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建筑及其思想来源1
论西方建筑中的解构主义
论西方建筑中的解构主义摘要:解构主义是对正统原则和正统标准进行批判性地继承与发展,所谓的正统原则和正统标准就是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原则与标准。
解构主义形式的实质是对于结构主义的破坏、分解与重组,因此,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个人性的特征。
作为后现代景观之一的”解构主义”思潮对文学、哲学、政治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解构主义;正统;创新一、解构主义的起源解构主义哲学主要是以人文哲学为背景而产生的,其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探索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但是它的哲学渊源则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而解构主义的直接来源是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不满于贯穿西方几千年来的哲学思想,基于对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的批判而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对于那种传统的亘古不变的哲学信念发起的挑战,1967年以《文字与差异》、《论文字学》、《语音与现象》这三部书的出版正式宣告解构主义的诞生。
雅克・德里达以人的永恒参与为由,认为书写语言使符号呈现出难以抹灭的物质铭刻,认为作品的意义是多样化的、无止尽的、模糊的。
同时,他强调符号不能使概念有意义,认为语言是一种开放的、变异的、无中心含义的结构状态。
他还认为建筑的目的是控制整个社会的沟通与交流。
因此,反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垄断地位,反对现代主义的权威地位,反对把现代建筑和传统建筑对立起来的二元对抗方式。
总而言之,可以看出解构主义的特点就是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
二、什么是解构主义解构主义实质上是对于结构的破坏、分解与重组,是对正统原则和正统标准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按照解构主义理论,可以运用科学的符号学原理来分析图像,并且分别说明其视觉的、文化的、以及语言的意义,这一分析过程称之为解码。
解构主义的设计师们的共同点是赋予设计艺术作品各种各样的形态,运用相贯、偏心、反转、回转等手法,使其作品具有不安定且富有运动感形态的倾向。
解构主义建筑的历史发展
解构主义建筑的历史发展解构主义建筑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欧美兴起的一种建筑风格,也是一个哲学思潮的延伸。
解构主义建筑试图打破传统建筑的规则和形式,探索建筑的本质和内在结构,强调建筑的材料和构造,以及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本文将从解构主义建筑的定义、特点、代表作品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解构主义建筑的定义解构主义建筑是一种建筑哲学思潮,其核心思想是拆解、重组和反转。
解构主义建筑试图打破传统建筑的规则和形式,探索建筑的本质和内在结构,强调建筑的材料和构造,以及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解构主义建筑的特点是形式多变、材料多样、构造复杂、空间开放、功能多元。
二、解构主义建筑的特点1.形式多变。
解构主义建筑不受传统建筑形式的限制,形式可以是曲线、斜线、破碎、交错、反转等多种变化。
2.材料多样。
解构主义建筑不局限于传统建筑所使用的材料,材料可以是钢、玻璃、混凝土、石材、木材等多种材料的组合。
3.构造复杂。
解构主义建筑的构造往往比传统建筑更加复杂,需要高度的技术和工艺水平。
4.空间开放。
解构主义建筑强调空间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不拘泥于传统建筑的封闭性和单一性。
5.功能多元。
解构主义建筑的功能不仅仅是单一的居住和工作,还包括文化、娱乐、商业、教育等多种功能。
三、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1. 劳伦斯·威斯曼的威滋曼博物馆(1987年)威滋曼博物馆是解构主义建筑的标志性作品,其外观破碎、交错,内部空间错落有致,充满了张力和动感。
2. 弗兰克·盖里的格栅建筑(1992年)盖里的格栅建筑是一座独特的商业大楼,其外观像一个巨大的格子,内部空间则是错落有致的多层结构,给人以惊奇和美感。
3. 丹尼尔·利伯斯金的李光耀图书馆(2005年)利伯斯金的李光耀图书馆是一座以红色玻璃为主要材料的建筑,其外观独特、光彩照人,内部空间则是开放、明亮、舒适。
四、解构主义建筑的未来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建筑的需求不断变化,解构主义建筑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解构主义简介
解构主义简介Introduction to Deconstruction解构主义于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法国,它是哲学家雅克·德里达用于批判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而提出的理论。
解构就是分解结构再进行创新和重组,实质是对结构主义的破坏与分解,它的核心思想是颠覆、破坏和反传统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构主义设计最早出现于建筑领域,其主要特征是把完整的现代主义、结构主义建筑整体破碎处理进行重组,形成破碎的空间和形态,具有个人性和随意性,是对正统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原则和标准的否定与批判。
弗兰克·盖里是当代著名解构主义建筑师,也是“建筑界的编舞师”。
解构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反中心、反权威、反二元对抗。
德里达本人对建筑非常感兴趣,视建筑为控制社会沟通和交流的工具。
解构主义建筑师们认为应把许多存在的现代和传统的建筑因素重新构建,利用更加宽容、自由、多元的方式来建构新的建筑理论构架。
解构主义不但否定了现代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构成主义,而且也对古典的美学原则如对称,和谐,统一提出了挑战。
但解构主义并非随心所欲的设计,尽管不少解构主义的建筑貌似凌乱,但他们仍然考虑结构因素的可能性和室内外空间功能的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解构主义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构成主义。
在20世纪西方批评史上,解构主义提出的反逻各斯中心主义( anti-logocentrism)、延异( differance)、替补(supplementarity)、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等批评理论与策略,也对现代语言文学批评有过独特的贡献。
其一,它消除了长期占据人们思想头脑的逻各斯中心论,打破了等级森严的二元对立,并提出概念之间“并无等级和中心,仅有差异”的观点。
其二,它发现了能指之间的互指、多义和无限延异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文本的开放性和互文性,为此它也强调了读者和批评家的重要作用。
Introduction to DeconstructionDeconstruction originated in France in the 1960s. It was put forward by the philosopher Jacques Derrida to criticize structuralism in linguistics. Deconstruction is to decompose the structure and then innovate and reorganize it. Its essence is to destroy and decompose structuralism. Its core idea is subversion, destruction and anti traditionalism, which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ost-modernism.Deconstruction design first appeared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and its main feature is to reorganize the overall fragmentation of the complete modernism and structuralism architecture, forming a fragmented space and form. It has individuality and randomness, and is a negation and criticism of the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of orthodox modernism and internationalism. Frank Gehry is a famous contemporary deconstructionist architect and 'choreographer in the architectural field'.The greatest characteristic of deconstruction is the theory of anti center, anti authority and anti dualistic confrontation . Derrida himself is very interested in architecture and regards architecture as a tool to control social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 Deconstruction architects believe that many modern and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factors should be reconstructed, and a new architectural theoretical framework should be constructed in a more tolerant, free and diversified way.Deconstruction not only negates constructivism, on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modernism, but also challenges classical aesthetic principles such as symmetry, harmony and unity. However, deconstruction is not a random design. Although many deconstruction buildings seem messy, they still consider the possibility of structural factors and the requirements ofindoor and outdoor space functions. In this sense, deconstruction is just another form of constructivism.In the history of western criticism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anti logocentrism, differance, complementarity, intertextuality and other critical theories and strategies proposed by deconstruction have also made unique contributions to moder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riticism. First, it eliminates the Logos centrism that has occupied people's minds for a long time, breaks the hierarchical binary opposi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view that 'there is no hierarchy and center, only difference' between concepts. Secondly, it finds the relationship of mutual reference, polysemy and infinite extension between signifiers, fully recognizes the openness and intertextuality of the text, and therefore emphasiz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readers and critics.。
深究解构主义建筑艺术意境
深究解构主义建筑艺术意境在现代建筑中,建筑师们有时使用一个富有争议和独特的设计方法,称为解构主义建筑艺术。
这种风格力图挑战关于空间和形式的传统观念,通过散乱、杂乱和不对称等元素来创造戏剧性效果。
深究解构主义建筑艺术意境需要从它的起源、设计理念、建筑原则以及最重要的贡献等方面进行探讨。
解构主义建筑艺术于1980年代由法国建筑师Bernard Tschumi和Peter Eisenman首先提出。
他们坚信,建筑应该成为一种发现和表达自然或社会世界复杂性的手段,反映当代物质和社会的分裂、不稳定和多样性。
相比于传统的建筑风格,解构主义更关注对于建筑本身和环境的重新诠释和加强语言的表现形式,旨在拓宽人们的审美体验,探寻超越现实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设计理念方面,解构主义建筑主要体现出“破坏性批判”的思想。
它试图打破传统建筑思维的束缚,挑战建筑和空间的规律性和结构性,突破语言和技术的限制,从而打造出独特、前卫和引人注目的作品。
同时,解构主义建筑把建筑和城市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追求一种高水平的空间品质和互动性。
最重要的,解构主义建筑使人们开始思考不稳定性、时间和矛盾之间的关系,将建筑转变为永恒与文化的表达载体。
建筑原则实践中,解构主义建筑大量运用了非线性、不对称、折叠、旋转等设计元素。
这些元素旨在突破传统的形态、材料和结构限制,使建筑带有更多明显的破坏和变革性。
解构主义建筑中的不对称性和碎片化的感觉可以创造出新颖、引人注目的效果,使人们对建筑的感觉产生某种强烈的情绪体验。
从技术角度看,解构主义建筑大量采用钢和玻璃这样的现代材料,以创造出一种透明、开放、无限和半透明的空间效果。
对于深究解构主义建筑意境而言,令人不能忽视的是它所带来的美学和社会意义。
解构主义建筑根据每个空间,采用不同的设计理念,最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这种感觉是一种多元性,即一个空间能够引起人们不同的反应。
这种美学效果超越了传统建筑美学,游离于正常意义的轮廓之外。
建筑解构主义分析
建筑解构主义分析摘要】建筑其实是一种由某种文化表现出来的物质形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思想意识得到不断创新,可以说是文化影响着建筑形态。
解构主义建筑作为主流思潮,在我国得到了很多建筑实践。
本文根据工作实践经验,对解构主义作品剖析,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建筑设计。
【关键词】文化;哲学;建筑;建筑思潮;解构主义一、解构主义思潮的起源谈到解构主义建筑我们需要先了解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建筑。
(一)解构主义解构主义产生于法国“五月风暴”的抗议运动。
解构主义大力宣扬主体消散、意义延异、能指自由,力图反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乃至一切封闭僵硬的体系。
强调语言和思想的自由嬉戏,哪怕这种自由仅仅是一曲“带着镣铐的舞蹈”。
除了它天生的叛逆品格,解构主义又是一种自相矛盾的理论。
用德里达的话说,解构主义并非一种在场,而是一种迹踪。
它难以限定,无形无踪,却又无时无处不在。
换言之,解构主义一旦被定义,或被确定为是什么,它本身随之就会被解构掉。
解构的两大基本特征分别是开放性和无终止性。
解构一句话、一个命题、或一种传统信念,就是通过对其中修辞方法的分析,来破坏它所声称的哲学基础和它所依赖的等级对立。
如此看来,解构主义不过是一种典型的权宜之计,或是一种以己之矛攻己之盾的对抗策略。
(二)解构主义建筑理论对发展解构主义建筑的理论贡献的是瑞士的建筑理论家伯纳德-屈米和美国的建筑师、建筑里理论家皮特.埃森曼。
伯纳德-屈米的看法与德里达非常相似,他也反对二元对抗论,屈米把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引入建筑理论,他认为应该把许多存在的现代和传统的建筑因素重新构建利用,以更加宽容的,自由的,多元的方式来建构新的建筑理论构架。
他是建筑理论上解构主义理论最重要的人物,起到把德里达,巴休斯的语言学理论,哲学理论引申到后现代时期的建筑理论中的作用。
皮特.埃森曼是解构主义建筑理论的重要奠定基础的人物。
他与德里达保持长期的联系,大量的书信往来,加深了解构主义在建筑中的发展,应用的理论探讨,奠定了重要的应用基础。
解构主义——哲学和建筑的碰撞
解构主义——哲学和建筑的碰撞1 什么是解构主义建筑?解构主义风格建筑20世纪80年代登上建筑舞台,至今依然活跃,是当代建筑的重要角色。
解构主义建筑不是一种特定的风格,而是秉持解构主义建筑理念的个人主义建筑师的作品集合。
解构主义建筑风格的名称取自解构主义哲学。
1988年在纽约举办的“解构主义建筑展”,展出了7位前卫建筑师的作品,是解构主义登场的标志性事件。
解构主义既反感现代主义乏味的理性,又对后现代主义装饰手法不屑一顾。
解构主义是不受规则约束的建筑风格。
虽然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都寻求改变现代主义建筑的单调乏味,强调形式对建筑的必要性。
但与装饰性的后现代主义不一样,解构主义是对结构秩序和美学秩序的破坏与重组。
后现代主义并不破坏结构秩序,美学实践也没有突破建筑美学框架。
解构主义建筑往往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这种效果的形成不仅仅由于业主的偏好、建筑师的创新,也是结构技术、计算机三维设计、施工实现能力的进步所支持的,更离不开钱的支持。
2 解构主义建筑与解构主义哲学1966年,在解构主义建筑登场前20年,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发表了基于语言学的解构主义哲学。
解构主义哲学的核心理念是“去中心”,否认任何意义上的中心存在,认为“中心并不存在”[1],只承认“活动”存在,而活动是不断被否定的,中心也是不断转移的。
就语言学而言,解构主义将原有结构解构,将解构后的因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结构。
虽然解构主义哲学出现在先,解构主义建筑风格又以解构主义哲学命名,但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解构主义哲学孕育了解构主义建筑艺术。
解构主义哲学与解构主义建筑的关系不是“母子”关系,也不是指导关系,更没有覆盖解构主义建筑风格体系。
解构主义哲学与解构主义建筑风格是理念契合的关系。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并没有涉及建筑艺术,他本人也没有关注建筑和艺术领域,甚至不理解建筑师为什么会青睐解构主义哲学。
德里达说,“解构是反形式、反等级、反结构的,它反对任何建筑所支持的东西。
解构主义建筑
例·盖里 哥根汉姆博物馆 扭转、弯曲、波浪形等富有 动态的体型,造成失稳、滑动、滚动错觉。
3· 叠加、并置 例 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1989
例· 维也纳 某会议室 蓝天社 1983-1988
4·不出场法 残缺、破败,构件不完整,留有悬念,以利想象
来补充。
哥根汉姆博物馆
5·突变 构件之间连结很突然,没有过渡、生硬。
解构主义建筑
解构主义建筑
一·起源 1· 英国 1988年3月,伦敦泰特美术馆:解构主义学 术研讨会 会期一天,上午观看德里达送来的录像带, 讨论建筑问题,下午讨论绘画、雕刻 AD 3/4 1988 专刊:建筑中的解构 英国解构主义建筑是由哲学家发起。
2· 美国 1988年6月:美国大都会现代美术馆: 解构建筑展 展出七名(集团)的十件作品:
国内
汪 坦:
“解构主义”不是一种“风格”,而是一 种意识形态。 “解构主义”思潮是跨哲学引起 的。
《世界建筑》8903
薛求理:
解构主义不是一种哲学。
周剑云:
解构主义不是一种哲学,而是一种研究态 度和方法,解构主义的研究是形而上学的知识 体系、建筑作为文化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构成了 解构主义的研究对象。
型,造成失稳、失重、滑动、滚动、错移、翻 倾、坠落等错觉。
例 ·倾倒 格罗宁根博物馆 荷兰 蓝天社 1995
例· 倾斜造成失稳失重 某工厂 蓝天社 1988-1989
浅析解构主义建筑
浅析解构主义建筑摘要:解构主义是当下建筑设计领域流行的设计理论。
本文通过论述解构主义哲学的内容、形成和对建筑领域的深刻影响来澄清解构主义建筑的概念,着重分析总结了解构主义建筑的特征,并阐述了解构主义建筑的影响与意义。
关键词:解构主义哲学解构主义建筑特征1 解构主义哲学解构是建立在原有的结构之上,分解结构,消解结构中心。
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认为,结构即是逻各斯中心(德里达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总称),本质上就是传统文化的脉络。
一切传统的,既定的概念范畴和分类法都是解构的对象。
西方文化传统中所有解释语言,文学和哲学等明确的,封闭的体系都是解构主义攻击的对象。
索绪尔将语言符号分为能指(声音与形象)和所指(观念与意义)。
解构主义通过对“在场的形而上学”的批判,割裂能指和所指的联系。
也就是说,所有的交流方式,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字,都不能准确清晰的传达信息,语言文字并没有唯一的含义。
“在场的形而上学”指传统形而上学假定真理是语言之外的事实,这种事实可以交流、传达和捕捉。
解构主义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语言不是描述现实和反映经验的手段,不过是能指和所指之间的游戏,因为语言一出现,无数歧义也就产生了”。
语言和语义是不等的,语言的多重解释性致使语言必然包含歧义。
解构主义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哲学界兴起的哲学学说。
1966年10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人文研究中心组织一次学术会议,大西洋两岸众多学者参加,多数是结构主义者,会议的原意是美国哲学迎接结构主义时代的到来。
但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在会议上宣读了《结构·符号与人文科学话语中的嬉戏》的讲演。
他把矛头指向结构主义的一代宗师列维·斯特劳斯,全面攻击结构主义的理论基础,他声称结构主义已经过时,要在美国树立结构主义已为时过晚。
德里达的观点即解构理论,即解构主义哲学。
也有人把解构主义归入后结构主义阵营。
但也有人认为德里达开启了一个“解构主义的时代”。
解构主义建筑的历史发展
解构主义建筑的历史发展解构主义建筑是20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它以“解构”为特征,推翻传统的建筑规则和观念,强调建筑的非线性、非对称和非常规。
本文将从解构主义建筑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探讨其历史发展。
解构主义建筑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英国,由建筑师彼得·库克和约翰·霍奇森领导的著名建筑师团体“黑色红字”提出。
解构主义建筑在当时的建筑界引起了轰动,被视为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种反叛和颠覆。
与传统的建筑风格相比,解构主义建筑更加关注形式的自由和抽象,强调建筑的动态感和不确定性。
解构主义建筑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初期阶段,建筑师们通过使用不规则形状、错位和错落的空间布局等手法,打破了传统建筑的线性和对称性。
他们试图通过拆解和重组建筑元素,使建筑更具表达力和个性化。
代表性的建筑包括法国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和美国洛杉矶的Walt Disney Concert Hall。
随着时间的推移,解构主义建筑逐渐发展出更加复杂和前卫的形式。
建筑师们开始尝试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创造出更具艺术性和哲学性的作品。
例如,西班牙巴塞罗那的格拉西亚公园就是一个以解构主义为特征的城市公园,它将建筑、景观和艺术融合在一起,打破了传统公园的界限和规则。
解构主义建筑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建筑领域,还扩展到了设计、艺术和文化等领域。
许多设计师和艺术家受到解构主义的启发,创造出了许多富有创意和独特性的作品。
解构主义建筑的理念也对现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推动了城市空间的创新和变革。
然而,解构主义建筑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一些人认为,解构主义建筑过于追求形式和效果,忽视了建筑的功能性和可持续性。
此外,解构主义建筑的建造成本较高,施工和维护也较为复杂,不适用于所有场景。
总的来说,解构主义建筑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对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通过打破传统规则和观念,探索建筑的可能性和表达方式。
解构主义建筑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不断演变和创新。
解构主义
解构主义建筑编辑解构主义建筑是在80年代晚期开始的后现代建筑的发展。
它的特别之处为破碎的想法,非线性设计的过程,有兴趣在结构的表面或和明显非欧几里得几何上花点功夫,形成在建筑学设计原则的变形与移位,譬如一些结构与大厦封套。
大厦的完成视觉外观利用不可预料和受控纷乱描绘的刺激出现了无数的解构主义的"样式"。
一些解构主义的建筑师受到法国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文字和他解构的想法的影响。
虽然这个影响的程度仍然对受到怀疑;而其他人则被重申的俄国人构成主义运动中的几何学不平衡想法所影响。
在解构主义,也有对其它二十世纪运动作另外的参考: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互相作用,表现主义,立体派,简约主义及当代艺术。
解构主义的全面尝试,就是让建筑学远离那些实习者所看见的现代主义的束紧规范,譬如“形式跟随功能”,“形式的纯度”,“材料的真我”和“结构的表达”。
在解构主义运动的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包括了1982年拉维列特公园(Parc de la Villette) 的建筑设计竞争(特别德里达和彼得·艾森曼的作品并且柏纳德·楚米的得奖作品), 1988年现代艺术博物馆在纽约的解构主义建筑展览,由菲利普·约翰逊和马克·威格利组织,还有1989年初位于俄亥俄州哥伦布市由彼得·艾森曼设计的卫克斯那艺术中心(Wexner Center for the Arts)。
1建筑思想▪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哲学▪建构主义与俄罗斯未来主义▪当代艺术▪988年现代艺术博物馆展览▪电脑辅助设计2业界批判3风格代表▪解构主义▪建筑师▪思想与建筑风格4备注▪杰出建筑的特征▪重要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1建筑思想编辑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与雷姆·库哈斯的西雅图中央图书馆是当代建筑学中的解构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合理性刚好对立。
它与后现代主义的关系是断然并且是相反。
解构主义建筑代表人物气其作品[1]
7、3 解构主义7、3、1 解构建筑概况20世纪80年代,西方建筑界又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解构主义”的新思潮。
它不仅质疑现代建筑,还对现代主义以后出现的历史主义、通俗主义的思潮持批评态度,试图建立关于建筑存在方式的全新思考。
解构主义建筑的得名,与两次重要活动有关:一次是1988年6月至8月,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名为“解构主义建筑”的七人作品展;另一次是同年7月,在伦敦泰特美术馆举行了一个名为“建筑与艺术中的解构主义”的国际研讨会。
解构主义建筑与解构主义哲学:在思想观念上确实存在着某种关联,一些解构建筑师比较关注哲学,试图将建筑纳入更深层次的文化思考;而另一些解构建筑师则不然,他们更加关注建筑形式与空间的全新创造。
第一类建筑师:伯纳德·屈米、彼得·艾森曼、丹尼尔·里伯斯金、莱姆·库哈斯等。
第二类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弗兰克·盖里、蓝天组等。
7、3、2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伯纳德·屈米:1944年出生于瑞士。
1969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科大学,从70年代到80年代,分别在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A)、普林斯顿大学等执教,在纽约和巴黎成立事务所,现为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研究生院院长。
思想基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福柯的后现代哲学。
代表实例:巴黎拉维莱特公园(1982-1989从“分解”到“叠合”为处理拉维莱特公园开发计划的复杂性和不定性,屈米以“分解”的观念在公园用地上建立起三个结构系统:“面”系统,以一种表层结构来表达;“线”系统,用了许多连接线条和线性构件;“点”系统,精心设计了许多小型构筑物。
“点”、“线”、“面”三个系统,还无法控制公园的整体结构。
屈米将“点”系统上的10.8m 见方的构筑物放置在一个间距为120m的方网格的交叉点上。
构筑物形式各异,但红色却是唯一的保留颜色。
在方网格有秩序地组织下,“点”系统及构筑物具有了决定整个公园结构的作用。
浅析彼得埃森曼的解构主义理念
浅析彼得埃森曼的解构主义理念解构主义建筑是80年代晚期出现的一种较为激进的建筑思潮。
解构主义是由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所创立的批判学派,其主要观点是认为作品是开放的,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读者对文本的解读永远是未完成、不确定的。
解构主义的哲学观,对于现代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其影响也是深远的;所提出的通过“移心”的方式,从而消除建筑的中心,达到解放人的意志,使其得到自由的解放。
彼得-埃森曼,当今前卫的建筑师,在美国建筑界的评价很高,代表作品有辛辛那提设计、建筑、艺术与规划学院与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艺术中心。
他认为建筑的设计是一个排除个人和文化因素过程,建筑形式是一种符号,是由建筑自身的逻辑关系演化而来,强调建筑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
埃森曼的实践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1、早期是对意大利建筑师特拉尼的形式主义解读和“卡纸板住宅”系列的建筑抽象语言元素的研究。
2、中期的柏林IBA社会住宅和俄亥俄州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等设计建筑的抽象图形如何融入复杂关联的“场域”的研究。
3、近期是哥伦布会议中心等设计对城市和建筑环境自发组织能力的研究,包括运用计算机技术对非笛卡尔几何学和复杂空间几何的研究探讨。
彼得-埃森曼通过自己的理论与实践,回应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对其思想研究和分析列举了以下几个关键词:1.非建筑通过对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的研读,埃森曼把“纯建筑”理念下的建筑空间视为一种形式的游戏,从空间的形式入手的“中间”,只是最后刻画而成的建筑的内容。
如从海滩周边的容器和空间的“之间”概念生成的海滩别墅形式,或者是用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生成某个物理研究所的形式,又如采用银河星系的概念生成天文研究所等。
通过一系列的分解和破碎来表现“无中心”、“非建筑”、“非否定”、“非存在”和“反构成”等各种概念。
埃森曼还通过实践表明,作品不仅仅是一个建筑。
2.之间埃森曼所追求的“之间”,是解构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外国近现代建筑史解构主义
例 ·倾倒 格罗宁根博物馆 荷兰 蓝天社 1995
例·倾倒
斯图加特大学太阳能研究所
例
倾斜造成失稳、失重
迪斯尼集团办公楼
3· 叠加、并置 例 维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
1989
4·不出场法
残缺、破败,构件不完整,留有悬念,以利想象来补 充。
无中心
解构主义的特征可以总结为:
1 无绝对权威的,个人的,无中心的 2 恒变的,没有预定设计多元的 3 非同一化的,破碎的,零乱的,模糊的
·重视非理性和伦理性(人的 不相信逻辑。
因素),
·否定说和写的“出场性” ,认 语言 的含义不在符号本身,而在符号之外, 通过符号的比较,差异才能看出 · 文学无中心,作品也没有中 心结构,有 无穷多解。
五,解构主义代表建筑师
屈米 ——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艾森曼 ——西柏林IBA住宅 盖里 ——盖里住宅 ,比尔巴鄂古根汉姆博 物馆 哈迪得—— 香港顶峰俱乐部方案 蓝天组—— 维也纳屋顶增建办公室
美国解构建筑展 由约翰逊发起。
二 解构主义的特点
解构主义建筑是在80年代晚期开始的后现代建筑学的 发展。它的特别之处为破碎的想法,非线性设计的过程, 有兴趣在结构的表面或和明显非欧几何上花点功夫,形 成在建筑学设计原则的变形与移位,譬如一些结构与大 厦封套,大厦的完成视觉外观利用不可预料和受控纷乱 描绘的刺激出现了无数的解构主义的"样式"。
解构主义从结构主义的阵营中来,解构主义旨在通过拒 斥中心,颠覆秩序,解构人与理性的优先地位已达到西 方形而上学阵营的彻底反叛。
三 解构主义哲学与解构主义建筑
解构主义,曾称后结构主义,是对结构主义 哲学的反拨。结构主义是认识事物,认为事 物存在着一种系统的诸要素组织方式。20 世纪60 年代晚期,这一观点遭到质疑。 德里达声称:结构主义已经过时,提出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 注:De- 离开、除去、反
扎哈·哈迪德建筑设计思想及作品分析
扎哈·哈迪德建筑设计思想及作品分析摘要:扎哈·哈迪德是建筑界瞩目的明星建筑家,她以绘画、数字计算机为设计工具,表达她超前、面向未来的设计理念。
扎哈在进行实践的同时也一直十分关注建筑创作理论,这使得扎哈的前卫设计理念解构主义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也为她的创作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总结,同时能够使她保持创作的活力与激情。
扎哈在空间造诣上有着与其他建筑师不同的手法,对于在建筑空间关系研究上产生了新的贡献。
关键词:扎哈·哈迪德;建筑设计手法;设计思想;解构主义一、扎哈·哈迪德“解构主义”设计理念和思想(一)“解构主义”的概述解构主义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探索,可以营造建筑物优雅、柔和的外表和保持建筑物与地面若即若离的状态,达到理想的效果。
扎哈·哈迪德是世界上著名的女建筑设计师,是“解构主义”的典型代表。
她的作品都有解构理念蕴藏在其中,她提倡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对线条和块面的充分使用,作品风格柔中带有刚毅,作品风格夸张,却又不失美感,大胆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反映出都市建筑繁复的特质和丰富的世界,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她刚毅而又带有女性柔美的性格相关。
她也在一些“随形”和流动的建筑设计方案之中流露出贴近自然的浪漫品位。
(二)“解构主义”设计理念的形成过程1、“解构主义”的起源20世纪初,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当时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欧洲有些相近,被欧洲的一些现代艺术所吸引,新的观点在苏联迅速的传播,容纳到它的苏联的艺术中去,一些艺术家将艺术直接引向抽象之路,扎哈·哈迪德的“解构主义”设计思想由此逐渐产生。
扎哈·哈迪德的“解構主义”设计理念与她的个人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童年时期的扎哈痴迷于精美繁复的波斯地毯,总是专注的观察地毯的图案。
扎哈的父亲送给他一面不对称的镜子,她慢慢地喜欢上了不对称。
因此,在她后期的设计中,会大量的运用不对称的手法,是这些作品富有艺术的灵魂。
解构主义相关资料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解构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源于法国的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思想。
它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涉及文学、哲学、艺术、建筑等多个领域。
解构主义所倡导的是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试图揭示固有概念和观念的不稳定性,挑战二元对立和固定化的思维模式,以达到对历史和文化的解构和重建。
解构主义的前提是一种对固定二元对立的怀疑态度。
传统上,人们习惯将事物划分为对立的两个极端,如好与坏、男与女、黑与白等。
然而,解构主义主张这种二元对立实际上是虚构的,因为没有事物是完全固定的或绝对的。
解构主义认为,事物的意义并不是固定的,而是由语言和文化进行建构的。
因此,解构主义试图揭示这种固定性的虚假性,并提出了一种对语言和文本的批判性阐释方式。
解构主义的核心概念是“差异”和“延迟”。
在传统的二元对立体系中,一方的存在必然排斥另一方的存在。
然而,在解构主义的观点下,事物的存在是相对的,通过与其他事物的对比和区别来确定。
事物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的延迟是解构主义的关注点。
差异是指事物之间的差别,而延迟是指在差异的基础上推迟决定或识别事物的边界。
通过扩大差异和延迟边界的认定,解构主义试图打破二元对立的限制,并以新的视角来看待事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文学领域,解构主义对传统文本的阐释提出了挑战。
传统上,文本被认为有一个明确的含义和结构,在读者阅读时传达给读者。
然而,解构主义主张文本的意义是多样和动态的,不是由作者单方面决定的。
解构主义通过关注文本中的差异性和模棱两可的部分,试图展现文本的复杂性和多义性。
事实上,解构主义认为文本具有自己的内在矛盾和隐含的意义,需要读者进行主动的解读和阐释。
在艺术领域,解构主义试图挑战传统艺术的创作和观赏方式。
传统上,艺术被认为是一种符号和象征的表达,通过艺术作品来传达某种特定的主题或观念。
然而,解构主义批评传统艺术的固定意义和结构,主张拆解和重构艺术作品。
解构主义建筑名词解释
解构主义建筑名词解释
解构主义建筑是一种建筑风格,源于20世纪初期欧洲现代主义运动,强调对建筑结构的分解和重构。
这种建筑风格主张将复杂的结构分解为基本组件,并通过对这些组件的重新组合来创造新的建筑形式。
解构主义建筑的主要特点包括:
1. 反对传统建筑形式:解构主义建筑试图摆脱过去建筑形式的束缚,创造出新的、更加现代化的建筑形式。
2. 强调结构的重要性:解构主义建筑认为建筑结构是建筑的灵魂,通过分解和重构结构,可以创造出更加美观和高效的建筑。
3. 重视材料的质感:解构主义建筑强调材料的质感和纹理,追求独特的建筑外观。
4. 对建筑形式进行批判性思考:解构主义建筑对建筑形式进行批判性思考,试图发现传统建筑形式的弱点,并对其进行改进和创新。
在解构主义建筑中,最常见的结构组件包括:
1. 块:解构主义建筑中最常见的结构组件是块。
块可以是各种形状和大小,通常被组合在一起以创造新的建筑形式。
2. 线条:解构主义建筑中的线条是一种基本的几何元素,可以用于创造建筑的形状和韵律。
3. 形式:解构主义建筑中的形式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用于描述建筑的形状和结构。
除了以上常见的结构组件外,解构主义建筑还有许多其他组件和元素,如窗户、门、管道、楼梯等。
解构主义建筑的形式通常以简单的几何形状为主,但也
可以采用复杂的抽象形式。
解构主义建筑的影响十分广泛,不仅影响了现代建筑,也对当代艺术、文学和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被认为是现代主义建筑的进一步发展,也是现代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风格之一。
设计思潮(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
3
解构主义设计
一种重要的现代设计风格,是后现代时期的设计师在对设计形式 及其理论进行探索时所创造的,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建筑设计 界。其理论以德里达在60年代创立的解构主义哲学为基础。
解构主义设计师: 现代主义设计 后现代主义历史风格 现代主义设计 构成主义设计
单调形式 过分装饰化、商业化 表现统一整体性 表现有序的结构感
西方现代设计思潮
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
第一节
结构主义
1 解构主义 (Deconstruction)
解构看重的是差异和重复,而不是对立和矛盾。因此,法国 学 者 德 里 达 用 的 是 deconstruction( 解 构 ) , 而 不 是 destruction(摧毁)。 解构就是要颠覆以逻辑为中心的话语。 (消解的例证)
美国解构主义大师 弗兰克盖里 1989-1994年期间设计的瑞士巴塞 尔的“维特总部”大楼,室内
捷克跳舞的房子-Rasin Building 設計這棟建築的是被稱後現代解構主義建築大師的 美國建築師Frank Gehry及捷克建築師Vladimir Milunic
按照解构主义理论,我们运用科学的符号学原理来分析图 像,并且分别说明其视觉的、文化的以及语言的意义,这一分 析过程被解构主义理论家称之为解码。 1978年,朱迪丝· 威廉逊(Judith Williamson)在她的著作 《对广告的解码:广告中的观念形态及意义》中就用解构的方 法分析广告的意义,这也是解构主义理论运用于平面设计理论 分析的最初尝试。
hussein chalayan,被称为当今最具创意, 最具实验性、概念化的时装设计师之一,
对于传世不朽之作——IBM招贴广告,应是学设计的人员 必上的一课。这幅招贴的设计者保罗· 兰德(Paul Rand)作为世 界设计大师,在广告设计和字体设计领域的开拓给设计职业带 来了深刻的影响。
关于解构主义建筑
美国建筑师埃森曼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美
术馆、瑞士建筑师屈米的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和德国建筑师贝尼希的斯图加特大学太阳能 研究所,现在比较多地被认为是解构主义的 例子。我们从这几座以及其他的解构主义建 筑中看到的最突出之点是建筑师极度地
采用歪扭、错位、变形的手法。
瑞士建筑师屈米的巴黎拉维莱特公园
三、解构主义建筑突破传统建筑 的形式禁忌
解构主义建筑进一步突破传统建筑的形式禁忌,完
全拒绝传统建筑艺术所强调的完整统一、整齐规则、 严谨有序等构图章法,尝试塑造一种前所未有的建 筑形象。其中显示的叛逆性及异端精神同德里达的 颠覆西方传统文化的解构主义哲学观点是相通的。 建筑艺术中的异端精神并非自今日始,本世纪初达 到一个高潮,最近则是以解构主义建筑名目出现的 又一次冲击波。它的影响会有多大,时间能有多长, 尚待观察。这一次的冲击除了同哲学上的解构主义 思想有关联外,也同科学新进展对人们思想的影响 有一定关系。
四、总结
目前“解构主义建筑”尚不多见,许多
还停留在纸上,很可能未来将出现成熟 和成功的作品。 重要的不是名称而是实质,从一种哲学 思潮引来的“解构主义”名称可能消失, 而以松散、错位、偶然、无序、 奇险为特征的建筑风格则会渗透到更多 的建筑作品中去,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五、图片欣赏
美国解构主义大师弗兰克盖里1994年设计的巴黎“美国文化中心”是解构主 义的代表作
德里达的著作以晦涩难懂著称,但由于其观点的激
进与极端性质,他的思想有很大的冲击力和启发性, 对西方许多学术领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许多原来 的结构主义学者变成了解构主义者,形成一股解构 风。很自然地,这股风也吹到了建筑学界。 1988年3月在伦敦泰特美术馆办过为期一天的解构 主义国际学术讨论会,与会者上午讨论绘画和雕刻。 同年6月,纽约现代艺术展览馆举办解构主义建筑 展览,展出七位建筑师的建筑作品的模型和图画。 从此解构主义建筑成了一个热门话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2 年法国文化部向全球设计师征集设计方案, 希望建立一个不同反响的21 世纪的城市公园, 并突破传统的庭院和公园的模式。在众多当代名家如黑川纪章、 迈耶、格罗夫、莫尔等都进行了方案投标的角逐中, 伯纳德.屈米带有结构主义 色彩的方案脱颖而出, 获得了巴黎“ 维莱特公园” 的设计( 见图1) 。该方案将 三个自立的、有序的系统, 即点、线和面系统相叠加。点系统由10 m见方的一些 方格组成, 线系统是一组古典式的轴线, 面系统是一组纯几何图形: 圆、方和三角 形。每个系统都是一个理想化的结构开始, 一个传统的、秩序的机械装置。但是, 当进行叠加时, 它们有时产生变形( 通过干扰) , 有时加强, 有时没有什么变化。 结果在系统之间就是一系列糊不清的交叉, 一种复杂事件的天地。强调多元化、 高度模糊化、凌乱化的方法达到建立新的可能性的目的, 但其结构复杂, 工程技 术方面难度很大。同时埃森曼与德里达一起被授予设计“ 维莱特公园”的部分 内容, 德里达认为该实验建筑是“在解构主义建筑这个名义下所做的是解构最直 接最强烈的肯定” , 并认为, 解构建筑“ 在建筑学意义上重建了建筑本身” , 继 而发表了《疯狂的观点— 当代建筑6》 , 其中阐述了建筑不是简单服务于外在目 的的观点。
3 解构主义建筑的发展
3. 1 解构主义建筑思潮来源 解构主义建筑思潮来源有二: 一是法国哲学家雅克.德里达( Jacques Derr ida)为代表的解构主义哲学, 德里达的理论在哲学之外尤其是建筑领域 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本人认为解构建筑是对解构最直接最强烈的肯定; 二是20世纪20年代俄国的先锋派构成主义。 3. 2 两项重要活动 解构主义建筑作为现代主义建筑的离经叛道者, 数十年来引人瞩目。它 的兴起与20 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两项活动有密切关系: 一是1988年6 月23 日至8 月30 日菲利浦. 约翰逊( Ph illip Johnson)和 马克.威格利(M a rkW ig ley) 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主持的“ 解构主义建筑” ( Deconstructive A rchitecture)七人作品展。7名建筑师是盖里、库哈斯、哈 迪德、里伯斯金、蓝天组、屈米和埃森曼。 二是1988年7月9 日, 伦敦泰特美术馆和学院团体联合举行了一天的名为 “建筑与艺术中的解构主义”的国际研讨会; 会后还策划了AD杂志1988年3 /4期合刊专号, 刊名为《建筑中的解构主义》。 在这两次活动的推动下, 解构主义建筑开始正式登上国际建筑舞台。
藤井博已( Hiromi Fujii) 则是埃森曼的一个追随者, 也是解构大师之一, 涉 及的许多建筑表明了不出场的美; 没有了的墙和窗、切了的面、无色彩的表面 等, 他借助东方园林的理论将德里达的解构理论诠释并别具一格, 提出东方色 彩的“ 散点透视” , 用“东方园林的散逸的多重空间层次, 离散状的空间片断, 构筑多重迷离的解构天地” 。 除了上述几位解构主义设计家外还有丹尼尔. 里伯斯坎( Daniel Libeskind) 、 根特.本尼尔( Gunter Behnish) 、莫佛西斯设计集团(Morphosis) 、凯特.曼里 尼( Kate Mant ilini) 等等, 他们为解构主义实验建筑的探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解构主义建筑也正是在他们的尝试、推动下对当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构主义建筑及其思想来源
1 解构主义哲学
1. 1 解构主义哲学来源 “解构” ( Deconstruction)一 词来自马丁. 海德格尔(Martin He idegger 1889- 1976) 的名 著<<存在与时间》, 具有分解、 颠覆、揭示之意。 “解构”在哲学、语言学和文 艺批评领域译作消解哲学、解 体批评、分解论及解构主义等。
4 解构主义建筑的问题及发展
解构主义在声势上很大, 在建筑设计探索上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解构主义 本身存在着一系列的具体问题。解构主义建筑理论试图从建筑语言上重组建筑, 实现建筑意义的真实表达,虽然实现了反传统的建筑形式, 但同时造成了光怪陆离 的建筑景观和对解构主义的混乱认识。从为数不多的优秀解构主义作品中, 可以 看到现代主义风格之外的一种理性风格, 从这种意义上说, 解构主义建筑作品实 现了对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冲击。但是由于本身的一系列问题, 如: 结构过于复 杂, 增加工程技术的困难和建筑造价、建筑形式的破碎感与城市的文脉毫无联系, 无法成为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社会大众对解构主义建筑理论存在保留心理; 这些问题是解构主义与生俱来的弊端, 这些使它没有什么可能成为国际建筑的主 流。它仅仅是实验性、艺术表现性的支流而已, 其市场化几乎不可能。 或许荷兰建筑师库哈斯为我国中央电视台设计的这一组新大楼, 将成为解构 主义建筑在新世纪的一个里程碑性的建筑。它由两座高达230 m 的”Z“字楼交 叉缠绕,塔楼由悬臂结构连接,离地面160m——塔楼连接部分的结构借鉴了桥梁 建筑技术,不同的是,这个“桥”的某些部分足有14层楼高,桥上还包括一段伸 出75m的悬臂,前端没有任何支撑。地上52层、地下3层,设10层裙楼,主楼的 两座塔楼双图1 央视新大楼向内倾斜达到令人惊异的6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比萨斜 塔的5.5度倾斜。
解构主义的直接来源则是法国哲学家德里达从语言学研究中提 出的。1967 年, 《论文字学》、《文字与差异》 和《语音与现象》 的出版标志了解构主义的正式诞生。德里达认为语言是无等级制度 的。他还认为书写语言使符号呈现不可抹去的物质铭刻, 并对读者意 味着作者“ 不在场” ( Absent) , 即认为作品的意义是多样的、无终 极的、模糊的。 同时, 他把结构主义语言学创始人索绪尔关于“差异性支撑着意 作用” , 以及“语言符号的结构层次性学说” 推至极端, 强调符号不 能使概念有意义, 认为语言是一种开放的、变异的、无中心含义的解 构状态。 另外一个代表人物罗兰.巴特则认为阅读是人们可以看到的一种 联系、一种呼应, 或一种参照, 这样瓦解了文本的单纯性和直线性, 即 提出了复合文本的概念。由此可以看出解构主义德里达在对语言学 的产生, 成长于对结构主义的否定, 是对解构主义的分解和破坏。 综合德里达的各种论述, 不难看出解构主义的最大特色是反中心、 反权威、反二元对抗、反非黑即白的理论。
1.3 解构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
解构主义最基本的立场就是张扬自由与活力, 反对秩序与僵化, 强调多 元化的差异, 反对一元中心和二元对抗。 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 在万物背后都有一个根本原则、 一个中心语词、一个支配性的力、一个潜在的神或上帝, 这种终极的、真 理的、第一性的东西构成了一系列的逻各斯( logos) , 背离逻各斯就意味着 走向谬误。解构主义及解构主义者批判这种文化传统, 打破已有的单元化 的秩序( 不仅仅指社会秩序, 而且还包括个人意识上的秩序),否定事物原有 理念, 提出对事物的结构进行解构以使其骨架显现出来( 从批判对象的理论 中抽出一个典型的例子, 对它进行剖析、批判和分析, 通过自己的意识而建 立对于事物真理的认知) , 从而, 赋予事物新的思想。
屈米的拉维列特公园
3.4 解构主义建筑的概述 解构主义建筑作为一种建筑思潮, 以解构主义哲学为出发点, 反对传统的价值观念, 消 解传统的秩序体系, 具有貌似零乱( 冲破理性教条的局限性, 引入随机、偶然等被理性 排斥的因素), 实则做了内在结构因素和总体性考虑的高度理性化特点。解构主义建筑 能带给人们巨大的视觉冲击, 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视觉形象。 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有: 盖里、库哈斯、哈迪德、 里伯斯金、蓝天组、屈米和埃森曼。这些解构主义建筑 师的惯的逻辑顺序, 对原有的 传统建筑观念进行消解、淡化,体现出无中心、无重点、 无权威、多元性、非线性等特点。在解构主义建筑出现 之后, 传统的建筑设计方法改变了, 建筑成了一种即兴创 作, 很多解构主义建筑师连一张完整的工程图都没有, 一 种随意拼凑, 一种“在搬运中被损坏的模型”, 一种支离破碎 的古怪堆积出现了— 于是很多人认为解构主义建筑是 “纸上的建筑”, 认为它们无法被修建, 但事实证明他们是错 误的。如哈迪德的维特拉消防站, 没有一面墙是垂直的。 被认为是无法修建的,但还是建成了(图1)。 图1 哈迪德的维特拉消防站 总之, 虽然解构主义建筑遭到众多非议, 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反对传统形式与美学的 精神以及其富有表现力的复杂形式, 对建筑空间形态的丰富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1. 2 解构主义哲学的发展
1967年, 德里达发表了后来被称作“解构三部 曲”的代表作: 《语言与现象》 (对胡赛尔的现象符 号学理论的解构阅读)《书写语言学》 ( 分析了西方 语言和文化理论对书写的压制, 并描绘出新的书写理 论) 、《写作与差异》论文集( 探讨的是哲学、文学、 精神分析与人类学中的书写问题) 。德里达在这些 作品中毫不留情地批判“现象学”与结构主义, 为 “解构主义”缔造了理论基础, 同时, 这三部著作也 被视作是“解构主义”全面诞生的标志。 1968年德里达在法国哲学学会(巴黎) 提出一篇 论文《difference 论》。 1972年, 德里达出版了另三本巨著, 一本是探讨 哲学、语言学与文学边缘问题的《哲学的边缘》, 一 本是探讨意义、嫁接、播撒的巨作《播撒》, 另一本 是会谈集《立场》 ( Pos ition) 。 20世纪70年代落户在美国, 获得另一命名: “后 结构主义”。之后便成为美国高等学府最流行的理 论, 并渗透人文史哲各领域。 20世纪80年代以保罗迪曼为首的耶鲁批评派大 力的传播解构主义和德里达学说。 20世纪90年代末德里达新著《马克思主义的幽 灵们》、《友谊中的政治》和J. 卡布托的《一揽子 解构主义》等重要书籍问世, 充分有力地澄清了关于 解构主义的一些庸俗使用和糊涂认识。
2、解构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解构主义哲学的产生是以人文哲学为背景, 二战后欧美哲学由过去占主流的理性主义与新发 展起来的非理性思潮平行发展,在各分秋色的情 况下发展起来的。20 世纪50, 60 年代“人本主 义” 哲学得到了发展空间, 其主要代表流派有: 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和结构主义。其中结构 主义是一个比较有影响的学派, 它在发展过程中 吸取语言符号学的方法, 对各个领域的研究起到 了示范作用。建筑学中的符号学理论就是在这种 背景下产生的, 为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和解构主 义建筑的发展和完善奠定基础。结构主义哲学受 语言符号系统结构主义方法的推动, 为以后语言 学的解构主义的诞生促使解构哲学的产生并影响 到解构主义建筑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