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doc
最新版初中数学教案《三角形的内角》精品教案(2022年创作)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一、新课导入1.导入课题:前面我们学习了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角.2.学习目标:〔1〕通过经历实验活动的过程,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2〕能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证明内角和定理.〔3〕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推导并归纳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3.学习重、难点: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其应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二、分层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探究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方法.〔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要求:动手完成实验活动,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并能证明这一定理.〔4〕探究提纲:①拼一拼:在事先准备的三角形硬纸片上标出三个内角的编码〔如图〕,并将它的内角剪下将顶点拼合在一起,试一试看怎么样?拼成了一个平角.②议一议:从上面的操作过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与同伴交流.△ABC中,∠A+∠B+∠C=180°. 从中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
③想一想:如果我们不用剪、拼的方法,可不可以用推理论证的方法来说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正确性呢?如果有困难的话不妨先完成如下的填空,再答复.:△ABC,求证:∠A+∠B+∠C=180°.证明:如右图,过点A作直线DE,使DE∥BC∵DE∥BC,∴∠B=∠DAB〔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同理∠C=∠EA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AC、∠DAB、∠EAC组成平角,∴∠BAC+∠DAB+∠EAC=180°〔平角定义〕∴∠BAC + ∠B + ∠C=180°〔等量代换〕④记一记:为了证明的需要,在原来图形上添画的线叫做辅助线,在平面几何里,添加的辅助线通常用虚线〔选“实线〞或“虚线〞〕来表示.⑤思考:你能从拼图中想出其他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方法吗?2.自学:同学们可结合探究提纲进行自主探究学习.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在小学四年级已经接触过,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对添加辅助线证明内角和定理仍存在难度,教师对此应予关注.②差异指导:引导学生回忆前面学习过的知识之中,有哪些知识涉及到180°.〔2〕生助生:学生相互查看拼图及论证过程,并对错误的学生进行指导.4.强化:〔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证明方法.〔2〕教材第16页复习稳固第1题.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12页到第13页例1、例2.〔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要求:认真阅读例题条件和问题,学习例题的解答过程.〔4〕自学参考提纲:①把例1 的条件在图形中标示出来.②找准例2中的方位角,并在图形上标示出来.③还有哪些角没有弄清楚,做上记号,组内交流.④试着独立完成例2,组内评一评.2.自学: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例1学生会很快独立地完成.例2中由于出现的方位角较多,学生容易混淆,需要重点关注.②差异指导: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一句一句分析例2中所描述的方位角,并对照图形找出来.(2)生助生:不清楚、不明白的地方互助交流.4.强化:〔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应用.〔2〕方位角的意义及应用.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13页到第14页“练习〞之前的内容.〔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要求:动手完成推导的过程,能说出得出结论的依据.〔4〕自学参考提纲:①如图,用符号表示以下直角三角形.Rt△ABC Rt△PMQ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是否适用?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写出证明过程.证明:因为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直角,且内角和为180°,所以另外两锐角的和为90°.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根据以下列图形,把上述结论改写成几何语言:在△ABC中,∵∠B=90°,∴∠A+∠C=90°.③独立阅读例3 的解答过程,你知道例3中运用了直角三角形的什么性质?这个性质反过来也成立吗?例3中运用了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的性质,这个性质反过来也是成立的.④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结合右图把上述语句改写成几何语言:在△ABC中,∵∠B+∠C=90°.∴△ABC是直角三角形.2.自学: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本节内容比较容易,学生能通过自学掌握本节知识.②差异指导:在解答例3时,引导学生寻找题目中的隐含条件.〔2〕生助生: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帮助解决学习疑点及存在的问题.4.强化:〔1〕回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2〕教材第14页“练习〞.练习1:∠ACD=∠B.∵∠BCD+∠B=90°,∠BCD+∠ACD=90°,∴∠ACD=∠B.练习2:△ADE是直角三角形.∵∠C=90°,∴∠2+∠A=90°,又∵∠1=∠2,∴∠1+∠A=90°,∴∠ADE=90°.∴△ADE是直角三角形.三、评价1.学生的自我评价〔围绕三维目标〕:学生代表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困惑.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成果及存在的缺乏进行点评.〔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自我评价〔教学反思〕:本课时教学思路按猜想、实验、证明的学习过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表达了数学学习的必然性,教学时要始终围绕问题展开,并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与空间,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一、根底稳固〔每题10分,共60分〕1.△ABC中,∠A∶∠B∶∠C=1∶2∶3,那么∠A=30°,∠B=60°,∠C=90°.2.如图,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B=90°,∠A=45°,CD是∠C的角平分线,图中有3个等腰三角形.3.如图,在△ABC中,∠B=∠C=50°,AD、DE分别是∠BAC、∠ADC的角平分线,那么∠DEC=〔D〕A.45°B.50°C.60°D.85°△ABC,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40°,那么这个等腰△ABC 的顶角度数为50°或130°.∶7∶4,那么这个三角形是〔C〕6.如图,∠ACB=90°,CD⊥AB于D,那么图中除直角外相等的角有∠A=∠BCD,∠B=∠ACD,互余的角有:∠A与∠B,∠A与∠ACD,∠B与∠BCD,∠ACD与∠BCD.二、综合应用〔每题10分,共20分〕7.如图,在△ABC中,∠ABC=70°,∠C=65°,BD⊥AC于D,求∠ABD,∠CBD的度数.解:∵∠ABC=70°,∠C=65°,∴∠A=180°-∠ABC-∠C=45°.∵BD⊥AC,∴∠ADB=∠CDB=90°,∴∠ABD=90°-∠A=∠45°,∠CBD=90°-∠C=25°.8.△ABC中,BD、CD分别是∠ABC和∠ACB的平分线,∠A=100°,求∠BDC的度数.解:∵BD、CD分别是∠ABC和∠ACB的平分线,∴∠DBC+∠DCB=12〔∠ABC+∠ACB〕.又∵∠ABC+∠ACB=180°-∠A=80°.∴∠DBC+∠DCB=40°,∴∠BDC=180°-(∠DBC+∠DCB)=140°.三、拓展延伸〔20分〕9.如图,AB∥CD,AE平分∠BAC,CE平分∠ACD,试问:∠AEC的度数是多少?解:∵AB∥CD,∴∠BAC+∠ACD=180°.AE平分∠BAC,CE平分∠ACD,∴∠EAC+∠ECA=12(∠BAC+∠ACD)=90°,∴∠AEC=180°-(∠EAC+∠ECA)=90°.第4课时教学内容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及其运用.教学目标理解P与点P′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横纵坐标的关系,掌握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的运用.复习轴对称、旋转,尤其是中心对称,知识迁移到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关系及其运用.重难点、关键1.重点: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P′〔-x,-y〕及其运用.2.难点与关键:运用中心对称的知识导出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性质及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三角尺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面三题.1.点A和直线L,如图,请画出点A关于L对称的点A′.2.如图,△ABC是正三角形,以点A为中心,把△ADC顺时针旋转6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3.如图△ABO,绕点O旋转18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老师点评:老师通过巡查,根据学生解答情况进行点评.〔略〕二、探索新知〔学生活动〕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A 〔-3,1〕、B 〔-4,0〕、C 〔0,3〕、•D 〔2,2〕、E 〔3,-3〕、F 〔-2,-2〕,作出A 、B 、C 、D 、E 、F 点关于原点O 的中心对称点,并写出它们的坐标,并答复:这些坐标与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 老师点评:画法:〔1〕连结AO 并延长AO 〔2〕在射线AO 上截取OA ′=OA〔3〕过A 作AD ′⊥x 轴于D ′点,过A ′作A ′D ″⊥x 轴于点D ″. ∵△AD ′O 与△A ′D ″O 全等 ∴AD ′=A ′D ″,OA=OA ′ ∴A ′〔3,-1〕同理可得B 、C 、D 、E 、F 这些点关于原点的中心对称点的坐标.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每四人一组〕:讨论的内容:关于原点作中心对称时,•①它们的横坐标与横坐标绝对值什么关系?纵坐标与纵坐标的绝对值又有什么关系?②坐标与坐标之间符号又有什么特点?提问几个同学口述上面的问题.老师点评:〔1〕从上可知,横坐标与横坐标的绝对值相等,纵坐标与纵坐标的绝对值相等.〔2〕坐标符号相反,即设P 〔x ,y 〕关于原点O 的对称点P ′〔-x ,-y 〕.例1.如图,利用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点,作出与线段AB•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 分析:要作出线段AB 关于原点的对称线段,只要作出点A 、点B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A ′、B ′即可.解:点P 〔x ,y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 ′〔-x ,-y 〕, 因此,线段AB 的两个端点A 〔0,-1〕,B 〔3,0〕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分别为A ′〔1,0〕,B 〔-3,0〕.连结A ′B ′.那么就可得到与线段AB 关于原点对称的线段A ′B ′. 〔学生活动〕例2.△ABC ,A 〔1,2〕,B 〔-1,3〕,C 〔-2,4〕利用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点,作出△ABC 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老师点评分析:先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A 、B 、C 三点并连结组成△ABC ,要作出△ABC 关于原点O 的对称三角形,只需作出△ABC 中的A 、B 、C 三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依次连结,便可得到所求作的△A ′B ′C ′. 三、稳固练习 教材 练习. 四、应用拓展例3.如图,直线AB 与x 轴、y 轴分别相交于A 、B 两点,将直线AB 绕点O 顺时针旋转90°得到直线A 1B 1.〔1〕在图中画出直线A 1B 1.〔2〕求出线段A 1B 1中点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3〕是否存在另一条与直线AB 平行的直线y=kx+b 〔我们发现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斜率k 值相等〕它与双曲线只有一个交点,假设存在,求此直线的函数解析式,假设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分析:〔1〕只需画出A 、B 两点绕点O 顺时针旋转90°得到的点A 1、B 1,连结A 1B 1. 〔2〕先求出A 1B 1中点的坐标,设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kx代入求k . 〔3〕要答复是否存在,如果你判断存在,只需找出即可;如果不存在,才加予说明.这一条直线是存在的,因此A 1B 1与双曲线是相切的,只要我们通过A 1B 1的线段作A 1、B 1关于原点的对称点A 2、B 2,连结A 2B 2的直线就是我们所求的直线. 解:〔1〕分别作出A 、B 两点绕点O 顺时针旋转90°得到的点A 1〔1,0〕,B 1〔2,0〕,连结A 1B 1,那么直线A 1B 1就是所求的. 〔2〕∵A 1B 1的中点坐标是〔1,12〕 设所求的反比例函数为y=k x那么12=1k ,k=12∴所求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12x〔3〕存在.∵设A 1B 1:y=k′x+b′过点A 1〔0,1〕,B 1〔2,0〕∴1`02b k b =⎧⎨=+⎩ ∴`11`2b k =⎧⎪⎨=-⎪⎩∴y=-12x+1把线段A 1B 1作出与它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就是我们所求的直线. 根据点P 〔x ,y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P ′〔-x ,-y 〕得: A 1〔0,1〕,B 1〔2,0〕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分别为A 2〔0,-1〕,B 2〔-2,0〕 ∵A 2B 2:y=kx+b∴102`b k b -=⎧⎨=-+⎩ ∴121k b ⎧=-⎪⎨⎪=-⎩∴A 2B 2:y=-12x-1下面证明y=-12x-1与双曲线y=12x相切11212y x y x ⎧=--⎪⎪⎨⎪=⎪⎩-12x-1=12x ⇒x+2=-1x ⇒ x 2+2x+1=0,b 2-4ac=4-4×1×1=0∴直线y=-12x-1与y=12x相切∵A 1B 1与A 2B 2的斜率k 相等∴A 2B 2与A 1B 1平行 ∴A 2B 2:y=-12x-1为所求. 五、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本节课应掌握: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即点P 〔x ,y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P ′〔-x ,-y 〕,及其利用这些特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六、布置作业1.教材 复习稳固3、4. 2.选用作业设计.作业设计一、选择题1.以下函数中,图象一定关于原点对称的图象是〔〕 A .y=1xB .y=2x+1C .y=-2x+1D .以上三种都不可能 2.如图,矩形ABCD 周长为56cm ,O 是对称线交点,点O 到矩形两条邻边的距离之差等于8cm ,那么矩形边长中较长的一边等于〔〕A .8cmB .22cmC .24cmD .11cm 二、填空题1.如果点P 〔-3,1〕,那么点P 〔-3,1〕关于原点的对称点P ′的坐标是P ′_______. 2.写出函数y=-3x 与y=3x具有的一个共同性质________〔用对称的观点写〕. 三、综合提高题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3,1〕,B 〔-2,3〕,C 〔0,2〕,画出△ABC•关于x 轴对称的△A ′B ′C ′,再画出△A ′B ′C ′关于y 轴对称的△A ″B ″C ″,那么△A ″B ″C ″与△ABC 有什么关系,请说明理由.2.如图,直线AB 与x 轴、y 轴分别相交于A 、B 两点,且A 〔0,3〕,B 〔3,0〕,现将直线AB 绕点O 顺时针旋转90°得到直线A 1B 1. 〔1〕在图中画出直线A 1B 1;〔2〕求出过线段A 1B 1中点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3〕是否存在另一条与直线A 1B 1平行的直线y=kx+b 〔我们发现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斜率k 相等〕它与双曲线只有一个交点,假设存在,求此直线的解析式;假设不存在,请说明不存在的理由. 答案:一、1.A 2.B 二、1.〔3,-1〕 2.答案不唯一 参考答案:关于原点的中心对称图形. 三、1.画图略,△A ″B ″C ″与△ABC 的关系是关于原点对称. 2.〔1〕如右图所示,连结A 1B 1; 〔2〕A 1B 1中点P 〔1.5,-1.5〕,设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k x ,那么y=-2.25x.〔3〕A 1B 1:设y =k 1x+b 1113033b k =-⎧⎨=-⎩1113k b =⎧⎨=-⎩ ∴y=x+3∵与A 1B 1直线平行且与y=2.25x相切的直线是A 1B 1•旋转而得到的. ∴所求的直线是y=x+3,下面证明y=x+3与y=-2.25x相切, ⇒x 2+3x+2.25=0,b 2-4ac=9-4×1×2.25=0,∴y=x+3与y=-2.25x相切.。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数学《全等三角形》精品教案
3.在△ABC中,∠B = ∠C,与△ABC全等 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100°,那么在△ABC中与 100°角对应相等的角是( A )
A.∠A
B.∠B
C.∠C
D.∠B或∠C
拓展延伸 4.如图所示,△ABD≌△CDB,下面四个结
论中,不正确的是( C ) A.△ABD和△CDB的面积相等 B.△ABD和△CDB的周长相等 C.∠A+∠ABD =∠C+∠CBD D.AD∥BC,且AD = BC
(2)判断线段EH 与NG 的大小关系,并说明理由.
E
(1)平行;理由略.
H
(2)相等.
M
F
G
N
练习5 如图,△OCA≌△OBD,C和B,A 和D是对应顶点,说出这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 和角.若∠A=20°,∠AOC=75°,你能求出∠B 的度数吗?
解:OC=OB,OA=OD,CA=BD, ∠COA=∠BOD,∠C=∠B,∠A=∠D. ∠B=∠C=180°-∠A-∠AOC=85°.
问题5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有何 大小关系?
用几何语言表述: ∵ △ABC ≌△DEF, ∴ AB =DE,BC =EF,AC =DF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A =∠D,∠B =∠E,∠C =∠F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知识点2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的运用
例 已知:如图,△ABC ≌△DEF. (1)若DF =10 cm,则AC 的长为 10 cm ; (2)若∠A =100°,则∠D 的度数为 100° ;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12.1 全等三角形
R·八年级上册
新课导入
生活中的全等形 问题1 观察这些图片,你能找出形状、大小
初中数学教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案
初中数学教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三角形全等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
2. 培养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全等的定义:如果两个三角形的所有对应边和对应角都相等,这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SSS(边-边-边)、SAS(边-角-边)、ASA (角-边-角)、AAS(角-角-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三角形全等判定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加深对三角形全等概念的理解。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条件。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已学的几何知识,引导学生进入三角形全等的新课学习。
2. 讲解三角形全等的定义和判定条件:详细讲解三角形全等的概念,以及SSS、SAS、ASA、AAS四种判定条件。
3. 案例分析:给出几个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判定条件判断三角形是否全等。
4. 动手操作:让学生自行取材,进行三角形全等的实际操作,加深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5. 课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三角形全等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三角形全等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三角形全等的家庭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和作业,评价学生对三角形全等概念和判定条件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评价其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能力进行评价。
初中数学《三角形的边》教案
初中数学《三角形的边》教案7.1.1 三角形的边教学目标1.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中,理解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3.懂得判断三条线段可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4.帮助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客观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重点、难点重点:1.对三角形有关概念的了解,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条形.2.能从图中识别三角形.3.通过度量三角形的边长的实践活动,从中理解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难点:1.在具体的图形中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2.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教学过程一、看一看1.投影:图形见章前P68-69图.教师叙述: 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看条件许可, 可以把古埃及的金字塔、飞机、飞船、分子结构……的投影,给同学放映)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现代的飞机、上天的飞船,从宏大的建筑如P68-69的图,到微小的分子结构, 处处都有三角形的身影.结合以上的实际使学生了解到:我们所研究的“三角形”这个课题来源于实际生活之中.学生活动:(1)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三角形.(2)选派代表说明三角形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2.板书:在黑板上老师画出以下几个图形.(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图:区别三条线段是否存在首尾顺序相接所组成的.图(1)三条线段AC、CB、AB是否首尾顺序相接.(是)(2)观察发现,以上的图,哪些是三角形?(3)描述三角形的特点:板书:“不在一直线上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教师提问:上述对三角形的描述中你认为有几个部分要引起重视.学生回答:a.不在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b.首尾顺次相接.二、读一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1,第一部分至思考,一段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叫三角形?(2)三角形有几条边?有几个内角?有几个顶点?(3)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________.(4)三角形ABC的边AB、AC和BC可用小写字母分别表示为________.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内角,三个顶点.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 三角形ABC用符号表示为△ABC,三角形ABC的三边,AB可用边AB的所对的角C的小写字母c 表示,AC可用b表示,BC可用a表示.三、做一做画出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点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它有几种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同学们在画图计算的过程中,展示议论,并指定回答以上问题:(1)小虫从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有如下几条路线.a.从BCb.从BAC(2)从B沿边BC到C的路线长为BC的长.从B沿边BA到A,从A沿边C到C的路线长为BA+AC.经过测量可以说BA+ACBC,可以说这两条路线的长是不一样的.四、议一议1.在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2.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3.三角形三边有怎样的不等关系?通过动手实验同学们可以得到哪些结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五、想一想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成几类?按角分呢?(1)三角形按边分类如下:三角形不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底和腰不等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2)三角形按角分类如下: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斜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六、练一练有三根木棒长分别为3cm、6cm和2cm,用这木棒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分析:(1)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 关键在捡判定它们是否符合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符合即可的构成一个三角形,看不符合就不可能构成一个三角形.(2)要让学生明确两条木棒长为3cm和6cm,要想用三根木棒合起来构成一个三角形,这第三根木棒的长度应介于3cm和8cm之间,由于它的第三根木棒长只有2cm,所以不可能用这三条木棒构成一个三角形.错导:∵3cm+6cm2cm用3cm、6cm、2cm的木棒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错因: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为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里3+62,没错,可6-3不小于2,所以回答这类问题应先确定最大边,然后看小于最大量的两量之和是否大于最大值,大时就可构成,小时就无法构成.七、忆一忆今天我们学了哪些内容:1.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边、角、顶点)2.会用符号表示一个三角形.3.通过实践了解三角形的三边不等关系.八、作业1.课本P71练习1.2,P75练习7.1 1.2.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初二数学三角形教案
初二数学三角形教案1.初二数学三角形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折叠探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2.能力目标:进行操作、观察、分析、比较、交流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用事实验证事物的能力,而不是用主观臆断事物的属性。
教学过程:一、反馈作业1.师:昨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对于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大家回家也做了探究型作业,对他们有了更深的了解。
谁来说说你还知道些什么?2.师:刚才也有同学谈到其实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是对称图形。
老师说它们可以称为轴对称图形。
二、新课探究1.师:你能不能把一个等腰三角形折一折分成2个部分,使这2部分完全重合?2.师:大家都可以这样做到,那么谁能指一指我们是沿着哪一条线对折才能使图形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吗?(学生指)师:我们把这条能使图形对折后重合的直线称为对称轴。
(板书)我们通常用虚线来表示对称轴。
(学生用虚线表示)3.学生探究师:你能不能用找到等腰三角形对称轴的方法来找一找等边三角形的对称轴?(学生尝试)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找的?你找到几条?(图形对折,是否完全重合)3.小结:等腰三角形有一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
而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却一条对称轴也没有。
三、探究作业1.在生活中还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也有对称轴,我请同学们回家去找一下,用剪刀和纸把它剪出来,看谁剪得最多。
2.想不出的同学可以问问现在5年级的同学,他们会给你们帮助的。
2.初二数学三角形教案(精选篇2)教学目标⑴探索并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利用这个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⑵学生在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动手动脑及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⑶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独特的魅力,获得成功体验,并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检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最新版初中数学教案《全等三角形》精品教案(2022年创作)
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知识与技能】1.了解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2.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过程与方法】在图形变换以及操作的过程中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觉.【情感态度】使学生在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全等形和实际操作中获得全等三角形的体验,在探索和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教学难点】掌握两个全等形的对应边\,对应角.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问题1 观察以下列图形,指出其中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问题2 从上面的图形中你有什么感受?在实际生活中,你能找到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的应用的例子么?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让学生交流问题1,问题2的答案,并带着问题“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自学课本内容.【教学说明】变化的图形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它们很快地投入到学习的情境中,并通过观察发现其中的共同特点,形成猜想.再结合自学课本,从而认识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定义及记法.教师讲课前,先让学生完成“自主预习〞.思考1 把三角形平移、翻折、旋转后,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思考2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旋转、翻折的不变性,让学生通过具体操作直观感知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然后让学生通过操作和观察,猜想并验证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利用根本三角形变换出各种图形,然后观察对应边、角的变化,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思考1 得到的根本图案如图:【归纳结论】1.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全等〞用“≌〞表示,读作“全等于〞.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在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对应角.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教学说明】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通过交流\,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并共同讨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之间有什么关联.1.以下每对三角形分别全等,看看它们是怎样变化而成的,并指出对应边、对应角.2.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按如下位置摆放,指出它们的对应顶点,对应角,对应边.3.如图,将△ABC沿直线BC平移,得到△DEF.(1)线段AB,DE是对应线段,有什么关系?线段AC和DF呢?(2)线段BE和CF有什么关系?为什么?(3)假设∠A=70°,∠B=40°,你知道其他各角的度数吗?为什么?4.如图,将△ABC沿直线BC平移,得到△DEF,说出你得到的结论,并说明理由.5.如图,△ABE≌△ACD,AB与AC,AD与AE是对应边,∠A=40°,∠B=30°,求∠ADC的大小.【教学说明】题3题4中要通过观察发现,EC是线段BC与EF的公共局部,从而有BC-EC=EF-EC即BE=CF的结论;可以挖掘更深层次的结论,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如AB∥DE,AC∥DF,BE=CF,S四边形ABEG=S四边形FDGC等.完成上述题目后,引导学生做本课时创优作业“课堂自主演练〞中的题.【答案】1.图〔1〕是△EDC由△ABC绕过C点且垂直于BD的直线翻折而成,AB的对应边ED,AC的对应边EC,BC的对应边DC,∠A的对应角∠E,∠B的对应角∠D,∠ACB的对应角为∠ECD.图〔2〕是△ABC延BC边平移BE长的距离得到△DEB,AC的对应边DB,AB 的对应边为DE,CB的对应边为BE,∠A的对应角为∠D,∠C的对应角为∠DBE,∠ABC的对应角为∠E.图〔3〕是△ABD绕BD的中点旋转180°得△CDB,AB的对应边为CD,BD对应边为DB、AD的对应边为CB,∠A的对应角∠C,∠ABD的对应角为∠CDB,∠ADB的对应角为∠CBD.4.AB=DE AC=DF BC=E F∠A=∠D ∠B=∠DEF ∠ACB=∠F理由: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5.∠ADC=110°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引导学生回忆全等三角形定义\,记法与性质.2.归纳寻找对应边\,对应角的规律:(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的夹角是对应角.(2)公共边一般是对应边;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般是对应角;公共角一般是对应角等.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本课时通过学生在做模型、画图、动手操作等活动中的体验,完成对三角形全等的认识,重点在对“三角形全等〞“对应〞等含义的理解.对“全等三角形〞的认识,可让学生采用复写纸、手撕、剪纸、扎针眼等方式获取,并鼓励学生间互相交流动手过程中的体验.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经历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直觉、数据处理等思维过程,从中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体验教学活动的方法,同时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技能】了解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了解正多边形半径和边长,边心距,中心,中心角等概念.会应用正多边形的有关知识解决圆中的计算问题.会用圆规、量角器和直尺来作圆内接正多边形.【过程与方法】结合生活中的正多边形形状的图案,发现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然后学会用圆的有关知识,解决正多边形的问题.【情感态度】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探究等数学活动,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效劳于生活,表达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教学重点】正多边形与圆的相关概念及其之间的运算.【教学难点】探索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正多边形半径,中心角、弦心距,边长之间的关系.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观察这些美丽的图案,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的利用正多边形得到的物体.〔1〕你能从图案中找出多边形吗?〔2〕你知道正多边形和圆有什么关系吗?怎样就能作出一个正多边形来?【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观察美丽的图案,欣赏生活中正多边形形状的物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美.问题〔2〕的提出是为了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激起学生主动将所学圆的知识与正多边形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研究的热情,并有意将注意力集中在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上.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问题1将一个圆分成5等份,依次连接各分点得到一个五边形,这五边形一定是正五边形吗?如果是,请你证明这个结论.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画图,并写出和求证.:如图,在⊙O中,A、B、C、D、E是⊙O的五等分点.依次连接ABCDE 形成五边形.问:五边形ABCDE是正五边形吗?如果是,请证明你的结论.答案:五边形ABCDE是正五边形.证明:在⊙O中,∵AB BC CD DE EA====,∴AB=BC=CD=DE=EA,3==,∴∠A=∠B;同理∠B=∠C=∠D=∠E,∴五边形ABCDE BCE CDA AB是正五边形.【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从正多边形的定义入手证明,即证明多边形各边都相等,各角都相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教师带着学生完成证明过程.问题2如果将圆n等分,依次连接各分点得到一个n边形,这个n边形一定是正n边形吗?答案:这个n边形一定是正n边形.【教学说明】在这个问题中,教师重点关注学生是否会仿照证明圆内接正五边形的方法证明圆内接正n边形.从问题1到问题2是将结论由特殊推广到一般,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教导学生一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由特殊到一般.问题3各边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是正多边形吗?各角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是正多边形吗?如果是,说明理由;如果不是,举出反例.答案:各边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是正多边形.因为:各边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的各角也相等.各角相等的圆内接多边形不是正多边形.如:矩形.【教学说明】问题3的提出是为了稳固所学知识,使学生明确判定圆内接多边形是正多边形,必须满足各边都相等,各内角也都相等,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时教会学生学会举反例.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综合图形,给出正多边形的中心,半径,中心角,边心距等概念.正n边形:中心角为:360°n;内角的度数为:180°〔n-2〕n例1〔课本106页例题〕有一个亭子,它的地基是半径为4m的正六边形,求地基的周长和面积〔结果保存小数点后一位〕.分析:根据题意作图,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解:如图.∵六边形ABCDEF是正六边形,∴∠BOC=360°/6=60°.∴△BOC是等边三角形.∴R=BC=4m,∴这个亭子地基的周长为:4×6=24〔m〕.过O点作OP⊥△OCP中,OC=R=4,CP=1/2BC=2..例2填空.【教学说明】例1是让学生了解有关正多边形的概念后,掌握正多边形的计算.同时,通过例1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将多边形化归为三角形来解决.例2通过网格来呈现问题,在解决例2时,教师指导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画正多边形,通常是通过等分圆周的方法来画的.等分圆周有两种方式:〔1〕用量角器等分圆周.方法一:由于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弧相等,因此作相等的圆心角可以等分圆.方法二:先用量角器画一个等于360°/n的圆心角,这个圆心角所对的弧就是圆的1/n,然后在圆上依次截取这条弧的等弧,就得到圆的几等分点.【教学说明】这两种方法可以任意等分圆,但不可防止地存在误差.〔2〕用尺规等分圆正方形的作法:如图〔1)在⊙O中,尺规作两条垂直的直径,把⊙O四等分,从而作出正方形ABCD.再逐次平分各边所对弧,那么可作正八边形、正十六边形等边数逐次倍增的正多边形.正六边形的作法:方法一:如图〔2〕任意作一条直径AB,再分别以A、B 为圆心,以⊙O的半径为半径作弧,与⊙O交于C、D和E、F,那么A、C、E、B、F、D为⊙O的六等分点,顺次连接各等分点,得到正六边形ACEBFD.方法二:如图〔3〕由于正六边形的半径等于边长.所以在圆上依次截取等于半径的弦,就将圆六等分,顺次连接各等分点即可得到正六边形.【教学说明】尺规作图法是一种比较准确的等分圆的方法,但有较大的局限性,它不能将圆任意等分.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如图,圆内接正五边形ABCDE,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P,那么∠APB的度数为_______./π的正方形的内切圆与外接圆所组成的圆环的面积为_____.3.如果一个正六边形的面积与一个正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求正六边形与正三角形的内切圆的半径之比.4.如图,点M、N分别是⊙O的内接正三角形ABC,正方形ABCD,正五边形ABCDE,……正n边形的边AB、BC上的点,且BM=CN,连接OM、ON.〔1〕求图1中的∠MON的度数;〔2〕在图2中,∠MON的度数为_____,在图3中,∠MON的度数为_____;〔3〕试探索∠MON的度数与正n边形边数n之间的关系.〔直接写出答案〕【教学说明】题1、2可由学生自主探索完成,题3、4可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教师加以提示,最后共同解答.完成教材第106页、108页的练习.°4.解:〔1〕连接OB、OC.∵正三角形ABC内接于⊙O,∴∠OBM=∠OCN=30°,∠BOC=120°.又∵BM=CN,OB=OC,∴△BOM≌△CON,∠BOM=∠CON,∴∠MON=∠BOC=120°.(2)90°72°(解法与〔1〕相同)(3)∠MON=360°/n.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正多边形和圆有怎样的关系吗?你知道正多边形的半径、边心距、内角、中心角等概念吗?你能画出正多边形吗?【教学说明】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回忆,教师再予以补充和点评.1.布置作业:从教材“〞中选取.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后作业〞局部.1.本节课首先从复习正多边形的定义入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正多边形与圆紧密联系,让学生发现它们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将结论由特殊推广到一般,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学习正多边形中的一些根本概念,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表达了化归的思想.其次,在这一根底上,又教给学生用等分圆周的方法作正多边形,这可以开展学生的作图能力.2.等分圆周法是一种作正多边形的常见方法,通过作简单的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一直推广到作正八边形的情况,可以向学生灌输极限的思想,极限是微积分中最主要、最根本的概念,它从数量上描述变量在变化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在高中数学中,极限思想渗透到函数、数列等章节,又衔接高等数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初中数学《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教案
教学设计问题1、直角三角形的表示方法三角形用什么符号表示?那么直角三角形又用什么符号表示呢?三角形ABC 表示△ABC,直角三角形可以用符号“Rt△”,直角△ABC表示方法:Rt△ABC.问题2探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请同学们画一个直角△ABC,其中△C=90°,用量角器分别量出出△A、△B的度数,并且求出△A+△B的值.追问:通过对问题3的计算你发现△A和△B有什么关系?追问:结合图形你能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吗?几何推理过程.如图3,在Rt△ABC中.△△A+△B +△C= 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而△C= 90°.△ △A+△B= 90°.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追问:此直角三角形性质用几何语言该怎样表示?△△ABC是直角三角形△ △A+△B= 90°.问题3我们知道,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反过来,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请你说说理由.推理过程如下:如图5,在△ABC中.△A+△B+△C=180°(三角形内角和定理),△△A+△B=90°(已知),△△C=90,△△ABC是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定义)例题尝试:例1 如图4,△C=△D=90° ,AD、BC相交与点E.△CAE与△DBE有什么关系?为什么?1、(1)Rt△ABC中,∠C=90°,∠B=28°,则∠A=_ _.(2)若∠C =∠A+∠B,则△ABC是______三角形.(3)在△ABC中,∠A=90°,∠B=2∠C,求∠B,∠C的度数.2、如图,在Rt△ABC中,若∠ACD=∠B,CD⊥AB,△ABC为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1、如图,从A处观测C处时仰角30CAD∠=,从B处观测C处时仰角45CBD∠=,从C处测量A、B两处时视角∠ACB是多少? 教师出示问题学生合作交流。
初中数学《全等三角形》教案优秀6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1)三角形中已知三个元素,包括哪几种情况?
三个角、三个边、两边一角、两角一边。
(2)到目前为止,可
2.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
做一做:
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分别是60°和80°,它们的夹边为4cm,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同时满足这些条件吗?将你画的三角形剪下,与同伴比较,观察它们是不是全等,你能得出什么规律?
2、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六、作业
教材P、187习题11、4;A组1;B组1、
七、板书设计
数学全等三角形教案篇四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全章学习的开篇课,也是本章学习的主线,主要介绍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通过对生活中的全等图形和抽象的几何图形的观察,使学生对全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建立对应的概念,掌握寻找全等三角形中对应元素的方法,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为学习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以及第十六章轴对称图形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1、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例1?指出下列根式中的最简二次根式,并说明为什么、
分析:
说明:这里可以向学生说明,前面两小节化简二次根式,就是要求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前面二次根式的运算结果也都是最简二次根式、
例2?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说明:引导学生观察例2题中二次根式的特点,即被开方数是整式或整数,再启发学生总结这类题化简的方法,先将被开方数或被开方式分解因数或分解因式,然后把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从而将式子化简、
(二)新课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遇到一个二次根式将它化简,为解决问题创
这两个二次根式化简前后有什么不同,这里要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被开方数的因数化简后是否是整数了,另一方面被开方数中还有没有开得尽方的因数、
全等三角形(省优质课的教案)
全等三角形(省优质课的教案)篇一:2010年初中数学全国优质课教学设计精品017第七届全国初中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观摩评选参赛教案(三角形全等的断定定理)贵州省石阡县文博中学:梁超二O一O年十月十一日第三章全等三角形3.4三角形全等的断定定理(一)教学内容: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章第4节《三角形全等的断定定理》(SAS)第一课时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的: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分析、归纳,让学生经历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边角边”定理的过程,并掌握这种识别方法,并会用此定理进展简单的推理。
2、过程与方法目的通过作图、交流和演示,使学生讨论探究出“边角边”定理,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认识以及团结协作处理征询题的才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际操作、猜想和论证的过程,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体验觉察的欢乐,体会成功探究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从实际操作中获得数学知识,明白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效劳于生活的道理。
重点:探究“边角边定理”并用此定理进展简单的推理。
难点:探究“边角边定理”,定理中“边角边”条件的理解。
教学器具:卡纸、剪刀、三角板、直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纳引探式教学方法,在活动中教师着眼于“引”,尽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引导他们处理征询题,并掌握处理征询题的方法,学生着眼于“探”,通过探究活动觉察规律,开展学生的探究才能和制造才能。
篇二:全等三角形断定公开课教案13.2.2三角形全等的断定—边角边(S.A.S)公开课教案授课教师:乐山市市中区关庙中学雷万建一、背景介绍与教学材料本教材强调直观和操作,在观察中学会分析,在操作中体验变换。
教材的编排淡化概念的识记,强调图形性质的探究。
全等三角形的断定是今后证明线段相等和角相等的重要工具,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必要根底。
在教学呈现方式上,改变了“结论——例题——练习”的陈述方式,而采纳“征询题——探究——觉察”等多种研究方式。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三角函数教案5篇
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三角函数教案5篇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三角函数教案1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本章所要解决的新问题是: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边和另一个元素(一边或一锐角),求这个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元素。
2,使学生了解“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取固定值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一个固定值。
重点、难点、关键1,重点:正弦的概念。
2,难点:正弦的概念。
3,关键: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的性质。
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直角三角形2,如果直角三角形ABC中∠C为直角,它的直角边是什么斜边是什么这个直角三角形可用什么记号来表示二、新授1,让学生阅读教科书第一页上的插图和引例,然后回答问题:(1)这个有关测量的实际问题有什么特点(有一个重要的测量点不可能到达)(2)把这个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后,其图形是什么图形(直角三角形)(3)显然本例不能用勾股定理求解,那么能不能根据已知条件,在地面上或纸上画出另一个与它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并在这个全等图形上进行测量(不一定能,因为斜边即水管的长度是一个较大的数值,这样做就需要较大面积的平地或纸张,再说画图也不方便。
)(4)这个实际问题可归结为怎样的数学问题(在Rt△ABC中,已知锐角A和斜边求∠A的对边BC。
)但由于∠A不一定是特殊角,难以运用学过的定理来证明BC的长度,因此考虑能否通过式子变形和计算来求得BC的值。
2,在RT△ABC中,∠C=900,∠A=300,不管三角尺大小如何,∠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1/2,根据这个比值,已知斜边AB的长,就能算出∠A的对边BC的长。
类似地,在所有等腰的那块三角尺中,由勾股定理可得∠A的对边/斜边=BC/AB=BC/=1/=/2 这就是说,当∠A=450时,∠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等于/2,根据这个比值,已知斜边AB的长,就能算出∠A的对边BC的长。
那么,当锐角A取其他固定值时,∠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能否也是一个固定值呢(引导学生回答;在这些直角三角形中,∠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仍是一个固定值。
全等三角形教案【7篇】
全等三角形教案【优秀7篇】在教学工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这次帅气的我为您整理了7篇《全等三角形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数学《全等三角形》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能正确表示两个全等三角形,能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拼图以及三角形的平移、旋转和翻折等活动,来感知两个三角形全等,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学习,认识和熟悉生活中的全等图形,认识生活和数学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在通过观察、实际操作来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理解并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教学难点正确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教学关键通过拼图、对三角形进行平移、旋转、翻折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知全等三角形图形变换中的对应元素的变化规律,以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点、对应边、对应角。
课前准备:教师——————课件、三角板、一对全等三角形硬纸版学生——————白纸一张、硬纸三角形一个教学过程设计一、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一)导课:教师————(演示课件)庐山风景,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指出大自然中庐山的唯一性,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摄影把庐山的美景拍下来,可以洗出千万张一模一样的庐山相片。
(二)全等形的定义象这样的图片,形状和大小都相同。
你还能说一说自己身边还有哪些形状和大小都相同的图形吗?[学生举例,集体评析]动手操作1———在白纸上任意撕一个图形,观察这个图形和纸上的空心部分的图形有什么关系?你怎么知道的?[板书:能够完全重合]命名:给这样的图形起个名称————全等形。
[板书:全等形]刚才大家所举的各种各样的形状大小都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也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也都是全等形。
初中三角形全等公开课教案
初中三角形全等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及性质。
2.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操作、测量等探究活动,增强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三角形全等的概念与性质。
2. 教学难点:三角形全等的性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图片导入: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全等图形,如全等的三角形、正方形等。
2. 提问: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它们能够完全重合,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会说这些图形是全等的呢?二、讲解新知1. 操作观察,得出概念a. 给学生分发纸板,请他们将各自的三角尺按在纸板上,画下图形,并裁下。
b. 提问:照图形裁下来的纸板和三角尺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吗?把三角尺和裁得的纸板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吗?c. 预设:形状大小完全一样,能完全重合。
d. 多媒体上展示用同一张底片冲洗出来的两张尺寸大小一样的照片,请学生观察,放在一起是否也能完全重合。
e. 教师总结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 平移、翻折、旋转,对应关系a. 小组活动:对一个三角形作出平移、翻折、旋转三种变换,然后动手操作进行探究,看看对于变换前后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b. 学生汇报探究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三角形全等的性质。
三、巩固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关于三角形全等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选取一些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和性质。
2. 强调三角形全等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并写在日记中。
2. 设计一些关于三角形全等的习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操作观察、小组活动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三角形全等的概念和性质。
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7篇)
初中数学三角形教案(7篇)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学生对小学阶段三角形有初步了解的根底上进一步熟悉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
三角形是最简洁、最根本,很常见的一种几何图形,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对学生更好地熟悉现实世界,拓展空间观念都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今后学习三角形全等、相像和解直角三解形,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都有不行低估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结合实物和图形理解三角形定义2、找到全部三角形的共同特点。
3、会用三角形顶点的三个大写字母和形象符号(“△”)来记一个三角形。
4、初步了解任意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
5、能应用所学学问解决日常生活中与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
6、初步感受三角形简洁、广泛地适用性。
7、培育学生动手、动脑、合作、沟通、探究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三角形共同特点的理解及三角形三边关系性质的理解。
难点:应用三边关系性质解决简章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及材料预备三角板、实物的三角形、包装带、剪刀、头钉、白纸、透亮胶等(师生同备)五、学生状况及教学构思七年级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正处在由详细形象思维向抽象规律思维转化的阶段,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从实际动身说三角形、找三角形、记三角形、画三角形、算三角形、感悟三角形、剪三角形、做三角形、小结三角形的教学环节。
六、教学实施1、师:在小学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三角形,今日我们在一起进一步熟悉三角形的定义、记法及其相关性质,随之在黑板上板书课题(1熟悉三角形)哪位同学能列举日常生活中与三角形有关的实例(同学们争先举手答问)。
生:像铁塔,空调器支架、铁桥、教室里饮水机支架、屋顶支架等都是由很多三角形构成的。
师:在黑板上画出同学熟识的屋顶框架图。
2、师:既然小到生活小事,大到交通、建筑等随处可见三角形的图形,那么三角形有哪些共同特点呢?甲生:每一个三角形都有三个内角,三个顶点。
乙生:每一个三角形都由三条线段组成。
丙生:任意三角形的三内角之和都等于180°。
最新版初中数学教案《三角形的边》精品教案(2022年创作)
第十一章三角形——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分类及三边关系一、新课导入1.导入课题:三角形是我们早已熟悉的图形,你能列举出日常生活中形如三角形的物体吗?对于三角形,你了解了哪些方面的知识?你能画一个三角形吗?2.学习目标:〔1〕记住三角形的有关概念.〔2〕会用符号表示三角形,会对三角形进行分类.〔3〕能说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并能运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决相关问题.3.学习重、难点:重点:三角形及其有关的概念;三角形的分类.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及应用.二、分层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2页到“思考〞前的内容.〔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本的内容,划出你认为是重点的语句.〔4〕自学参考提纲:①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②对照右边的图形,指出三角形的边、角、顶点.线段AB、BC、CA是三角形的边,点A、B、C是三角形的顶点,∠A,∠B,∠C是三角形的角.③三角形的边有几种表示方法?对照右边的图形写出来.除了②中的表示方法,还可以用a,b,c表示.④用符号语言表述右图的三角形记作:△ABC,读作:三角形ABC.⑤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关系?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⑥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用图示的方法表示它们之间的包容关系.2.自学:同学们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三角形的知识在小学已经学习过,本节知识是对三角形知识的系统学习,而本层次主要是学习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及两种特殊三角形的概念,学生能很快接受.②差异指导:a.引导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中“首尾顺次相接〞的意思;b.让学生认识到三角形的表示方法不是单一的.〔2〕生助生:学生围绕各自的学习疑点进行互助交流.4.强化:〔1〕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等腰三角形的意义.〔2〕练习:如图,共有6个三角形,其中以AC为边的三角形是△ABC,△AEC,△ADC;以∠B为内角的三角形有ABC,△DBC,△EBC.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2页“思考〞到第3页“探究〞之前的内容.〔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方法:思考三角形的分类方法.〔4〕自学参考提纲:①想一想:研究三角形,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可以从角和边这两个方面着手.②试一试:按角分,可以将三角形分为哪几类?按边分,可以将三角形分为哪几类?按角分,可以分为三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按边分可以分为两类:三边都相等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而等腰三角形又包括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③议一议:你能用图示的方法表示三角形按边分的情况吗?2.自学:同学们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按角分类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按边分类局部学生理解等边三角形为什么放在等腰三角形中时可能会存在一定困难.②差异指导:教师对个别学困生进行点拨指导.〔2〕生助生: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交流三角形的分类标准是什么.4.强化:三角形的分类标准,按边的分类.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探究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方法:任意画出一个三角形ABC,思考:从B点到C 点有哪几条路径?并比较各路径的长度.〔4〕探究提纲:①如图,假设一只小虫从点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有两条路线,路线B→C最近.根据是: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于是得出结论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②在三角形ABC中,可以得出:AB+BC>AC,AC+BC>AB,AB+AC>BC.③由②还可以得出:AC-AB<BC;AB-AC<BC;BC-AB<AC.由此又可得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另一个结论是: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④以下长度的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为什么?a.3、4、8b.5、6、11c.5、6、10a.不能,因为3+4<8;b.不能,因为5+6=11;c.能,因为5+6>10.⑤动手完成例题,看看你的方法和书上的方法一样吗?谁的更好?⑥思考例题〔2〕中为什么要分情况讨论?2.自学:同学们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这节课中探讨三边之间的不等关系.三边关系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学生通过观察能直接得出结论;“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结论局部学生很难推导.其次,例题的解法比较多,但是学生还不习惯用方程的知识解决几何问题,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困难在哪里.②差异指导:a.引导学生先用观察或测量的方法,归纳三边之间的不等关系,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讲解推导过程.b.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例题,然后说说书上这样做的好处,让学生形成用代数方程解决几何问题的意识.〔2〕生助生: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帮助.4.强化:〔1〕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2〕归纳例题的解题要领.〔3〕练习:①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4cm,只知其中一边的长为7cm,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7 或8.5cm.②以下长度的线段不能组成三角形的是〔A〕A.3,8,4B.4,9,6C.15,20,8D.9,15,8三、评价1.学生自我评价〔围绕三维目标〕:学生总结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及存在的困惑.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态度、方法、成果和缺乏进行点评.〔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自我评价〔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经历观察、猜想、实验、数据处理、归纳、类比等思维过程,从中获得数学知识与技能,体验教学活动的方法,同时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根底稳固〔每题10分,共50分〕1.以下说法:①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②三角形按边分类可分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③三角形的两边之差大于第三边;④三角形按角分类应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其中正确的有〔B〕2.如图,以下不等关系成立的是(C)A.PA+PD>AMB.PN+PD>ADC.PN+PM>MND.PA+PM>MN3.以下长度的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D〕A.3cm,12cm,8cmB.6cm,8cm,15cmC.2cm,3cm,5cmD.6.3cm,6.3cm,12cm4.如图,为估计池塘岸边A,B的距离,小方在池塘的一侧选取一点O,测得OA=15米,OB=10米,A,B间的距离不可能是〔D〕2cm<x<8cm.二、综合应用〔第6题20分,第7题10分,共30分〕6.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等于4,另一边长等于9,求这个三角形的周长.解:如果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4,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4,9.因为4+4<9,此时不能构成三角形.如果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9,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4,9,9,所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4+9+9=22.△ABC中,AB=AC,AD=BD=BC,那么图中有3个等腰三角形.三、拓展延伸〔每题10分,共20分〕8.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0厘米.(1)假设腰长是底长的2倍,求各边的长;(2)假设一边长为6厘米,求其它两边的长.解:〔1〕设底边长为x厘米,那么腰长为2x厘米.x+2x+2x=20解得x=4.所以三边长分别为4cm,8cm,8cm.〔2〕如果6厘米长的边为底边,设腰长为x厘米,那么6+2x=20,解得x=7;如果6厘米长的边为腰,设底边长为x厘米,那么2×6+x=20,解得x=8.由以上讨论可知,其他两边的长分别为7厘米,7厘米或6厘米,8厘米.9.观察以下列图形,完成后面的问题.〔1〕第十个图形中共有55个阴影三角形.〔2〕用正整数n表示第n个图形中阴影三角形的个数.(n2+n)解:12第4课时教学内容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及其运用.教学目标理解P与点P′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横纵坐标的关系,掌握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x,-y〕的运用.复习轴对称、旋转,尤其是中心对称,知识迁移到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关系及其运用.重难点、关键1.重点: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P′〔-x,-y〕及其运用.2.难点与关键:运用中心对称的知识导出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性质及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三角尺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面三题.1.点A 和直线L ,如图,请画出点A 关于L 对称的点A ′.2.如图,△ABC 是正三角形,以点A 为中心,把△ADC 顺时针旋转6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3.如图△ABO ,绕点O 旋转180°,画出旋转后的图形.老师点评:老师通过巡查,根据学生解答情况进行点评.〔略〕二、探索新知〔学生活动〕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A 〔-3,1〕、B 〔-4,0〕、C 〔0,3〕、•D 〔2,2〕、E 〔3,-3〕、F 〔-2,-2〕,作出A 、B 、C 、D 、E 、F点关于原点O 的中心对称点,并写出它们的坐标,并答复:这些坐标与点的坐标有什么关系?老师点评:画法:〔1〕连结AO 并延长AO〔2〕在射线AO 上截取OA ′=OA〔3〕过A 作AD ′⊥x 轴于D ′点,过A ′作A ′D ″⊥x 轴于点D ″.∵△AD ′O 与△A ′D ″O 全等∴AD ′=A ′D ″,OA=OA ′∴A ′〔3,-1〕同理可得B 、C 、D 、E 、F 这些点关于原点的中心对称点的坐标.〔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每四人一组〕:讨论的内容:关于原点作中心对称时,•①它们的横坐标与横坐标绝对值什么关系?纵坐标与纵坐标的绝对值又有什么关系?②坐标与坐标之间符号又有什么特点?提问几个同学口述上面的问题.老师点评:〔1〕从上可知,横坐标与横坐标的绝对值相等,纵坐标与纵坐标的绝对值相等.〔2〕坐标符号相反,即设P 〔x ,y 〕关于原点O 的对称点P ′〔-x ,-y 〕.例1.如图,利用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点,作出与线段AB•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分析:要作出线段AB 关于原点的对称线段,只要作出点A 、点B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A ′、B ′即可.解:点P 〔x ,y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P ′〔-x ,-y 〕,因此,线段AB 的两个端点A 〔0,-1〕,B 〔3,0〕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分别为A ′〔1,0〕,B 〔-3,0〕.连结A ′B ′.那么就可得到与线段AB 关于原点对称的线段A ′B ′.〔学生活动〕例2.△ABC ,A 〔1,2〕,B 〔-1,3〕,C 〔-2,4〕利用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的特点,作出△ABC 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老师点评分析:先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A 、B 、C 三点并连结组成△ABC ,要作出△ABC 关于原点O 的对称三角形,只需作出△ABC 中的A 、B 、C 三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依次连结,便可得到所求作的△A ′B ′C ′.三、稳固练习教材 练习.四、应用拓展例3.如图,直线AB 与x 轴、y 轴分别相交于A 、B 两点,将直线AB 绕点O 顺时针旋转90°得到直线A 1B 1.〔1〕在图中画出直线A 1B 1.〔2〕求出线段A 1B 1中点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3〕是否存在另一条与直线AB 平行的直线y=kx+b 〔我们发现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斜率k 值相等〕它与双曲线只有一个交点,假设存在,求此直线的函数解析式,假设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 即点P 〔x ,y 〕关于原点O 的对称点P ′〔-x ,-y 〕.分析:〔1〕只需画出A 、B 两点绕点O 顺时针旋转90°得到的点A 1、B 1,连结A 1B 1. 〔2〕先求出A 1B 1中点的坐标,设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k x代入求k . 〔3〕要答复是否存在,如果你判断存在,只需找出即可;如果不存在,才加予说明.这一条直线是存在的,因此A 1B 1与双曲线是相切的,只要我们通过A 1B 1的线段作A 1、B 1关于原点的对称点A 2、B 2,连结A 2B 2的直线就是我们所求的直线.解:〔1〕分别作出A 、B 两点绕点O 顺时针旋转90°得到的点A 1〔1,0〕,B 1〔2,0〕,连结A 1B 1,那么直线A 1B 1就是所求的.〔2〕∵A 1B 1的中点坐标是〔1,12〕 设所求的反比例函数为y=k x 那么12=1k ,k=12∴所求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12x〔3〕存在.∵设A 1B 1:y=k′x+b′过点A 1〔0,1〕,B 1〔2,0〕∴1`02b k b =⎧⎨=+⎩ ∴`11`2b k =⎧⎪⎨=-⎪⎩ ∴y=-12x+1 把线段A 1B 1作出与它关于原点对称的图形就是我们所求的直线.根据点P 〔x ,y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P ′〔-x ,-y 〕得:A 1〔0,1〕,B 1〔2,0〕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分别为A 2〔0,-1〕,B 2〔-2,0〕 ∵A 2B 2:y=kx+b∴102`b k b -=⎧⎨=-+⎩ ∴121k b ⎧=-⎪⎨⎪=-⎩ ∴A 2B 2:y=-12x-1 下面证明y=-12x-1与双曲线y=12x相切 11212y x y x ⎧=--⎪⎪⎨⎪=⎪⎩ -12x-1=12x ⇒x+2=-1x ⇒ x 2+2x+1=0,b 2-4ac=4-4×1×1=0∴直线y=-12x-1与y=12x相切 ∵A 1B 1与A 2B 2的斜率k 相等∴A 2B 2与A 1B 1平行∴A 2B 2:y=-12x-1为所求. 五、归纳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节课应掌握: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时,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即点P 〔x ,y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P ′〔-x ,-y 〕,及其利用这些特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六、布置作业1.教材 复习稳固3、4.2.选用作业设计.作业设计一、选择题1.以下函数中,图象一定关于原点对称的图象是〔〕A .y=1xB .y=2x+1C .y=-2x+1D .以上三种都不可能 2.如图,矩形ABCD 周长为56cm ,O 是对称线交点,点O 到矩形两条邻边的距离之差等于8cm ,那么矩形边长中较长的一边等于〔〕A .8cmB .22cmC .24cmD .11cm二、填空题1.如果点P 〔-3,1〕,那么点P 〔-3,1〕关于原点的对称点P ′的坐标是P ′_______.2.写出函数y=-3x 与y=3x具有的一个共同性质________〔用对称的观点写〕. 三、综合提高题1.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 〔-3,1〕,B 〔-2,3〕,C 〔0,2〕,画出△ABC•关于x 轴对称的△A ′B ′C ′,再画出△A ′B ′C ′关于y 轴对称的△A ″B ″C ″,那么△A ″B ″C ″与△ABC 有什么关系,请说明理由.2.如图,直线AB 与x 轴、y 轴分别相交于A 、B 两点,且A 〔0,3〕,B 〔3,0〕,现将直线AB 绕点O 顺时针旋转90°得到直线A 1B 1.〔1〕在图中画出直线A 1B 1;〔2〕求出过线段A 1B 1中点的反比例函数解析式;〔3〕是否存在另一条与直线A 1B 1平行的直线y=kx+b 〔我们发现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斜率k 相等〕它与双曲线只有一个交点,假设存在,求此直线的解析式;假设不存在,请说明不存在的理由.答案:一、1.A 2.B二、1.〔3,-1〕 2.答案不唯一 参考答案:关于原点的中心对称图形.三、1.画图略,△A ″B ″C ″与△ABC 的关系是关于原点对称.2.〔1〕如右图所示,连结A 1B 1;〔2〕A 1B 1中点P 〔1.5,-1.5〕,设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k x ,那么y=-2.25x . 〔3〕A 1B 1:设y =k 1x+b 1113033b k =-⎧⎨=-⎩1113k b =⎧⎨=-⎩ ∴y=x+3∵与A 1B 1直线平行且与y=2.25x 相切的直线是A 1B 1•旋转而得到的. ∴所求的直线是y=x+3, 下面证明y=x+3与y=-2.25x 相切,x2+3x+2.25=0,b2-4ac=9-4×1×2.25=0,∴y=x+3与y=-2.25x相切.。
初中数学初二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教案、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初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关键时期,他们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识别和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有助于巩固和提升学生的几何知识体系。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对全等三角形的定义理解不够深入,容易混淆判定条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难以将问题转化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3.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二)教学难点
1.全等三角形判定条件的理解与应用: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容易混淆,需要通过典型例题和练习题,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2.实际问题的转化: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问题,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讨论,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引导学生运用几何画板、实物模型等教学工具,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利用几何画板展示全等三角形的动态变化,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提供实物模型,让学生通过折叠、拼接等操作,亲身体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过程。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全等三角形的实例,如建筑物的平面图、拼图游戏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应用。
2.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全等三角形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三角形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初中数学初二数学上册《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教案、教学设计
-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提问,敢于表达。
-建立良好的班级纪律,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
-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如数学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将采用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的思考。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张由两个直角三角形组成的楼梯图片,并提出问题:“如何判断这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全等?”让学生在观察图片的基础上,尝试回答问题。接着,我会让学生拿出提前准备好的两个直角三角形纸片,进行实际操作,观察、思考如何判断它们是否全等。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引导学生回顾SSS、SAS、ASA、AAS等判定方法。
2.引导学生观察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即有一个角是直角,从而得出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判定方法。
3.逐一讲解直角三角形全等的五种判定方法(SSS、SAS、ASA、AAS、HL),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4.教学步骤: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直角三角形实例,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探究:引导学生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自主探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
-讲解:结合实例,详细讲解五种判定方法的适用条件,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应用: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总结:通过师生共同总结,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此外,初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增强,他们对于直观、具体的实例更容易产生兴趣。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
同时,初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个体差异较大,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教师需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共同进步。
初中数学教案学习三角形的面积和海伦公式
初中数学教案学习三角形的面积和海伦公式初中数学教案学习三角形的面积和海伦公式一、教学目标1. 理解三角形的面积是以底和高为基础的,掌握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2. 了解和掌握海伦公式的概念和应用;3.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2. 海伦公式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1.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三角形是几何中的基本图形,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是数学中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我们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可以通过底和高相乘再除以2来计算,公式为:面积 = 底 ×高 ÷ 2。
对于不规则三角形,我们可以通过将其分成若干个已知形状的图形来计算面积。
比如,将不规则三角形分成一个矩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再分别计算它们的面积,最后将两个面积相加,就可以得到整个三角形的面积。
2. 海伦公式的应用海伦公式是用来计算任意三角形面积的公式,它适用于所有三角形,不仅限于直角三角形。
海伦公式的形式为:面积= √(s × (s - a) × (s - b) × (s - c))其中,a、b、c 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s 表示三角形的半周长,计算公式为:s = (a + b + c) ÷ 2。
通过海伦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任意不规则三角形的面积,而无需直接计算三角形的高或底。
四、教学步骤引入:今天我们将学习三角形的面积和应用海伦公式的方法。
掌握这些知识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三角形,并能够解决与三角形相关的实际问题。
1. 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首先,我们来学习如何计算一个规则三角形的面积。
规则三角形的底和高可以直接得到。
通过将底乘以高再除以2,我们就可以得到规则三角形的面积。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如何计算一个不规则三角形的面积。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将不规则三角形分成若干个已知形状的图形,然后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并将它们相加得到整个三角形的面积。
2. 应用海伦公式计算三角形面积现在我们来学习海伦公式的应用。
数学教案模板初中
教案主题:初中数学三角形知识点教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和分类。
2. 培养学生运用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三角形的定义与性质2. 三角形的分类3. 三角形的判定4. 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分类和判定。
2. 难点: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的关系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角形的性质。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和性质。
3. 开展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结合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三角形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三角形的性质。
3. 课堂讲解:讲解三角形的定义、性质、分类和判定。
4. 互动环节:开展小组讨论,探讨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中线的关系。
5. 练习巩固:布置课后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三角形的应用。
七、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2. 完成课后习题,加深对三角形知识的理解。
3. 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举例说明三角形的应用。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九、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1课时(45分钟)完成。
教案结束。
初中数学教案:三角形的构造与计算
初中数学教案:三角形的构造与计算一、三角形的构造1. 三角形构造的基本原理三角形的构造是指通过给定的条件来准确地绘制出一个三角形。
在三角形的构造中,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基本原理:(1)三角形的边长关系: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2)三角形的角度关系:三个内角之和为180度;(3)根据给定条件,利用尺规作图方法进行三角形的构造。
2. 根据边长构造三角形(1)根据给定的三边长度,我们可以使用尺规作图的方法来构造一个三角形。
首先,使用尺子将直线段绘制出来,然后取一个点作为一个顶点,以给定的边长为半径,在直线的上下方各画一条弧,两个弧的交点即为另外两个顶点,连接这三个顶点即可得到一个三角形。
(2)在构造三角形时,需要注意给定的三边长度是否满足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即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3. 根据角度构造三角形(1)根据给定的角度和一个边长,我们可以使用尺规作图的方法来构造一个三角形。
首先,将给定的边长绘制出来,然后以该边为边,以给定的角度为顶角,用尺子在该边上作一条弧,过弧上的点和两个端点分别画两条线段,这两条线段的交点即为另外两个顶点,连接这三个顶点即可得到一个三角形。
(2)在构造三角形时,需要注意给定的角度是否满足三角形的角度关系,即三个内角之和为180度。
二、三角形的计算1. 三角形的周长计算(1)三角形的周长是三条边的长度之和。
对于已知边长的三角形,计算周长就是将三条边的长度相加即可。
例如,对于一个三边分别为a、b、c的三角形,周长C=a+b+c。
(2)如果只知道三角形的两边和一个角度,可以利用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和三角函数来计算第三边的长度,进而求得三角形的周长。
2.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1)三角形的面积可以通过两个边长和它们之间的夹角来计算。
公式为:面积S=1/2×a×b×sinC,其中a、b分别是两个已知边的长度,C是它们之间的夹角。
(2)如果只知道三角形的三个边长,可以利用海伦公式来计算面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三角形及三角形的重要线段的概念; 2、掌握三角形的三边间的关系;
3、会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外角公式计算角度。
难点重点 1、熟练掌握三角形的三条重要线段; 2、会灵活运用内角和定理及外角公式计算角度 一、知识点梳理
(1) 三角形的定义 : 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 首尾顺次相接 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
形 .
(2) 三角形的分类 .
锐角三角形 不等边三角形
三角形 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按角分 )
(按边分 )
钝角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
(3)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
(4) 三角形的重要线段
①三角形的中线:顶点与对边中点的连线 ,三条中线交点叫 重心
②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内角平分线与对边相交
,顶点和交点间的线段 ,三个角的角平分线
的交点叫 内心
③三角形的高: 顶点向对边作垂线 ,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 .三条高的交点叫 垂心 (分锐角三 角形 ,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交点的位置不同 )
( 5)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 6)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及性质 定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
180° .
推论 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补。
推论 2: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推论 3: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与它不相邻的任何一个内角。
( 7)多边形的外角和恒为 360°。
二、典例分析
例 1 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 2 和 9,第三边为奇数 ,则此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 三边关系:判定能否成三角形;求线段的取值范围;证明线段的不等关系)
针对性练习: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17cm ,一边长为 3cm , 则它的另一边长
是。
例 2 如图 ,已知ABC 中, ABC和ACB 的角平分线BD,CE 相交于点O,且A 60 求BOC 的度数。
(内角和定理)
A
E D
O
B C
思考:若 A n ,则BOC 的度数为多少
例 3 如图, BP 平分∠ FBC, CP平分∠ ECB,∠ A=40°求∠ BPC的度数。
C
E
A 4 2
3 P
1
B F
例
4 如图
,AD
是
ABC
的中线若
S△ABC
24
cm
2 ,求
S△ABE
,DE=2AE.
A
E
B C
D
例 5:已知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外角都是其相邻内角度数的
和与外角和、用方程解)
1/4,求这个多边形的边数。
(内角一个正多边形的每一个内角和都等于1200,求它的边数。
正多边形与镶嵌
例 6 用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能否进行镶嵌
思路分析:可以进行镶嵌的条件是:一个顶点各个内角和是360°。
三、本章思想方法:
1、方程思想
例 7已知:在ABC 中,∠C=∠ABC,BE⊥AC,BDE 是正三角形,求∠
C 的度数。
2、化归思想:(证明线段的平行问题,常转化为证明角相等或互补来解决)
例 8:如图,∠ B=42°,∠ A+10°=∠ 1,∠ ACD=64°,求证: AB∥ CD。
D C
A B
针对性练习:
1、能把一个任意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的线段是三角形的()
A、角平分线
B、中线
C、高
D、两边中点连线
2 、如图2 ,在ABC 中,点、、分别是、、的中点,且S△
ABC
4cm 2 ,则△
D E F BC AD CE S BEF 的值为。
A
A.2cm2 .1cm2 C 1
1 E
2 4
F
B D C
图 2
3、ABC 中,AB=AC.周长为16cm.AC边上的中线BD将 ABC 分成周长之差为2cm 的两个三角形 .求ABC 的各边长.
反馈练习:
1、下面四个图形中,线段BE是⊿ ABC的高的图是()
B B B B
E
C A E C A C E A C
E A
A.B.C.D.
2.如图所示 ,在△ ABC中 ,∠ACB=90° ,把△ ABC沿直线 AC翻折 180° ,使点 B 落在点 B′的
位
置 ,则线段 AC 具有性质 ( ) A
A.是边 BB′上的中线
B.是边 BB′上的高
C.是∠ BAB′的角平分线
D.以上三种
3、有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 B C B '
A.1cm,2cm,3cm
B.1cm,2cm,4cm;
C.2cm,3cm,4cm
D.2cm,3cm,6cm
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 3 和 6,则它的周长为 ( )
或 15
5、如果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度数比是2:3:4,则它是 (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
C.直角三角形
D.钝角或直角三角形
6、已知△ ABC 中 ,∠ A=2(∠ B+∠ C),则∠ A 的度数为 ( )
°°°°
7、在△ ABC 中 ,∠B,∠ C 的平分线交于点O,若∠ BOC=132°,则
∠A=_______度 .
8、如图所示 ,在△ ABC中 ,AD⊥BC 于 D,AE 平分∠ BAC,且∠ B=36° ,
∠C=76° ,求∠ EAD 的度数。
9、如图,已知DE分别交△ ABC 的边 AB、AC 于点 D、E,交 BC 的延长线于点F,∠ B=63°,∠A CB=75°,∠ AED=46°,求∠ BDF的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