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生物化学论文

合集下载

食品专业论文六篇

食品专业论文六篇

食品专业论文六篇食品专业论文范文1现代高职教育的宗旨是以培育职业力量为主线,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

高职生物化学课程的定位要紧扣这一宗旨,树立“以同学为本、培育同学职业力量”的教学理念,着重培育同学的自主学习力量、实践力量和创新思维力量,兼顾同学职业素养、团队素养、人文素养的培育[2]。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生物化学主要阐述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以及在体内的代谢变化。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同学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学问和基本技能,把握生物化学的主要概念和规律,了解近代生物化学的主要成果;寓综合职业力量与全面素养的培育于教学之中,培育同学科学思维的力量、运用所学的生物化学学问解释、分析和动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力量。

2构建高职食品类专业特色的生物化学课程标准体系生物化学课程在食品科学系食品类专业主要涉及生物技术、食品加工、食品养分与检测3个专业。

这些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包括食品、药品、酶制剂生产企业等的生产岗位、质量管理岗位、检验检测岗位等。

生物化学课程的基础内容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不同专业对生物化学课程的要求各不相同,如生物技术专业主要向同学传授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控;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与表达;细胞间信息传递等生命科学内容。

食品加工专业则侧重于生物活性、酶促反应、生物转化、大分子物质代谢等内容,其中物质代谢是讲解的重点。

食品养分与检测专业重点在于对组成成分的定性、定量测定、对被测物的定性、定量及分别、提纯,包括对一些仪器如分光光度计、电泳仪、层析仪等的使用。

3课程设计3.1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教学大纲是培育方案的详细表现形式,食品科学系每学年对食品类各专业市场需求和岗位变化进行调研,准时对食品类专业进行论证、调整,以此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标、任务、内容、体系、范围、进度、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体系等。

在制定生物化学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时,以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进展需求为宗旨,结合现代生命科学进展方向,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加强同学职业力量与职业养成教育。

食品化学课程论文

食品化学课程论文

食品化学课程论文食品化学课程论文食品化学课程论文【1】摘要:结合丰富的教学经验,强调了食品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充实教学内容;注重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合理设置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好课前教学准备,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食品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食品化学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之一,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食品的组成成分、结构以及相应的反应机理。

通过课堂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和与之相应的实验课程相结合,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点和实际操作技能,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以及毕业后从事食品加工、检验、研发等食品行业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食品化学课程可以使学生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原材料、食品加工过程和食品腐bai变质过程中各种成分的结构、组成、物理性质、营养水平、反应机理和安全性以及他们在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发生的理化反应和这些反应对食品品质、安全性质和营养水平的影响,从而直接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因此,对于一个学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牢固掌握食品化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才能在食品行业领域从事相应的教学、研究、生产、检验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严格的按照学科分类来说,食品化学既可以分为化学类,又可以分为食品类。

食品化学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错而产生的新课程。

它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因为学习食品化学需要一定的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基础,同时它又是后续要学习的专业课基础;它是多学科相互渗透的一门新兴学科,食品、化学、生物、工程、医学、农学等领域都在不断地向食品化学输入新鲜血液,同时也都在利用食品化学的研究成果来完善壮大自己;它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中发展较快的一个学科,所以在全国多数大学的食品院系中,食品化学课程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在国外的大学中更是如此。

一、认清课程的重要性食品化学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基础课。

生物化学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生物化学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生物化学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食品安全是现代社会中的重要问题,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的质量和卫生安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物化学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探讨生物化学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一、基因工程在农作物改良中的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改变农作物的遗传结构,使其具有抗虫、抗病、耐旱等性状。

例如,转基因水稻可以抵抗水稻纹枯病,转基因玉米可以抵抗玉米螟虫的侵害。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良的农作物能够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产量和品质,从而保障食品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但是,基因工程技术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一些人担心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风险。

因此,生物化学技术在农作物改良中的应用需要经过科学和严格的监管,确保其安全性和可行性。

二、生物传感技术在食品中有害物质检测中的应用生物传感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分子或生物体作为传感元件的检测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

例如,利用生物传感技术可以检测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致癌物质等。

生物传感技术的优势在于其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快速响应。

与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相比,生物传感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具有更大的优势。

然而,生物传感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探测灵敏度、稳定性和实用性等。

三、基因测序技术在食品溯源中的应用基因测序技术是一种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食品中的DNA序列进行快速鉴定和分析的技术。

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可以准确地确定食品的原产地、品种和真实性。

例如,利用基因测序技术可以对鱼类进行溯源,检测其是否来自非法捕捞区域。

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监管部门加强食品安全的管理和追溯能力。

然而,基因测序技术的成本和复杂性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需要进一步降低成本和简化操作流程。

结论生物化学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具有巨大的潜力。

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改良农作物,提高其抗病虫能力和品质;生物传感技术可以快速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基因测序技术可以追溯食品的来源和真实性。

生物化学实验黄瓜论文

生物化学实验黄瓜论文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论文题目:黄瓜中蛋白质、维生素C、还原糖的测定1.摘要: (2)2.前言: (3)3.论文正文 (7)4.感谢: (10)5.参考文献: (10)1.摘要:黄瓜中有许多的营养素。

【营养成分】每100克含蛋白质0.6~0.8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1.6~2.0克,灰分O.4~0.5克,钙15~19毫克,磷29~33毫克,铁0.2一1.1毫克,胡萝卜素0.2~0.3毫克,硫胺素0.02~0.04毫克,核黄素0.04~0.4毫克,尼克酸0.2~0.3毫克,抗坏血酸4~11毫克。

此外,还含有葡萄糖、鼠李糖、半乳糖、甘露糖、木米糖、果糖、咖啡酸、绿原酸、多种游离氨基酸以及挥发油、葫芦素、黄瓜酶等。

关键词:蛋白质抗坏血酸(维生素C)葡萄糖,半乳糖,果糖(还原糖)2.前言:蛋白质(protein)是生活细胞内含量最丰富,功能最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并参与了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和生命过程。

因此,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始终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命题。

生命体是主要的的特征是生命活动,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党的体现者:(1)生物催化剂(2)结构组分(3)激素(4)运动蛋白(5)防御功能(6)运输功能(7)信号传递与识别(8)调节基因表达和细胞周期控制(9)储存作用(10)糖蛋白维生素C(Vitamin C),又称抗坏血酸。

这是一种己糖酸内脂,有L型和D型两种异构体,自有L型有生理作用。

其分子中2位3为碳原子的两个烯醇式羟基易解离,释放出H+,故有酸性。

抗坏血酸是一种强还原剂,其氧化形式脱氧抗坏血酸可被多种还原剂如谷胱甘肽(GSH)还原。

所以两种类型的抗坏血酸课组成一个可逆的氧化还原系统。

在植物中,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和NADP+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偶联。

在动物中,在胶原形成时抗坏血酸起着外源还原剂的作用,使脯氨酸转化成羟脯氨酸,而与动物中的羟基化作用有关,促使胶原蛋白的合成。

已知许多含琉基的酶,在体内需要自由——SH才能发挥羟基化活性,而抗坏血酸能使这些酶分子中的琉基处于还原状态。

题目为食物与化学的论文3000字

题目为食物与化学的论文3000字

题目为食物与化学的论文3000字篇一:食品化学与生活论文食品化学论文题目:浅谈食品添加剂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班级: 20xx级应用化学2班姓名:陈继远完成日期: 20xx 年 05 月 03 日《食品化学与生活》课程论文--浅谈食品添加剂摘要:食品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食品添加剂的大量使用促进了我国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同时也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一些隐患。

对食品中添加剂和各种微量元素的检验成为了目前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本文总结了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功用与危害。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功能危害前言:日常饮食是保证人体健康的重要环节。

重视营养科普,让人民群众接受平衡膳食的理念,采取科学的营养饮食习惯,可以预防疾病,大幅度降低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目前,营养教育已被各国政府和营养学家作为改善人民营养状况的主要手段。

世界卫生组织(WTO)把营养教育定义为“营养教育是通过改变人们的饮食行为而达到改善营养状况目的的一种有计划活动。

”食品添加剂是近代才出现,但它的直接应用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中国在远古时代就有在食品中使用天然色素的记载。

如《神农本草》、《本草图经》中即有用栀子染色的记载。

中国传统点制豆腐所使用的凝固剂盐卤,约在公元25~220年的东汉时期就有应用,并一直流传至今;在周朝时即已开始使用肉桂增香;公元6世纪时北魏末年农业科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中就曾记载从植物中提取出天然色素予以应用的方法:作为肉制品防腐和护色的亚硝酸盐,大约在800年前的南京时就用于腊肉生产,并于13世纪传入欧洲。

现代食品工业的产品,已经不再是传统概念的食品。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当今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生活节奏正慢慢加快。

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促进了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要求食品方便化、多样化、营养化、风味化和高级化,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就必然离不开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加工必不可少的主要基础配料,其使用水平是食品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食品化学课程论文2

食品化学课程论文2

食品化学课程论文(2) 食品化学课程论文如同属专业课的《食品营养学》《食品酶学导论》《食品添加剂》《食品生物化学》等课程均同时安排在同一学年授课,为协调冲突的教学内容,规避内容重复,学院自2009年开始多次组织学科方向类似的授课教师进行了专题讨论和研究,确定了交叉内容在各自课程建设中的重点和方向,达到内容互相补充、互相支撑,使学生更加系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专业课程,运行下来效果显著。

对于公共必修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与食品化学交叉内容的调整问题,食品化学课程则把教学重点放在食品加工、保藏过程中发生并影响食品品质变化的内容等方面,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使教学结构变得更加合理。

2 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基于食品化学课程较抽象、偏重理论的特点,低年级学生通常会感觉学习内容较为凌乱、缺乏系统性,不好把握重点,为了避免初学者产生畏难心理和情绪,继而影响学习热情,因此有必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其穿插教学全过程,达到调动并维持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浓厚兴趣。

2.1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丰富课程内容针对性为了增强所授理论知识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一般常结合生产实践中的一些成功事例和生活中的相关现象,结合教学理论中某个知识点,通过联系分析生产生活案例、点面结合、融会贯通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如通过提问为什么苹果、土豆削完皮后会变色等问题;还结合学院教师的研究成果如笔者所在学院教师承担的魔芋多糖成果单独作为糖类专题讲座等。

将这些与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融入食品化学的教学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参加课外科研的积极性。

通过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食品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学生将来在食品行业和相关行业的快速入门或者进入研究生阶段课题研究以及新产品开发打下基础。

2.2 创造主动参与空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优化教学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营造主动参与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适当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将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指导法、实例教学法等优化组合,充分借助各类教学资源,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启迪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3]。

生物化学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

生物化学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

生物化学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在食品科学中,生物化学是一门关键的学科,其应用范围广泛且重要。

生物化学的原理和技术在食品加工、质量控制、营养研究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生物化学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蛋白质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蛋白质是生物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食品中不可或缺的营养成分。

在食品科学中,蛋白质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蛋白质可以被用于食品加工,以改善食品质地和口感。

例如,在面包制作过程中,面粉中的麦谷蛋白质通过形成氢键和二硫键来增强面团的黏性,从而提高面包的品质。

其次,蛋白质也可用于食品质量检测。

通过检测食品中的特定蛋白质,如乳清蛋白,可以确定食品是否受到污染或掺假。

此外,蛋白质也在食品中起到调味和增加营养的作用,如使用蛋白质饮料作为运动时的补充饮品。

第二部分:酶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酶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催化剂,在食品科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酶可以用于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催化反应。

例如,利用淀粉酶将淀粉转化为糖类,可用于酿造啤酒和制作甜味剂。

此外,酶还可以用于食品的储存和防腐。

例如,将果汁中的果糖转化为葡萄糖和蔗糖可以提高果汁的保质期。

酶还可以用于食品配料的改良和优化。

通过研究食物中的酶活性,并合理设计食品配料,可以达到改变食品质地、提高营养价值等目的。

第三部分:核酸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核酸在食品科学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核酸可以用于食品品质的检测和控制。

通过检测食品中的特定核酸序列,如基因组DNA或RNA,可以确定其质量和纯度。

其次,核酸还可以用于食品基因改良。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向食品中引入新的基因,从而改良其品质、提高产量或增加抗病性。

此外,核酸分析还可以用于食品的溯源和追踪。

通过分析食品中的核酸序列,可以确定其原产地和加工流程,保障食品的安全和品质。

第四部分:维生素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维生素是食品中的一类重要的营养物质,也是生物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食品科学中,维生素有着广泛的应用。

食品生物化学论文(垃圾食品)

食品生物化学论文(垃圾食品)

食品生物化学论文论文题目:十大垃圾食品对人们日常饮食的影响授课老师:学生姓名:学号:学院:专业:班级:摘要垃圾食品(Junk Food),是指仅仅提供一些热量,别无其它营养素的食物,或是提供超过人体需要,变成多余成分的食品。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十大垃圾食品包括:油炸类食品、腌制类食品、加工类肉食品(肉干、肉松、香肠、火腿等)、饼干类食品(不包括低温烘烤和全麦饼干)、汽水可乐类饮料、方便类食品(主要指方便面和膨化食品)、罐头类食品(包括鱼肉类和水果类)、话梅蜜饯果脯类食品、冷冻甜品类食品(冰淇淋、冰棒、雪糕等)、烧烤类食品。

鉴于人民对饮食文化越来越注重,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主要介绍十大垃圾食品对人们日常饮食的影响,我们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通过对本校学生的日常饮食进行统计得出了相关结论,目的在使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从而让我们的生活更健康。

关键词:垃圾食品饮食营养成分危害健康前言所谓的垃圾食品指的是仅仅提供一些热量,别无其他营养成分的食物;或是提供超过人体需求,变成多余成分的食品,比如咸菜中的盐分常常会超过人体需求而造成水钠潴留,成为体内多余的垃圾。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十大垃圾食品包括:油炸类食品、腌制类食品、加工类肉食品(肉干、肉松、香肠、火腿等)、饼干类食品(不包括低温烘烤和全麦饼干)、汽水可乐类饮料、方便类食品(主要指方便面和膨化食品)、罐头类食品(包括鱼肉类和水果类)、话梅蜜饯果脯类食品、冷冻甜品类食品(冰淇淋、冰棒、雪糕等)、烧烤类食品。

对照一下每天吃的食物,有多少属于垃圾食品呢?不可否认,上面列举的垃圾食品,每天都难免会接触到,绝对一点垃圾食品都不吃似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但是,尽量避免多吃这些食品还是能做到的!营养学会付金茹理事长介绍,通常把仅仅提供一些热量、没有别的营养素的食物,或是营养成分超出人体需求量并最终在人体内变成多余成分的食品称为垃圾食品。

即使是垃圾食品也并非不能吃,关键是要懂得平衡自己的营养与热量,懂得均衡调配饮食,就可以减轻或避免垃圾食品对您的危害。

食品化学论文总结范文

食品化学论文总结范文

摘要:食品化学作为一门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对于保障食品安全、提高食品质量和开发新型食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近年来食品化学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展望了未来食品化学的发展趋势。

一、引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食品化学在食品安全、食品营养、食品加工等领域的研究日益深入。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食品化学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二、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1. 食品添加剂的研究: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具有重要作用,但过量使用或滥用食品添加剂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近年来,研究者对食品添加剂的毒理学、代谢动力学和残留检测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以保障食品安全。

2. 食品污染物的研究:食品污染物主要包括重金属、农药残留、微生物等。

研究者通过分析食品污染物的来源、迁移和转化规律,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3. 食品包装材料的研究:食品包装材料对食品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者对食品包装材料的化学成分、降解性能和迁移行为进行了研究,以降低食品污染风险。

三、食品营养与功能性成分1. 食品营养素的研究:研究者对食品中各种营养素的含量、分布和生物活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制定合理的膳食结构和营养补充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

2. 功能性成分的研究:功能性成分具有调节生理功能、预防疾病等作用。

研究者对食品中的功能性成分进行了提取、分离和鉴定,为开发新型功能性食品提供了物质基础。

四、食品加工与保藏1. 食品加工工艺的研究:研究者通过优化食品加工工艺,提高食品质量和营养价值,降低能耗和污染。

2. 食品保藏技术的研究:研究者开发了多种食品保藏技术,如低温保藏、辐照保藏、高压保藏等,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五、展望1. 食品化学研究将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如化学、生物学、物理学等,以实现食品科学技术的创新。

2. 食品化学研究将更加关注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为制定合理的膳食结构和预防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3. 食品化学研究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以降低食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食品生物毕业论文范文

食品生物毕业论文范文

食品生物毕业论文范文一、论文说明本团队专注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具体价格信息联系二、论文范文参考如下浅析多媒体辅助食品生物化学教学的利弊思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食品生物化学教学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但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需充分认识并改进,才能真正使多媒体在食品生物化学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

题目:食品生物技术的发展历史及研究方向思路:食品生物技术最早可追溯到几千年前,当时人类已懂得用天然发酵方法制造面包,奶酪和酒。

第二阶段的食品生物技术始于约100年前。

着重论述了食品生物技术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食品生物技术特别是DNA重组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等,新技术在改造食品资源,改进食品的加工和贮藏,新材料的合成及新食品的开发,食品分析及微生物检测等方面的应用。

题目:食品生物技术研究进展思路:着重论述了食品生物技术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食品生物技术特别是,,, 重组技术、细胞融合技术等新技术在改造食品资源、改进食品的加工和贮藏、新材料的合成及新食品的开发、工业微生物菌种的选育和改良、食品加工废物的处理、食品分析及微生物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同时概述了在发展和利用食品生物技术时应注意的问题,并展望了食品生物技术的。

题目:食品生物化学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分析思路:食品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食品在人体中变化的科学,它主要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及结构,新鲜天然食品的代谢变化,食品在人体中的代谢及营养功能,以及加工过程对食品的影响。

它是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质量与安全,酿酒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各专业的主干课之一,它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并提供实验技术和方法。

本文对探究式教学。

题目:中职食品生物技术课程教学创新研究思路:作为现代生物技术在食品领域中的重要应用,未来的食品产业必然是由现代食品生物技术与现代食品工程技术所主导的,因此,很多中职学校都有开展食品生物技术课程,以此激发学生对食品研究的兴趣。

食品化学论文3000字

食品化学论文3000字

食品化学论文3000字篇一:食品化学论文食品化学论文武凌云时莉莉文乐闫俊朝 10 级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食品质量安全(2)班浅谈食品化学与食品安全的关系摘要:本文简要介绍食品质量了食品化学与食品安全的定义,简述了食品化学与食品安全婚姻关系之间的关系,阐述现今社会所出现的方面的问题,及作为与安全专业学生利用食品化学为当前食品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化学引言:当今社会食品安全问题安全卫生是主要问题之一,研究食品安全问题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不容辞的责任。

食品化学,作为我们与安全专业学生相当重要的一门必修专业课,与食品安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作者通过食品化学课程和阅读参考文献,认识食品化学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今就食品化学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或进行简单安全监管的阐述。

一、食品化学的概念食品化学是用化学的表象理论和方法研究食品本质的科学,它通过食品营养价值、安全性和风味特征的研究,阐明食品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功能,以及食品成分在贮藏加工过程密闭中的化学和生物化学变化。

以上是语文我们在食品化学课本中对食品化学的定义。

其实,食品中成分较为复杂,有些成分是动、植物体内原有的;有些是在加工过程、储藏期间即新产生的;有些是人为添加的;有些是原料生产、加工或储藏期间所污染;还有的是包装材料带来的。

很明显,食品化学就是从化学的角度和分子水准上研究食品中上述成分的结构、理化结构、营养作用、安全性及可享受性,以及各种成分在食品生产、食品加工和储藏此后的变化及其对肉制品营养性、享受性和安全性实用性影响的科学,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开发食品新资源、革新食品加工工艺和储运技术、科学转换膳食结构、改进食品包装、加强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及提高科原料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奠定理论基础的食品学。

它是一门研究食品水产品的组成功能及其产生化学变化的科学。

食品化学是食品类各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对于学生从分子水平掌握食品及其原料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及加工、贮藏特性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对于食品原料学、食品工艺学、食品贮藏学、功能食品学、食品安全与卫生学等专业课程的开设有重要的前导意义,对于增加和拓宽食品类各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知识面、增强弱化钻研和科研后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食品类各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基础性、支柱性课程。

食品生物化学(合集5篇)

食品生物化学(合集5篇)

食品生物化学(合集5篇)第一篇:食品生物化学食之安全与食之营养摘要:食品安全目前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怎样吃得健康营养是全人类关注的问题。

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的现状,怎样才能保障我们的食品安全;在食品安全的基础上还要合理膳食,合理摄取营养,吃得健康。

关键词:食品安全;质量和安全;健康;营养;合理膳食。

食之安全近年来,在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出现了令人忧虑的问题,食品安全问题成为随时牵动消费者敏感神经的话题。

从肯德鸡的“苏丹红”开始,源源不断的食品问题向我们袭来。

毛发水勾兑出的酱油,瘦肉精”饲养出的瘦肉型猪肉,加丽素红喂养的鸡所产的红心鸡蛋,黑心月饼,水饺中的“毒青菜”,添加增加剂的馒头,乳酸菌饮料霉菌多得无法计量……更危险的是“三聚氰胺”,它不仅在牛奶中大量出现,还在鸡蛋中存在。

这里列出来的还都只是一部分,这些形形色色的食品安全问题多得数都数不清。

来势汹汹,就像目前全球暴发的金融危机一样,席卷整个大地,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更牵动着大家的心。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不安全的食品成为“问题食品”。

提到食品安全,人们心中是异常关心的,关注的。

因为随着经济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人们饮食文化多样化,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苏丹红事件”、“注水肉”还有“三鹿奶粉事件”,无一不牵动着广大民众的心。

随着食品的多样化发展,各种添加剂不断翻新、涌现,不断被加入食物中。

肉松中有添加剂,奶粉中有三氯氰胺。

虽然现社会食品的安全的信息不对称,但可能都是消费者心中所默认的,考虑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想想我们身边的人,他们也大都认同“眼不见为净的”观点,是的,在你吃食物的时候,你不会想食品的生产过程是怎样的,你也不去想是否真的通过了国家卫生检查,你只是考虑到口感的好坏,但有时吃的是“问题食品”,你却不知道,等到出现问题时,你可能也发现不出是食品原因,当然也拿不出任何证据来证明了。

食品生物化学论文

食品生物化学论文

食品生物化学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下面是关于食品生物化学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摘要:针对目前高职院校食品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提出在教学内容和方法、实验室建设及教师业务素质等方面加以改革。

期望该教研改革能有效地提高高职高专院校食品生物化学学科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食品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服务。

关键词:食品生物化学高职教学教学效果食品生物化学作为一门食品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对该专业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今后从事食品行业的工作,都有很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食品生物化学包括生物化学和食品化学两方面,教学中既要阐明生化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又要讲授与食品有关的化学问题,内容繁杂,各章节之间缺乏普遍规律性等。

如此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如何能够使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理解和掌握,并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对教学、实验的重点等方面进行调整。

提出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验室设施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提高高职高专院校食品生物化学专业学科的教学效果。

一、明确教学目的合理安排教学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专业(包括食品加工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为以后的专业课学习及就业打下理论基础。

该课程设置应依据不同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合理调整,有重点地进行讲授。

例如,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食品科学系开设食品生物化学课程的专业,主要是食品加工专业(现代发酵技术、软饮料技术、粮油加工技术、畜产品加工技术等)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食品理化分析、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动物性卫生检验等)。

物质的代谢部分原本在食品生物化学中是比较重要、难度也较大的章节,根据该系食品加工专业(对口班级和普高班级)的实际情况,尤其是食品加工对口班级(高中学校为职业高中)基础较薄弱,根本没有必要在这一章上花费太大功夫,否则不但造成时间的浪费,还容易使学生抓不住重点,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食品化学小论文1000字左右

食品化学小论文1000字左右

食品化学小论文1000字左右食物是人类维持生存、生活最基本的必需品,人体通过不断摄取食物,以满足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食品的营养和安全不仅是人体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保证,而且关系国计民生。

过去,中国始终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由于供给不足,农业生产一直追求高产量,如今,计划供应转换为市场供给,食品供应由短缺发展到供求平衡,丰年有余。

然而由于对农产品质量疏于管理,食品安全标准过低。

中国加入WTO,农业面临的挑战之一就是食品安全问题,农业食品安全问题事关消费者、农民和食品加工企业的切身利益,加强食品安全建设刻不容缓。

1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接二连三地发生,世界各大洲均有食源性疾病的爆发,而且流行速度快、涉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如比利时爆发的二口恶英事件、英国的疯牛病、欧洲的口蹄疫等,以及国内发生的瘦肉精中毒事件、工业用油抛光毒大米事件、蔬菜中农药残留导致的中毒事件等频频见诸报端,有关食品质量、食品安全的问题已经引起世界性的恐慌,日渐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

与此同时,中国食品及农产品出口也因卫生问题而时常出现被进口国退货的现象。

微生物危害是目前食品安全最大的危害,食品在生产、运输、包装过程中受到污染或用病畜、病禽制成的食品,导致大量的细菌、霉菌、寄生虫滋生,造成食物中毒。

我国每年发生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事件占食物中毒事件总数的30%-90%,中毒人数占食物中毒总人数的60%-90%。

2食品安全的误区目前人们对食品安全认识上的误区:一是认为农药残留、滥用兽药是最大的食品安全隐患,但专家指出,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才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而且发病率还在不断上升,是今后监控的重点。

二是认为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才是安全的。

专家指出,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不等同于安全食品,事实上,食品只要合乎有关标准,就应该是安全的。

安全性管理的重点首先是饮用水,其次是蔬菜水果、粮食及其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而这些食物或食物成分又是被污染、被忽略的重点。

生物化学技术论文(2)

生物化学技术论文(2)

生物化学技术论文(2)生物化学技术论文篇二《生物化学》教学内容改革探索摘要:生物化学是关于生物和化学两者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其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一切化学变化。

目前,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教材为王镜岩等编著的《生物化学》第三版(2002年出版)、郑集等编著的《普通生物化学》第四版(2007年出版)、贾弘禔主编的《生物化学》第三版(2005年出版)等,这些著作系统、翔实地讲解了生物化学课程的基本内容,满足各专业的需要。

然而,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也日益加快,加上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交叉和融合,造成许多新的理论和科研技术手段未能及时在教材中体现。

为弥补教材中部分相对陈旧的知识点,完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科学研究动态,加强理论教学的效果,作者在对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探索,以期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有研究人员估计:“今天一个科学家,即时夜以继日地工作,也只能阅览有关他自己这个专业的世界上全部出版物的5%”。

上述经典的生物化学教材所涵盖的知识点量多、面广,而本科教学课程的授课时间有限,一般高等学校为64课时,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讲解生物化学课程内容,成为该课程教学过程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生物化学课程内容必须依据所教授学生的专业,经过严格、精心的选择,遵循完整、适时、量力原则。

1 完整原则生物化学课程内容在选择时,要根据学生的专业,保证基本知识点涵盖的广度,课程内容逻辑上的连贯,以及基本原理讲解的深度。

作者选用郑集等编著的《普通生物化学》(第四版)作为授课教材,授课内容主要分为三大块:生物分子(包括:糖类化学、脂质化学、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酶化学、维生素化学、激素化学、生物膜与细胞器)、物质代谢及其调节(包括:代谢总论、糖代谢、脂质代谢、蛋白质的降解和氨基酸代谢、核酸的降解和核苷酸代谢、生物氧化、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和调节)、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包括:DNA的生物合成、RNA的生物合成、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基因表达的调控)。

食品生物化学 绪论

食品生物化学 绪论

食品生物化学绪论当我们每天品尝着各种美味的食物时,或许很少会去思考这些食物背后隐藏的科学奥秘。

然而,食品生物化学这门学科正是为我们揭开这层神秘面纱的钥匙。

它深入研究食品的组成成分、它们在生物体内的代谢转化以及这些过程与食品品质和营养的关系。

食品,作为我们维持生命和获得能量的重要来源,其本质不仅仅是满足我们的味蕾,更是为我们的身体提供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

而食品生物化学则从微观的角度去剖析这些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功能。

从最基础的层面来看,食品是由各种化学物质组成的。

水,是其中含量最多的成分,它对于维持食品的形态和质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碳水化合物,如淀粉和糖类,是我们获取能量的主要来源。

蛋白质,不仅是构建身体组织的“基石”,还在许多生理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脂肪,虽然常常被视为健康的“敌人”,但适量的脂肪对于身体的正常运作同样不可或缺。

此外,还有维生素、矿物质等微量成分,它们虽然在食品中的含量极少,但对于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食品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系统。

当我们吃下食物后,消化系统开始工作,将食物分解成小分子物质。

这些小分子物质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各个细胞,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被转化为能量或者用于合成新的物质。

例如,碳水化合物被分解为葡萄糖,葡萄糖在细胞内经过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等过程,最终产生能量。

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基酸,这些氨基酸可以用于合成新的蛋白质,或者通过脱氨基作用转化为其他物质。

脂肪被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脂肪酸经过β氧化产生能量。

食品生物化学的研究对于保障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食品成分和代谢过程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食品的加工和储存条件,以减少营养成分的损失和有害物质的产生。

例如,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高温可能会导致蛋白质变性、维生素破坏等问题。

了解这些变化的机制,我们可以采取适当的措施,如控制加工温度和时间,来最大程度地保留食品的营养价值。

食品生物化学论文

食品生物化学论文

《食品生物化学》论文题目——加工食品营养价值授课老师:李正文学生姓名:周妮江学号:1111100105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专业:数学与计算类科学班级:111摘要食品是人类生存与活动最基本的物质保证。

而把可以吃的东西通过某些程序,造成更好吃或更有益等变化。

将原粮或其他原料经过人为的处理过程,形成一种新形式的可直接食用的产品,这个过程就是食品加工。

食品加工是一门专业的技术,更是营养学及工艺学的有机结合。

现在,本文主要讨论常见的两种加工方法:加热、冷冻对食品营养价值的影响。

绪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不仅是为了满足自身生存的基本条件,而且要将人类的健康,智能和寿命推向更高的科学水平。

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品种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不但要求食品味道好,更关心食品的营养成分是否完全,加工和贮藏方法是否合理,以及加工过程中如何防止产生副反应和有害物质等等。

而食品的工业化加工和家庭烹调都会使其化学成分和营养价值发生深刻的变化。

有些加工方法可能是有害的,而另外一些食品原料的改制加工则可以提高食品的消化率和生物价值。

各种营养素受到的影响也不同,很可能随加工方式和食品种类而异。

在食品加工,贮藏等过程中,如何保存和改善食品的营养价值,是食品科学和食品工艺学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应最大限度的保持食品中的营养素,使之尽量不受或少受破坏,或者在必要时添加一定的营养素,使食品能具备较高的营养价值,以满足人体合理的要求。

要根据人体在不同生理状况下的营养需求,重点发展“营养,保健,益智,延衰”的各种加工食品,以满足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需求。

关键字词:食品加工,营养素,营养价值,损失1.加热对食品营养成分和营养价值的影响加热是延长食品贮藏期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由于贮藏期的延长,使那些只能在较短的收获季节才大量上市的食品能够常年供应。

但是加热对营养成分也有坏的影响,因为营养成分可能会发生而且确实会发生热降解。

食品化学生物化学

食品化学生物化学

食品酶学【高级食品化学与生物化学作业论文】[键入作者姓名][选取日期]目录1. 酶学概念 (1)1.1. 酶学和酶工程的研究简史 (1)1.1.1. 酶学简史 (1)1.1.2. 酶工程研究简史(应用研究) (1)1.2. 酶作为催化剂的特点 (2)1.2.1. 酶和一般催化剂的共性 (2)1.2.2.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点 (3)1.3. 酶分子结构和功能 (3)1.3.1. 酶分子的组成 (3)1.4. 酶的分类与命名 (4)1.4.1. 习惯命名法 (4)1.4.2. 国际系统命名法 (4)1.4.3. 酶的数字编号系统 (4)2.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 (5)2.1. 酶的活力与测定 (5)2.1.1. 酶活力 (5)2.1.2. 酶的活力单位 (5)2.1.3. 酶活力测定方法 (5)2.2. 影响酶作用的因素 (6)2.3.1. 酶浓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6)2.3.2. 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6)2.3.3. pH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6)2.3.4. 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6)2.3.5. 激活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6)2.3.6. 抑制剂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6)3. 酶在食品中的应用 (6)3.1. 酶在食品行业的各领域广泛应用 (6)3.2. 酶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前景广阔 (6)3.2.1. 酶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6)3.2.2. 酶在轻工、化工方面的应用 (7)3.2.3. 酶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7)3.2.4. 酶在生物技术方面的应用 (7)1.酶学概念酶学(Enzymology)是研究酶的结构、酶的性质、酶的反应机理和作用机制、酶的生物学功能及酶的应用的科学。

1.1.酶学和酶工程的研究简史1.1.1.酶学简史(1)不自觉的应用:酿酒、造酱、制饴、治病(2)酶学的产生: 消化与发酵现象1)消化1777年,意大利物理学家Spallanzani 的山鹰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生物化学》论文题目——加工食品营养价值授课老师:李正文学生姓名:周妮江学号:1111100105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专业:数学与计算类科学班级:111摘要食品是人类生存与活动最基本的物质保证。

而把可以吃的东西通过某些程序,造成更好吃或更有益等变化。

将原粮或其他原料经过人为的处理过程,形成一种新形式的可直接食用的产品,这个过程就是食品加工。

食品加工是一门专业的技术,更是营养学及工艺学的有机结合。

现在,本文主要讨论常见的两种加工方法:加热、冷冻对食品营养价值的影响。

绪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不仅是为了满足自身生存的基本条件,而且要将人类的健康,智能和寿命推向更高的科学水平。

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品种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不但要求食品味道好,更关心食品的营养成分是否完全,加工和贮藏方法是否合理,以及加工过程中如何防止产生副反应和有害物质等等。

而食品的工业化加工和家庭烹调都会使其化学成分和营养价值发生深刻的变化。

有些加工方法可能是有害的,而另外一些食品原料的改制加工则可以提高食品的消化率和生物价值。

各种营养素受到的影响也不同,很可能随加工方式和食品种类而异。

在食品加工,贮藏等过程中,如何保存和改善食品的营养价值,是食品科学和食品工艺学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应最大限度的保持食品中的营养素,使之尽量不受或少受破坏,或者在必要时添加一定的营养素,使食品能具备较高的营养价值,以满足人体合理的要求。

要根据人体在不同生理状况下的营养需求,重点发展“营养,保健,益智,延衰”的各种加工食品,以满足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需求。

关键字词:食品加工,营养素,营养价值,损失1.加热对食品营养成分和营养价值的影响加热是延长食品贮藏期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由于贮藏期的延长,使那些只能在较短的收获季节才大量上市的食品能够常年供应。

但是加热对营养成分也有坏的影响,因为营养成分可能会发生而且确实会发生热降解。

加热使消费者可以延长和增加对食品的利用,但加热过的营养成分可能比新鲜的会低一些。

我们说明加热对营养素影响最普遍的方法是以加工后的营养成分占原含量的百分率来表示,这显然是最简单的办法。

加热有正面的效果,却也有反面的效果。

加热的合乎理想的效果可以概括如下:1.食品特性的改善,如褐变反应,组织变化,美化口味等;2.杀死微生物,如杀菌,巴氏杀菌;3.灭菌,如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氧化酶,硫胺素酶;4.改善营养素的可利用率,如淀粉的糊化,提高蛋白质的可消化性;5.破坏不合需要的食品成分,如禽类蛋白中的抗生物素蛋白,豆科植物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素。

加热所产生的不希望的影响包括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变化。

蛋白质受热而发生变性,这种变性一般会提高蛋白酶对它的消化率[1]。

在有还原糖存在时,蛋白质经美拉德反应而降解,碱性氨基酸反应更强烈。

赖氨酸和苏氨酸对热最不稳定。

由于确实有无数的时间—温度组合可以用来达到加热杀菌的目的,因此,不提营养素被破坏而笼统的讲加热杀菌对营养素的影响是很困难的。

下表1-1,1-2,和1-3总概括了lund[2]对热烫,巴氏杀菌和商业杀菌对营养素的影响所提出的数据。

lund论述了加热对营养素的影响,讨论了近年来开发的加热过程的最佳化方案。

虽然仍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但有趣的是食品加工业通常都采用最大限度保存营养素的热处理法。

2.冷冻对食品营养价值的影响冷冻过程包括预冷处理,冷冻,冷冻贮藏和解冻。

从感官性能和营养素的保存率来看,这种长期保存食品的方法一般被认为优于罐藏和干制。

但这决不是说,冷冻保藏是完美无缺的,因为已经知道,某些维生素在冷冻过程中会大量损失掉。

冷冻过程中营养素的损失起因于物理分离,沥滤或化学降解。

对这些损失的关系程度自然取决于是哪一种营养素就是说,要看这种营养素在正常的膳食中是丰富的还是缺稀的,另外还取决于该食品在正常膳食中的重要性,即取决于该营养素的主要来源是否依赖这种食品。

1)在预冷操作中营养素的损失收获后的水果和屠宰的动物组织,在冷冻以前的存放过程中,如果产品存放在非冻结的低温处存放期也不过几天,那么,其维生素的损失是很轻微的[3~6]。

在冷冻之前,大多数蔬菜需要热烫以钝化酶类,否则在冷冻贮藏的过程中感官特性和营养价值会发生接受不了的变化。

热烫时,尤其是将产品浸在热水中热烫时,某些水溶性的营养素会有很大的损失。

情况见下表1-42)在冷藏过程中营养素的损失可能除了猪肉[7,8]和抱子甘蓝[9]以外冷冻对蔬菜[10~12,20]﹑水果[13,14]和动物组织中的无维生素含量一般没有明显影响。

3)在冷藏贮藏过程中营养素的损失食品在冷冻贮藏过程中维生素会有大量损失,损失的多少取决于产品的种类,预冷处理,包装材料[15,16],包装方法[17]和贮藏的条件。

贮藏在-18摄氏度的蔬菜,维生素C会大量损失,损失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的种类和贮藏时间。

在-18摄氏度贮藏18个月的蔬菜,除维生素C 外,其他维生素损失范围取决于维生素和产品的种类,从零到一个很大的百分率。

而热烫过的蔬菜在冷冻贮藏时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损失通常比未经热烫的损失少。

例如,热汤过的青豆和菠菜在-19摄氏度贮藏9~18个月后,损失的维生素C仅为未经热烫的产品的损失量的25~50%[11]。

但是认为热烫过的产品在冷冻贮藏时营养素损失减少而补偿了热烫过程中的损失未必正确。

当产品在-18摄氏度或更低的温度下只贮藏一段很短时间时,其补偿就更靠不住了。

4)在解冻过程中营养素的损失只有为数不多的研究能够单独测定解冻对食品组织营养价值的影响。

研究结果指出,解冻对蔬菜[18~21],水果[22,23],和动物组织[24,25]中维生素含量只有很小的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影响。

但是,解冻时流出液中含有水溶性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因此,如果解冻流出液被废弃,这类营养素的损失将与解冻流出液的量成比例的增减。

参考文献:ng, k, Influcnco of cooking in foodstuffs, World Rev. Xutr.Dite,12,266-317,1970.2.Lund, D. E., Effects of blanching, pasteurization and sterilization onnutrients, in Nutritrional Evaluation of Food processing, Harris, R. S. andKarmas, E. Eds.,Avi,Westport,Conn.,1975,205-240.3.Scott, L. E. and Schrader, A. L., Ascorbic acid content of strawberryvarieties before and after Processing by freezing, Proc. Am. Soc. Hortic.Sci.,50,251-253,1947.4.Meyer, B., Mysinger, M., and Buckley, R., The effect of three years offreczer storage on the thiamin, riboflavian, and niacio content of ripened andunripened beef, J. Agric.Food chem.,11,525-527,1963.5.Westerman, B, D., Oliver, B., and Mackintosh, D. L., Influence of chillingrate and frozen storage on B-complex vitamin content of pork, J. Agric.Food chem. 3,603-605,1955.6.Gkinis, A. M., Changes in Food Tissues at High Subfreezing Temperatures,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1976.7.Lee, F. A., Brooks, R. F., Pearson. A. M., Miller, J.I., and Wanderstock. J. J.,Effect of rate of freezing on pork quality, Appearance, palatability, andvitamin content,J.Am.Piet.Assoc.,30,351-354,1954.8.Lehrer, W. P., Jr., Wiese, A. C., Harvey, W. R., and Moore, P. R., Effect offrozen storage and subsequent cooking on the thiamin, riboflavin, andnicotinic acid content of pork chops, Food Res.,16,485-491,1951.9.Abrams, C. L., The ascorbic acid content of quick frozen Brussels. Sporuts.I. Food Technol., 10,203-213,1975.10.Gordon, J. and Noble, I., Effects of blanching, freezing, freezing-storage,and cooking ascorbic acid retention in vegetables, J. Home Econ.,51,867-870,1956.11.Farrell, K.T. and Fellers,C.R.,Vitamin content of green snap beans. Influenceof freezing, canning, and dehydration on the content of thiamin, riboflavin,and ascorbic acid, Food Res., 7,171-177,1942.12.Morrison, M. H., The vitamin C content of quick green beans, J. FoodTechnol., 10,,19-28,1975.13.Loeffer, H. J., Retention of ascorbic acid in raspberries during freezingstorage, pureeing, and manufacture into velva frnit, FoodRes,11,507-515,1946.14.Sulc, S.,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reezing methods, temperature, and time,on the preservation of important factors, 13th int. Congr.Refrig.,3,447-454,1973.15.Guadagni, D. G., Nimmo, C. C., Time-temperature tolerance of frozen foods.III. Effectiveness of vacuum oxygcn removal, and mild heat in controllingbrowaing in frozen peaches, Food Technol. (Chicago),11,43-47,1957.16.Guadagni. D. G., Nimmo, C. C., and Jansen, E. F., Time-temperaturetolerance of frozen foods.VI. Retail packages of frozen strawberries, Food Technol. (Chicago), 11,389-397,1957.17.Wolfe, J. C., Owen, R. F., Charies. V. R., and Van Duyne, F. O., Effect offreezing and freezer storage on the ascorbic acid content of muskmelon,grapefruit sections, and strawberry puree, Food Res,14,243-252,1949.18.Phillips, M. G., and Fenton, F., Effects of home freezing and cooking onsnap beans, thiamin, riboflavin, ascorbic acid, J, Home Econ.,37,164-170,1945.19.Jenkins, R. R. and Tressler, D. K., Vitamin C content of vegetables. VIII.Frozen peas. Food Res.,3,133-140,1938.20.Holmes, A. D., Mc Key, B. V., Esselen, K. O., Crowley, L. V., and Jones, C.P., Vitamin content of field-frozen kale, Am. J. Dis. Child.,70,298-300,1945.21.Fenton, F. and Tressler, D. K., Losses of vitamin C during commercialfreezing, defrosting, and cooking of frosted peas., Food Res,3,409-416,1938.22.Huggart. R. L., Harman. D. A., and Moore, E. L., Ascorbic acid retention infrozen concentrated citrus juices, J. Am. Diet. Assoc.,30,682-684.1954. 23.Eauernfeind. J.C., Jahns. F. W., Smith. E. G., and Siemers. G. F., Vitamin Cstability in frozen fruit processed with crystalline L. ascorbic acid. FruitProd. J., 25,324-330,1946.24.Kaha. L. N. and livington. G. E. Effect of heating methods on thiaminretention in fresh or frozen prepared food, J. Food sci. 35,349-351,1970. 25.kotschevar. L. H. B-vitamin retention in frozen meat. J. Am. Diet. Assoc, 31.539-596,195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