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翻译赏析
苏轼《浣溪沙·端午》翻译与赏析
苏轼《浣溪沙·端午》翻译与赏析苏轼《浣溪沙·端午》翻译与赏析《浣溪沙·端午》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的一首端午节的宋词。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关于苏轼《浣溪沙·端午》翻译与赏析,希望大家喜欢!《浣溪沙·端午》朝代:宋代作者: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注释①碧纨(wàn):绿色薄绸。
②芳兰:芳香的兰花,这里指妇女。
③流香涨腻:指女子梳洗时,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
杜牧《阿房宫赋》:“弃脂水也”。
④这句指妇女们在发髻上挂着祛邪驱鬼、保佑平安的符录。
⑤再少:重又年轻。
(该词没有“再少”句)译文燕子飞来正赶上社祭之时,飘落的梨花告知清明的到来。
几片碧苔点缀着池中清水,黄鹂的歌声萦绕着树上枝叶,只见那柳絮飘飞。
在采桑的路上邂逅巧笑着的东邻女伴。
怪不得我昨晚做了个春宵美梦,原来它是预兆我今天斗草获得胜利啊!不由得脸颊上也浮现出了笑意。
赏析端午(农历五月初五),我国民间传统节日。
本名“端五”。
《太平御览》卷31引《风土记》:“仲夏端午、端、初也”。
亦名“端午”、“重五”、“重午”。
民间有端午吃粽子、赛龙舟、吊屈原等风俗。
本篇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
上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下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
诗人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端午诗词赏析,每句的翻译真是绝了
端午诗词赏析,每句的翻译真是绝了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浴兰节,苏轼就曾在《浣溪沙》中写道: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是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因此有龙舟竞渡的习俗。
后因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跳汨罗江自尽,这一日被统治者定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虽然个别地区也有不同,但是后世的文人墨客已经认可了屈原和端午之间的紧密联系。
端午时节也是家人相聚的日子,包粽子、艾草煮水,我们用不同的习俗迎接这个开启盛夏的节日。
从古至今,端午都是传统文化里浓墨重彩的一笔,只是如今,节日的氛围渐渐淡了。
再来读读那些与端午和屈子有关的诗歌吧~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译文I go sight-seeing in my sedan-chairAnd stop where there’s a scenic spot to see. Burning incense attracts me to go whereI may have vegetable feast and tea.The gentle rain stops and then starts again, The little window looks gloomy and clean. Shut out from sunlight by the hills, the plain Is overspread with grass and trees so green. When I ascend the peak’d pagoda, allThe boundless land extends before my eyes. The Northern Peak o’erlooks the city wall; On the Lake Zhenze float the cloudy skies.A quiet place affords me keen delight;In space immense I feel under no yoke. Still looking for some more secluded sight,I see from villages rise evening smoke.Come back, I write down my impression deep,Musing o’er it, I pass a sleepless night.Nor do the devoted monks take their sleep,They sit in meditation by lamplight.Visiting Temples on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赏析:《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是苏轼创作,是诗人与友人端午节遍游诸寺所观所感。
端午节古诗赏析端午节古诗词精选【带译文】
端午节古诗赏析端午节古诗词精选【带译⽂】 【端午节古诗赏析】 《端午》 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复⻓。
盐梅已佐⿍,曲糵且传觞。
事古⼈留迹,年深缕积⻓。
当轩知槿茂,向⽔觉芦⾹。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赏析:端午节为农历五⽉初五,五⽉是仲夏,⽩昼越来越⻓,所以说“端午临中夏,时清⽇复⻓”。
时当端午,⽤盐佐⻝梅⼦,饮酒欢乐,⽊槿茂盛,芦苇发出清⾹,⼼情愉快的唐明皇祝愿天下安康⻓寿,以显⽰皇恩浩荡。
《端午三殿宴群⾂探得神字》 唐·李隆基 五⽉符天数,五⾳调夏钧。
旧来传五⽇,⽆事不称神。
⽳枕通灵⽓,⻓丝续命⼈。
四时花竞巧,九⼦粽争新。
⽅殿临华节,圆宫宴雅⾂。
进对⼀⾔重,遒⽂六义陈。
股肱良⾜咏,⻛化可还淳。
赏析:唐代⼈将五⾊丝线编织成带,佩在⾝上,称为“⻓命缕”或者“续命缕”,所以说“⻓丝续命⼈”。
⽽“九⼦粽”源于九⼦蒲(⼀种蒲草),“粽⼦”⼜与“种⼦”谐⾳,寓意得⼦,所以⽤九⼦蒲叶包裹粽⼦,表达多⼦多孙的美好祝愿。
“⽅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说的是唐代皇帝会在端午节召请群⾂宴饮。
《竞渡诗》 唐·卢肇 ⽯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譀,跃浪争先⻦退⻜。
向道是⻰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赏析:“竞渡”就是现在赛⻰⾈活动的前⾝。
为了衡量竞渡的胜负,唐⼈创造了“锦标”的⽐赛制度,指在⻰⾈划到终点的时候,以抢夺浮标来判断胜负,抢得头标的⼈就是⽐赛的冠军,⿎声擂动,船只⻬发,争先恐后,惊吓得⽔⻦乱⻜,只为夺得锦标。
《竞渡歌(节选)》 唐·张建封 五⽉五⽇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扑鼻⾹,银钗照⽇如霜刃。
⿎声三下红旗开,两⻰跃出浮⽔来。
棹影斡波⻜万剑,⿎声劈浪鸣千雷。
⿎声渐急标将近,两⻰望标⺫如瞬。
《端午》古诗赏析(精选8篇)
《端午》古诗赏析〔精选8篇〕《端午》古诗赏析篇1《临江仙》宋陈与义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
榴花不似舞裙红。
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
酒杯深浅去年同。
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赏析此词是陈与义在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所作,反映的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在端午节凭吊屈原,旧怀伤时,借此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
词一开头,一语惊人。
“高咏楚词”,透露了在节日中的感伤必绪和壮阔,胸襟,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鼓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自己却报国无志,深感流落天涯之苦。
陈与义在两湖间流离之际,面对现实回想过去,他以互相映衬的笔法,抒写“榴花不似舞裙红”。
“万事一身伤老矣”,一声长叹,包涵了作者对家国离乱、个人身世的多少感慨之情!人老了,一切欢娱都已成往事。
“戎葵凝笑墙东”句,是借蜀葵向太阳的属性来喻自己始终如一的爱国思想。
“戎葵”与“榴花”,都是五月的象征。
“酒杯深浅”是以这一年之酒与前一年之酒比拟,特写时间的流逝。
酒杯深浅一样,而时非今日,不可同日而语,感喟深远。
《端午》古诗赏析篇21、明诏始端午,初筵当履霜。
——储光羲《大T得长字韵时任安宜尉》2、细缠五色臂丝长。
——舒《小重山·端午》3、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4、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5仙宫长命缕,端午降殊私。
——窦叔向《端午日恩赐百索》6、逝者良自苦,今人反为欢。
7、疏疏数点黄梅雨。
殊方又逢重五。
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仍然荆楚。
衫裁艾虎。
更钗凫朱符,臂缠红缕。
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
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
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
荷香暗度。
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
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8、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赵蕃《端午三首》9、楚湘旧俗,记包黍沈流,缅怀忠节最新端午节的古诗句子——五色新丝缠角粽最新端午节的古诗句子——五色新丝缠角粽。
端午节的古诗赏析
端午节的古诗赏析关于端午节的古诗赏析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是古代吴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之说。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端午节的古诗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一、乙卯重五诗朝代:宋朝|作者:陆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译文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
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
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
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注释①乙卯:指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
重五:因是五月五日,故曰“重五”,即端午节。
因这天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又称“浴兰节”。
又因这天少女须佩灵符,替榴花,还称“女儿节”②棕包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
古时又称角黍。
为端午节要吃粽子?南朝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泪罗而死,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祭之。
”最早粽子是黍米蒸制而成。
到了宋朝,粽里有馅,中间夹枣、豆、杏之类。
③艾束著危悉高高的帽子上插上艾枝。
据说艾叶气,熟芬芳,能通九窍,去疾病,故载于帽子上。
危冠:高冠。
这是屈原流放江南时所戴的一种帽子,屈原《涉江》一诗云:“带长铁之陆离分,冠切云之崔鬼。
”④储药:古人把五月视为恶日。
赏析/鉴赏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
“重五”,即端午节。
这首诗开篇点题,将时间限定在“重五”(五月初五),将地点定格为“山村”。
此时此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的只是节日的气氛,有的只是淳朴的民风;更何况,石榴在不知不觉间已经盛开了呢!此情此景,怎一个“好”字了得!“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诗人,今天终于暂时放下了满腹的忧愤,融入了节日的欢快气氛之中。
瞧,他先吃了两角的粽子,再在高冠上插着艾枝;然后又按照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忙完这些事情,含着微笑喝起酒来了。
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译文及赏析
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译文及赏析《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是由苏轼所创作的,诗的开头四句,直叙作者乘坐小轿任性而适,遇到胜景便游览一番。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宋代:苏轼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译文乘坐小轿任性而往,遇到胜景便游览一番。
在寺院里焚香探幽,品尝香茗与素斋。
蒙蒙细雨时作时停,清幽小窗更显妍丽。
这里四面环山,如坐盆中,难见太阳,草木自生自长,苍然一片。
登上寺内最高的塔,放眼观看大千世界。
卞山的影子映照在城郭上,太湖烟波浩渺,浮天无岸。
像卞山这样深厚沉静当然喜欢,也喜欢太湖吞吐云天,无所不容的旷荡气度。
游兴还没有结束,但村落中已经出现袅袅炊烟。
归来后记下今天的游历,心中挂怀无法入眠。
道潜也没有睡意,孤灯古佛,同参夜禅。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注释肩舆(yú):一种用人力抬扛的代步工具,用两根竹竿,中设软椅以坐人胜:美景。
辄(zhé):总是,就。
酌茗(míng):品茶。
静筵(yán):指素斋。
筵,酒席。
盆山:指寺庙四面环山,如坐盆中。
最高塔:指湖州飞英寺中的飞英塔。
卞(biàn)峰:指卞山,在湖州西北十八里,接长兴界,为湖州之主山。
震泽:太湖。
旷荡:旷达,大度。
耿耿:心中挂怀的样子。
墟落:村落。
道人:指僧人道潜,善诗,与苏轼、秦观为诗友.当时也在湖州。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创作背景这是一首纪游诗,写于元丰二年(1079)的端午节,此时作者刚到湖州不久。
同游者还有“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秦观写有《同子瞻端午日游诸寺》可证。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赏析诗的开头四句,直叙作者乘坐小轿任性而适,遇到胜景便游览一番。
端午节的诗歌鉴赏
端午节的诗歌鉴赏端午节的诗歌鉴赏端午就要来到了,在这个特殊意义的节日里,让我们从端午古诗中进一步积累这个节日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从端午古诗中,我们还可以了解不同地方的景物特色,和人们生活习俗。
以下是端午节的诗歌鉴赏,欢迎阅读。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唐代·李隆基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风化可还淳。
鉴赏:从唐玄宗此诗中可见当时的端午传统,过节有五天,而且在节日期间要听“五音”、系五色丝续命索、采花佩戴、食粽子等,反映了在唐代时端午习俗已趋于成熟,是人们普遍遵行的重大节日。
《五丝》唐代·褚朝阳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鉴赏:这里的“五丝”就是指百索、长命缕,表达了人们对长寿的一种期盼,反映出唐人乐生、重生的人生态度。
《同州端午》唐代·殷尧藩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鉴赏:此诗表达了作者长期背井离乡,而今返乡时归心似箭的心情。
此诗仿的是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屈原塔》宋代·苏轼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鉴赏:写此诗的时候,苏轼还是23岁的青年才俊,风发意气,他并不知道未来会遭遇怎样的挫折,但是在此诗中苏轼表达了对屈原不苟求富贵的景仰,宣示了未来人生道路的坚持和志向。
苏轼后来因为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4次被贬,可他不妥协苟合,保持着淡定从容和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和端午节的古诗词】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和端午节的古诗词】原文注释、翻译赏析No.1 醉看葵柳怀旧事,馋思樱笋梦吾庐。
向时痴绝今愁绝,自读《离骚》些老夫。
——高箸《重午怀旧》No.2 重午佳辰独掩门。
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
空向梁间觅宿痕。
——李之仪《南乡子》No.3 梅夏暗丝雨,春秋扇浪风。
香芦结黍趁天中。
五日凄凉千古与谁同?——万俟咏《南歌子端午》No.4 人命草头露,荣华风过尔。
唯有烈士心,不随水俱逝。
至今荆楚人,江上年年祭。
不知生者荣,但是死者贵。
——文天祥《端午》No.5 斗轻桡,斗轻桡,雪中花卷棹声摇。
天与玻璃三万顷,尽叫看得几吴舫。
——黄公绍《潇湘神》No.6 叹家亡国破,汨罗归处。
志洁行廉争日月,辞微文约传千古。
子沉江,鹤驾泪淫淫,何其苦。
——王充《满江红》No.7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李隆基《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No.8 艾虎钗头,菖蒲酒里,旧约浑无据。
轻衫如雾,玉肌似削,人在画楼深处。
——周紫芝《永遇乐》No.9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舒頔《小重山·端午》No.10 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苏轼《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No.11 旧俗传荆楚。
正江城梅炎藻夏,做成重午。
——许及之《贺新郎》No.12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文秀《端午》No.13 五日长蛟虚问祭,九关雕虎枉招魂。
——宋祁《屈原祠》No.14 重午佳辰独掩门。
——李之仪《南乡子·端午》No.15 粽团桃柳,盈门共饮,把菖蒲旋刻个人人。
——秦观《端午》No.16 谁念词客风流,菖蒲桃柳,忆闺门铺设。
嚼徵含商陶雅兴,争似年时娱悦。
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
南薰应解,把君愁袂吹裂。
——张榘《念奴娇》No.17 鱼腹魂销,龙舟叫彻,不了湖亭张戏。
满庭芳芷。
正艾日高高,葛风细细。
——刘辰翁《齐天乐》No.18 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苏东坡写湖州的诗
苏东坡写湖州的诗
苏东坡写湖州的诗如下:
1、《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
宋·苏轼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
2、《欲往湖州,见孙莘老,别公辅、希元、彦远》宋·苏轼
秋来欲见紫髯翁,待得梅花细萼红。
记取上元灯火夜,道人犹在水晶宫。
3、《游道场山何山》
【作者】苏轼【朝代】宋
道场山顶何山麓,上彻云峰下幽谷。
我従山水窟中来,尚爱此山看不足。
陂湖行尽白漫漫,青山忽作龙蛇盘。
山高无风松自响,误认石齿号惊湍。
山僧不放山泉出,屋底清池照瑶席。
阶前合抱香入云,月里仙人亲手植。
出山回望翠云鬟,碧瓦朱栏缥缈间。
白水田头问行路,小溪深处是何山。
高人读书夜达旦,至今山鹤鸣夜半。
我今废学不归山,山中对酒空三叹。
端午节 禅诗
作者:贝琼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2:乙卯重五诗作者:陆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3: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作者:权德舆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彩缕同心丽,轻裾映体鲜。
寂寥斋画省,款曲擘香笺。
更想传觞处,孙孩遍目前。
4: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作者:苏轼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5:和端午作者: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作者:赵蕃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
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
何意更觞昌歇酒,为君击节一长歌。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7:端午即事作者:文天祥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餐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8:屈原塔作者:苏轼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9:竞渡诗作者:卢肇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趣,跃浪争先鸟退飞。
10同州端午作者:殷尧潘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11《南乡子·端午》宋代:李之仪小雨湿黄昏。
重午佳辰独掩门。
巢燕引雏浑去尽,销魂。
空向梁间觅宿痕。
客舍宛如村。
好事无人载一樽。
唯有莺声知此恨,殷勤。
恰似当时枕上闻。
12《端午日赐衣》唐代:杜甫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13、《端午》唐代: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乙卯重五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乙卯重五诗》原文、翻译及赏析这首诗语言质朴,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那榴花繁多的山村风光,那江南端午的风俗习惯,那字里行间的闲适惬意,浮现在我们眼前,感受在我们胸间。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乙卯重五诗》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乙卯重五诗宋代:陆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译文端午节到了,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
诗人吃了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
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
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
注释乙卯:指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
重五:因是五月五日,故曰“重五”,即端午节。
因这天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又称“浴兰节”。
又因这天少女须佩灵符,替榴花,还称“女儿节”棕包分两髻:粽子有两个尖尖的角。
古时又称角黍。
危冠:高冠。
这是屈原流放江南时所戴的一种帽子。
储药:古人把五月视为恶日。
创作背景1195年,宋宁宗庆元元年,作者71岁,在家乡绍兴隐居。
“重五”,即端午节。
赏析这首诗开篇点题,将时间限定在“重五”(五月初五),将地点定格为“山村”。
此时此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的只是节日的气氛,有的只是淳朴的民风。
更何况,石榴在不知不觉间已经盛开了呢!此情此景,怎一个“好”字了得!“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诗人,今天终于暂时放下了满腹的忧愤,融入了节日的欢快气氛之中。
瞧,他先吃了两角的粽子,再在高冠上插着艾枝。
然后又按照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
到了晚上,他忙完这些事情,含着微笑喝起酒来了。
从作者对端午这一天的生活的具体描写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至少从南宋开始,端午就有了纪念屈原和卫生保健的双重。
念念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的陆游,由于收拾山河的志向未能实现,只能像辛弃疾那样“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端午节的古诗全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端午节的古诗全诗】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关于端午节的全诗1、《端午日赐衣》唐·杜甫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着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关于端午节的全诗2、《竞渡歌》唐·张建封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关于端午节的全诗3、《端午》唐·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关于端午节的'全诗4、《五丝》唐·褚朝阳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关于端午节的全诗5、《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关于端午节的全诗6、《端午》唐·李隆基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关于端午节的全诗7、《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唐·李隆基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关于端午节的全诗8、《竞渡诗》唐·卢肇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煽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
关于端午节的全诗9、《五月五日》宋·梅尧臣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端午三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端午三首》原文、翻译及赏析《端午三首》是南宋赵蕃的一组关于端午节的诗。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端午三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端午三首宋代:赵蕃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
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
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
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
译文都说作诗是为了赠汨罗江,作为当今的快乐又奈何。
我曾经听说对木雕神像祈求幸福,试着向艾人祝福啊!明明是忠言,却不被楚王采纳,最后落得个沉江而死的下场,但是留下的文章却像星星一样永垂不朽。
再倒一杯昌歜酒?为屈原而击节歌唱吧!每年端午节都会下雨刮风,像是为屈原喊冤陈情。
我想要找人谈谈这些心事,去玩只有屋舍南北的鹁鸠。
注释谩说:犹休说。
木居士:木雕神像的戏称。
艾人:端午节,有的用艾束为人形,称为“艾人”。
沉死:沉江而死。
星斗罗:星星一样永垂不朽。
风兼雨:下雨刮风。
陈昔冤:喊冤陈情。
舍:房屋。
鉴赏《端午三首》是南宋赵蕃的一组关于端午节的诗。
第一首诗是写端午节人们对屈原的祭念,表现了人们对屈原的同情。
第二首诗是端午时候诗人对于屈原忠不见用陈江而死,但是诗文传千古的感概和惺惺相惜之感。
第三首诗是诗人端午时候读历史有所感触,却找不到人倾诉。
这里有一种可能是这个诗人也受到冤屈,跟屈原的处境相似。
作者介绍赵蕃(诗人,学者)(一一四三~一二一九),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渡后侨居信州玉山(今属江西)。
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卒于理宗绍定二年,年八十七岁。
早岁从刘清之学,以曾祖旸致仕恩补州文学,调浮梁尉、连江主簿,皆不赴。
为太和主簿,调辰州司理参军,因与知州争狱罢。
时清之知衡州,求为监安仁赡军酒库以卒业,至衡而清之罢,遂从之归。
后奉祠家居三十三年。
年五十犹问学于朱熹。
理宗绍定二年,以直秘阁致仕,同年卒,年八十七。
谥文节。
蕃诗宗黄庭坚,与韩淲(涧泉)有二泉先生之称。
著作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水乐大典》辑为《乾道稿》二卷、《淳熙稿》二十卷、《章泉稿》五卷(其中诗四卷)。
【五月五日端午节的古诗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五月五日端午节的古诗句】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史浩(宋)槐夏阴浓,笋成竿、红榴正堪攀折。
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又赏一年佳节。
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
最好是,龙舟竞夺,锦标方彻。
此意凭谁向说。
纷两岸,游人强生区别。
胜负既分,些个悲欢,过眼尽归休歇。
到头都是强阳气,初不悟、本无生灭。
见破底,何须更求指诀。
五丝褚朝阳(唐)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已酉端午贝琼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五日(选一)陈子龙吴天五月水悠悠,极目烟云静不收。
拾翠有人卢女艳,弄潮几部阿童游。
珠帘枕簟芙蓉浦,画桨琴筝笮艋舟。
拟向龙楼窥殿脚,可怜江北海西头。
五月五日梅尧臣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李隆基(唐)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
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臣。
进对一言重,遒文六义陈。
股肱良足咏,凤化可还淳。
端午李隆基(唐)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盐梅已佐鼎,曲糵且传觞。
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边贡《午日观竞渡》原文、译文及鉴赏
边贡《午日观竞渡》原文、译文及鉴赏《午日观竞渡》是明代诗人边贡的一首关于端午节的七言律诗,这首诗从端午节期间戏水,赛龙舟的风俗开始写起,触景生情,表明了对屈原的思念,对异乡的端午风俗的赞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午日观竞渡》原文明代:边贡共骇群龙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云旗猎猎翻青汉,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醉讽离骚不解愁。
译文及注释译文在端午节这天,围在岸上的人们,惊怕地观看着群龙在水上嬉戏,不知道原来这是装饰成龙形的小船,船上彩旗猎猎作响震纪空中翻飞,敲响的锣鼓喧闹,清清的水流。
从古到今屈原的冤魂不散,楚国的风俗至今仍存。
闲暇的日子正适合在江亭喝酒聚会,诵读《离骚》,哪觉得其中的忧愁。
注释午日:端午节这天。
骇:惊骇。
木兰舟:这里指龙舟。
青汉:云霄。
殷:震动。
终古:从古至今。
暇日:空闲。
高会:指端午节会船竞渡。
鉴赏《午日观竞渡》是明代边贡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从端午节期间戏水,赛龙舟的风俗开始写起,触景生情,表明了对屈原的思念,对异乡的端午风俗的赞同,在闲暇的日子里总会有一丝丝闲愁。
首联是写端午节人们观看赛龙舟的场景。
表现了端午节时期热闹的场面。
颔联全面描写了龙舟的装饰,赛龙舟的热闹场面。
颈联进而转向了对屈原的思念。
在端午节这天,人们都会祭念屈原。
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风俗至今仍然存在。
尾联直接抒情,诵读《离骚》,吐露了诗人生活中的淡淡哀愁。
这首诗沉稳平淡,风格朴质,包含着诗人对爱国民众英雄的崇敬心情。
边贡《午日观竞渡》原文|译文|鉴赏。
【端午节的古诗文】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端午节的古诗文】原文注释、翻译赏析关于端午节的古诗文一一、原文屈原塔宋代:苏轼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
精魂飘何处,父老空哽咽。
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
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屈原古壮士,就死意甚烈。
世俗安得知,眷眷不忍决。
南宾旧属楚,山上有遗塔。
应是奉佛人,恐子就沦灭。
此事虽无凭,此意固已切。
古人谁不死,何必较考折。
名声实无穷,富贵亦暂热。
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
二、注释三、翻译楚地的人都为屈原感到悲哀,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
他的精神魂魄飘到了什么地方?只留父老在哽咽哭泣。
直到今天,在仓绿色的江流上,人们还投下饭食拯救饥饿的鱼龟虾蟹不让它们吃屈原的尸体。
遗留下来的风俗成了比赛划龙舟,人们哀叫的声音甚至要把楚地的山震裂。
屈原是古时的豪迈之人,当时慷慨赴死的意图非常强烈。
世上的俗人怎么能知道他这种想法呢,都以为屈原恋恋不舍,不愿意与这个世间告别。
南宾县之前属于楚地,山上有留下来的古塔。
这塔应该是侍奉佛祖的僧人担心屈原的精魂就要消散,所以修建的。
这件事虽然没有凭据,但这份心意已经很真切了。
古往今来的人有谁是不死的?没有必要去比较是到底是长寿好还是死亡好。
人的名声实在是不会消忘的,而身份财富只是短暂的荣盛。
屈原正是知道这个道理,所以即使是死也要保持自己的气节与节操。
四、赏析①楚:楚国,楚地,如今的湖南湖北一带,也泛指南方。
②屈原: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生于公元前340年,死于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相传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
③歇:停止,休止。
《说文》:歇,息也。
④精魂:精神魂魄。
⑤沧江:泛指江河,江流,因为水为苍色,所以称“沧江”。
沧,水深绿色,通“苍”。
⑥投饭:投下饭食喂河里的生物让它们吃饱了就不在吃屈原的遗体。
古时荆楚之人有在农历五月初五将煮好的糯米饭和蒸好的粽糕投入江中祭祀屈原的习俗。
⑦饥渴:饥饿的鱼龟虾蟹,属偏义复词,特指“饥”。
⑧就死:赴死。
就,即也。
浣溪沙·端午原文、赏析
浣溪沙·端午原文、赏析浣溪沙·端午原文、赏析浣溪沙·端午原文、赏析1浣溪沙·端午原文宋代: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译文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明日端午节一定要浴兰汤。
参与者人山人海,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布满河面。
你将那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
只祈愿能与相爱的人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注释浣溪沙: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端午:民间节日,在旧历五月初五。
碧纨(wán):绿色薄绸。
芳兰:芳香的兰花。
端午节有浴兰汤的风俗。
流香涨腻:指女子梳洗时,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
云鬟(huán):女子的发髻。
赏析这首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
上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下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
全词采用对偶句式,从中能依稀看到一直尽职尽忠地陪伴在词人左右的侍妾朝云的影子。
上片,预示端午节日,将开展浴兰活动,气氛十分浓郁。
端午,处于初夏季节。
穿着自然华丽,以衬托参与者的身份。
于朝云来说,最好是绿色细绢——“碧纨”,正好与她的雅静性格相符。
天气稍热,易出“轻汗”,“微透”着“碧纨”。
“透”字用得贴切,将半明半暗的肤体朦胧美衬托出来了。
“明朝端午浴芳兰”,显得有愉悦的审美性。
它不仅体现了朝云由芳体而及兰心的纯洁高贵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兰令节俗的淳朴纯真美。
朝云浴处,余香犹存。
沐芳浴兰,遍及社会。
参与者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正如词人词中所写:“流香涨腻满晴川”。
这正是古老节日文化发扬光大的表现。
下片,写词人偕朝云参与具体的端午节俗活动。
词人着重写了两项端午节俗健身活动。
其一,“彩线轻缠红玉臂”,“以五彩丝系臂”。
它辟邪驱鬼,使朝云“玉臂”“红”而长命。
浣溪沙·端午原文及赏析
浣溪沙·端午原文及赏析原文苏轼〔宋代〕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译文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明日端午节一定要浴兰汤。
参与者人山人海,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布满河面。
你将那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
只祈愿能与相爱的人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注释浣溪沙: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端午:民间节日,在旧历五月初五。
碧纨(wán):绿色薄绸。
芳兰:芳香的兰花。
端午节有浴兰汤的风俗。
流香涨腻:指女子梳洗时,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
云鬟(huán):女子的`发髻。
赏析这首热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
刻片描述她们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下片刻画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
全热采用对偶句式,从中能依稀看到一直尽职尽忠地陪伴在热人左右的侍妾朝云的影子。
刻片,预示端午节日,将开展浴动活动,气氛十分浓郁。
端午,处于初夏季节。
穿着自然华丽,以衬托参与者的身份。
于朝云来说,最好是绿色细绢——“碧纨”,正好与她的雅静性格相符。
天气稍热,易出“轻汗”,“微透”着“碧纨”。
“透”字用得贴切,将半明半暗的肤体朦胧美衬托出来了。
“明朝端午浴芳动”,显得有愉悦的审美性。
它不仅体现了朝云由芳体而及动心的纯洁高贵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动令节俗的淳朴纯真美。
朝云浴处,余香犹存。
沐芳浴动,遍及社会。
参与者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正如热人热中所写:“流香涨腻满晴川”。
这正是古老节日文化发扬光大的表现。
下片,写热人偕朝云参与具体的端午节俗活动。
热人着重写了两项端午节俗健身活动。
其一,“彩线轻缠红玉臂”,“以五彩丝系臂”。
它辟邪驱鬼,使朝云“玉臂”“红”而长命。
与用五色花线缠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义。
其二,“小符斜挂绿云鬟”,以“赤灵符著心前”。
《浣溪沙·端午》原文翻译赏析
《浣溪沙·端午》原文|翻译|赏析《浣溪沙·端午》这首词主要描写妇女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
全词采用对偶句式,从中能依稀看到一直尽职尽忠地陪伴在词人左右的侍妾朝云的影子。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浣溪沙·端午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欢迎大家参考。
《浣溪沙·端午》原文宋代: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译文及注释译文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的细绢,明日端午节用芳兰草沐浴。
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腻布满大晴的江面。
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红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或赤灵符)斜挂在耳下的黑色发髻上。
与朝云同过端午节,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注释⑴浣溪沙:唐教坊曲,后用为词牌名。
分平仄两体,字数以四十二字居多,还有四十四字和四十六字两种。
⑵端午:民间节日,在旧历五月初五。
⑶碧纨(wàn):绿色薄绸。
⑷芳兰:芳香的兰花。
端午节有浴兰汤的风俗。
⑸流香涨腻:指女子梳洗时,用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
杜牧《阿房宫赋》:“弃脂水也”。
赏析上片,预示端午节日,将开展浴兰活动,气氛十分浓郁。
端午,处于初夏季节。
穿着自然华丽,以衬托参与者的身份。
于朝云来说,最好是绿色细绢——“碧纨”,正好与她的雅静性格相符。
天气稍热,易出“轻汗”,“微透”着“碧纨”。
“透”字用得贴切,将半明半暗的肤体朦胧美衬托出来了。
“明朝端午浴芳兰”,显得有愉悦的审美性。
它不仅体现了朝云由芳体而及兰心的纯洁高贵的情操美,而且反映了浴兰令节俗的淳朴纯真美。
朝云浴处,余香犹存。
沐芳浴兰,遍及社会。
参与者人山人海,气氛热烈,正如词人词中所写:“流香涨腻满晴川”。
这正是古老节日文化发扬光大的表现。
下片,写词人偕朝云参与具体的端午节俗活动。
词人着重写了两项端午节俗健身活动。
其一,“彩线轻缠红玉臂”,“以五彩丝系臂”。
它辟邪驱鬼,使朝云“玉臂”“红”而长命。
与用五色花线缠粽子投江以吊屈原之魂有同等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翻译赏析
《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
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
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
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
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前言】《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是一首纪游诗,叙述了诗人与友人端午节遍游诸寺所观所感,诗中描写了湖州五月的景物,卞山的山色之佳,又传神地描绘出浮天无岸,烟波浩渺的太湖景象。
之后对眼前所见的自然美景,发表了评论,说他既欣赏太湖的那种吐吸江湖、无所不容的深沉大度,又喜爱登高眺远,景象开阔的旷荡。
【注释】⑴肩舆:一种用人力抬扛的代步工具,用两根竹竿,中设软椅以坐人⑵胜:美景。
辄:总是,就。
⑶酌茗:品茶。
静筵(yán):指素斋。
筵,酒席。
⑷盆山:指寺庙四面环山,如坐盆中。
⑸最高塔:指湖州飞英寺中的飞英塔。
⑹卞峰:指卞山,在湖州西北十八里,接长兴界,为湖州之主山。
⑺震泽:太湖。
⑻旷荡:旷达,大度。
⑼耿耿:心中挂怀的样子。
⑽墟落:村落。
⑾道人:指僧人道潜,善诗,与苏轼、秦观为诗友.当时也在湖州。
【翻译】乘坐小轿任性而往,遇到胜景便游览一番。
在寺院里焚香探幽,品尝香茗与素斋。
蒙蒙细
雨时作时停,清幽小窗更显妍丽。
这里四面环山,如坐盆中,难见太阳,草木自生自长,苍然一片。
登上寺内最高的塔,放眼观看大千世界。
卞山的影子映照在城郭上,太湖烟波浩渺.浮天无岸。
像卞山这样深厚沉静当然喜欢,也喜欢太湖吞吐云天,无所不容的旷荡气度。
游兴还没有结束,但村落中已经出现袅袅炊烟。
归来后记下今天的游历,心中挂怀无法入眠。
道潜也没有睡意,孤灯古佛,同参夜禅。
【赏析】诗的开头四句,直叙作者乘坐小轿任性而适,遇到胜景便游览一番。
或焚香探幽;或品茗开筵,筵席上都是素净之物,以见其是在寺中游览,四句诗紧扣题目中的遍游诸寺。
“微雨”以下四句,转笔描绘江南五月的自然景色,蒙蒙细雨,时作时停,寺院的小窗,清幽妍丽,四面环山,如坐盆中,山多障日,故少见天日。
草木郁郁葱葱,自生自长,苍然一片。
苏轼本人对此四句诗很欣赏,自谓“非至吴越,不见此景”(见《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这四句诗捕捉到了湖州五月的景物特点。
当诗人登上湖州飞英寺中的飞英塔时,放眼观看大千世界,笔锋陡转,又是一番境界:诗人进一步描绘了阔大的景物。
“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二句,写景很有气魄,既写出卞山的山色之佳,又传神地描绘出浮天无岸,烟波浩渺的太湖景象。
此二句诗与“微雨”以下四句,都是写景的佳句。
据《苕溪渔隐丛话》记载:“东坡渡江,至仪真,和《游蒋山诗》,寄金陵守王胜之益柔,公(即王安石)亟取读之,至“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乃抚几曰:‘老夫平生作诗,无此二句。
’”这就可见王安石对“峰多”两句是如何赞赏了。
但这两句的意境,又完全出现在《端午遍游诸寺
得禅字》的写景名句中。
“盆山不见日”与“峰多巧障日”差可比肩,“震泽浮云天”比起“江远欲浮天”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一个大手笔,写诗要能放能收。
苏轼这首诗,在达到高峰之后,他先插入两句议论,以作收束的过渡,对眼前所见的自然美景,发表了评论,说他既欣赏太湖的那种吐吸江湖、无所不容的深沉大度,又喜爱登高眺远,景象开阔的旷荡。
紧接此二句,便以天晚当归作收,却又带出“墟落生晚烟”的晚景来,写景又出一层。
最后四句,又写到夜宿寺院的情景,看似累句,实则不然。
与道人同对孤灯于古佛、同参夜禅的描写,正是这一日游的一部分。
这首纪游诗,作者在写景上没有固定的观察点,而是用中国传统画的散点透视之法,不断转换观察点,因此所摄取的景物,也是不断变化的,体现出“遇胜辄流连”的漫游特点,诗人的一日游,是按时间顺序而写,显得很自然,但又时见奇峰拔地而起,六句写景佳句,便是奇崛之处,故能错落有致,平中见奇。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