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性精神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ad7a7c6acaaedd3382c4d300.png)
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是由剧烈的、异乎寻常的精神刺激、 生活事件或持续困境的作用下引发的精神障碍。 多数病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与 精神刺激的内容有关,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 除精神因素有关。 可发生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 无明显差异。
疾病描述
急性应激障碍又称为急性应激反应,是指以 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患者在 受刺激后立即(1小时之内)发病,表现有强 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 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 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 良好,缓解完全。
中国诊断标准
中国诊断标准是由中华精神科学会于 2000年颁布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 断标准第3版》(CCMD-3)。
关于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如下:
症状标准:以异乎寻常的和严重的精神刺激为原因,并至少有下 列1项: 1、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盲目性; 2、有情感迟钝的精神运动性抑制(如反应性木僵),可有轻度意 识模糊。
诊断标准
美国诊断标准(DSM-IV-TR)
国际诊断标准(ICD-10-E)
中国诊断标准
美国诊断标准(DSM-IV-TR)
美国诊断标准是由美国精神病学会 (APA)于1952年制订,2000年修订的 《诊断与统计手册:精神障碍,第四 版修订本》
国际诊断标准(ICD-10-E)
国际诊断标准是“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 ICD),这是依据疾 病的某些特征,按照规则将疾病分门别类,并用编 码的方法来表示的系统。目前全世界通用的是1990 年经第四十三届世界卫生大会通过的第10次修订本 《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仍保 留了ICD的简称,并被统称为ICD-10。近年来,世界 卫生组织(WAS)又数次进行了小范围的修订,目前 的最新版本是世界卫生组织2007年颁布的《疾病和 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10版修订本》 (ICD-10-E)。
应激性精神障碍的应急预案
![应激性精神障碍的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86bd34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06.png)
一、预案背景应激性精神障碍是指个体在遭遇突发性、强烈性或持久性的应激事件后,出现的精神活动功能障碍。
为有效预防和应对应激性精神障碍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提高全社会对应激性精神障碍的认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2. 建立健全应激性精神障碍预防、预警、救治和康复体系。
3. 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三、组织机构成立应激性精神障碍应急指挥部,负责统筹协调、指挥调度、应急处置等工作。
1. 指挥长:由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
2. 副指挥长:由市卫生健康、公安、民政、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负责人担任。
3. 成员:由市卫生健康、公安、民政、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教育、文化、宣传、交通运输、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及有关专家组成。
四、预防措施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心理健康素养。
2. 开展心理健康服务,为有需求的人群提供心理疏导和干预。
3. 建立心理健康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和预警应激性精神障碍。
4. 加强社会心理支持,为受应激性精神障碍影响的人群提供关爱和支持。
五、预警措施1. 建立信息收集和报告机制,及时发现和报告应激性精神障碍相关情况。
2. 加强监测,对重点人群、重点区域进行重点监控。
3. 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公众做好应对准备。
六、应急处置1. 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应急处置小组,迅速开展救援工作。
2. 采取紧急救治措施,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3. 加强心理干预,帮助患者度过危机。
4. 维护社会稳定,防止事态扩大。
七、康复措施1. 开展康复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心理健康。
2. 加强家庭和社会支持,帮助患者融入社会。
3. 定期开展康复评估,及时调整康复措施。
八、责任追究1. 对未履行职责、延误救援工作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2. 对因工作失职、玩忽职守导致事故发生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九、预案修订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如遇重大变化,由应急指挥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
应激性精神障碍临床表现
![应激性精神障碍临床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352af554168884868762d664.png)
应激性精神障碍临床表现所谓的精神障碍,就是一种由精神因素诱发的精神病。
根据不同的症状和临床表现,医学上还可将精神类疾病再细分。
那么,你听说过应激性精神障碍?你想进一步了解应激性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吗?为了帮助更多的患者远离这类疾病,现在就给你详细介绍什么是应激性精神障碍。
应激性精神障碍又被称为应急性精神障碍,是表现为精神活动功能性障碍的一组心理疾病,主要是由突然或持久的应急性不良心理社会因素导致的,在传统精神病学上,该症又被称为“反应性精神病”。
应激性精神障碍的症状表现往往是心理矛盾和精神创伤内容的反映,这些临床表现包括反应性意识障碍,反应性抑郁状态、兴奋状态、偏执状态以及拘禁性精神障碍等。
应激性精神障碍是典型的心因性障碍,病前有明确的精神创伤或应激性生活事件,起病常比较急骤,经过适当治疗措施,病情很快好转,恢复健康,预后良好。
如果无精神打击,不会再度复发,达到终身痊愈的满意疗效。
一般视为“良性心理疾病”。
★应激性精神障碍主要临床表现应激性精神障碍反复不由自主地、痛苦地回忆起受过刺激、打击的事件;反复而痛苦地梦及此事件;似乎创伤事件正在重现的动作或感受;暴露于作为此创伤事件的象征或很相象的内心或外界迹象之时,出现强烈的心理痛苦烦恼;暴露于作为此创伤事件的象征或很相象的内心或外界迹象之时,出现出汗、心跳加快等生理反应;努力避免有关此创伤的思想、感受、或谈话;努力逃避会促使回忆起此创伤的活动、地点、人物;不能回忆此创伤的重要方面;明显减少参加有意义活动或没有兴趣参加;疏远他人或觉得他人很陌生的感受;情感范围有所限制(例如,不能表示爱恋或者感到别人的爱);对未来没有远大设想(例如,不期望有一个好的职业、婚姻、儿女、或正常生活享受);难以人睡,或睡得不深;易激惹或易发怒;难以集中注意;警觉过高;过分的惊吓反应;焦虑、抑郁、痛苦烦恼,或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方面的功能不足,等等。
(1)反应性意识障碍:本型常急骤发病,在急剧而严重的精神创伤下发作。
急性应激障碍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与其处理
![急性应激障碍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与其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f3c28cb56bec0975f465e2a4.png)
急性应激障碍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急性应激障碍?在灾害事件发生时,幸存者会很快出现极度悲哀、痛哭流涕,进而出现呼吸急促,甚至短暂的意识丧失。
幸存者初期为“茫然”阶段,以茫然、注意狭窄、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困难、不能理会外界的刺激等表现为特点。
随后,幸存者可以出现变化多端、形式丰富的症状,包括对周围环境的茫然、激越、愤怒、恐惧性焦虑、抑郁、绝望,以及自主神经系统亢奋症状,如心动过速、震颤、出汗、面色潮红等。
这种异常的心理反应,称为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又称为急性应激反应(Acute Stress Reaction),是指以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作为直接原因,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1小时之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
如果应激源被消除,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良好,缓解完全。
多数病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与精神刺激的内容有关,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关。
本症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碍和精神病性障碍。
可发生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急性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很少。
仅有的个别研究指出,严重交通事故后的发生率大约为13%-14%;暴力伤害后的发生率大约为19%。
集体性大屠杀后的幸存者中发生率为33%。
严重的灾害事件(如地震、海啸、空难、大型火灾等)的幸存者中发生率可高达50%以上。
2.病因和发病机制决定急性应激障碍的发生发展、病程和临床表现的因素有:生活事件和生活处境,如剧烈的超强精神创伤或生活事件,或持续困难处境,均可成为直接病因;社会文化背景;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以及生活态度和信念等。
强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因素是导致本病发生的直接原因。
这些因素既可以是火灾、地震、交通事故、亲人死亡等,也可以是持久而沉重的情感创伤,如家庭不睦、邻里纠纷、工作严重挫折、长期处于外界隔离等。
当精神刺激因素达到一定的强度,超过个人的耐受阈值,即可造成强烈的情感冲击,使个人失去自控能力,产生一系列精神症状。
应激性相关障碍及习题
![应激性相关障碍及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14094c52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2a.png)
应激相关障碍—概述
• 应激相关障碍(Stress-related Disorders):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
(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导致 的精神障碍,也称反应性精神障碍。 • 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 生理障碍,及各种非心因性精神病性障 《CCMD-3》 41 应激相关障碍[F43] 41.1 急性应激障碍[F43.0急性应激反应]
又称急性反应性精神病(Acute Reactive Psychosis),是 急性应激障碍的一个亚型。由相当强烈并持续一定时 间的心理创伤性事件直接引起的精神病性障碍,以明 显的妄想或严重的情绪障碍为主,症状内容与应激源 密切相关,较易被人理解。 ➢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 经适当治疗,预后良好,一般在一个月内恢复正常, 一般无人格缺陷。
• 心理学研究还表明,过度的压力会影响智能, 使人思维狭窄、注意力分散、记忆力下降。压 力越大,认知效能越差。
• 个体在压力状态下的心理反应存在很大差异, 这取决于个体对压力的知觉和解释以及处理压 力的能力。
5
战斗或逃跑时,身体内到底发生 了什么变化
• 行为反应: • 直接反应:指直接面对引起紧张的刺激时,为
• 早在18世纪,人们就开始对它的研究。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Cannon提出,动物和 人类最主要的身体反应之一便是应激— —战斗或逃跑的反应。
• 一只小狗的领地如果遭遇大狗的进犯, 本能反应一定是逃之夭夭,而当它遇到 同样弱小的同类挑衅,就会选择战斗, 拼它个你死我活。
3
战斗或逃跑时,身体内到底发生 了什么变化?
41.11 急性应激性精神病[急性反应性精神病] 41.2 创伤后应激障碍 [F43.1] 41.3 适应障碍 [F43.2] 《ICD-10》F43 严重应激反应,适应障碍 43.0急性应激反应 43.1创伤后应激障碍 43.2适应障碍 43.8其它严重应激反应 43.9严重应激反应,未待定
心理应激相关障碍(李合群)
![心理应激相关障碍(李合群)](https://img.taocdn.com/s3/m/80568935e2bd960590c677d6.png)
[诊断标准] (1)符合适应障碍的诊断标准。 (2)抑郁为主的精神障碍开始于心理社 会刺激(但不是灾难性的或异乎寻常的) 发生后1个月内,符合症状标准尚不足一 个月。
41.32中期抑郁反应[F43.21长期抑郁反 应]
[诊断标准] (1)符合适应障碍的诊断标准。 (2)抑郁为主的精神障碍开始于心理社 会刺激(但不是灾难性的或异乎寻常的) 发生后1个月内,但持续不到半年。
41.9其他或待分类的应激相关障 碍[F43.8; F43.9]
中华医学会天津精神病学学会 李合群
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 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导致的 精神障碍,也称反应性精神障碍。
决定本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病程及临床 表现的因素有: 1、生活事件和处境如剧烈的精神创伤或生活 事件,或持续的困难处境均可为直接病因。 2、社会文化背景 3、人格特点、教育程度、智力水平和生活态 度、信念等等 4、不包括癔病、神经症、各种非心因性精神 病
② 反复出现有创伤性内容的恶梦; ③ 反复发生错觉、幻觉; ④ 反复发生触景生情的精神痛苦,如 目睹死者遗物、旧地重游,或周年目 等情况下会感到异常痛苦和产生明显 的生理反应,如心悸、出汗、面色苍 白等;
3 持续的警觉性增高,至少有下列1项: ① 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 ② 易激惹; ③ 集中注意困难; ④ 过分地担惊受怕;
指一种急性应激障碍的亚型,由强烈并持 续一定时间的心理创伤性事件直接引起的 精神病性障碍。 特点:以妄想、严重情感障碍为主,症状 内容与应激源密切相关,较易被人理解。 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经适当治疗,预后良 好,恢复后精神正常一般无人格损害
[症状标准] 1 病前遭受强烈精神刺激; 2 以妄想或严重精神障碍为主,症状 内容与精神刺激因素明显相关,而与 个体素质因素相关较小。
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3c62d16f011ca300a6c3905d.png)
急性应激障碍与灾难心理危机诊断标准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ASD)又称为急性应激反应(Acute Stress Reaction),是指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异常的快速的精神反应。
这种反应以急剧、严重的创伤事件作为直接原因,患者在受刺激后立即(1 小时之内)发病,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
其症状往往历时短暂,预后大多良好。
近年来,随着突发灾难性事件增多,以及恐怖主义的自杀性爆炸等不断发生,急性应激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亦成为关注的重点。
在灾难事件后,即刻发生的严重的心理障碍多为急性应激障碍。
在各种心理症状持续出现一个月后,才演变为PTSD。
根据美国国家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心(National PTSD Center in USA)的PTSD 培训课程,ASD 和PTSD 必须同时掌握。
而且,ASD 和PTSD 是灾难心理援助的重点工作。
因此,本文将介绍急性应激障碍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识别与诊断、心理干预和基本治疗措施。
1 基本概念1.1 什么是急性应激障碍?在灾害事件发生时,幸存者会很快出现极度悲哀、痛哭流涕,进而出现呼吸急促,甚至短暂的意识丧失。
幸存者初期为“茫然”阶段,以茫然、注意狭窄、意识清晰度下降、定向困难、不能理会外界的刺激等表现为特点。
随后,幸存者可以出现变化多端、形式丰富的症状,包括对周围环境的茫然、激越、愤怒、恐惧性焦虑、抑郁、绝望,以及自主神经系统亢奋症状,如心动过速、震颤、出汗、面色潮红等。
这种异常的心理反应,称为急性应激障碍。
多数病人发病在时间上与精神刺激有关,症状与精神刺激的内容有关,其病程与预后也与及早消除精神因素有关。
本症不包括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障碍和精神病性障碍。
可发生在各年龄期,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
急性应激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很少。
7第七章 应激相关障碍
![7第七章 应激相关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3769cf0aa76e58fafab003a0.png)
第二节 急性应激障碍
一、概 述 二、临床表现 三、理论解释 四、诊断评估 五、防治要点
2.生物学研究
Osuch 等人(2008)首次用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 (PET)研究了急性应激期内创伤个体的神经生理反应。
杏仁核、嗅旁皮质和右内侧 前额叶皮层/前部扣带回之间的功 能交互作用可能是出现ASD及其 适应或恢复的神经基础。
第二节 急性应激障碍
一、概 述 二、临床表现 三、理论解释 四、诊断评估 五、防治要点
2.诊断要点
①严重应激事件; ②起病急,数分钟或数小时起病; ③症状出现的时间与应激事件密切相关; ④临床主要表现为有强烈情感变化的精神运动性抑 制或精神运动性兴奋,可有轻度意识障碍; ⑤病程短,评判随着应激源消的除或环境改变迅速 缓解或逐渐减轻。 若病程超过一个月,应变更诊断或考虑别的诊断。
按照临床优势分类: 1.反应性朦胧状态(reactive twilight state) 2.反应性木僵状态(reactive stupor state) 3.反应性兴奋状态(reactive excitement state) 4.急性应激性精神病(acute stress psychosis)
第二节 急性应激障碍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
应激(stress)加拿大生理学家Sely H于1936年提出,也可 称做紧张刺激、紧张反应、紧张状态或压力等。
强调心理因素在应激中的重要性,常用心理应激 (psychological stress)的概念。
第一节 概述
三、发病机制——心理应激学说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
现代应激概念:
1.应激是一种刺激 2.应激是一种反应 3.应激是一个过程 (输入、中介、反应、应对) 4.应激是一种处理
讲座:应激障碍
![讲座:应激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eaa79b015727a5e9846a612f.png)
概念
精神医学几种分类体系中 应激相关障碍的编号
CCMD-3:41 (4 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ICD-10 :F43 DSM-IV : 308.3 ;309.81(焦虑障碍)
心理应激理论
一、心理应激的概念
1.1936年,加拿大学者塞里(Selye.H)认为指机体对伤害性 刺激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
心理应激理论
关于应激,我们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理解:
(1)应激是一种刺激物 : 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紧张、拥挤、 迁居等。
(2)应激是一种反应;应激是个体对刺激或应激情境所作的应答 反应,它导致个体各种机能的变化,且个体能够体验到这些 变化。
(3)应激是刺激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现代应激理论将应激过程分为输入、中介、反应、应对四个 部分,这四个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41.2 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 [F43.1]
41.3 适应障碍
(Adjustment disorders) [F43.2]
概念
在我国继往的精神疾病分类中,列有一个独立的疾病单元 —— 心因性精神障碍,其中包括: 反应性精神障碍、适应性精神障碍、感应性精神障碍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
CCMD-3的诊断标准 [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 精神障碍延迟发生(即在遭受创伤后数日至数月
后,罕见延迟半年以上才发生),符合症状标准 至少已 3 个月。 [排除标准] 排除情感性精神障碍、其他应激障碍、神经症、 躯体形式障碍等。
二.创伤后应激障碍
鉴别诊断 适应障碍的应激源没有PTSD严重。不象PTSD那样对 不愉快的经历有鲜明的重复体验感。 虽然PTSD与急性应激障碍的诊断系统不同,但通常 以症状持续的时间来区分。 在创伤后立即出现症状应诊断急性应激障碍,而在创 伤后一个月或更长时间内出现症状的则为PTSD。 PTSD可同时伴抑郁。
应激性精神障碍的护理方法有哪些?
![应激性精神障碍的护理方法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9d290513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d2.png)
应激性精神障碍的护理方法有哪些?应激性精神障碍是指由于突然或持续的精神刺激而引发的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症状,如焦虑、抑郁、恐惧等。
该疾病不仅会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同时也会给其家庭带来较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因此,对于患者和家属而言,了解应激性精神障碍的护理方法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应激性精神障碍的护理方法。
1.用药护理对于应激性精神障碍患者来说,用药护理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以下是应激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用药护理方法:(1)监督用药,应激性精神障碍患者通常需要长期用药,因此,家属应监督他们按时按量服药,并要求患者当面服下药物,以确保他们正确地服用药物。
(2)提醒患者注意事项,在患者用药期间,家属应提醒患者注意一些事项,如不要自行增减药量、不要饮酒、不要服用其他药物等,这些注意事项可以帮助患者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3)观察患者反应,在用药期间,家属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症状是否得到缓解等,如果患者出现异常反应,应该立即通知医医护人员,并按照医护人员的指示进行处理。
2.避免刺激性因素应激性精神障碍是由于个体在面临某种压力或刺激时,心理承受能力达到极限,从而引发的精神障碍。
这些压力或刺激可能来自于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如失业、失恋、家庭矛盾、过度的劳累和压力等。
因此,应激性精神障碍患者要注意避免刺激性因素,如面对压力和困境,要学会调整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可以尝试通过心理辅导、自我调节等方法,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给自己留出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避免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3.心理护理心理护理是应激性精神障碍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帮助患者认识和改变不良心理因素,促进患者康复。
心理护理的主要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倾听与理解,家属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倾听,了解患者的感受和想法,给予理解和支持,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ab53443b580216fc700afdd1.png)
暴露治疗
认知、焦虑管理、心理教育、戏剧治疗 (儿童)
暴露治疗
焦虑管理、认知、心理教育
暴露疗、认知、 心理教育、戏剧治疗(儿童) 焦虑管理
认知治疗
心理教育、暴露治疗
易激惹 罪恶/羞耻 警觉性增高 睡眠问题
注意力集中困难
认知、焦虑管理戏剧治疗(儿童)
2.反复出现闯入性的创伤体验(最具特征性)
不由自主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 反复出现有创伤性内容的噩梦 反复出现触景生情的精神痛苦 短暂性意识分离状态(闪回)
3.持续的警觉增高:
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 易激惹 集中注意困难 过分地担惊受怕
4.持续的回避:
避免回想; 回避相似情景、人和物 交往减少、待人冷淡 兴趣减少变窄 对创伤的选择性遗忘 对未来失去信心
➢ 心理素质、生物学素质
3. 与PTSD发生有关的创伤后因素
➢ 是否具备足够的安全感 ➢ 是否脱离创伤情境 ➢ 干预措施是否及时 ➢ 是否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 应对的策略
临床特点
➢ 1.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 ➢ 2.反复出现闯入性的创伤体验 ➢ 3.持续的警觉增高 ➢ 4.持续的回避
病程与精神创伤的严重程度相应,在应激源 或困难处境消除后,症状持续时间一般不超 过6个月。预后良好,长期病程,也总以痊愈 告终。
病因机制:
直接病因:剧烈精神创伤或异乎寻常生活 事件、持续困难处境 文化背景:个人的社会文化背景 人格特点: 教育程度、智力水平,以及生 活态度和信念等 排除: 癔症、神经症、心理因素所致生理 障碍,及各种非心因性精神病性障碍。
【案例1 】 陈某,女,14岁,在校初中 学生。人身损害赔偿案。
分析:在被打后出现精神异常,反复出现 与被殴打有关的恶梦和幻觉,过分地担惊 受怕,并有持续的回避(不敢去学校), 精神紧张抑郁。
《应激性精神障碍》课件
![《应激性精神障碍》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3183e29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33.png)
结论和展望
应激性精神障碍是一个严重的精神健康问题,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理解。希望通过本次课程,大家能 够对该疾病有更深入的认识,并学会应对和预防压力对精神健康的影响。
人际关系
亲密关系的问题、社交压力和 家庭纷争等。
经济压力
财务困境、债务累积和就业不 稳定等。
病因与发病机制
应激性精神障碍的病因复杂,包括遗传、环境和心理因素。发病机制涉及神经递质失衡、神经激素异常 和心理反应等。
临床表现和诊断
焦虑和紧张
持续的焦虑和紧张感,难以放松和入睡。
身体不适
头痛、胸闷、胃痛等身体不适症状。
情绪波动
情绪波动大,易怒、抑来进行诊断。
治疗方法和原则
1
心理治疗
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解决问题疗法等。
2
药物治疗
使用抗焦虑药物和抗抑郁药物来缓解症状。
3
生活调整
改善生活习惯、增加运动和社交活动等。
预防与控制
预防应激性精神障碍的关键在于有效管理压力和提高心理韧性。建立健康的 生活方式、寻求支持和寻找自我放松的方法都是重要的控制措施。
《应激性精神障碍》PPT 课件
欢迎大家来到今天的课程!在本次PPT课件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应激性精神 障碍,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压力对精神健康的影响。
病症定义和特点
应激性精神障碍是一种因长期或剧烈的心理压力而导致的精神疾病。其特点 包括情绪波动、焦虑、抑郁和身体不适等。
常见应激源
工作压力
高强度的工作、职业竞争和不 良的办公环境等。
应激相关障碍患者的护理
![应激相关障碍患者的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0f1b3482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a7.png)
临床表现:情感障碍,或出现不良行为、生理功能障碍。
适应障碍的分型
以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为主的抑郁型和行为退缩型
抑郁型适应障碍
焦虑型适应障碍
1
2
3
6
5
4
行为退缩型适应障碍
品行障碍型适应障碍
混合形适应障碍 以适应不良行为为主的品行障碍型和行为退缩型
以上类型均可出现生理功能障碍,如睡眠不好、食欲不振、头痛、疲乏、胃肠不适等症状,同时可因适应不良的行为而影响到日常活动,导致社会功能受损。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特点
急剧、严重的精神创伤为直接原因;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核心症状有三组:
闯入性症状
回避症状
警觉性增高症状 症状通常在创伤后数日至半年内发生,病程至少持续1个月以上。
闯入性症状:表现为无法控制地以各种形式重新回忆创伤经历和体验。三种形式: 短暂“重演”性发作 暴露于与创伤性事件相关联或类似的事件、情景或其他线索时,出现强烈的情感痛苦或生理反应。 闯入性症状还会在睡眠状态中以梦魇的形式出现,表现为患者梦中反复重现创伤性事件或做噩梦。
评估患者意识障碍的程度
密切观察患者的 各种表现,注意有无自杀自伤、暴力行为的征兆出现
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
对有自杀危险的患者,需加强沟通,掌握其病情、心理活动的变化,并利用各种机会争取动摇或取消患者的自杀意念
当患者出现严重的精神运动性兴奋导致行为紊乱、冲动时,给予适当的保护性约束,以保证患者安全
对意识障碍患者加强观察和护理
创伤后应激障碍病人的护理(病例)
刘某,女,40岁,小学教师,大专文化。5年前,丈夫出差时,突遇车祸去世。在出差前,病人曾与丈夫为一件小事而“拌嘴”,丈夫一气之下说出“我走了,再也不回来了”的气话。
精神障碍护理学,知识点讲义,第十二章 应激相关障碍
![精神障碍护理学,知识点讲义,第十二章 应激相关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9d3dd6e5f18583d0496459fb.png)
第十二章应激相关障碍一、概述——P1601、应激:为个体能力不足以应对环境要求而引起的生理、心理或行为的失衡状态。
2、应激源:是对个体而言涉及实际或威胁性死亡或严重伤害,或者对自身或他人身体完整性构成危险的创伤性事件。
主要包括严重的生活事件、重大自然灾害、战争、恐怖袭击等。
二、急性应激障碍——P160-1621、概念:为创伤事件发生的当时和以后出现的反应,持续至少2天,但不超过4周。
2、病因:包括事件的性质、个体的素质、既往经历、应对方式等。
3、临床表现:持续的重新体验创伤,回避,警觉性增高,分离症状,麻木,与环境的疏远感,对周围环境的觉察能力降低,现实解体,人格解体,分离性遗忘等。
4、诊断:严重的创伤经历,至少有3项急性分离症状,再体验症状,回避,过度警觉,持续2天至4周间,排除器质性病变及其他精神疾病。
5、治疗(1)治疗原则:以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2)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治疗、紧急事件应激晤谈等。
(3)药物治疗:包括抗抑郁药、镇静催眠药等。
三、创伤后应激障碍(考点42)——P162-1651、概念:是对严重的应激事件强烈的、迁延的或者延迟的异常反应,以不自主的再体验应激事件的片段,并伴有警觉性增高、对有关事务的回避为特征。
2、病因:包括应激源、遗传、个体的素质、神经内分泌、神经影响学等。
3、临床表现(1)警觉性增高:持续性的焦虑和警觉性水平增高,容易受惊吓,无法安心做事等。
(2)闯入性症状:患者以各种形式重新体验创伤性事件,闪回(患者处于意识分离状态,持续时间可从几秒到几天不等),患者有完全身临其境的感受,伴有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生理反应。
(3)回避:患者对创伤相关的刺激存在持续的回避,包括场景、情景、想法、感受或话题等。
还可表现为“心理麻木”或“情感麻痹”。
4、诊断:有创伤性事件,再体验创伤性事件,回避行为,情感麻木,警觉性增高,持续至少1个月,患者有明显主观痛苦,社会功能受损,排除器质性病变及其他精神疾病。
急性应激性精神障碍怎么办?心理疏导很重要
![急性应激性精神障碍怎么办?心理疏导很重要](https://img.taocdn.com/s3/m/aa8f6da9e53a580216fcfebe.png)
急性应激性精神障碍怎么办?心理疏导很重要
如果出现了应激性精神障碍,第一件事应该赶快进行心理疏导,这通常需要家人或者朋友的帮助,并且帮助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另外可以接受药物治疗,现在也有专业的治疗仪器。
★1、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是一种治疗急性应激性精神障碍的有效方法。
患者的家人朋友可以适当进行安慰、心理疏导、陪伴,支持患者勇敢面对那些不愿面对的现实。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只要坚持下去,效果还是很不错的。
★2、药物治疗;
对于有强烈反应的患者,如长期失眠,压力大,焦虑等,可
以采取适量的药物治疗,来减轻症状。
再结合心理治疗,可以有效减缓病症。
★3、分散注意力;
大多数患者发病的主要原因就是重复回忆那些不好的经历,这个时候如果进行注意力的分散,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如出去散散心,跟朋友一起去旅游,将注意力转移到另外一件事上,远离那些具有诱发因子的场景,久而久之,这种急性应激性精神障碍就可以痊愈。
★4、环境治疗;
由于病人对发病当时的处境有明显的创伤性体验,为了促使病情早日好转,应尽可能地调整环境,消除发病的不良刺激。
实践证明,将病人转移到一个振奋人心的新环境中,对治疗有积极的意义。
★5、仪器治疗;
C-TA生物基因脑神经递质平衡疗法,为中医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完美结合品,无副作用,不含任何激素,可以快速彻底修复受损大脑受损神经功能,恢复正常代谢分泌功能,调节脑神经功能失调,阻断功能紊乱再生,预防复发。
促进细胞再生,改善细胞活力,使其恢复正常的分泌循环,达到病灶部位营养供给正常,增强肌体抗病功能,真正做到综合治疗,愈后不复发。
应激相关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aa3726dc2af90242a995e52e.png)
应激相关障碍应激相关障碍〔stress related disorders),旧称反应性精神障碍或心因性精神障碍,指一组主要有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异常心理反应而导致的精神障碍。
临床分类急性应激障碍急性应激障碍〔acute stress disorder〕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刺激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发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意识范围狭隘,定向障碍,言语缺乏条理,对周围事物感知迟钝,可出现人格解体,有强烈恐惧,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制。
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又称延迟性心因反应,指在遭受强烈的或灾难性精神创伤事件后,数月至半年内出现的精神障碍。
如创伤性体验反复出现、面临类似灾难境遇可感到痛苦或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
适应性障碍适应性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s〕指在易感个性的基础上,遇到了应激性生活事件,出现了反应性情绪障碍,适应不良性行为障碍和社会功能受损。
通常在遭遇生活事件后1个月内起病,病程一般不超过6个月。
应激障碍症应激障碍症是指人在心理、生理上不能有效应对自身由于各种突如其来的、并给人的心理或生理带来重大影响的事件,例如战争、火灾、水灾、地震、传染病流行、重大交通事故等灾难发生所导致的各种心理生理反应,应激障碍症也叫做应激相关障碍,主要包括急性应激反应、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三大类。
急性应激反应是在应激灾难事件发生之后最早出现的,其典型表现包括意识改变、行为改变、情绪改变三个方面。
意识的改变出现得最早,主要表现为茫然,出现定向障碍,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对时间和周围事物不能清晰感知。
比方有些人听到亲人去世的消息后当场昏过去,醒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不认识周围的亲人,不知道身在何处。
这种神志不清有时候会持续几个小时,也有的能持续几天。
行为改变主要表现为行为明显减少或增多并带有盲目性。
行为减少表现在不主动与家人说话,家人跟其说话也不予理睬。
应激性心理障碍
![应激性心理障碍](https://img.taocdn.com/s3/m/22454e31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bb.png)
1.遗传因素研究表明,PTSD患者家族史中精神疾病发病率是经历同样事件未发病或无此经历者的3倍,所患 精神疾病以焦虑症、抑郁症、重性精神病和反社会行为为主。
2.神经内分泌研究表明,PTSD患者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降低,且与患者父母患 PTSD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3.神经生化对灾难性事件记忆的建立与氨基丁酸(GABA)系统的下调有关。
PTSD的心理治疗可分为三大类:
2.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治疗各个时期PTSD最常见的选择。根据患者症状特点,选用的药物包括:抗抑郁剂、抗焦虑剂、 抗惊厥药物、锂盐等。除非患者有过度兴奋或暴力行为,一般不主张使用抗精神病药物。
PTSD的首选治疗尚无一致意见,比较肯定的是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的效果更佳。
适应障碍
其中,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应激相关障碍中临床症状最严重、预后最不好、可能有脑损害的一类应激障碍。
易感因素
应激相关障碍的易感因素可分为个体内在的 (如遗传特征、年龄、性别、HPA轴功能异常、前额叶和杏仁核 或海马的神经可塑性异常、精神障碍的家族史或既往史、躯体健康状况不良、不良的心理应对方式等)与个体外在 的因素(如社会支持系统不良、童年的精神创伤、创伤前后其他负性生活事件的叠加作用等)。
应激性心理障碍
功能性精神障碍
目录
01 易感因素
03 创伤后应激
02 急性应激障碍 04 适应障碍
应激相关障碍是指由于强烈或持久的心理社会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的一组功能性精神障碍。该组疾病的特点 是:心理社会因素是直接原因;临床表现与精神刺激因素密切相关;病因消除或改变环境后,大多数患者精神症 状应相继消失;预后良好,无人格方面的缺陷等。应激相关障碍分为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与适应障碍 三大类。
应激性精神障碍的应急预案
![应激性精神障碍的应急预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cb8024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4f.png)
一、预案背景应激性精神障碍是指在个体遭受突发性、急剧性的精神创伤或持续性的心理压力下,出现的精神活动功能性障碍。
为有效预防和及时应对应激性精神障碍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二、预案目标1. 提高公众对应激性精神障碍的认识,降低发病率。
2. 及时发现和干预应激性精神障碍患者,减轻其心理痛苦。
3. 保障患者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预案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应激性精神障碍应急处理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组织指挥应急处理工作。
2. 应急处理领导小组下设以下工作组:(1)宣传教育组:负责开展应激性精神障碍的宣传教育活动。
(2)心理干预组:负责对疑似患者进行心理评估、干预和治疗。
(3)医疗救治组:负责对患者进行医疗救治和康复治疗。
(4)社区管理组:负责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关爱和帮扶。
(5)信息报送组:负责收集、汇总、上报应急处理相关信息。
四、应急预案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普及应激性精神障碍相关知识,提高公众识别和应对能力。
2. 建立监测机制:对重点人群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疑似患者。
3. 心理干预与治疗:(1)对疑似患者进行心理评估,确定病情程度。
(2)针对不同病情,采取心理疏导、认知行为治疗等方法进行干预。
(3)必要时,转诊至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4. 医疗救治:(1)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
(2)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3)关注患者康复情况,定期进行随访。
5. 社区管理:(1)对疑似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关爱和帮扶,提供生活、心理支持。
(2)加强对患者的动态管控,预防复发。
(3)与患者家属保持良好沟通,共同关注患者病情。
6. 信息报送与处理:(1)及时收集、汇总、上报应急处理相关信息。
(2)对相关信息进行保密处理,确保患者隐私。
五、应急响应程序1. 发生应激性精神障碍事件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2. 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召开紧急会议,分析事件原因,制定应对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反应性兴奋状态:此型较少见,常在急性较强烈精 神创下发生,也可在长期精神创伤背景下,由于一个偶然 刺激而促发。发病多急骤,受刺激后突然兴奋骚动、哭喊 吵闹、狂歌乱笑、胡言乱语,可伴幻觉和错觉。症状可类 似精神分裂症的急性发作或躁狂发作。但是症状表现的内 容常围绕精神创伤(看到刺激物可使症状加重),症状带 有可理解性特点。少数病人伴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
3、反应性偏执状态:又名“心因性妄想症”。 亦是常见的临床类型,以持久精神刺激和较缓慢 的病程为多见。病前人格可有偏执性格缺陷。年 龄偏大,30~40岁以后发病。对人不信任、多疑、 敏感、固执己见,有被害妄想和关系妄想。妄想 内容比较接近现实,可有精神刺激所致的不安全 感和创伤性情绪体验,妄想对象较为局限、固定、 不泛化。少数有听幻觉。情感反应多数较好,与 环境或患者的心境相协调。病程较长,预后良好。
•本病的主要表现为3组特点: •警觉性增高 •闯入性症状 •回避
• 反复不由自主地、痛苦地回忆起受过刺激、打击 的事件;反复而痛苦地梦及此事件;似乎创伤事件正在 重现的动作或感受;暴露于作为此创伤事件的象征或很 相象的内心或外界迹象之时,出现强烈的心理痛苦烦恼; 暴露于作为此创伤事件的象征或很相象的内心或外界迹 象之时,出现出汗、心跳加快等生理反应;努力避免有 关此创伤的思想、感受、或谈话;努力逃避会促使回忆 起此创伤的活动、地点、人物;不能回忆此创伤的重要 方面;明显减少参加有意义活动或没有兴趣参加;疏远 他人或觉得他人很陌生的感受;情感范围有所限制(例 如,不能表示爱恋或者感到别人的爱);对未来没有远 大设想(例如,不期望有一个好的职业、婚姻、儿女、 或正常生活享受);难以人睡,或睡得不深;易激惹或 易发怒;难以集中注意;警觉过高;过分的惊吓反应; 焦虑、抑郁、痛苦烦恼,或在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 方面的功能不足,等等。
任何个体都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生活事件, 这些生活事件常常是导致个体产生应激反应的应激源。 其中,恋爱婚姻与家庭内部问题、学校与场所中的人际 关系常是主要的应激源,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共同问题, 如战争、洪水、地震、交通事故、种族歧视等,以及个 人的某种遭遇,如身体的先天或后天缺陷,某种遗传病、 精神病、难治性疾病等也可能成为应激源。 在临床上,与急性应激有关的精神障碍主要有急性 应激反应和创伤后应激反应。
安全护理
• 1、加强危险物品的管理,避免环境中存在对患者有影响 的隐患。 • 2、对有意识障碍的患者,要评估意识障碍的程度和变化, 安排专人看护,必要时采取限制性措施,如安床档或采取 保护性约束,防止患者发生自伤、伤人、外伤。 • 3、当患者出现情绪焦虑时、抑郁或情感爆发时,护理人 员要及时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鼓励患者采取适当的情绪 疏泄情感。对有严重自杀倾向的患者,要尽可能鼓励他们 寻求帮助,并及早发现先兆,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 4、对于处于兴奋状态,如冲动、伤人、自伤的患者,要 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必要时给予保护约束。
精神障碍是指在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影响下, 人体出现的各种精神活动紊乱,表现为具有临床诊 断意义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异常,可伴有痛 苦体验和(或)功能损害。 应激:个体能力(或心理资源)不足以应对环境要 求而引起的生理、心理或行为的失衡状态。 应激源:对个体而言涉及到实际或威胁性的死亡或 严重伤害,或者对自身或他人身体完整性构成威胁 的创伤性事件。
基础护理
• 一、提供安全的治疗环境,为患者提供设施安全、空气流 通、整洁舒适、色泽明快的治疗环境,在患者安臵过程, 要注意患者具有暗示性,不要将其与症状复杂的患者安排 在同一病室,以免增加新的症状或使原有的症状更加严重。 在护理过程中要认真观察患者的体征以及面色、四肢末梢 循环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1、反应性意识障碍:本型常急骤发病,在 急剧而严重的精神创伤下发作。意识障碍形式有 神游样反应、朦胧状态、恍惚茫然或呈“情感休 克”状态。深入检查,有与恐惧和痛苦境遇有关 的情感体验,常伴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制。行为 无法自控,失去协调性,可能是无意识的。可伴 有幻觉或妄想,以片断非系统性为主。本型病程 短暂,仅持续数天。
• 二、饮食护理 • (1)评估患者的营养、水、电解质情况,保证每天液体 的入量。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督促进食。如病情需要,可 遵医嘱给予静脉输液或鼻饲进食。 • (2)在患者进食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进食情况,根 据患者的不同表现采取有针对的护理,如适应障碍发作期 应耐心劝慰患者进食,或缓慢喂食;对有躯体化症状的患 者应用暗示性言语引导患者缓慢进食。老年患者可少食多 餐,不吃过硬、过烫的、辛辣刺激的食物。
• 三、睡眠护理 • (1)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安排患者住小房间, 保持病室空气清新,温度适宜。夜间为患者夜灯,减少外 部刺激,帮助患者消除焦虑和恐惧。 • (2)安排合理的作息制度 避免患者睡前兴奋,告知患 者睡前不喝浓茶、咖啡等饮料,不做剧烈的运动,减少交 谈,不看刺激紧张的电视,可用热水泡脚。 • (3)鼓励患者白天尽量参见各种工娱活动,减少白天卧 床时间,即使晚间睡眠不足,也鼓励患者暗示起床,养成 良好的睡眠习惯。 • (4)记录患者的睡眠情况,必要时可遵医嘱给予药物辅 助睡眠。
•根据美国DSM-IV诊断标准:对应激性事件的反应分为3类: 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适应障碍。 •1、急性应激障碍:为创伤事件发生的当时和之后出现的反 应,持续至少2天,但不超过4周。 •2、创伤后应激障碍:对严重的应激事件强烈的、迁延的或 者迟发性的异常反应,以不自主地再体验应激性事件的片段, 并伴有警觉性增高、对有关事物的回避为特征。 •3、适应障碍:是一种短期的轻度的烦躁状态,即情绪失调, 常影响到社会功能,但不出现精神性症状,它是对某一明显 的处境变化或应激性生活事件所表现的不适反应。
•
病因和发病机制
• 1、应激源:短暂但严重的事件如车祸、火灾、地震;突 然发现罹患严重疾病如肿瘤。 • 2、遗传因素:单卵双生子较双卵双生子致病率高。 • 3、其他素质因素:易感因素包括气质类型,尤其是神经 质、年龄、女性、精神病史、以往的创伤经历。 • 4、神经内分泌:可能存在上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的 紊乱,去甲肾上腺素系统敏感性增强,皮质醇水平在应激 反应时下降。 • 5、危险因素:自尊程度低、神经症特质、既往有精神问 题、既往经历创伤事件等。
•
5、拘禁性精神障碍:这是指在拘禁关押期间发 生的反应性精神障碍类型,也称为“拘禁性精神病”。 除了发病的特殊环境外,临床表现符合本病的一般特 征。
•急性应激障碍的处理即心理危机 干预。治疗干预的基本原则是及 时、就近、简洁。治疗干预的基 本方法是心理干预为主、药物治 疗为辅。
1、精神治疗:因反应性精神病的发病系由明显 而强烈的精神创伤所引起,故精神治疗尤为重要。 首先应以解释性心理治疗,向病人分析并指出如何 正确对待发病的精神刺激;再讲明本病的性质,使 病人能够掌握发病的规律;并给予支持和鼓励,解 除顾虑,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去战胜疾病,给 病人以安慰和保证,促使病情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4、反应性抑郁状态:患者受到精神刺激后持续地情 绪低落;精神活动抑制,常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生活 质量。患者缺乏兴趣、活力和愉快感。本型常在持续长 期的精神创伤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病程持续时间较长 症状带有反应性抑郁症的特征,有时临床上难以鉴别。 本型病前性格常以懦弱、内向、悲观、无力性格缺陷为 主。
1:有暴力行为危险:与精神运动性兴奋有关。 与焦虑、抑郁情绪导致自杀、自伤有关。 2:睡眠形态紊乱 :与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 运动性抑郁有关。与应激性事件有关 3:急性意识障碍:与应激性事件有关。与 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郁有关。 4:生活自理部分缺陷:与意识障碍有关。 与精神运动性兴奋或精神运动性抑郁有关。 5:不合作:与自知力缺乏有关。与悲观、 绝望有关。
心理护理
• 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 2、每天定时接触接触患者,教会患者一些简单方法去面 对应激。 • 3、和患者一起分析自身症状出现的原因和危害,使患者 认识到自身病症的过多关心和忧虑是无益于健康的。 • 4、积极寻求社会支持是帮助患者走出困境的一个必不可 少的心理治疗手段。
• 约50%的患者会在1年内康复,约30%会呈慢性病程。 患者的起始症状越严重,恢复约困难,良好的社会支持和 应对机制、不再出现创伤性生活事件有助康复。
(3)、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利培酮对于改善 攻击、易怒、自毁行为和睡眠等方面有 。 (4)、本二氮卓类:有研究表明,创伤后应激早期使 用此类药物可以预防PTSD的发生,但长期使用易导致依 赖,停药会出现戒断症状,并且还可能导致PTSD症状反 弹,甚至恶化,还可损害认知功能,不宜首选。
4、仪器治疗:C-TA生物基因脑神经递质平衡疗法, 为中医与现代生物技术的完美结合品,无副作用,不 含任何激素,可以快速彻底修复受损大脑受损神经功 能,恢复正常代谢分泌功能,调节脑神经功能失调, 阻断功能紊乱再生,预防复发。促进细胞再生,改善 细胞活力,使其恢复正常的分泌循环,达到病灶部位 营养供给正常,增强肌体抗病功能,真正做到综合治 疗,愈后不复发。
2、环境治疗:由于病人对发病当时的处境有明显的 创伤性体验,为了促使病情早日好转,应尽可能地调整 环境,消除发病的不良刺激。实践证明,将病人转移到 一个振奋人心的新环境中,对治疗有积极的意义。
3、药物治疗 (1)、SSRIs(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物:目 前被认为是治疗PTSD最有效的药物。美国FDA批准了两种SSRIs 类药物:舍曲林、帕罗西汀可用于PTSD患者的临床治疗。 (2)、抗惊厥药物:丙戊酸盐及新型抗惊厥药均能有效的用于 PTSD治疗。卡巴喷丁常可用来加速睡眠,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睡 眠持续时间有中度以上的改变,卡马西平、锂盐对情感爆发、过度 兴奋、病理性重现更有效。
应急性精神障碍又被称为应激性精神障碍, 是表现为精神活动功能性障碍的一组心理疾病,主 要是由突然或持久的应急性不良心理社会因素导致 的,在传统精神病学上,该症又被称为“反应性精 神病”。 应急性精神障碍的症状表现往往是心理矛 盾和精神创伤内容的反映,这些临床表现包括反应 性意识障碍,反应性抑郁状态、兴奋状态、偏执状 态以及拘禁性精神障碍等。 人们常误认为一切精神疾病都是由精神刺激诱发 的,没有精神刺激因素不会得病。这其实是一种误 解。严格地讲,大多数精神疾病并非由精神创伤作 为病因的,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诱发因素或促发因素。 真正由精神创伤直接导致精神障碍的疾病就是反应 性精神障碍。所谓“反应性”,是指对不良心理社 会因素(通常指应激强度大、频度高和时限长的) 作用下引致的精神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