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
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实验
![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8129d11b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81.png)
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实验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是一种用于研究物质结构和性质的非常成熟的技术,在化学、生物、材料科学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其原理是利用微波入射激发样品内部电子的自旋,然后通过测量样品吸收或散射微波的信号,可以获得有关样品组成、结构和性质的信息。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介绍微波电子自旋共振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流程和结果分析。
一、实验原理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实验的基本原理是:受到强磁场激发的电子会产生自旋共振,即自旋能级间的跃迁。
当在该系统中施加一定频率的微波信号时,电子上下能级之间的跃迁就会发生改变,从而产生吸收或散射微波的信号。
因此,只要控制磁场强度和微波频率,就可以获得样品的电子自旋共振信号,并利用该信号分析样品内部的结构、组分、成分等。
二、实验流程1. 实验样品的制备实验样品的制备是微波电子自旋共振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样品的质量、纯度、形状、尺寸和含水量等因素都会影响实验结果。
因此,在样品制备的过程中,需要仔细控制实验参数,尽可能排除干扰因素。
2. 磁场和微波信号控制为了产生自旋共振信号,需要优化磁场和微波信号的参数。
具体来说,需要根据样品的特性和实验要求,控制磁场强度、方向和微波频率等参数,从而使得自旋共振的跃迁能够发生。
3. 信号接收与分析通过调节微波信号的频率和强度,可以探测样品内部的电子自旋共振信号。
实验中,通常使用一套专门的信号接收和分析系统,包括高灵敏度的微波探测器、相位差锁定放大器、数据采集器等设备,从而获得高精度的自旋共振信号。
三、实验结果分析在微波电子自旋共振实验中,由于样品内部电子的自旋共振能够反映其结构和性质,因此,该技术在绝大多数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如化学、生物、材料科学等。
下面以单个丙烯酸甲酯单元为例,阐述微波电子自旋共振实验的应用:在实验中,我们使用樟脑作为标准物质,探测单个丙烯酸甲酯单元的自旋共振信号。
结果发现,当微波信号在249GHz处施加时,样品中出现两个自旋共振峰,分别对应电子自旋顺/反平行的两个状态。
电子自旋共振
![电子自旋共振](https://img.taocdn.com/s3/m/b5c58f34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ef.png)
电子自旋共振电子自旋共振(ESR)是一种可以在原子结构中检测到的现象,它是由电子在原子内部动量轴上可观察到的快速旋转移动而产生的。
电子自旋共振以分子自旋共振(MRS)和核磁共振(NMR)形式存在。
这种共振是由电子能级变化所推动的。
电子自旋共振最常用于衡量原子或分子中电子结构变化的能量,并可以提供作为研究实验和模拟的基础。
电子自旋共振的原理电子自旋共振的原理是指电子的自旋磁矩的共振作用与电场的作用之间的相互作用。
当电子磁矩接近某些特定频率(通常与电场频率相关)时,电子受到电场的加速,使其达到自旋共振状态。
电子自旋共振可以被用来测量原子或分子中电子能级变化的能量,通常用于衡量电子磁矩迁移的时间和量。
电子自旋共振的应用电子自旋共振的应用广泛,它可以用于衡量原子或分子中电子能级变化的能量,从而帮助科学家和实验室技术人员更精确地观察和模拟细节。
例如,它可以用于研究介质中有机结构的改变,进而帮助开发新药或材料;它也可以用于研究物质拓扑结构,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材料性能或拓扑保护;它还可以用于研究各种环境条件下的电子自旋能级变化,从而帮助研究生物的结构。
总之,电子自旋共振可以帮助科学家们更深入地理解原子和分子结构,发现新的、更有效的材料和药物,从而改善人类社会的福祉。
电子自旋共振的将来发展由于电子自旋共振可以用于检测有机物及其他分子的结构,它已经成为科学家研究分子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手段,而随着纳米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电子自旋共振也有可能成为研究纳米材料的重要手段,从而改变人类的生活。
例如,已经有研究通过电子自旋共振来研究肿瘤细胞的结构,以及如何细胞分裂;有研究可以用电子自旋共振来检测抗生素和其他药物在分子水平上的活性;有研究更可以用电子自旋共振来检测纳米粒子的结构和活性,从而发现更具有传感性的纳米材料。
因此,电子自旋共振可以用于研究几乎所有有机或非有机物质的电子结构,以及电子与电场之间的相互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自旋共振也将拥有更多的应用,为人类提供更多的帮助,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微波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波形分析
![微波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波形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0382e43cf84b9d528ea7a2c.png)
配器产生与样品谐振腔所反射的微波信号等幅同 相 的反射 波 , 时微安 表 的指示 应基本 为零 。 此 将检
波信 号接 人示 波器 Y轴 , 扫场 信 号接 入 示 波器 X 轴, 调节直 流 磁场 的大小 , 在示 波 器 上一 般就
能级之间的能量差 △ E与#  ̄静磁场 B 成正 比 bi J 。
映 的物理过 程 。
1 实验 原 理
含 有未 成对 电子 的 物质 , 没 有 外 磁 场 的作 在
用时 , 这些未成对 电子的取向是随机的, 它们处于
相 同 的能量 状态 ; 当它 们受 到外 磁场 的作用 时 , 发 生能级 分 裂 , 为 塞 曼 ( ema ) 裂 , 称 Ze n 分 两相 邻 磁
第2 4卷
第 6 期
大
学
物
理
实
验
Vo. 4No 6 12 .
De . O 1 c2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1 0 1年 1 月 2
P YS CAI XP H I E ERI ENT (F GE M ) COIIE
文 章 编 号 :0 72 3 ( 0 1 o — 0 1 0 10 —94 2 1 ) 6 0 2 — 3
析指出下 凹和上凸波形都为共振吸收信号 , 当波形 的上 下两 部分等大 时 , 为色散信号 , 波形 的上下两部 分不等大时 , 为色散信 号和共振 吸收信号 的合成 。从理论上解释 了共振信号 的变化所反映 的物理过程 。 关 键 词: 电子 自旋共振 , 吸收信号 , 色散信
文献标 志码 : A 中图分类号 : 6. 05 2 2
3 波 形 分 析
发 生 自旋 共振 时 , 外加 磁 场 和驰 豫 作用 对 顺 磁 物 质 的磁 化强 度矢量 的共 同作 用可用 著名 的布
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 实验报告
![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 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5b66817b0717fd5360cdcfa.png)
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引言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简称ESR)也称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是1944年由扎伏伊斯基首先观测到的,它是磁共振波谱学的一个分支。
在探索物质中未耦合电子以及它们与周围原子相互作用方面,顺磁共振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并且具有在测量过程中不破坏样品结构的优点。
目前它在化学,物理,生物和医学等领域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实验目的1.本实验的目的是在了解电子自旋共振原理的基础上,学习用微波频段检测电子自旋共振信号的方法。
2.通过有机自由基DPPH的g值和EPR谱线共振线宽并测出DPPH的共振频率,算出共振磁场,与特斯拉计测量的磁场对比。
3.了解、掌握微波仪器和器件的应用。
4.学习利用锁相放大器进行小信号测量的方法。
实验原理电子自旋共振研究的对象是有未偶电子(即未成对电子)的物质,如具有奇数个电子的原子和分子,内电子壳层未被填满的原子和离子,受辐射或化学反应生成的自由基以及固体缺陷中的色心和半导体、金属等。
通过对物质的自旋共振谱的研究,可以了解有关原子,分子及离子中未偶电子的状态及周围环境方面的信息,从而获得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
例如对固体色心的自旋共振的研究,从谱线的形状、线宽及g银子,可以估算出缺陷的密度,了解缺陷的种类,缺陷上电子与电子的相互作用,电子与晶格的相互作用的性质等。
电子自旋共振可以研究电子磁矩与外磁场的相互作用,通常发生在波谱中的微波波段,而核磁共振(NMR)一般发生在射频范围。
在外磁场的作用下的能级发生分裂,通常认为是塞曼效应所引起的。
因此可以说ESR是研究电子塞曼能级间的直接跃迁,而NMR则是研究原子和塞曼能级间的跃迁。
也就是说,ESR和NMR是分别研究电子自旋磁矩和核磁矩在外磁场中磁化动力学行为。
1.电子自旋磁偶极矩电子自旋磁偶极矩和自旋磁矩m的关系是其自旋磁偶极矩与角动量之比称为旋磁比其表达式为因此,电子自旋磁偶极矩沿磁场H方向的分量应该写为式中为电子自旋角动量的z分量量子数,为玻尔磁子。
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实验
![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cdeac52890c69ec3d5bb7581.png)
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和掌握各个微波波导器件的功能和调节方法。
2. 了解电子自旋共振的基本原理,比较电子自旋共振与核磁共振各自的特点。
3.观察在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现象,测量DPPH样品自由基中电子的朗德因子。
4. 理解谐振腔中TE10波形成驻波的情况,调节样品腔长,测量不同的共振点,确定波导波长。
5.根据DPPH样品的谱线宽度,估算样品的横向弛豫时间。
【实验仪器】FD-ESR-C型微波电子自旋共振实验仪,双踪示波器【实验原理】概述:电子自旋的概念是Pauli在1924年首先提出的。
1925年,S.A.Goudsmit和G.Uhlenbeck 用它来解释某种元素的光谱精细结构获得成功。
Stern和Ger1aok也以实验直接证明了电子自旋磁矩的存在。
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缩写为ESR,又称顺磁共振(缩写为EPR,Paramagnetic Resonance)。
它是指处于恒定磁场中的电子自旋磁矩在射频电磁场作用下发生的一种磁能级间的共振跃迁现象。
这种共振跃迁现象只能发生在原子的固有磁矩不为零的顺磁材料中,称为电子顺磁共振。
1944年由前苏联的柴伏依斯基首先发现。
它与核磁共振(NMR)现象十分相似,所以1945年Purcell、Paund、Bloch和Hanson等人提出的NMR实验技术后来也被用来观测ESR现象。
ESR己成功地被应用于顺磁物质的研究,目前它在化学、物理、生物和医学等各方面都获得了极其广泛的应用。
例如发现过渡族元素的离子、研究半导体中的杂质和缺陷、离子晶体的结构、金属和半导体中电子交换的速度以及导电电子的性质等。
所以,ESR是一种重要的近代物理实验技术。
ESR的研究对象是具有不成对电子的物质,如(1)具有奇数个电子的原子,象氢原子;(2)内电子壳层未被充满的离子,如过渡族元素的离子;(3)具有奇数个电子的分子,如NO;(4)某些虽不含奇数个电子,但总角动量不为零的分子,如O2;(5)在反应过程中或物质因受辐射作用产生的自由基;(6)金属半导体中的未成对电子等等,通过对电子自旋共振波谱的研究,即可得到有关分子、原子或离子中未偶电子的状态及其周围环境方面的信息,从而得到有关的物理结构和化学键方面的知识。
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 实验报告
![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 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74faff5a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a1.png)
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报告尽管已有许多相关实验报告,但是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仍然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对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的发展、原理及实验过程进行介绍,并且结合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已经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实验手段。
这项技术因其能够对样品中的电子自旋进行研究而备受关注。
微波段自旋共振技术的原理是在一个恒定的磁场下,通过激发电子自旋共振,测量其信号并获得有关样品的信息。
自旋共振技术的主要优点就是非常灵敏,且对样品的结构和性质影响较小,因此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自旋共振技术在生物、化学、物理和材料科学等领域都有很多应用,例如分析分子的电子结构、研究材料的磁性质等。
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技术的原理是通过恒定磁场下,微波的作用使得电子自旋产生共振。
这个共振条件基于以下的方程:h vf = g βB其中,h是普朗克恒量,v是微波的频率,f是微波的频率,g是自旋因子,β是玻尔磁子,B是磁场的强度。
这个方程的含义是,只有在微波的频率与自旋强的Larmor频率相等时,片子才会被激发并发生共振。
我们在实验中选用的是X带波长,手动控制,500MHz的电子自旋共振实验仪。
实验的样品为硫酸铜晶体,样品的数量约为2克,形态为粉末状。
首先,我们使用电路测试仪校定了实验仪的频率响应和信号强度,调节了相应的参数。
接着,我们将样品加入到样品区域中并且应用外加磁场。
我们通过电磁铁控制了磁场的大小和方向,使其与样品中的晶体结构相匹配。
然后,我们开始测量样品的自旋共振信号。
我们测量了不同磁场强度下的自旋共振信号,得到了带宽、共振场和线宽等参数。
最终,我们将实验结果汇总,得到样品中电子自旋的一些基本特性。
四、实验结果的讨论我们的实验结果表明,硫酸铜晶体中的电子自旋共振信号具有强的带宽和共振场信号,但是线宽比较宽,这表明样品中的自旋共振信号比较弱,但仍然可以通过微波来激发自旋共振。
我们还发现,磁场的大小和方向对许多参数都有很大的影响。
基于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测量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基于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测量电磁波的传播速度](https://img.taocdn.com/s3/m/75a2e88b71fe910ef12df8d1.png)
第 1 o期
刘 竹琴 , : 于微 波 段 电 子 自旋 共 振 测 量 电 磁波 的传 播 速 度 等 基
2 5
微波 源产生 的微 波 信 号 经环 行 器 、 波 导 后进 入 扭
谐振 腔 .在谐 振 腔 未 达 到谐 振 状 态 时 , 振 腔 中 谐
的波 长 , 电磁波 的频率 . 为
图 1 微 波 段 电子 自旋 共 振 器 件 组 合 图
资 助项 目 : 西 省 教 育 厅 2 1 年 科 学 研 究 项 目计 划 ( . 1KO 1 ) 陕 01 No 1J 9 5 作 者简 介 : 竹 琴 ( 98 ) 女 , 西 榆 林 人 , 安 大 学 物 理 与 电子 信 息 学 院 副 教 授 , 士 , 要从 事 实 验 物 理 的 教 学 和 刘 16一 , 陕 延 学 主 科研工作.
式为 ( 6 。 C )N—NC H ( 。 。 它 的 第 二 个 氮 H NO ) , 原子 上有 1个未 成 对 电子 , 用之 可观 察 到 强 的共
步, 也打破 了光 速无 限 的传 统 观念 ; 物理学 理论 在 研 究 的发 展里 程 中 , 不仅 为 粒 子 说 和波 动 说 的 它 争 论提供 了判 定 的依 据 , 而且 最 终 推动 了爱 因斯 坦 相对论 理论 的发 展.测 量 电磁 波传 播 速度 的方 法较 多 , 如 旋 转 齿 轮 法 、 转 镜 面 法 、 尔 盒 例 旋 克 法 .本 文所 用 的方法是 利用 具有 未 成对 电子 的 ]
有微 波反射 出来 , 被反 射 出来 的微 波 又经扭 波导 、 环行器 进入 晶体 检波 器检 波后 至示 波 器.由示 波 器 的扫描 线位置 高 低 可 知检 波 后 电流 的 大小 ( 扫 描线 位置 高则 检 波 电流 大 , 描 线位 置 低 则 检 波 扫
电子自旋实验报告
![电子自旋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611bbeca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67.png)
电子自旋共振学号:09XXXXX 姓名:xxx 班别:xxx合作人:xxx 实验日期:xxx 自我评价:优一、实验目的1、了解电子自旋共振理论。
2、掌握电子自旋共振的实验方法。
3、测定 DPPH 自由基中电子的 g 因子和共振线宽。
二、实验原理原子的磁性来源于原子磁矩,由于原子核的磁矩很小,可以略去不计,所以原子的总磁矩由原子中各电子的轨道磁矩和自旋磁矩所决定。
在本单元的基础知识中已经谈到,原子的总磁矩μJ与P J总角动量之间满足如下关系:式中μB为玻尔磁子,h为约化普朗克常量,由上式得知,回磁比(1)按照量子理论,电子的L-S耦合结果,朗德因子(2)由此可见,若原子的磁矩完全由电子自旋磁矩贡献(L=0,J=S),则g=2。
反之,若磁矩完全由电子的轨道磁矩所贡献(S=0,J=L),则g=1。
若自旋和轨道磁矩两者都有贡献,则g的值介乎1与2之间。
因此,精确测定g的数值便可判断电子运动的影响,从而有助于了解原子的结构。
将原子磁矩不为零的顺磁物质置于外磁场B0中,则原子磁矩与外磁场相互作用能由式(9.0.10)决定,那么,相邻磁能级之间的能量差△E=γhB0(3)如果垂直于外磁场B0的方向上施加一幅值很小的交变磁场2 B1cosωt,当交变磁场的角频率ω满足共振条件hω=△E=γhB0(4)时,则原子在相邻磁能级之间发生共振跃迁。
这种现象称为电子自旋共振,又叫顺磁共振。
在顺磁物质中,由于电子受到原子外部电荷的作用,使电子轨道平面发生旋进,电子的轨道角动量量子数L的平均值为0,当作一级近似时,可以认为电子轨道角动量近似为零,因此顺磁物质中的磁矩主要是电子自旋磁矩的贡献。
由(1)和(4)两式可解出g因子:g=hf0/μB B0(式中f0为共振频率,h为普朗克常数)本实验的样品为DPPH(Di-Phehcryl Picryl式为(C6H5)2N-NC6H2·(NO2)2,如图9.3.1所示。
它的第二个氮原子上存在一个未成对的电子,构成有机自由基,实验观测的就是这灰电子的磁共振现象。
电子自旋共振的原理及其应用
![电子自旋共振的原理及其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25f80f00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4f.png)
电子自旋共振的原理及其应用电子自旋共振(ESR)是一种重要的物理学研究技术,可应用于磁性材料、电子结构分析、化学反应、生物医学等领域。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电子自旋共振的原理及其应用,以期为您带来更加深入的了解。
1. 电子自旋共振的原理1.1 自旋概念在介绍电子自旋共振的原理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自旋”的概念。
自旋是指微观粒子的固有角动量,类似于物体的自转。
电子、质子、中子等都具有自旋角动量。
然而,与物体的自转不同的是,自旋是量子力学中的概念,即微观粒子只有两个基本自旋状态:上自旋(spin up)和下自旋(spin down)。
1.2 电子自旋共振的基础电子自旋共振是一种成像技术。
在这种技术中,样品首先被放入一个静磁场中,此后一个高频电磁波将被辐射在样品上。
这个电磁波的频率将由样品中电子的自旋状态的差异而变化。
如果这些电子处于两种可能的自旋状态之间的过渡状态中,辐射将吸收并转化为旋转状态。
检测这一过程就是通过探测吸收射线的强度,并由此计算出电子自旋共振的特性。
1.3 电子自旋共振的测量测量ECE的方法是通过台式电子自旋共振仪。
静磁场由一个永久磁铁提供,而高频电磁波由一个投射装置提供。
通过不断改变磁场的方向并记录吸收射线的强度变化,我们获得了以强度为纵轴、磁场强度为横轴的电子自旋共振谱。
从这个谱中可以识别复合物分子中有关电子场样品的结构和组成。
2. 电子自旋共振的应用2.1 化学分析电子自旋共振可应用于化学分析。
通过对各种分子、离子、原子、掺杂材料等形成的自由基进行电子自旋共振研究,可以了解材料的结构、电子参数、电子互动等。
同时,由于电子自旋共振可以对样品进行无损测量,因此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2.2 医学影像电子自旋共振还可应用于医学影像。
MRI技术即是基于电子自旋共振的,它通过利用静磁场和高频电磁波对人体内的氢原子进行激发和检测,来获得人体器官的像像。
因此,摄影师可通过MRI技术来观察人体内部情况,以便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
教学用微波电子自旋共振谱仪
![教学用微波电子自旋共振谱仪](https://img.taocdn.com/s3/m/87d51228bcd126fff7050b61.png)
a d a l ir y c r n u o u e o to n r wig b x a ,ec W i h rto r cso n mpie ,sn h o o sc mp trc n r la d d a n , o c r t. f t t e mei fp eiin。man an bl y h it ia it i a d ie p n ie e s ti s i befrt ee p r n d c t n i nv riis n n x e sv n s ,i s ut l o h x ei a me te u ai n u iest . o e
间出现的共振跃迁等现象。它是探索物质中未偶合电子 以 及它们与围环境相互作用的非常重要的方法 , 有很高 的
灵敏度 和分辨 率 , 量 时不 破 坏样 品 的结 构 。因 此 已经 被 测 广泛运用 于物理 、 学 、 化 生物 、 古 、 考 生命科 学等 领域 。
分、 扫描和放大部 分、 采集和控制部 分 , 以及计算 机终端
Ab t a t n t i p p r h e i n o e k n d c t n lmir wa eEPR s e to t ri d s u s d a c r ig t h sr c :I h s a e ,t ed sg f n w i d e u a i a c o v a o p c r me e ic s e c o d n t e s o r q ie n ft e mo e n p y ise p r e tM ir wa eEPR p c r me e .Th e a p r t s i s p r t l q i p d e u r me t h d r h sc x e i n c o v o m S e to t r en w p a a u s e a a e y e u p e wih ma y n w d r e h o o is s c s s l ma n tcmo u a in f l t n e mo e n t c n l g e u h a ma l g e i d l t i d,so y s a nn g e ,l c i g d t co o e l wl c n i g ma n t o k n e e t r
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报告
![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7ae6c01a32d7375a41780c2.png)
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报告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子数目比由高能态跃迁向低能态的数目多,这个条件是满足的,因为平衡时粒子数实验仪器磁铁结构图越大,核磁共振吸收信号也越强为了使稳恒磁场在一定范围内连续可调,在磁铁结构上增设了机械调场装置2.核磁共振探头:核磁共振探头一方面提供一个射频磁场,另一方通过电子线路对中的能量变化加以检测,以便观察核磁共振现象下图是本实验所采用的核磁共振探头的方框经检波放大环节送至示波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实验讲义电子自旋共振谱仪是根据电子自旋磁矩在磁场中的运动与外部高频电磁场相互作用,对电磁波共振吸收的原理而设计的因为电子本身运动受物质微观结构的影响,所以电子自旋共振成为观察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状态的一种手段又因为电子自旋共振谱仪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并且观测时对样品没有破坏作用,所以电子自旋共振谱仪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和医学生命领域实验中,通过示波器可以观察到共振信号,李萨如图形及色散图,又因为共振信号发生四. 实验记录1)调节适当可以观察到共振信号波形如图2所示:2)可以观察到李萨如图形如图3所示:3)可以观察到色散图如图4所示:电子自旋共振?l? Pl?电子的自旋磁矩?s??ePsmePs为电子自旋运动的角动量,e为电子电荷,me为电子质量自旋角动量和自旋磁矩分别为?s? Ps?由公式可以看出电子自旋运动的磁矩与动量之间的比值是轨道轨道磁矩与角动量之间比值的2倍对于单电子的原子,总磁矩?j与总角动量Pj之间有?j??gePjme之中,还处于由根据公式 f=?Br?=ge/2mc其中:h??10?34,f??106,?B??10?24中国石油大学近代物理实验实验报告成班级:姓名:同组者:教师:实验7-2 微波法测电子自旋共振实验图7-2-3 DPPH的结构图7-2-1 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实验装置框图图7-2-2 微波电子自旋共振仪谐振波长?0、谐振频率?0和腔的形状、体积、波形及腔内介质性质等有关样品置于谐振腔中微波磁场Hmw的最大处,使其处于相互垂直的稳恒磁场B0和微波磁场Hmw中,与谐振腔一起构成谐振系统,如图7-2-4所示当满足共振条件,即微波磁场Hmw角频率等于?B0时,样品从微波磁场中吸收能量,破坏谐振状态,造成样品谐振腔的微波反射,反射的微波经环行器进入晶体检波器,由晶体检波器检出形成共振信号考虑到发生共振时,样品谐振腔内能量下降,为了保证谐振能够持续,必须从外部微波场中补充能量,这就要求外部微波场的图7-2-4 样品放置图图7-2-5 DPPH的吸收与色散信号图7-2-6 微分斜率法判定线型11中国石油大学近代物理实验实验报告成班级:材料物理1303 姓名:王鲁峰同组者:徐永涛,邴旭晨教师:周丽霞实验7-2 微波法测电子自旋共振实验图7-2-3 DPPH的结构图7-2-1 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实验装置框图图7-2-2 微波电子自旋共振仪谐振波长?0、谐振频率?0和腔的形状、体积、波形及腔内介质性质等有关样品置于谐振腔中微波磁场Hmw的最大处,使其处于相互垂直的稳恒磁场B0和微波磁场Hmw中,与谐振腔一起构成谐振系统,如图7-2-4所示当满足共振条件,即微波磁场Hmw角频率等于?B0时,样品从微波磁场中吸收能量,破坏谐振状态,造成样品谐振腔的微波反射,反射的微波经环行器进入晶体检波器,由晶体检波器检出形成共振信号考虑到发生共振时,样品谐振腔内能量下降,为了保证谐振能够持续,必须从图7-2-4 样品放置图外部微波场中补充能量,这就要求外部微波场的频率应等于样品谐振腔的谐振频率由晶体检波器形成的共振信号分为两路,一路直接传输到示波器的y1,而另一路则经微分和放大后接到示波器的y于晶体检波器后)一起用于调节谐振腔的工作状态实验时,在共振条件附近,仔细反复调节单螺调配器、短路活塞及晶体检波器,可以得到峰形尖锐、信噪比好的不同类型的共振信号,如图7-2-9所示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可以从样品谐振腔耦合系数β的变化中得到简单解释分析表明,检波晶体在线性检波状态下,最佳耦合条件为临界耦合,由于1 ??1所以样品谐振腔谐振时的反射系数Γ为零,即样品谐振腔与波导完全匹配当发生共振时,样品吸收微波磁场能量,腔内损耗增加,从而导致样品谐振腔固有品质因数的下降,使β。
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报告
![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f75a552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fb.png)
电子自旋共振实验报告电子自旋共振(ESR)是一种通过电子自旋与外加磁场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共振现象。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验方法验证电子自旋共振现象,并测定其相关参数。
实验仪器与原理。
本实验采用的是X波段电子自旋共振仪,其原理是利用微波磁场与电子自旋的相互作用,使电子自旋能级发生跃迁,从而产生共振信号。
实验仪器主要由微波源、磁场控制系统、探测器和数据采集系统组成。
实验步骤。
1. 调节磁场,首先,通过磁场控制系统调节磁场强度,使其符合实验要求。
2. 调节微波频率,接下来,调节微波源的频率,使其与电子自旋的共振频率相匹配。
3. 探测共振信号,将样品放置在探测器中,观察并记录共振信号的强度和频率。
4. 数据采集,利用数据采集系统对共振信号进行采集和处理,得到相关参数。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测得样品的电子自旋共振信号,得到了共振频率和共振线宽等参数。
通过进一步处理数据,得到了样品的g因子和电子自旋弛豫时间等参数。
实验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样品的电子自旋共振特征参数,进而对样品的结构和性质进行分析。
通过对比不同样品的实验结果,可以进一步研究样品的特性和应用。
实验结论。
本实验成功验证了电子自旋共振现象,并得到了样品的相关参数。
这些参数对于研究样品的结构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样品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电子自旋共振的原理和实验方法,掌握了相应的实验技能。
同时,实验结果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和信息,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探讨电子自旋共振的机理和应用,不断完善实验方法,提高实验技术水平,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就是本次电子自旋共振实验的报告内容,谢谢阅读!。
电子自旋共振
![电子自旋共振](https://img.taocdn.com/s3/m/cbde8a36b90d6c85ec3ac6d2.png)
电子自旋共振引言电子自旋共振(简称ESR)是1944年由前苏联的扎伏伊斯基(N.K.завоискии)首先观察到的。
它是探索物质中未偶合电子以及它们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非常重要的方法,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测量时不破坏样品的结构,因此,已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医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
实验目的1.学习观测微波波段电子自旋共振信号的方法。
2.测量CuSO4·5H2O单晶电子的g因子和共振线宽。
实验原理电子自旋共振研究的对象是具有未偶电子(或称未成对电子)的物质,如具有奇数个电子的原子和分子,内电子壳层未被填满的离子,受辐射或化学反应生成的自由基以及固体缺陷中的色心等等。
通过对这些物质的自旋共振谱的研究,可以了解有关原子、分子及离子中未偶电子的状态及周围环境方面的信息,从而获得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
例如对固体色心的自旋共振的研究,从谱线的形状、线宽及g因子,可以估算出缺陷的密度,了解缺陷的种类,缺陷上电子与电子的相互作用,电子与晶格相互作用的性质等等。
自旋为S的电子,其对应的磁矩为:(11.3-1)式中S为以h为单位的自旋角动量,g为朗德因子。
在外磁场B中,由于与B的相互作用而产生能级分裂。
对于电子,S=1/2,能级分裂为二,如图11.3-1所示。
相邻两能级的间隔为:(11.3-2)根据磁共振原理,如果在与B相垂直的平面内,施加一个频率为υ的交变磁场B1,当满足条件(11.3-3)时,电子就会吸收B1的能量,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
这就是电子自旋共振现象,又称顺磁共振。
由式(11.3-3)可知,满足共振条件有两种办法:①固定υ,改变B,这种方法称为扫场法;②固定B,改变υ,这种方法称为扫频法,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大多采用扫场法。
共振吸收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在平衡态下,低能态E1的粒子数N1比高能态E2的粒子数N2多,这样才能显示出宏观(总体)共振吸收,因为热平衡时粒子数分布服从玻耳兹曼分布(11.3-4)由(11.3-4)可知,因E2>E1,显然有N1>N2,即吸收跃迁(E1→E2)占优势,然而随时间推移及E2→E1过程的充分进行,势必使N2与N1之差趋于减少,甚至可能反转,于是吸收效应会减少甚至停止,但实际并非如此,因为包含大量原子或离子的顺磁体系中,自旋磁矩之间随时都在相互作用而交换能量(自旋-自旋作用),同时自旋磁矩又与其周围的其他质点(晶格)相互作用而交换能量(自旋-晶格作用),这使处在高能态的电子自旋有机会把它的能量传递出去而回到低能态,这个过程称为弛豫过程,正是弛豫作用的存在,才能维持着连续不断的磁共振吸收效应。
产品名称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实验仪
![产品名称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实验仪](https://img.taocdn.com/s3/m/7ee9bfbf08a1284ac85043b3.png)
产品名称: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实验仪
产品型号:HAD-FD-ESR-C
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实验仪型号;HAD-FD-ESR-C
电子自旋共振也称为电子顺磁共振,它是指电子自旋磁矩在磁场中受相应频率的电磁波作用时,在它们的磁能级之间发生共振跃迁的现象。这个现象在具有未成对自旋磁矩的顺磁物质(即含有未耦电子的化合物)中能够观察到。因此,电子自旋共振是探测物质中未耦电子以及它们与周围原子相互作用,从而获得有关物质微观结构信息的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能够深入到物质内部进行细致分析而不破坏样品结构以及对化学反应无干扰等优点。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和医学等领域的研究中。
2.样品管外径4.8mm
3.微波频率计测量范围8.2GHz-12.4GHz分辨率0.005GHz
4.数字式高斯计测量范围0-2T分辨率0.0001T
5.波导规格BJ-100(波导内尺寸:22.86mm×10.16mm)
应用该仪器可以完成以下实验内容:
1.观察标准样品DPPH的电子自旋共振现象。
2.用微波频率计测量实验时的工作频率,根据共振条件估算所需要的恒定磁场。
3.应用高斯计测量恒定磁场,根据共振条件计算标准样品DPPH的g因子。
4.调节样品腔长,测量三个谐振点位置,计算波导波长。
仪器主要技术参数:
1.短路活塞调节范围-65mm
微波法测电子自旋共振实验
![微波法测电子自旋共振实验](https://img.taocdn.com/s3/m/ad2fd36daf1ffc4ffe47ac1b.png)
中国石油大学 近代物理实验 实验报告 成 绩:班级: 姓名: 同组者: 教师:实验7-2 微波法测电子自旋共振实验【实验目的】1、 了解电子自旋共振理论2、 掌握电子自旋共振的实验方法3、 测定DPPH 自由基中电子的g 因子和共振线宽【实验原理】1、电子自旋共振基础原子中的电子在沿轨道运动的同时具有自旋,其自旋角动量为 () 1+=S S p S (7-2-1)其中S 是电子自旋量子数,2/1=S 。
电子的自旋角动量S p 与自旋磁矩S μ间的关系为 ()⎪⎩⎪⎨⎧+=-=12S S g p m e g B SS e S μμμ (7-2-2) 其中:e m 为电子质量;eB m e 2 =μ,称为玻尔磁子;g 为电子的朗德因子,具体表示为 )1(2)1()1()1(1++++-++=J J S S L L J J g (7-2-3) J 和L 为原子的总角动量量子数和轨道角动量量子数,S L J ±=。
对于单电子原子,原子 的角动量和磁矩由单个电子决定;对于多电子原子,原子的角动量和磁矩由价电子决定。
含有单电子或未偶电子的原子处于基态时,L=0,J=S=1/2,即原子的角动量和磁矩等价于单个电子的自旋角动量和自旋磁矩。
设g m e e2=γ为电子的旋磁比,则 S S p γμ= (7-2-4)电子自旋磁矩在外磁场B (z 轴方向)的作用下,会发生进动,进动角频率ω为B γω= (7-2-5)由于电子的自旋角动量S p 的空间取向是量子化的,在z 方向上只能取m p z S = (S S S S m -+--=,1,,1, )m 表示电子的磁量子数,由于S =1/2,所以m 可取±1/2。
电子的磁矩与外磁场B 的相互作用能为 B B B E z S S γμμ21±==⋅= (7-2-6) 相邻塞曼能级间的能量差为B g B E B μγω===∆ (7-2-7) 如果在垂直于B 的平面内加横向电磁波,并且横向电磁波的量子能量 ω正好与△E 相等时,即满足电子自旋共振条件时,则电子将吸收此旋转磁场的能量,实现能级间的跃迁,即发生电子自旋共振。
9.2 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
![9.2 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https://img.taocdn.com/s3/m/db05b1c2f705cc1754270914.png)
实验9.2 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一、引言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简称ESR)也称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简称EPR),是1944年由扎伏伊斯基首先观测到的,它是磁共振波谱学的一个分支。
在探索物质中未耦合电子以及它们与周围原子相互作用方面,顺磁共振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并且具有在测量过程中不破坏样品结构的优点。
目前它在化学,物理,生物和医学等领域都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二、实验目的1. 本实验的目的是在了解电子自旋共振原理的基础上,学习用微波频段检测电子自旋共振信号的方法。
2. 测定CuSO4·5H2O单晶体、DPPH中电子的g因子和共振线宽。
3. 了解、掌握微波仪器和器件的应用。
4. 学习利用锁相放大器进行小信号测量的方法。
三、实验原理电子自旋共振研究的对象是有未偶电子(即未成对电子)的物质,如具有奇数个电子的原子和分子,内电子壳层未被填满的原子和离子,受辐射或化学反应生成的自由基以及固体缺陷中的色心和半导体、金属等。
通过对物质的自旋共振谱的研究,可以了解有关原子,分子及离子中未偶电子的状态及周围环境方面的信息,从而获得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
例如对固体色心的自旋共振的研究,从谱线的形状、线宽及g因子,可以估算出缺陷的密度,了解缺陷的种类,缺陷上电子与电子的相互作用,电子与晶格的相互作用的性质等。
电子自旋共振可以研究电子磁矩与外磁场的相互作用,通常发生在波谱中的微波波段,而核磁共振(NMR)一般发生在射频范围。
在外磁场的作用下的能级发生分裂,通常认为是塞曼效应所引起的。
因此可以说ESR是研究电子塞曼能级间的直接跃迁,而NMR则是研究原子核塞曼能级间的跃迁。
也就是说,ESR和NMR是分别研究电子自旋磁矩和核磁矩在外磁场中磁化动力学行为。
1. 电子自旋磁偶极矩电子的自旋磁偶极矩μ和自旋磁矩m 的关系是μ=μ0m 。
微波电子顺磁共振
![微波电子顺磁共振](https://img.taocdn.com/s3/m/c58e2d6c84868762cbaed5d9.png)
微波电子顺磁共振电子顺磁共振又称电子自旋共振。
由于这种共振跃迁只能发生在原子的固有磁矩不为零的顺磁材料中,因此被称为电子顺磁共振;因为分子和固体中的磁矩要紧是自旋磁矩的奉献因此又被称为电子自旋共振。
简称〝EPR 〞或〝ESR 〞。
由于电子的磁矩比核磁矩大得多,在同样的磁场下,电子顺磁共振的灵敏度也比核磁共振高得多。
在微波和射频范畴内都能观看到电子顺磁现象,本实验使用微波进行电子顺磁共振实验。
实验目的1.研究微波波段电子顺磁共振现象。
2.测量DPPH 中的g 因子。
3.了解、把握微波仪器和器件的应用。
4.进一步明白得谐振腔中TE 10波形成驻波的情形,确定波导波长。
实验原理本实验有关物理理论方面的原理请参考有关〝电子自旋〔顺磁〕共振〞实验〝微波参数测量〞实验等有关章节。
在外磁场B 0中,电子自旋磁矩与B 0相互作用,产生能级分裂,其能量差为0B g E B μ=∆ 〔1〕 其中g 为自由电子的朗德因子,g=2.0023。
在与B 0垂直的平面内加一频率为f 的微波磁场B 1,当满足hB g h E f B 0μ=∆= 〔2〕 时,处于低能级的电子就要吸取微波磁场的能量,在相邻能级间发生共振跃迁,即顺磁共振。
在热平稳时,上下能级的粒子数遵从玻尔兹曼分布KTE e N N ∆-=12〔3〕由于磁能级间距专门小,KT E <<∆,上式能够写成KTEN N ∆-=112 〔4〕 由于0>∆KT E ,因此N 2<N 1,即上能级上的粒子数应稍低于下能级的粒子数。
由此可知,外磁场越强,射频或微波场频率f 越高,温度越低,那么粒子差数越大。
因为微波波段的频率比射频波波段高得多,因此微波顺磁共振的信号强度比较高。
此外,微波谐振腔具有较高的Q 值,因此微波顺磁共振有较高的辨论率。
微波顺磁共振有通过法和反射法。
反射法是利用样品所在谐振腔关于入射波的反射状况随着共振的发生而变化,因此,观看反射波的强度变化就能够得到共振信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波段电子自旋共振
一、实验目的
1.本实验的目的是在了解电子自旋共振原理的基础上,学习用微波频段检测电子自旋
共振信号的方法。
2.通过有机自由基DPPH的g值和EPR谱线共振线宽并测出DPPH的共振频率,算出共
振磁场,与特斯拉计测量的磁场对比。
3.了解、掌握微波仪器和器件的应用。
4.学习利用锁相放大器进行小信号测量的方法。
二、实验仪器
本实验使用MSD-Ⅱ型电子顺磁共振谱仪观测电子自旋共振信号。
该仪器采用微波边限振荡器自检,低频小调场、慢扫描磁场、锁相放大、计算机自动控制、数据采集、实时显示、数据处理等技术。
该仪器由主机、电磁铁和计算机组成。
整体结构框图如图11.3-2所示。
共分为5部分:1.微波部分,2.调制部分,3.扫描部分,4.放大部分,5.测控及接口部分。
主机核心部分是微波边限振荡自检系统。
它由一端为可调短路活塞,另一端为短路块的3cm矩形标准波导所构成的变频谐振腔及安放在其中的Gunn二极管组成,利用Gunn二极管的负阻特性,可以使它产生X波段范围内的微波振荡,适当选择Gunn二极管偏置电压(改变串接电阻)使其处于边限振荡状态(类似于NMR中的边限振荡),调节短路活塞,改变腔长以改变微波振荡频率
其频率由安装在腔体上的波长表测量,待测样品粘贴在短路中心的样品杆(黄铜圆柱转杆)
上,它可以做0~360°的旋转,使待测样品晶轴对磁场有不同取向,从而研究晶体的各向异性。
在靠近短路块内壁波导窄壁中央开有φ2mm的小孔,以便做参比法测量时,插入参比样品管。
为保证待测样品和参比样品处于相同的微波场中,还可将参比样品与待测样品一起粘贴在样品杆上,Gunn管除做微波源外,还兼做检波器(即当EPR发生时,腔的Q值下降,微波振荡电压下降),称为自检,为了提高信噪比和稳定性,Gunn管装有良好的散热装置。
Gunn管偏置电压(10~12V)可由干电池或稳压电源供给,本实验采用双路稳压电源,另一路做激磁电源,为电磁铁提供稳定的直流电流。
样品放置在靠近短路块内壁微波磁场B1最强最均匀处,且与恒磁场B垂直,满足磁共振对B和B1极化方向的要求。
用微波边振自检EPR谱仪观测某物质的EPR谱线,关键在于调节Gunn二极管的边限振荡状态,即必须使Gunn二极管工作在门限偏置电压Vth附近(Gunn二极管偏压略高于Vth)。
还有控制、数据采集及处理系统,计算机及专用软件包。
该谱仪可工作在程控扫描和自动扫描两种方式,谱仪通过串行口与微机进行通讯,可实现对扫描电流的控制和对数据进行累加和处理。
软件采用VB编程,在Windows环境下运行。
整个界面具有菜单式、汉字工作提示、实验数据实时屏幕绘图、实验参数实时显示
的特点。
主机前面板如图11.3-3所示。
后面板如图11.4所示。
三.实验原理
电子自旋共振研究的对象是有未偶电子(即未成对电子)的物质,如具有奇数个电子的原子和分子,内电子壳层未被填满的原子和离子,受辐射或化学反应生成的自由基以及固体缺陷中的色心和半导体、金属等。
通过对物质的自旋共振谱的研究,可以了解有关原子,分子及离子中未偶电子的状态及周围环境方面的信息,从而获得有关物质结构的知识。
例如对固体色心的自旋共振的研究,从谱线的形状、线宽及g银子,可以估算出缺陷的密度,了解缺陷的种类,缺陷上电子与电子的相互作用,电子与晶格的相互作用的性质等。
电子自旋共振可以研究电子磁矩与外磁场的相互作用,通常发生在波谱中的微波波段,而核磁共振(NMR)一般发生在射频范围。
在外磁场的作用下的能级发生分裂,通常认为是塞曼效应所引起的。
因此可以说ESR是研究电子塞曼能级间的直接跃迁,而NMR则是研究原子和塞曼能级间的跃迁。
也就是说,ESR和NMR是分别研究电子自旋磁矩和核磁矩在外磁场中磁化动力学行为。
1.电子自旋磁偶极矩
电子自旋磁偶极矩和自旋磁矩m的关系是其自旋磁偶极矩与角动量之比称为旋磁比其表达式为
因此,电子自旋磁偶极矩沿磁场H方向的分量应该写为
式中为电子自旋角动量的z分量量子数,为玻尔磁子。
由于自旋角动量取向的空间量子化,必将导致磁矩体系能级的空间量子化。
即得一组在磁场中电子自旋此举的能量值为
这说明塞曼能级间的裂距是随磁场强度线性增大的,如下图所示。
2.电子自旋磁偶极矩在磁场H中的运动
电子自旋磁矩绕磁场H的进动方程为
上式的解为
式中上式表征了磁偶极矩与磁场保持一定的角度绕z轴做Larmor进动,其进动的角频率为如下图所示
如果在垂直于恒定磁场H的平面内加进一个旋转磁场,若此旋转磁场的旋转方向和进动方向相同,当的旋转角频率时,和保持相对静止。
于是也将受到一个力矩的作用,绕做进动,结果是与之间的夹角增大,说明例子吸收了来自旋转磁场的势能,这就发生了电子顺磁共振现象,共振条件:
3.电子自旋的量子力学描述
自旋为S的电子
g=2时,计算得
4.弛豫过程、线宽
共振吸收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在平衡态下,低能态E1 的粒子数N1 比高能态E2 的粒
子数N2 多,这样才能显示出宏观(总体)共振吸收。
即由低能态向高能态跃迁的粒
子数目比由高能态跃迁向低能态的数目多,这个条件是满足的,因为平衡时粒子数
分布服从玻尔兹曼分布:
假定显然
吸收跃迁占优势,然而随时间推移及过程的充分进行,势必使
N2 与N1 之差趋于减少,甚至可能反转,于是吸收效应会减少甚至停止。
但实际并
非如此,因为包含大量原子或离子的顺磁体系中,自旋磁矩之间随时都在相互作用
而交换能量,同时自旋磁矩又与其周围的其它质点(晶格)相互作用而交换能量,
这使处在高能态的电子自旋有机会把它的能量传递出去而回到低能态,这个过程称
为弛豫过程,正是弛豫作用的存在才维持着连续不断的磁共振吸收效应。
弛豫过程导致粒子处在每个能级上的寿命缩短,而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关系”
指出
亦即的减少会导致的增加,表示该能级的宽度,即这个能量的不准范国,如下图能级的阴影宽度所示。
这样对于确定的微波频频率能够引起共振吸收的磁场强度的数值便允许有—个范围,即共振吸收线有一定的宽度又称谱线半高宽度,简称线宽(下图).驰豫过程越快,越宽,因此线宽可以作为驰豫强弱的度量。
现在定义一个物理量一驰豫时间T,即令
式中△B 是实际观察到的谱线宽度,理论证明
称“自旋-晶格弛豫时间”,称“自旋-自旋弛豫时间”。
对于Lorentz 线形有:
四.实验内容与处理
1 观察电子自旋共振吸收现象
测量DPPH样品,用示波器观测共振吸收峰。
示波器用内扫描,调节电源励磁电流,改磁场B,使出现共振信号,分别改变B和大幅度调职场的大小,观察信号的变化。
调节得到等间隔共振吸收峰。
如图所示
2观测低频小幅度调制长产生的信号,理解信号处理的过程
由上图a可以看出相同幅度相位小调制信号,在不同直流场条件下输出波形,其中
输出很小幅度,接近特性曲线斜率较大的地方输出信号幅度也较大。
当小调制信号
小于线宽的时,输出信号的幅度近似等于共振线型的微分的绝对值。
其中,与输出
幅度相等相位差
图b为检波器输出信号波形。
图c为检波器输出信号经过锁相放大器相敏检波和低通滤波后的输出波形。
3.测量DPPH的EPR谱
有机自由基DPPH它的第二个氮原子上有一个未成对电子。
它非常接近自由电子的g
值。
其谱线半宽度(线宽)若能测出DPPH的共振频率则共振磁场为
从图中可以看到,共振吸收峰出现在162mV处,但不够清晰,所以接下来,我们进行了细扫。
注:图中的斜线代表强度逐渐增大的直流磁场。
从图中可以看到,共振峰确实出现在130mV(检测电压)处,这一方面验证了“粗扫”中的猜测;另一方面,也将共振吸收峰的波形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五.思考题
1.测g值时,为什么要使共振信号等间距?怎样使信号等间距?
答:在实验中,我们保持微波频率不变,而改变直流磁场,以此来产生共振吸收峰。
此时对于正弦信号来说,等间距的共振吸收峰对应于幅值为0的B0,而此时的B(直流磁场)正是共振磁场。
若不是等间距的,则B并不是精确的共振磁场,会产生一定的误差。
2.B0,B如何产生?作用是什么?
答:B0直流扫描磁场,B是频率不变的交流微波磁场。
在实验中,直流扫描磁场是由绕有“通电导线圈”的永磁铁产生的,而交流微波场是由仪器“微波源”产生的。
3.不加扫描电压能否观察到共振信号?
答:不能。
这是因为电子在吸收能量时是以光量子的形式吸收的,这是就需要有承载能量、与传播能量的电磁场。
如果不加扫描电压,则只存在静磁场,其能量无法被电子吸收、无法得到共振峰。
4.如果电脑显示的锁定放大器输出波形反相了,会是哪些原因?
答:如果锁定放大器的输出波形反了,有可能是扫描电压的正负输入端接反了所致;也有可能是示波器本身进行了反相操作。
也可能为弛豫作用引起的发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