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健秀

一、读书的价值

书,是人类精神的食粮,是人类追求进步、走向文明的阶梯和钥匙。博览群书,不仅能够陶冶情操,开拓视野,增长知识,而且是实现幸福人生的必要条件。培根说,读书给人以乐趣、文雅和能力。人们独居或隐退的时候,最能体会到读书的乐趣;谈话的时候最能表现读书的文雅;判断和处理事物的时候,最能发挥由读书而获得的能力。高尔基曾告诫我们:要热爱书,它会使你的生活轻松;它会以友爱来帮助你了解纷繁复杂的思想、感情和事件;它会教导你尊重别人和你自已;它以热爱世界,热爱人类的情感来鼓舞智慧的心灵。

古今中外的读书大家,不仅用语言而且用行动诠释了读书的意义。孔子于两千多年前就发出“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慨,抒发了读书与生命乐趣的关系。有人说的好,阅读是生命的光合作用。因为阅读,生命才春意盎然;因为阅读,才能更好地认识天地之大小,悟透人生之难易;因为阅读,才能够在赞扬声中认识自己,痛苦之中昂头奋进,得宠之时自知之明,寂寞之时坚守信仰。毛泽东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他对自己的要求是“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铿锵誓言至今还在指引着年青学子奋斗和创造价值的方向,他们用自己的人生之路证明了读书的意义,即寻找救国救民之真理。无须再列举更多的读书名言,就可以回答读书的意义:读书是一种生活,读书是一种人生境界,读书能改变命运,读书能使人进步,读书能使人充实,读书能提升人生价值。

有人说人生只有三天,昨天靠书籍启蒙,今天靠书籍导航,明天靠书籍开拓。历史就是这样一条源远流长的长河,就是一部写书、读书、积累文明的过程。无论信息化如何发展,书籍的表现形式如何变化,是纸是网,都是“书籍”,都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都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无论用什么方式去读,都会起到它的作用,实现它的价值,体现它的意义。社会进入了信息化,各种色彩让你眼花瞭乱,各种诱惑让你坐卧不宁,你也要守住读书的底线,坚信书籍永远是最好的文化载体,读书永远是最好的学习手段,坚持读书的生活才有意义。毋庸置疑,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关系到孩子们文化积累与心灵成长的大问题,但现实中总有一些家长和老师以“影响功课和考试”为借口,有意无意地扼杀着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与自由,在他们眼中,阅读与考试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

二、读什么书

书籍浩如烟海,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约束下,只有合理选择、取舍才能实现阅读的价值。对中学生而言,最需要阅读一些有利于身心健康,对学习、成长最有裨益的书。所以真心地希望,在紧张繁重的课堂学习之余,每位同学都能有选择地看书。汉代刘向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既然是药,就具备两种功能:如果是良药,药到病除;如果不适合自己,则可能误入歧途。有位哲人曾说过,合理摄取必要营养的人,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

读什么书要看个人的条件和要求而定。有时间有精力又有专业需要的人,可以按照《中国文化指南》一类的专著去从头到尾地读,以便系统地掌握中国文化的精髓。而一般人,只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有重点地阅读最有代表性的书籍。对中学生而言,课外书的阅读,主要在假期。即使在假期里,阅读时间也很有限,能看两三本就已经很不错了。阅读前就一定要挑选,要有所准备,应尽可能地在有限的时间里阅读自己喜欢的同类型书里最好的。

至于什么书算得上是好书,笔者的理解有三种:一种是必须精读、细读的经典原著;一种是其后不同时代有价值的著述;一种是有丰富内容的杂书。从有价值著述入手是可以的,但要深入到一个专业领域,还需要回归经典原著。古人从经典原著出发,从小读四书五经,读前四史和《资治通鉴》,可从经典原著中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阐述诠释。今人不具备这些条件,但当深入研究时,必须回归经典原著,如专攻文学,除读后人的研究成果外,要读《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如攻史学,除读名家著述外,必须读前四史和《资治通鉴》等经典原

著。至于一些杂书,其中有许多具体细节可启发思路,提供例证,也有一些有趣味的掌故琐闻,能愉悦身心,调节读书节奏。

三、怎样读书

书该怎样读,事关阅读数量与阅读质量的兼顾。首先,读书要立足于勤,要有持续不断的韧性,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汉代董仲舒尝引古训“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以自律。其次,读书要得法,只有将精读和泛读结合起来,灵活选择阅读方法,确定阅读重点,才能兼顾效率和质量。比如说,对于单元练习中重点推荐的经典名著,这类书籍起到奠定同学们语文素养知识基础的作用,因此需细读、精读,不要图速度。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汲取精华。对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深,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有些书则只需浏览、泛读,掌握其大致内容。泛读即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马克思写《资本论》曾钻研过1500种书,通过阅读来搜集大量的准备资料。除了精读和泛读以外,还有人总结出跳读、速读、选读等方法。

读书的时候,建议先看目录。目录是提纲挈领,是作者思路的高度概括。通过目录,知道作者的一个大概思路,沿着作者的思路一路走下去,会让你的思路和逻辑越来越系统、严谨和清晰。因为,读书不仅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更重要的是打开思路,学会更深入、更多角度的思考。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有一支笔,把精彩的观点或阐述划上线,或把自己的感受随时写下来。因为,看别人观点的同时,实际上是在与作者对话。当你养成这种习惯,你会发现获取知识的速度和效率会更高,思维会更加活跃。

最后,读书除了会读外,还需要痛下功夫,甘于淡泊,耐得寂寞。明朝吴梦择在《学规》中曾指出:“古人读书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功夫,庶可立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辍,一曝十寒,则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作为读书人,要想做大学问,成大气候,除了本身的天资、才能、毅力和见识等因素外,能耐得寂寞更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四、读写结合,提升自我

读书的最高境界,是启迪智慧,感悟生活,通过自己的感受记录对世界、对生活的理解,即将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读书与写作将为同学们的语文能力的发展插上腾飞的双翼。大量高品位的阅读必然引发有深度而有价值的思考,只要思考,就有价值,就有改变、完善、前进的可能。要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就要让这些在阅读中产生的思想不至于稍纵即逝,就必须学会整理,学会记录,学会提升,甚至学会推翻,这就必然要借助于写作。写作能够帮助我们梳理思想,不断地返回自身,认同自身,完善自身,升华自身。

写读书笔记非常重要,从某种角度看,写比读更重要,只读不写,常常是泛泛而读,随兴所至,往往是边读边忘,犹如走马观花,不会留下深刻印象;而边读边写,就会认真地读,反复地读,仔细琢磨,深入思考。写的过程,就是吸收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就是提升的过程,就是内化的过程,只有在写作过程中,外在与内在、经验与幻景、感性与理性才能在一个时空中得到完满的呈现。所以只有带着思考的大脑阅读,才能真正收到阅读的效果,否则,就会变成读死书、死读书,还是不读的好。

其实,“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先读起来。读书,就是生活,像呼吸一样不能没有的生活;读书,就是一种最自然的生命状态,是一种须臾不可或缺的存在方式,也是一种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让我们读起来吧,一起追求这种高贵至美的人生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