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教育心理学第三版(卢强)_天津教师资格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天津市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天津市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极其互动过程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极其心里规律的科学行动研究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的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风格: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他是反应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学与教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最近发展区: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智力:是个体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心理活动最一般的综合能力。

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以及与此次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发现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假设,进行验证,自己发现要学习的概念、规则等知识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导引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学习动机:激发给进行学习活动、维持以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陈述性知识:指人类心智表征事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由于可以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方式来陈述这种知识操作技能:动作技能或运动技能,以肌肉骨骼的运动实现的合乎法则的程序化、自动化和完善化的外显动作方式高原现象:练习曲线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进步停顿期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提倡发现学习,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意识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心智技能又叫认知技能或智力技能,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完成的智力活动方式创造性:指个体产生出新奇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013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小抄详尽版资料

2013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小抄详尽版资料

填空N.1能否发现问题,与个体的活动积极性、已有的知识经验等有关。

P.2皮亚杰认为,他律道德阶段的儿童对对行为的判断主要根据客观结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

D.3对多动症的行为疗法中,在强化程序上应多用连续强化,少用间歇强化。

Z.4只是作为教学目标,其所要求的心理过程是记忆。

Z.5最早研究群体动力的心理学家是勒温。

T.6提过教学过程中的非正式观察,教师也能够收集到大量的关于学业成就的信息。

Z.7专家型教师知道许多课堂规则是可以通过练习和反馈来习得的,是一种可以习得的技能。

C.8处于关注情境阶段的教师经常思考的是“如何上好每一堂课”和“如何呈现教材资料”等问题。

D.9道德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B.10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F.11非组织化观摩要求观摩者有相当完备的理论知识和洞察力,否则难以达到观摩学习的目的。

X.12选择题是由题干和多个选项组成。

Z.13自述法是通过学生的书面形式的自我描述来了解学生生活经历及内心世界的一种方法。

A.14按照心理测量的特征可以把心理测验分为认知测验、人格测验和精神心理测验。

C.15操作的熟练指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L.16理性概括是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

A.17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理论代表了从认知观点来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

C.18成就动机理论认为避免失败者倾向于选择容易或者非常困难的任务。

Z.19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他来自对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Y.20有些儿童倾向于深思熟虑且错误较少,这种认知方式被称为沉思型认知方式。

另一些倾向于很快检验假设,且常常出错,其认知方式被称为冲动型认知方式。

F.21 20世纪40年代,费罗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性以及生理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

教育心理学2013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2013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1.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教学要想取得效果,必须考虑儿童已有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水平;一种是他人尤其是成人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最近发展区。

2.练习律:是指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随学习次数的多寡而有强弱之分;包括使用律和失用律。

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因重复使用而强化,与此相对应,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因练习次数中断或不使用联结而削弱。

3.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后果会对这个联结有加强与减弱作用。

在对某个情境作出一个反应之后,如果伴随着一种满意的事件,那么这个反应与情境之间的联结就会增强。

相反,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事件,这个联结的力量就会减弱。

4.认知结构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编码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目,它是人用以感知外界的分类模式,是新信息借以加工的依据,也是人的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

5.观察学习:班杜拉创立观察学习理论,是指人们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应的行为的过程。

6.观点采择:是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

7.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一种经过学习自动化的关于行为步骤的知识,表现为在信息转换活动中进行具体操作。

8.发现学习:是布鲁纳所倡导并发展起来的教学模式。

在发现学习中,教师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发现概念与原理来学习,新信息的学习主要是学生自身努力的结果。

9.连续接近技术: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小步子,每完成一小步就给以强化,直到获得最终的目标行为。

11210.先行组织者:是指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与将要学习的内容相比,具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使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与新的学习内容建立联系。

11.陈述性知识:指个人具有有意识提取线索,能直接陈述的知识,是用来回答“世界是什么问题”的知识。

2013高校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打印版

2013高校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打印版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个体心理可以分为心里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3.心理动力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

4.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5.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6.1879年德国的冯特创建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7.西方心理学的理论流派: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

8.1967年美国的奈塞尔发表《认知心理学》标志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9.人文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第二章教育心理学与高等教育心理学1.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分析、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设计教学课程、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

2.美国的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3.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里规律的科学。

4.高等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不同之处:①教育任务不同②教育对象不同③社会职能不同④地位作用不同⑤培养方式不同。

5.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征:①是学校心理学的分支学科②是反映高等专业教育特色的监狱心理学③研究对象的主体是大学生④为实现高效的三大社会职能和应用适应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提供心理学依据。

6.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②大学生学习心理研究③教学心理学研究④的育心理学研究⑤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估。

7.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①有利于提高师资水平②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③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8.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发展性原则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④教育性原则。

9.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①观察法②实验法③调查法④个案法。

第三章高等教育心理学与学校教师1.角色指个人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相应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并按照一定的社会期望,运用一定权力来履行相应社会职责的行为。

2.角色期望:社会按照各类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要求每个社会成员。

2013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2013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2013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发表时间:2013-3-27 浏览: 60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辅导资料及答案(整理)一、选择1, 1903年,在美国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学家是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A]2.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美国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的著名心理学家是A.桑代克B.斯金纳C.华生D.布鲁纳[D]3.已有研究表明,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一般在A.2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 A]4.儿童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在A.2-3岁B.4岁C.5岁以前D.1—3岁[B ]5.人格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A.行为系统B.意识特点C.综合心理特征D.品德与修养[ C]6.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A.控制B.基本看法C.改造D.意识[ D]7.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A.地升华B.发挥C.表现D.持久的变化[ D]8.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是由于在反复的尝试—错误过程中,形成了稳定的A.能力B.技能C.兴趣D.刺激—反应联结[D ]9.提出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的巴甫洛夫是A.苏联心理学家B.美国心理学家C.俄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D.英国医生[C ]10.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A.斯金纳B.布鲁纳C.奥苏伯尔D.桑代克[C ]11.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D.交往动机与荣誉动机[ C]12. 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A.近景的直接动性机B.兴趣性动机C.情趣动机D.直接性动机[ A]13由于对学习活动的社会意义或个人前途等原因引发的学习动机称作A.远景的间接性动机B.社会性动机C.间接性动机D.志向性动机[A ]14.由于个体的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作A.外部学习动机B.需要学习动机C.内部学习动机D.隐蔽性学习动机[C]15. 由于外部诱因引起的学习动机称作A.外部学习动机B.诱因性学习动机C.强化性动机D.激励性学习动机[ A]16.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A.另一种学习的影响B.对活动的影响C.对记忆的促进D.对智力的影响[ A]17.下面的四个成语或俗语中有一句说的就是典型的对迁移现象。

天津市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天津市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人的发展:是指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个体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包括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3.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

它规定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一个总的要求。

4.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和指导思想,是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共工作的总方向。

5.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学校的办学宗旨,确定的学校培养的人才的层次规格,学生完成学业后的出路去向等规定。

6.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此外,也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7.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8.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9.义务:是由国家法律规定,并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所有公民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10.义务教育: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1.教育法规:是由权利法的国家机关制定的调整教育关系的各种范性法律文件的总称12.教师资格制度:指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认定和许可制度,是由国家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的特定条件和取得教师资格的法定程序。

13.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14.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是教师根据专业发展的目标与规划,通过专业发展的活动和途径,提高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水平,更新教育观念,从一个成长阶段不断进入更高成长阶段的过程。

2013年天津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历年真题汇编

2013年天津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历年真题汇编

2013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真题汇编(一)填空题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著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01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201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2013年教师招聘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能发挥什么作用?⑴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①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

②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教育心理学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

教师可结合自己的教学材料,将这些原则转变为一定的教学程序或活动。

③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⑵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

①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

②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为教育提供的是一般性的理论指导,教师在应用一般的原理和方法的同时还需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去验证这些原理并解决自己的特定问题。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2)发展时期(20到50年代末)(3)成熟时期(60到70年代末)(4)完善时期(80年代以后)。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呈现出什么新趋势?⑴新时代教育心理学所面临的挑战: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教育心理学为其提供新的学习和教学理论基础。

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心理学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②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学教理论产生了巨大冲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系统正在发生变革,多媒体网络环境将成为21世纪学习的主要环境,这一新的教学传媒环境给学习和教学提供了许多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潜在优越性和广阔的前景,使得传统学习和教学理论所隐含的某些假设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⑵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①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②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③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④研究社会性环境的影响⑤研究情景性环境的影响⑥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⑦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教学模式⑧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4、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布鲁纳:(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5)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研究。

2013年《教育学》第三版肖北方天津教师资格复习资料

2013年《教育学》第三版肖北方天津教师资格复习资料

3、 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 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学的发展阶段:萌芽、创立、分化;
3、萌芽阶段教育家、国籍、代表著作,主要教育思想:
(1)孔子,中国,《论语》,主要思想:
(4)苏格拉底(古希腊),问答法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为后世西方的探究式、发现式教学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5)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的教育思想
Hale Waihona Puke ① 提出了灵魂说,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理性的灵魂
② 关于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国家培养人才,而且应使年轻的一代得到和谐发展,为将来美好的生活做准备。 ③ 实施体、德、智三育(注意顺序)。——最早提出者,“自由教育”主张者
③ 学思结合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 谦虚笃实的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
① 立志有恒。 孔子认为人要有远大的人生志向。这是进行道德修养的基础。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 ② 自省自克。强调要自省自克。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绪论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
1、 广义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
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2、 狭义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
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3)《学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全书共1229个字,教育思想如下:

2013.12天津市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真题

2013.12天津市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真题

2013年天津市教育心理学真题(含答案)一选择(10)1心理发展指(C)A儿童期B少年期C青春期D青年期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是通过采用(B)A B道德两难故事C D对偶故事3思维具有单向性刻板性、刻板性、不可逆是(B)A 感知运算阶段B 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D形式运算阶段4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系统的收集、综合和解释并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教学评价)5勤奋感对自卑感是什么阶段的特征(C)A儿童早期B学前期C学龄期D青年期6学习任务比较困难时,学习动机强度(B)。

A 较高B较低C适中D不确定7下列属于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的(D)A 能力B运气C努力D任务难度8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A)A认知内驱动力B自我提高内驱动力C附属内驱动力D学习动机9测验目标的实现程度(C)A区分度B信度C效度D可靠度10.个体对世界的直觉理解和思考方式(图式)二填空(10)1(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3指导个体如何执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知识是(程序性知识)4(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5(品德)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6(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7(职业倦怠)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

8(学习风格)使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至做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9学习了梨、苹果之后再学习水果的概念属于(上位)学习10尝试错误学习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三多选1、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中学习与教学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学习的主体);教师(主导者);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2心智技能的学习过程(阶段)与教学要求过程(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3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的过程。

第三版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完整版

第三版教育心理学课后题答案完整版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新教材课后参考答案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三、简答题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学与教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二)学与教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2.请简述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一)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二)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三)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四)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三、简答题1.什么是关键期?答:关键期是指儿童心理发展的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因此在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关键期”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2.什么是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对教育的意义是什么?答: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1) 最近发展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2) 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更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过程。

3) 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同时又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3.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答: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一方面揭示了认知发展的机制,另一方面指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

(一)认知发展机制。

图式: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个体与外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个体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

这种内部心理结构的变化可以用图式来说明,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同化和顺应:皮亚杰认为图式的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完成的。

平衡:原有图式无法同化环境刺激,个体便会做出顺应,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二)认知发展的阶段:皮亚杰还指出儿童认知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

天津地区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天津地区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与教的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3.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4.加涅的八阶段:动机阶段、选择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

5.美国桑代克1903年(20世纪初)《教育心理学》6.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教育心理学1908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译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5.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6.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教育性原则7.教育性原则:是指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性的影响,要避免对被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8.行动研究法: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作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环节:计划、行动、观察和反思。

第二章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1.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2 心理发展4个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3.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成熟与学习是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因素。

在学校教育中,我们不能过分夸大成熟的作用,放弃教育的职责,学生学习的成败虽然与成熟有关,但大量事实表明,学生学习的准备与学校教学教法的选择和运用有重要关系;同样,过分夸大学习在准备中的作用,忽视成熟的力量,则犹如揠苗助长,会造成教学的浪费和失败。

5.关键期:这种无须强化、在一定时期容易形成的反应,叫做“印刻”,印刻发生的时期便是关键期。

2013年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终极复习资料

2013年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终极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名词解释)我们把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简答)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一、学与教的要素:①学生②教师③教学内容④教学媒体,包括:简单的器材、口头语言、书本、声像、教学模拟、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⑤教学环境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①学习过程②教学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填空、选择)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之父”。

(论述)教育心理学的意义一、增加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教育心理学的主要贡献就在于它能弥补人们对学校教育过程理解的不足并且改正人们的误解。

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准确地了解、理解学生发生的种种问题,它可以帮助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

二、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心理学理念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据。

作为教师必须具有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修养,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这些只有通过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才能达到。

三、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四、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在当前教育改革大潮中,特别在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改革中,其理论和方法是主要借鉴的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使用。

学校教改和教研以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为突破口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填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①客观性原则②发展性原则③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④教育性原则(填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观察法②实验法③调查法④行动研究法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名词解释)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填空)心理发展具有4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填空、选择)“关键期”最初是从动物心理试验研究提出来的。

(名词解释)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2013年教师招考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2013年教师招考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2013年教师招考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2013年教师招考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2013年教师招考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大全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2013年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历年真题大汇总(强力推荐)

2013年天津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历年真题大汇总(强力推荐)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选择题1.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定类指标是反映研究变量的性质和类别的指标。

B.定序指标是反映研究变量所具有的不同等级或顺序程度的指标。

√C.定距指标是反应研究变量在数量上的差别和大小的指标。

D.定比指标是反映变量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指标。

2. 下列不属于设计研究指标的原则的是( )。

A.以理论假设为指导的原则B.完整性原则C.简明、可行性原则√D.经济性原则3.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一般情况,研究计划的形式分为七个部分,对于特定的研究项目不可能提出其它一些研究计划的形式。

B.研究计划的准备是研究过程的重要一步,许多研究在开始进行之后都要求提交研究计划。

C.具体到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尽管存在着性质和层次上的差异,研究工作的程序是一成不变的。

√D.研究计划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研究目标和理论框架,以往研究的考察,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4. 公式用于下列那种取样方法。

( )A.简单随机取样法√B.分层随机取样法C.多段随机取样法D.定额取样法5. “总数为N=500,样本容量是n=50,求出间隔500÷50=10,于是每隔10个抽取一个样本,连续抽样50次。

”这是采用( )。

A.简单随机取样法B.分层随机取样法√C.等距随机取样法D.多段随机取样法6. 对于“要求以班为单位进行教学实验研究,而不能打乱原有的教学单位的情况。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特别是教育实验中),一般常用的取样法是( )。

√A.整群随机取样法B.分层随机取样法C.等距随机取样法D.多段随机取样法7.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研究的信度高低说明研究和研究结果是否可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或研究的前后是否具有一致性以及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复。

B.研究必须有效度才有意义。

C.有效度一定有信度。

√D.有信度一定有效度。

8. 将“疲惫”定义为控制个体连续听课12小时后,再控制连续完成约为正常作业量10倍的作业内容后的个体存在状态。

2013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教育心理学基础

2013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教育心理学基础

第一讲教育心理学基础篇考点精讲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人(主体)的心理。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内容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五要素”和“三过程”(见图):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 / 反思过程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性格、兴趣和需要、家庭及其文化背景等差异。

)(2)教师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这些方面的差异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3)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4)教学媒体用于旨在改变学习者行为的教学信息的媒体,称为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简单的实物、口头语言、书本、录音、录像、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等都属于教学媒体范畴。

(5)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物质环境包括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社会环境包括课堂纪律、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1)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教育心理学第三版课后练习答案(填空选择)有答案版

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教育心理学第三版课后练习答案(填空选择)有答案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选择题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C)A.19世纪中叶B.19世纪初C.20世纪初D.18世纪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D)A.学习心理规律B.学与教的心理规律C.教学心理规律D.学与教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3.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心理学家(B)A.布鲁纳B.桑代克C.维果斯基D.马斯洛4.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方法是(C)A.观察法B.调查法C.行动研究法D.实验法5.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性的影响,要避免对被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指的是(D)研究原则。

A.客观性B.系统性C.理论联系实际D.教育性二、填空题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与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等3种活动过程。

3.学习与教学的相互作用过程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5个要素。

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一、选择题1.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是著名心理学家(A)提出的。

A.皮亚杰 B.布鲁纳C.桑代克D.斯金纳2.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的儿童的认知发展处在(D)阶段。

A.感知运动B.前运算C.形式运算D.具体运算3.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中,他认为(B)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A.学前期B.学龄期C.青年期D.成年早期4.皮亚杰认为,当儿童已经掌握了口头语言,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性思维”时,儿童的认知发展则处在(B)阶段。

A.感知运动B.前运算C.具体运算D.形式运算5.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的(C)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时期。

A.学前期B.学龄期C.青年期D.成年早期6.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认知风格(B)A.场依存性B.场独立性C.冲动性D.沉思性7.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C)A.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C.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D.最新获得的能力二、填空题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五要素 + 三过程☆上图说明了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1)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研究的主要范畴,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①群体差异:②个体差异;2)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3)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包括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5)教学环境——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1)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加涅,八阶段学习结构模式:动机→选择→获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2)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利用教学媒体传递教学内容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3)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

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一)西方发展情况(4个时期)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桑代克——“教育心理学之父”、开山鼻祖;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里程碑)。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①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②学科心理学的发展;③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④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及生理卫生方面的问题;⑤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的兴起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①主动性研究②反思性研究③合作性研究④社会文化研究;(二)中国发展情况☆三个阶段:P9(简单了解)1)20C初~1949新中国成立——建国前,翻译国外著作① 1908年,房东岳翻译出版我国第一部出版的教育心理学著作——《教育实用心理学》;② 1924年,廖世承,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2)新中国~“文革”——建国初期,借鉴苏联1963年,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讨论稿)3)“文革”~至今,“百家齐放、百家争鸣”;1980年,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三)教育心理学发展趋势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教学心理学兴起。

2、关注影响教育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

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意义(一)学科性质——中间科学1、学科范畴角度: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之一,它既是心理学的分支,又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2、学科作用角度:理论性与应用性兼备,以应用为主;3、学科性质角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科学;(二)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注意:原则不如方法重要)(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4个):①客观性原则②发展性原则③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④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在研究实验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性的影响,要避免对被试的身心产生伤害。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观察法②调查法③实验法④行动研究法1、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在一定条件下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的变化,并按时间顺序做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了解、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2、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分类: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法最大特点:可以进行因果判断。

3、调查法——搜集有关资料,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间接地了解和研究心理活动的方法,分类:谈话法、问卷法;4、行动研究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1)行动研究要把握的三个基本要领:①以科学理论为指导;②发现问题;③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基本环节:①计划;②行动;③观察(测量);④反思★第二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重点章)第一节中小学心理发展概述1、心理发展的含义: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1)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是连续的,持续发展出现突发性的结果或新的心理特征呈现出阶段性;☆我国心理学家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婴幼童,少青成老>①乳儿期(0~1岁)——1岁以内是乳儿期;②婴儿期(1~3岁);③幼儿期(3~6、7岁)——3岁开始,可以上幼儿园;④童年期(6、7岁~11、12岁)——学龄初期,6岁开始,——小学;⑤少年期(11、12岁~14、15岁)——学龄中期,11岁开始,——初中,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⑥青年期(14、15岁~25岁)——学龄晚期,高中至研究生毕业;细分青年初期——高中(14、15~17、18)、青年早期(14、15岁~25岁);⑦成年期(25~65岁)——25岁开始,成年期⑧老年期(65岁以后)。

2)定向性与顺序性——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和先后顺序,不可逆,不可逾越,从低到高;3)不平衡性——发展进行的速度、时间、最终高度表现出多样化发展模式,3-4岁口头语言发展高峰期;4)差异性——发展起始的早晚、发展速度的快慢、最终达到的水平,发展的优势领域千差万别;3、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学习准备、关键期1)学习准备①概念: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②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成熟和学习是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主要因素。

2)关键期——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印刻”)①概念: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印刻”发生的时期就是关键期;②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缺乏必要的恰当的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

P23③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

④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节认知发展与教育(一)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认知发展的机制 + 认知发展的阶段)1、代表人物:皮亚杰(瑞士,心理学家)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是最完整、最有影响力的认知发展理论之一;2、观点:在每一个连续的发展阶段中,认知发展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每一阶段所取得的成就建立在前一阶段基础上,但并不与前一阶段相同。

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是突发的、跳跃的。

发展就是个体与外界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一种建构过程,个体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

1)认知发展的机制:图式、同化和顺应、平衡①图式——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方式;a. 是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个体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了一系列图式)b. 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c. 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d.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如简单的反射)。

②同化和顺应——图式的变化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完成★同化——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加强和丰富主体动作(消化系统吸收)1.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2.主要是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应——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重组自己的知识结构,即重组图式)1.主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的刺激情境,有机体对自己原有的图式做出相应的改变;2.主要是环境对个体的作用;③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A.个体图式通过同化和顺应不断发展,适应新环境;B.个体原有图式无法同化新的刺激,则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做出顺应;C.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过程,即认识上的适应,即人类智慧的实质所在;D.平衡的连续不断的发展,就是整个认知发展的过程。

2)认知发展的阶段: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4阶段彼此衔接,依次发生,不能超越、逆转;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具体体征: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为事物命名;认知活动仅限于感知运动;a)初期儿童:区分主体与客体;b)中期儿童: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到主动探索,智力先于语言产生;c)后期儿童:获得了“客体永久性”,客体永久性是以后认知活动的基础。

☆“客体永久性”——当某一客体从儿童面前消失时,儿童知道该物体并非不存在。

②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体征:a.“表象性思维”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b. 思维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不能进行抽象思维)c. 思维特征:思维的单向性、刻板性和不可逆性,自我中心;d.没有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思维的自我中心:不能将自我与外界很好地区分开,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认识和适应外部世界,不理解他人观点和他人的作用。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具体体征:a. 具有抽象概念,能逻辑推理,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b. 思维特征:多向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c.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标志着思维的可逆性;④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又称“命题运算阶段”★具体体征:a. 思维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区分内容和形式,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b. 思维特征:认识命题关系;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具有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3、特点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特征:不变顺序、基础结构和连续整合2)启发意义:P26①以新的角度认识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②不同的发展阶段,因认知结构的不同,认知是以不同性质的方式获得;③辩证地看待认知发展阶段与学习的关系;(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3点)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3)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