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与硝酸反应实验装置改进》说课稿(全国化学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铜与稀硝酸反应说课稿 教案
铜与稀硝酸反应一、教学背景化学学科的发展起源于实验又依赖于实验,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化学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方法和创新精神均能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
因此,我认为,在化学教学中必须发挥学科优势——实验,通过化学实验,既能打好基础知识,又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铜与稀硝酸反应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硝酸中的内容教材并没有给出实验内容,但从教学效果的角度,我认为有必要向学生演示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或进行分组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反应原理,于是我设计了本套实验装置。
二、学情分析铜与稀硝酸反应是人教版必修一最后一节内容。
到本节为止,教材已基本完善了高中必修阶段无机化合物的知识体系。
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他们在心理上有很强的动手欲望,渴望自己设计实验,渴望自己的一些想法付诸行动。
因此本节课通过铜与稀硝酸反映的实验设计,让学生在开放与和谐的氛围中开拓思维,体验实践与创新的乐趣。
本次说课以演示实验为主。
有条件的学校进行分组实验效果更好。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掌握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原理;正确写出铜与稀硝酸反应的方程式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现象,分析讨论得出反应的产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环保意识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铜与稀硝酸反应原理教学难点:实验设计原理和实验操作五、实验仪器与药品仪器:U形管,分液漏斗,普通漏斗,小烧杯,铁架台,酒精灯,火柴药品:稀硝酸,铜片六、教学过程【复习】1、常见的氮的氧化物以及它们的物理性质?NO: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稍大NO2:红棕色气体,能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2、NO暴露在空气中的现象与原理现象:立即变为红棕色;原理:2NO+O2== 2NO2【实验探究】铜与稀硝酸反应然后向学生展示实验装置(见图1),并介绍本套实验装置原理图1实验步骤:1、按装置图组装好实验仪器2、检验装置气密性3、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普通漏斗中慢慢加入稀硝酸,直至另一侧U型管中充满稀硝酸。
《铜与硝酸反应》说课稿(省级化学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铜与硝酸反应》说课稿一、使用教材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化学1(必修)第三章第2节氮的循环_铜与硝酸反应二、实验器材(一)实验仪器方案一:器材:铁架台(夹子)、胶头滴管、微型混合气体发生仪、单孔塞、玻璃弯导管、气球、皮筋、乳胶管、止水夹方案二:器材:大针筒、胶头滴管玻璃管部分、小橡胶塞一个、小烧杯一只方案三:器材:U形管一只、乳胶管、止水夹2个、玻璃导管、烧杯、单孔塞、洗耳球、(二)实验药品硝酸、铜片、蒸馏水、空气、氢氧化钠溶液三、实验创新要点1.微型化——药品用量少2.一体化——浓、稀硝酸与铜的反应;二氧化氮气体与水反应、一氧化氮转化为二氧化氮均可在一套装置完成。
3.简约化——装置简单,可操作性较强,演示实验可应用食物投影方便观察,效果明显,分组实验可行性强。
4.绿色化——节约药品,无有毒气体扩散。
四、实验设计思路鲁科版教材实验直接用试管,管口放置蘸有氢氧化钠的棉花球进行铜与硝酸反应的实验。
学生分析总结,该实验有如下不足:1.要求在通风橱中进行,对实验场所有所限制;2.有毒气体不能被很好吸收,有毒有污染;3.大量空气的存在,干扰对一氧化氮气体的观察;4.药品用量多,不节约;5.两种药品直接混合,无法控制反应。
本着克服以上不足的目的,组织学生分组自主设计实验。
装置体现微型化、一体化、简约化、绿色化的原则。
五、实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铜与硝酸反应原理;一氧化氮与二氧化氮之间的转化;尾气处理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原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改进实验装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实践、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建立简约适度、绿色环保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六、实验教学内容1.实验目的:优化铜与硝酸反应实验2.实验原理: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2NO+ O2=2NO2 3NO2+H2O= 2HNO3+NO3.实验药品:铜片、浓、稀硝酸、氢氧化钠溶液、水、空气4.实验仪器:自主设计选择5.组织形式:小组讨论、合作探究6.实验成果:画出装置图,演示实验过程七、实验教学过程(一)讨论分析教材实验的不足之处(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设计合理的具有可操作行的实验方案(三)实验方案展示,全班讨论评价(四)部分成果展示方案一图1 微型实验1将铜片放置于球泡位置,装有浓硝酸的胶头滴管在球泡的正上方,挤捏胶头滴管,滴入少量浓硝酸,发生反应,观察到红棕色气体后,挤捏另一个装水的胶头滴管,使水流入发生装置。
《硝酸与铜的反应》的说课稿
《硝酸与铜的反应》的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硝酸与铜的反应》,我将从实验教学目标、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五个角度进行说课。
一、实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解释和分析浓、稀硝酸和铜反应的实验现象,能正确写出浓、稀硝酸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浓、稀硝酸和铜反应的实验现象并解释实验现象,讨论得出反应的产物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学生观察并总结实验的能力二、实验内容设计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实验目的:认识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实验原理:硝酸中氮元素为+5价因而具有强氧化性能与不活泼金属铜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实验用品及仪器:注射器、铜片、铜丝、浓硝酸、稀硝酸、U型管、分液漏斗、玻璃导管、烧杯、铁架台实验一:铜与浓硝酸反应实验步骤:1、拉出注射器拉杆,向注射器中加入一片铜。
2、向小试管中加入1—2ml浓硝酸,将带止水夹的塑料导管插入小试管中液面以下。
3、打开止水夹,慢慢拉动拉杆,吸入1ml浓硝酸。
4、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二: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步骤:1. 向U型管中注入稀硝酸,插入铜丝。
拧紧橡胶塞,涂抹凡士林防止漏气。
2. 带反应一段时间后,打开分液漏斗玻璃塞,打开分液漏斗活塞。
3、关闭分液漏斗活塞,盖上玻璃塞。
实验结论: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与铜反应生成NO2。
稀硝酸具有强的氧化性能与铜反应,生成三、实验方法设计在第二章已经学过氧化还原反应,根据硝酸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最高价),推断硝酸应具有较强的氧化性,此外在本章的第三节已经学过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的性质,加之学生熟知的铜离子的蓝色,因此现象明显是此实验的关键,使用注射器、U型管和分液漏斗使观察溶液颜色和NO遇到空气变红棕色更加明显。
四、教学过程设计硝酸与铜的反应【前置作业】通过标注不同含氮物质中氮元素化合价,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价态规律,使学生思考硝酸具有的性质。
铜与硝酸反应的实验装置优化
铜与硝酸反应的实验装置优化作者:马春桐来源:《新课程·中学》2018年第12期摘要: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进行化学学习研究的重要途径,是化学的灵魂。
高中化学实验几乎每章节都会涉及,但一些有毒气体的制取和性质实验一直是化学学习中非常棘手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铜与硝酸反应的实验装置进行优化改进,利用生活用品自制化学实验仪器,对反应产生的有毒气体在密封条件下进行处理,使实验更简便可行,更安全环保。
关键词:铜;盐酸;实验装置一、铜与浓硝酸反应的优化1.反应原理:Cu+4HNO3(浓)=Cu(NO3)2+2NO2↑+2H2O离子反应:Cu+4H++2NO3-=Cu2++2NO2↑+2H2O注意:当浓硝酸与铜反应之后溶液变稀,就不再发生这个反应了,将发生铜与稀硝酸反应,因此为了保证一直能进行铜与浓硝酸的反应就要保证反应后剩余液中的硝酸也是浓的才行。
从这个角度上说,二氧化氮与硝酸的比应小于1∶2。
2.实验用品300 ml矿泉水瓶2只、导管、橡皮塞、小气球、橡胶管、止水夹。
3.实验准备(1)利用塑料的热塑性,将一根玻璃导管的一端在酒精灯上加热,迅速与矿泉水瓶盖连接,将导管与瓶盖组装好,为保证密封性良好,选择与瓶盖大小相同的橡皮塞连接在内瓶盖中,对瓶盖与导管的连接处用石蜡熔融后密封。
用同样的方法处理另一只矿泉水瓶,在该瓶盖上再打一个孔,连接导管并绑上小气球。
两只矿泉水瓶的导管用橡胶管连接。
(2)在靠近矿泉水瓶甲的瓶盖的导管上缠绕粗铜丝。
(3)在矿泉水瓶乙中加入200 ml氢氧化钠溶液。
4.实验过程及现象用止水夹夹住橡胶管,在矿泉水瓶甲中加入10 ml浓硝酸,迅速拧紧瓶盖,缓缓倒置矿泉水瓶。
可以观察到铜与浓硝酸立即反应产生红棕色的气体,气体自下而上逐渐充满矿泉水瓶甲。
待气体充满甲瓶后,打开止水夹,甲瓶内溶液压入乙瓶中,乙瓶中产生蓝色沉淀,并有少量气体逸出,被收集在气球中。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说课稿教案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说课稿教案
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Cu与浓、稀HNO3的实验探究,初步掌握硝酸的氧化性,并能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细心观察、善于思索的化学素养,体会“现象”与“本质”的对立与统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以及环保意识。
二、实验准备
微型气体实验装置、一次性注射器(5ml)、Cu片(丝)、浓、稀HNO3、稀HCl、Na2CO3粉末、稀NaOH、热水等。
实验步骤:
1、按上图组装连接仪器,挤压多功能滴管A
或B,烧杯中有气泡产生,说明装置的气密
性良好;
2、在双球管的左端装入少量Na2CO3粉末,
右端装入一片铜片,多功能滴管A、B中分
实验步骤:
1、先取下注射器后面的活塞,在注射器内放入少许铜丝,塞上活塞;
2、吸入适量的稀硝酸,排尽空气后,
器细管端用胶帽密封;。
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改进
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改进
一、设计思路
硝酸与铜的反应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中的重要实验,对该实验进行合理改进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硝酸的性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环保意识。
通过对几种方案进行比较,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增强思维的严谨性,亲身体验实验探究的艰辛和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实验创新
1.仪器创新:将浓、稀硝酸分别与铜的反应进行对比实验,采用易得的材料输液袋进行气体的制取、收集及性质的检验。
2.方法创新:避免了麻烦的气密性检验,排除了空气对NO的干扰,反应可控制,节约试剂,同时完成2个实验。
对比实验可以增强实验的效果,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实验步骤
1.将输液袋内的液体抽出后,塞入适量的铜丝。
2.用注射器往其中一侧加入约5mL6mol/L的稀硝酸,可以用温水浴加热以加快反应速率。
3.另取约2mL10mol/L的浓硝酸加入另一侧袋内。
4.约3min后在稀硝酸一侧注入20mL空气,浓硝酸一侧注入10mL蒸馏水。
四、小结
通过实验探究和方案设计的选择与优化过程,帮助学生构建硝酸的强氧化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改进后的实验方案具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减少污染等优点,既适合课堂演示实验也可用于学生分组实验。
1。
高中化学全国说课大赛获奖作品:铜与硝酸反应实验装置改进说课稿
铜与硝酸反应实验装置改进说课稿一、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第二课时硝酸的性质。
二、实验器材一支“T”型管、三支注射器、一根输液管(带调节器)、铁架台(带两个铁夹)、橡胶塞;一根铜丝(绕成螺旋状)、浓硝酸、蒸馏水、四氯化碳、氢氧化钠溶液。
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1.这套装置利用“T”型管的结构特点,用四氯化碳隔离铜丝,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开始和停止,操作简单。
2.该装置可一次性完成铜与浓硝酸、稀硝酸的反应,能清晰的观察到反应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3.符合实验设计的绿色化原则,试剂消耗量少,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4.实现了一套装置多种用途的目的。
装置简图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反应原理:Cu+4HNO3(浓)=Cu(NO3)2+2NO2+2H2O;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2NO+O2=2NO2操作原理:倾斜“T”型管,控制铜丝与浓硝酸的反应;用四氯化碳隔离铜丝与稀硝酸,以控制反应的开始和停止;用液体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出,便于观察现象。
五、实验教学目标硝酸是氮的重要化合物,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硝酸的性质贯穿了中学化学的始终,铜与硝酸的反应是高中阶段很常见的反应,但在人教版必修Ⅰ的102页,仅给出了化学方程式,未进行演示实验,主要原因在于:铜与硝酸(尤其是浓硝酸)反应不易控制反应速率,造成药品浪费;反应产生大量有毒气体NO和NO2,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NO易被空气氧化,不易观察其颜色,导致学生出现认知偏差。
针对以上问题,我对铜与硝酸反应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改进之后的装置更适合课堂教学,更易观察实验现象,同时也绿色环保。
六、实验教学内容本节课针对铜与硝酸反应的实验装置进行创新改进,用一套装置一次性完成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对比观察反应现象(反应速率、反应后溶液的颜色、生成NO和NO2的颜色、NO的氧化过程),使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学习和认知。
《铜和硝酸反应实验装置的改进》说课稿(省级化学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铜和硝酸反应实验装置的改进》说课稿一、使用教材鲁科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二、实验器材注射器,橡胶塞,浓硝酸,稀硝酸,铜片,蒸馏水,氢氧化钠溶液,烧杯等三、实验改进要点铜与浓稀硝酸反应是高中重点掌握的两个化学反应,鲁科版教材将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在试管内进行可以观察到铜与不同浓度硝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也能看到而这生成气体颜色的不同,蘸氢氧化钠的棉花能够防止毒气外溢,这是这套实验装置的优点。
不足之处在于,一方面试管内有残留的空气,导致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无色NO的现象不够明显;另一方面蘸氢氧化钠的棉花放在试管口动作要快,否则有毒气体外溢,造成污染。
因此实验改进的重点一是提高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可观察性,另一方面是避免反应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四、实验设计思路课堂上经过学生们的认真思考和积极讨论,最终形成了两种改进思路:和NO,进一步(1)还用教材中的实验装置,在做完铜与硝酸的反应后,吸收NO2观察气体颜色。
(2)不用教材中的实验装置,重新设计一套装置,做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
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实验,掌握硝酸与金属反应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实验、分析实验、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合作的精神,自主探究则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教学重,难点:铜与硝酸反应的实验设计与实验评价六、课前准备1.教师的准备本节课是有关教材实验的改进与新设计,考虑到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课前备课时已花了大量时间“备学生”。
2.学生的准备为了让学生有个好的心理准备,以及课堂时间的限制,在前一节课就要求学生做好本节课的预习工作,并提出一个思考问题:教材中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装置有何优点和不足之处。
3.教学用具的准备考虑到本节课实验仪器与实验药品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化学实验室里进行授课。
七、教学过程1、问题情景的创设在上节课要求同学们课后预习教材中“硝酸的性质”这部分内容,还留了一个思考题:你认为教材中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装置有何优点和不足之处。
铜与硝酸反应说课稿(省级化学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全文优选
最新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铜与硝酸反应》说课稿一、使用教材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高中化学1(必修)第三章第2节氮的循环_铜与硝酸反应二、实验器材(一)实验仪器方案一:器材:铁架台(夹子)、胶头滴管、微型混合气体发生仪、单孔塞、玻璃弯导管、气球、皮筋、乳胶管、止水夹方案二:器材:大针筒、胶头滴管玻璃管部分、小橡胶塞一个、小烧杯一只方案三:器材:U形管一只、乳胶管、止水夹2个、玻璃导管、烧杯、单孔塞、洗耳球、(二)实验药品硝酸、铜片、蒸馏水、空气、氢氧化钠溶液三、实验创新要点1.微型化——药品用量少2.一体化——浓、稀硝酸与铜的反应;二氧化氮气体与水反应、一氧化氮转化为二氧化氮均可在一套装置完成。
3.简约化——装置简单,可操作性较强,演示实验可应用食物投影方便观察,效果明显,分组实验可行性强。
4.绿色化——节约药品,无有毒气体扩散。
四、实验设计思路鲁科版教材实验直接用试管,管口放置蘸有氢氧化钠的棉花球进行铜与硝酸反应的实验。
学生分析总结,该实验有如下不足:1.要求在通风橱中进行,对实验场所有所限制;2.有毒气体不能被很好吸收,有毒有污染;3.大量空气的存在,干扰对一氧化氮气体的观察;4.药品用量多,不节约;5.两种药品直接混合,无法控制反应。
本着克服以上不足的目的,组织学生分组自主设计实验。
装置体现微型化、一体化、简约化、绿色化的原则。
五、实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铜与硝酸反应原理;一氧化氮与二氧化氮之间的转化;尾气处理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原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改进实验装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勤于实践、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建立简约适度、绿色环保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六、实验教学内容1.实验目的:优化铜与硝酸反应实验2.实验原理: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2NO+ O2=2NO2 3NO2+H2O= 2HNO3+NO3.实验药品:铜片、浓、稀硝酸、氢氧化钠溶液、水、空气4.实验仪器:自主设计选择5.组织形式:小组讨论、合作探究6.实验成果:画出装置图,演示实验过程七、实验教学过程(一)讨论分析教材实验的不足之处(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设计合理的具有可操作行的实验方案(三)实验方案展示,全班讨论评价(四)部分成果展示方案一图1 微型实验1将铜片放置于球泡位置,装有浓硝酸的胶头滴管在球泡的正上方,挤捏胶头滴管,滴入少量浓硝酸,发生反应,观察到红棕色气体后,挤捏另一个装水的胶头滴管,使水流入发生装置。
《铜与浓硝酸反应实验的探究》说课稿(省级化学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铜与浓硝酸反应实验的探究》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铜与浓硝酸反应实验的探究课》,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本课题的理解和设计: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实验内容与设计、教法和学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评价。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铜与硝酸反应》属于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的部分内容化学实验在整个高中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
几乎每堂课都需要借助实验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演示实验能提高课堂的气氛,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能让学生直接观察到实验的结果,增强实验对教学的指导作用,也能提高教学的质量。
2 学情分析从知识储备角度来说,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初中学过酸的通性,很容易分析得出硝酸酸性;在上一章节中已学习过离子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对于本节内容的反应较易接受,但由于是高中第一次系统地学习元素知识,故对于此内容的学习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从学习方式来说,在上一节已经学过浓H2SO4的强氧化性,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实验很好奇,所以本节采用实验探究方法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实验内容与设计实验内容方面主要围绕“如何避免铜与浓硝酸反应时溶液呈绿色这一问题”而设计,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呢?有两个原因:1、教材中虽然涉及到了铜和浓硝酸反应的实验,但是对于反应后溶液为什么显绿色这一问题并没有解释。
2、有很多老师围绕这一问题设计了很多创新实验去探究,也找到了原因,但是并没有解决这一问题,也没有给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
由此,我想进一步探究并希望找到一个简单又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本实验的原理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所用到的实验仪器与药品有:输液袋、注射器(5mL、20mL、50mL)、烧杯(50mL、250mL)药品和试剂有:铜丝、浓硝酸、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1、实验还原,发现问题:【播放视频1】Cu+4HNO3(浓)=Cu(NO3)2+2NO2↑+2H2O现象:反应剧烈,并有大量深红棕色气体产生,溶液呈绿色。
最新硝酸与铜的反应说课稿
《硝酸与铜的反应》说课稿高青一中董国栋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硝酸与铜的反应》,我将从实验教学目标、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五个角度进行说课。
一、实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解释和分析浓、稀硝酸和铜反应的实验现象,能正确写出浓、稀硝酸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浓、稀硝酸和铜反应的实验现象并解释实验现象,讨论得出反应的产物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学生观察并总结实验的能力二、实验内容设计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实验目的:认识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实验原理:硝酸中氮元素为+5价因而具有强氧化性能与不活泼金属铜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实验用品及仪器:注射器、铜片、铜丝、浓硝酸、稀硝酸、U型管、分液漏斗、玻璃导管、烧杯、铁架台实验一:铜与浓硝酸反应实验步骤:1、拉出注射器拉杆,向注射器中加入一片铜。
2、向小试管中加入1—2ml浓硝酸,将带止水夹的塑料导管插入小试管中液面以下。
3、打开止水夹,慢慢拉动拉杆,吸入1ml浓硝酸。
4、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二: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步骤:1. 向U型管中注入稀硝酸,插入铜丝。
拧紧橡胶塞,涂抹凡士林防止漏气。
2. 带反应一段时间后,打开分液漏斗玻璃塞,打开分液漏斗活塞。
实验结论: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与铜反应生成NO2。
稀硝酸具有强的氧化性能与铜反应,生成硝酸铜和一氧化氮。
三、实验方法设计在第二章已经学过氧化还原反应,根据硝酸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最高价),推断硝酸应具有较强的氧化性,此外在本章的第三节已经学过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的性质,加之学生熟知的铜离子的蓝色,因此现象明显是此实验的关键,使用注射器、U型管和分液漏斗使观察溶液颜色和NO 遇到空气变红棕色更加明显。
四、五、教学过程设计硝酸与铜的反应【前置作业】通过标注不同含氮物质中氮元素化合价,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价态规律,使学生思考硝酸具有的性质。
2019年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说课铜与硝酸反应
1、用铜与浓硝酸反应后的装置,加水稀释得到稀硝酸与铜 反应,由于装置中残留有红棕色NO2,对无色NO的观察会造 成干扰;
2、该装置收集NO后要实现NO到NO2的转变要么操作过于复 杂,要么不方便进行尾气处理,不能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 育。
需要注意的是:注射器的活塞、橡胶管易 被稀硝酸腐蚀,实验后要及时清洗仪器,避免 腐蚀老化。
感谢聆听!
3、打开注射器前端止水夹,拔出活塞,装三片铜 片,装入活塞,将活塞推到底排除空气,再往注 射器吸入少量蒸馏水,将注射器倒立,利用排水 法,排出水中的气泡尽可能排尽装置内的空气。
4、吸取约20ml稀硝酸,关闭止水夹。开始反应, 注意观察铜片表面、溶液颜色变化及液面上方气 体的颜色。
5、收集约10ml气体后将注射器倒立,拉动活塞吸 入空气,并观察气体颜色变化。
6、反应完毕后,将注射器插入稀NaOH溶液中并 慢慢推动活塞,做尾气处理。 7、实验后及时清洗仪器,避免橡胶被腐蚀老化。
演示实验:
实验教学过程设计:
(一)和学生一起探究教材中的实验装置的不足并加 以改进;
(二)教师演示实验;
(三)学生分组探究实验;
(四)实验小结,得出结论。
实验效果评价:
这个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单,可以让学 生进行分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环保意识、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3、按书本比例配制的稀硝酸与铜反应速率较慢,不利学生 观察实验现象。
4、该实验装置不方便学生自己动手探究,不利于培养学生 科学探究精神。
改进后实验装置图: 实验步骤:
1、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将注射器活塞推到底,关 闭止水夹,再将活塞往外拉,松手,活塞能回到 原来的位置,证明气密性好。
2019年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说课铜与硝酸反应
感谢聆听!
3、打开注射器前端止水夹,拔出活塞,装三片铜 片,装入活塞,将活塞推到底排除空气,再往注 射器吸入少量蒸馏水,将注射器倒立,利用排水 法,排出水中的气泡尽可能排尽装置内的空气。
4、吸取约20ml稀硝酸,关闭止水夹。开始反应, 注意观察铜片表面、溶液颜色变化及液面上方气 体的颜色。
5、收集约10ml气体后将注射器倒立,拉动活塞吸 入空气,并观察气体颜色变化。
3、按书本比例配制的稀硝酸与铜反应速率较慢,不利学生 观察实验现象。
4、该实验装置不方便学生自己动手探究,不利于置图: 实验步骤:
1、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将注射器活塞推到底,关 闭止水夹,再将活塞往外拉,松手,活塞能回到 原来的位置,证明气密性好。
2、用煮沸并冷却的蒸馏水配制稀硝酸(除去水中 溶解的氧气,防止氧气对NO检验的干扰):在小 烧杯中加蒸馏水20ml,缓慢加入10ml浓硝酸稀释 得到稀硝酸,再加入1ml浓硫酸。
6、反应完毕后,将注射器插入稀NaOH溶液中并 慢慢推动活塞,做尾气处理。 7、实验后及时清洗仪器,避免橡胶被腐蚀老化。
演示实验:
实验教学过程设计:
(一)和学生一起探究教材中的实验装置的不足并加 以改进;
(二)教师演示实验;
(三)学生分组探究实验;
(四)实验小结,得出结论。
实验效果评价:
这个实验现象明显,操作简单,可以让学 生进行分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环保意识、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说课: “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改进 ”
教材分析:
我认为教材中关于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有以下几个方面不 足之处:
《铜和硝酸反应微型化和绿色化改进》说课稿(省级化学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铜和硝酸反应微型化和绿色化改进》说课稿一、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4节。
二、实验器材(自制教具)1. 仪器:注射器4支(2支5mL、1支2.5mL、1支10mL)、输液管三通阀1个、小号橡胶塞1个、输液管2段(15cm和1 cm,1cm输液管用于连接注射器d和三通阀)、粗针头1个(截断下端恰好漏出胶塞)、输液管转接头1个(用于连接注射器b上针头与长输液管)、50mL小烧杯1个。
2. 药品:铜丝团(小于2.5mL注射器的直径)、单根铜丝(4cm)、浓硝酸、1:3硝酸、浓NaOH溶液。
3. 实验装置及各部分仪器的功能(1)实验装置见图1。
图1 实验装置图图2 三通阀图3 空气吹出NO2(2)各部分仪器的功能注射器a:5mL,安全缓冲作用。
注射器b:2.5mL,①铜丝团和稀硝酸的反应场所;②铜丝和浓硝酸的反应场所,以及观察反应后Cu(NO3)2混合液由绿变蓝的场所。
注射器c:5mL,①浓NaOH溶液,用于吸收铜和稀硝酸的反应尾气;②空注射器,用于储存铜和浓硝酸反应后混合溶液。
注射器d:10mL,①铜和稀硝酸反应停止后储存反应混合液;②铜和浓硝酸反应用于鼓入空气。
三通阀:关闭箭头指向哪个口,则该口关闭,其余口之间相互连通。
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利用注射器和输液管三通阀对铜和稀(浓)硝酸反应的实验装置进行微型化和绿色化改进,减少了药品用量和有毒产物的产量,在3分钟内完成铜与稀硝酸反应、NO转化为NO2及尾气处理的全部实验,在3分钟内也可完成铜与浓硝酸反应、能清晰便捷观察到溶有NO2的Cu(NO3)2混合溶液变蓝,能连续、多次重复发生和停止实验,让学生在安全无毒的实验中亲身获得含氮化合物间的转化的事实证据。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首先预测硝酸的性质,然后从实验获得直观证据,再根据实验现象(包括异常现象)展开分析讨论,学习硝酸的性质。
本实验为含氮化合物间的转化提供了比较完整的事实证据。
化学创新实验: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装置的改进
化学创新实验: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装置的改进一、实验名称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装置的改进二、实验目的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一直是中学化学演示实验中比较难做的实验之一。
通过对这一实验研究,为了发挥该实验的最大效用,有效节约药品,特设计了一套微型化实验装置,三、实验仪器及试剂实验仪器:大试管、注射器、玻璃导管、胶头滴管、带孔橡胶塞。
实验试剂:稀硝酸、铜丝、碳酸钠、氧气四、实验仪器装置图及仪器的组装说明可抽动铜丝五、实验操作部分1、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Na2CO3固体,按照上图所示连接好装置。
2、轻轻挤压胶头滴管,加入稀硝酸适当过量(该实验步骤的目的为排出大试管中的空气)。
3、反应完全后,将右边玻璃导管插入试管内接近液面上方1cm处。
4、将铜丝插入到溶液中。
若过程中铜丝不再溶解,可再挤压胶头滴管加入稀硝酸少许。
(2,3,4三步可在大试管中得到气体NO)5、反应一会以后,抽动铜丝,使铜丝与液面脱离,将注射器中的O2推入大试管少许,观察现象。
6、轻轻震荡试管,观察实验现象。
7、步骤5,6可以重复,可以反复重现实验现象。
8、观察试管中水溶液颜色。
六、装置改进的意义1、材料简单易得,操作简单方便,实验现象明显。
2、药品用量少,仪器拆装方便,符合微型化学实验要求。
3、杜绝NO、NO2污染物的排放,可以尽可能减少实验药品的用量。
4、可以根据授课的需要控制实验的节奏,随开随用,随关随停。
5、可以发挥实验信息的最大化。
从这一个实验学生就可以掌握以下几个反应。
8HNO3(稀)+3Cu===3Cu(NO3)2+2NO↑+4H2O2NO+O2===2NO23NO2+H2O===2HNO3+NO6、该装置也可以做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与硝酸反应实验装置改进》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第二课时硝酸的性质。
二、实验器材
一支“T”型管、三支注射器、一根输液管(带调节器)、铁架台
(带两个铁夹)、橡胶塞;一根铜丝(绕成螺旋状)、浓硝酸、蒸馏水、
四氯化碳、氢氧化钠溶液。
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
1.这套装置利用“T”型管的结构特点,用四氯化碳隔离铜丝,
可随时控制反应的开始和停止,操作简单。
2.该装置可一次性完成铜与浓硝酸、稀硝酸的反应,能清晰的观
察到反应过程中的各种现象。
3.符合实验设计的绿色化原则,试剂消耗量少,增强学生的环保
意识。
4.实现了一套装置多种用途的目的。
装置简图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
反应原理: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2NO+O2=2NO2
操作原理:倾斜“T”型管,控制铜丝与浓硝酸的反应;用四氯化碳隔离铜丝与稀硝酸,以控制反应的开始和停止;用液体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出,便于观察现象。
五、实验教学目标
硝酸是氮的重要化合物,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硝酸的性质贯穿了中学化学的始终,铜与硝酸的反应是高中阶段很常见的反应,但在人教版必修Ⅰ的102页,仅给出了化学方程式,未进行演示实验,主要原因在于:铜与硝酸(尤其是浓硝酸)反应不易控制反应速率,造成药品浪费;反应产生大量有毒气体NO和NO2,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的NO易被空气氧化,不易观察其颜色,导致学生出现认知偏差。
针对以上问题,我对铜与硝酸反应的实验装置进行改进,改进之后的装置更适合课堂教学,更易观察实验现象,同时也绿色环保。
六、实验教学内容
本节课针对铜与硝酸反应的实验装置进行创新改进,用一套装置一次性完成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对比观察反应现象(反应速率、反应后溶液的颜色、生成NO和NO2的颜色、NO的氧化过程),使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学习和认知。
七、实验教学过程
1.组装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在注射器中密封一定量的气体,关闭输液管上的控制器,推动活塞,片刻后松开,活塞仍能恢复到原来的位置,证明气密性良好。
2.铜与浓硝酸的反应
(1)将装置固定在铁架台上,打开输液管上的控制器,倾斜“T”型管,在“T”型管中注入浓硝酸,并与铜丝发生反应。
(2)待收集3mLNO2后,旋转“T”型管,使铜丝与浓硝酸分离,反应停止。
(3)在“T”型管中观察铜与浓硝酸反应的现象(反应速率、溶液颜色、NO2气体的颜色)。
3.铜与稀硝酸的反应
(1)用注射器在“T”型管中注入四氯化碳,并将铜丝完全覆盖。
(2)在“T”型管中注入蒸馏水,同时将“T”型管中的气体全部排出,并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3)关闭输液管上的控制器,旋转“T”型管,使铜丝与稀硝酸接触反应,并用注射器收集NO气体,观察反应现象(反应速率、溶液的颜色、NO气体的颜色),并和铜与浓硝酸的反应进行对比。
(4)旋转“T”型管,用四氯化碳隔离铜丝与稀硝酸,使反应停止,打开输液管上的控制器。
4.NO与O2的反应
取下收集有NO气体的注射器并用一支空注射器替换。
拉动活塞吸入空气,观察气体颜色的变化。
5.尾气处理
在收集有NO气体的注射器中吸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或将气体缓缓推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使气体完全被吸收。
6.处理废液,清洗装置并复原装置。
八、实验效果评价
这套装置利用了“T”型管的结构特点做气体发生装置,并用四氯化碳隔离铜丝控制反应随时开始和停止,现象明显,操作简单易行,适合在课堂演示中推广。
需要注意的是:针筒、输液管、胶塞易被酸腐蚀,实验后要及时清洗仪器,避免仪器的粘黏或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