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学期末考试重点
水土保持林学-重点

水土保持林学-重点水土保持林学复习重点绪论1、水土保持林学:是根据林学和生态学原理,结合山地丘陵区水土保持和资源综合利用,主要阐述造林基本原理与培育技术,水土保持林规划设计与体系配置建设技术,以及水土保持林体系多种功能与效益的一门应用学科。
2、水土保持林: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调节地表径流,防治土壤侵蚀,减少河流、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改善山地丘陵区的农牧业生产条件,提供一定林副产品的天然林和人工林。
3、水土保持林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1)数量少,发展速度慢,不能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2)成活率、保存率低。
这是目前水土保持林发展最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问题(3)生长缓慢,小老林面积大,既无生态效益,又无经济效益(4)科学研究跟不上生产要求,对生产上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5)树种单一,可替换树种研究较少(6)造林所用苗木质量低(7)对现有林分缺乏管理,重造轻管第一章水文效应1、水土保持林的水文效应:指水土保持林对一个流域或区域的水文要素的影响。
水土保持林对这些要素(如降水、蒸发和径流)进行改变、调控,最终改变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分配比例,从而改变水文过程,调节地表径流,保持水土。
2、对降雨的三次分配林冠层截留:泛指所有森林植物的地上部分(乔木、灌木和活地被物)枯枝落叶截留(死地被物)枯枝落叶层下的土壤:下渗吸收或产生径流3、林内降雨量包括(林冠通过雨量)和(林冠滴下雨)4、影响林冠截留量的因素(看一眼得了)(1)林冠特性林冠结构:重叠多、孔隙少,截留量多;枝叶量:多>少;湿润程度:干>湿(2)林分特征树种:针叶>灌木>软阔>硬阔;郁闭度;林龄:同一树种因林龄不同,枝叶茂密程度不同,截留率也不相同。
(3)雨量、雨的性质雨量与截留量:正相关关系、非直线性(当林冠截留量IC< C林冠贮水量时)林冠贮水量C:一次降雨中林冠所能容纳的最大降水量。
降雨性质与截留量:雨强越大,降雨越集中,截留量越小;雨强越小,历时越长,有利于林冠充分吸水和吸水后蒸发,截留量越大。
水土保持重点 2

1.水土保持学:研究水土流失形式、发生的原因和规律,阐明水土保持的基本原理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持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2.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3.地带段性:是地带性分异规律受海陆分布影响及大地构造一地貌规律的作用在大陆东岸,大陆西岸和大陆内部的区域性表现。
4.垂直带性:是指自然地理综合体和它的组成成分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并随山势高度发生带状更替的规律。
5.纬度地带性:指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自然带大致沿纬线方向带状伸展并按纬度变化方向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
6.水分循环:地球表面的广大水体,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量水分被蒸发,上升到空中,被气流带动到送到各地。
在这个过程中,遇冷凝结而以降水形式落到地面上,再从河流或地下流入海洋。
水分这样往返循环不断转移交替的现象。
7.容许土壤流失量:指在维持土地高生产力水平提前下,最大的土壤侵蚀速率,或与岩石的化学风化成土率保持平衡的侵蚀速度。
8.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9.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与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工控制)恢复到原初稳定状态。
10.溅蚀:是指裸露的坡地受到雨滴的击溅而引起的土粒母体分离的一种土壤侵蚀现象。
11.面蚀:是指由于分散的地表径流冲走坡面表层土粒的一种侵蚀现象,它土壤侵蚀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12.沟蚀:是指由汇集成股的地表径流冲刷破坏土壤及其母质,形成切入地表以下沟壑的土壤侵蚀形式。
13.风力侵蚀:指在风力作用下地表土壤及细小颗粒被剥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14.谷坊:是山区沟道内为防止沟床冲刷及泥沙灾害而修筑的横向挡拦建筑物。
《水土保持学》试题库

《水土保持学》试题库一、名词解释水土保持学、土壤侵蚀、土壤侵蚀量、土壤侵蚀速度、土壤流失量、流域产沙量、侵蚀模数、正常侵蚀、自然侵蚀、加速侵蚀、现代侵蚀、水力侵蚀、溅蚀、面蚀、层状面蚀、鳞片状面蚀、砂砾化面蚀、细沟状面蚀、沟蚀、浅沟侵蚀、切沟侵蚀、冲沟侵蚀、山洪侵蚀、重力侵蚀、陷穴、泻溜、崩塌、滑坡、冻融侵蚀、冰川侵蚀、混合侵蚀、泥石流、泥流、石洪、风力侵蚀、植物侵蚀、层流、紊流、水流挟沙力、块体运动、起沙风速、输沙率、热融作用、热融滑塌、热融沉陷、侵蚀转折坡度、横坡耕作、区田、圳田、治坡工程、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反坡梯田、谷坊、山洪、荒溪、拦沙坝、变坡工程、排导沟、明硐、渡槽、急流槽、改沟工程、农田防护林、农田林网化、林带结构、紧密结构、疏透结构、通风结构、林带疏透度、林带透风系数、林带夹角、防护距离、有效防护距离、防护范围、有效防护范围、植苗造林、埋干造林、扦插造林、植物阻沙作用、机械沙障。
二、填空题1、水土保持是(山丘)区和(风沙)区水与土地两种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
2、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是(强度高、成因复杂、危害严重)。
3、(加速侵蚀)是我们防治土壤侵蚀的主要对象。
4、面蚀是土壤侵蚀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根据它发生的地质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及其表现的形态差异,又可分为层状面蚀、(鳞片状面蚀)、砂砾化面蚀和(细沟状面蚀)。
5、裸露的坡地受到雨滴的击溅而引起的土壤侵蚀称为(溅蚀)。
6、切沟侵蚀的横断面呈(V)型,而冲沟侵蚀则呈(U)型。
7、重力侵蚀是一种以重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土壤侵蚀形式,它主要有陷穴、(泻溜)、崩塌、和(滑坡)。
8、陷穴沿流水线连串出现时叫(串珠状陷穴),成群状出现时又叫(蜂窝状陷穴)。
9、冰川侵蚀对底部土体产生(刨蚀),而对两侧土体产生(刮蚀)。
10、一般情况下雨滴直径大,终点速度高,降雨强度大,(溅蚀)越严重。
11、地表径流的水流可以分为(层流)和(紊流)两种基本流态。
水土保持复习资料

水土保持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水土保持学:研究山地、丘陵区、风沙危害区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水土流失发展的过程,采取一定的综合措施来防治水土流失,从而达到保障农业生产。
2.水土保持: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3.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4.土壤侵蚀: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5.水力侵蚀:是指在降雨雨滴击溅、地表径流冲刷和下渗水分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6.重力侵蚀:是一种以重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土壤侵蚀形式。
它是坡面表层土石物质及中浅层基岩,由于本身所受的重力作用(很多情况还受下渗水分、地下潜水或地下径流的影响),失去平衡,发生位移和堆积的现象。
7.风力侵蚀:指土壤颗粒或沙粒在气流冲击作用下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一系列过程,以及随风运动的沙粒在打击岩石表面过程中,使岩石碎屑剥离出现擦痕和蜂窝的现象。
8.沙漠化:在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的影响,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脆弱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以及在沙漠地区发生了沙漠环境条件的强化与扩张过程。
简言之,沙漠化也就是沙漠的形成和扩张过程9.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
10.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指为达到保持水土,合理利用山区水土资源、防治水土流失危害而修筑的各种建筑物。
11.淤地坝:是指在沟道里为了拦泥、淤地所建的坝,坝内所淤成的土地称为坝地12.水土保持生物措施:是指在山地丘陵区以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良土壤、维持和提高土地生产潜力为主要目的的所进行的造林种草措施,也称为水土保持林草措施。
水土保持学复习重点归纳

⽔⼟保持学复习重点归纳第⼀章绪论1、⽔⼟流失:指在⽔⼒、重⼒、风⼒等外营⼒作⽤下,⽔⼟资源和⼟地⽣产⼒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地表层侵蚀和⽔的流失,亦称⽔⼟损失。
2、⼟壤侵蚀的形式:⾬滴溅蚀、⽚蚀、细沟侵蚀、浅沟侵蚀、切沟侵蚀、⼭洪侵蚀、泥⽯流侵蚀、滑坡。
3、⽔⼟流失危害:1、破坏⼟地资源,蚕⾷农⽥,威胁群众⽣存。
2、削弱地⼒,加剧⼲旱发展。
3、泥沙淤积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4、泥沙淤积⽔库湖泊,降低其综合利⽤功能。
5、影响航运,破坏交通安全。
6、⽔⼟流失与贫困恶性循环,同步发展。
4、⽔⼟保持:是⼭丘区和风沙区⽔及⼟地两种⾃然资源的保护、改良和合理利⽤,⽽不是限于⼟地资源,⽔⼟保持不等同于⼟壤保持。
5、⽔⼟保持的作⽤:江河上游⽔⼟保持,即以⼩流域为单元的⽔⼟保持综合治理,包括调整⼟地利⽤结构、林草措施、⼯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以及监督管理措施。
⼭区⽔⼟保持⼩流域综合治理的作⽤:a 增加蓄⽔能⼒,提⾼⽔资源的有效利⽤;b 削洪补枯,提⾼降⽔资源的有效利⽤;c 降低⼲旱、半⼲旱地区河川径流量;d 控制⼟壤侵蚀,减少河流泥沙;e 改善⽔⽂环境,保护⽔质;f 促进区域(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6、⽔⼟保持三⼤措施:a 林草措施b ⼯程措施c 农业措施7、⽔⼟保持⼯程措施4⼤类:a ⼭坡防护⼯程b ⼭沟治理⼯程 c ⼭洪排导⼯程 d ⼩型蓄⽔⽤⽔⼯程。
8、⼭坡防护⼯程的作⽤:作⽤在于⽤改变地形的⽅法防⽌坡地⽔⼟流失,将⾬⽔及雪⽔就地栏蓄,使其渗⼊农地、草地或林地,减少或防⽌形成坡⾯径流,增加农作物,牧草以及林⽊可利⽤的⼟壤⽔分。
9、⼭坡防治⼯程:梯⽥、拦⽔沟埂、⽔平沟、⽔平阶、⽔簸箕、鱼鳞坑、⼭坡截留沟、⽔窖、蓄⽔池、挡⼟墙。
10、⼭沟治理⼯程的作⽤:在于防⽌沟头前进、沟床下切、沟岸扩张,减缓沟床纵坡、调节⼭洪洪峰流量,减少⼭洪或泥⽯流的固体物质含量,使⼭洪安全地排泄,对沟⼝冲积圆锥不造成灾害。
(沟头防护⼯程、⾕坊⼯程、拦砂坝、淤地坝、沟道护岸⼯程)11、⼩型蓄⽔⽤⽔⼯程的作⽤:在于将坡地径流及地上潜流拦蓄起来,减少⽔⼟流失危害,灌溉农⽥,提⾼作物产量。
水土保持林学-重点

水土保持林学-重点水土保持林学复习重点绪论1、水土保持林学:是根据林学和生态学原理,结合山地丘陵区水土保持和资源综合利用,主要阐述造林基本原理与培育技术,水土保持林规划设计与体系配置建设技术,以及水土保持林体系多种功能与效益的一门应用学科。
2、水土保持林: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调节地表径流,防治土壤侵蚀,减少河流、湖泊和水库泥沙淤积,改善山地丘陵区的农牧业生产条件,提供一定林副产品的天然林和人工林。
3、水土保持林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1)数量少,发展速度慢,不能满足水土保持的要求(2)成活率、保存率低。
这是目前水土保持林发展最关键和最难解决的问题(3)生长缓慢,小老林面积大,既无生态效益,又无经济效益(4)科学研究跟不上生产要求,对生产上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5)树种单一,可替换树种研究较少(6)造林所用苗木质量低(7)对现有林分缺乏管理,重造轻管第一章水文效应1、水土保持林的水文效应:指水土保持林对一个流域或区域的水文要素的影响。
水土保持林对这些要素(如降水、蒸发和径流)进行改变、调控,最终改变地下水与地表水的分配比例,从而改变水文过程,调节地表径流,保持水土。
2、对降雨的三次分配林冠层截留:泛指所有森林植物的地上部分(乔木、灌木和活地被物)枯枝落叶截留(死地被物)枯枝落叶层下的土壤:下渗吸收或产生径流3、林内降雨量包括(林冠通过雨量)和(林冠滴下雨)4、影响林冠截留量的因素(看一眼得了)(1)林冠特性林冠结构:重叠多、孔隙少,截留量多;枝叶量:多>少;湿润程度:干>湿(2)林分特征树种:针叶>灌木>软阔>硬阔;郁闭度;林龄:同一树种因林龄不同,枝叶茂密程度不同,截留率也不相同。
(3)雨量、雨的性质雨量与截留量:正相关关系、非直线性(当林冠截留量IC< C林冠贮水量时)林冠贮水量C:一次降雨中林冠所能容纳的最大降水量。
降雨性质与截留量:雨强越大,降雨越集中,截留量越小;雨强越小,历时越长,有利于林冠充分吸水和吸水后蒸发,截留量越大。
水土保持学重点

水土保持学重点一、名词解释。
1.水土保持:对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2.水土流失:在外营力的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3.土壤侵蚀:土壤或地面其他组成物质在外营力作用下,被剥蚀、破坏、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4.土壤侵蚀程度:土壤原生剖面已被剥蚀的厚度。
5.土壤侵蚀强度:地壳表层土壤在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单位面积和单位时段内被剥蚀并发生位移的土壤侵蚀量。
6.谷坊:山区沟道内为防止沟床冲刷及泥沙灾害而修筑的横向拦挡建筑物。
【是沟道治理的主要工程措施。
高度一般1—3米,最高5米。
】7.死库容:死水位以下的库容称为死库容,也叫垫底库容。
8.死水位:水库在正常运用情况下,允许消落到的最低水位,称死水位,又称设计低水位。
9. 土壤的抗蚀性:指土壤抵抗雨滴打击分散和抵抗径流悬浮的能力。
10. 土壤的抗冲性:土壤抵抗地表径流的机械破坏和推动下移的能力。
用土壤崩解度表示。
11. 水力侵蚀:指在降雨雨滴击溅、地表径流冲刷和下渗水分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部过程。
12. 重力侵蚀:是一种以重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土壤侵蚀形式。
是坡面表层土石物质及中浅层基岩,由于本身所受的重力作用(很多情况还受下渗水分、地下潜水或地下径流的影响),失去平衡,发生位移和堆积的现象。
二、简答题。
1.崩岗侵蚀形成的条件、过程、发展规律和治理技术。
山坡剧烈风化的岩体受水力与重力的混合作用,向下崩落的现象称之为崩岗。
形成条件:(1)有深厚的风化层(2)充沛的降雨条件防治措施:上截,下堵,中绿化。
2.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理论及修复技术。
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的计算方法。
4.水土流失与土壤侵蚀的关系从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二者虽然存在着共同点,即都包括了在外营力作用下土壤、母质及浅层基岩的剥蚀、运搬和沉积的全过程;但是也有明显差别,即水土流失中包括了在外营力作用下水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与损失,而土壤侵蚀中则没有。
水土保持学考试重点南京林业大学

水土保持学考试重点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一、名词解释土壤侵蚀:指土壤及其母质在水、风、冻融和重力等外力作用下的破坏、剥蚀、运输和沉积过程。
土壤侵蚀的形式:是指在一定种类土壤侵蚀外营力的作用下,由于影响土壤侵蚀的自然因素和土壤侵蚀发生的条件不同,使地表形态发生变化而导致的地表形态差异。
土壤侵蚀速率:土壤有效层厚度与土壤年平均侵蚀深度之比。
土壤侵蚀强度:是指单位面积上土壤侵蚀面积上的土壤侵蚀量。
径流系数:指年平均径流深度与年平均降水量之比。
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水土保持林体系:根据地貌位置和保护特点,创造具有不同用途和特定功能的水土保持林物种,并将这些森林物种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即水土保持林体系。
稀疏度:林带垂直剖面上透光孔隙面积与垂直剖面面积之比。
透风系数:是当风向垂直林带时,林带背风林缘在林带高度以下的平均风速与空旷地区相同高度范围内的平均风速之比。
林带威胁土地:由于林带的遮荫以及树根和作物之间争夺肥料和水资源而导致作物减产的现象。
梯田梯田:沿斜坡等高线逐渐上升的梯田。
波状阶地:在缓坡上建造的具有波状截面的阶地。
林带结构:指林带内树木枝叶的密度和分布。
水土保持工程:是改变小地形,控制坡面径流,治理沟壑,防止水土流失,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基本农田,保障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
二、填空1.水土保持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水土流失的形式、分布和危害;土壤侵蚀研究规律和水土保持的措施;研究和制定水土保持规划;研究水土保持效益和水土流失预防监督技术。
2.水土流失的危害是土层变薄,裸地增加;土壤性质恶化,土地生产力下降;河,河水库淤积,减低通航和抗灾能力;恶化生态环境,自然灾害加剧。
3.根据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壤侵蚀可分为正常侵蚀(自然侵蚀)和加速侵蚀。
4.根据土壤侵蚀的时间,土壤侵蚀可分为古代侵蚀和现代侵蚀。
5.土壤侵蚀按外力可分为水力侵蚀、风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淤泥侵蚀石流侵蚀(混合侵蚀)和化学侵蚀。
水土保持学知识点

水土保持学知识点一、名词解释水土保持学、土壤侵蚀、土壤侵蚀量、土壤侵蚀速度、土壤流失量、流域产沙量、侵蚀模数、正常侵蚀、自然侵蚀、加速侵蚀、现代侵蚀、水力侵蚀、溅蚀、面蚀、层状面蚀、鳞片状面蚀、砂砾化面蚀、细沟状面蚀、沟蚀、浅沟侵蚀、切沟侵蚀、冲沟侵蚀、山洪侵蚀、重力侵蚀、陷穴、泻溜、崩塌、滑坡、冻融侵蚀、冰川侵蚀、混合侵蚀、泥石流、泥流、石洪、风力侵蚀、植物侵蚀、层流、紊流、水流挟沙力、块体运动、起沙风速、输沙率、热融作用、热融滑塌、热融沉陷、侵蚀转折坡度、横坡耕作、区田、圳田、治坡工程、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反坡梯田、谷坊、山洪、荒溪、拦沙坝、变坡工程、排导沟、明硐、渡槽、急流槽、改沟工程、农田防护林、农田林网化、林带结构、紧密结构、疏透结构、通风结构、林带疏透度、林带透风系数、林带夹角、防护距离、有效防护距离、防护范围、有效防护范围、植苗造林、埋干造林、扦插造林、植物阻沙作用、机械沙障。
二、填空题1、水土保持是(山丘)区和(风沙)区水与土地两种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
2、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是(强度高、成因复杂、危害严重)。
3、(加速侵蚀)是我们防治土壤侵蚀的主要对象。
4、面蚀是土壤侵蚀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根据它发生的地质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及其表现的形态差异,又可分为层状面蚀、(鳞片状面蚀)、砂砾化面蚀和(细沟状面蚀)。
5、裸露的坡地受到雨滴的击溅而引起的土壤侵蚀称为(溅蚀)。
6、切沟侵蚀的横断面呈(V)型,而冲沟侵蚀则呈(U)型。
7、重力侵蚀是一种以重力作用为主引起的土壤侵蚀形式,它主要有陷穴、(泻溜)、崩塌、和(滑坡)。
8、陷穴沿流水线连串出现时叫(串珠状陷穴),成群状出现时又叫(蜂窝状陷穴)。
9、冰川侵蚀对底部土体产生(刨蚀),而对两侧土体产生(刮蚀)。
10、一般情况下雨滴直径大,终点速度高,降雨强度大,(溅蚀)越严重。
11、地表径流的水流可以分为(层流)和(紊流)两种基本流态。
水土保持复习重点 (1)

一、流域坡面治理1.梯田:在坡地上沿等高线修成台阶式或坡式断面的田地。
2.最优断面满足的条件:要适应机耕和灌溉要求;要保证安全与稳定;要挖填土方平衡。
3.水平梯田规划设计步骤(结合实验一):决定梯田类型及范围;计算边坡稳定角a;计算各断面参数;计算土方量、用功量;按比例绘制田块设计草图;编写设计说明书。
4.鱼鳞坑:鱼鳞坑是拦蓄径流泥沙、陡坡造林的水土保持工程,其形状多为曲线形。
5.鱼鳞坑工程怎样拦蓄坡面径流?(见补充习题)6.山地灌溉工程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老化失修、效益衰减;配套差、灌溉技术落后;水分利用率低;水资源不足;水污染日益严重。
7.蓄水池位置选择。
蓄水池多建于乡村附近、路边、梁岇坡和沟头上部。
池址土质坚实,最好为粘土或粘壤土。
位置选择注意以下几点:(1)有足够的来水量。
(2)小股泉水出露的地方,可在其附近选择合适地点修建蓄水池,长蓄短用。
(3)尽量选在地面较低处,以利于控制较大集水面积。
对于灌溉农田的蓄水池,尽可能做到自流灌溉,同时还应注意排水及来沙情况,以防池顶漫溢或泥沙入池降低蓄水效能。
(4)蓄水池基础应坚实,不能离沟头、沟边太近,以防渗水引起坍塌,距崖坎应保持至少5m的距离,池壁外4m之内无根系发达的树木。
8.水窖:修建在地面以下并具有一定容积的蓄水建筑物。
9.水窖窖址选择(1)有足够的水源。
(2)土层深厚、坚硬,水窖一般应设在质地均匀的土层上,以粘性土壤最好,黄土次之。
(3)便于人畜用水和灌溉农田。
10.斜坡固定工程的类型斜坡固定工程是指为防止斜坡岩土体的运动,保证斜坡稳定而布置的工程措施,包括挡墙、抗滑桩、削坡、反压填土、排水工程、护坡工程、滑动带加固工程和植物固坡措施等。
11.植物护坡的优缺点施工简单,费用低廉,固土、防冲刷效果较好,且可改善生态环境。
12.削坡和反压填土削坡主要用于防止中小规模的土质滑坡和岩质斜坡坍塌。
削坡可减缓坡度,减少滑坡体体积,从而减少下滑力。
二、沟道防护13.沟头防护工程的作用。
水土保持学复习资料

1、土壤侵蚀模数:指单位面积土壤及土壤母质在单位时间内侵蚀量的大小,是表征土壤侵蚀强度的指标,用以反映某区域单位时间内侵蚀强度的大小。
2、水土保持学:研究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发展过程,以及运用综合性技术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从而保障生产(尤其是农业生产)发展的一门新的自然学科。
3、田间持水量:指在地下水较深和排水良好的土地上充分灌水或降水后,允许水分充分下渗,并防止蒸发,经过一定时间,土壤剖面所能维持的较稳定的土壤水含量。
4、径流:径流是指降雨及冰雪融水在重力作用下沿地表或地下流动的水流。
5、土壤侵蚀分类:按土壤侵蚀的速度,可分为正常侵蚀和加速侵蚀。
正常侵蚀:无人类活动干扰;纯粹的自然因素引起地表侵蚀;侵蚀速度缓慢,流失量小,对土壤及其母质破坏极小;参与土壤的形成过程,改善土壤肥力。
加速侵蚀:人类活动破坏陆地自然状态,如毁林开荒、毁草种植等;土壤侵蚀速度大于土壤形成速度;土壤肥力下降以人类出现时代将土壤侵蚀分为古代侵蚀与现代侵蚀。
古代侵蚀:时间:人类出现以前的地史时期;形式:构造运动与海陆变迁;结果:形成现在的地貌轮廓。
现代侵蚀:时间:人类出现后;形式:人类生产活动;结果:植被遭到破坏,土壤活动侵蚀规模和速度逐渐增加,从而限制人们的生产经济6、山洪:山洪是指山区溪沟中发生的暴涨洪水,具有突发性,水量集中流速大、冲刷破坏力强,水流中挟带泥沙甚至石块等,常造成局部性洪灾,一般分为暴雨山洪、融雪山洪、冰川山洪等。
7、泥石流: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具有突然性以及流速快,流量大,物质容量大和破坏力强等特点。
8、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
9、土壤侵蚀: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土壤及其母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
10、水土保持:对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所采取的预防和治理措施。
(完整版)水土保持学复习题

《水土保持学》复习题一、名词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又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水土流失:指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能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土壤侵蚀: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剥蚀、破坏、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水分大循环:大循环是海陆间的大尺度水分交换。
小循环:从海面上蒸发的水汽,上升过程中遇冷凝结又降落至海洋中,或者从陆地上蒸发的水汽上升遇冷凝结后又降落至陆地上,形成的局部水分循环。
容许土壤侵蚀量:小于或等于成土速率的年均土壤流失量。
生态系统:指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
正常侵蚀和加速侵蚀;正常侵蚀—在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中所发生的土壤侵蚀速率小于或等于土壤形成速率的土壤侵蚀。
这种侵蚀不易被人们察觉,实际上也不至于对土地资源造成危害。
加速侵蚀——由于人们不合理活动(如滥伐森林、过度放牧等),再加之自然因素的影响,使土壤侵蚀速率超过正常侵蚀速率,导致土地资源的损失和破坏。
土壤侵蚀强度:某种土壤侵蚀形式在特定外营力种类作用和其所处环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种土壤侵蚀形式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常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土壤及土壤母质被侵蚀的重量来表示(t/km2•a)。
水土保持区划:是在综合分析不同地区水土流失发生、发展、演化过程以及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区划的原则依据和有关指标,按照区内相似性和区际间差异性把侵蚀区划分为各具特色的区块,以阐明水土流失综合特征,指出不同区域农业生产和水土流失治理方向、途径和原则,并直接服务于土地利用规划和水土保持规划。
水土保持措施:指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在水保规划基础上,所采取的工程、林草和农业技术措施的总称。
水土保持考试重点复习内容

绪论1 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事业。
2 水土保持学研究的内容:(1)各种水土流失的形式、分布和危害(2)水土流失规律和水土保持措施(3)水土流失与水土资源调查和评价的方法(4)水土保持效益(5)面源污染的控制3 水土流失危害:(1)耕地减少,土地退化严重(2)泥沙淤积,加剧洪涝灾害(3)影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剧了干旱的发展(4)生态恶化,加剧贫困程度4 荒漠化:是指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危害:造成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土地生产力下降,生产和生存条件恶化,旱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农田、牧场、城镇、村庄、交通线路和水利设施等受到严重威胁。
5 水土保持的特点及其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律1 加速侵蚀:人类活动逐渐破坏了陆地表面的自然状态,加快和扩大了某些自然因素的作用,引起地表土壤破坏和移动,使土壤侵蚀速率大于土壤形成速率,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理化性质恶化,甚至使土壤遭到严重破坏。
2 溅蚀:裸露的坡地受到雨滴的击溅而引起的土壤侵蚀现象(雨滴击溅侵蚀)3 沙砾化面蚀:在土石山区的农地上,由于风化形成的土壤,其土层薄,土壤中所含粗骨物质较多,在分散的地表径流作用下,土壤中的细粒、黏粒及腐殖质被冲走,沙砾等粗骨物质残留在地表,经耕作后又与底土相混合,耕作困难,最终导致弃耕,这种侵蚀过程成为沙砾化面蚀。
4 鳞片状面蚀:在非农耕地的坡面上,由于不合理的樵采或放牧,使植被情况恶化,植被种类减少,生长不良,覆盖度趋于稀疏,以至使得有植被覆盖处和无植被覆盖处受径流冲刷的情形不同,形成了鱼鳞状的侵蚀形态。
5侵蚀沟:由沟蚀形成的沟壑称为侵蚀沟。
6 沟壑密度:单位面积上侵蚀沟总长度,单位以km/km2计。
7 平衡剖面:8 侵蚀基准面:在沟口与河流交汇处,是侵蚀沟的侵蚀基准,通过侵蚀基准所作的水平面,即为侵蚀基准面,也是侵蚀沟下切的极限。
水土保持学 期末重点

名词解释:1.石漠化:由于自然外营力作用导致无土可蚀时出现植被、土壤覆盖的土地转变为基岩裸露而呈现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包括岩溶石漠化、花岗石漠化、紫色土石漠化等石质石漠化。
P2592.喀斯特石漠化: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地生产力严重下降,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的土壤退化现象。
3.风蚀:在强风作用下,土壤表层被吹蚀,使土壤肥力下降而在另一地区遭受风沙埋没的现象。
P314.风蚀荒漠化:也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地区,在脆弱生态条件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使原非沙漠化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特征的类似沙质荒漠环境的退化过程。
/以风力为主要侵蚀营力造成的土地退化。
P1655.水蚀荒漠化:指土壤因降雨而松弛,或被水流剥离,土壤粒子被冲刷到斜面下方,使被冲刷的地方呈现荒漠化的土地退化过程。
6.起始降雨强度:又称临界雨强,通常指能够引起明显侵蚀的降雨强度。
P367.侵蚀性降雨总量:指一年内的降雨总量中引起土壤侵蚀的那部分降雨量。
P368.水土保持规划: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制定的专业水利规划或按特定区域和特定时段制定水土保持的总体部署和实施安排。
P709.水土保持:研究水土流失原因和过程,以及运用综合性技术措施,防治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从而保障生产发展的一门新的自然科学。
P110.水土保持效益:指在水土流失地区通过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及其他再生自然资源所获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总称。
P43511.水土保持措施: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在流域水土保持规划基础上所采取的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农业措施的总称。
P9212.拦渣工程:为专门存放生产建设项目在基建施工和生产运行中造成的大量弃土、弃石、弃渣、尾矿和其他废弃固体物而修建的水土保持工程。
P28213.次生演替:指生物群落在遇到自然灾害的破坏以后,逐步演替恢复至顶级群落的过程。
水土保持学考试试题

水土保持学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40 分)1、水土保持的主要对象是()A 水资源B 土壤资源C 土地资源D 以上都是2、以下哪种措施不属于水土保持工程措施()A 梯田B 鱼鳞坑C 种草D 谷坊3、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外营力是()A 风力B 水力C 重力D 以上都是4、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A 黄土高原B 云贵高原C 华北平原D 东北平原5、植物篱属于哪种水土保持措施()A 工程措施B 生物措施C 农业措施D 以上都不是6、水土保持监测的主要内容不包括()A 水土流失面积B 水土流失量C 土壤肥力D 大气温度7、以下哪种土壤侵蚀类型主要发生在山区()A 水蚀B 风蚀C 重力侵蚀D 冻融侵蚀8、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核心是()A 工程措施B 生物措施C 农业措施D 综合措施9、水土保持规划的基本原则不包括()A 因地制宜B 综合治理C 注重经济效益D 以开发为主10、水土保持林的主要作用不包括()A 保持水土B 防风固沙C 提供木材D 调节气候11、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的坡度标准一般是()A 15°以上B 25°以上C 35°以上D 45°以上12、以下哪种土地利用方式最容易导致水土流失()A 林地B 草地C 耕地D 水域13、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的指标不包括()A 生态效益B 社会效益C 经济效益D 文化效益14、水土保持法规定,禁止在()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农作物。
A 15°B 25°C 35°D 45°15、以下哪种土壤质地的抗蚀性最强()A 砂土B 壤土C 黏土D 以上都不是16、水土流失对河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 含沙量增加B 流量减少C 水质变好D 以上都不是17、水土保持耕作措施中,免耕法的主要优点是()A 减少土壤侵蚀B 节省劳动力C 提高土壤肥力D 以上都是18、以下哪种植物在水土保持中具有固氮作用()A 杨树B 柳树C 刺槐D 紫花苜蓿19、开发建设项目造成的水土流失,由()负责治理。
水土保持学重点(2)

水土保持学重点(2)第一章1.水土流失危害(1)破坏了土地资源,蚕食农田,威胁群众生存(2)削弱了地力,加剧了干旱的发展(3)泥沙淤积河床,加剧了洪涝灾害(4)泥沙淤积水库、湖泊,降低了综合利用功能(5)影响了航运,破坏了交通安全(6)水土流失与贫困恶性循环、同步发展2.水土保持学意义(1)保护了土地资源,增加了耕地,为农业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2)改良了坡耕地,提高了抗旱能力,促进农业高产、稳产(3)发展了山区经济,促进了山区脱贫致富(4)改善了河流的水文状况,减轻了洪涝灾害,保护了人民的生命财产(5)减少了河流的泥沙,改善了水质(6)保护了工矿、交通,促进了航运事业3.我国水土保持发展趋势:(1)由单一措施分散治理转到了以小流域为单元,全面规划、综合集中治理(2)国家省、县开办重点区,形成了点面结合的治理新格局(3)由统一治理,集中经营管理,转向了农户、专业队、个人,多种责任制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机制(4)由单纯的防护型治理转向了开发型治理,治理与开发相结合(5)加强了水土保持的防治对策,形成了依法防治水土流失的新局面(6)在资金使用上引用了竞争机制,提高了投资效益(7)已纳入全国生态环境建设中4.国外水土保持发展趋势:(1)水土保持工作不再局限在农林地上,而是从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流域内水土资源的保护、改良和利用(2)更加关注荒漠化的防治5.水土保持原则(1)把调节与防治地表径流放在首位(2)提高土壤抗蚀能力(3)重视植被的环境保护作用,构建水土保持林,改善小气候,改善生物多样性(4)注意采用改良土壤特性,提高了土壤肥力的措施,把保护与改良相结合(5)采用综合措施防止水土流失(6)因地制宜(7)生态、经济效益兼优原则(8)以持续发展理论指导区域或流域的综合整治第二章1.土壤侵蚀:土壤及其母质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外营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2.土壤侵蚀量: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的物质量。
水保工程学复习

1、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2、土壤侵蚀在水力、风力、冻融、重力等自然营力和人类活动作用下,土壤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3、土壤侵蚀的形式:雨滴溅蚀、片蚀、细沟侵蚀、浅沟侵蚀、切沟侵蚀、山洪侵蚀、泥石流侵蚀、滑坡1地质侵蚀(正常侵蚀或自然侵蚀):指不受人为影响土壤侵蚀2加速侵蚀:指人为影响的侵蚀过程4、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减轻洪水、干旱和风沙灾害,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科学技术。
5、水土保持的作用:江河上游水土保持,即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包括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林草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以及监督管理措施。
山区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作用: a 增加蓄水能力,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b 削洪补枯,提高降水资源的有效利用;c 降低干旱、半干旱地区河川径流量;d 控制土壤侵蚀,减少河流泥沙;e 改善水文环境,保护水质;f 促进区域(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6、水土流失危害:1、破坏土地资源,蚕食农田,威胁群众生存2、削弱地力,加剧干旱发展。
3、泥沙淤积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4、泥沙淤积水库湖泊,降低其综合利用功能。
5、影响航运,破坏交通安全。
6、水土流失与贫困恶性循环,同步发展。
4、水土保持:是山丘区和风沙区水及土地两种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而不是限于土地资源,水土保持不等同于土壤保持。
7、水土保持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是防治水土流失的一项措施。
是应用工程学原理,防治山区、丘陵区、风沙区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并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一项措施。
8、水土保持工程学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而兴建的治坡、治沟、治沙、治滩等工程措施的规划和设计等的一门学科9、水土保持措施是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工程、植物和耕作等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的总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土保持学期末考试重点
径流系数:指某时段内,径流量与同时期降雨量之比。
水土保持耕作含义:是在保土保水保肥的条件下,主要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的耕作措施,是迅速减少坡耕地土壤侵蚀,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生产力实现大面积治理的经济有效的措施。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是指为了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农田降水利用率,提高作物产量,通过改变微地而兴修的一种保持水土蓄水拦泥排水防漏聚肥增产的工程措施。
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应用技术科学。
水土流失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据2002年资料,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7.1%,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65万,风力侵蚀面积191万;年均产生的土壤侵蚀总量45.2亿吨,全国现坡耕地约有15亿吨,坡耕地每年产生的土壤侵蚀量约占总量的33%,侵蚀沟每年产生的土壤侵蚀量约占总量的40%。
坡耕地和侵蚀沟成为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
枯枝落叶层在水土保持中的作用:
A、彻底消灭降雨功能
B、吸收降雨
C、增加地表粗糙,分散滞缓过滤地表径流
D、形成地表保护层维持土壤结构的稳定
E、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修建山边沟的目的及其有点
目的:A、减短坡长,分段截洪径流以防止侵蚀,增进水土保持效益。
B、提供田间作业,道路建立坡地省工经营基础
优点:a、断面稳定,水力因素良好,因沟浅而水流浅,不易造成侵蚀b、可为原地的安全通道,不损失耕地的面积或者栽培株树,且可增加c、山边沟可用为分期完成阶段,即先筑山边沟,以后分年在其间增加构筑,可减少初期投资成本。
25度以上坡耕地需要退耕还林;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可以分为一下4种:1、山坡防护工程2、山沟治理工程3、山洪排导工程4、小型蓄水用水工程
林草植措施:被削减洪峰,涵养水源的作用
降水在经林冠层枯枝落叶层根系层的三次再分配之后,另一部分则以地表径流的形式从地表流走
1、削减洪水作用;一般来说水土保持林草植该来那个土壤作用,对地表的覆盖作用及地被物对径流的阻力作用可以促进降雨向地下渗透,从而减小地表径流,同时当土壤水分达到饱和时一部分水分以土内景流的形式流入江河,成为河川径流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林地地被物具有一定截留作用。
因此水土保持林草在客观上就削弱了洪峰流量的积极作用,即延长洪水的总历时间,削弱洪水总量。
2、水源涵养作用:林草植被的水土保持作用主要是在降雨时通过截流,渗透等途径吸收降雨,减少地表径流,以水分暂时储存的方式防止水土流失。
水源涵养作用是指:暂时储存的水分一部分以上的一土内景流的形式,一部分一地下水的形式补充给河川,从而起到调节河流流太,特别是季节性河川水文状况的作用。
,所以总的来说:森林对河川流量的影响是枯水期流量明显增加,洪水期流量明显减少,即有森林覆盖的流域径流年内分配是均匀的。
一、历史沿革
1、西汉时期,出现梯田雏形
2、1956年成立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
3、1957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暂行纲要》
4、1982年,国务院批准发布《水土保持工作条例》
5、1991年6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00年12月25日,第11届全国人大委员会修订通过
6、1958年北京林学院成立水土保持专业,全国19个院校有
7、1985年,我国成立水土保持学会
二、水土流失的概念及其现状,主要特点及危害
1、水土流失的概念:是指地球陆地表面由水力,风力和重力、冻融等外营力引起的水土资源的损失和破坏,包括地表侵蚀和水的损失。
三、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条件特殊易产生水土流失。
A、地质地貌:山地丘陵高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5%
B、气候,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C、水系最多
D、土壤;西北黄土高原,南方花岗岩地区,土质疏松抗冲击能力差
2、人为因素加大水土流失
A、人口,西北为生态脆弱地带
B、土地资源和利用;过伐过垦过牧,破坏植被,忽略保护
C、经济发展:依赖土地资源
综上所诉:水土流失的成因有:自然和人为因素
四、水土流失的五大特点
1、分布广,面积大;
2、侵蚀强烈,流失总量大;
3、类型复杂,治理难度大;
4、后果严重,损失大;
5、时空分布不均,差异大
三、土壤侵蚀类型和类型划分
1、按导致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分:水力、风力、冻融侵蚀类型;
2、按土壤侵蚀发生时间划分:古代、现代侵蚀
3、按土壤侵蚀发生的速率划分:加速侵蚀、正常侵蚀
四、土壤侵蚀形成
水力侵蚀:包括溅蚀、面蚀(层状面蚀、沙砾状面蚀、鳞片状面蚀、细沟状面蚀)、沟蚀(浅沟侵蚀、切沟侵蚀、冲沟侵蚀)
风力侵蚀:沙尘暴
重力侵蚀::滑坡、崩塌
五、土壤侵蚀的治理措施
1、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指小流域为单位,在水土保持的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农、林、牧副各业用地,布置水土保持林草植被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形成综合防治措施体系,以达到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目的。
2、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本着因地制宜,因害设防,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水土保持林草植被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的密切结合,山水路综合治理的方针,达到全面的、治理与开发的目的。
3、小流域综合治理通常有四个措施体系。
A、林草植被措施防护体系
B、工程措施防护体系
C、蓄水和防水体系
D、农业技术措施防护体系
4、山坡地开发利用水土保持新技术
:是指在坡面上种植作物的同时,修建山边沟和联络道,结合种植覆盖作物和敷盖,山边沟,沟面及上下边坡种草,农田道路与排水沟种草等一系列组合措施。
5、水土保持新技术的意义
A、该技术把农田水土保持与省工经营密切联系起来,为热带亚热带地区坡地农业建立新的发展模式。
B、为代替梯田功能提供了创新措施,它还具有环境保护绿化美化等功能。
C、在许多地形条件下,山边沟系统更能适应现代化坡地农业。
1、生态学
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成分:无机环境
A、生态系统的特点:
A、生态系统是生态学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
B、生态系统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
C、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功能
D、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要经历一系列发育阶段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太阳能转化变为生物能的苏拉一般不超过3%
2、生态农业理论
A、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采用现在生物科学技术的成就,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照各地区的农业资源特点建设高效益,高功能和形成良性循环的现代化农业。
B、生态农业具备的特点:1、绿色植被覆盖度大;2、生物产量最高;3、农副产品利用最合理;4、系统经济效益高;5、系统动态平衡最佳;
3、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是指在水土流失地区建立一种以保持水土为中心生态上稳定环境上安全资源利用上合理的生态农业。
4、建立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的知道方略:一个中心一个前提和4项主导措施,即以强化降水就地入渗防治水土流失为中心,以土地资源管理为前提,以建造植被建设基本农田发展经济林和养殖业为主导措施,建立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体系,实现农林牧综合发展良性循环。
5、可持续发展理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生态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径流形式:地表径流、土壤中流、地下径流
3、生态经济防护林体系(填空)
是在区域人工生态系统建设总体目标下,以优化土地利用为基础,以发挥当地水土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生产潜力为依据,以防护林为主,用林材经济林和薪炭木材等科学布局各林种,树中的合理配置与组合,充分发挥多林种多树种色和那个屋群里的多种功能与效益形成功能完善,生物学稳定生态经济高效的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
一、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涵义、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我国根据兴修的目的极其应用条件:二、梯田
3、梯田的分类:按断面形式分为:阶台式(水平、坡式,反坡、隔坡~)波浪式梯田;按田坎建筑材料分为:土坎、石坎、植物田坎~~
梯田断面设计的基本任务是确定在不同条件下梯田的最优断面
最优断面就是同时达到以下3点要求:
A、要适应机耕和灌溉的要求b、要保证安全和稳定c、要最大限度的省工最优断面的关键是:田间宽度和埂坎坡度
三山边沟、涵义:是指在破面上每隔适当的距离,沿等高方向所构筑的三角形沟
1、水土保持耕作的任务
A、根据天然降水的季节分布,最大限度的把宝贵的天然降水纳蓄为土壤水库之中尽量减少农田内各种形式的径流的产生
B、根据水分在土壤中运动的规律,减少已纳蓄于土壤水库之中水分的各种非生产消耗,如地表蒸发、渗漏等,调节天然降水季节分配与作物生长季节不协调的矛盾
C、根据生态学原理即使采取适宜的措施,促进肥效的提高防止倒伏,消灭杂草及一些病虫害,以提高有效土壤水分对农产品的转化效率。
耕作措施:深耕中耕浅耕免耕
栽培措施:轮作间作混播套种
轮作、间作、套种和混播能够较少水土流失主要在于作物增加了土壤层的覆盖面积和覆盖度,经常使用地表具有两层的作物覆盖,另外物物的根系对土壤和改良土壤有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