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不同于纯粹的心理学研究

合集下载

柯柯心理学---犯罪心理学

柯柯心理学---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心理、犯罪行为及其客观规律的科学。

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触犯刑事法律的、因受刑法处罚的行为。

犯罪时个别人的行为,而心里是个别人所共有的。

它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应。

包括认识、情感、意志、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气质、性格等。

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人准备和实施犯罪的心理因素的总称。

这里的犯罪心理既包括个体犯罪心理。

也包括群体犯罪心理,如犯罪团伙、犯罪集团中的心理问题。

犯罪心理学还要研究犯罪行为。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同样,犯罪行为也是受犯罪心理支配的。

犯罪行为的酝酿和发生。

,表现了犯罪人的心理发生质变的过程。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犯罪行为来研究犯罪心理。

研究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和途径,犯罪行为更是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因为离开了犯罪行为,犯罪心理就成了不可捉摸之物。

与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相联系的另一个范畴是犯罪倾向。

个体或群体之所以在某情境特征出现时产生犯罪行为,往往与其所具有的犯罪倾向有关。

犯罪心理学应当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犯罪倾向问题。

尽管具有较高犯罪倾向的人或群体并不必然导致犯罪,但是对犯罪倾向的研究可以使犯罪心理学研究成果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使犯罪心理学具有可测性,犯罪行为具有可控性。

犯罪心理学对犯罪心理、犯罪行为、犯罪倾向的研究,不应当局限于研究犯罪人的某个犯罪行为,以及导致犯罪行为发生的心理因素。

因为人是社会的人,犯罪人也是如此。

他的心理和行为都不是孤立的现象,而是由于其主体受到了来自内部的、外部的错综复杂的影响而产生的。

人的某一阶段的心理活动是在人的毕生心理发展中的一个链条。

犯罪人犯罪心理的形成、犯罪倾向的产生,也是其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象。

这样,犯罪心理学不仅要研究犯罪进行的心里,还要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研究它们。

一、从时间顺序来看,既要研究犯罪人犯罪行为准备、实施过程中的人的心理活动,还要研究犯罪人犯罪前的心理演变过程以及犯罪后的心理变化,包括在不同诉讼阶段的心理特点;二、从横向顺序来看,既要研究犯罪个体的行为和心理,还要研究虽不能予以刑事制裁,但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应自觉地将其纳入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探索犯罪心理学深入了解罪犯的心理机制和心理特征

探索犯罪心理学深入了解罪犯的心理机制和心理特征

探索犯罪心理学深入了解罪犯的心理机制和心理特征犯罪心理学是犯罪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从心理学角度深入研究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和心理特征。

本文将探索犯罪心理学的相关领域,并介绍其应用于犯罪预防和犯罪心理矫治之中。

一、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起源犯罪心理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罪犯及其犯罪行为心理特征、心理机制、心理动机和心理状态的学科。

该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当时心理学家开始对罪犯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评估,在犯罪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领域1. 犯罪动机与心理特征研究犯罪行为背后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动机和心理特征,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这些动机和特征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心理动机包括物质欲望、报复心理、心理压力等,而心理特征涵盖了社会适应能力、道德意识、冲动性等方面。

2. 犯罪预测与预防基于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可以通过罪犯的心理评估和心理测试来预测其可能的犯罪行为。

这有助于警方和社区制定相应的犯罪预防措施,及早发现潜在的罪行,以减少犯罪发生的可能性。

3. 犯罪心理矫治犯罪心理学在矫正罪犯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对罪犯的心理状况和心理需求进行全面评估,专家可以为罪犯制定个性化的心理矫治方案,帮助他们改变不良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模式,最终实现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

三、犯罪心理学实践案例1. Ted Bundy案例Ted Bundy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连环杀手之一。

犯罪心理学家通过对Bundy的研究发现,他具有高度的自恋、冷血和操控他人的特征。

这一信息对于了解连环杀手的心理特点以及预防类似犯罪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2. 洛克希德案例洛克希德(Lockheed)是美国一家航空公司的前雇员,在20世纪90年代盗取大量机密文件。

犯罪心理学家通过对洛克希德的心理评估发现,他具有高度的野心和自卑感,这些心理特征促使他效仿间谍小说中的情节,实施了多起犯罪行为。

四、犯罪心理学的启示与应用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可以启示我们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心理学对犯罪心理的研究

心理学对犯罪心理的研究

心理学对犯罪心理的研究犯罪心理一直是法律和心理学领域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

通过研究犯罪心理,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罪犯的思维和行为,为预防犯罪和矫正罪犯提供有效的手段。

心理学在犯罪心理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介绍心理学对犯罪心理的研究方法和重要发现。

一、犯罪心理的定义犯罪心理指的是犯罪行为与个体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

它关注犯罪分子内心的冲动、动机、心理障碍以及人格特征等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通过研究犯罪心理,试图揭示罪犯背后的原因和动机,为犯罪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二、犯罪心理的研究方法1. 心理测量方法心理学家可以使用多种心理测量方法来研究犯罪心理,例如问卷调查、心理测试和面试等。

通过收集个体的心理数据,可以了解他们的价值观、个性特征、情绪状态等,从而探索罪犯心理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联。

2. 犯罪行为观察和实验心理学家可以通过实地观察犯罪现场或者进行实验来研究犯罪心理。

他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犯罪行为,寻找其中的模式和规律。

同时,心理学家还可以设计实验,模拟出特定的犯罪情境,从而观察参与者的反应和行为,研究犯罪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

三、心理学在犯罪心理研究中的重要发现1. 犯罪心理与童年经历的关联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些犯罪行为与童年经历存在密切的关联。

例如,受到虐待、忽视或者心理创伤的儿童更容易成为犯罪分子。

这些不良的童年经历可能导致罪犯在心理上产生压力、冲突和负面情绪,进而将这些情绪通过犯罪行为来释放。

2. 人格特征与犯罪倾向的关系心理学家还发现,某些人格特征与犯罪倾向之间存在明显的关联。

例如,具有冲动、敌对性和攻击性等人格特征的个体更容易表现出犯罪行为。

此外,一些人格障碍,如反社会人格障碍,也与犯罪行为密切相关。

3. 社会环境与犯罪行为的关系心理学家认为,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贫困、失业、家庭不和等不良社会环境会增加个体从事犯罪行为的风险。

心理学在犯罪心理研究中致力于探索社会环境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影响机制,为制定社会干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人心理解密犯罪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与心理分析

人心理解密犯罪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与心理分析

人心理解密犯罪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与心理分析犯罪心理学家是一类专门研究犯罪心理及其原因的心理学家。

他们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分析和研究来揭示犯罪背后的心理动机与机制。

本文将从犯罪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和心理分析两方面来揭示人心理对犯罪行为的理解。

一、犯罪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犯罪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犯罪行为是多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结果。

以下是犯罪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得出的几个重要结论:1. 背景因素的影响犯罪行为往往与个体的背景因素密切相关。

社会经济地位低、教育程度低、家庭环境不良等因素容易增加个体的犯罪倾向。

犯罪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这些因素的影响,为预防和干预犯罪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 心理因素的作用犯罪心理学家发现,心理因素在犯罪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自我控制能力低、冲动性强、人际交往困难等心理特征往往与犯罪行为密切相关。

此外,心理上的刺激与欲望、嫉妒、愤怒等情绪也可能引发犯罪行为。

3. 社会影响力的作用犯罪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社会因素对犯罪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社会压力、同伴影响、媒体暴力等因素都可能成为犯罪行为的诱因。

对于一些易受影响的个体来说,社会舆论和社会期望对其犯罪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二、犯罪心理学家的心理分析心理分析是犯罪心理学家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犯罪背后心理动机进行剖析和解读的过程。

在心理分析中,犯罪心理学家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犯罪动机的分析心理学家通过分析犯罪者的动机来理解其犯罪行为。

在研究中,一些典型的犯罪动机被确定,如金钱、权力、复仇、满足欲望等。

心理学家试图揭示犯罪动机背后的心理需求和问题。

2. 犯罪心理的解读心理学家通过对犯罪者心理的深入解读来阐明犯罪背后的心理机制。

他们探索犯罪者的思维方式、情绪体验、认知失调等方面,以期了解他们的心理构成及其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3. 犯罪模式的判别心理学家通过分析大量犯罪案例,总结出一些典型的犯罪模式。

研究犯罪模式有助于研究者将他人的思维方式及其影响因素投射于犯罪者身上,从而更好地理解犯罪背后的心理来源。

《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

《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

《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1《犯罪心理学》一书中提到,在犯罪心理学当中,研究者从各种立场出发,得到了一些重要的发现。

研究者多次发现,人们对于道德的理解和知识不一定和道德行为一致。

也就是说一个人即使有某种道德观念,也可能做出与此相悖的行为来。

从违法少年的家庭环境研究和教育研究中可以发现,严厉地惩罚犯罪者能够带来短时间的顺从,但是并不能让道德价值内化,也就是说,惩罚并不能帮助形成道德价值,强化行为的意志力。

精神分析理论重视在异常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和紧张心理。

希利(Healy)认为违法犯罪者与双亲的情感当中产生的情绪障碍是不法行为的主要原因。

如果直接惩罚这种行为,会提高紧张心理和导致更强烈的抵抗,可见简单粗暴的惩罚是无效的,而且还有一定的害处。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中,社会性学习被用于解释一些现象。

社会性学习的表现形式是社会群体各种交流活动和交流过程,学习内容多样化,并且可以在群体交流的过程中动态产生。

弗洛伊德认为,犯罪者的超我发展程度不够,所以不能抑制一些本能的冲动。

洞察、净化、宽容等等概念都是由这一学派首先提出的。

但是这种方式对心理学者的要求过高,难以推行。

罗杰斯认为治疗没有必要纠结于过去,主张“非支持性疗法”和“来访者中心疗法”。

通过谈话治疗让患者洞察问题。

这种方式是一种个别人格治疗,研究者指出,这种方式和家庭的支持有关系。

治疗的成功率并不乐观,仅有20%非常有效,42%无效。

或许有些已经根植于人格当中的东西,不会通过简单的对话就加以改变。

但是无论如何,罗杰斯的方法给予了研究者希望。

犯罪行为的心理疏导意义大于惩罚。

《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2犯罪心理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790年德国人明希编写的《犯罪心理学在刑法制度中的影响》;而最早以犯罪心理学为书名的著作是1792年德国人绍曼编写的《犯罪心理学论》。

人心理学解读犯罪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与心理探索的深层次

人心理学解读犯罪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与心理探索的深层次

人心理学解读犯罪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与心理探索的深层次犯罪心理学家在犯罪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心理探索,无疑是对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贡献。

作为一门复杂而深奥的学科,犯罪心理学为我们提供了对罪犯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和心理过程的深入理解。

本文将通过人心理学的视角,对犯罪心理学研究成果进行解读,并深入探讨其中的深层次问题。

在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是犯罪者的心理状态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发现,犯罪者常常具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人格障碍、情绪障碍等。

这些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犯罪者的行为选择和行为表现。

通过对犯罪者心理状态的解读,人心理学揭示了犯罪行为的心理基础,为犯罪预防和矫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方面,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指出了犯罪者内在的心理需求。

在人心理学的框架下,犯罪可以被解读为一种满足心理需求的方式。

犯罪者可能因为无法在正常途径中满足基本的心理需求,进而选择通过犯罪行为来实现,以获取一定程度的满足感。

例如,一些家庭环境贫困、社会资源匮乏的人群,可能因无法满足物质或情感上的需求而倾向于从事非法活动。

这种解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犯罪行为的本质,从而为犯罪预防提供了新的视角。

另一方面,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还揭示了犯罪者的心理过程。

心理学研究发现,犯罪者常常具有一定的心理偏差和认知扭曲。

他们可能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念有不同的解读,对行为后果有不同的认知。

例如,一些犯罪者具有冲动性格,他们往往缺乏对自己行为后果的有效评估,从而导致不理性的冲动行为。

这种心理过程的解读为犯罪者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预防和干预犯罪行为提供理论支持。

除了对犯罪者心理状态及心理过程的解读,人心理学还对犯罪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影响进行了研究。

社会心理学研究发现,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在这个基础上,人心理学研究通过分析犯罪行为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因素,揭示了社会环境对犯罪行为的塑造作用。

例如,社会不平等、社会规范的缺失等因素,都可能对犯罪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刑事犯罪心理学犯罪动机和心理特征的研究与分析

刑事犯罪心理学犯罪动机和心理特征的研究与分析

刑事犯罪心理学犯罪动机和心理特征的研究与分析刑事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心理的学科,对于揭示犯罪动机和心理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刑事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以及犯罪动机和心理特征的研究与分析。

一、刑事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刑事犯罪心理学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犯罪心理的探索。

其中,心理测试是常用的手段之一。

通过心理测试,可以了解犯罪者的人格特征、情绪状态等信息。

另外,心理访谈也是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与犯罪者的深入访谈,可以了解其内心世界、犯罪动机等方面的信息。

此外,观察犯罪现场、分析犯罪者的行为模式等也是刑事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刑事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主要包括心理动力学理论、认知理论和社会学理论等。

心理动力学理论通过对个体动机和内心冲突的探讨,解释了个体犯罪的心理动机。

认知理论则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解释犯罪者的决策过程与认知偏差。

社会学理论则关注犯罪的社会背景和环境因素对犯罪者产生的影响。

二、犯罪动机的研究与分析犯罪动机是指引导犯罪者进行犯罪行为的动力。

刑事犯罪心理学通过研究犯罪动机,可以了解犯罪者为何会选择犯罪,从而为预防和打击犯罪提供参考。

犯罪动机可以分为内因动机和外因动机。

内因动机主要包括心理、情感和性格等方面的因素。

例如,个体的心理压力、厌倦生活、寻求刺激等,都可能成为犯罪动机的内在因素。

外因动机主要包括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

例如,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缺乏教育机会、社会不公等,都可能成为犯罪动机的外在因素。

犯罪动机的研究与分析需要综合运用心理测试、访谈和观察等研究方法。

通过对犯罪者进行心理测试,可以了解其人格特征和情绪状态,从而推断其犯罪动机。

同时,通过与犯罪者的深入访谈,可以直接了解其动机和心理状态。

此外,观察犯罪现场和分析犯罪者的行为模式,也可以为了解其动机提供参考。

三、心理特征的研究与分析犯罪者的心理特征是指其具有的与犯罪相关的心理特点。

刑事犯罪心理学通过研究心理特征,可以揭示犯罪者个体的心理构成,从而帮助刑事侦查工作。

心理学与犯罪学

心理学与犯罪学

心理学与犯罪学心理学与犯罪学是两个紧密相关的学科领域,它们探索了人类行为和思维在犯罪行为中的作用和影响。

心理学通过研究人类心理和心理过程,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会犯罪,而犯罪学则深入研究了犯罪行为的根源和动机。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与犯罪学的交叉点,以及它们在犯罪预防和犯罪心理治疗方面的应用。

一、犯罪心理学研究犯罪心理学是犯罪学的一个分支,它关注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

犯罪心理学家通过研究犯罪分子的思维、动机和心理状态,揭示他们犯罪的原因。

例如,一些犯罪心理学研究表明,童年时期的虐待和忽视可能导致个体在成年后表现出侵犯他人权益的行为。

此外,犯罪心理学家研究了心理疾病、人格特征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二、心理学在犯罪预防中的应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犯罪预防领域。

心理学家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帮助预测和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

例如,心理学家在社区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减少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导致的犯罪行为。

此外,心理学家还可以通过研究恐怖分子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动机,帮助开发出更有效的反恐策略。

三、犯罪心理治疗犯罪心理治疗是通过心理学的方法和技巧来改变和辅助犯罪者的行为。

犯罪心理治疗的目标是帮助犯罪者认识到自己的犯罪行为的不良后果,并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教育等手段,提高他们对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犯罪心理治疗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犯罪者的合作和改变意愿,以及心理学家的专业技能和经验。

四、心理学在犯罪侦查中的应用心理学在犯罪侦查领域的应用越来越重要。

通过心理学的方法和技巧,可以从犯罪现场的物证、犯罪者的证词和证据等方面,分析和推断犯罪者的个性和心理特征,为犯罪侦查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心理学在犯罪侦查中的应用也包括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分析和审讯技巧,帮助警方有效获取证据和揭示真相。

五、心理学与犯罪学的未来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心理学与犯罪学领域还有很多发展空间。

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的关系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的关系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的关系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的关系与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一直以来都对犯罪心理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持和指导。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的关系,并介绍一些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1. 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的关系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的关系密切,因为犯罪行为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具体表现。

心理学为犯罪心理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首先,心理学为犯罪心理学提供了对人类心理活动的深入了解,揭示了心理因素在犯罪行为中的作用。

例如,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认知心理学,发现人类在做出犯罪决策时会受到认知偏差和信息处理的影响。

其次,心理学的实验研究方法和技术为犯罪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比如,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研究和量表测量等方法,可以深入探讨犯罪者个体特点、动机和心理机制。

2.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犯罪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在不断向前发展。

以下是一些新进展的例子:2.1 犯罪心理学中的个体差异研究犯罪心理学越来越关注个体差异在犯罪行为中的作用。

研究者通过探讨个体的基因、性格、人格特征等因素,试图解释为什么有些人更容易成为犯罪者。

例如,一些研究发现,社交心理学中的权力需求和个体的自我评价可能与犯罪行为存在关联。

2.2 心理治疗在犯罪改造中的应用心理治疗在犯罪改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不仅帮助我们了解犯罪者的心理机制,还为开展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提供了依据。

例如,认知行为疗法在犯罪改造中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帮助犯罪者重构其错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改变与重建。

2.3 科技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犯罪心理学研究也受益于新的技术手段。

例如,神经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研究者能够更加精确地探讨犯罪者的大脑功能和结构。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犯罪者在犯罪行为中的决策过程中,大脑活动模式的特点。

心理学在警察工作中的应用犯罪心理学研究

心理学在警察工作中的应用犯罪心理学研究

心理学在警察工作中的应用犯罪心理学研究心理学在警察工作中的应用:犯罪心理学研究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对于警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心理学的应用在警察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中,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预防和打击犯罪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警察工作中的应用,重点聚焦于犯罪心理学的研究。

1. 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罪犯行为动机、心理特点以及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的学科。

它致力于理解犯罪的发生原因以及犯罪者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揭示犯罪背后的心理动因。

2. 犯罪心理学在犯罪预防中的应用2.1 威慑犯罪了解罪犯的心理特点可以帮助警察判断哪些行为可能会威慑犯罪者。

通过心理学的方法,可以预测犯罪者可能选择的目标、时间和地点,并加强警力部署,从而起到威慑犯罪的作用。

2.2 宣传教育犯罪心理学可以帮助警方制定宣传教育策略,提高公众的犯罪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通过心理学的分析,可以了解不同群体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状态,并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3. 犯罪心理学在犯罪侦查中的应用3.1 犯罪心理分析警察可以运用犯罪心理学的方法对犯罪现场进行心理分析,从而获取更多、更准确的线索。

通过分析犯罪者的心理特点、行为模式和作案动机,可以更好地推测犯罪者的行动方向,提高犯罪侦查的效果。

3.2 口供取证在取证过程中,犯罪心理学的知识也能够为警察提供帮助。

警察可以通过理解犯罪者的心理特点和行为习惯,有针对性地采取讯问策略,引导犯罪嫌疑人主动交代罪行,从而获取更加详实的口供。

4. 犯罪心理学在犯罪侦破中的应用4.1 犯罪模式分析通过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警察可以分析犯罪者的心理模式,找出各类犯罪之间的共性,进而破解更多的案件。

犯罪模式的分析有助于警方更好地理解犯罪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律,辅助破案工作。

4.2 案发现场重建犯罪心理学可以帮助警方重新构建案发现场,分析犯罪者在案发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推断他们在现场的行为轨迹。

心理学视角下的犯罪心理学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犯罪心理学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犯罪心理学研究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的学科,它试图理解和解释为什么人会选择犯罪行为以及犯罪行为的心理动机。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犯罪是一种复杂的行为,涉及到个体的认知、情绪、社会关系以及环境因素等。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 犯罪个体的心理特征犯罪个体的心理特征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研究发现,犯罪个体通常具备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

例如,他们可能具有低自控力、冲动、依赖、自我中心、缺乏同理心等。

此外,一些心理障碍,如反社会人格障碍、心理疾病等也可能与犯罪行为相关。

2. 犯罪行为的认知过程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对于犯罪行为的认知过程的探索是非常重要的。

个体在选择犯罪行为时,通常会进行一种认知评估过程,包括对潜在利益和风险的权衡,以及对潜在后果的评估。

此外,认知失调和错误的思维模式也可能导致个体做出犯罪行为的决策。

3. 动机和诱因犯罪行为的动机和诱因也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心理学家们常常试图理解犯罪个体的内在动机,例如获得金钱、权力或满足某种需求。

同时,外在的诱因,如家庭环境、社会压力、经济因素等也对犯罪行为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

4. 社会影响和环境因素犯罪心理学研究还强调了社会影响和环境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因素、家庭背景、教育水平等都与犯罪行为的产生有关。

例如,一个成长在贫困环境中的个体更有可能受到社会压力和负面影响,从而产生犯罪行为。

5. 心理治疗和预防措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不仅关注犯罪行为本身,也积极探索预防和治疗的方法。

心理治疗、康复计划和社会支持等都对矫正犯罪行为起到积极的作用。

心理学家通过理解犯罪心理学,希望能够制定更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为个体提供更好的康复和社会融入机会。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在心理学和犯罪学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为我们理解犯罪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心理过程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管理犯罪行为,并为个体提供更好的心理支持和康复机会。

犯罪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犯罪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犯罪心理学的名词解释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和犯罪人类学相关联。

犯罪心理学的意思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犯罪心理学的名词解释,供大家阅读!犯罪心理学的意思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有和前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公安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

有狭义、广义之分。

狭义指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犯罪者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广义的犯罪心理学又称司法心理学,它不仅研究犯罪者,而且研究对犯罪案件的侦破、审判、处罚等环节。

犯罪心理学(Criminal Psychology)是一门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图及反应的学科,和犯罪人类学相关连。

这一门学科主要深入研究的部分在于有关“是什么导致人犯罪”的问题,但也包含人犯罪后的反应,在逃跑中或在法庭上的。

犯罪心理学家也可以做为证人,以帮助法庭了解犯人的心理。

精神病学亦有处理到一部分的犯罪行为。

笼统地说,犯罪心理学以犯罪心理为研究对象。

但关于犯罪心理学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说法,至今仍莫衷一是。

狭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的一门学科。

广义的犯罪心理学,是指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犯罪心理学的结构要素一、犯罪心理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1、反社会意识 (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支柱)2、强烈、畸变的需要3、犯罪动机(最活跃的、直接动力)4、不良兴趣二、调节结构的组成要素1、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2、扭曲的道德意识3、错误的法律意识三、特征结构1、特定的气质——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2、消极的性格特征——是个性社会化缺陷的突出表现①对社会现实的态度特征(物欲型)②性格的情绪特征(暴力型等)③性格的意志特征(共有)④性格的理智特征3、与犯罪活动相适应的能力4、不良的行为习惯——是某种能力的特殊形态的熟练,又是一种生活定势犯罪心理学的学科研究1.建立假设。

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中的应用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犯罪行为背后的动机、心理因素以及犯罪者的心理状况。

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中的应用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解释犯罪行为,并通过心理干预来预防和治疗犯罪行为。

I. 犯罪心理学的定义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结合了心理学、犯罪学、法律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和方法,旨在揭示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犯罪者的心理特点。

II. 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中的研究方法1. 心理测试:心理测试是犯罪心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使用各种心理测量工具,如问卷调查、智力测验、人格测评等,研究者可以获取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从而进一步分析犯罪行为的心理原因。

2. 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一名或少数几名犯罪者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心理问题等,来揭示犯罪行为的心理动因和发展轨迹。

这种研究方法有助于了解不同类型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及其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III. 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中的应用领域1. 鉴定犯罪嫌疑人:心理学可以通过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心理评估,判断其是否具有犯罪倾向、犯罪能力以及心理病理问题。

这有助于法律机构在侦查阶段提前识别高危人群,从而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2. 犯罪预防和干预:基于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可以发展出有效的犯罪预防和干预措施。

例如,在学校教育中加强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培养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降低犯罪率。

3. 犯罪心理治疗:心理学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对已经犯罪的个体进行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犯罪者认识和改变自己的犯罪行为、调整心理状态、改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减少复犯风险。

IV. 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中的挑战和前景虽然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学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犯罪心理学研究往往需要获取犯罪者的信息和参与,这对研究者和受试者都提出了伦理和法律方面的挑战。

此外,犯罪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心理学在其中的作用只是其中一部分。

《犯罪心理学》读后感

《犯罪心理学》读后感

《犯罪心理学》读后感《犯罪心理学》是一本关于犯罪心理学的精彩读物,这本书深入探讨了许多与犯罪有关的问题,包括犯罪的成因、犯罪心理学、犯罪者的犯罪行为和犯罪的预防等方面,让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思考犯罪现象。

作者在书中阐述了犯罪的根源及成因,从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生物遗传等多方面进行了解析,让读者更能理解犯罪背后的社会、人类心理等因素,以及犯罪每个环节中涉及的问题。

同时,作者还通过大量案例实例,展示出犯罪者的行为和心理,让读者更加真实地了解案件发生时的情况。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犯罪行为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完善性。

犯罪不是单纯地源于个体,而是受整个社会结构和环境的影响,要彻底杜绝犯罪,需要从根源上入手,注重预防,并制定出更加完善的制度和政策。

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全面地认识犯罪者,想方设法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心理,寻找预防犯罪的措施。

除此之外,本书还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的心理是多么复杂,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了解和掌握更加真实的人类心理。

在犯罪心理学的道路上,我们只有不断丰富知识积累,加强对犯罪心理的理解,才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杜绝犯罪。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极具启发性的读物,深入探讨犯罪心理学的方方面面,让读者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犯罪现象,同时也提醒我们:犯罪并不只是单纯的人性问题,我们必须以更加全面的角度去理解和掌握,才能真正找到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措施。

我相信这本书不仅对于犯罪学专业学生有很大帮助,对于一般人在树立法律思维和预防犯罪方面也有不小的启示作用。

在现今社会,犯罪问题不可避免地存在,这也是导致社会不稳定、动荡和不安全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犯罪心理学,希望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预防和处理各种犯罪行为。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犯罪心理学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有犯罪倾向、实际犯罪者以及一些相关的心理学问题。

通过对其研究,我们可以逐渐了解犯罪者的思维模式、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以及这些背后的深层原因。

心理学视角下的犯罪心理学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犯罪心理学研究

心理学视角下的犯罪心理学研究犯罪心理学是一门探索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和机制的学科。

通过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深入了解犯罪者的心理过程、动机和行为模式,揭示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为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以心理学视角为基础,探讨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应用价值。

1.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1.1 犯罪心理学的定义和目标犯罪心理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旨在揭示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等内容。

它借鉴了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犯罪行为。

1.2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犯罪心理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心理测量、实验研究、观察研究、案例研究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犯罪者的思维、情感、决策过程等方面,并从中揭示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

1.3 犯罪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广泛而深入。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犯罪动机和心理过程研究:通过探究犯罪者的心理动机、信念、情绪等因素,揭示犯罪行为的心理背后的原因和心理过程。

(2) 犯罪个体特征研究:研究犯罪者的个体特征,如人格特征、认知风格、社会适应能力等,探究这些特征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

(3) 犯罪行为模式研究:研究犯罪者的行为模式、作案手段、选择目标等,揭示犯罪行为的模式和特点。

(4) 犯罪心理评估研究:通过心理测量和评估工具,对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危险性进行评估,为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2.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应用价值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为刑事司法系统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为预防和处理犯罪提供支持。

2.1 刑事司法决策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法官、检察官等司法决策者准确评估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包括危险性、反社会行为倾向、心理素质等,从而制定更合适的惩罚和预防措施。

2.2 犯罪预防和干预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可以为犯罪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心理学在司法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心理学在司法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心理学在司法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中的应用与研究简介:心理学在司法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司法心理学旨在通过心理学知识和方法帮助司法系统提供更准确的判断和决策,犯罪心理学则致力于研究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这两个领域的应用和研究。

1. 司法心理学的应用与研究1.1 心理学在司法心理评估中的应用心理学家通过对被告人进行心理评估,帮助法庭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对犯罪行为的意识。

心理评估可以支持法庭做出更准确的判断,例如判定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能力、判断是否适用缓刑等。

同时,心理评估还可以评估被害人的心理状态,为法庭提供相关证据。

1.2 心理学在证人心理状态评估中的应用证人是司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提供了案件发生过程中的目击证词。

心理学在评估证人的心理状态、可靠性和可信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证人的心理评估,可以判断证人是否存在记忆遗忘或虚假记忆等问题,从而保证司法决策的准确性。

1.3 心理学在法庭心理干预中的应用心理学与法庭心理干预密切相关,通过心理干预措施,可以帮助被害人和被告人在司法过程中缓解心理创伤,降低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提高其与司法程序的配合度。

2. 犯罪心理学的应用与研究2.1 心理学在犯罪心理特征研究中的应用犯罪心理学研究罪犯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以深入了解罪犯心理背后的动机和心理机制。

心理学家通过对罪犯的心理分析,可以为研究罪犯的心理特征提供依据,为刑事侦查和刑罚执行提供参考。

2.2 心理学在犯罪心理干预中的应用犯罪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犯罪心理干预,旨在通过心理治疗和改造,帮助罪犯改变不良的行为模式和心理问题。

心理学家在犯罪心理干预中运用各种心理疗法,以促进罪犯心理的健康发展,减少再犯率,实现社会重新融入。

2.3 心理学在刑罚执行与重刑犯管理中的应用心理学在刑罚执行与重刑犯管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犯罪分子士气和心理变化的分析,可以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增加刑罚执行的效果,维护监狱安全。

犯罪心理学研究

犯罪心理学研究

犯罪心理学研究中摘要: 量化与统计分析, 是一项重要的研究方法。

这一方法在犯罪心理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同时也存在着使用的局限性。

犯罪人有很强的心理掩饰性, 对包括犯罪人在内的人的心理的测量实际上是一种间接测量, 测得的数据是心理学家标定的数据, 兼有客观性与主观性。

量化研究如果不与科学思维相结合, 有可能得出浅薄平庸甚至错误的结论。

心理学研究应当以“人性”为基点, 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实现量化方法与非量化方法的有机结合。

实践检验化, 亦称定量分析, 是与定性分析相对应、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的特点是赋予被研究事物一定的量, 通过数理统计与分析, 使其能够精细地反映事物量的特性, 有利于开展与相关事物的比较研究,从而达到准确地反映研究对象的性质、水平及其功能的目的。

自19 世纪末科学主义研究范式成为主流以来,心理学研究迅速接受了实证主义的思想, 沿着定量化的道路前进, 呈现出定量研究为主的局面。

①这种研究方法保证了心理学作为现代科学之一的地位, 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在当前数字化的时代, 各门学科研究采用量化与数理统计的研究方法, 具有先进性, 需要大力提倡。

1. 犯罪心理学研究需要采用量化与数理统计的方法犯罪心理学从在我国创立至今, 走了一条由经验总结、案例分析逐渐向量化研究这一主流范式靠拢的道路, 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开始, 当研究者运用人格量表对罪犯进行心理测量, 并对测量结果作统计处理后发现: 犯罪人同一般的社会人群在人格特征上存在着许多显著差异, 从而提出了“犯罪心理结构”这一概念②。

紧接着, 研究者运用心理测验和统计技术, 对犯人进行了类型研究, 找出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

③④为了查明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研究者还开展了犯罪青少年与正常青少年在对待犯罪问题上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差异的研究。

⑤进入20 世纪90代, 在罪犯心理矫治领域, 更多地运用了心理测试和统计技术, 到目前为止, 全国已有大约90%的监狱广泛开展了罪犯心理诊断和矫治, 中国式的罪犯心理评估系统已经取得重要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法医心理学研究总结

法医心理学研究总结

法医心理学研究总结法医心理学是一门将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法律和司法领域的交叉学科。

它旨在通过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研究,为法律程序提供科学的依据和专业的支持。

一、法医心理学的定义与范畴法医心理学并非单纯地将心理学和法学相加,而是融合了两者的知识和方法,以解决与法律相关的心理问题。

其研究范畴广泛,涵盖了犯罪心理分析、证人证言评估、受害者心理创伤评估与治疗、罪犯心理矫正等多个方面。

在犯罪心理分析中,法医心理学家试图揭示犯罪者的动机、人格特点以及犯罪行为模式,为案件侦破和司法审判提供线索。

证人证言评估则关注证人的记忆准确性、感知能力和可信度,以确保法庭所依据的证据真实可靠。

对于受害者,法医心理学着重评估其心理创伤的程度,并提供相应的治疗和支持,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生活。

此外,罪犯心理矫正旨在通过心理干预手段,降低罪犯再次犯罪的风险,促进其社会回归。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法医心理学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以获取准确和有用的信息。

1、心理测评工具如人格量表、智力测验、情绪评估量表等,用于评估涉案人员的心理特征和状态。

这些工具能够提供量化的数据,帮助心理学家做出客观的判断。

2、面谈与观察通过与当事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观察他们的行为表现,获取更直观和深入的了解。

面谈可以揭示当事人的内心想法、情感反应和认知方式,而观察则能发现他们在特定情境下的非言语行为和情绪表达。

3、案例分析对过往的典型案例进行详细研究,从中总结规律和经验。

通过分析多个相似案例,可以发现共有的心理模式和影响因素,为新的案件处理提供参考。

4、神经科学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神经影像学方法如 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等被应用于法医心理学研究。

这些技术可以揭示大脑活动与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为理解犯罪行为和心理障碍提供了更深入的生理层面的证据。

三、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1、刑事侦查协助警方分析犯罪现场的线索,推断犯罪者的可能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从而缩小侦查范围。

关于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实质、进展及实际应用-心理学论文-生物学论文

关于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实质、进展及实际应用-心理学论文-生物学论文

关于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实质、进展及实际应用-心理学论文-生物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当今时代最显着的特征就是信息大,人们借助网络、电视、平面媒体等各种信息传播途径,可以打破时空,快速地获取信息。

各类信息中的罪案新闻报道和关于罪案的影视作品往往非常吸引眼球,人们对难以理解的犯罪动机等问题格外关注,犯罪心理这一历久弥新的话题也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追捧。

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在我国正式起步。

或许是因为像早已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其他心理学知识一样,人们一直在不知不觉中应用着某些犯罪心理学原理和方法。

从古至今,五讼断案、嚼米审冤等侦查办案方法,无不渗透着犯罪心理学思想的点点滴滴,有的甚至蕴含着严谨的犯罪心理测试理论思想。

那么,犯罪心理学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学科?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有哪些特点?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又当如何应用呢?笔者认为要回答这些问题,还应从犯罪心理的构成要件之一心理说起。

一、关于心理要素与心理体系模型心理,因为其抽象的存在方式,很难被客观简洁地定义出来;又因为人们对它似乎都很熟悉,每个人对它都有不尽相同的主观认识,都能或多或少地描述它的某些特征,故心理的定义从古至今就众说纷纭。

古代思想家将心理视为不死的灵魂和精神;唯物主义哲学家则认为心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生理心理学提出心理是脑的机能;行为主义者则认为心理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精神分析学派则将心理看作是意识与潜意识的活动。

[1]现代心理学家将心理定义为人脑对外界信息的整合诸形式及其内隐、外显行为的反应,[2]将心理学定义为对行为与心理历程的科学研究,[3]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4]或是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

[5]笔者认为,若要明确心理学所研究的内容,首先应梳理心理要素。

本文所言的心理要素,并非日常概念中所指的人的心理素质,而是构成一个人完整的心理体系的各个基本单元。

笔者从犯罪心理学研究的角度出发,尝试建立人的心理体系模型图如下:图中所示为一个人的心理体系,整个系统置于一个环境之内。

犯罪学与心理学的交叉研究

犯罪学与心理学的交叉研究

犯罪学与心理学的交叉研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犯罪频率也在逐年上升。

为了对犯罪现象有更全面和深入的研究,犯罪学和心理学的交叉研究逐渐成为当前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犯罪学是研究犯罪现象和犯罪人群的学科,而心理学则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学科。

两个学科之间有重叠和独立的领域,它们之间的交叉研究可为解决犯罪问题提供更全面和深入的思路和方法。

一、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是犯罪学与心理学的交叉领域,它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犯罪人群的心理机制和行为特征。

犯罪心理学借助心理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对犯罪人群进行系统分析和讨论,以期找到更进一步的解决方案。

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犯罪人群的心理状态、性格特征、认知和判断能力、情感体验和行为动机等方面。

在探讨犯罪人群的心理机制中,犯罪心理学家们发现,许多犯罪人群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受到了身体和心理暴力的伤害,他们对自我的认同感缺失,沉迷于暴力和欲望,内心深处无法实现自我满足。

此外,一些犯罪人群也表现出过度自我中心的倾向,即他们在行为中考虑的只是自己,而并不关心他人的感受和利益。

通过对犯罪人群的分析和研究,犯罪心理学家们建立了一系列心理测评工具,可以更加细致精准地了解犯罪人群的心理、行为和情感信息,有利于预测他们未来可能的行为倾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犯罪心理学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

二、犯罪行为学犯罪行为学是犯罪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它主要研究犯罪行为与环境、社会和心理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犯罪行为学与心理学的交叉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为一门多元学科,犯罪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也愈发丰富。

犯罪行为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包括犯罪行为的预防、犯罪行为的干预、犯罪行为的评估和犯罪行为的预测。

其中,犯罪行为的预测是犯罪行为学的最重要研究领域之一,这是因为预测犯罪行为可以帮助警方在行动之前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从而减少犯罪的发生率。

犯罪行为学通常采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学分析、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不同于纯粹的心理学研究,不仅仅是要研究行为与心理历程,也要研究犯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信仰和道德,如此才能反映犯罪人的心理全貌。

特别在职务犯罪心理中,伦理道德方面的因素对这种心理的产生有巨大的影响作用。

笔者概括了几点职务犯罪心理面貌的特点,希望对职务犯罪的预防及其心理矫治有所参考。

一、迷失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根本看法或观点,其中包括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意义,个人的生活态度等。

我们注意到,职务犯罪分子都在人生观上发生了蜕变。

他们普遍迷失了人生的方向,把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抛在脑后,奉行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

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追求享乐,特别是感性的、肉体的享乐,否认人生应有原则和理想价值目标,要求一切事物顺从个人或狭隘集团的利益欲求,给个人或集团带来好处,人生的价值在于现实的利益。

这种人生观在现实中必然严重背离国家公职人员应负的神圣使命和崇高理想,成为一种自我陶醉而沾沾自喜。

二、倾斜的价值观。

价值,是对主体需要的满足。

职务犯罪分子的价值观是极端个人主义的,甚至是一种寄生心态。

个人与社会的价值严重错位,强调个人需要和利益的满足而置社会或他人利益于不顾。

把个人当目的,把社会当作实现目的的手段。

国家工作人员本应树立公仆意识,以奉献为己任,而在职务犯罪心理中,所谓奉献往往成为明码标价的索取,借权力谋私,借权力生财,成了寄生于权力的寄生虫。

马斯洛分析了正常的而有创造性的人的需要结构。

马斯洛认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求所组成,各种需求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求与满足,将决定了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1)生理需求,(2)安全需求,(3)爱与隶属需求,(4)尊重需求,(5)自我实现需求。

前四项层次为基本需求,而自我实现,则是个体在成长中,其身心各方面的潜力获得充分发展的历程和结果。

职务犯罪心理在需求上产生了重大变异,个人需要无限制和不合理地膨胀,完全背离了个体获得自我实现的方向。

尤其是,一些职务犯罪主体甚至把权力的挥霍和对金钱的追逐当作了高峰体验,完全背离了正常的社会的合理需要层次和范围。

而需要又决定了主体的犯罪动机。

职务犯罪心理对此种需要的支撑源于主体的价值观的合理化:把为人民服务的行为,看作是需要大量补偿的劳苦;把巧借各种机会和名目收受的钱财,视为人之常情;特别在维护小团体利益中,还打着为公无过,大公无私的旗号。

三、失衡的人格。

按照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人格这一整体中包含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彼此交互影响,在不同时间,对个体行为产生不同的内动支配作用。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的最原始部分,本我中之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因此支配本我的是快乐原则。

自我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的。

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

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

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

超我中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职务犯罪心理并不缺乏人格结构中的任一部分,但其自我与超我的发展程度却影响着对本我的制约,不排除有极个别的职务犯罪主体在人格结构上发展不平衡,从而受无意识的控制甚深,产生强烈的满足本我需要的冲动。

据笔者来看,一般的普遍的职务犯罪主体在人格结构上是健全的,犯罪心理的表现是由于三者之间的冲突与失衡。

对于个体面临的超我与本我的冲突产生的焦虑,是可以由多种防卫方式,如转移、升华、压抑、退化、投射、反向、合理化等;以减少因超我与本我冲突而生焦虑的痛苦。


务犯罪主体在其犯罪心理形成过程中是面临着一种痛苦的抉择,受党和国家教育的共产主义信念,与私欲无限膨胀的本我有着激烈的冲突,遗憾的是,他们并没有用正确的防卫方式调节心理,而是相反的错误的心理防卫占了上风:如侥幸心理,法不责众的心理,就必然强化本我的无限扩张。

四、沦丧的道德。

道德的最本质特点是利他。

职务犯罪心理的道德原则是功利主义、利己主义。

几个明显的特征是:1、贪婪。

俗云“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职务犯罪主体认为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一定要得到,也一定会得到。

因为自己手上有权力。

对金钱、肉欲、权势的贪婪充斥了职务犯罪者的大脑,并且消解人的尊严、理想。

2、自私。

自私的公职人员会把公共权力当作个人谋利的私人资本,总把个人得失作为制定制度的根本前提,并且在进行利益分配时偏私、不公正、虚伪、欺瞒。

3、无耻。

知耻是一个人获得道德生命的前提,是个人的道德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

职务犯罪分子对腐败行为的鲜廉寡耻,暴露了他们漠视和缺乏道德的心理本质。

</P< 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