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教学设计说明

合集下载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9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讲述水的运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

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重要思想,侧重介绍了两部分内容:一是水循环,二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洋流。

本节共三课时,第一课时为水循环。

水循环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教材地位教材在前面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岩石圈、大气圈等知识,本节课把我们的视野扩大到水圈(尽管知识的落脚点在陆地上),水圈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循环更是把这四大圈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促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各圈层之间实现物质和能量交换;影响气候和生态,塑造着地表形态。

2、内容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有:水循环过程(类型、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出”是一般性要求,即了解;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说明,“说明”要求理解和掌握。

3、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教材特点教材力图实现“对话、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强调了师生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设计,问题设计的创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并说明水循环运动产生的原因。

(2)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水循环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发展的观念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

《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

《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

《水循环》教案【优秀4篇】《水循环》教案篇一1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自然界的水循环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可见水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活动2【活动】水圈的构成”分组活动]阅读教材图3.2思考:(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

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明确河流水体的补给可能涉及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2)河流与湖泊关系十分密切。

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的'补给关系?从水往低处流的道理,理解当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时,水的运动方向是:河流→湖泊;而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时,水的运动方向是:湖泊→河流。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水循环》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及主要类型,能够分析掌握陆地各种水体之间相互运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掌握陆地水体的运动更新过程和规律,明确水循环对整个地理环境的作用和意义。

2.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判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图像中提取、认定、加工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陆地水体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明确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应合理利用水资源使之能够可持续利用下去,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逐步树立人地协调的观点。

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重点】1.水圈的组成及主要的水体类型;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3.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法;2.读图分析讨论法;3.案例分析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水是生命之源,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节中也讲过: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之一是因为地球有生命之源———水,地球上各种水体共同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就是水圈。

一、水圈的组成(板书)1.水圈的组成(板书)【播放视频】1、从宇宙看地球为蓝色的水球2、地球表面浩瀚连续的海洋水和南北两极洁白连绵的冰川。

【明确】地球表面仅29%是陆地,71%是海洋。

【教师提问】读课本图2-3-2地球水体的存在形式及所占比例,说出地球上的水体主要有哪些?它们所占的比例各是多少?【学生回答】(略)【分析提问】由比例图可看出,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极其有限,那么淡水的主体是什么?【学生回答】南北两极的冰川。

【教师提问】在这些淡水资源中我们目前可利用的是哪些?为什么只能用这些?【学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

其他水体人类目前还不能有效利用。

【强调】:保护有限的水资源、平日节约使用每一滴水是每一个地球人的责任和义务。

【引导讨论】看书讨论一下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有哪些特点,使其成为人类生产和生活主要淡水资源?2.可利用的水资源(板书)【学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更新周期较短,利用后在较短时期可恢复。

初二物理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

初二物理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

初二物理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初二物理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免费教案往往内容相对比较贫乏,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物理水循环教案(精选篇1)一、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现象”,要求学生能通过一些实验或具体的活动来了解和体验自由落体运动。

理解自由落体运动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2.本节教材是学生学完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因此本节是本章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典型的应用型知识点。

表现其一:落体运动快慢的产生原因分析,要用到实验探究,突破原有认知,体会并应用忽略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这一科学思维方法,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其二,这是一个贴近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会物理的生活化。

3.自由落体运动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物理现象,学生往往能感受到,但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现象的特点,也不明确这就是自由落体运动现象。

怎样才能让学生不是机械化地记住自由落体运动的现象,而是通过各种方式真正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与本质所在,才是本堂课学习重点和难点。

二、学情分析自由落体运动,学生有一定感性和模糊的体会,但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概念,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困难。

我觉得主要来自两方面,首先是物理语言的误导,使学生认为只要从某一高度随意下落的物体做的就是自由落体运动;其次生活中的落体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的区别──现实与理想的差异。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动手与合作能力,生成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意识。

学生有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打点计时器及纸带分析的学习基础,完全可以通过自主体验与自主学习来完成本节课的内容。

学生可能将自由落体运动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割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结构,让学生体会到自由落体运动只是特殊匀变速直线运动而已。

3.1水循环(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3.1水循环(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地理1.3.1《水循环》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过程与地理意义。

二、学习目标1.够从各个环节相互联系的角度,说出水循环的概念,画出水循环的示意图。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

2.解释、归纳不同空间尺度下水循环的过程。

(区域认知)3.深入观察城市内涝模拟实验,并描述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归纳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人地协调观)4.能够在真实城市内涝的问题情境下,结合水循环原理,解决地理问题。

(地理实践力)三、学业质量目标(一)基础目标1.能在水循环示意图上,依次指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说出水循环发生空间范围的差异。

2.能结合实例,说出水循环对某自然环境要素的具体影响,据此理解水循环对具体区域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3.能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具体环节的影响,意识到水资源的时空有限性。

(二)发展目标1.能在水循环示意图上,依次指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并据此描述水循环过程,识别水循环类型。

2.能结合实例,逐一阐释水循环对多个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据此说明水循环对区域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意识到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3.能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整个水循环过程的影响,据此说明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意识到协调人类活动与水循环的重要性。

四、教材分析(一)地位分析“水循环”位于地理1第三章第一节,在教材结构体系中承接地球的外部圈层,对水圈进行拓展研究和深入学习。

学习本节内容学生可以明白水体分类和地表水资源的总体利用状况,了解水循环的环节、类型和地理意义,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洋流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做铺垫。

(二)内容分析为了落实本节课标要求,教材设计了“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水循的地理意义”这两个标题的内容,并设计了一个“认识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为主题的活动栏目。

“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是基础性知识,旨在使学生获得关于水循环的基础概念和水循环过程的原理性认识,水循环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要知识内容。

“水循环”教学设计

“水循环”教学设计

参考内容
一、设计理念
力求突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课程理念。 提供给学生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激发和满足学生的地理求知欲。引导 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在实践中学习”,“在运用中学习”。体 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和任务驱动学习的思路。
二、导学案设计说明
4、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引导学生去发现、 去思考、去实践。让学生在一种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5、能注重培养学生的一些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如阅读课文的方法、讨论问 题的习惯等等。
1、在拓展延伸部分还应加大些 力度,可以更多的生活实际。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一些细节问题。如学生板书的不规范、学生作 图的准确性不高等等。
请同学们再思考一个问题(出示思考题):“如果地表的植物都被破坏了,会 出现什么后果”?(学生自由回答)师:(表扬学生后指出破坏植被会造成严 重后果)因此我们要保护植被,爱护环境!
(三)巩固与延伸: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短片(播放有关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大家能不能 从日常生活中举例说说我们怎样节约用水?(学生自由回答)(板书:节约用 水人人有责)师:最后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总结一下大家今天有什么收获?(学 生自由回答)(板书:珍惜每一滴水让生命之水永不枯竭)(四)课堂小结。
1、认识水的三种形态。
师:谁能用三个字概括水的三种形态?(板书:固态、液态、气态)
师:你们能说说哪些是固态,哪些是液态,哪些是气态吗?(学生自由回答) 师:你们知道水是怎样从这三种形态互相转化吗?如果不知道的话,没关系,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2、实验研究: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成小组,在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实验中去找答案吧!(学生 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师:(实验做完后)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们在实验 中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回答)师:(表扬学生后)请同学们翻开书第8课, 看看书中的插图和说明,再对照一下你们的实验,

水循环教学设计

水循环教学设计

水循环教学设计水循环教学设计水循环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思想:水是生活和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界中的水通过发生各种物态变化形成水循环,使淡水自然不断的得到补充。

但由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局限性,水资源出现很大的危机,爱护环境,合理利用水资源是社会的热点问题,也是需要人们形成发展与保护的思想的出发点。

让学生通过生活和生产中的水循环,进一步理解自然界中关于水的各种物态变化现象。

通过水资源的现状让学生养成关心社会合理发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通过探究净化水的方法,养成克服困难,不断通过实验探究追求成功的心理品质。

通过上网、动画片、访问、让所学的知识走进生活中,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产生新的问题,让学生找到最感兴趣的问题,运动实验的方法去自觉探究,在学习中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究实验中,没有使用一件实验室仪器,都是学生废物利用,让学生明白从生活中去探究,小实验能解决大问题,更在探究中养成节约资源的意识。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明确指出:“一切教育都源于未来形象,一切教育也都创造未来形象。

”本节课试图通过探究性学习达到创新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用实验等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入新课(5min)教师:同学们好!今天我先给大家表演一个“空中生水”的魔术。

请看我这是一个没有开封的健力宝饮料罐,我先用干燥的毛巾将外壁擦干。

变、变。

同学们,罐的外壁出现了什么?学生:水。

教师:我用毛巾擦一下,咦,怎么擦也擦不干?是不是罐子破了?来XX同学你帮我看看。

学生翻转观察健力宝饮料罐后回答:没有破。

哎呀,好冰人。

教师:请问,这外壁的水是那里来的?学生: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形成的水珠。

教师:空气中的水蒸气那里来的?学生A:水蒸发形成水蒸气,水蒸气升入空中。

学生B:人口不断向空中呼出水蒸气。

教师:原来,这罐子上水是自然界中一个简单的水循环的过程。

自然界水循环教学设计(多篇)

自然界水循环教学设计(多篇)

自然界水循环教学设计(多篇)3.运用有关图象和视频素材,为学生创设学习情景和学习氛围,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内容中去。

【学习新课】1.对“相互联系的水体”,有如下教学建议。

(1)水圈概念和水的分布教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第一,首先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周围环境中哪些地方有水存在?”学生可以列举出地球上的水广泛分布于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地下、土壤和生物体中。

教师由此引出水体概念。

第二,教师设问:“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是孤立存在还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是联系的,请举例说明它们是如何发生联系的。

”由此可概括出地球上的各个水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联系的,并组成地球水圈。

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水圈各种水体的转化方式是通过自然界水的三态变化,其联系过程就是水的循环运动。

第三,教师进一步设问“水圈中各种水体的数量和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由此引导学生得出水圈水体的数量和空间分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水圈的连续性和不规则性的特点。

(2)图“读图思考”的教学,思考题1教师首先从培养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入手,通过读图观察,让学生得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有大气降水、冰川融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等。

其后,可结合实例,如地处赤道地区的亚马孙河、我国西北内陆的塔里木河、地处高纬度地区的鄂毕河等,让学生判断这些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是什么?并总结出雨水补给是世界大多数河流的主要补给来源。

此外,从读图中还可以观察出,一条河流的补给水源可以有多种,在河流流经不同的地区时,补给水源也会不同。

这一点可以以长江为例,让学生说出在长江不同河段补给类型有哪些变化。

思考题2,可以让学生先互相讨论,并要求学生用图形的方式来说明两种情况下河流与湖泊之间的补给关系。

学生能运用绘图的方法说明地理现象的特征或原理,是地理基本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2.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有如下教学建议。

(1)水循环概念与类型的教学,教师可以结合水循环示意图或自绘板图边画边讲,也可以运用电脑动画演示水循环的过程。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第一篇:《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各种相互联系的水体,并指出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为学习水循环作铺垫。

2.教材第二部分通过水循环示意图,详细介绍了三种水循环,然后以活动形式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过程产生的影响,最后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及水循环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三、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四、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读图分析,讲练结合,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形式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活动探究一结合课本图3.1、图3.2分析自然界中水体的相互关系滚滚长江东逝水,奔流到海不复回?观察水循环视频活动探究二全班同学动手,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写出水循环的环节。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教师结合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活动探究】展示黄河下游断流的图片,提问:为什么会出现以上情况?采取什么措施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水循环》教案《水循环》教案篇1一、说教材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开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

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泼的因素之一。

《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p 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有比拟全面的理解。

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说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根本原理和根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使学生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互相转化规律,理解水资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

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才能目的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根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根本概念、原理分析^p 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的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陆地水体互相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根底,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性质的前提。

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难点1、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互相转化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这些内容和各地的气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关系亲密,而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理解不多,就给学习带来了难度。

四、说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表达。

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考虑问题的空间,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理论才能。

水循环教学设计(多篇)

水循环教学设计(多篇)

水循环教学设计(多篇)篇:《水循环》设计《水循环》教学设计高一地理组田东东课标解读1、能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2、能说出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3、会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学习目标1、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2、理解水循环是地理环境中最基本的一种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式之一这一地理意义重、难点1、重点: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难点: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学法指导以示意图的形式掌握水循环的基本过程。

教学过程环节一学生自主预习(投影)水循环示意图,理解水循环形成过程及主要环节。

水循环的概念在自然界中,水通过和、、和(、)等环节,在各种水体之间进行着,这种称为水循环。

水循环的分类水循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时时刻刻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主要包括、和。

水循环的成因1、内因:2、外因:水循环的意义1、2、3、思考①②③④⑤⑥⑦分别代表水循环的哪个环节?哪些环节构成海陆间水循环?(序号)三类水循环环节有何相同之处?环节二学生展示1、水循环的环节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2、水循环的成因内因:水的三态变化(常温常压下)。

外因:太阳辐射---提供能量;水的重力---动力条件。

3、水循环的意义(1)联系四大圈层,促使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转换。

(2)使水资源不断得到更新并能持续利用。

(3)塑造地表形态。

4、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地表径流、降水、蒸发。

其中,影响最大的环节——地表径流。

积极: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植树造林等。

消极:乱砍乱伐,过度开采水资源,围湖造田等。

自主探究(要求: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探究一:能够运用简单图示的形式画出水循环的示意图(包括三种类型),并能够思考出三种水循环的区域有何差异?探究二:你觉得李白《将进酒》中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有错误吗?为什么?当堂检测读“水循环图”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水循环》教学设计说明

《水循环》教学设计说明

《水循环》教学设计地理组春【课题】高中地理必修1《水循环与洋流》的水循环部分。

【教学目标】1、能说出地球上水体的组成和水资源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3、绘制简单的水循环示意图并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4、通过举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5、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6、通过学习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认识人类活动应正确运用水循环原理、遵循自然规律,从而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2、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学设计思路】一、背景分析1、《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和理念:要求学生在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

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解读课标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够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

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等。

3、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水循环与洋流》的第一课时,是开篇容,本节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5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5篇

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5篇编写教案的繁简,一般是有经验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效果,进行简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高一地理必修一水循环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使学生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理解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各种地形;3.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和表现形式,理解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地表形态的演化的。

4.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掌握各类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

二、能力目标1.能够阅读各种地貌示意图,判断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2.学会利用多幅景观图和示意图来比较说明不同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及形成原因;三、德育目标1.通过分析各种地貌的成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地质构造及其与地貌的对应关系;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类型。

【教学难点】 1.外力作用各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不同的地表形态。

2.内力、外力作用的关系。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的观点。

教学过程【导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导入新课】(放映幻灯片)地球表面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即地貌。

我们现在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过程中的一个镜头,地貌自形成以来就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如“沧海桑田”、“海枯石烂”等变化,有哪些实例可说明地球表面发生过“沧海桑田”的变化呢?【学生讨论回答】略。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明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尝试画水循环图。

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个小组合作活动确立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态度,树立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知识的思想。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去解释现象形成概念。

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现阶段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相对小学阶段明显提高,但是逻辑思维不强、综合概括能力不高。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对根、茎的结构及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等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大部分同学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具体过程及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不了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前实验展示学习目标小组代表课前准备实验。

组长带领组员观察桌面装置,写下实验现象。

提出自己的猜测来解释现象。

活动2【活动】探究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路径实验:观察红墨水在芹菜中的运输路径。

引导学生通过横切和纵切等多种方式来观察红墨水走向。

学生展示过后出示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路径图。

给出植物蒸腾作用概念。

小组合作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水分在植物体内是如何运输的。

用自己的话描述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过程。

并用箭头在图中表示出水分的运输路径。

小组讨论解释课前实验出现的现象。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腾作用。

活动3【活动】蒸腾作用的意义1.视频资料:为什么树荫底下温度更低而湿度更高呢?2.介绍杏仁桉树;100多米高的树,水是如何运送到叶片上的呢?参照课本113页的内容,试着解释这些现象,得出蒸腾作用的意义。

蒸腾拉力学生较难得出的点,适当点拨。

水循环教学设计

水循环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教学设计《水循环》教学设计【授课题目】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一节水循环【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课标解读:从课标要求来看,学生应在学完水循环这一节后能运用示意图的形式,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呈现出来,并能通过教师的讲解去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要求学生不仅要会“画”能“读”,还要能“说”会“用”,能将课程上学到的原理转化为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具体的地理问题。

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多种地理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地理核心素养。

【教材分析】1.内容分析本课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本节课的内容主要由“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以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两部分组成。

教材以《宋书·天文志》作为导入,先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后介绍了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紧跟着又介绍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教材结构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本节内容既是对前一章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中相关内容的深化,又为后面大气运动部分的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学生从大气圈过渡到水圈的学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广泛和最重要的物质,是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要素。

水循环和大气环流、地壳物质循环、生物循环一样,都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重要规律。

因此,该节内容在本章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2.知识结构【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⑴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⑵水循环的地理意义2.教学难点:⑴水循环过程示意图⑵水循环与人类的关系【学情分析】本节课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能够理解水在自然界的存在形式。

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水会因为地球接收太阳辐射而蒸发,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能够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但对于高一学生而言他们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比较缺乏,深入挖掘图文信息仍存在一定难度,抽象、空洞的知识讲解方式对他们而言是没有吸引力的。

3.1水循环(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

3.1水循环(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1)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1节水循环【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针对一条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即“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这一“内容要求”的全部内容。

水循环有蒸发、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水汽输送多个环节,分海陆间循环、陆上内循环、海上内循环三种类型,同时水循环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中。

它在形成的过程中,受水的相态变化、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影响,这是认识水循环的基础。

在落实“内容要求”中“运用示意图”来“说明过程”之前,首先需要帮助学生形成这一基本认识,再通过“示意图”的学习来明确水循环的环节,并进一步认识三种分类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和要求】1.绘制并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结合实际,归纳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

3.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重点和难点】运用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教学过程】情境创设:导入情境:2023年7月8日,《长安三万里》上映。

《长安三万里》在历史脉络之下开展大唐的文人故事。

历史、诗文、神韵,共同构成了荡气回肠的长安,片中名场面之一是李白吟诵千古名篇《将进酒》,开篇一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令大批观众瞬间魂穿李白,梦回大唐。

【问题】欣赏电影片段,并思考:黄河之水真的从天上来吗?在其东流入海之后就不再返回吗?一、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1.水循环的前提(1)水的三态变化(2)太阳辐射(3)重力作用2.水循环的过程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3.水循环的类型【情境1】宁夏中部气候干旱,人们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厚1015厘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这就是砂田,砂田作物的产量较高,品质较好。

问题:(1)分析砂石覆盖层对水的下渗的影响(2)读图3.4,比较砂田和裸田蒸发量的差异,说明砂石覆盖层对蒸发的影响。

(3)读图3.5,比较4月末砂田和裸田土壤含水量,归纳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及其作用。

水循环教案设计说明书模板

水循环教案设计说明书模板

《水循环》二、课程背景水循环是地球上水资源循环运动的重要过程,是地球上水资源得以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平衡的基础。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类型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提高学生对水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类型及重要性;(2)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类型;(3)能够运用示意图描述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2)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 重点:(1)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类型;(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2. 难点:(1)如何运用示意图描述水循环的主要环节;(2)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 导入新课(1)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2)提问:水资源对人类有什么重要性?2. 新授(1)介绍水循环的基本概念、过程、类型;(2)展示水循环示意图,讲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动手绘制水循环示意图。

3. 活动环节(1)开展水循环知识竞赛,巩固所学知识;(2)进行小组实验,观察水在不同状态下的变化;(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做法。

4. 总结与反思(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参与度、合作情况等;2. 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环节的操作规范、实验结果等;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

七、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视频、图片等;2. 实验器材:水、烧杯、玻璃棒等;3. 课堂练习题、测试题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循环》教学设计
地理组春
【课题】高中地理必修1《水循环与洋流》的水循环部分。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地球上水体的组成和水资源的概念。

2、通过实验探究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3、绘制简单的水循环示意图并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4、通过举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5、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6、通过学习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认识人类活动应正确运用水循环原理、遵循自然规律,从而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设计思路】
一、背景分析
1、《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和理念:
要求学生在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的同时还要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

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2、解读课标
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根据“标准”的要求,学生应能够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

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而且“标准”对它的要“说明”,从程度上区别于对过程和环节的一般要求。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首先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

其次,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由此对生态、气候、地貌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学习应注意形成一些基
本认识,如水循环将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水资源处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等等。

3、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水循环与洋流》的第一课时,是开篇容,本节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

“相互联系的水体”:这部分容对水圈的构成、自然界中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的介绍。

这个知识点浅显易懂,目的是为学习“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作基础知识方面的铺垫。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这部分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容,教材首先给出水循环的概念,然后紧紧围绕一幅“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为主,具体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 )使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进而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2 )促进了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进而对生态、气候、地貌等全球地理环境产生深刻影响。

4、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知识:学生在前边的学习中,初步了解了太阳辐射为地球上的水循环提供了能量;并且了解了关于水圈的知识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难以理解的知识:关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这部分容比较宏观,学生很难通过自身的体验来得到感性的认识。

二、设计思路
基于对课标、教材、学生的分析我认为本节课备课整体思路是:通过有效的组织学生活动把握重点和处理难点。

老师合理创设情境,为学生“搭梯子”,帮助学生实现自主解惑。

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
(一)对“水循环过程和环节”的重点处理:
1、模拟水循环实验。

实验本身只能表现水循环的基本原理,而不能反映水循环的全过程和所有环节,设置问题将实验与过程结合,帮助学生探究水循环的原理。

2、绘制水循环图。

在理解上一试验的基础上,先让学生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再请学生利用事物投影展示并说明,最后教师边绘制边小结,帮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二)对“水循环的意义”的难点处理:
1、活动“小水滴的旅程”。

利用水循环过程图说明小水滴是如何参与水循环的?帮助学生通过水循环的过程理解水循环促使了陆地水体的更新。

2、景观图片。

课前收集一些直观性较强的图片、视频材料或文字、数字资料,如水循环运动对地表面貌的塑造所形成的各种地貌景观图片等,这样可以使学生能更具体、直观的认识和理解水循环的意义和作用。

3、案例研究。

通过对黄河断流的案例研究,使学生加深对水循环意义的理解。

我采用教学方法是:实验法、案例分析法、启发教学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