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 古人养生的九个字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与健康养生的二十八个字

黄帝内经与健康养生的二十八个字

《黄帝内经》与健康养生二十八个字身体健康,来自于自己的心态和良好的习惯。

心里想着你是健康的,生活中养成有益健康的习惯,你就是最好的!根据我国医学宝典《黄帝内经》及现代养生家对养生保健方面的论述,对健康长寿的秘诀概括为七句话,二十八个字:"心态平和,回避邪风,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结合,戒烟限酒,适量运动"。

一、"心态平和"是健康长寿的关键:长期不良的心理活动(患得患失、情绪不稳及过度的喜怒哀乐),会使身体发生病理改变,从而导致心身疾病。

如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和高血压、支气管哮喘、溃疡病等。

医家认为疾病中85%属于心身疾病,会导致早衰。

现代人说的"心理平衡",古人讲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已经告诉了我们,要防止疾病的发生,就必须调和情绪(心胸坦荡、豁达大度、放的下、想得开、顺其自然),保持一个安闲清净的心态,这样真气调和,免疫力增强,人就不会或很少得病了。

二、回避邪风:邪风是中医讲的太过的天气。

如风、寒、暑、湿、燥、火,太过而不正常时称六淫或六邪。

那么淫邪来了我们怎么办,古人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就是顺应自然,按季节采取措施防邪气侵入人体而病变。

比如根据季节及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调节饮食等。

A、春季:风气当令,阳气升发,五行属木(肝属木),病多在头。

故春季易患风邪(如伤风感冒、精神病患者复发)及肝病(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木失养,致使肝阳偏亢、因而发生头痛、眩晕、血压升高等)。

所以春季养生的原则是"养肝、调肝、防肝脏病"。

为防治上述疾病,要坚持头部九宫穴位按摩及干梳头、搓脖子等。

春季可多吃韭菜、菠菜、芹菜、枸杞、核桃、花生、大枣、桂圆、蜂蜜、蛋等补肝益肾的食物。

春季乍暖还寒,要随时增减衣服,防止风寒等症侵袭。

B、夏季漫长:暑及湿气当令,阳气至极,五行属火(心属火),气候炎热、病多在心腹。

老子的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

老子的养生之道老子的养生学博大精深,又至简至易,主张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是一种既养形又养神的完美的养生理论。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老子的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老子养生之道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这就是说,灾祸莫过于不知足,罪过莫过于贪欲太大,身体的大祸恐怕就要临头了。

现代生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实验,即将一只装有兔子的笼子放在一个装有猛虎的笼子旁边,让这兔子成天看着老虎而惶惶不可终日,对任何“美味”也不爱吃,也睡不好,结果不多久这兔子就萎靡不振,缩成一团,消瘦无力。

作为对照研究,另一只兔子则被放养在自然的环境里,结果十分健壮。

从这个实验即可看出,精神、情绪对于人的健康长寿是多么的重要。

一、强调守中老子说“多言致穷,不如守中”,意即言多必行不通,还不如保持适中。

他还说“飘风不终期,骤雨不终日”,意即狂风刮不到一个早晨,暴雨下不到一个整天,所以还是守中好,“守中”才能长久,才能长寿,狂风暴雨式的生命总是短暂的。

老子认为,应该“去甚,去奢,去泰”,意即应该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和过分的东西。

他要求做到“方而不剖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意即要做到方正而不显得生硬勉强,有棱边而不至于把人划伤,正直而不至于无所顾忌,明亮而没有刺眼的光芒。

这就是说,我们养生的时候做任何事都不要过,这样生命才不受过多的损失。

老子的养生学说,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历代养生家所继承、发展。

如中国南朝大养生家陶弘景(公元456年~公元536年)就说过:“莫大忧愁,莫大哀思,此所谓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儒家董仲舒也说:“能以中和养身者,其寿极命。

”二、静以养生老子在《道德经》中细微、深刻地描述了人做“入静”时的体会和感觉。

有人说,老子可能是由于“入静”时深得其中奥妙,才提出了这一哲学观点,并认为养生的道理和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相通的。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

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黄帝内经》人同处于一世,然寿有长短,有寿逾天年,也有半百而殂,何者?排除天灾人祸,先后天不同也。

一、先天因素:人之先天,源于遗传,受之父母,根于宗族,无法改变。

宗族昌隆,父母敏健,孕育得当,足月分娩,则身体康健,反之则羸弱多病,寿难久长。

二、后天养生:若想益寿延年,先天无法改变,我们就要通过后天调摄,采取适当的方式和方法调理生机,条畅气血,平衡阴阳,和调脏腑,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以下我们从心境、环境、时节、呼吸、气功、饮食、起居、医药及理疗九个方面概述后天之养生,谓之“后天养生九篇”。

1、后天养生之心境养生篇益寿延年,良好的心态是首要的。

心态不平和,会致气机不调,阴阳失衡,气血紊乱,怒使气上,喜使气缓,忧使气郁,思使气结,悲使气消,恐使气下,惊使气乱。

气机不调则易伤损五脏,过怒会伤肝,过喜会伤心,过思会伤脾,过悲会伤肺,过恐会伤肾。

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都能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用积极的思想去看待,以超然的胸怀去面对,这是养生的第一要求。

为人处事要怀有慈善之心,豁达包容,待人以宽,仁孝感恩,敬老爱幼,行善积德,回馈社会。

举凡长寿之人,多有一颗平和仁爱的心,能笑口常开,对所有的事情都能不急不躁,泰然处之。

宽宏大度是养生之本,心底无私是长寿之道,自古斤斤计较、心胸狭窄者无有长寿。

有容乃大,无愧自安,心底无私天地宽。

心境高远者,淡泊宁静,心胸开阔,去留从容,宠辱不惊,不争名在朝,不争利在市。

知足常乐,胸怀宽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平气和,情志无过,以此养生则益寿延年。

2、后天养生之环境养生篇古语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清水秀则地灵人杰,良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长寿的重要因素。

自然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人人文明礼貌,人际关系和谐,则人多长寿。

据世卫组织统计,长寿区域多符合上述的条件,如中国江苏的如皋,中国广西的巴马、中国新疆的和田、海南三亚的南山、巴基斯坦的罕萨、外高加索地区、厄瓜多尔的比尔卡班巴,这些地区水土良好,空气清新,适合生活居住。

中华瑰宝之养生

中华瑰宝之养生

中华瑰宝之养生在漫长的人类开展历史长河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开展,遍布世界。

但是,相对于世界其他民族而言,中华民族的养生文化更加博大精深,它会聚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精髓,聚集了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防病健身的众多良方和经验,糅和了儒、佛、道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中华民族的瑰宝。

生命是自然界开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生最珍贵的东西。

《素问·宝命全形论》提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那么,生命最珍贵的根底又是什么呢?毫无疑问,是健康。

想要拥有健康的体魄,就不得不说说养生。

养生文化是中华文化瑰宝中的重要组成局部,养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创造的有关养护身体和生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在漫长的人类开展历史长河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开展,遍布世界。

但是,相对于世界其他民族而言,中华民族的养生文化更加博大精深,它会聚了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精髓,在开展过程中融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诸多的因素,聚集了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防病健身的众多良方和经验,糅和了儒、佛、道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中华民族的瑰宝,在世界养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养生”的诞生“养生”一词始见于先秦诸子时代的百科全书《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立政九败解》篇说:“滋味也,声色也,然后为养生。

”《白心》篇又说:“欲爱吾身,先知吾情,周视六合,以考内身,以此知象,乃知行情。

既知行情,乃知养生。

”这是中国历史文献中最早明确“养生”一词的巨著。

事实上,从广义上讲,养生学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从华夏祖先意识到疾病,便已在逐渐摸索其治疗和预防的方法。

但是,殷商之前的华夏民族因缺乏文字记载,而只能将华夏民族对疾病的认识及治疗追溯到甲骨文时代。

据现在已出土的甲骨文记载,人们很早就已经注意到一些诸如饮食不洁、酗酒等原因造成的疾首、疾腹、疾胸等类型的疾病,并开始注意到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一些不良因素。

中医精髓九个字口诀(含释义)

中医精髓九个字口诀(含释义)

中医精髓九个字口诀(含释义)1、梳——头为精明之府,日梳五百把病除明代《摄生要录》中说:“发多梳,祛风明目,不死之道也。

”《焦氏类林》中说:“冬至夜子时,梳头一千二百次,以赞阳气,经岁五脏流通。

名为‘神仙洗头法’。

”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梳头时梳齿与头发的频繁接触摩擦,头皮末梢神经不断受刺激,可以使头部神经得到舒展和松弛,有利于中枢神经的调节,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和增强对头皮及脑细胞的血氧供应,消除大脑疲劳,增强脑功能,使人思维敏捷,记忆力增强,从而延缓大脑的衰老。

坚持梳头对预防感冒、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中风、老年性痴呆等病大有裨益。

2、搓——脚底为第二心脏,常搓涌泉益健康《黄帝内经》中说:“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涌泉穴是人体足底的一个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

因此,常按涌泉穴可以起到补肾固元的作用。

3、咽——日咽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提倡“早漱津令满口乃吞之”,乾隆皇帝也总结了“津常咽”的养生秘诀。

这是因为中医认为,唾液从口腔壁涌出后,经舌根、咽喉,肺转肝脏,进肾经,贮于丹田,再化津还丹,遂成精气。

吞咽唾液可起到和脾健胃,濡润孔窍,润泽四肢五脏,强肾补元,滑利关节,补益脑髓的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也发现,唾液具有快速止血,软化收缩血管,溶解细菌,灭杀微生物,健齿强肾,抗病毒,助消化等功能。

4、撮——日撮谷道一百遍,治病疗疾又延年撮谷道又被称为提肛。

什么叫提肛呢?就是有意识地把肛门括约肌提起,这就像你要上厕所,但是又不得不忍着的那个状态。

古人说话很含蓄,他们把排便的地方叫做“谷道”,把撒尿的地方叫做“水道”。

中医有个理论叫“肾司二便”。

就是说,肾负责排大便和小便的功能。

所以大家要有意识地去练习“撮谷道”,就有助于督脉的通畅,所以能够起到补肾的作用,可以治疗疾病又延年。

5、叩——朝暮叩齿三百多,七老八十牙不落叩齿,是古代盛行的一种养生术。

古人养气十六诀

古人养气十六诀

]古人养气十六诀一、慎言语以养神气人的生命活动是以神(意识)作主宰的。

古人把神称作“君主之官”,意思是说,神对人体就像国家的君王对百姓那样,是统帅与被统帅的关系。

因此,对神的养护是第一位的。

反之,神的耗散对人体的危害也是最大的。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养神气呢?《西游记》里有句话言:“口开神气散,舌动是非生”。

就是说,讲话不谨慎,好讲大话、假话、废话,易于伤神散气。

此外,讲话过多,则言多必失,就可能会滋生是非,引起烦恼,就会进一步伤神耗气,影响身心健康。

古之善养生最重视对神气的养护,主张精神内守,寡言静养。

人的神气充足了,精神就稳定了,精神主宰生命活动的地位就可能确立起来。

二、忌狂喜以养心气养生的最大障碍,是人经常波动的情绪。

产生情绪的根源是大脑受到外界不同信息的刺激而引起心理上的不同变化,如“喜怒忧思悲恐惊”,古称“七情”,就是这种心理变化的结果。

“七情”的产生直接连着内脏的气机。

喜的情绪影响心脏气的变化。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喜则气缓”。

事实上,人们过于高兴时,往往笑得直不起腰,缓不过气来。

中医理论认为:“喜伤心”。

这里所说的喜是指过份的喜悦,亦既大喜、狂喜。

过喜的情绪一旦产生,就会促使心气聚然上冲,原本沟通的心肾之气一下子分离开来,使之失去平衡而引发出心脏病,这样的事例在现实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

当然,养生也必须保持喜悦的心情。

而它与大喜、狂喜有什么区别呢?其根本分界线就在于喜的时候是否引起情绪的波动。

而养生要求的喜,是在心里上泛起淡淡喜悦,是比较理智的,能够自控的。

这种情绪反应在脸上,是似笑非笑,或面带三分笑。

狂喜则是非理智的,是失去自我控制的大的情绪波动。

怎样才能避免和控制狂喜呢?一是看淡名利;二是加强对情绪自控能力的锻练;三是遇到狂喜时可以想自已害怕的事,借恐冲喜。

据传清代有位状元被招为驸马,因过于高兴而得了躁狂症,宫廷御医也束手无策。

后请宫外一位善治疑难杂症的名医,诊脉后问状元,那里人氏,管家回答后,医生冷脸告曰:此病无治,马上还乡,三天内若不能回到家,就要成为外乡鬼了。

中医养生的九大法则是什么

中医养生的九大法则是什么

中医养生的九大法则是什么中医养生,源远流长,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沉淀出一套独特而深邃的养生智慧。

在中医理论的指引下,人们通过遵循一定的法则,调养身心,以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那么,中医养生的九大法则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番。

法则一:顺应自然“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中医认为,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与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

四季更替、昼夜晨昏、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因此,顺应自然规律是养生的首要法则。

春季,万物复苏,阳气升发,此时应早睡早起,多到户外散步,舒展身体,以助阳气生发;夏季,气候炎热,阳气旺盛,宜晚睡早起,适当午休,避免高温时段外出,以防中暑;秋季,天气渐凉,阴气渐长,应早睡早起,适当增减衣物,以防秋燥;冬季,天寒地冻,阳气潜藏,宜早睡晚起,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劳累,以养精蓄锐。

此外,还应根据地域环境的差异,调整生活方式。

如南方潮湿,应注意祛湿;北方干燥,要注重润燥。

法则二:调和情志情志,即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中医认为,情志过激或持续时间过长,都会损伤脏腑气血,导致疾病的发生。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因此,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大喜大悲、暴怒忧郁。

遇到烦心事,要学会自我调节,通过听音乐、读书、与朋友倾诉等方式,缓解压力,放松心情。

同时,培养乐观向上的性格,积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以良好的心态迎接每一天。

法则三:饮食有节“民以食为天”,饮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但饮食不当,也会损害健康。

中医养生强调饮食有节,包括饮食的量、质、时三个方面。

量,即适量进食,不宜过饱或过饥。

过饱会加重胃肠负担,导致消化不良;过饥则会损伤脾胃,影响气血生化。

质,即注意饮食的质量,选择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要做到荤素搭配,粗细结合,营养均衡。

时,即按时进餐,遵循“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的原则。

养生之道:调阴阳,顺自然,畅情志,调饮食,慎起居

养生之道:调阴阳,顺自然,畅情志,调饮食,慎起居

养生之道:调阴阳,顺自然,畅情志,调饮食,慎起居养生之道:调阴阳,顺自然,畅情志,调饮食,慎起居智慧启引:『“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 上古天真论》。

养生之道,在神,在形,在生生之和,顺自然,畅情志,调饮食,慎起居,避邪气,言精神则心性务求超脱,言物质则衣食期于调适,言起居则动静常有节度,“更能明于事理,善知机趣,必能明哲保身,臻于上寿也”。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之道,乃长生之诀。

曹庭栋说过:有生之物,莫不自爱其生。

微虫且然,况于人类?夫人生一世,死者不可复活,逝者不可复留,故天下宁有更贵于吾生者?然情欲之纵肆,物质之丰欠,起居之失调,灾祸之迫害,百事杂陈,故而知人之长寿,难矣!“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

”(《增补遵生八笺》)一言以蔽之,不外精神、物质、起居三端。

精神之要,首贵法一。

《吕氏春秋? 情欲》说:“人与天地也同,万物之形虽异,其情一体也,故古之治身与天下者,必法天地也。

”法天地就是法道,又称为法一、抱一、守一,老庄认为这是养生最关键的问题。

《庄子》论养生,也说:“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又说,“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

”这种思想,后来就成为了道家养生的最高指导原则,故《抱朴子? 地真》说:“人能知一,万物毕。

知一者,无一之不知也。

不知一者,无一之能知也。

道起于一,其贵无偶。

”《庄子? 在宥》云:“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

”毗意损伤,大喜伤阳气,大怒伤阴气。

怒喜悲思忧恐惊,五志七情过极均有害于养生,故要持清净心,方能“无视无听,抱神以静”。

王先谦《庄子集解》里说:“道家所重在养生,而养生之要,则在养此生生之和……夫足以滑此和者(滑,扰乱),莫过于情。

【养生之道】中国古代养生长寿之法,精气神

【养生之道】中国古代养生长寿之法,精气神

【养生之道】中国古代养生长寿之法,精气神古人说,人生三宝精气神,精、气、神,既是生命的动力,又是生命的体现,其盛衰与人的寿命直接关联。

我国许多医学典籍对“精气神”有精辟的论述,《灵枢·营卫生会篇》中说:“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博,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寿世传真》说:“吾人一身,所持精气神俱足,足则形生,失则形死”。

而另一典籍《摄生三要》中强调,养生要聚精、养气、存神,下面分别谈谈。

养气中医学认为:人是天地自然产物,人体也是由气构成的,人体是一个不断发生着升降出入气化作用的运动着的有机体,并以此阐述了人体内部气化运动的规律。

气有温养全身各个组织的作用,而津液之流动,血液之循环,以及津、液、精、血、水谷之精的转化等等,亦依赖此气。

所以说,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而气之生成源于肾,补充于脾,行之于全身。

《医宗金鉴》中说:“先天之气在肾,是父母之所赋;后天之气在脾,是水谷所化”。

《难经·六十七难》有:“肾间动气,人之生命也,十二经脉之根本也,故名曰原。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中医把生于先天的气叫真气,又叫原气。

原气是人体生命之根,分布于周身,即,行于肝者为肝气;行于心者为心气;行于脾者为脾气;(又曰中气);行于肺者为肺气;行于肾者为肾气;行于胃者为胃气;行于胸中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则转为宗气;行于脉外,布敷于表者曰卫气;行于脉中者曰营气。

《医门法律》说:“人生之气,禀命于肺。

肺气清肃,则周身之气莫不服从而顺行”。

《金匮钩玄?附录》说:“气……周流一身,循环无端,出入升降,继而有常……总统于肺气”。

总之,气的生成,一者靠肾中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供应充足;二者靠肺、脾、肾三脏功能的正常。

其中以脾、肺更为重要。

所以,临床上医生所用补气之法,主要是补脾、肺两脏器之气。

古代名人延年益寿九字诀

古代名人延年益寿九字诀
心,“和” 即顺心,“安则物之感
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三戒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
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
知情欲之盗命,故忍之而不为。”
六节 明代医学家江绮石说:
漱口齿,令极净。
八乐 石成金的“八乐”是:
静坐之乐,读书之乐,
五知 宋代周守忠说:
“知喜怒知损性,故豁情以宽心;
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
知语烦之侵气,故闭口而忘言;
生之第一要。”
二字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养生在
于“安”、“和”二字。“安”即静
四法 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指出:“养生之
法有四:一曰寡欲,二曰慎动,
三曰法时,四曰却疾。”
食宜淡些,不可厚味;
食宜温暖,不可寒凉;
食宜软烂,不可坚硬;
食毕再饮茶两三口,
古代名人延年益寿九字诀
古代名人延年益寿九字诀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养生的文化也十分
丰富,而古代名人的养生文化一直是我们
求医治病战病魔,健康长寿度晚年。
一腔苦恼驱多半,要把幸福来眷恋。
困难围
观画之乐,听写之乐,
狂歌之乐,高卧之乐。
的宝贵遗产,让我们了了解一下吧。
一德 明代养生家吕坤说:
“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
(王延群)
健 康 养 生 歌
人生食补重泰山,精神支柱各占半。
七食 清代养生家石成金指出:
食宜早些,不可迟晚;
食宜缓些,不可粗速;
食宜八九分,不可过饱;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养生保养的古人说法

养生保养的古人说法

养生保养的古人说法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养正性”:养生首先要端正思想,不要被外界的物质欲望所迷惑,要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2.“顺自然”:养生还要顺应自然的规律,包括四季的变化、环境的适应等,要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

3.'寡欲”:减少欲望是养生的重要原则之一,不要贪图过多的物质享受,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

4.“守中”:保持中庸之道也是养生的重要原则之一,不要过度劳累或过度放松,要保持适当的平衡状态。

5.“苦茶久食益意思”:适当饮用苦茶可以提神醒脑,有益于身体健康。

6.“治心以中,治气以和”:调理内心要以中庸之道为指导,调理气息要以和谐为原则。

7.“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肚中食少,自然睡少”:多必失,心多必乱,食多必胀,睡多必乏,这是古人养生之道的经验之谈。

8.“修身以寡欲为要,行已恭俭为先”:修身养性要以减少欲望为要领,行事做人要以恭敬节俭为原则。

9.“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内心平静可以促进身体和谐,身体和谐可以促进心理健康。

10.“圣人之于声色滋味也,利于性则取之,割于性则舍”:圣人对于声色滋味这些物质享受,如果有利于身体健康就取之,如果对身体有害则舍弃。

以上就是一些古人养生保养的说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中的养⽣之道张焱副教授单位:长春中医药⼤学部门:医学系职位:副教授《黄帝内经》中的养⽣之道诠释《黄帝内经》中的养⽣之道是中医长寿之道的理论基础,是研究⾝体健康益寿延年的理论。

总结了两千年以来古代⼈类养⽣长寿的经验,对养⽣之道做了⾼度的概括。

如在《索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上古之⼈,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合于术数,⾷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笔者以此为基础,诠释对中医养⽣的认识,使古⽼的中医养⽣之道发扬光⼤,为当今⼈类的健康造福。

1.《黄帝内经》中的法于阴阳云:“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这⼀理论作为养⽣防病的思想,更主要是要认识到⾃然界变化的规律。

并遵从这⼀规律。

从⽽减少疾病的发⽣。

因此《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出“天⼈相应”的观点。

这⼀观点主要阐明了“⽓候与养⽣长寿”的关系和“环境对养⽣长寿”的影响。

《素问·四⽓调神⼤论》中具体论述了顺应四时阴阳、调摄精神的养⽣⽅法,是“法于阴阳”思想的具体体现,四时阴阳的盛衰消长,表现为⾃然景象、⽓候各异,使万物⽣长收藏。

在⾃然界中,⼈必须要适应四时之⽓,⽅能使⾃⾝的阴阳之⽓得以平衡。

⼜以顺四时⽽养⽣长收藏之⽓来论述“法于阴阳”的精神实质。

如《素问·四⽓调神⼤论》云:“春三⽉,此谓发陈,天地俱⽣,万物以荣,夜卧早起,⼴步于庭,被发缓⾏,以使志⽣”,以适应阳⽓的⽣发,⽣机萌动,万物⽣发欣欣向荣的⾃然景⾊,⼈类精神活动要愉快⽆杀罚夺之意,即为“养⽣之道”。

“夏三⽉,此谓蕃秀,天地⽓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厌于⽇”,以适应夏季阳⽓的隆盛、万物蕃秀之特点,精神焕发,热情洋溢,亦谓“养长之道”。

“秋三⽉,此谓容平,天⽓以急,地⽓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万物收成,天⽓劲急,地⽓清肃,阳⽓收敛。

则应早卧早起,意志安宁,精神收敛于内,以缓解秋天的肃杀之⽓对⼈体的影响,即“养收之道”。

“冬三⽉,此谓闭藏,⽔冰地坼,⽆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光”,阳⽓闭藏,必得太阳升起⽅可起床,⽅可避免阴寒之⽓的侵袭,故⽇:“去寒就温”,即“养藏之道”。

养 生 九 个 字

养 生 九 个 字

养生九个字
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

所谓生,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

这里介绍的养生的九字诀,就是“食、睡、屙、心、动、境、性、医、知”,实质是养生的九个内涵,其简单解释为,“食”就是进吃以及一切摄入人体的物质,有如水分、营养素、微量元素、吸烟等;“睡”就是睡眠以及各形式的休息,如多动则静、多静则动就是积极的休息;“屙”就是排泄、排毒,人体的新陈代谢;“心”就是心态,绪情、好身体基于好心情;“动”就是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境”就是环境,是与你休戚相关的周围事物;“性”就是习性、性生活等,“性格决定命运”;“医”就是医病、医药等,“有病治病无病预防”;“知”就是知识、认知,一切有关养生的知识。

父亲的“养生九字经”.docx

父亲的“养生九字经”.docx

父亲的“养生九字经”好习惯包括衣、食、住、行和日常嗜好及思维方式等,是人们日常行为的综合。

每一个人都有特定的日积月累形成的习惯。

习惯同其他事物一样,有好坏之别、美丑之分。

从我父亲的生活习惯看,具有起居有常,行不妄失的好习惯,并重视细节养生,无不良嗜好。

平时坚持定时定量的体育活动,坚持定时定量的合理饮食,坚持定时定量的睡眠。

多年来,他起居有常,生活规律,从不妄动,把“三定量”作为日常行为准则,老而康健,身心保持着良好状态。

好心态常言说:“心情好,一切都美好。

”“好心态,长寿一法宝。

”内经》上说:“精神内伤,身必败亡。

”我国唐代诗人李贺,从小聪明伶俐,曾以长短之歌名动京师。

然而,他怀才不遇,20岁时赴考落第,心境十分悲伤。

吟诗道:“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

”精神堕入痛苦深渊,27岁时便命归黄泉。

清代名医张培仁在《妙香堂丛话》中说:“人常和悦,则心气充而五脏安,昔人所谓‘善养喜欢神’。

”几十年来,我的父亲谨遵“好心态益健康”这一定律,遇事不怒,悲喜不惊。

好人缘父亲在为人处事上能够正确对待人,正确对待事,正确对待物。

父亲在处事上具有“六心”,即仁爱之心、善良之心、正直之心、宽恕之心、真诚之心、奉献之心,体现了情操高尚、与人为善、心地坦荡的待人处事之道。

孔子说:“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

又说:“仁者,爱人。

”以此处理人际关系,心无私欲、胸怀坦荡,多吉多利。

生活在畅心如意的环境之中,必然有益于身心健康。

科学家研究认为,人缘好的人,心情好,体内能分泌有益的激素、酶类和乙酰胆碱等,这些物质能把身体调节到最佳状态,有利于健康长寿。

网址: 第 1 页,共 1 页。

古人养生九口诀

古人养生九口诀

古人养生九口诀
1. “齿宜常叩啊!”就像我每天早上起来都会先叩齿好多下,妈妈还奇怪地问我在干啥呢。

2. “津宜常咽呀!”你看我每次吃饭的时候,都会细细感受唾液,然后慢慢咽下去,就像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

3. “耳宜常弹咯!”我有时会看到爷爷坐在那,用手指弹弹耳朵,还说这样对耳朵好呢。

4. “鼻宜常揉哟!”我感冒鼻子不舒服的时候,就会学着揉一揉鼻子,感觉真的会舒服一些呢。

5. “目宜常运嘿!”我在学校做眼保健操不就是在运目嘛,这样才能保护好我们的眼睛呀。

6. “面宜常搓哇!”晚上洗脸的时候,我就会搓搓脸,感觉脸都变热乎了。

7. “足宜常摩呀!”睡觉前我会泡泡脚,然后用手摸摸脚底,可舒服啦。

8. “腹宜常摩嘞!”我有时候肚子疼,妈妈就会帮我揉揉肚子,说这样能缓解疼痛。

9. “肢宜常摇呗!”我在公园里看到好多爷爷奶奶在那摇胳膊摇腿的,肯定也是在养生呢。

10. “肛宜常提啦!”这个虽然有点不好意思,但真的很重要呀,就像我们上厕所也要正确用力一样。

我觉得这些古人养生口诀真的很有用呢,我们应该多多注意这些小细节,让自己的身体更健康呀!。

古人养生“九”口诀

古人养生“九”口诀

龙源期刊网 古人养生“九”口诀作者:张伟来源:《保健与生活》2010年第11期古人养生“九”口诀张伟我国古代名人特别注重养生,他们通过实践和思考,总结出了一些言简意赅的“数字”养生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德”养生法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

”明确提出要把道德修养、品德仁爱作为养生之最高准则。

“二字”养生法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养生在于“安”“和”二字。

“安”即静心,“和”即顺心。

“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指一个人对世界万物要有“安”“和”心态,以达到物我两相宜之养生境界。

“三戒”养生法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意指养生非一朝一夕之事,乃贯穿于人的一生,要行为检点,了解得失。

“四法”养生法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提出养生之法有四:“一日寡欲,二日慎动,三日法时,四日却疾。

”即从保健的角度,指出养生要遵从自然规律,并克服不良心态。

“五知”养生法宋代名人周守忠说:“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故闭口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

”“五知”养生,应注意情志养生。

“六节”养生法明代医学家汪绮石说:“节嗜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节愤怒以养肝,节辛勤以养力,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

”养生重在养身,养身即养好人的“精、气、神”。

“七食”养生法清代养生家石成金指出:“食宜早些,不可迟晚;食宜缓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过饱;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温暖,不可寒凉;食宜软烂,不可坚硬:食毕再饮茶两三口,漱口齿,令极净。

”饮食得当,机体调理,是养生的重要保障。

道家九字真言养生法

道家九字真言养生法

道家九字真言养生法九之养生秘密口诀——九多九少,具体详解如下1这似乎已成了众人皆知的“秘密”。

我们身边有不少“肉食动物”,汉堡、烤肉、烤鸭、红烧肉,顿顿无肉不欢。

按“膳食平衡宝塔”的建议,一个人每天最好只摄入瘦肉75克,即一副扑克牌大小的一块。

其中,体力劳动者、男性可以多吃红肉,脑力劳动者、女性及身体机能退化的老人,应多吃白肉。

尤其是患有肥胖、心脏病、高血压等的人,更应少吃肉,多吃豆制品。

豆子被称为“地里长出来的肉”,特别是用大豆做的各种豆制品,比如水豆腐、豆腐丝、豆腐干、豆腐皮之类,都是提供蛋白质的好食品。

2盐不仅会偷走你身体里的钙,还会带走正常的血压。

自家做饭时,除了少放盐,也要尽量控制酱油、番茄酱、辣椒酱、咖喱等调味品的摄入量。

更要小心看不见的盐,比如餐馆中红烧菜、炖菜等菜品,薯片、罐头及快餐方便食品中都含较多的盐。

醋则称得上是厨房里的保健调味品了,炒菜时不妨放一点,用米醋腌泡菜可以降血脂,用陈醋配着面食吃能助消化,做鱼和骨头汤的时候放点醋,还有助于其中钙质的吸收。

3一提到少穿,自会让人想到“春捂秋冻”。

其实,秋冻不是让人挨冻,而是指缓缓添衣。

适当的凉爽刺激,有助于促进身体代谢,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

当户外早晚气温降低到10℃左右时,就应该结束“秋冻”了。

洗个热水澡既能解乏,又助睡眠,最重要的是在洗澡时做点“小动作”,比如用手掌在腹部按顺时针方向按摩,并淋浴腹部,可以防便秘,在水流中搓脸能加速血液流动,能缓解疲劳。

早晨起来最适合淋浴,可以唤醒身心,而睡前1至2个小时,最好在浴盆里泡个澡。

水温应在40—50摄氏度,比体温略高。

4想管住自己的嘴,不妨尝试以下几招:在感到有点儿饿时开始吃饭,而且每餐在固定时间吃;每次少盛一点,或使用浅盘和透明餐具;吃饭至少保证20分钟,因为从吃饭开始,经过20分钟后,大脑才会接收到吃饱的信号。

一般来说,每口食物咀嚼15—20次,有助消化,避免发胖,还能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

中医:养生离不开的古代九字养生真言

中医:养生离不开的古代九字养生真言

中医:养生离不开的古代九字养生真言
一“德”。

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


二“安”。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养生在于“安”“和”二字。

“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三“戒”。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四“法”。

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指出:“养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欲,二日慎动,三日守时,四日却疾。


五“知”。

宋代周守忠说:“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

故闭口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


六“节”。

明代医学家江绮石说:“节嗜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节愤怒以养肝,节辛勤以养力,节思虑以养心,节悲哀以养肺。


七“食”。

清代养生家石成金指出:“食宜早些,不可迟晚;食宜缓些,不可粗速;食宜八分,不可过饱;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温暖,不可寒凉;食宜软烂,不可坚硬;食毕再饮茶两三口,漱口齿,令极净。


八“乐”。

石成金的“八乐“是:静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乐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

九“思”。

孔子日:“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古代九字真言,对现代养生有很重要的作用,修身养性是养生之道,大家不妨多学学古代的养生之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养生之道古人养生的九个字
导语:养生,不止是我的现代人的权利。

我们的古代名人,比如孔子,华佗,他们也都讲究养生,现在小编就带大家来看看,古人都有哪些养生之道呢?
养生,不止是我的现代人的权利。

我们的古代名人,比如孔子,华佗,他们也都讲究养生,现在小编就带大家来看看,古人都有哪些养生之道呢?
一“德”
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


二“安”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养生在于“安”“和”二字。

“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三“戒”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四“法”
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指出:“养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欲,二日慎动,三日守时,四日却疾。


五“知”
宋代周守忠说:“知喜怒之损性,故豁情以宽心;知思虑之销神,故损情而内守:知语烦之侵气。

故闭口而忘言;知哀乐之损寿,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欲之窃命,故忍之而不为。


六“节”
明代医学家江绮石说:“节嗜欲以养精,节烦恼以养神,节愤怒以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