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讲练结合系列)专题04杜甫诗导学案(含解析)

合集下载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

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诗三首优秀教案(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杜甫诗优秀教案篇1一、师生共同观看《唐之韵》第九集、第十集“千秋诗圣”。

二、师生共同回忆与三首诗作相关的杜甫主要生平事迹。

三、阅读鉴赏《登高》(教师导学)1.诵读(鉴赏音韵美)(1)按照要求自由诵读(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四是读出感情)(2)展示教师范读(教给方法:标画韵脚、节拍和平仄)(3)选读(师生简评,鼓励为主)(4)齐读,初步感知诗人情感(悲伤、忧愁、孤独……)2.品读(示范操作步骤,教给学生方法)(1)理解词句含义,培养习惯能力(教给方法:结合注释和语境,联系所学相关材料,推敲词句含义,做好笔记;教师示例:猿啸哀、鸟飞回、百年、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2)感受意象意境,想象贯通诗意(教给方法:抓住意象,联想想象,口述或笔述再现画面,走进意境;教师示例:秋风强劲,蓝天高远,猿啼哀啸,十分悲凄;清清河堤,白白沙洲,鸥鹭盘旋,鸟儿飞舞。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不尽长江,汹涌澎湃,滚滚而来,奔腾而去。

万里漂泊,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悲伤;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登临,独自孤苦。

世事艰难,生活困顿,十分遗憾,鬓如白霜;浊酒消愁,怎奈潦倒,病体日衰,需要停杯。

)(3)逐句玩味感情,鉴赏表达方式(教给方法:分析描写景物的形态、色彩、神韵,概括意境特征;理解概括意象意境中寄寓的情感;分析鉴赏表达方式和作用,在课本空白处批注评点。

教师示例:首联、颔联,意境、情感、写法、作用,营造悲凉氛围、情景交融;颈联、尾联,“万里”与“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表达忧思深广,国难家愁、悲忧难遣、矛盾心情、尽展无遗。

)四、阅读鉴赏《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学生自学)1.学生依照《登高》学习的具体操作步骤,独立完成《秋》《咏》两首诗作的学习2.课堂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师生评价总结五、师生共同总结概括杜甫七律的一般特点(教给方法:三首诗作对比分析,找出内容、形式、抒情表意上的共同点,然后总括。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答案《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第一课时《秋兴八首》(其一)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

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

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

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

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1、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场景?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

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咏怀古迹》(其三)(背景介绍):《咏怀古迹》是作者于唐代大历元年(77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共五首,夔州和三峡一带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庾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系国家之感。

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1、“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2、《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补充:鉴赏咏史诗的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弄清史实)2、为什么要描写古人的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什么态度?(体悟感情)3、这种态度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第二课时《登高》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可杜甫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

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

高考语文 杜甫诗歌鉴赏复习导学案 新人教版 学案

高考语文 杜甫诗歌鉴赏复习导学案 新人教版 学案

杜甫诗歌鉴赏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和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学习通过意象来鉴赏诗歌,学会欣赏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了解杜甫诗中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怀。

2、通过诵读来体验诗歌的美感和情感交融的特点,通过小组协作进行资料整理来了解杜甫诗歌的风格和典型特点,归纳一些重要的诗歌意象在诗歌中的含义。

学习重点:1、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和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怀。

2、学习通过意象来鉴赏诗歌,了解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杜甫(712—770),字,自号,盛唐大诗人,号称。

原籍某某襄阳,生于某某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

杜甫思想核心是儒家仁政思想,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是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具有丰富社会内容、强烈时代色彩和鲜明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

宋朝X戒言:“韵有不可及者,曹子建是也。

味有不可及者,渊明是也。

才力有不可及者,李太白韩退之是也。

意气有不可及者,杜子美是也。

”二、了解了解杜甫的人生经历以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作。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活动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时期:(一)读书和壮游时期(712-745)杜甫七岁即能作诗文,十五岁时便在文坛上初露头角。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的自述。

二十岁后,他开始了漫游生活。

他南游吴越,北越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某某与李白等同时代的著名诗人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

这个时期的生活和创作,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情调。

如《望岳》一诗表现了他青年时代的气概和抱负,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品。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高二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解析人教版

高二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解析人教版

高二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解析人教版高二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第二课时教案解析人教版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石壕吏》。

了解背景;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赏析本诗情节生动、构思巧妙的艺术特色;背诵全诗。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在前面已经讲解了杜甫的两首写景抒情的诗,大家也了解到杜甫是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称道的。

那么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石壕吏》就是杜甫在安史之乱以后,面对人民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的同情。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

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1)第一段:石壕吏(hǎo)暮:傍晚。

逾(yú)走(古今异义):跑。

行:走。

(2)第二段:呼:大声吆喝。

怒:凶狠。

啼:啼哭。

苦:痛苦。

(3)第三段:邺(yè)戍(shù)戌(xū)戊(wù)戍点戌横戊中空,注意区别。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不过是苟且偷生,死了的就永远完结了。

存者,活着的,生存的人。

且,暂且。

已,动词停止,这里引申为完结。

更,再也。

妪(yù)虽:即使,虽然。

衰:衰弱、衰微。

备:准备。

炊:烧火做饭。

(4)第四段:泣:小声抽泣,啼哭。

咽(yè)登:踏上。

前途:前行的路途。

四、播放背景音乐,朗读诗歌,创设学习氛围。

1.教师配乐朗读《石壕吏》,提示学生这是一首古体诗,应注意停顿、节奏、语调。

2.学生自由读。

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8、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9、名句填空
一去紫台连朔漠,。,环珮空归夜月魂。
(三)评
1、给以下加线的字注音
渚〔〕清沙白 繁霜鬓〔〕潦〔〕倒
2、解释以下加横线的字词
渚〔〕清沙白鸟飞回〔〕
落木〔〕
万里〔〕百年〔〕艰难〔〕
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
3、分组诵读诗歌,体会诗歌感情。
4、本诗主要写登高所见所感,写登高所见是哪几句?写了哪些景〔意象〕?特点是什么?给人什么感受?
5、写登高感受的是哪几句?表达了什么感受?是什么造成了诗人在登高时有这样的感受呢?诗中哪些词能说明?
《秋兴八首》写于大历元年〔766〕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秋兴八首》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乱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古诗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方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7、尾联是怎样表达“故园心〞的?〔有时间可做〕
8、找出这首诗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脚,朗读并背诵本诗。

高中语文【杜甫诗】教案

高中语文【杜甫诗】教案

高中语文【杜甫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掌握其诗歌的基本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阅读,分析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杜甫忧国忧民、关注社会现实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杜甫生平简介:介绍杜甫的时代背景、家庭状况、政治生涯等,为学生阅读其诗歌奠定基础。

2.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杜甫诗歌的语言、形象、思想等方面,使学生了解其诗歌的独特魅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杜甫诗歌中的社会现实关注和忧国忧民情怀。

四、教学方法1. 对比阅读法:组织学生对比阅读杜甫的不同诗歌,分析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2. 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杜甫诗歌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杜甫诗歌,了解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课堂导入:简要介绍杜甫生平,引导学生关注其诗歌创作。

3. 诗歌鉴赏:组织学生对比阅读杜甫的诗歌,分析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4. 课堂讨论:针对诗歌中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见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活跃度等,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对比阅读和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提高。

七、教学资源1. 杜甫诗集:为学生提供杜甫诗歌的文本资源,便于阅读和分析。

2. 相关论文和评论:为学生提供学术观点和研究动态,帮助其拓展视野。

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关于杜甫诗歌的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杜甫生平,引导学生关注其诗歌创作。

2. 第2周:对比阅读杜甫的诗歌,分析其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

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供大家参考和借鉴!人教版高二上册语文《杜甫诗三首》教案(一)教学要求:1、了解诗人生平。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望岳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

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

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

)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岱宗”两句。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

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

)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

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

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

(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

)“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

)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

大意已见注释。

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

高二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 2篇

高二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 2篇

高二语文上册《杜甫诗三首》教案篇1教学目的: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重点: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

2.初步鉴赏品味诗歌的美点。

3.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初步掌握一些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并体悟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2.古诗五步教学法。

3.诗歌境界教学法。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今天,让我们走近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杜甫,聆听他笔下流淌出来的歌声。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

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

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三、辨音识字,扫除文字障碍1.给加粗字注音。

(1)岱宗夫如何岱(dài)(2)决眦入归鸟眦(zì)(3)白头搔更短搔(sāo)(4)浑欲不胜簪簪(zān)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造化钟神秀钟:聚集(2)阴阳割昏晓阴:山的北面阳:山的南面(3)会当凌绝顶会当:终当、终要凌:不尽(4)浑欲不胜簪浑:简直(5)荡胸生曾云曾:通“层”四、朗读课文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优秀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优秀导学案及答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3、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歌【目标重难点】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教你一招】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

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

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

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1、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2、文体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

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

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讲练结合系列)专题04杜甫诗导学案(含解析)

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复习(备考讲练结合系列)专题04杜甫诗导学案(含解析)

专题04 杜甫诗要点1:探究诗歌的细节。

【要点说明】【典例分析】1. 阅读《蜀相》,回答后面问题。

(1)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2)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人间词话》)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3)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答案】(1)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

写武侯祠,是因为“盖千古人物,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

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2)“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三、四两句中,“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

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

(3)用这两句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十分准确。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般说来,人们最崇敬和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的神机妙算,大智大慧。

(4)“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

也包括诗人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典例拓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客从杜甫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

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③,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

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

③: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4分)(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4分)【答案】(1)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么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湖北省当阳二中高中语文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

湖北省当阳二中高中语文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方法】1.朗读吟诵。

2.情景再现。

3.加强背诵。

4.对比阅读。

【学习过程】知识链接杜甫(712-770),字子美。

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生于巩县(今河南巩县)。

杜甫曾应进士举,不第。

天宝中,客居长安近十年,郁郁不得志。

安史之乱起,流离战乱中。

后任左拾遗,因直言极谏,改华州司功参军。

后不久弃官入蜀,严武再任西川节度使时,表其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后出蜀,病死在湘江一条破船上。

后世称为杜工部。

杜甫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历经祸乱,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

夯实基础1、字音凋.伤( ) 塞.上()石砧.()朔.漠()青冢.()省.识 ( )万壑. ( ) 诸.清( )潦.倒 ( ) 霜鬓. (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玉露凋.伤枫树林白帝城高急.暮砧群山万壑赴.荆门画图省识春风..面艰难苦恨繁霜鬓..文本探究(一)赏析《秋兴》阅读相关资料,理解诗的大致内容。

1.《秋兴》题目意思:借秋天之景抒发内心的情感。

理解诗中的意象以及其含义:2.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

“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3.巫山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

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4.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间,塞上。

暗指国家江上波涛滚滚,不平静。

塞上风云变幻,也是不平静。

整个天地都处于不平静当中。

意指唐朝整个江山都陷入了战乱,战争风起云涌,国家不平静。

5.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开了两次,回家的事情等了两年,两年了想回家都未果。

6.孤舟一系故园心:“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

“一”一直思念家园,然而国家战乱,故园还会安好吗?悲凉由此产生7.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到处都在赶着作冬衣,白帝城传来急促的捣衣声。

2019-2020年高二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最新精品导学案设计

2019-2020年高二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最新精品导学案设计

2019-2020年高二语文必修3《杜甫诗三首》最新精品导学案设计【复习目标】1、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

2、掌握古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要点解读】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一个巅峰时期,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

在众多诗人中,李白、杜甫、白居易以他们各自独特的诗歌创作,成为最为耀眼的明星。

晚唐诗人李商隐以其委婉深情的吟唱,孤诣独往的情怀,为唐代诗坛增添了华美的乐章。

《蜀道难》是“送友人入蜀”,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

想像之丰富,比喻之奇特,笔法之夸张扬厉,韵律之流转华美,是本诗主要的艺术特色。

《杜甫诗三首》都是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都作于秋天,都是律诗。

其中《秋兴八首(其一)》和《登高》直接写到了秋景秋思,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沉郁厚重。

这三首诗诗人突破了早期创作中较多写实的风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优美的音律、奇妙的构思、精练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术美感,空灵洒脱,汪洋恣肆,仪态万方。

《琵琶行并序》是一首长篇叙事诗,故事充满传奇色彩,作者生动地刻画了两个“天涯沦落人”的形象,一个是历尽繁华、美人迟暮的琵琶女,一个是被贬江城、孤独苦闷的闲职司马。

琵琶女矜节自持,羞涩腼腆,多愁善感,才艺惊人,“江州司马”感情丰富,体察入微,善解人意,文采飞扬。

音乐描写非常出色。

李商隐的《锦瑟》一诗,境界扑朔迷离,情感深长绵藐,是一个垂暮老人回首锦瑟华年所唱出的一曲哀婉凄美的歌。

意境高远,感情真挚,主要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情感。

《马嵬》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批判唐玄宗沉迷酒色,荒废朝政,意韵典雅厚重。

【方法指导】1、多朗读,熟读成诵。

诗歌朗读时要注意古诗节奏的划分。

古诗朗读节奏的划分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按意义划分,常见的五言为“二三”式,七言为“四三”式。

四川省泸县高二语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四川省泸县高二语文《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教师版、教学目标:1、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的区別,初步了解沽歌格崔寓识.了解杜甫的生平、作品及苴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影响。

x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片的诗凤.感受诗載的湊沉團S*赖会诗歌的主旨.c重点)監从写景注抒情、对偶.布局谍套、膳宇炼句等方面放赏诗歌难点)血体会诗歎所体现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C重点)二、学习方法:诵读、讨论、比较阅读、品读鉴赏三、知识链接:(一)常识: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此诗始于唐代。

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

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

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使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

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律诗是近体诗(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

格律严密,故名。

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

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

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律诗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基本条件:1、押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要求押平声,且一韵到底。

2、对仗:律诗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3、平仄:律诗和绝句的每句平仄都有规定,误用者谓之“失粘”。

所谓“失粘”,应该是指邻句不相粘一一“粘”的意思是两句诗的平仄相同,而邻句则是指下一联的上句和上一联的下句。

与“失粘”类似的规则,还有“失对”,也就是同一联的上下两句没有平仄相对。

4、作者:杜甫(712 —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杜甫诗(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杜甫诗(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杜甫诗(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2、理解诗作大意及层次安排。

3、理解诗作思想内容及作者的情感,评述诗作的意义。

教学重点诗作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鉴赏重点诗句。

教学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杜甫(712—770)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诗史”“诗圣”。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生平: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4 杜甫诗要点1:探究诗歌的细节。

【要点说明】【典例分析】1. 阅读《蜀相》,回答后面问题。

(1)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2)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人间词话》)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为什么?(3)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答案】(1)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

写武侯祠,是因为“盖千古人物,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

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2)“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三、四两句中,“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

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的巧妙运用。

(3)用这两句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十分准确。

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汉,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般说来,人们最崇敬和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的神机妙算,大智大慧。

(4)“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

也包括诗人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典例拓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客从杜甫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

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久③,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

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

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有字。

③: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4分)(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有什么寓意?(4分)【答案】(1)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我把它久久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么有什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2)“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有难言的隐痛。

珍珠“化为血”,寓意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要点2:探究诗歌的情感。

【要点说明】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注意杜甫诗歌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典例分析】1. 阅读《旅夜书怀》和《登岳阳楼》回答后面的问题。

(1)《旅夜书怀》中“天地一沙鸥”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旅夜书怀》的一、二联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一联和二联的意象有什么不同?试分析这样写的艺术效果。

(3)《登岳阳楼》的首联“昔闻”和“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登岳阳楼》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1)是自己处境飘泊孤苦的写照,对自己命运的难以把握的叹息,对自己生命渺小孤独的悲剧之感。

(2)一联:细草、微风、危墙、独舟。

二联:星、平野、月、大江。

第一联的意象显的渺小脆弱,第二联的意象显得雄浑浩大。

产生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使人更加感觉危墙独舟的渺小脆弱,意在表现独舟上的诗人更加渺小孤苦。

(3)早闻洞庭盛名,早有渴望尽兴一游的夙愿,然而无奈战乱频繁,身世漂荡,到了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

(4)从颔联到颈联,诗的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但这两联是相辅相成的。

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

”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诗的前后相互衬托,全诗意境构成一个整体。

杜甫为什么“亲朋无一字”,一身是病,只有“孤舟”呢?因为“戎马关山北”。

于是杜甫只能“凭轩涕泗流”了。

诗人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抒发的是伤时忧世的感情。

【典例拓展】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阁夜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1)杜甫在这首诗中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答案】此诗写了诗人多种悲慨。

“岁暮阴阳催短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天涯霜雪霁寒宵”表达了诗人客居天涯的凄寒,颔联和颈联表达了诗人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之情,“卧龙跃马终黄土”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人事音书漫寂寥”表达了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可以说万般感慨集于笔端,有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有人生、宇宙、历史、古今之悲,还有对个人命运的悲叹。

诗人对百姓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最为忧伤,当我们读到“野哭千家闻战伐”的时候,仿佛可以看到诗人也流下了揪心的泪水。

【解析】试题分析:意在培养学生深入把握诗词的言外之意、韵外之旨的能力。

(2)此诗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上句写悲惨之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之三峡夜景。

诗人将它们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答案】上句透露出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写壮美的三峡夜景,诗人将二者巧妙地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

鼓角之声在星河包容天地的动荡之中显得越发萧瑟悲凉,星河波澜壮阔的动荡也仿佛是应和鼓角之声,二者所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的,鼓角之声传播的空间更加广阔了,星河的摇动也具有了一种深邃的情致。

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浑然融合在一起,表达出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培养学生揣摩语言、品味诗词意境的能力。

要点3:探究诗歌的风格。

【要点说明】【典例分析】结合《登岳阳楼》探究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答案】第三、四句写登楼所见,洞庭湖水划分了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就像昼夜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极力形容洞庭湖水的浩瀚壮阔、无边无际。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诗人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抒发的是伤时忧世的感情。

可见其沉郁。

起承转合巧夺天工。

首联起句写渴望登楼之情,颔联“承”接上联写登楼后看到的景色,颈联不仅没有继续写湖,却开始“转”写看景后的心情,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最后既写景又写情。

达到了“合”的完美统一。

结构上的回环照应。

本诗有两处照应。

衡塘退士在《唐诗三百首》批道,“亲朋”句承“吴楚”句,“老病”句承“乾坤”句。

这是第一次照应。

当时杜甫从蜀中东下,在岳阳楼上必然想起吴楚的亲友,故“吴楚”跟“亲朋”连接起来了。

他出峡之后,长期在水上漂泊流浪,所以看到“乾坤日夜浮”的泱泱大水,就跟自己“老病孤舟”的凄惨晚景联系起来了。

此处的哀情和上四句的阔景就是如此有机结合的。

第二处照应是首尾的照应。

起句写渴望登上洞庭湖的心情,那么,登上之后又是什么心情呢,尾句说“凭栏涕泗流”。

可见其“顿挫”之美。

【典例拓展】请将《阁夜》与《旅夜书怀》进行比较,分析两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差异。

阁夜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答案】《阁夜》和《旅夜抒怀》的意境都很雄阔,细细比较,二者又有不同。

《阁夜》的意境悲壮萧瑟,《旅夜抒怀》的意境高朗壮阔。

在《阁夜》中,短景、天涯、霜雪、寒宵等意象传达出来的是寒冷萧条的气氛,鼓角、星河传达出来的是征战和动荡的气息,全诗景象宏阔壮观,终究摆脱不了悲凉和萧瑟。

《旅夜抒怀》中,细草、微风、危樯、独夜舟描绘出风清气和的春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描绘出疏朗高远的广阔空间,两组意象形成微弱渺小和宏阔壮观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置身于天地之间的渺小和无助,但其中的悲慨之气不如《阁夜》浓重。

这两首诗在章法上也不同:《阁夜》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即使在写景当中也寄寓了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慨。

《旅夜抒怀》前两联是旅夜所见,后两联是抒怀,景和情互相对照,互相生发,非常和谐。

【解析】【趁热打铁】一、(2017届重庆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南邻杜甫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添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1.根据诗歌的前两联,概括邻人的形象特点。

(5分)2.诗歌后两联,写了一幅江村送别的情景,流露了诗人访邻的快乐。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种快乐?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案】1.雅致(儒雅)、安贫、慈善(雍和、慈爱)、好客。

2.离别时的环境,浅水野航,白沙翠竹,月色如洗,环境清新幽谧。

诗人离开时,已经天色向暮,明月初上,可见主客相见之欢。

“才”,刚刚;“恰”,正好。

这两个字流露了作者的心情:似乎一切都很称心如意。

【解析】【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题考查对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分析,在本质上同属于形象(包括人、物、景、意境)分析题,但此题要求更高,诗歌中没有直接可用的表现人物特点的修饰词,需要根据人物所生活的环境和其寻诗的行为揣摩概括其形象特点。

答题步骤要先概括人物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从人物生活和营造的环境分析。

注意文下注释。

如本题原来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

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

这气氛是多么和谐、宁静!可见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手法和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

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诗歌后两联,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

“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

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

因为是“江村”,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就是一条小河。

王嗣奭《杜臆》曰:“‘野航’乃乡村过渡小船,所谓‘一苇杭之’者,故‘恰受两三人’”。

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这“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

从“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

全诗语言朴实自然,剪裁得当,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恬淡的农家待客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