区域比较法的运用。
南、北两翼与上海的关系应是双向的,除了进一步巩固上海对两翼的辐射带动作用外,还应引导学生思考两翼对上海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可以从资源、市场、空间、劳力等方面加以思考;建议在此完成教材P.63“活动”1)
课后活动:近年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案例很多,如环渤海经济圈协调发展、“西三角”(重庆—成都—昆明)协调发展等,请选择感兴趣的一个区域,收集相关资料,制作一张小报与同学共享。
教学后记
对于学生而言,经济地图的判读侧重于发掘、提取地图信息(含潜在信息)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判读质量与读图者的知识素养和读图技能的基本训练密切相关。
教案根据这一要求,详细的引导学生掌握处理类似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