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赏析

合集下载

【课外阅读】孔子之忠《季氏将伐颛臾》再解读

【课外阅读】孔子之忠《季氏将伐颛臾》再解读

【课外阅读】孔子之“忠”——《季氏将伐颛臾》再解读论语·季氏第十六》主要围绕孔子关于“忠”的思想而编撰,其中《季氏将伐颛臾》这段师徒对话故事写得十分精彩,它集中体现了孔子关于“忠”的原则、内容与要求,孔子认为,所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忠”必须是符合道义的心理和言行修养。

为了阐述这一观点,作者从孔子师徒三人的一段对话起笔,从胸怀天下的“大忠”角度分析了真诚之“忠”和迂腐之“忠”,或者说有道之“忠”和无道之“忠”的本质区别。

原文: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季氏将要攻打附属国颛臾。

冉有、子路去拜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使用武力。

”孔子说:“冉求!这大概是你的过错吧?颛臾,当初周武王曾经任命他为东蒙山的主祭者,而且它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虽然它是鲁国的附属国)但它也是周室的重要一员,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季氏想要这么做,我们两人都不想呢。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自己的才力就任职,如果没有这个能力就辞职。

’遇到危险得不到(助手的)支持,动荡不安也得不到(助手的)的扶助,那又何必需要助手呢?何况你刚才的辩解是错误的。

2021年高考语文必背72篇古诗文合集-02《季氏将伐颛臾》(原文+注释+赏析+默写)(解析版)

2021年高考语文必背72篇古诗文合集-02《季氏将伐颛臾》(原文+注释+赏析+默写)(解析版)

新高考语文重点文言文攻坚(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全国通用版)02 《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正文翻译注释赏析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

冉(rǎn)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

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两人都为孔子弟子。

见:谒见。

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

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yù)之中矣,是社稷(jì)之臣也。

何以伐为?”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那颛臾,先王曾把它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

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

(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

先王:指周之先王。

东蒙主:指受封于东蒙。

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

主:主管祭祀的人。

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

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

有国者必立社稷。

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

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

为:表反问语气。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夫子:季康子。

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diān)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s 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赏析【最新10篇】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赏析【最新10篇】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赏析【最新10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赏析【最新10篇】季氏将伐颛臾这次帅气的本店铺为您整理了10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赏析》,如果能帮助到您,本店铺将不胜荣幸。

《季氏将伐颛臾》语法分析

《季氏将伐颛臾》语法分析

《季氏将伐颛臾》语法分析
《季氏将伐颛臾》是一首歌诗,总体上来看,它是五言律诗。

本诗以描写创篇时代的大事为主线来展开,记叙了高祖出兵伐颛臾的情景。

它有着典雅的韵调,既可让人想起壮丽的山川与江河,又有着如歌似诗的抒情气息。

本诗押韵优美,用词。

一共有五句,显示出明显的律诗特点,每句字数均相等,句意对偶,形象新颖,所描写的内容也饱含寓意,使得整首诗铿锵有力。

第一句,季氏生大火,以象征高祖积极行动,燃起全国国民的斗志。

第二句,猛虎西南逐,诉说高祖随时准备翻开新篇章,只求子孙后代繁荣昌盛。

第三句,苍梧古洞外,表达了高祖对故乡的疼爱,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祝福孩子们昌极朝气蓬勃。

第四句,八百虎团中,讲述了高祖为了取得胜利积极的行动和大胆的谋略机智。

第五句,季氏颜面赤,凸显
出高祖面对挑战的勇气以及非凡的军事智慧;也表示高祖在对待国家大事上一把把地作出
了感人的奉献。

《季氏将伐颛臾》,乃是一首凝练抒情的赞歌,它不仅把昔日曾修建中华民国基业的伟大
圣人高祖忠诚节义的形象写出来,而且也把当时精神内涵流通至晚期,表达出建国来振兴
民族之思想。

这正是我们素来将它看作是讴歌忠贞节义之歌诗的原因所在。

《论语·季氏》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论语·季氏》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论语·季氏》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十六·一] 季氏将伐颛臾①。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③,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⑤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⑥有言曰:'陈力就列⑦,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⑧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⑨,龟玉毁于椟中⑩,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⑪。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⑫。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⑬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⑭也。

”[十六·二]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⑮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⑯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十六·三]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⑰矣,政逮于大夫四世⑱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⑲矣。

”[十六·四] 孔子曰:“益者三友⑳,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㉑,友善柔㉒,友便佞㉓,损矣。

”[十六·五]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㉔,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㉕,乐宴乐,损矣。

”[十六·六]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㉖: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㉗。

”[十六·七]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㉘。

”[十六·八]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㉙,畏圣人之言。

季氏将伐颛臾赏析

季氏将伐颛臾赏析

季氏将伐颛臾赏析【译文】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

冉有、子路两人拜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

”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颛臾,先王曾经任命他(的国君)主管祭祀蒙山,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氏要这么干,我们两人都不想呢。

”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估计自己的力量才去就职,如果没有才能,就应该辞去职位’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护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哪里还用得着那些搀扶盲人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

凶恶的猛兽从栅栏里逃了出来,贵重的东西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封地费县很近。

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借口的人。

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分配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社会不安定。

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

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

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宫墙里面。

”【评析】本文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

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

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赏析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赏析

《论语》《论语》这部书,主要是记述孔子的言谈行事的一部书,但它以记言为主。

虽然这部书也记载了孔子的某些活动,但他主要是记载孔子的言,所以它是一部语录体著作。

孔子,名丘,宇仲尼,春秋时代的鲁国人。

她生于公元前五百五十一年,也就是鲁襄公二十二年,死于公元前四百七十九年,也就是鲁哀公十六年。

我们知道,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他生活在所谓:“礼崩乐坏”的奴隶制度的末期,曾经周游列国想用自己的一套学说来挽救所谓天下的危亡。

孔子学说的基本核心是讲“仁”,同时也讲“礼”。

他对“仁”字曾经作过许多解释,但是“仁”的基本的意思就是“爱人”的意思。

在《论语》的《颜渊》这一篇里面,有一次,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什么叫仁?孔子回答说“爱人。

”孔子说:“仁”就是“爱人”。

他还说过:“仁者,人也。

”这句话不见子《论语》里面,而是在《礼记·中庸》篇。

就是说,“仁”,也就是人的意思,人就是要讲做人的道理,也就是要同情人,要爱人。

因此,他主张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要讲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就是说我自己不愿别人怎样来对待我,我也就不要用来对待别人。

他还要统治者能够,“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就是说,他主张让统治者能够节约用度,要爱惜财力,而且同时也要爱人、爱护劳动力’、爱护人力。

“使民以时”,意思是说役使人民的时候,要按一定的时候。

古代是以农业为主,“使民以时”,就是不要在农忙的时候去役使老百姓,实际意思就是说,让他们能够顺利地生产,让他们衣与食有所保证。

同时,他还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就是沉重的剥削、残酷的政令害人比猛兽老虎还要厉害,这是谴责暴政。

他还反对奴奴隶殉葬的制度。

他曾经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也不见于《论语》,是《孟子》的《梁惠王上》弓I的。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1’”仲尼就是孔子。

“始作俑者”,第一个作俑的人。

季氏将伐颛臾注释解读

季氏将伐颛臾注释解读

季氏将伐颛臾注释解读《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的一篇章节,记录了孔子对于季氏将要伐打颛臾的看法和态度。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这段文字进行解读。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背景。

颛臾是一个国家,季氏则代表孔子所在的国家。

季氏将要对颛臾发动战争,孔子在这里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反对态度。

这个故事背后的含义是,孔子强调和平与和谐的重要性,反对使用武力解决问题。

其次,我们可以从孔子的言辞中寻找他的观点。

他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这句话表明季氏打算对颛臾采取行动。

然而,孔子接着说,“孟也孙也,其为异于是乎?”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孔子对季氏的行动表示疑问。

他认为季氏的做法与他的价值观不一致,暗示他反对使用武力解决问题。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孔子的教育思想角度来解读这段文字。

孔子一直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君子应该以德行为基础,通过自身的修养和道德的示范来影响和改变他人。

因此,孔子对于季氏将要伐打颛臾的行为表示不满,他认为应该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诉诸武力。

另外,我们可以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来解读这段文字。

在古代社会,战争是一种常见的解决争端的方式。

然而,孔子对季氏的行动表示反对,他试图通过这个故事来强调和平与和谐的重要性。

这也可以理解为孔子对于当时政治局势的批评,他希望通过和平的手段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最后,我们可以从人性和道德的角度来解读这段文字。

孔子强调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相信人们应该通过修身养性,追求道德和正义。

因此,他对于使用武力解决问题持反对态度,认为这种做法违背了人性的本质和道德的原则。

综上所述,对于《季氏将伐颛臾》这段文字的解读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

从背景、孔子的观点、教育思想、历史政治和人性道德等方面来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孔子对于季氏将要伐打颛臾的看法和态度。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孔子对和平与和谐的追求,以及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的强调。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鉴赏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鉴赏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鉴赏【导语】:季氏将伐颛臾。

孔子《季氏将伐颛臾》解析

孔子《季氏将伐颛臾》解析

‎‎‎‎孔子《季氏‎将伐颛臾》‎解析孔子‎《季氏将伐‎颛臾》解析‎之一要学‎好这篇文章‎,首先要了‎解一些孔子‎《论语》的‎常识和这篇‎文章所反映‎的历史背景‎。

‎春秋末和‎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大变革时‎期。

由于诸‎侯国之间以‎及内部的政‎治斗争十分‎激烈,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从‎而造成一个‎“士”的阶‎层,主要指‎的是知识分‎子。

当时在‎学术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号‎称“诸子百‎家。

”这百‎家中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儒‎家。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丘。

孟轲是‎儒家学派的‎第二号人物‎,称“亚圣‎”。

她们的‎理论和思想‎,后被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提‎出“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教育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积极创办私‎学。

虽然他‎的思想统治‎了中国近两‎千年,但他‎个人身世并‎不那么得意‎。

早年他在‎鲁国做官,‎最高的职位‎是大司寇(‎相当于现代‎的司法部长‎),后来被‎大贵族排挤‎,只得出走‎,周游列国‎到处说教,‎但始终没有‎被重用。

晚‎年又回到鲁‎国,专门从‎事着述和讲‎学。

写了我‎国第一部编‎年记事史《‎春秋》,整‎理了“六经‎”,并教了‎许多学生,‎对保存和传‎播古代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论‎语》(将有‎关的言论编‎纂成书的意‎思)是最重‎要的儒家经‎典着作。

这‎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

主要记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是谁记录‎的呢?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

‎全书共20‎篇,492‎章。

是我们‎了解孔子的‎哲学、政治‎、教育、伦‎理和文艺等‎方面的思想‎的主要书籍‎,是研究儒‎家思想的一‎部主要着作‎。

《论语·季氏第十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季氏第十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季氏第十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本篇史料价值很高,内容涉及孔子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天命思想、道德修养思想等。

【原文】16.1季氏将伐颛〔zhuān〕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那么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那么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那么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季氏要去讨伐颛臾。

冉有、子路来见孔子说:“季氏对颛臾将有战事发生。

〞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颛臾,过去的先王让它做东蒙山的主祭者,而且就在鲁国境内,是国家的重要臣属。

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是季氏想这样做,我们两人都不想这样做。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能力担任职务,如果不能胜任,就辞职不干。

’别人遇到危险你不护持,别人跌倒你不伸手搀扶,那还用你做助手干什么?况且你说的话就是不对,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美玉在盒子里毁坏,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的颛臾,城墙巩固而且接近季氏的封地费城,现在不去占领,一定会给子孙后代留下忧患。

〞孔子说:“冉求,君子很讨厌不肯说自己贪得无厌,反而强词夺理为自己辩护的人。

我听说,一个国家不怕少就怕不平均,不怕贫困就怕不安定。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译文及赏析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译文及赏析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译文及赏析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

“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季氏将伐颛臾》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季氏将伐颛臾先秦:孔子及弟子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

那颛臾,先王曾把颛臾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

’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

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担心财富不多,只是担心财富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民太少,只担忧境内不安定。

古诗季氏将伐颛臾翻译赏析

古诗季氏将伐颛臾翻译赏析

古诗季氏将伐颛臾翻译赏析文言文《季氏将伐颛臾》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前言】《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篇,文中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及治国策略:”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原文】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hè)(ì)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hě)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注释】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

颛臾(zhu 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Org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

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

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两人都为孔子弟子。

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

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相信大家一定都记得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作品简介《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篇,文中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及治国策略:“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作品原文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shè)稷(jì)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f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yú)?”冉有曰:“今夫(fú)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一说为fèi),今不取,后世必为(wéi)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fú)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wèi)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fú)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xiàng)夫(f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作品注释1、季氏:又称季孙氏,鲁国贵族季友之后,这里指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名肥,把持朝政。

从《季氏将伐颛臾》看孔子的思想

从《季氏将伐颛臾》看孔子的思想

从《季氏将伐颛臾》看孔子的思想从《季氏将伐颛臾》看孔子的思想《季氏将伐颛臾》是整部《论语》中篇幅较长的少数几章之一,主要记载了孔子的三段话,这三段话都包含着对季康子的谴责和对自己学生的批评、教诲。

孔子以充足的理由谴责了季氏伐颛臾的战争决策,宣传了行仁政施教化的政治主张和“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治国安邦思想,表现出一个教育者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高贵品质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著精神。

一是仁政思想。

孔子反对战争,反对武力。

他认为,治理国家要靠仁爱道德,要用自身的“文德”去感化百姓、招徕远人。

孔子把“仁义道德”看作统治者必备的个人素质,将“施仁政、行德义”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

这是夫子一生为之积极宣扬并努力实践的基本思想。

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立场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上述原则。

孔子认为季氏用武力去侵略颛臾的做法是错误的,要让“远人来之”的正确做法在于凭借统治者自身的道德修养来以德服人,而不是武力强迫。

并且“既来之”后还要“则安之”,亲民爱民,对远方之人多施仁政,使他们能安居乐业。

唯有如此,社会才能安定,国家才能稳固,在这里,孔子特别强调了统治者“修文德”的重要性,所谓“文德”,指的就是礼乐仁义等的儒家仁德思想。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强调要用仁义道德去教育感化百姓。

孔子曾经作过这样的形象比喻:“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君子(统治者)的个人道德对百姓的影响与作用就如风一样,能感化民众,无为而治。

二是礼的思想。

孔子为什么这么反感季氏攻打颛臾,除了认为这是不合“仁德”之举以外,还在于其不合“礼”数。

我们可以看看孔子列举的三条“反战”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即说颛臾受先王之封,一向受到鲁国的礼遇,有一定的政治地位。

言外之意是:连先王都很客气地对待它,你季孙氏凭什么可以去打它?你这样去攻打不是冒犯“先王”了么?以下犯上,这是大不敬的、无礼的。

二是“且在邦域之中”。

《季氏篇》原文、译文及注释

《季氏篇》原文、译文及注释

《季氏篇》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季氏篇先秦-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季氏将伐颛臾》2014YY剖析

《季氏将伐颛臾》2014YY剖析

古 人 一 般 房 屋 建 筑 结 构
孔子的治国主张
盖均无贫,和无寡, 安无倾。夫如是, 故远人不服,则修 文德以来之;即来 之,则安之。
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
冉有
季氏将有事 于颛臾。
吾二臣者皆 不欲也。
今不取,后世 必为子孙忧。

孔子
无乃尔是过与

责 •先王以为东蒙 主——不可伐 之
大动干戈:发生战争,比喻兴师动众 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分崩离析:指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
4、一词多义
是谁之过与 过 无乃尔是过与
且尔言过矣
责备,动词 责备,动词 错误的,形容词
安 不患贫而患不安 安定,形容词 既来之,则安之 使……生活安定

则将焉用彼相矣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名词
相夫子
辅佐,动词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于 虎兕出于柙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引出对象 对 从 在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先秦
历史散文
散文
墨家
诸子散文 百家 道家
争鸣
法家
儒家
论:编纂,应读lún; 语:言谈。
《论语》是记录_春_秋__时期思想 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所以它 是 语录 体,凡_2_0篇,为_儒_ 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时,朱熹 将《大学》 、《中庸》、 《论 语》、 《孟子》编在一起,称为 “_四_书__”。
天下有道,则礼乐 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 征伐自诸侯出。
第一次对话: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伐:攻打 见:拜见 于:引入对象,“到”或不译 于:对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赏析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赏析

《季氏将伐颛臾原文及赏析.doc》原文:季氏将伐颛臾[先秦]孔子及弟子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推荐度:点击下载文档下载说明:1. 下载的文档为doc格式,下载后可用word文档或者wps打开进行编辑;2. 若打开文档排版布局出现错乱,请安装最新版本的word/wps 软件;3. 下载时请不要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否则会导致无法下载成功;4. 网页上所展示的文章内容和下载后的文档内容是保持一致的,下载前请确认当前文章内容是您所想要下载的内容。

付费下载付费后无需验证码即可下载限时特价:6.99元/篇原价20元免费下载仅需3秒1、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copy839点击复制2、进入公众号免费获取验证码3、将验证码输入下方框内,确认即可复制联系客服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微信支付中,请勿关闭窗口×温馨提示支付成功,请下载文档我知道了咨询客服×常见问题•1、支付成功后,为何无法下载文档?付费后下载不了,请核对下微信账单信息,确保付费成功;已付费成功了还是下载不了,有可能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

•2、付费后能否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后下载?更换浏览器或者清理浏览器缓存会导致下载不成功,请不要更换浏览器和清理浏览器缓存。

•3、如何联系客服?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网站在线小助理”,及时联系客服解决。

请把【付款记录详情】截图给客服,同时把您购买的文章【网址】发给客服。

客服会在24小时内把文档发送给您。

(客服在线时间为周一至周五9:00-12:30 14:00-18:30)。

《季氏将伐颛臾》的语言特色

《季氏将伐颛臾》的语言特色

《季氏将伐颛臾》的语言特色《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的《季氏》篇.这篇文章通过孔子和他的弟子关于季氏将进攻颛臾这一事件的对话,表达了孔子反对"动千戈",提倡"修文德"的政治主张.文章极富于论辩色彩,这一特色与语言的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语言主要有如下特点: 恰当运用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原意是瞎子走路不稳而不扶持他,摔倒了也不搀起他.文章用以比喻季氏遇到危险和困难,冉有不仅不设法挽救,而且任其胡作非为,说明作为人臣的冉有,子路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论语》这部书,主要是记述孔子的言谈行事的一部书,但它以记言为主。

虽然这部书也记载了孔子的某些活动,但他主要是记载孔子的言,所以它是一部语录体著作。

孔子,名丘,宇仲尼,春秋时代的鲁国人。

她生于公元前五百五十一年,也就是鲁襄公二十二年,死于公元前四百七十九年,也就是鲁哀公十六年。

我们知道,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和大教育家。

他生活在所谓:“礼崩乐坏”的奴隶制度的末期,曾经周游列国想用自己的一套学说来挽救所谓天下的危亡。

孔子学说的基本核心是讲“仁”,同时也讲“礼”。

他对“仁”字曾经作过许多解释,但是“仁”的基本的意思就是“爱人”的意思。

在《论语》的《颜渊》这一篇里面,有一次,孔子的学生樊迟问:什么叫仁?孔子回答说“爱人。

”孔子说:“仁”就是“爱人”。

他还说过:“仁者,人也。

”这句话不见子《论语》里面,而是在《礼记·中庸》篇。

就是说,“仁”,也就是人的意思,人就是要讲做人的道理,也就是要同情人,要爱人。

因此,他主张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要讲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就是说我自己不愿别人怎样来对待我,我也就不要用来对待别人。

他还要统治者能够,“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就是说,他主张让统治者能够节约用度,要爱惜财力,而且同时也要爱人、爱护劳动力’、爱护人力。

“使民以时”,意思是说役使人民的时候,要按一定的时候。

古代是以农业为主,“使民以时”,就是不要在农忙的时候去役使老百姓,实际意思就是说,让他们能够顺利地生产,让他们衣与食有所保证。

同时,他还反对横征暴敛,认为“苛政猛于虎”,就是沉重的剥削、残酷的政令害人比猛兽老虎还要厉害,这是谴责暴政。

他还反对奴奴隶殉葬的制度。

他曾经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也不见于《论语》,是《孟子》的《梁惠王上》弓I的。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1’”仲尼就是孔子。

“始作俑者”,第一个作俑的人。

俑,是用木头或者用陶、用石头做的假人,做的偶像。

孔子说用这个东西来殉葬的人,“其无后乎”,是没有后代的,实际上是说断子绝孙的。

他是很恨这种人的。

我们知道,在奴隶社会用奴隶殉葬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制度。

后来,,这种殉葬制度渐渐少一些了,就开始用俑来代替活人埋在地下,象征殉葬。

但是孔子也是不赞成的,所以他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由此可知,他所主张的”仁“的思想,是包含着一种把人当作人的思想,有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的。

因为奴隶社会是把奴隶看作是一种会说话的工具,是可以任意出卖甚至任意杀害的,是不把人当作人看待的。

从孔子的一些话来看,他是要求把人当作人。

由此出发,孔子就要求对当时的奴隶制度政治作某些改良。

从这方面来看,孔子的关于“仁”的思想,在当时说来,还是有开明的一面,具有进步性的。

但是,孔子除了主张“仁”的思想以外,他也提倡“礼”。

“礼”的基本作用就是要维护1日有的等级制度。

他不想彻底破坏旧有的奴隶制度,当他把“仁”的思想具体化到君臣人伦关系上去的时候,就产生了很大的局限性。

孔子既讲“仁”,但是同时又讲“礼”。

在≤论语·颜渊》篇里面,有一句话是很有名的,这就是“克己复礼为仁”。

所谓“克已”,就是要约束自己的意思。

“复礼”,是说把不合于礼制的言行纳入礼的觌范。

因此,他讲“仁”、“仁者爱人”,但他也并不是讲人人平等的意思,而是要在维护1日的等级等级制度种大前提下,要统治者能够行一点“仁政”。

也就是说,反对苛政,反对过分的横征暴敛,反对草菅人命。

任意杀害百姓。

但是人民也要守礼,人民也不能犯上作乱。

所以他要求“臣事君以忠”,在下的人对于君主还是要忠的。

所以说穿了,这个“礼”也就是要各守本分。

我们说,他这样的思想,实际上是想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改良色彩,但也有保守的一面。

但是,孔子的这种思想和主张,主张“仁”,主张“礼”,在当时是行不通的。

腐朽透顶的奴隶制,在当时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了,历史要前进,就要摧毁奴隶制度。

可是孔子却认识不到到这一点,因此他就周游列国,但是又到处碰壁。

他说:“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伺》篇);就是他采取的态度,叫做“知其不可而为之”,就是他明明知道他的学说很难被人接受,但是他还是要“为之”,还是要去宣传,还是要去推行。

他的态度是很积极的,而且应该说还是很感动人的。

但是他在政治遭遇上确实是个失败者,他一生除了仅仅在鲁国做丁几个月的司寇(管司法的官)以外,一辈子都是以讲学授徒来度其一生。

他在政治上并没有完全施展他的抱负,他的主张并没有被当时的诸侯国家所接受。

但是,孔子在当时文化的发展上,是作出了很大贡献的。

首先,他是一个大教育家,他曾经提出“有教无类”,就是说凡是到他这里来跟他学习的,他就一律教,无论是什么人,不管是贵族还是非贵族,只要你肯学,他就教。

他是第一个以学者的身份来聚徒办学的人,这样就使从前掌握在宫府的文化普及下来了。

因为孔子以前,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机会,他以私人的身份聚徒讲学,”就不局限在贵族子弟,这样就使贵族垄断的文化得到一定的普及机会。

孔子一生的弟子是非常多的,据说他曾经有过弟子三千多就是听他讲过学的人一共有三千人,其中与他关系密切而又比较有名的一共有七十个人,七十个大弟子。

另外,孔子还认真地整理和研究过古代文化,在这方面也作过很大的贡献。

《论语》这本书所记述的,就是他平时跟弟子们一起讲学论道的一些言论。

在班固《汉书·艺文志》这篇文章中,曾经有这样的记述:“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就是说,在孔子讲学的时候,听他讲学的弟子都曾经对他的言论进行过一些记录。

“夫子既卒”,夫子是指孔子,孔子死了以后,他的门人就“相与辑而论纂”,把这些言论编在一起。

“故谓之《论语》”,所以这本书就叫做《论语》,实际上,《论语》就是论学的语录的意思。

《论语》这本书,从内容性质上说,它是属于一部语录体的思想学术著作。

但是,由于这些语录的记述者们,就是他的弟子们,在记录孔子以及他的弟子和其他一些人的话的时候,是用当时基本上—接近口语的—语言来记载的,因此就比较生动,有一定的生活气息。

而且在记载的时候,对于某些仪态举止、说话时的感情口吻、以至于说话时的音容笑貌,也都作了一定的描绘,因此,就很能够显示出这些人物的性格以至于他们的感情。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赏析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於孔子曰:“季氏将有事於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当作贫而患不均,不患贫当作寡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於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注释】①颛臾——鲁国的附庸国家,现在山东省费县西北八十里有颛臾村,当是古颛臾之地。

②有事——《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这“有事”即指用兵。

③尔是过——不能解作“尔之过”,因为古代人称代词表示领位极少再加别的虚词的(像尚书康诰“朕其弟小子封”只是极个别的例子)。

这里“过”字可看作动词,“是”字是表示倒装之用的词,顺装便是“过尔”,“责备你”、“归罪於你”的意思。

④东蒙一即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县南,接费县界。

⑤周任——古代的一位史官。

⑥费——音bei,鲁国季氏采邑,今山东费县西南七十里有费城。

⑦舍——同“舍”。

⑧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一当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贫”和“均”是从财富着眼,下文“均无贫”可以为证;“寡”和“安”是从人民着眼,下文“和无寡”可以为证。

说详俞樾《群经平议》。

⑨萧墙之内——“萧墙”是鲁君所用的屏风。

人臣至此屏风,便会肃然起敬,所以叫做萧墙(萧字从肃得声)。

“萧墙之内”指鲁君。

当时季孙把持鲁国政治,和鲁君矛盾很大,也知道鲁君想收拾他以收回主权,因此怕颛臾凭藉有利的地势起而帮助鲁国,於是要先下手为强,攻打颛臾。

孔子这句话,深深地刺中了季孙的内心。

【译文】季氏准备攻打颛臾。

冉有、子路两人谒见孔子,说道:“季氏准备对颛臾使用兵力。

”孔子道:“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颛臾,上代的君王曾经授权他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的国境早在我们最初被封时的疆土之中,这正是和鲁国共安危存亡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道:“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人本来都是不同意的。

”孔子道:“冉求!周任有句话说:‘能够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再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譬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你的话是错了。

老虎犀牛从槛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责任呢?”冉有道:“颛臾,城墙既然坚牢,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

现今不把它占领,曰子久了,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

”孔子道:“冉求!君子就讨厌「那种态度」,不说自己贪心无厌,却一定另找藉口。

我听说过:无论是诸侯或者大夫,不必着急财富不多,只须着急财富不均;不必着急人民太少,只须着急境内不安。

若是财富平均,便无所谓贫穷;境内和平团结,便不会觉得人少;境内平安,便不会倾危。

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致他们。

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相季孙,远方之人不归服,却不能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兵力。

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鲁君哩。

”《论语》的许多章节,记录的全是孔子的一些只言片语。

相对而言,在“季氏将伐颛臾”一章里,孔子说了最多的话。

在这一章里,孔子一共讲了三次活,一次比一次讲得多。

若把孔子讲的这三次话连缀在一起:可算是孔子发表的一篇长篇演说。

这篇“长篇演说”,深刻反映出孔子的立场和观点;充分表现出孔子的雄辩才能;集中代表了《论语》的语言风格。

公元前492年,鲁国大贵族季桓子死,季康子取代父亲季桓子的地位,在鲁国执政。

季康子上台后,首先派人把正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的冉有召回鲁国,任命为自己的家臣。

接着,如子贡、樊迟、有若等孔门弟子,也在鲁国谋得一官半职。

当孔子晚年回到鲁国定居后,又有许多孔门弟子相继在鲁国政坛上露面,他们是子路、子游、子夏、冉雍、宓子贱、公西华等。

从表面上看,孔子到了晚年,其心境“淡乎若深渊之静”,他把主要精力用于教学与整理古代文献的工作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