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讲解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01de523c482fb4daa58d4ba1.png)
吸收促进剂
改善多肽类、蛋白质类药物的吸收 表面活性剂及胆酸盐等
如:二甲基环糊精可使胰岛素在鼻腔吸收接近 100%。 选择辅料时,除了考虑增强药物的吸收外,还要 避免对鼻粘膜的伤害。
五、肺部给药
呼吸器官的结构 肺泡3~4亿个,总
面 积 100m2 。 肺 泡 壁由单层上皮细胞 组成、并与毛细血 管紧密相连。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注射给药 口腔粘膜给药 皮肤给药 鼻粘膜给药 肺部给药 直肠与阴道给药 眼部给药
一、 注射给药
1.特点
优点: ⑴药效迅速,作用可靠, 无首过效应,易于控制; ⑵适于不宜口服、口服不吸收或在胃肠道不稳定的 药物; ⑶适于不宜口服给药的病人; ⑷局部作用、全身作用、长效作用、诊断疾病
二、口腔粘膜给药
口腔片,由颊部齿间粘膜;舌下片,舌下粘膜 颈内静脉——全身循环,避免肝的首过作用。
这两部分粘膜未角质化,吸收速度快,没有 肝脏首过作用。 如:硝酸甘油舌下给药1~2min起效。
二、口腔粘膜给药
4.影响口腔粘膜吸收因素 生理因素 剂型因素
生理其表面由20 多层充满角蛋白结晶的鳞状上皮构成,细胞间 通过纤维连接,形成了药物穿透屏障。
栓剂的吸收
栓剂吸收影响因素
栓剂插入后,几分钟内液化,但药物并不溶解释 放,不能被吸收。只有药从基质中分离才被吸收。 所以药从基质中分离是药物吸收的限速过程。
油脂型基质中水溶性药易吸收。 水溶性基质中油溶性药易吸收。 选择与药物溶解度相反的基质有利于药物从基
质中释放。
阴道给药
阴道粘膜由未角质化的多层鳞状上皮所构成,阴 道粘膜细胞的表面有许多数小隆起,有利于药物 吸收,吸收机制也分为被动扩散的脂质通道和含 水微孔通道两种。
第三章第三节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第三章第三节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https://img.taocdn.com/s3/m/d83add63a98271fe910ef939.png)
第三节皮肤给药软膏剂、硬膏剂、搽剂、霜剂等皮肤外用制剂主要用于皮肤表面,一般起保护皮肤和局部治疗的作用,主要用于局部治疗表皮和皮下组织疾病。
本节涉及的皮肤给药是指通过皮肤给药吸收进入体循环发挥全身作用。
这类制剂通常称为经皮给药系统(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TDDS)。
TDDS多为贴剂或贴片,也有少数软膏剂。
目前,已有多种TDDS上市,用于治疗和预防各种慢性疾病。
一、皮肤的结构与药物的转运1.皮肤的结构皮肤是由表皮层、真皮层和皮下组织3部分组成,此外还有皮肤的附属器官,其中表皮层又是由角质层(又称死亡表皮层)和活性表皮层组成,见图3-2。
(1)表皮:皮肤最外与体外环境直接接触的部分为角质层,角质层由10~20层死亡的扁平角质细胞组成,厚度依人及身体不同部位而异,约15μm~20 μm。
角质细胞由大量蛋白质、非纤维蛋白和少量脂质相互镶嵌组成致密细胞膜,类脂质和水构成细胞间质。
角质层细胞大约以每30天1层的速度被下层表皮组织形成的新角质细胞所代替,最外层的角质细胞自然脱落。
由于角质层含水少,细胞膜致密,这是药物透过的主要屏障。
图3-2 皮肤的结构活性表皮层位于角质层和真皮之间,厚度约为50 μm~100 μm,是由活细胞组成,细胞膜具有脂质双分子层的结构,其转运功能与其它部位细胞基本相同。
(2)真皮:表皮下方为真皮,由疏松的结缔组织构成,平均厚度为l mm~2 mm。
其中分布着毛发、毛囊、皮脂腺和汗腺等皮肤附属器,毛细血管和神经丰富。
药物进入真皮后可以迅速被转运到体循环。
(3)皮下组织:真皮下方的皮下组织是一种脂肪组织,分布有血管、汗腺和毛囊。
与真皮组织类似,皮下组织不是吸收屏障。
(4)皮肤附属器官:毛囊、汗腺和皮脂腺被称为皮肤附属器官。
1)毛囊:遍布整个身体表面,开口于皮肤表面。
毛发包埋于真皮中的毛囊内,包括毛球、毛根和毛干。
身体各部位毛发的密度不同,不同种族的人毛发数目也有明显差别。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https://img.taocdn.com/s3/m/2267c421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ce.png)
非口服药物的定义
特点
定义
非口服药物的种类
吸入剂
眼部用药
通过呼吸道吸入药物。
包括眼药水、眼药膏等。
注射剂
皮肤贴剂
其他
包括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
药物通过皮肤吸收进入体内。
如口腔喷雾剂、肛门栓剂等。
对于急需快速起效的药物,如心绞痛发作时使用的硝酸甘油喷雾剂。
急症治疗
针对特定部位的治疗,如皮肤贴剂用于缓解肌肉疼痛或炎症。
个性化治疗
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非口服药物研发将更加注重个性化治疗,针对不同患者和适应症的需求,开发具有差异化特点的药物制剂。
联合治疗与复方制剂
非口服药物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将成为一个重要方向,如与手术、放疗、免疫治疗等手段联合应用以提高治疗效果。同时,复方制剂的开发也将成为非口服药物研发的一个重要方向,以满足患者多病共治的需求。
药物剂型
药物浓度
吸收面积
生理因素
药物浓度越高,吸收效果越好,但需注意药物剂量不能过大,以免产生副作用。
药物接触的吸收面积越大,吸收效果越好,例如大面积涂抹皮肤药物或吸入肺部药物。
个体生理因素如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也会影响药物的吸收效果。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效果
给药方式
不同给药方式对药物的吸收速率和效果有显著影响,例如注射给药方式能够迅速将药物输送到血液中。
挑战
非口服药物具有使用方便、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等优势,为一些难以口服给药或生物利用度差的药物提供了新的给药途径。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非口服药物在创新药研发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潜力。
机遇
非口服药物研发的挑战与机遇
技术创新
未来非口服药物研发将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如新型给药系统、纳米药物载体、基因治疗等,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第三章第八节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第三章第八节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https://img.taocdn.com/s3/m/8f5c5607844769eae009ed9e.png)
第八节眼部给药眼部给药(ophthalmic administration)主要用于抗感染、降低眼压、缩瞳、散瞳等眼科疾病的局部治疗或检查,很少用于全身给药。
传统眼用制剂有各类灭菌的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油混悬液、眼膏剂、眼用膜剂等。
近年来对胶粒系统、微粒系统、凝胶系统、眼部植入剂和插入剂等给药途径的研究也有较大进展。
眼科制剂中最常用的是甾体激素类抗炎药和抗感染药物,使用后必须使药物达到作用部位并能保持有效浓度,而眼部吸收则是指药物在眼内各部位的透过性。
近二十年来,眼部给药系统研究已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活跃领域,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改善眼部给药的生物利用度和更好的持续、控释给药方面。
一、眼的结构与生理眼包括眼球、眼睑、眼附属器官等部分。
1.眼球眼球由球壁及其内容物组成,眼球壁可分为三层同心膜(图3-6)。
(1)外层:眼球外层为纤维膜,可分为角膜和巩膜。
角膜位于纤维层前约1/5,主要由透明状、无血管的结缔组织组成,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外层后4/5部分为白色坚韧、不透明的巩膜,含有少量血管。
角膜与巩膜对眼球起保护和支持作用,是阻止微生物入侵的有效屏障。
图3-6 眼的结构(2)中层:眼球中层为血管膜,位于巩膜内面,富有血管和色素,由后向前可分为脉络膜、睫状体和虹膜三部分。
睫状体前方连接虹膜根,后方与脉络膜相连,内有睫状肌,其收缩和舒张与眼部调节有关。
虹膜中央有一圆孔,是光线进入眼球的通道,称为瞳孔。
虹膜与角膜间的夹角称为前房角。
(3)内层:视网膜是眼球的最内层,由感光细胞与神经细胞组成。
眼球内容物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组成折光装置。
光线由角膜进入眼球后,经折光装置折射落于视网膜上成像。
此外,房水对晶状体、玻璃体及角膜有营养和运走代谢产物的作用。
2.眼睑位于眼球前方,保护眼球及其最外部的角膜,并具有将泪液散布到整个结膜和角膜的作用。
3.眼附属器(1)结膜:结膜为透明黏膜,与眼睑内表面相连,覆盖在眼球前部除角膜以外的外表面。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和给药方式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和给药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675cee40bb4cf7ec4afed0f1.png)
结扎或冷敷;药物与肾上腺素合用,后者可使局部末 梢血管收缩。
(二) 药物的理化性质
采用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等方式给药时,药物可通过 组织液进入毛细血管,也可通过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 管:
毛细血管壁是具有微孔的脂质膜,药物以扩散和滤过 两种方式转运,通过速度快于其他生物膜;
淋巴流量远远低于血流量,吸收相对较慢。 究竟通过何种途径吸收,主要取决于药物的理化性质。
非水溶媒注射剂遇到注射局部组织液后易析出沉淀, 药物复溶的溶解度是影响其吸收的主要因素。
1.溶液型注射剂
大部分注射剂是药物的水溶液,药物以分子或离子形 式分散在水中,能与体液迅速混合并快速吸收;
混合溶媒:一些难溶性药物采用乙醇、丙二醇、甘油 和聚乙二醇等非水溶媒或混合溶媒,注射后可能析出 沉淀,导致药物吸收缓慢、不规则或不完全;
渗透压:根据渗透压原理,溶剂从低浓度区向高浓度 区转运,以抵消溶质不平衡造成的渗透压差。当注射 液呈显著低渗时,被动扩散速率增加,当注射高渗注 射液时,扩散速率降低;
高分子附加剂调节吸收速率:
①溶液粘度增加,延缓吸收;
②与药物形成络合物或阻滞体内酶的作用,延缓吸收;
③作为药物的载体,使药物定向分布到作用部位或淋巴系 统,提高生物利用度、降低毒副作用、增强和延长药效。
Contents
1
注射给药
2
皮肤给药
3口Biblioteka 给药4鼻腔给药5
肺部给药 黏膜给药
6
直肠给药
7
阴道给药
8
眼部给药
第一节 注射给药(parenteral administration)
优点:起效迅速,药效可靠,生物利用度高,可
避开胃肠道的影响;适用于不宜口服给药的药物 和不能口服给药的患者。
第三章第二节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第三章第二节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https://img.taocdn.com/s3/m/cb102bdcc1c708a1284a4484.png)
第二节口腔黏膜给药口腔黏膜给药(buccal mucosa administration)与传统的口服给药有着相似之处,一些不宜口服或静注的药物通过口腔黏膜给药能够有效地吸收,相较于其它黏膜给药方式,口腔黏膜给药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这种给药方式正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口腔黏膜的特征(一)口腔黏膜的结构口腔黏膜总面积约为200 cm2,根据解剖部位不同,可分为颊黏膜(buccal mucosa)、舌下黏膜(sublingual mucosa)、齿龈黏膜(gingival mucosa)和硬腭黏膜(hard palatine mucosa)等[4]。
不同部位黏膜的面积、厚度、角质化程度等均不同。
口腔黏膜表面覆盖着复层鳞状上皮,一部分分化形成角质层,另一部分则为未角质化组织。
角质化上皮构成口腔保护屏障,外来物质很难透过。
其中颊黏膜和舌下黏膜上皮均未角质化,表面积分别约为50 cm2和26 cm2,厚度分别为500 μm~800 μm和100 μm~200 μm,最有利于药物透过吸收而发挥全身作用。
(二)唾液层口腔黏膜表面覆盖着一层约为0.07 mm~1. 00 mm厚度的唾液层,唾液的pH值为5.8~7.4,含有99%的水分,人的唾液中含有粘蛋白、淀粉酶、羧酸酯酶和肽酶等,与胃肠道相比较,口腔中代谢酶的活性低得多。
唾液由唾液腺分泌,其作用是:湿润口腔、帮助食物消化、润滑食物以利咀嚼和吞咽以及保护口腔组织。
成人每天大约分泌1.0 L~1.5 L唾液,但个体差异较大。
唾液分泌量有时间差异性,一般清晨唾液分泌最多,熟睡时分泌最少。
二、口腔黏膜给药方式的分类及特点(一)分类根据口腔黏膜解剖与生理特点,将口腔黏膜给药途径分为局部给药和全身给药两种方式,其中全身给药途径主要指颊黏膜吸收和舌下黏膜吸收。
颊黏膜吸收途径指将药物放置在颊黏膜旁,药物溶解后经颊黏膜吸收进入体循环;舌下黏膜吸收途径指将药物放置在舌下,使其迅速溶解和吸收,通过舌下血管进入体循环。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https://img.taocdn.com/s3/m/d34bdbb70242a8956bece4b0.png)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一、注射给药1.iv:无吸收过程,生物利用度100%。
2.im:2-5ml,油溶液、混悬液可长效。
3.皮下:吸收慢,植入剂、胰岛素。
4.皮内:吸收差,诊断、过敏试验。
5.动脉:直接注入动脉血管,无吸收过程和肺首关效应。
6.腹腔内:通过门静脉吸收,存在首关效应。
7.药物释放速率: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W/O>油混悬液。
二、皮肤给药1.皮肤给药的特点①避免药物在胃肠道的灭活及肝的首过效应;②使血药浓度平稳并能较长时间保持在有效浓度范围之内;③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④提高安全性,患者可随时停止用药。
2.药物透皮吸收的途径3.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①皮肤状况应用部位、病变、温度、湿度、清洁程度。
②药物性质油、水分配系数适宜,既有一定脂溶性又有一定水溶性;宜选择分子质量较小、药理作用强药物。
③基质性质乳剂型释药最快,油脂性基质水合作用最强。
基质pH:影响药物的解离状态而影响吸收③透皮吸收促进剂:乙醇、丙二醇、聚乙二醇、甘油、尿素、挥发油、表面活性剂等。
三、肺部给药1.脂溶性、分子量<1000的药物吸收快。
2.气雾剂或吸入剂给药时,药物粒子大小影响药物到达的部位,>10μm的粒子沉积于气管中,2~10μm的粒子到达支气管与细支气管,2~3μm的粒子可到达肺部,太小的粒子可随呼吸排出,不能停留在肺部。
四、黏膜给药1.口腔有利于首过作用大或胃肠中不稳定的药物,如甲睾酮、异丙肾上腺素等。
此外,硝酸甘油、卡托普利、硝苯地平等在舌下有良好的吸收。
2.鼻腔①为蛋白多肽类药物提供一条非注射的给药途径②避免肝脏首关效应③增加药物的脑内递送④鼻腔免疫。
五、眼部给药眼吸收途径:①渗入角膜,经前房到达虹膜和睫状肌,角膜吸收主要用于眼局部疾病的治疗;②结膜吸收,经巩膜转运至眼球后部,结膜吸收可以治疗全身性疾病。
六、直肠给药药物吸收途径①直肠上静脉→门静脉→肝脏→大循环②直肠下静脉+肛门静脉→髂内静脉(绕过肝脏)→下腔大静脉→大循环直肠给药优点:①口服给药困难或不能口服给药时,如昏迷患者、婴幼儿或哮喘患者可采用直肠给药;②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物或者在胃中不稳定的药物如红霉素,通过直肠给药能够避免上述缺点;③有明显肝脏首关效应的药物通过直肠给药,有可能避免首关效应,提高生物利用度;④连续肌内注射给药不能耐受者,尤其适用于哮喘、糖尿病、贫血等慢性病的长期治疗;⑤直肠吸收比口服吸收慢,可以延长药物作用时间。
第三章第四节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第三章第四节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https://img.taocdn.com/s3/m/d3677b30a26925c52dc5bf23.png)
第四节鼻黏膜给药鼻黏膜给药(nasal mucosa administration)过去大多用于治疗局部疾病,近年随着新给药途径和新剂型的发展以及新辅料和新技术的应用,鼻腔给药已成为目前研究最活跃、应用最多的全身疾病治疗的新型给药途径之一。
一些药物通过鼻黏膜吸收后,可获得比口服给药更好的生物利用度,发挥全身治疗作用,如甾体激素类、抗高血压药、镇痛药、抗生素以及抗病毒药物等。
鼻腔黏膜给药系统(nasal drug deliver system,NDDS)有望成为注射给药的替代途径之一。
鼻黏膜给药的优点主要有[9]:①给药方便;②鼻黏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药物吸收迅速,加之给药方便,很适合急救及自救;③药物通过鼻腔黏膜吸收后直接进入血循环,可避免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另外,鼻腔酶的种类和数量少于胃肠道,也利于药物的吸收;④鼻腔黏膜免疫治疗可诱导局部及系统免疫应答,免疫效果与皮下注射免疫相仿,优于口服免疫,尤适合于呼吸系统疾病的免疫治疗;⑤可减少通过呼吸道感染的某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
目前制成鼻黏膜吸收的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虽有口服剂型,但口服给药个体差异大、生物利用度低的药物;另一类是口服易破坏或不吸收、只能注射给药的药物,可考虑鼻黏膜给药。
药物可制成溶液剂滴入鼻腔,也可以气雾剂给药。
临床上最早采用鼻腔给药的肽类药物为垂体激素,如缩宫素、血管紧张素胺及其类似物、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luteinising-hormone releasing hormone , LHRH)激动剂类似物,其鼻腔给药是仅次于注射的有效给药方式。
目前甾体激素类、多肽类和疫苗类等药物已有鼻黏膜吸收制剂上市或进入临床研究,如鲑鱼降钙素喷雾剂、去氨加压素鼻腔喷雾剂和胰岛素鼻用制剂等。
胰岛素鼻腔给药5 min~l0 min就可达到血药浓度峰值,可以作为皮下注射胰岛素的辅助方法。
1. 鼻腔和鼻黏膜的结构[10]鼻腔从鼻孔开始到鼻咽,其长度为12 cm~14 cm,鼻中隔将鼻腔分为结构相同的两部分(图3-5)。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课件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4440d9a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ca.png)
非口服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通过人体其他途径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不同的非口服给药途径
贴悠
药物通过贴在皮肤上的贴片途径逐渐进入血液 循环。
注射
药物通过注射器注入体内,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喷雾
吸入
药物通过喷雾器喷入口腔或鼻腔,经呼吸道吸收。 药物通过吸入器吸入肺部,通过呼吸道吸收。
剂型的选择
片剂
适用于口服给药,能够在胃 肠道中溶解,释放药物。
贴剂
适用于贴悠给药,通过贴在 皮肤上逐渐释放药物。
注射剂
适用于注射给药,通过直接 注入体内迅速释放药物。ຫໍສະໝຸດ 特殊人群的非口服给药注意事项
婴儿
给药剂量应特别注意,需要谨慎计算和调整。
老年人
因生理机能下降,对药物的吸收和代谢能力可能有所降低。
孕妇
药物的选择和给药途径应遵循孕期安全的原则。
非口服药物吸收速度的影响因素
1 药物性质
2 给药部位
药物的溶解度、脂溶性等特性会影响吸收 速度。
不同的给药部位吸收速度有差异,如肌肉 注射相较于皮下注射更快。
3 生理状态
4 影响非口服吸收的药物交互作用
个体差异、饮食、体温等因素都可能对吸 收速度产生影响。
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会改变药物的 吸收速度。
第三章 第一节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第三章 第一节非口服药物的吸收](https://img.taocdn.com/s3/m/22eb60d976a20029bd642d70.png)
第一节注射给药注射给药(parenteral administration)是指由注射器将无菌药液或生物制剂注入组织、血管或体腔中,达到预防、治疗、诊断、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以及减轻痛苦不适等目的的给药方式。
对于危重病人不能进食口服用药的病人和胃肠道吸收障碍的病人等,常以注射给药的方式保证药物的疗效,及时控制病情。
注射给药法可避免有些药物在胃肠道中被降解或不吸收等问题,如胰岛素可被消化液破坏,异丙肾上腺素在肠系膜被生物转化等。
案例3-1中的链霉素注射给药后不仅能杀灭结核杆菌,而且能快速改善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等疾病的高热症状和严重结核毒性症状,数十年来它仍是抗结核治疗中的主要用药。
另外,由于链霉素与胃内容物形成不能吸收的复合物,因此只能通过注射给药的方式治疗结核病。
也正是因为其口服不吸收,链霉素在肠道中浓度较高,链霉素制剂口服仅适用于肠道微生物感染。
注射给药的优点是剂量准确、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可避免肝的首过效应。
缺点是注射剂生产成本较高,注射部位有创伤,需要专用器械,家庭使用不便,一旦发生用药差错难以纠正等。
因此,采用注射给药,不仅仅只考虑药效迅速,还要根据药物的性质,病人的病情以及药物的不同用途等多方面的情况而决定。
注射剂可注射入机体的任何器官及部位,包括关节、脊椎、动脉,在紧急情况下甚至可直接注射到心脏。
注射部位周围一般有丰富的血液和淋巴循环,药物吸收路径短,影响因素少,故一般注射给药吸收速度快,生物利用度较高,但注射部位不同,药物注射的容量、分散状态及吸收速度也不同。
最常见注射途径是静脉(intravenous, iv )注射、肌内(intramuscular , im)注射、皮下(subcutaneous, sc)注射、皮内(intracutaneous , ic)注射等。
图3-1 注射给药的主要途径1. 静脉注射 静脉注射是指自静脉直接将药液注入血液循环的一种给药方法,通过静脉通道给药没有吸收过程,可立即出现药理作用,适用于危重急救。
主管药师专业知识练习题-生药与药动学 第三节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主管药师专业知识练习题-生药与药动学 第三节非口服药物的吸收](https://img.taocdn.com/s3/m/b38aaeb571fe910ef02df81c.png)
生药与药动学第三节非口服药物的吸收一、A11、下列关于药物注射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A、所有的注射给药都没有吸收过程B、水溶液型注射液药物释放最快C、注射部位血流状态影响吸收D、大分子药物主要经淋巴吸收E、分子小的药物主要通过毛细血管吸收2、若罗红霉素的剂型拟从片剂改成静脉注射剂,其剂量应A、增加,因为生物有效性降低B、增加,因为肝肠循环减低C、减少,因为生物有效性更大D、减少,因为组织分布更多E、维持不变3、药物经皮吸收是指A、药物通过表皮到达真皮层起效B、药物主要通过毛囊和皮脂腺到达体内C、药物通过表皮在用药部位发挥作用D、药物通过表皮,被毛细血管和淋巴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E、药物通过破损的皮肤,进人体内的过程4、只适用于诊断和过敏性试验的注射方法是A、静脉注射B、肌肉注射C、动脉注射D、腹腔注射E、皮内注射5、各种注射剂中药物的释放速率最慢的是A、水溶液B、油混悬液C、水混悬液D、O/W乳剂E、W/O乳剂6、下列给药方式安全性高,可随时停止用药的是A、静脉注射B、口服给药C、肺部给药D、肌肉注射E、皮肤给药7、下列关于直肠给药叙述错误的是A、避免胃肠道刺激B、减少肌肉注射的耐受性C、吸收比口服慢D、距肛门口6cm时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E、直肠药物吸收有两条途径8、关于药物肺部吸收叙述不正确的是A、脂溶性的药物易吸收B、肺部吸收不受肝脏首过效应影响C、不同粒径的药物粒子停留的位置不同D、药物的分子量大小与药物吸收情况无关E、药物从呼吸道吸收主要为被动扩散过程9、不涉及吸收过程的给药途径是A、口服B、肌内注射C、静脉注射D、皮下注射E、皮内注射10、关于影响皮肤吸收因素的说法,错误的是A、基质促进皮肤水合作用的能力为油脂性基质>W/O型基质>O/W型基质>水溶性基质B、乙醇、丙二醇、聚乙二醇可做透皮吸收促进剂C、不同部位皮肤的渗透性是一样的D、皮肤的含水量不同渗透性不同E、脂溶性和非解离型药物更易透过表皮细胞膜11、阿司匹林与香豆素类抗凝药合用导致抗凝作用增强而引起出血因为A、阿司匹林抑制香豆素类药物代谢B、阿司匹林抑制香豆素类药物排泄C、阿司匹林与香豆素类药物产生协同作用D、阿司匹林影响香豆素类药物竞争性结合血浆蛋白,增加抗凝药血药浓度E、阿司匹林降低了香豆素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二、B1、A.气管B.支气管与细支气管C.肺部D.口腔E.心脏关于不同大小药物粒子的到达部位<1> 、2~10μm的粒子A B C D E<2> 、大于10μm的粒子A B C D E<3> 、2~3μm的粒子A B C D E2、A.口服给药B.肺部吸入给药C.经皮全身给药D.静脉注射给药E.A、B和C选项<1> 、有首过效应的是A B C D E<2> 、没有吸收过程的是A B C D E<3> 、控制释药的是A B C D E<4> 、起效速度同静脉注射的是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A【答案解析】除了血管内给药没有吸收过程外,其他途径如皮下注射、肌内注射、腹腔注射都有吸收过程。
3.生物药剂学-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3.生物药剂学-非口服给药的吸收](https://img.taocdn.com/s3/m/d0237251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ee.png)
剂型因素
(一)脂溶性和解离度
脂溶性药物易吸收 分子型药物较离子型药物易吸收 鼻粘膜吸收主要途径为渗透通过细胞脂质膜, 吸收速度接近于静脉注射。
(二)分子量和粒子大小
分子量大小 <1000的药物较易吸收。>1000的药物吸收明显降低。
如:胰岛素(5200)吸收量约为15% 葡聚糖(70000)吸收量为3%
三、皮肤给药
影响药物经皮渗透的因素
生理因素 剂型因素 给药系统性质 透皮吸收促进剂 离子导入技术
生理因素
渗透性:阴囊>耳后>腋窝区>头部>手臂>腿部>胸部 皮肤的水化能改变皮肤的渗透性。当皮肤用塑料或软膏
后,防水分蒸发,汗在皮肤内积蓄,使角质层密度降低, 渗透性变大。 微生物及代谢酶代谢作用:设计前体药物。合成渗透性 大的前体药物,通过皮肤时代谢,继而进入体循环。 药物积蓄,主要在角质层。亲脂性药物在角质层形成高 浓度,有利于药物发挥作用。 皮肤病变渗透性改变。如皮肤溃烂、烧烫伤、皮肤炎症
可溶性药物以溶液剂或气雾剂给药吸收良好。 不溶性药物的粒子大小与其在鼻中分布位置有关。
>50μm一进入鼻腔即沉积,不能达吸收部位 <2 μm的粒子又可能被气流带入肺中 粒径应为2-20μm。 局部作用药为避免肺吸收,粒径应大于10μm.
吸收促进剂
改善多肽类、蛋白质类药物的吸收 表面活性剂及胆酸盐等
如:二甲基环糊精可使胰岛素在鼻腔吸收接近 100%。 选择辅料时,除了考虑增强药物的吸收外,还要 避免对鼻粘膜的伤害。
(①改变膜结构,增加流动性通透性; ②降低鼻黏液粘度; ③酶抑制剂减少蛋白水解酶对多肽蛋白质药物的降解)
五、肺部给药
呼吸器官的结构 肺泡3~4亿个,总
第三章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三章非口服给药的吸收](https://img.taocdn.com/s3/m/e1d61c7a71fe910ef02df8b2.png)
第一节 注射给药
3.皮下与皮内注射 (subcutaneous & intradermal administration)
皮下:结缔组织→毛细血管 →血液循环→全身作用
血管少、血流慢→局部用药 (局麻药)或延长治疗作用 (胰岛素)可给予油混悬剂 和植入剂
注射容量:1-2 mL
皮内:真皮层注射
第四节
注射给药的药物吸收
皮肤给药的药物吸收
黏膜给药的药物吸收
口腔给药 鼻腔给药 肺部给药 阴道给药 直肠给药
眼部给药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给药途径与吸收速度
吸入
腹腔
舌下 肌内
直肠 皮下
口服
皮肤
临床上起效最快的是静脉注射,常用于急救; 最简便、安全和常用的是口服给药,常用于门诊患者。
第一节 注射给药
2016年生物药剂学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2016年生物药剂学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https://img.taocdn.com/s3/m/2d7fa3ce6f1aff00bed51e87.png)
第二节 皮肤给药
皮肤给药既可以起局部治疗作用也可以起全身治
疗作用,为一些慢性疾病和局部镇痛的治疗及预防
提供一种简单、方便和有效的给药方式。 皮肤给药常用的剂型有哪些?
第二节 皮肤给药
一、皮肤的结构与药物的转运
1.皮肤的基本生理结构
角质层 透明层 颗粒层 棘层 基底层 毛发 皮脂腺 汗腺
表皮 真皮
第二节 皮肤给药
(二)剂型因素
1.药物理化性质 分子大小:<600 脂溶性:
油/水分配系数大,易透过; 太大,积聚于角质层
pKa值:分子型易透过
第二节 皮肤给药
2.给药系统性质
※药物从给药系统中释放越快,越有利于吸收。 ※基质对药物的亲和力不应太大。 ※脂质体促透 ※溶解与分散药物的介质的影响: 介质与药物的亲和力 ※给药系统的pH值 ※给药系统的表面积:调节给药剂量
生物进入深层组织的天然生理屏障。 酶降解屏障:酯酶、糖酶、磷酸酯酶。
第三节 黏膜给药
(二)影响口腔粘膜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吸收速度介于皮肤与小肠黏膜之间。复层扁平细 胞是药物跨口腔黏膜吸收的主要屏障 ☆舌下>颊>牙龈>腭 ☆药物吸收以扩散为主,脂溶性药物较易吸收 ☆对药物的味觉要求较高:制剂应矫味 ☆唾液的冲洗作用:使舌下片剂保留时间很短
第一节 注射给药
(2)混悬型注射剂
注射后药物微粒沉积在注射部位 药物被吸收前需经过溶出与扩散过程,吸收较慢 药物在组织的溶出是限速过程 助悬剂影响药物吸收 Iv、ia或ip注射含粒径为0.1~0.2μm固体微粒的水混
悬液后,微粒被动靶向,在肝、脾等器官富集
油混悬液一般采用im注射,药物的吸收可长达数星期 至数月
第三节 黏膜给药
一、口腔粘膜给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药物扩散速度和注射部位血流的因素 影响药物扩散速度和注射部位血流的因素 药物扩散速度和注射部位血流 生理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 剂型因素
生理因素
注射部位的血流状态: 注射部位的血流状态: 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 上臂三角肌>大腿外侧肌>臀大肌 淋巴液的流速:水溶性大分子和油溶液 淋巴液的流速: 按摩和热敷 运动 肾上腺素收缩血管, 肾上腺素收缩血管,合用减少吸收
吸入的药物应能溶解在黏液中
�
二,影响口腔黏膜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吸收速度介于皮肤与小肠黏膜之间. 吸收速度介于皮肤与小肠黏膜之间.复层扁平细胞 是药物跨口腔黏膜吸收的主要屏障 是药物跨口腔黏膜吸收的主要屏障 舌下>颊>牙龈>腭 牙龈> 舌下> 药物吸收以扩散为主, 药物吸收以扩散为主,脂溶性药物较易吸收 对药物的味觉要求较高: 对药物的味觉要求较高:制剂应矫味 唾液的冲洗作用: 唾液的冲洗作用:使舌下片剂保留时间很短
生理因素
经鼻腔吸收通道: 细胞脂质通道和细胞间通道. 经鼻腔吸收通道:经细胞脂质通道和细胞间通道. 和细胞间通道 以前者为主.脂溶性药物易吸收. 以前者为主.脂溶性药物易吸收.一些亲水性和离 子型药物的吸收亦比其他黏膜部位好 避开肝首过效应及胃肠的影响 鼻腔病理状态影响药物吸收 鼻腔分泌物富多种酶类 鼻黏膜纤毛运动:缩短药物滞留时间, 鼻黏膜纤毛运动:缩短药物滞留时间,影响生物利 纤毛运动 用度
O/W型乳剂,粒径为1 m左右,静注易 型乳剂,粒径为 左右 左右, 型乳剂 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 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有定向分布作用 肌肉注射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
第二节 口腔黏膜给药
局部治疗: 局部治疗: 漱口剂,气雾剂,膜剂, 漱口剂,气雾剂,膜剂,片剂 全身作用: 全身作用: 舌下片,粘附片,贴膏, 舌下片,粘附片,贴膏,口腔崩解片 颊黏膜(buccal mucosa)和舌下黏膜 和舌下黏膜(sublingual 颊黏膜 和舌下黏膜 mucosa)是药物全身吸收的良好部位 是药物全身吸收的良好部位 牙龈和硬腭亦可作为给药部位 口腔吸收可绕过肝首过效应 唾液pH=5.8~7.4 唾液
皮下与皮内注射 血流慢 局麻药,长效胰岛素,植入剂, 局麻药,长效胰岛素,植入剂,油混悬剂 皮下注射容量1~2ml 皮下注射容量 皮内注射容量0.1~0.2ml 皮内注射容量 皮内注射药物难以进入体循环, 皮内注射药物难以进入体循环,一般用作 诊断与过敏试验
二,影响注射给药吸收的因素
(血管外注射) 血管外注射)
肺部总表面积约为100m2 肺部总表面积约为 肺泡由单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细胞间隙存在致密的 肺泡由单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 毛细血管;与毛细血管的距离仅1m.是气体交换和药 毛细血管;与毛细血管的距离仅 . 物吸收的良好场所. 物吸收的良好场所. 巨大的肺泡表面积,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极小的转运距离, 巨大的肺泡表面积,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极小的转运距离, 决定了肺部给药的迅速吸收, 决定了肺部给药的迅速吸收,而且吸收后的药物直接进 入血液循环,无肝脏首过作用. 入血液循环,无肝脏首过作用.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脂蛋白混合物(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脂蛋白混合物(二棕榈酰卵磷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脂),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维持肺泡的正常形态和 功能 3%的巨噬细胞,吞噬作用(肺靶向微球) 的巨噬细胞, 的巨噬细胞 吞噬作用(肺靶向微球)
全身作用部
静脉注射(滴注) 静脉注射(滴注) 静脉注射副作用大 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时刺激性太大的药物 必须静脉注射 静脉注射容量小于50ml 静脉注射容量小于 大容量注射采用静脉滴注 剂型: 剂型:水溶液或乳剂
肌内注射 较安全 有吸收过程,但吸收程度高, 有吸收过程,但吸收程度高,与静脉注射 相当 容量一般为2~5ml 容量一般为 溶液,乳剂, 溶液,乳剂,混悬剂 溶媒为水,复合溶媒 溶媒为水, 以油为溶媒可以缓释
第三章 非口服给药的吸收
第一节 注射给药
一,给药部位与吸收途径
注射方式:静脉,皮内,皮下,肌内,鞘 注射方式:静脉,皮内,皮下,肌内, 关节腔,玻璃体内, 内,关节腔,玻璃体内,局部等 静脉注射: 静脉注射:上腔静脉 位 动脉注射:无肺首过效应, 动脉注射:无肺首过效应,但危险性大 下腔静脉 心
肺首过效应) 肺(肺首过应)
混悬型注射剂
有溶出与扩散过程: 有溶出与扩散过程:吸收较慢 遵循溶出扩散定律 粘度增加,溶出变慢,扩散变慢 粘度增加,溶出变慢, 0.1~2 m的微粒经静脉,动脉或腹腔注射后 的微粒经静脉, 的微粒经静脉 主要由网状内皮系统如肝脾摄取 油混悬液吸收缓慢, 油混悬液吸收缓慢,长达数周至数月
乳剂型注射剂
剂型因素 剂型:溶液,混悬液,凝胶剂,气雾剂, 剂型:溶液,混悬液,凝胶剂,气雾剂,喷 雾剂, 雾剂,吸入剂 药物脂溶性和解离度 药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粒度大小:>50m沉积于鼻腔;< 2 m 被 粒度大小: 沉积于鼻腔; 沉积于鼻腔 带入肺部; 带入肺部;2~20 m可被鼻腔吸收 可被鼻腔吸收 吸收促进剂 蛋白与多肽类药物的吸收
剂型因素 溶出速率: 溶出速率: 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 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 O/W型乳剂>W/O型乳剂> O/W型乳剂>W/O型乳剂>油混悬剂 型乳剂 型乳剂
溶液型注射剂
混合溶媒:注射后药物可能析出; 混合溶媒:注射后药物可能析出;
安定注射液, 安定注射液,疗效不如口服好
严重偏离生理pH的溶媒: 严重偏离生理pH的溶媒: pH的溶媒 在组织液的pH pH下可析出沉淀 在组织液的pH下可析出沉淀 渗透压:低渗→被动扩散速率↑ 渗透压:低渗→被动扩散速率↑; 高渗→被动扩散速率↓ 高渗→被动扩散速率↓; 以油为溶媒:扩散慢而少, 以油为溶媒:扩散慢而少,肌注形成贮库而缓慢吸收 高分子附加剂:提高粘度, 高分子附加剂:提高粘度,产生延效作用
第四节 鼻黏膜给药
局部作用:杀菌,抗病毒,血管收缩, 局部作用:杀菌,抗病毒,血管收缩,抗过敏 全身作用 多肽和蛋白质药物的吸收 剂型:滴鼻液,喷鼻剂,气雾剂, 剂型:滴鼻液,喷鼻剂,气雾剂,粉雾剂 优点:血流丰富,吸收快;避开肝首过效应, 优点:血流丰富,吸收快;避开肝首过效应, 胃肠道作用;可与静脉注射相媲美; 胃肠道作用;可与静脉注射相媲美;方便 成功制剂:鲑鱼降钙素喷雾剂, 成功制剂:鲑鱼降钙素喷雾剂,胰岛素鼻用制 剂
药物粒子大小影响药物到达的部位: 药物粒子大小影响药物到达的部位: 粒子大小影响药物到达的部位
>10m,沉积在上呼吸道中并很快被清除 , 2~10m,支气管与细支气管 ~ , 其中: 其中:8m,50%喉部; , %喉部; 3~5m,下呼吸道 ~ , 2~3m,肺泡 ~ , <0.5m,易通过呼吸排出 , 一般,吸入气雾剂的微粒大小在0.5~ 一般,吸入气雾剂的微粒大小在 ~5.0m最适宜 最适宜
部
皮肤的水化作用 微生物的降解作用 角质层的积蓄问题 病理状态 温度
剂型因素
药物的理化性质 分子量: 分子量:>600的药物难以透过 的药物难以透过 脂溶性: 水分配系数大 易透过;太大, 水分配系数大, 脂溶性:油/水分配系数大,易透过;太大,积聚于角质层 分子型易透过 给药系统的性质 药物从给药系统中释放越快,越有利于吸收. 药物从给药系统中释放越快,越有利于吸收.基质对药物的亲和力不 应太大 脂质体促透 溶解与分散药物的介质的影响给药系统的pH值 溶解与分散药物的介质的影响给药系统的 值 给药系统的表面积: 给药系统的表面积:调节给药剂量
药物的理化性质
分子量
小 血管吸收 分子量 大 淋巴管吸收
解离度和脂溶性影响不大. 解离度和脂溶性影响不大.毛细血管壁的膜孔 半径3nm 允许<800的药物分子通过 3nm, 半径3nm,允许<800的药物分子通过 难溶性药及非水溶液. 难溶性药及非水溶液.药物的溶解是限速过程 蛋白结合.蛋白质结合物的解离速度< 蛋白结合.蛋白质结合物的解离速度<透膜速 率时,成为限速过程. 率时,成为限速过程.
二,影响肺部药物吸收的因素
生理因素 药物粒子大小与肺部停留的关系 肺泡部位药物可停留24 24小时 肺泡部位药物可停留24小时 黏液层可能减慢药物的吸收 黏膜中的巨噬细胞与代谢酶
药物的理化性质 被动扩散为主要吸收方式 水溶性药物通过细胞旁路吸收,较直肠, 水溶性药物通过细胞旁路吸收,较直肠, 小肠,鼻腔, 小肠,鼻腔,颊黏膜快 分子量:小分子药物吸收快(< (<1000); 分子量:小分子药物吸收快(< ); 大分子药物可通过细胞间空隙被吸收, 大分子药物可通过细胞间空隙被吸收,或 通过淋巴系统吸收. 通过淋巴系统吸收. 蛋白多肽药物肺部给药, 蛋白多肽药物肺部给药,已成为研究热点
剂型因素
口腔黏膜的渗透能力遵循 分配学说 受脂溶性,解离度, 口腔黏膜的渗透能力遵循pH分配学说,受脂溶性,解离度, 遵循 分配学说, 分子量的影响. 分子量的影响. 舌下给药制剂药物渗透能力强,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 舌下给药制剂药物渗透能力强,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高. 但易受唾液冲洗作用影响大.主要适用于溶出迅速,剂量小, 但易受唾液冲洗作用影响大.主要适用于溶出迅速,剂量小, 作用强的药物.如脂溶性药物,可以为片剂, 作用强的药物.如脂溶性药物,可以为片剂,喷雾剂等 颊膜吸收较舌下慢,药物停留时间短, 颊膜吸收较舌下慢,药物停留时间短,生物粘附制剂可提高 滞留与吸收 吸收促进剂:脂肪酸,胆盐, 吸收促进剂:脂肪酸,胆盐,表面活性剂等
一,鼻腔的结构和生理
鼻腔生理 鼻黏膜上皮仅由一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构成, 鼻黏膜上皮仅由一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构成, 吸收面积大 血流丰富,通透性高,吸收迅速 血流丰富,通透性高, 有丰富淋巴管 淋巴管, 有丰富淋巴管,是多肽蛋白药物吸收的主要 途径 黏液影响药物的吸收 蛋白水解酶影响药物的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