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教学(中)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八章-教学
分析未来意义、分析内容结构、分析内容特点。
一、教学理论
3、当代主要的教学流派
➢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马斯洛
罗杰斯
一、教学理论
3、当代主要的教学流派
➢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主要观点:
教学目的:不仅在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技能水平的提高,更应该关注 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人性的培育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 民主的关系。
循序渐进 原则
因材施教 原则
方向性 原则
教学原则
伦理性 原则
二、教学要素、过程及其规律
3、教学原则
方向性
循序渐进
因材施教
伦理性
方向性原则: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选择教 学内容,分析和理解教学内容,结合科学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 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的教育。
第八章 教学
目录
一 二 三 四
第一节 教学概述
第一节 教学概述
教学的基本内 涵
教学的主要作 用
教学的基本任 务
Basic connotation
Main role
Basic task
一、教学的基本内涵
1.教学的词源考察
✓最早将“教学”二字合在一起使用的文献 是《尚书·兑命》:“敩學半”。
✓唐 代 孔 颍 达 疏 : “ 上 字 为 教 者 , 音 敩 ( 音 xiào),下学者,学习也。言教人乃是益 己学之半也。” 说明当时的“教学”是 指通过教人而学,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教 学,而是“学习”。
基于此,我们认为,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 学生的学组成的统一活动。也可以说,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思想品德 的过程。
第八章教学的一般原则
第八章教学的一般原则教学的一般原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一些指导性原则,它们能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学习。
下面将介绍几个教学的一般原则。
首先,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需求和兴趣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供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
其次,教学应注重启发性教学。
启发性教学是指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再次,教学应强调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知识是学习的基础,但只有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因此,教师应该创造各种实际情境和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此外,教学应关注学习者的情感需求。
学习是一种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有重要影响。
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感需求,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情感表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最后,教学应注重评价与反馈。
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客观评判和反馈的过程。
教师应通过多种评价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困难,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并改进学习方法。
评价应注重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评价,而不仅仅是对学习成果的评价。
总之,教学的一般原则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的一些指导性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启发性教学,强调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关注学习者的情感需求,以及注重评价与反馈。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教师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第八章 教学理论
二、教师中心说(教师中心论、教师中心主义) 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 教师中心说是教师在教学中居于支配地位、 起决定地位的教学理论。 主要观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居于决定于支配的地位;课
本是教学赖以开展的教育内容的中心;教学必须以课堂为中心。
三、学生中心说(儿童中心论,儿童中心主义) 学生中心说,是一种主张以儿童身心发展规 律为基础,认为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教学 中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教学理论。 主要观点:儿童是社会的未来;在教学过程中,儿童是中心;
我国影响较大的一种主张: 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过程由六个阶段构成,分别 是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 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二)教学过程的环节 现代教学过程应该包括7个基本环节,每一个环节 都是相对独立,各自发挥独特的作用,同时,各环 节之间又是彼此关联与相互衔接的。 1、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就是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 设计与确定教学目标。
心发展规律,研究儿童在课堂情境中的学习规律,并遵循这些规律组织、 安排教学。
(二)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
传统社会中,学校教育把传授知识当做课堂教学的唯一目标。但当 前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知识学不胜学,人们提出要在传授知识的基 础上侧重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学习、掌握和更新知识的能力。
(三)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定义: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并联系 实际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主义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利用必要的乡土教材或补充教学材料。
(三)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定义:在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 重视培养其能力,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又要 使其增长智慧和才能。 应用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为: (1)教学重视“双基”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发展 学生的能力; (2)明确各门学科发展能力的具体任务; (3)要进行启发式教学和提倡探究式学习。
王道俊版《教育学》课后题第8章教学(中)
第8章 教学(中)课后思考题详解1.直观教学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何我们今天仍强调直观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答:强调直观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即不能把直观当做目的,不能为直观而直观,不是直观得越多越好。
具体而言,原因如下:(1)单纯采用直观教学不可能实现教育目的直观教学是为了使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采取呈现实物或模象等方法进行教学。
而单纯的一味的直观教学,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不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
(2)直观教学运用不当亦不利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在教学中,不管教学是否需要,一味追求直观和多媒体的生动形象刺激与时尚,必然导致直观过多或直观不当。
这样做的严重结果,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时,而且将影响学生抽象思维、创造性想象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可见,直观教学只有运用得当,才可能发挥其有益的作用。
如果运用不当或一味采用直观教学,则不仅不会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且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发展和思想的提高。
因此,我们仍强调直观教学只是一种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
2.为何我国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启发教学原则?教师的启发与学生探究之间有何内在联系?答:(1)我国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启发教学原则的原因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我国自古以来都十分重视启发教学原则,其原因如下:①启发式教学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
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认识过程。
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认识就不可能高效和迅捷。
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只有重视启发,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发挥学生自身的聪明才智把学习搞好。
②启发式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启发式教学确立了主体教育观,教师把主要精神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之中,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从而确保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八章 教学
第八章 教学
校
♣校,教学之宫。——《集韵》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 也。——《孟子·滕文公上》 ♣郑人游于幺校。——《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注:“郑国谓学 为校。” ♣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汉书·平帝纪》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孟子》
赞可夫教育思想
1、“一般发展”的含义 赞科夫教学理论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
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所谓一般发展,就是不仅发展学生 的智力,而且发展感情、意志品质、性格、集体主义思想”。 2、赞科夫明确指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是因果关系。他说:“教 学的结构是‘因’,学生的发展进程是‘果’。”“发展的过程的 特点,除外部的决定性的影响外,还有内部的制约性。”因此,学 生的“一般发展”是教学这个外因与学生自我运动的内因相互作用 的结果,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因是关键,是重点。要形成学生学习的 内部诱因,必须从培养他们的精神需要入手。为此,他提出了著名 的五大教学原则。
(2) 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赞科夫主张应加快教学进度,尽量以新的丰富的知识满足学生 旺盛的求知欲,扩大其知识面。他认为学习在原材料上踏步不前, 必然浪费学生许多宝贵时间,大大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他指 出,新旧教材在内容上是互相包含的,学习新教材也就同时复习了 旧教材。其实,有许多知识和技能并不需要当时记得很熟,尔后可 以在“无意记忆”中自然而然地记住。但是,“高速度”并非单纯 为了节约时间,其实质在于扩大知识的广度。
(二)现代教学论三大流派
1.赞可夫:教学与发展理论
赞科夫(1901-1977)前苏联的心理学家、教育科学院院士、教 育科学院博士。赞科夫一生从事教育工作,1927年开始教育研 究。从1950年起侧重研究普通教育学,1956年曾与凯洛夫一起 主篇《教育学》。在1957年至1977年间,组织领导以“教育与 发展的关系”为课题的大规模的实验。先后发表文章和出版著 作150余种,《其中和教师的谈》话、《小学教学新体系的实 验》、《教学与发展》等书,对前苏联及世界其他许多国家都 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八章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第八章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本章重点了解小学教学原则的内涵及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1、内涵: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任务,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
它指导教学的全过程,既指导教师的教,又指导学生的学。
2、教学原则体系:(1)、直观性原则:指依据教学需要,教师通过实物、模像等直观手段,让学生获得具体形象的感知认识和经验。
(2)、启发性原则:指教学中教师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系统性原则:指教学活动应按照一定的逻辑系统,根据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持续、连贯、系统地展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4)、巩固性原则:指在教学中通过经常性的复习,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
(5)、量力性原则:指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通过一定努力可能达到的知识水平和智力发展水平上,即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6)、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即教学中要做到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小学教学应以学习理论知识为主,注意结合具体实际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特点,有的放矢进行有差别的教学。
理解小学教学方法的内涵、分类、选用依据1、内涵:小学教学方法是小学教师引导小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途径和手段,包括小学教师教的方法和小学生学的方法。
2、分类:(1)、根据教学任务,可以将教学方法分为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学生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学生创造性活动的方法以及巩固检查知识和技能的方法;(2)、根据信息接受与表达的方式可以将教学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听、看、读等活动,让学生接受外界信息的方法,另一类是讲、写、用等活动来指导学生表达信息的方法;(3)、按照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特点,可以将教学方法分为讲解法、图解法、的特点,可以将教学方法分为讲解法、图解法、讲述法、模拟法和启发法等。
20教育学原理8-教学
一、教学的基本内涵
1.教学的词源考察
✓ 宋代欧阳修为胡瑗所做墓表:“先生之徒最盛,其在湖州学,弟子来去常数百人,各以其经传相传授,其教学之法最 备……”
✓ 在英文中,“教学”对应的单词主要有“teaching”和“instruction。”等。人们的一般看法是:“教”用 “teaching”表示,“学”用“learning”表示,而“教学”常用instruction表示,表示“传授”“仿效”的意 思。
于世界的经验; ✓ 教师备课 坚持分析基本原理、分析智力作用、分析
未来意义、分析内容结构、分析内容特点。
一、教学理论
3、当代主要的教学流派
➢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马斯洛
罗杰斯
一、教学理论
3、当代主要的教学流派
➢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主要观点:
教学目的:不仅在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技能水平的提高,更应该关注学生健 全人格和良好人性的培育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过程;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民主的 关系。
第八章 教学
目录
一 二 三 四
第一节 教学概述
第一节 教学概述 教学的基本内涵
教学的主要作用
教学的基本任务
Basic connotation
Main role
Basic task
一、教学的基本内涵
1.教学的词源考察
✓最早将“教学”二字合在一起使用的文献是 《尚书·兑命》:“敩學半”。
✓唐 代 孔 颍 达 疏 : “ 上 字 为 教 者 , 音 敩 ( 音 xiào),下学者,学习也。言教人乃是益己学 之半也。” 说明当时的“教学”是指通过教 人而学,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教学,而是“学 习”。
一、教学的基本内涵
09级《小学教育学》课件:第八章 教学
➢ ①取消教师分科任教或延缓分科任教年限
➢ ②改革现有的班级制度以保证给予学生均等的 机会
4.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合 编在一个班级,采用直接教学和布置、完成 作业轮流交替的方式,在同一节课内由一位 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3)教学认识是有领导的认识
✓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领导下进 行的。教师领导作用的发挥必须注意两点:承 认学生的主体地位;领导方式应当多样化。
(4)教学认识是教育性的认识
✓ 小学阶段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学生 接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教 学是教育活动的主要途径,教学的教育应当成 为教育者经常性的自觉追求。
在复式教学中,教师为某个年级学生授课 (称为直接教学),同时布置其他年级学生 从事各种作业和练习(称为间接教学或自动 作业)。
目前,在我国部分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农村地 区,特别是山区,复式教学形式仍然存在。
五、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概念及意义
(1)概念 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
(2)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
班级授课制的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班、 课、时。
➢ ①班: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 固定的班级。
➢ ②课: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 分成许多连续而相对完整的小部分,每一小 部分为一“课”。
➢ ③时:每一“课”规定在统一的单位时间内 进行。
(3)课的研究与发展
(2)启发性原则
定义:指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 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 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 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 贯彻要求
王道俊、郭文安版《教育学》笔记整理
第一章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在不同时代不同的人那里,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业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设想与实施。
教育与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教育概念的定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一.古代教育1.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2.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二.现代教育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三.未来教育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人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3.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2.个体是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就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专升本教育学复习大纲
第十章 德育 一、考核内容
德育概述,品的发展规律,德育过程,德育原则, 德育途径与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
1、德育的概念、德育的特点、德育的功能、德育的 任务和内容。
2、品的发展规律。 3、德育过程。 4、德育原则。 5、德育途径与方法
第十章 德育 三、考核要求 1、识记:德育的概念。 2、领会:德育的特点,德育的功能,德育的任务和内 容、品的发展规律。 3、综合应用:运用德育过程的规律、德育原则以及德 育途径和方法分析有关德育问题。
第十二章 体育 一、考核内容
学校体育概述, 学校体育的意义、任务与内容, 体育过程的基本 要素和规律,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策略。 二、考核知识点 1、体育的概念。 2、现代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 3、学校体育的意义、任务与内容。 4、体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和规律。 5、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策略。 三、考核要求 1、识记:体育的概念。 2、领会:现代学校体育的主要特征,学校体育的意义、任务和内容, 体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和规律。 3、简单应用:学校体育如何促进学生发展。
第九章 教学(下) 一、考核内容
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 二、考核知识点 1、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2、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 3、课的类型和结构。 4、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 5、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6、教学评价的概念。 7、教学评价的种类。 8、教学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9、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10、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
第十三章 综合实践活动 一、考核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概述,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二、考核知识点 1、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现实背景 2、综合实践活动的国际比较 3、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 4、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与目标 5、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
第八章-教学-第三节-第四节-教学原则讲课讲稿
一、教学原则概述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 也指导学生的学,是对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的规范性要求。
(二)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的 区别——教学规律:本质的稳定的、客观存在的、必然
教学原则:可变的、主观能动的、必须的 联系——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遵循教学规律,是教学原则的基础
种鳍的作用。
(四)启发性原则 含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
积极思考与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 真意识和人文情怀。 基本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 3.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 4.发扬教学民主
------摘自《教育观念的变革》
我们要站在“人”的高度来关注教育,关注儿童的真实需求,
把“人性”、“人情”、“人道”与“人文关怀”落实到具体的 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要关注传授知识的量,更要关心学生在学 习过程中的感受,善于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 一个整体体现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教育充满个性,充满人情。
上面所举的关于出生在正月里的这个例子,由于涉及的是生活上最熟悉 的事例,因而效果很好。
(三)直观性原则 含义: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
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 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基本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3.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4.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生活即教学
教学即生活
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 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
8第八章 教学活动中观察幼儿的方法
第八章教学活动中观察幼儿的方法作为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及科研工作者,我们常常需要通过幼儿的活动观察了解幼儿。
这种观察,不是日常生活中随意的见闻积累,它是以幼儿为对象,根据特定的目的,按照一定科学方法进行的,就是通常所说的幼儿教育观察方法。
要想正确使用幼儿教育观察方法,需要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
一、教学活动中观察幼儿的意义、范围及作用(一)观察法在幼儿教育与研究中的意义在对幼儿的发展与教育研究中,观察幼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其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采用观察的方法,可以弥补幼儿由于理解能力和反应方式等的局限,能观测到许多用其他方法无法测量的行为。
幼儿在许多方面的发展,尤其是语言能力方面的发展还十分有限,有可能发生诸如不理解指示语,或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等现象的干扰,许多与言语能力有关的测验和调查,只适用于成人或较年长的儿童,对于幼儿并不合适。
而观察旨在考察儿童的实际行为,并不要求幼儿做出特定的反应,能观测到幼儿许多真实的行为现象。
其次,幼儿一般不像成人那样把测试看作一件严肃的事,他们还不很理解在测试中需要认真做出反应的重要性,往往像玩游戏一样,容易造成测试结果的不稳定或不可靠现象。
而观察幼儿不需要他们有意识地做出反应,只是观察其日常生活中的典型行为,记录其真实、自然的表现,其结果比较稳定。
第三,幼儿心理活动具有极大的外显性,与成人或年纪较大的儿童相比较,幼儿更少受到观察过程的影响,一般在较熟悉的观察者面前仍能表现自然行为,显得旁若无人,我行我素。
通过观察其活动中的言语、动作、表情,可以捕捉他们的心理活动。
幼儿年龄越小,这种现象就越明显,因而观察所得的资料也就越真实。
幼儿教师与幼儿朝夕相处,就更具有这方面的优势。
在学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研究领域,观察幼儿的运用范围极广,适用于各方面的研究。
如身体动作的发育、认知发展、幼儿的情绪情感、个性品质、社会性发展等等,可以说,教师通过细心的观察可以了解幼儿的一切发展情况。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育学》课程教学大纲授课专业:全院各师范专业学时:56 学分:3.5课程性质:公共课《教育学》是师范教育类各专业本专科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教育类课程的先导课、主干课。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从事教育工作最必需的教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并使学生初步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教育理论水平,增强从事教育实践的能力;培养他们学习教育科学,主动参与中小学教育改革的兴趣和能力;增强他们热爱教育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提高他们加强教师师德和业务修养的自觉性;为他们的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教学时数分配:本课程内容包括“绪论”、第一至十五章,共十六个章节,每周3学时,授课18周,共计56个学时。
其中,课堂讲授时数为44个学时,实践教学为12个学时。
教学方式:以讲授法为主与讨论、探究、实践训练相结合,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学习方法,并且通过师生共同研讨典型的教育案例,并指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学教育理论和教育专著,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将教育理论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教学内容:绪论(2课时)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学习和研究教育学的意义,并初步了解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教育学概念、教育学发展历史、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要点: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它不是研究教育中的某一个方面的专门问题,而是教育中最一般问题,揭示和阐明教育规律。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要求有比较严密的计划,选择合适的内容,确定科学的教育方法,这就引起了人们对教育、教学经验的重视并不断进行总结和研究,从而出现了教育学。
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教育学的萌芽阶段、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第三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方法一、学习教育学,有助于正确掌握教育的思想和技能,提高教育工作效率二、掌握教育学,是正确制定和自觉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条件三、认真学习教育学,是科学总结教育经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四、学习教育学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五、深入学习教育学是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各门具体教育学科的理论前提参考阅读篇目:1.孙喜亭,中国教育学近50年来的发展概述.教育研究,1998,92.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第八章 教学与教学理论
第八章教学与教学理论一、教学概述(一)教学的定义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引导下,由教师的教导和学生的学习共同组成的双边教育活动。
简而言之,教学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其本质是特殊认识的过程。
(二)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区别与联系1.教学与教育。
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一方面,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另一方面,教育还包括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等;2.教学与智育。
复杂的交叉关系。
一方面教学是发展德育、智育等的基本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要通过课外活动等其他途径才能得以全面实现;3.教学与上课。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但教学除了上课还包括,备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考评等基本环节。
(三)教学的主要作用与任务1.教学的主要作用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教育最基本,最主要的工作,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教学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有效形式;②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③教学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2.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学任务是根据培养目标、教学的功能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而确定,其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①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②发展学生的体力、智力和创造力;③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理论概述(一)学习理论VS教学理论(最早提出教学论的人是拉特克)(1)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含义①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阐明学习的性质、过程和影响学习各种因素的理论,主要包括学习的联结理论、认知理论、建构理论等。
②教学理论是教育学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研究教学的现象和问题,揭示教学的规律,解决教学现实问题;(2)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区别①学习理论主要是描述说明“学习是怎样发生的以及学习开始后会发生一些什么情况”的问题,它为更好地实施教学提供了基础和前提,是描述性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要点:
一、课程的基本理论 二、我国中小学课程 三、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
教学目标:
1、能记住几种主要的课程定义 2、能结合中小学教学实际说明学科课程、 综合课程及核心课程的利弊
3、掌握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动态 和发展现状
第一节 课程的基本理论
一、 课程的含义
从广义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其中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 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
一门综合学科之中。如品德与社会 、历史与社 会等课程。
核心课程是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课 程或学科内容。如语文、数学和英语。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 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它的开发主 要是根据不 同教育阶段的性质和培养目
标,制定各个领域科目的课程标准或教学 大纲,编写教科书。
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 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 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 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 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 课程。
学校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 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 通过对本校学生需求进行科学评估, 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
二、课程结构的调整
课程结构是指各种课程类型以及具体科目在学校课程 体系中的价值、地位及相互关系。新课程结构的主要 内容:
(一)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 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语 文、数学、体育、艺术等;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 相结合的课程:品德、语数外、科学(或数理化)、 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以 及综合实践活动。
(二)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 试行学分制。
(三)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 修课程,内容是: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四)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三、新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
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 要求,它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 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二、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是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它
从整体上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规范性确定学科教学目标、内容范围、顺序,是教师教 学工作指南,编写教科书和测评教学质量的依据。
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说明部分,主要规 定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及依据,教学进度以及 教学方法建议;二是本文部分,规定章、节、目(或课 题)的标题、内容要点、授课时数、规定评价的具体标 准细则,相应的实践环节和教学措施要求等。
(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接受学习和机械 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 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 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 能,即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六)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也就是说,广义的课程除了学校的课程表所表示的正式课程
之外,还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学生整个学校生活中潜移默化 的校园文化中的非制度侧面;不仅包含有书本的知识内容,还 应该对学生各种课内外的活动作出明确的安排,不断地促进学 生知识与经验的结合。)
从狭义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 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 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
一种是限定选修课,又叫指定选修课。即规定学生必 须从所提供的选修课中选修其中的一组课程或是从指 定的各组中选修一二门课;另一种是非限定选修课, 又叫任意选修课,主要是一些深入研究类课程和扩大 知识视野类的课程,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志趣和需 要任意选修的课程。
(二)综合课程和核心课程 综合课程是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
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之中。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课程的类型
(一)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指学生必须修读的课程,它主要包
括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类课程,以及政治理论、 体育、外语类课程等。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生产实习、 实验、社会调查等也应列为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指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因 人而异自由选择的课程。选修课又可分为两种:
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第二节 我国中小学的课程
一、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课程编制的第一个层次,它从整体上 规定着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任务、教 学内容的范围和学科设置、各阶段的教学进度、课时 安排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 课程计划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培养目标; (2)制定该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3)科目设置 及要求;(4)学科的开设顺序及课时分配;(5)学 年编制;(6)考核要求。
三、教科书(教材)
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
编写的教学用书,它是教程和学程的共同依据, 必须体现教法与学法的一致性,它的广度和深 度必须体现为课程标准与学生的可接受性的一 致性。
第三节 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为了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同时针对现行的基 础教育课程教材中存在的弊端,2001年教育部《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 六项具体目标。这些目标构成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的总体框架,体现了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 的系统工程。
(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 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 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 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 性
(三)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 的现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