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产生的基本原理
正常心电图知识点总结
正常心电图知识点总结一、心电图的基本概念1.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心脏是一个由心肌组成的具有自主节律、自动传导和兴奋传导功能的脏器,心肌细胞通过电生理活动产生的电信号,产生心脏电活动。
这种电活动经皮肤表面传导到表面的电极上,形成的记录称为心电图。
2. 心电图的记录方法心电图是通过将心脏电活动传导到体表上,经过放大、滤波、放大和记录等步骤,形成纸带上的图形。
常见的记录方法有静态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
静态心电图是通过将电极贴在患者的皮肤上,记录一段时间内的心电活动。
动态心电图通常是指24小时动态心电图,通过患者佩戴便携式心电图仪器,持续记录24小时内的心电活动。
3. 心电图的波形正常心电图包含有P波、QRS波群和T波,它们代表了心脏不同阶段的电活动。
P波代表心房的兴奋传导,QRS波群代表心室的兴奋传导,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
这些波形的形态和持续时间都可以用来判断心脏的功能状态。
二、正常心电图的特征1. P波P波是由心房兴奋传导所产生的,其形态应该是相对正常的,持续时间通常在0.06-0.12秒之间。
在Ⅱ、Ⅲ和aVF导联中,P波应该是正向的,而在aVR导联中为负向。
2. PR间期PR间期是指从P波开始到QRS波群开始的时间,通常持续时间在0.12-0.2秒之间。
正常的PR间期可以反映房室结和心室肌细胞的兴奋传导情况,对于心房、心室和传导系统的异常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3. QRS波群QRS波群是由心室兴奋传导所产生的,其持续时间应该在0.06-0.1秒之间。
在Ⅰ、aVL、V5和V6导联中,QRS波群应该是正向的;在Ⅱ、Ⅲ和aVF导联中,QRS波群应该是负向的。
4. ST段ST段是从QRS波群结束到T波开始的一段时间,通常是等电位的。
ST段的抬高或压低可以反映心肌缺血或损伤等病理性改变。
5. T波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其形态应该是相对正常的,通常是正向的。
T波的改变可以反映心肌再极化异常,如低钾血症、心肌缺血和心肌病等疾病。
心电图基本知识
三、心电图的导联
单极肢体导联
33
三、心电图的导联
(三)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1.加压单极右上肢导联(aVR):
右上肢正极 (+) 中心电端负极 (–) 2.加压单极左上肢导联(aVL): 左上肢正极 (+) 中心电端负极 (–) 3.加压单极左下肢导联(aVF): 左下肢正极 (+) 中心电端负极 (–)
第八章 心电图检查 第一节 心电图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
1
心电图学基本知识
2
异常心电图
3
心电图描记、分析和临床应用
4
多参数心电监护
2
教学内容
1 心电图产生的基本原理 2 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3 心电图导联体系 4 心电图测量 5 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3
第一节 心电图基本知识 一、心电图产生原理
34
三、心电图的导联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35
三、心电图的导联
(三)胸导联是单极心前区导联 胸前区正极 (+) 中心电端负极 (–)
36
三、心电图的导联
常规探查电极在胸前有6个部位。 V1:胸骨右缘第4肋间。 V2:胸骨左缘第4肋间。 V3:V2与V4连线的中心。 V4:左锁骨中线与第5肋间相交处。 V5:左腋前线V4水平处。 V6:左腋中线V4水平处。
29
三、心电图的导联
(一)双极肢体导联(bipolar limb leads) 是双极标准导联,反映两肢体间的电位差变化。
有三个: 1.标准导联I(标I) 正极置左上肢(+)
负极置右上肢(–) 2.标准导联Ⅱ(标Ⅱ) 正极置左下肢(+)
负极置右上肢(–) 3.标准导联Ⅲ(标Ⅲ) 正极置左下肢(+)
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
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和临床应用一、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心电图是通过记录人体心脏产生的电信号来了解心脏功能和状态的一种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表面导联电极记录心脏内部传导系统产生的微弱电流。
1. 心脏起搏与传导系统心脏的起搏与传导系统由窦房结、房室结、希-普系统以及心室肌组成。
窦房结是心脏中最高级别的起搏点,它发出信号使心脏收缩开始。
然后,这个信号通过房室结和希-普系统传送到心室,引发正常的心跳。
2. 心肌细胞的电活动每个心肌细胞都有一个负责发放或收集信息的负责离子通道系统。
在动作电位阶段,钠离子通道会打开,允许钠流入细胞内,从而产生快速上升的“QRS波群”。
接着,在稍后阶段,钙离子通道会打开并允许钙离子流入细胞内,在体外形成明显凹陷的“ST段”。
最后,钾离子离开细胞,恢复细胞膜为负电位,并形成“T波”。
3. 心电图的记录与解读心电图仪通过表面导联电极在人体皮肤上获取心电信号。
传感器接收到的信号被放大、滤波和放大,然后以图形方式显示出来。
常见的导联有三肢导联(Ⅰ、Ⅱ、Ⅲ)、胸导联(V1-V6)和增广导联(增加了右侧的引线)。
心电图被表示为时间和振幅之间的关系,可以分析各个波群、段和间期,并根据这些参数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缺血或其他心脏疾病。
二、心电图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1. 诊断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异常,通常可由不同类型的波形改变和时间间隙异常进行识别。
例如,房颤可以通过无规律和不规则的RR间隔来确认,室性早搏则由宽QRS波群和T波逆向识别。
2. 评估冠心病冠心病是缺血性心脏病的常见类型,心电图是评估其存在和程度的重要手段。
ST段抬高或压低以及T波倒置可能是缺血性心脏病的指示符号。
3. 检测心肌损伤当心肌受到损伤,导致异常的细胞电活动,在心电图上会显示出相应的改变。
例如,急性心肌梗死会表现为特征性的ST段抬高,并且可能有异常Q波出现。
4. 监测药物治疗效果某些药物对心脏电活动有直接影响,如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等。
心电图基础知识
一、心电图产生原理心脏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激动,心房和心室的电激动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
心电图(electocardiogram,ECG)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时,膜外排列阳离子带正电荷,膜内排列同等比例阴离子带负电荷,保持平衡的极化状态,不产生电位变化。
当细胞一端的细胞膜受到刺激(阈刺激),其通透性发生改变,使细胞内外正、负离子的分布发生逆转,受刺激部位的细胞膜出现除极化,使该处细胞膜外正电荷消失而其前面尚未除极的细胞膜外仍带正电荷,从而形成一对电偶(dipole)。
电源(正电荷)在前,电穴(负电荷)在后,电流自电深流入电穴,并沿着一定的方向迅速扩展,直到整个心肌细胞除极完毕。
此时心肌细胞膜内带正电荷,膜外带负电荷,称为除极(depolarization )状态。
嗣后,由于细胞的代谢作用,使细胞膜又逐渐复原到极化状态,这种恢复过程称为复极(repolarization)过程,复极与除极先后程序一致,但复极化的电偶是电穴在前,电源在后,并较缓慢向前推进,直至整个细胞全部复极为止(图4-1-l)。
就单个细胞而言,在除极时,检测电极对向电源(即面对除极方向)产生向上的波形,背向电源(即背离除极方向)产生向下的波形,在细胞中部则记录出双向波形。
复极过程与除极过程方向相同,但因复极化过程的电偶是电穴在前,电源在后,因此记录的复极波方向与除极波相反(图4-1-2)。
需要注意,在正常人的心电图中,记录到的复极波方向常与除极波主波方向一致,与单个心肌细胞不同。
这是因为正常人心室的除极从心内膜向心外膜,而复极则从心外膜开始,向心内膜方向推进,其机制尚不清楚。
可能因心外膜下心肌的温度较心内膜下高,心室收缩时,心外膜承受的压力又比心内膜小,故心外膜处心肌复极过程发生较早。
由体表所采集到的心脏电位强度与下列因素有关:①与心肌细胞数量(心肌厚度)呈正比关系;②与探查电极位置和心肌细胞之间的距离呈反比关系;③与探查电极的方位和心肌除极的方向所构成的角度有关,夹角愈大,心电位在导联上的投影愈小,电位愈弱(图4-1-3)。
心电图基本知识、正常心电图
正常心电图胸前导联QRS波群特点
心脏钟向转位
S-T段
S-T段一般位于等电线上,无明显偏移 偏移正常范围: • 任何导联ST段下移均 ≤0.05mV • 所有肢导联及V4 - V6 导联ST抬高 ≤0.1mV • V1-V2 导联ST段抬高 ≤0.3mV • V3 导联ST段抬高 ≤0.5mV
心电轴测定的临床意义 3
心室内除极顺序异常,电轴改变: 激动起源于心室 室性心动过速 心室起搏心律 室内传导阻滞 左前分支阻滞,电轴左偏 左后分支阻滞,电轴右偏
正常心电图的波形特点与数值范围 心电图波形组成:
P波
QRS波群
P-R间期
J点
ST段和T波
U波
QT间期
心房收缩
窦 房 结
QRS波群 3
电压:QRS电压和:至少1个肢导联≥0.5mV,
至少1个胸导联≥0.8mV Rv5<2.5mv;Rv1<1.0mV; RaVR<0.5mV 时间: QRS波群时间:0.06 ~ 0.10秒 R峰时间(室壁激动时间,VAT): VATV1<0.03s; VATV5 <0.05s Q波 Q波时间小于0.04秒,振幅<1/4同导联R波 (aVR除外)
T波
形态:两支不对称,前支长,后支短
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一致
I、II、V3 - V6 导联直立,aVR倒置
其余可直立、平坦、倒置、双相
振幅: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T波电压不应低
于同一导联R波的1/10
Q-T间期
代表心室除极、复极的时间总和 正常范围:约0.32-0.44秒 校正Q-T间期(QTc)
根据容积导电的原理,
二、心电图导联(lead)
手把手教你读懂心电图!
手把手教你读懂心电图!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手段,用于评估心脏的电活动是否正常。
然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心电图看起来充满了各种神秘的线条和波形,这篇科普文章将手把手教你读懂心电图,了解它的基本原理、常见的波形特征和临床意义。
一、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心电图是通过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来评估心脏功能和异常情况的一种检查方法。
心脏是由心肌组织构成的,心肌细胞在起搏与传导系统的调控下产生电活动。
心电图记录的是心脏电活动的变化。
心电图记录通常由多个导联组成,常见的有十二个导联,包括标准肢体导联(Ⅰ、Ⅱ、Ⅲ)、胸导联(V1-V6)和加压肢体导联(aVR、aVL、aVF)。
每个导联都记录了心脏电活动在不同方向上的变化。
二、常见的波形特征1.P波:P波是心电图上反映左、右心房及房间隔除极过程的波形。
正常情况下,P波形态应为一个正向波。
P波的持续时间通常在0.06-0.12秒之间,正常振幅在0.05-0.25毫伏之间。
如果P波的形态、持续时间或振幅发生改变,可能意味着心房异常激动的存在,如房颤或心房扩大等。
2.PR间期:PR间期是P波起始点与QRS波群起始点之间的时间段,也就是指从心房除极结束到心室除极开始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PR间期应该在0.12-0.20秒之间。
PR间期的延长可能提示着房室传导阻滞,而缩短则可能意味着预激综合征的存在。
3.QRS波群:QRS波群是反映心室除极的复合波形。
QRS波群的持续时间一般在0.06-0.11秒之间。
QRS波群的异常形态、宽度增加等可能提示心室传导阻滞、心室肥厚等心脏病变。
4.ST段:ST段是QRS波群结束和T波开始之间的水平段。
正常情况下,ST段应该在等位线上,有时会有轻微偏移,如果ST段有明显的抬高或下降可能表示心肌缺血、心肌损伤或电解质紊乱等情况,需要专业医生进行评判。
5.T波:T波是QRS波群之后的正向波,代表心室的快速复极化过程。
心电图总结知识点
心电图总结知识点一、心电图的基本原理1. 心脏的起搏系统心脏是一个自主跳动的器官,它的跳动由心脏起搏系统负责。
心脏起搏系统包括窦房结、房室结和希氏束。
窦房结是心脏起搏系统的起搏点,它位于右心房的上部,能够周期性地产生冲动并使心脏收缩。
当窦房结的冲动到达心房肌时,心房肌开始收缩,使血液进入心室。
然后,冲动到达房室结,再传导到希氏束和它的分支,使心室肌开始收缩。
这样,心脏才能够完成一次跳动。
2. 心电图的形成心脏收缩和舒张过程中,心肌细胞的膜电位会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心电活动。
心电图记录的是这种心电活动的变化。
心电图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多个导联同时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整个过程,从而反映心脏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二、导联的位置及意义1. 心电图的导联心电图的导联是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电极的位置。
一般来说,心电图分为12导联和3导联两种方式。
12导联包括传统的3导联、6导联和12导联。
3导联包括I、II和III导联,分别反映心脏电活动在体表上的纵向和横向传播情况。
6导联和12导联分别在3导联的基础上增加了胸导联和肢导联。
肢导联包括I、II、III、aVR、aVL和aVF,它们反映心脏电活动在不同方向上的传播情况。
胸导联包括V1、V2、V3、V4、V5和V6,它们反映心脏电活动在横向上的传播情况。
2. 导联的意义不同的导联反映了心脏电活动在不同方向上的传播情况,可以用于检测心脏各个区域的功能和病变。
例如,I导联、II导联和III导联反映了心脏电活动在体表上的纵向传播情况,可以用于检测心房和心室的活动情况。
aVR、aVL和aVF反映了心脏电活动在体表上的横向传播情况,可以用于检测心室的活动情况。
V1~V6反映了心脏电活动在横向上的传播情况,可以用于检测心室的活动情况。
三、心电图的正常波形1、P波P波是心房肌的兴奋传播时,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波形。
它代表了心房肌的收缩,从P波的开始到P波的峰部,代表了心房的收缩。
如果有心房扑动或者心房颤动,P波就会消失或者呈现不规则的形态。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与基本测量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和基本测量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由窦房结、结间束(分为前、中、后结间束)、房间束(起自结间束,称Bachmann束)、房间交界区(房室结、希氏束)、束支(分为左、右束支,左束支又分为前分支和后分支)以及普肯耶纤维(Pukinje fiber)构成。
心脏传导系统与每一心动周期顺序出现的心电变化密切相关。
正常心电活动始于窦房结,兴奋心房的同时经结间束传导至房室结(激动传,然后循希氏束-左、右束支-普肯耶纤维顺序传导,最后兴奋心室。
这种先后有序的电激动的传播,引起一系列电位改变,形成了心电图上相应的波段。
一、心率的测量测量心率时,只需测量一个RR(或PP)间期的秒数,然后被60除即可求出。
例如RR间距为0.8S,则心率为60/0.8=75次/分。
还可采用查表法或使用专门的心率尺直接读出相应的心率数。
心律明显不齐时,一般采取数个心动周期的平均数值进行测算。
二、各波段振幅的测量P波振幅测量的参考水平应以P波起始前的水平浅为准。
测量QRS波群、J点、ST段、T波和U波振幅,统一采用QRS超始部水平作为参考水平。
如果QRS起始部为一斜段(例如受心房复极波影响,预激等情况),应以QRS波起点作为测量参考点。
,应以参考水平线上缘垂直地测量到波的顶端;测量负向波形的深度时,应以参考水平线下缘垂直地测量到波的底端。
三、各波段时间的测量12导联同步心电图仪记录心电图测量规定:测量P波和QRS波时间,应分别从12导联同步记录中最早的P波起点测量至最晚的P波终点以及从最早QRS波起点测量至最晚的QRS波终点医学教育网;PR间期应从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中最早的P波起点测量至最早的QRS波起点;QT间期应是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中最早的QRS波起点至最晚的T波终点的间距。
单导联心电图仪记录测量:P波及QRS波时间应选择12个导联中最宽的P波及QRS波进行测量;PR 间期应选择12导联中P波宽大且有Q波的导联进行测量;QT间期测量应取12导联中最长的QT间期。
心电图学
活动中,全部心电向量的综合。 代表心室除极过程中的平均电 ±180º 势方向和强度 。
-90º
0º
+90º
• 代表心室除极过程的总方向
平均心电轴的正常范围
目测法
Ⅰ导联
Ⅲ导联
正常心电轴
心电轴左偏
心电轴右偏
(三)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P波:表示心房除极化 形态:I、II、aVF、V4 ~V6 直立, aVR 倒置; 时限:宽度不超过0.11sec; 振幅:在肢导联不超过0.25mV,胸导联不超过
QRS 波群命名
R波: 首先出现的位于水平线
以上的正向波
Q波: R波之前的负向波 S 波: R波之后第一个负向波 R’波:S波之后的正向波 S’波: R’ 波之后的负向波 QS波:QRS波只有负向波 振幅相对小可称为q、r、s、
(二)心电图测量
1.心率的测量
走纸速度25mm/s时,横线1mm=0.04s(也就是 一小格),一中格为5小格组成,即0.2秒 。 1mm=1/25=0.04s 心率=60/R-R,例如 60/0.8=75
1.基本图形及机制
基本图形
缺血型改变
T波高大直立----T波倒置尖深(冠状T) 损伤性改变 ST段弓背向上抬高,与T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 坏死性改变
病理性Q波:时间≥0.04s ;电压≥ 同导联R波的¼
心肌梗死的损伤型心电图改变
ST段弓背向上抬高,与T 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
坏死型Q波发生机制
A、正常心肌 除极顺序
胸前导联探查电极的位置
心电图的阅读方法
• 1. 先将心电图浏览一遍,检查有无伪差(如交流电干扰、 肌颤等),定准电压是否准确等。
心电图的原理及导联方式课件
2
心电图的物理原理
若将人体看成为一个具有长、宽、厚三度空间的 容积导体。心脏好比电源,无数心肌细胞动作电 位变化的总和可以传导并反映到体表。在体表很 多点之间存在着电位差,因此在不同导联方式下 所得的心电图也不同。
心电图的原理及导联方式
3
心电图与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关系
• 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是心电图产生的基础,但两 者存在一定差异,这是因为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 是通过在静息状态或兴奋状态从单个细胞膜内外 电位差测得,而心电图则是在一个动态的在所有 心肌细胞成体水平上且两极均在体表的条件下测 得。
心电图的原理及导联方式
将三者连接起来,构成“无干电极”或称中心电端(
central terminal)。如此连接可使该处电位接近零
电位且较稳定,故设为导联的负极。
心电图的原理及导联方式
23
标准胸导联系统
一般导线颜色为白色,导线末端接电极处有颜色区别导联。 颜色排列依次为红、黄、绿、褐、黑、紫,分别代表C1、 C2、C3、C4、C5、C6导联。C1~C6通常代表V1~V6导联;但C1 等可任意记录各胸前导联心电图。
9
肢体导联系统—反映额面情况
心电图的原理及导联方式
10
胸前导联—反映横面情况
心电图的原理及导联方式
11
心电图导联一般方式
将导联电极连接于人体各部位。
(1)肢体导联电极:上肢电极板固定于腕关节上方3cm处(上 肢内侧);下肢电极板固定于下肢胫骨内踝上方7cm处。
肢体导联线均为黑色,末端接电极板处有颜色标记,以 区别上下左右。
V1导联体表位置:胸骨右缘第四肋间;
V2导联体表位置:胸骨左缘第四肋间;
V3导联体表位置:位于V2、V4导联连线中点;
心电监护重要知识点总结
心电监护重要知识点总结一、心电图的基本信息1. 心电图的产生原理:心脏的生物电活动经过心脏肌细胞,最终传导到皮肤表面,形成的电流通过心电图机器记录下来,形成心电图。
2.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包括心房的除极、心房收缩、心室的除极、心室收缩等过程,形成心电图的P波、QRS波、T波等特征。
3. 心电图的准备工作: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前需拭去皮肤表面的污物,保持皮肤干燥,避免干扰信号的传导。
4. 心电图的导联:常用的心电图导联包括四肢导联和胸导联,主要用于记录不同方向上的心电信号。
二、心电图的识别和分析1. P波:P波代表心房的除极和收缩,它的形态和时程能够反映心房的激动和传导情况,P波的异常可能代表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等情况。
2. QRS波:QRS波代表心室的除极和收缩,它的形态和时程能够反映心室的激动和传导情况,QRS波的异常可能代表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等情况。
3. T波: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过程,它的形态和时程能够反映心室的复极情况,T波的异常可能代表心室肌电解质紊乱、心室肌梗死等情况。
4. 心率和节律:心电图能够准确地记录患者的心率和心律,包括窦性心律、房室传导阻滞、心动过速、心动过缓等情况。
5. 波形分析:除了P波、QRS波、T波之外,心电图上还有许多其他波形、间期、段落等信息,需要医护人员进行全面分析,发现异常情况。
三、心电监护的常见问题及应对措施1. 导联脱落:在心电监护过程中,患者可能因为活动过度或者汗水导致导联脱落,影响心电信号的传导。
这时需要及时重新粘贴导联,保证心电信号的准确记录。
2. 电解质紊乱:患者如果因为严重疾病或者药物原因导致电解质紊乱,可能影响心电图的识别和分析。
这时需要及时进行血液电解质检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心电监护设备故障:心电监护设备在长时间使用中,可能出现故障或者损坏,影响心电信号的记录。
这时需要及时更换设备或者维修,保证心电监护的正常进行。
心电图
坏死型QRS波群改变
急性心肌梗塞的图形演变与分期
心肌梗塞的定位
表4-1-1
V1 V2 V3 V4 V5 V6 V7 + V8 + V9 + + + +
心肌梗塞的心电图定位诊断
+ + + + + + * *
导联 前间壁 前壁 前侧壁 高侧壁 广泛前壁 下壁 后壁
+ + +
+ +
Ⅰ aVL Ⅱ Ⅲ
心电图诊断
中医学院诊断教研室
一、心电图产生原理
心脏在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激动, 心房和心室的电激动可以经人体组织 传到体表。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 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录心脏每一心动 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简 言之,心电图就是在体表记录到的心肌收 缩的电活动。
心电图机的工作原理
心电图机的工作原理
心电图机是用来记录心脏电活动的设备,其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测量和记录心脏电信号的变化来生成心电图。
心电图机主要包含导联电缆、电极、放大器和记录装置等部分。
首先,将导联电缆连接到患者身上的电极上,通常需要在胸部和四肢上分别安放电极。
这些电极会捕捉到心脏发出的电信号。
接下来,导联电缆会将捕捉到的电信号传输到放大器。
放大器的作用是将微弱的电信号放大,以便更准确地记录和分析。
放大器经过放大后,会将信号传输给记录装置。
记录装置会将收集到的信号转化为图形形式,并记录在纸或数字形式的介质上。
通常,心电图会采用每秒25毫米的速度进行记录。
在研究和分析心电图时,医生会观察心率、心律的规律性,以及各个心脏区域的电活动。
通过分析心电图的形态、持续时间和波形等特征,医生可以判断心脏功能是否正常,以及是否存在心脏病等问题。
总而言之,心电图机通过测量和记录心脏电信号来生成心电图,从而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心脏疾病。
这一过程主要包括电信号捕捉、放大、记录和分析等步骤。
心电图基础知识
额面心电轴
1.定义: 指心室除极过程中,QRS 波群在额面上 的偏移。 2.电轴偏移的分类:顺钟向转为电轴右偏 逆钟向转为电轴左偏 3.*电轴偏移的计算方法: • ①查表法:利用Ⅰ、Ⅲ 导联QRS波群电压代数和 查表,求出心电轴值。 ②目测法: 观看QRS波群主波方向。
第二节心电图的测量和正常值
心电图 基本知识
第一讲 心电图基本知识 第二讲心电图的测量及正常值 第三讲常见异常心电图 第四讲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与分析
第一节 心电图基本知识
一.心电图产生原理 1、心电图概念(重点) 2、除极、复极的概念 3、与心脏电位波形、强度有关因素 二.心电图的导联体系 1.定义; 2.导联线及与人体的连为(重点); 3.常用导联 (难点): 三.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和命名
极化状态
电源: 当细胞膜一段受到 刺激后激化状态发生逆转, 膜外阳离子进入细胞内, 该处细胞膜外正电荷消失, 其前面尚未除极的细胞膜 外仍带正电荷,于是形成 膜内外电位差,尚未除极 的部位称为电源。 电穴: 已除极部位为电穴。 从而形成一对电偶。 除极:心肌细胞膜内带正 电荷,膜外带负电荷,称 为除极,又称为去极化。 复极:由于细胞的代谢作 用,细胞膜又迅速回到极 化状态,这一过程成为复 极。
心电图各波的组成、命名
• P波 心房除极产生的小波称为P波。 • P-R间期 P-R间期为心房开始除极到心室开始除极的 时间,即从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 • QRS波群 心室除极产生的综合波称为QRS波群,形 态变化较大。第一个正向波称为R波。R波之前的负向 波称为Q波。R波之后的负向波称为S波。S波之后的正 向波称为R’波。R’波之后的负向波称为S’波。只有一个 负向波称为QS波。根据每个波的相对大小分别用大、 小写英文字母来命名,如Rs、qR、qRs等。 • ST段 ST段是心室除极结束后缓慢复极的一段时间, 为QRS波群终点至T波起点之间的一段等电位线。 • T波 心室肌快速复极产生T波。 • U波 U波的形成可能与心肌后继电位有关。 • Q-T间期 心室肌除极和复极的总时间称Q-T间期,从 QRS波群起点至T波终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极化状态时静息电位的恒定,有赖于细胞的代谢活动,细胞内外钾离 子及钠离子浓度的比值以及细胞膜对钾、钠、钙、蛋白质、氯离子等 具有不同的通透性。在静息状态下,细胞内钾离子浓度约为细胞外钾 离子浓度的30倍,相反细胞外钠离子浓度约为细胞内钠离子浓度的15 倍。至于阴离子,细胞内液以蛋白阴离子的浓度为高,而在细胞外液 则以氯离子浓度为高。由于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远超超过对钠离 子和通透性,细胞内钾离子浓度又高于细胞外数十倍,钾离子便会不 断地从细胞内向细胞外渗出。当钾离子外渗时,氯离子亦随之外渗, 但因细胞膜本身带有负电荷,氯离子渗出受阻,就使较多的钾离子渗 出到膜外,而未能渗出的游离型阴离子(主要是蛋白阴离子,其次是 氯离子)留在膜内,使膜内电位显著低于膜外。膜内负电位的大小和 静息时钾离子外渗的多少有密切关系,钾离子外渗越多,留在膜内的 阴离子也越多,因而膜内负电位也越大,同时由于膜内带负电荷的阴 离子越来越多,吸引着膜内钾离子(静电力作用),使膜内钾离子逐 渐不能再向外转移,因而使膜内电位维持在-90mV的水平上,形成了 静息电位。
• 嗣后,由于细胞的代谢作用,使细胞膜又逐渐复原到极 化状态,这种恢复过程称为复极过程,复极与除极先后程 序一致,但复极化的电偶是电穴在前,电源在后,并较缓 慢向前推进,直至整个细胞全部复极为止
ppt课件
6
• 当心肌细胞受到刺激(或自发地)而兴奋时,细
胞膜内外的电位迅速变化。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 在瞬间消失,细胞内的电位由-90mV迅速变为0mV, 乃至+20~+30mV。也就是说极化状态消失,这
心电图产生的基本原理
ppt课件
1
概念
• 心脏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激动,心房和心室的电激动 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
• 心电图指的是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房、 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心电图生物电的变化,通过心电描 记器从体表引出多种形式的电位变化的图形(简称 ECG)。心电图是心脏兴奋的发生、传播及恢复过程的 客观指标。 心电图(ECG)是利用心电图机从体表记 录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电活动变化的曲线图形。
•
pp阈刺激),其通透性发生 改变,使细胞内外正、负离子的分布发生逆转,受刺激部 位的细胞膜出现除极化,使该处细胞膜外正电荷消失而其 前面尚未除极的细胞膜外仍带正电荷,从而形成一对电偶。 电源(正电荷)在前,电穴(负电荷)在后,电流自电深 流入电穴,并沿着一定的方向迅速扩展,直到整个心肌细 胞除极完毕。此时心肌细胞膜内带正电荷,膜外带负电荷, 称为除极状态。
ppt课件
心肌细胞除极复极时电位变 化与离子活动心电图关系示 意图 A.心肌细胞除极与复极过程 中的电位曲线;
a.零电位线 b.静息电位 c.动作电位开始 B.相应的心电图 0位相:相当于心电图的R 波; 1位相:相当于心电图的J 点 2位相:相当于心电图的S T段; 3位相:相当于心电图的T 波 4位相:相当于心电图T波 后的静息电位 C.心肌细胞膜内外在不同位 相时的离子变化
•
ppt课件
2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
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时,膜外排列阳离子带正电荷,
膜内排列同等比例阴离子带负电荷,保持平衡的极化状态,
细胞膜在静息时称为极化膜。膜内外不产生电位差称极化
电位也称静息电位。不产生电位变化。
• 心肌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带正电荷,膜内带同等 数量的负电荷,这种电荷稳定的分布状态称为极化状态。 通过实验,测得极化状态的单一心肌细胞内电位为-90mV, 膜外为零。这种静息状态下细胞内外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 位这种稳恒状态就称极化状态。
ppt课件
17
• 内向的钠电流与外向的钾电流迅速达到平 衡,使细胞内电位接近零电位水平,在动
ppt课件
10
穿膜动作电位
ppt课件
11
ppt课件
12
ppt课件
13
ppt课件
14
ppt课件
15
ppt课件
16
• 复极时,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迅速降 低,对钾离子的通透性重新升高,使细胞
内钾离子又开始外渗,因而细胞内正电位 迅速降低,接近零电位水平,约占时5— 10ms,此时期称动作电位1位相,相当于 心电图的J点。
过程称为除极过程。以心室肌为例,膜电位从静 息时的-80~-90mV降至-60~-70mV的阈电位水
平,即迅速开始除极。随后细胞内又逐渐恢复其
负电位,这过程称为复极。由除极至复极,膜内
电位由负变正及又回至静息电位的一系列电位变 化称为跨膜动作电位。可画成一条曲线,分成为5 个时相。
ppt课件
7
动作电位与心电图.及离子活动的关系图解
• C.心肌细胞膜内外在不同位相时的离子变化
ppt课件
9
• 1、2及 3位相是代谢过程,此阶段膜内电位恢复 到-90mV,这一过程称为复极,但此时膜内外离子 分布尚未恢复到静息状态水平,最后钠—钾泵的 转移作用使内外各种离子又恢复到静息状态。在 4倍相非自律性细胞稳定于静息状态水平,其动作 电位呈水平线;而具有自律性的心肌细胞Ca2+慢 通道开放,Ca2+稳定地内流,使膜电位逐渐移向 正电位水平,其动作电位呈向上的斜线,这又称4 位相自发性除极,当达到阈电位时,便激发Ca2+慢 通道开放,Ca2+迅速内流而致0位相除极。此即 心脏自律性的机制,由于窦房结的4位相相除极速 度最快,故正常人窦房结发放冲动激动心脏。
8
• 心肌细胞除极复极时电位变化与离子活动心电图 关系示意图
• A.心肌细胞除极与复极过程中的电位曲线;a.零 电位线b.静息电位c.动作电位开始
• B.相应的心电图
• 0位相:相当于心电图的R波;1位相:相当于心 电图的J点
• 2位相:相当于心电图的S T段;3位相:相当于心 电图的T波
• 4位相:相当于心电图T波后的静息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