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等级、烈度等级
地震等级
地震等级、烈度和抗震等级之区别1、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
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在实际测量中,震级则是根据地震仪对地震波所作的记录计算出来的。
地震愈大,震级的数字也愈大,震级每差一级,通过地震被释放的能量约差32倍。
2、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实际影响,表示地面运动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强度,也就是破坏程度。
烈度一般分为12°,它是根据人们的感觉和地震时地表产生的变动,还有对建筑物的影响来确定的。
3、根据上述1和2条的理解,抗震等级和抗震烈度是不能对应的。
4、《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第3.0.2条规定: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丁类建筑应属子抗震次要建筑。
5、抗震等级一、二、三、四级是根据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中建筑物设防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
受力筋:指布置在梁或板的下部.承受拉力的那部分钢筋及抗剪切的起弯筋.吊筋等。
怎么样区分板的受力筋跟分布筋?以板的开间、进深跨度区分:如果是单项板,那么平行于短跨方向的钢筋是受力筋,平行于长跨方向的钢筋是架立筋。
如果是双向板,那么长跨、短跨方向的钢筋全部是受力筋。
以钢筋直径上来区分:钢筋的直径大的为受力筋,直径小的钢筋为分布筋;以布置上来区分:正弯矩筋布置在下的钢筋为受力筋,在之上垂直分布的钢筋为分布筋,负弯矩筋(如悬挑板)相反,在下的钢筋为分布筋,在之上的钢筋为受力筋。
分布筋: 出现在板中,布置在受力钢筋的上部,与受力钢筋垂直。
抗震等级与抗震设防烈度的关系及全国地区地震设防烈度一览表
抗震等级与抗震设防烈度的关系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
结构类型地震烈度6789框架结构高度<24>24<24>24<24>24<24框架四三三二二一一剧场、体育馆等大跨度公共建筑三二一框架-剪力墙结构高度<60>60<60>60<60>60<50框架四三三二二一一剪力墙三二一剪力墙结构高度<80>80<80>80<80>80<60剪力墙四三三二二一一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框支层框架二二二一一不应采用不应采用剪力墙三二二二一筒体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框架三二一核心筒二二一筒中筒结构内筒三二一外筒三二一单层厂房结构板柱的柱四三二一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破坏的强烈程度。
同一地震发生后,不同地区受地震影响的破坏程度不同,烈度也不同,受地震影响破坏越大的地区,烈度越高。
判断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振动的情况、房屋及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以及地面出现的破坏现象等。
全国地区地震设防烈度一览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本附录仅提供我国抗震设防区各县级及县级以上城镇的中心地区建筑工程抗震设计时所采用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
A.0.1首都和直辖市1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北京除昌平门头沟外的11个市辖区、平谷、大兴、延庆,天津宁河、汉沽。
2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5g:北京密云、怀柔、昌平、门头沟,天津除汉沽和大港外的12个市辖区、蓟县、宝坻、静海。
3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天津大港,上海除金山外的15个市辖区、南汇、奉贤4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上海崇明、金山,重庆(14个市辖区)、巫山、奉节、云阳、忠县、丰都、长寿、壁山、合川、铜梁、大足、荣昌、永川、江津、綦江、南川、黔江、石柱、巫溪*注:1首都和直辖市的全部县级及县级以上设防城镇,设计地震分组均为第一组;2上标*指该城镇的中心位于本设防区和较低设防区的分界线,下同。
抗震等级与抗震设防烈度的关系
抗震等级与抗震设防烈度的关系
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破坏的强烈程度。
同一地震发生后,不同地区受地震影响的破坏程度不同,烈度也不同,受地震影响破坏越大的地区,烈度越高。
判断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振动的情况、房屋及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以及地面出现的破坏现象等。
内蒙古自治区抗震设防烈度表。
抗震烈度的划分
抗震烈度的划分
抗震烈度的划分是指将地震的振动强度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和测定,以此来衡量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承受能力。
抗震烈度划分是基于地震学和工程学的知识而建立的,并具有国际公认的标准和规范。
抗震烈度的划分通常采用烈度等级来表示,其数量越大代表地震的震级越强。
国际上通用的地震烈度划分标准是梅加-艾滋利烈度评分标准(MSK),其等级从1到12,其中1级是最轻微的地震,而12级代表极度破坏性的地震。
同时,也有一些其他国家或地区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抗震烈度划分标准,如我国采用了中国地震烈度标准(GB/T 17742-2008),该标准将抗震烈度分为10个等级,其中等级1代表微震,等级10则代表极烈地震。
不同的抗震烈度等级需要采取不同的防震措施,以保护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
一般来说,抗震等级越高的建筑物需要更强的设防标准,例如加固建筑结构、采用防震减灾技术等,以提高建筑物的抵御地震的能力。
此外,在地震发生之前,政府和专业机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地震进行预测,以提前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震措施,减少地震对人类和建筑物的损害。
总之,抗震烈度划分是保障建筑物和人员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严
格的标准和规范可以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抵御能力,减轻地震对社
会和个人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抗震烈度划分的学习和理解,增强自身防震意识,提高整个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
建筑物的抗震等级是依据什么划分的
建筑物的抗震等级是依据什么划分的建筑物的抗震等级是根据建筑物在地震中所承受的损坏程度和安全性来划分的。
抗震等级是评估建筑物抗震性能的重要指标,用于评定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抗震能力,以确保建筑物及其使用者的安全。
1. 抗震等级划分标准建筑物的抗震等级通常是按照国家或地区的相关规范和标准来划分的。
一般来说,抗震等级包括几个级别,通常为I、II、III、IV级,其中I级为最低,IV级为最高。
•I级:结构抗震能力较弱,可能造成严重破坏和生命安全事故。
•II级:结构抗震性能一般,地震时可能会出现轻微破坏。
•III级:结构抗震性能较好,地震时只会出现轻微损坏。
•IV级:结构抗震能力非常强,基本不会受到地震的影响。
2. 影响建筑物抗震等级的因素建筑物的抗震等级取决于多个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地震发生时地表上地震波的最大振幅,不同地震烈度需要建筑物具备不同的抗震能力。
•地基情况:建筑物的地基状况直接影响其抗震性能,强固的基础可以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结构类型:不同类型的建筑结构对地震的反应不同,如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砖混结构等。
•建筑质量:建筑物的材料质量、施工质量等直接影响其抗震等级。
3. 提升建筑物抗震等级的方法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等级,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但不限于:•加固:对现有建筑物进行加固处理,如增加钢筋混凝土柱、加装剪力墙等。
•改造:重新设计结构、更换材料等,使建筑物符合更高的抗震等级要求。
•选址:在规划建设新建筑物时,选择地基条件好、地震作用小的地段。
综上所述,建筑物的抗震等级是基于建筑物的结构和性能对地震的响应能力来划分的,通过科学的评估和改进措施,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等级,从而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抗震烈度与抗震等级的关系
抗震等级和设防烈度是什么关系
RSS 打印复制链接大中小发布时间:2012-12-29 11:46:36
我们在广联达中经常会碰见这样的问题:软件里设防烈度是8度,抗震等级应选一级还是二级?所以,我们必须搞清楚抗震等级和设防烈度到底是什么。
1、抗震等级
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
在中国建筑业中,已经开始严格执行这个等级标准。
2、设防烈度
设防烈度是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确定了抗震设防烈度就确定了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设计地震动参数。
在确定地震作用标准值时,用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抗震规范》3.2.2指出了加速度和设防烈度的对应关系。
通俗的讲就是建筑物需要抵抗地震波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要区别于地震震级。
设防烈度取值的标准:是基本烈度,就是一个地区在今后50年期限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其具体的取值根据抗震规范中的抗震设防区划来取值。
比如说北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3、抗震等级和设防烈度的关系(仅供参考,各地区可能不一样)。
抗震等级、烈度等级
抗震烈度和抗震等级的区别1.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级有严格的区别,不可互相混淆。
2.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
3.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
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高。
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对于当地的烈度高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4.烈度分1-12度。
5.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分类情况:弱震:震级小于3级的地震;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的地震;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的地震;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的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抗震设防烈度是由国家权威机构测定和制定的〔抗震设计标准可查〕;一般情况,取该地区五十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我理解就是;五百年可能发生一次的地震〕。
抗震设防等级是根据建筑所在的地区〔不同地区的设防烈度不同〕和建筑物得高度、建筑物得重要程度、以及结构形式确定的。
其次相同条件下的同一建筑抗震等级越高抵抗地震的能力越强。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
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
比方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 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1、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2、地震烈度:是国家主管部门根据地理、地质和历史资料,经科学勘查和验证,对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进行的抗震设防与地震分组的经验数值,是地域概念。
抗震等级、设防烈度、地震震级之间的区别联系
抗震等级、设防烈度、地震震级之间的区别联系一、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某次地震的属性,某个地震只会有一个震级。
比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是矩震级6.8,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矩震级是7.9。
注意到,可能对于某次地震,不同媒体的报道有所不同,那是因为他们采用了不同的震级标准。
由于历史原因,不同的专家学者发明过不同的震级标准,比如里氏震级、面波震级、体波震级等等。
比如说,有些国内官方媒体采用的就是面波震级,所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震级为面波震级8.0。
目前大家认为比较合理的、应用较广泛的是矩震级。
震级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震级衡量的是地震的大小,或者严谨一点,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
某次地震所释放的总能量是固定的,所以它的震级也是唯一的。
绝大多数地震是由断层引起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取决于引发地震的断层的大小、断层两边相对运动的距离、断层处的岩石强度。
断层的面积乘以断层移动的距离再乘以岩石的剪切模量,得到的就是Seismic Moment,也就是所谓的地震矩。
这个地震矩的数值,直接反映了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
而矩震级就是对地震矩的衡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其中地震矩M0的单位为牛乘以米。
注意到,地震矩和矩震级之间是三分之二log的关系。
换言之,震级大一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10的1.5次方倍,也就是31.6倍;震级大两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31.6的平方倍,也就是1000倍。
简单说,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7级的31.6倍,6级的1000倍,5级的31623倍,4级的1000000倍。
二、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衡量的是某次地震发生之后对某个地区的影响。
比如说,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中唐山的烈度为11度,天津的烈度为8度,北京为6度,石家庄为5度。
通常情况下,越靠近震中最大,越远离震中越小。
这也很好理解,越靠近震中受影响越大,越远离震中受影响越小。
你可以想象成一个靶子,震中就是靶心10环,外边一点9环,再靠外8环。
抗震等级、抗震设防烈度、地震震级的区别和联系
抗震等级、抗震设防烈度、地震震级的区别和联系每次地震发生,可能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问题.有时候,有些媒体也会在这里犯一些错误,被大家诟病为“不专业”.当然,这些东西也挺复杂的,媒体搞混了也正常.一、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某次地震的属性,某个地震只会有一个震级.比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是矩震级 6.8,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矩震级是7.9.注意到,可能对于某次地震,不同媒体的报道有所不同,那是因为他们采用了不同的震级标准.由于历史原因,不同的专家学者发明过不同的震级标准,比如里氏震级、面波震级、体波震级等等.比如说,有些国内官方媒体采用的就是面波震级,所以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震级为面波震级8.0.目前大家认为比较合理的、应用较广泛的是矩震级.震级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震级衡量的是地震的大小,或者严谨一点,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某次地震所释放的总能量是固定的,所以它的震级也是唯一的.绝大多数地震是由断层引起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取决于引发地震的断层的大小、断层两边相对运动的距离、断层处的岩石强度.断层的面积乘以断层移动的距离再乘以岩石的剪切模量,得到的就是Seismic Moment,也就是所谓的地震矩.这个地震矩的数值,直接反映了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而矩震级就是对地震矩的衡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其中地震矩M0的单位为牛乘以米.注意到,地震矩和矩震级之间是三分之二log的关系.换言之,震级大一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10的 1.5次方倍,也就是31.6倍;震级大两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31.6的平方倍,也就是1000倍.简单地说,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7级的31.6倍,6级的1000倍,5级的31623倍,4级的1000000倍.二、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衡量的是某次地震发生之后对某个地区的影响.比如说,1976年唐山大地震,震中唐山的烈度为11度,天津的烈度为8度,北京为6度,石家庄为5度.通常情况下,越靠近震中最大,越远离震中越小.这也很好理解,越靠近震中受影响越大,越远离震中受影响越小.你可以想象成一个靶子,震中就是靶心10环,外边一点9环,再靠外8环.同样的地震,震中烈度可能是9度,往外50公里可能降低到8度,再往外150公里可能降低到7度.由于地形地质的不同,所以烈度的分布并不是个完美的同心圆,只是大致上遵循着越靠近震中越大的规律.烈度的大小与地震震级相关,但并没有明确的数值关系,而是因为其它条件的不同而不同.简单说,烈度是一个主观性比较强的参数,跟震源深浅、地震类型、地质条件等等都有关系,不同的地震会有不同的情况.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世界上也没有两次相同的地震.同样都是6级地震,一个震中烈度可能是7度,另一个可能会达到8度.三、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某个地区的属性.比如说北京的抗震设防烈度是8度,上海的抗震设防烈度是7度.这个是怎么确定的呢?一定程度上,设防烈度的制定跟设防目标相关.就拿北京来说,先统计一下历史上一定时期之内影响到北京的历次地震,看一下这些地震引起的北京地区的烈度分别是多少.比如说1976年唐山地震是6度,某某年某次地震是4度,某某年某次地震是5度……然后再利用统计学知识,根据既定的可靠度目标,比如说,让设防烈度大于这些已经发生过的地震烈度的90%,继而确定出一个设防烈度.换句话说,这种情况下,所有可能发生的地震里,我能保证有90%的实际地震烈度都小于我的这个设防烈度.现在的抗震规范,采用的是50年内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作为抗震设防烈度.也就是说,50年之内,发生比这个设防烈度还大的地震烈度的可能性是10%.折算下来,也就是俗称的“475年一遇”.什么意思呢?475年一遇的地震,今年发生的概率是475分之一,也就是0.211%,今年不发生的概率是1减去0.211%,也就是99.789%.50年之内都不发生这样的地震,这个概率是99.789%的50次方,也就是90%.而50年之内发生这样的地震的概率,则是1减去90%,等于10%.也就是说,我们的目标是475年一遇的地震.100年一遇的地震,小意思,都在我们的设防范围之内,也就是俗称的“小震不坏”;500年一遇的地震,刚刚好跟我们的设防目标差不多,次要结构可能会有小范围破坏,但是主体结构不会发生大的破坏,也就是俗称的“中震可修”;1000年一遇的地震,已经超过了我们的设防目标,但是尽量通过合理的构造措施,保证结构足够的延性和塑性变形能力,争取做到房子虽然变形很大,但不会整体垮塌,保证逃生通道和逃生时间,这也就是俗称的“大震不倒”.四、抗震等级抗震等级是建筑结构的属性.比如说,这栋楼的抗震等级是一级,那栋楼的抗震等级是二级.抗震等级也可以在局部调整,比如这栋楼的抗震等级是三级,但是某一层或者某一个柱子的抗震等级是二级.抗震等级当然跟抗震能力相关,但并不是说一级的就一定比二级的好.举个类似的例子,汽车的碰撞试验,有五星的,也有三星的,但是并不是说五星的就一定比三星的更好.一个五星的微型车,跟一个三星的大皮卡相比,孰高孰低还很难说.抗震等级也是如此,它取决于抗震设防烈度、结构重要性、结构类型、结构高度.对于普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可以参见抗震规范里的这张表格.比如说,上海的一栋高层住宅楼,采用剪力墙结构,高度为100米.我们就去查表,上海设防烈度为7度,抗震墙结构高度大于80米,所以是二级.再比如说,济南的一栋高层写字楼,框架核心筒.我们继续查表,济南是6度区,所以框架核心筒的框架部分是三级,核心筒部分是二级.注意到,我们说这张表适用于“普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就是所谓的“丙类建筑”.目前的抗震规范,已经把中小学校舍提高到了“乙类建筑”.换言之,医院、中小学校舍等等非常重要的建筑物,需要在这张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一般是查表的时候提高一个烈度.比如说,以上海为例,同样是小于24米的框架结构,如果是菜市场,那就按7度查表,也就是三级,如果是小学教学楼,那就要按7+1=8度查表,抗震等级为二级.也就是说,同一个地区、同一个结构类型、差不多高度的建筑物,中小学、医院等等通常要比菜市场、普通办公楼、住宅楼高一个抗震等级.抗震等级有什么用呢?主要体现在结构的各种内力调整和构造措施上.比如一级框架结构的角柱,最小配筋率需要到达 1.1%,而四级的角柱,最小配筋率达到0.7%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在计算允许的前提下,抗震等级低的结构可以用更少的钢筋.再比如说,一级和二级框架结构的角柱,箍筋必须全高加密,而三级和四级的角柱就不需要特殊处理.五、总结地震震级是地震的属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地震烈度是地震对某个地区的影响,震中高,越往外越低.震中烈度和震级有关.设防烈度可以简单理解成某个地区475年内所能发生的最强烈的地震烈度.如果实际发生的地震引起的烈度不大于设防烈度,建筑结构应该要做到不发生永久性的、不可修复的的破坏.抗震等级是建筑物的属性,越重要、越容易受地震袭击、越需要保护的建筑物,抗震等级越高,对抗震能力的要求也越高.。
抗震等级对照表
抗震等级对照表
抗震等级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能力等级,用于评估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以下是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中的抗震等级与其对照表:
1. 抗震设防烈度等级:
- 6度:特大震区
- 5度:大震区
- 4度:中震区
- 3度:小震区
2. 抗震设防烈度等级与抗震设防烈度因子对照关系:
- 6度:1.35
- 5度:1.20
- 4度:1.05
- 3度:0.80
3. 抗震设防烈度等级与建筑的抗震等级对照关系:
- 6度:一类抗震设防建筑
- 5度:一类抗震设防建筑
- 4度:二类抗震设防建筑
- 3度:三类抗震设防建筑
需要注意的是,抗震等级还与建筑的使用性质、结构形式、建筑高度等因素有关,具体的抗震设防要求需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
抗震等级划分标准
抗震等级划分标准
抗震等级划分标准是指对建筑物的抵抗地震能力进行评价和划分的标准。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文件,抗震等级划分分为八级,分别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七级、八级。
其中,一级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八级为设防烈度为6度。
抗震等级的划分主要是以建筑物所处的地理位置、结构类型、使用功能等因素为依据。
在建筑物设计和建造中,需要按照相应的抗震等级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以确保建筑物在遭受地震时能够保持较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同时,抗震等级划分也对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
- 1 -。
房屋建筑抗震等级标准级
房屋建筑抗震等级标准级
房屋建筑抗震等级标准分为A、B、C、D四级,具体定义如下:
1. A级抗震等级标准:耐震性能较高,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
8度以上的地区,抗震能力较强,可在发生一定强震时保持原
有结构完整性。
2. B级抗震等级标准:耐震性能一般,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
7度的地区,抗震能力一般,可在发生一般强震时保持较好的
结构完整性。
3. C级抗震等级标准:耐震性能较低,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
6度的地区,抗震能力较弱,在发生较小强度震动时能保持结
构基本完整。
4. D级抗震等级标准:耐震性能较差,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
5度以下的地区,抗震能力较低,在发生较小强度震动时难以
保持结构完整,需要采取其他措施增强抗震性能。
这些抗震等级标准是根据建筑物的耐震性能进行评估和分类的,不同等级的房屋建筑在面对地震时能承受的强度和保持完整性的能力不同。
根据地质勘探和抗震设防烈度,结构设计师会在设计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房屋的抗震性能符合地区的需求。
抗震等级划分标准
抗震等级划分标准
抗震等级划分标准是指根据建筑物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建筑物的
结构形式等因素,将建筑物划分为不同的抗震等级,以评估建筑物在地震中的抗震能力。
我国的抗震等级划分标准主要包括五级,分别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和五级。
一级抗震设防标准适用于抗震烈度为八度及以上地区的重要建
筑物,如政府建筑、医院、学校、文化设施等。
该等级要求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基本完好,且安全逃生通道完好无损。
二级抗震设防标准适用于抗震烈度为七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物,如高层住宅、大型商业建筑等。
该等级要求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基本完好,但允许一定程度的结构破坏。
三级抗震设防标准适用于抗震烈度为六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物,如中等高层住宅、工厂厂房等。
该等级要求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相对完好,但允许一定程度的非结构性破坏。
四级抗震设防标准适用于抗震烈度为五度及以上地区的建筑物,如小高层住宅、轻型工厂等。
该等级要求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基本完好,但允许一定程度的非结构性破坏和一定程度的结构破坏。
五级抗震设防标准适用于抗震烈度为四度及以下地区的建筑物,如平房、棚户区房屋等。
该等级要求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保持基本完好,但允许一定程度的非结构性破坏和重大的结构破坏。
总的来说,抗震等级划分标准是为了保障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而制定的,各级别的标准都有其适用范围和要求,建筑设计时应按
照相应的标准进行设计和施工。
建筑中抗震烈度和抗震等级的区别
A、建筑中抗震烈度和抗震等级的区别推荐答案抗震设防烈度是国家规定针对某一个地区的抗震设防依据。
抗震等级是依据抗震设防烈度及建筑物使用功能确定的重要性的。
也就是说有一定联系,但是目标不同,作用不同。
B、房屋建筑抗震等级、抗震设防烈度、地震震级三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最佳答案抗震等级就是抵抗地震烈度的等级,设防烈度就是校核计算中必须考虑的地震烈度,地震震级是指地震本身地下深处的震级.C、建筑工程,图纸中只说明了设防烈度,如何确定抗震等级推荐答案抗震等级和设防烈度不是一个概念。
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破坏的强烈程度,是衡量某次地震对一定地点影响程度的一种度量。
同一地震发生后,不同地区受地震影响的破坏程度不同,烈度也不同,受地震影响破坏越大的地区,烈度越高。
判断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振动的情况、房屋及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以及地面出现的破坏现象等。
影响烈度的大小有下列因素:地震等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土壤和地质条件、建筑物的性能、震源机制、地貌和地下水等。
例如,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震级越高,烈度也越大。
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震破坏程度的标度,与地震区域的各种条件有关,并非地震之绝对强度。
D、建筑抗震设防烈度怎么转换成抗震等级,本工程抗震设防有关参数: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乙类;场地地震基本烈度7度,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物场地类别IV类;设计特征周期0.9秒。
请问相对应抗震等级为几级?知道的朋友请给个答案,最好解释下或者讲点依据,谢谢。
其他回答共1条地震的级别是根据地震时释放的能量的大小而定的,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
基本地震烈度
基本地震烈度
基本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在地面产生的破坏程度,它是衡量地震危害性的一种重要指标。
地震烈度分为1至12级,级别越高,破坏性越大。
在我国,地震烈度划分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微震、轻震、中震、重震和大灾。
这些等级是基于地震震级、震中距离、地震波传播介质和地形地貌等多种因素综合划分的。
地震烈度对建筑物、基础设施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影响非常大。
地震烈度越高,破坏力越强,造成的损失也越严重。
因此,了解地震烈度的分级标准和影响因素,对于我们提高地震防灾减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要提高地震烈度的应对能力,首先需要加强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
地震预警系统能够在地震发生前及时发出警报,为民众提供宝贵的时间进行疏散和自救。
其次,要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标准。
建筑物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震烈度的影响,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一定的破坏。
此外,各地应根据地震烈度分区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最后,普及地震防灾减灾知识也是提高地震烈度应对能力的关键。
广大民众要掌握基本的地震逃生技巧和自救知识,以便在地震发生时能够迅速作出正确的反应。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可以降低地震烈度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总之,基本地震烈度是衡量地震危害性的重要指标。
抗震等级和设防烈度是什么关系
抗震等级和设防烈度是什么关系我们在广联达中经常会碰见这样的问题:软件里设防烈度是8度,抗震等级应选一级还是二级?所以,我们必须搞清楚抗震等级和设防烈度到底是什么。
1、抗震等级
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
在中国建筑业中,已经开始严格执行这个等级标准。
2、设防烈度
设防烈度是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确定了抗震设防烈度就确定了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特征周期、设计地震动参数。
在确定地震作用标准值时,用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抗震规范》3.2.2指出了加速度和设防烈度的对应关系。
通俗的讲就是建筑物需要抵抗地震波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要区别于地震震级。
设防烈度取值的标准:是基本烈度,就是一个地区在今后50年期限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
其具体的取值
根据抗震规范中的抗震设防区划来取值。
比如说北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
3、抗震等级和设防烈度的关系。
抗震安全等级划分
抗震安全等级划分
抗震安全等级划分是根据建筑物抗震能力的不同,将建筑物分为不同的等级,以便评估和管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具体的划分标准可能会有所不同,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等级:
1. 抗震设防烈度等级:根据不同地区的地震概率和地震烈度,将地震分为不同的设防烈度等级,常见的为一至八级。
这一等级主要用于确定建筑物所需的抗震设防标准。
2. 抗震设防分类等级: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和使用功能,将建筑物分为不同的设防分类等级,例如特殊类建筑、重要类建筑和一般类建筑等。
3. 抗震等级:根据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将建筑物分为不同的抗震等级,例如一级、二级、三级等。
这一等级是通过对建筑物的结构计算、抗震设计和抗震检测来确定的,用于评估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抗震安全等级划分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保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不同等级的建筑物需要符合相应的抗震设防标准和建筑规范,以提高其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我国建筑抗震等级
我国建筑抗震等级
我国建筑抗震等级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所承受的抗震能力,共分为一级至八级,等级越高代表抗震能力越强。
其中,一级为最高等级,适用于防震设防烈度为8度以上的地区,包括核电站、大坝、高层建筑等重要工程。
二级适用于防震设防烈度为7度以上的地区,包括医院、机场、学校等重要公共建筑。
三级适用于防震设防烈度为6度以上的地区,包括商业中心、体育场馆、办公楼等。
四级适用于防震设防烈度为5度以上的地区,包括多层住宅、宾馆、超市等。
五级适用于防震设防烈度为4度以上的地区,包括普通住宅、商铺、小型工厂等。
六级适用于防震设防烈度为3度以上的地区,包括架空线路、水利工程等。
七级适用于防震设防烈度为2度以上的地区,包括隧道、地铁等。
八级适用于防震设防烈度为1度以上的地区,包括农村房屋、临时建筑等。
建筑抗震等级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措施,加强建筑的抗震能力对于应对地震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 1 -。
抗震设防烈度与抗震等级
抗震设防烈度与抗震等级————————————————————————————————作者: ————————————————————————————————日期:ﻩ抗震设防烈度与抗震等级抗震等级和抗震设防烈度是两码事,抗震设防烈度是根据当地规定的抗震设计条件,各地都有明确规定。
抗震等级是建筑物的抗震级别,根据建构筑物的重要性级别确定。
设计条文中有明确规定砖混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是按不同的抗震设防烈度分别采取不同的抗震措施的,一般抗震设防烈度6度一下,不需要进行抗震设防----增加抗震措施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在不同的地方会表现出不同的烈度,也就是破坏程度。
影响烈度的因素有震级、距震源的远近、地面状况和地层构造等。
ﻫ1地震震级ﻫ震级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通常用字母M表示,它与地震所释放的能量有关。
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1945年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
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1000倍。
ﻫ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ﻫ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ﻫ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同时把“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统称为地震三要素。
ﻫ 2 地震烈度表同样震级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
这就要用地震烈度来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
如上所述,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区的土质条件等有关。
一般来讲,一次地震发生后,震中区的破坏最重,烈度最高;这个烈度称为震中烈度。
抗震等级、设防烈度、震级三者之间关系
抗震等级、设防烈度、震级三者之间关系每次地震发生,可能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问题。
有时候,有些媒体也会在这里犯一些错误,被大家诟病为「不专业」。
当然,这些东西也挺复杂的,媒体搞混了也正常。
一地震震级地震震级是某次地震的属性,某个地震只会有一个震级。
比方1995年阪神震是矩震级6.8,2008年汶川震是矩震级是7.9。
注意到,可能对于某次地震,不同媒体的报道有所不同,那是因为他们采用了不同的震级标准。
由于历史原因,不同的专家学者创造过不同的震级标准,比方里氏震级、面波震级、体波震级等等。
比方说,有些国官方媒体采用的就是面波震级,所以2008年汶川震的震级为面波震级8.0。
目前大家认为比拟合理的、应用较广泛的是矩震级。
震级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震级衡量的是地震的大小,或者严谨一点,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
某次地震所释放的总能量是固定的,所以它的震级也是唯一的。
绝大多数地震是由断层引起的,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取决于引发地震的断层的大小、断层两边相对运动的距离、断层处的岩石强度。
断层的面积乘以断层移动的距离再乘以岩石的剪切模量,得到的就是Seismic Moment,也就是所谓的地震矩。
这个地震矩的数值,直接反映了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
而矩震级就是对地震矩的衡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其中地震矩 M0的单位为牛乘以米。
注意到,地震矩和矩震级之间是三分之二 log 的关系。
换言之,震级大一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10的1.5次方倍,也就是31.6倍;震级大两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31.6的平方倍,也就是 1000 倍。
简单说,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是7级的31.6倍,6级的1000倍,5级的31623倍,4级的1000000倍。
二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衡量的是某次地震发生之后对某个地区的影响。
比方说,1976年震,震中的烈度为11度,的烈度为8度,为6度,为5度。
通常情况下,越靠近震中最大,越远离震中越小。
这也很好理解,越靠近震中受影响越大,越远离震中受影响越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震烈度和抗震等级的区别1.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级有严格的区别,不可互相混淆。
2.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
3.烈度在同一次地震中是因地而异的,它受着当地各种自然和人为条件的影响。
对震级相同的地震来说,如果震源越浅,震中距越短,则烈度一般就越高。
同样,当地的地质构造是否稳定,土壤结构是否坚实,房屋和其他构筑物是否坚固耐震,对于当地的烈度高或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4.烈度分1-12度。
5.地震按震级大小的分类情况:弱震:震级小于3 级的地震;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⒋5级的地震;中强震:震级大于⒋5级,小于6级的地震;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 级的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 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抗震设防烈度是由国家权威机构测定和制定的(抗震设计规范可查);一般情况,取该地区五十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我理解就是;五百年可能发生一次的地震)。
抗震设防等级是根据建筑所在的地区(不同地区的设防烈度不同)和建筑物得高度、建筑物得重要程度、以及结构形式确定的。
其次相同条件下的同一建筑抗震等级越高抵抗地震的能力越强。
地震本身的大小,用震级表示,根据地震时释放的弹性波能量大小来确定震级,我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
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
震级每相差1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差约30倍。
比如说,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1、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2、地震烈度:是国家主管部门根据地理、地质和历史资料,经科学勘查和验证,对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进行的抗震设防与地震分组的经验数值,是地域概念。
抗震设防类别分为甲、乙、丁类建筑,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房屋抗震设防烈度一般为8度。
3、震级是表示地震强度所划分的等级,中国把地震划分为六级:小地震3级,有感地震3-4.5级,中强地震4.5-6级,强烈地震6-7级,大地震7-8级,大于8级的为巨大地震。
2、我几天看了一套图纸的设计总说明,上面只提到了设防烈度为七度,那抗震等级应该是多少?首先将抗震等级是表明建筑物的重要成度,设防等级,一级抗震是最高的,这与烈度也不一样;地震等级是表明地震时释放的能量大小,等级越高表明地震时释放的能量越大,地震一共分为一至九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地震等级;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对地表建筑物等造成破坏程度的大小,烈度大表示破坏程度大,烈度分为一至十二度,同一次地震在不同地区的烈度是不一样的。
抗震设防裂度等级与实际地震等级不是一回事。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或大小的一种度量指标,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种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同一地震发生后,不同地区受地震影响的破坏程度不同,地震烈度也不同。
判断烈度的大小,是根据人的感觉、家具及物品振动情况、房屋及建筑物受破坏的程度,以及地面出现的破坏现象等。
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有下列因素:(1)地震等级;(2)震源深度;(3)震中距离;(4)土壤和地质条件;(5)建筑物的性能;(6)震源机制;(7)地貌和地下水位等。
按人的感觉及地震破坏情况划分等级,依次排列成表,即为地震烈度表。
目前世界上地震烈度表的种类很多,以12度表较普遍。
此外还有7度表(日本)和10度表等。
中国采用12度表。
Ⅰ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Ⅱ度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Ⅲ度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Ⅳ度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Ⅴ度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Ⅵ度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Ⅶ度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Ⅷ度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震震级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
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它是根据地震时释放能量的多少来划分的,震级可以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震级越高,释放的能量也越多。
我国使用的的震级标准是国际通用震级标准,叫“里氏震级”。
各国和各地区的地震分级标准不尽相同。
一般将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大于、等于1级,小于3级的称为弱震或微震大于、等于3级,小于4.5级的称为有感地震大于、等于4.5级,小于6级的称为中强震大于、等于6级,小于7级的称为强震大于、等于7级的称为大地震8级以及8级以上的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
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小于三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四―五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六―七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九―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十―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抗震设防烈度是按照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也就是说,对于某一个给定的地区来说,每次发生地震的震级是不定的;但是抗震设防烈度是国家规定好的,这个就目前来说是固定不变的。
烈度指的是地震的强度,与距离震中的距离有关,越靠近震中烈度越大。
抗震等级指的是建筑设计中根据结构重要性、所处地震带位置等需求划分的等级。
前者是地震指标,后者是建筑等级划分。
设防烈度8度,是几级抗震等级?设防烈度通俗的讲就是建筑物需要抵抗地震波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
在我国建筑业中,已经开始严格执行这个等级标准。
设防烈度就是一般人说的地震级数,这个好理解;抗震等级就像是说的设防单位的重要程度,例如:政府机关、医院、学校、电力、通讯、广电等单位,是抗震一级,农村分散居民区是4级。
抗震烈度指的是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一般情况下,取50年内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
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
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
在我国建筑业中,已经开始严格执行这个等级标准。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中的基本规定:3 基本规定3.0.1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划分,应根据下列因素综合确定。
3.0.1.1 社会影响和直接、间接经济损失的大小。
3.0.1.2 城市的大小和地位、行业的特点、工矿企业的规模。
3.0.1.3 使用功能失效后对全局的影响范围大小。
3.0.1.4 结构本身的抗震潜力大小、使用功能恢复的难易程度。
3.0.1.5 建筑物各单元的重要性有显著不同时,可根据局部的单元划分类别。
3.0.1.6 在不同行业之间的相同建筑,由于所处地位及受地震破坏后产生后果及影响不同,其抗震设防类别可不相同。
3.0.2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可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类别,其划分应符合下列要求。
3.0.2.1 甲类建筑,地震破坏后对社会有严重影响,对国民经济有巨大损失或有特殊要求的建筑。
3.0.2.2 乙类建筑,主要指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且地震破坏会造成社会重大影响和国民经济重大损失的建筑。
3.0.2.3 丙类建筑,地震破坏后有一般影响及其他不属于甲、乙、丁类的建筑。
3.0.2.4 丁类建筑,地震破坏或倒塌不会影响甲、乙、丙类建筑,且社会影响、经济损失轻微的建筑。
一般为储存物品价值低、人员活动少的单层仓库等建筑。
3.0.3 各类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
3.0.3.1 甲类建筑,应按提高设防烈度一度设计(包括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
3.0.3.2 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计算。
抗震措施,当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提高一度设计,当为9度时,应加强抗震措施。
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可采用抗震性能好、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并按本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采取抗震措施。
乙类建筑的地基基础可不提高抗震措施。
3.0.3.3 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应按本地区设防烈度设计。
3.0.3.4 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可不降低;当设防烈度为7—9度时,抗震措施可按本地区设防烈度降低一度设计,当为6度时可不降低。
3.0.3.5 本标准仅列出部分行业的甲、乙类建筑和少数丙类建筑;丁类建筑按本标准第3.0.2.4款的规定确定;除甲、乙、丁类以外,本标准末列出的宜划为丙类建筑。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有关规定:3 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3.1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3.1.1 建筑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甲类建筑应属于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筑,乙类建筑应属于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建筑,丙类建筑应属于除甲、乙、丁类以外的一般建筑,丁类建筑应属于抗震次要建筑。
3.1.2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的划分,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的规定。
3.1.3 各抗震设防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应符合下列要求:1 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 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 度时,应符合比9 度抗震设防更高求。
2 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 度时,应符合比9 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3 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4 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仍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3.1.4 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除本规范有具体规定外,对乙、丙、丁类建筑可不进行地震作用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