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地理第四章第一节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5f57244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a7.png)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资源
1. 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 地球上水资源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海洋,仅约2.5%为淡水。
淡水主要分布在冰雪、地下水和湖泊、河流等形式。
- 人类主要利用的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和人工水库等,地下水指位于地表下方的地下层水体。
- 水资源的利用包括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城市供水等。
2. 湖泊与水库:
- 湖泊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较大淡水体,通常由几条河流流入,
并具有自身的水量平衡。
- 水库是人工修建的蓄水和调节水量的水体,主要用于灌溉、
发电和供水。
3. 水循环和水资源的保护:
- 水循环是指水从地球表面蒸发成水蒸气,升高至高空后冷凝
成云,最终降落为雨水或降雪的循环过程。
- 水资源的保护包括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和预防水资
源污染。
4. 水资源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 水资源问题主要包括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和水灾等。
全球
范围内,许多地区面临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 可持续发展包括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保护水环境和加强水资源管理等。
高一地理第四章第一节知识点
![高一地理第四章第一节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dd7d253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b4.png)
高一地理第四章第一节知识点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及其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在高一地理学科中,第四章第一节是我们学习的重点,本节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知识点:一、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存产生着重要影响。
人类社会的活动也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改变和影响。
1.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和自然灾害等都对人类社会的决策、发展和生活方式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地理位置的不同使得各个地区的资源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差异。
地形地貌的不同决定了交通运输的便利程度,对农业发展、城市规划和区域一体化产生影响。
气候水文的变化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水资源利用和能源开发。
土壤植被的类型和分布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旅游资源的利用等。
2.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类社会的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改变和影响。
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都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
例如,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和城市建设会导致大量的能源消耗、水资源浪费和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
过度的农业生产方式可能导致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开采和能源消耗也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地理信息系统与地理思维方式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将地理学内容和数据转化为可视化和可分析的工具。
它通过将各种地理数据以地图的形式进行整合和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地理现象。
地理思维方式是通过分析和理解地理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形成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
地理思维方式包括地域观念、区域观念、尺度观念和综合观念等。
三、地理研究方法地理研究方法是进行地理学研究的工具和手段,主要包括实地考察、统计分析、遥感技术和地理模拟等。
实地考察是通过实地观察和实验探究来获取地理信息和了解地理现象。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365005df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07.png)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力作用:地震、火山爆发、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形成大陆和洋底、山脉与盆地,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格局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地壳运动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常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垂直运动:它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两者的关系:两种运动是同时存在的,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的状况趋于平缓。
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侵蚀、海浪侵蚀搬运作用:流水搬运、风力搬运、冰川搬运、海浪搬运堆积作用:流水堆积、风力堆积、冰川堆积、海浪堆积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侵蚀地貌:堆积地貌:海水堆积地貌沙滩沙质海岸 冰川堆积地貌冰碛湖、冰碛丘陵日内瓦湖波德平原、东欧平原风力堆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 黄土高原流水堆积地貌山麓冲积扇、 冲积平原、 三角洲出山口 中下游、 河口(入海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相互转换第二节:山岳的形成 一·褶皱山 类型 判断依据 对地貌的影响 形态岩层新老关系地形成因一般岩层向上拱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山岭(新) 岩层上拱而成山起层较新背斜山岭(旧) 顶部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一般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山谷(新)岩层下弯而成谷山岭(旧)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二、断块山含义: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
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类型判断依据对地貌的影响形态地形典型例子地垒岩体相对上升山岭或高地我国的东岳泰山、西岳华山、江西庐山地堑岩体相对下降谷地或低地我国的汾河谷地、渭河平原判断断层的依据:一是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二是岩层是否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一般而言:大型工程选址应该避开断层。
新课标地理必修一第四章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新课标地理必修一第四章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afff4e5e915f804d2b16c1b6.png)
第一节 常见的地貌类型
一、地貌的概念
1.定义: 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 2.常见地貌类型: 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等
一、喀斯特地貌
1.概念: 可溶性 岩石,如 石灰岩,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
被带走,或重新沉淀,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2.化学方程式:
3.典型分布:我国的 广西、、 贵州、、云南 等地。
4.喀斯特地貌的景观特点及形成原因:
(1)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
溶沟
峰丛
石林
孤峰
(2)地下喀斯特地貌
石钟乳
溶洞
地下河 石笋
石柱
特点:地表高低起伏,崎岖不平,地下 多溶洞、地下暗河等奇特景观 成因:石灰岩受到流水的侵蚀、溶蚀作用
二、河流地貌
上游、中游、下游、河口段
1.分段:从源头到终点分为四段,即: 、
(1)位置:河流 入海或入湖 处。
(2)地貌特点:泥沙淤积,多发育 三角洲。
5.特殊地貌 (1)河曲: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2)牛轭湖:
三、风沙地貌
风力
1.定义:在干旱地区,以
2.分布:我国 西北 地区。
作用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
3.类型
(1)风蚀地貌
①成因: 风 及其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形成。
②类型:风蚀柱、 风蚀蘑菇、、雅丹、戈壁 等。
、、。
2.上游
(1)位置:一般流经 山区或。高原
(2)地貌特点:河流侵蚀形成深而陡的
,常见巨大石块和 卵石 。
3.中下游
V形 河谷,河床底部起伏不平
(1)位置:中游大多位于 山区与平原 交界的山前丘陵和平原地区;下
游多位于 平原 地区。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766d2e6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1a.png)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气1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积累和固结成岩(1)风化作用:在水、温度与生物等的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常常发生崩解或裂开,形成很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
为其他外力作用创建条件。
(2)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裂开。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凹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海浪侵蚀:形成海蚀悬崖等(3)搬运作用:为积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4)积累作用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流水积累:形成冲击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风力积累:形成新月形沙丘冰川积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 海浪积累:形成沙滩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1)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
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
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2)沉积岩:是袒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与生物作用下,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沉积岩的特点: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
(3)变质岩:各种已经生成的岩石,在肯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如大理岩、板岩等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其次节1、做快的状况下,岩层向上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不完整的要补完整)2、最科学的依据是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中心部分岩层老,两翼岩层新的是背斜;中心部分岩层新,两翼岩层老的是向斜。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
褶皱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f70b7221f46527d3250ce039.png)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1 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________、岩浆活动和________作用。
3.影响: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________。
4知识点2 外力作用1.概念: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2.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________。
3.表现形式(1)风化作用(2)侵蚀作用(3)搬运作用(4)堆积作用举例说明:以下地貌和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海蚀柱、海蚀崖:________;冰斗和角峰:________;沙滩:________;新月形沙丘:________;黄土高原地貌:________;风蚀柱、风蚀蘑菇:________;冲积扇(洪积扇):________;等等。
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________。
知识点3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岩浆岩、________、沉积岩。
2.物质循环过程v1.0 可编辑可修改(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A________、B________、C岩浆。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循环环节:①外力作用、②________、③重熔再生、④________。
技巧点拨:(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的就是________。
(2)________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各类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________;各类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________;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成________。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________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研习3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三类岩石特征的比较类型特点利用状况常见岩石岩浆岩侵入岩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花岗岩喷出岩矿物结晶颗粒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玄武岩、流纹岩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化石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石灰岩、砾岩、砂岩、页岩变质岩有片理构造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知识点1 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1.褶皱山(例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1)褶皱:岩层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而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第四章地貌知识点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四章地貌知识点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9a4a8c43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53.png)
第四章地貌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常见的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
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作用的本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沉积作用。
2、分布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条件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岩石的可溶性越强,水的溶蚀能力越强,喀斯特作用越剧烈。
①云贵高原在地质时期是一片热带浅海,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②地壳抬升,海水退缩,形成了高原;③在流水的侵蚀(化学溶蚀)与沉积(化学沉积)作用下,云贵高原形成了众多喀斯特地貌。
5、喀斯特地貌类型及特征(1)地表喀斯特地貌类型图片地貌特征成因溶沟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过程中不断对岩石溶蚀和侵蚀,从而形成的石质沟槽,称为溶沟。
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
流水的溶蚀作用洼地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
有的洼地可达数平方千米,底部平坦,被称为坝子,为重要农业区。
峰丛在极厚的可溶性岩石区域,水流切割出连绵不绝的群峰,如果山与山之间基座相连,则被称为峰丛。
峰林当峰丛进一步溶蚀,基座被切开,山与山之间变得相对独立散布,则被称作峰林。
孤峰峰林进一步发展,岩溶地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称为孤峰,状若石笋,形态各异。
(2)地下喀斯特地貌 6、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的影响残丘地表山峰经长期溶蚀作用残留的低矮山丘。
类型图片地貌特征成因溶洞地下水溶蚀形成的地下洞穴,溶洞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常呈层状分布 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地下暗河由地下水汇集,或地表水沿地下岩石裂隙渗入地下形成的地下河道石钟乳、石幔(或)石帘溶洞顶部向下发育的岩体,按形态不同可分为石钟乳、石幔或石帘。
石钟乳是悬挂在石灰岩洞穴顶部的由碳酸盐淀积形成的倒锥状堆积体,石帘是岩溶水沿洞壁或倾斜的洞顶向下沉淀成层状堆积,有弯曲的流纹,形如布幔。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1ef8493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fe.png)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摘要: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二、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类型及分布特点2.不同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三、青藏铁路建设的社会经济意义四、地表形态的塑造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区别及影响2.外力作用的地貌举例3.山岳的形成及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正文: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一第四章主要涉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青藏铁路建设的社会经济意义以及地表形态的塑造等方面的知识。
接下来我们将针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聚落是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聚落的规模、分布特点等都有所不同。
1.聚落类型及分布特点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村落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人数比较多。
南方丘陵地区,村落规模一般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人数少。
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村落多呈带状。
2.不同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地、平原、丘陵等地形条件下聚落的分布特点。
例如,山地地区聚落多分布在山谷地带,平原地区聚落多呈团聚型,丘陵地区聚落分布相对分散。
二、青藏铁路建设的社会经济意义青藏铁路建设的社会经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快西部开发,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2.有利于民族团结,维持我国西部边疆的政治和社会稳定。
3.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三、地表形态的塑造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受到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
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外力作用主要指风、水、冰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的改变。
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区别及影响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塑造了地表形态的骨架。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dd16043c81c758f5f71f679c.png)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1内力作用1 •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 .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________ 、岩浆活动和 _______ ■乍用。
3•影响: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________ 。
4.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知识点2外力作用1. 概念: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2 •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 _______ 。
3. 表现形式⑴ 风化作用⑵ 侵蚀作用⑶ 搬运作用⑷ 堆积作用举例说明:以下地貌和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海蚀柱、海蚀崖:_______ ; 冰斗和角峰:________ ; 沙滩:____________ :新月形沙丘:_______ ; 黄土高原地貌:________ ;风蚀柱、风蚀蘑菇:_______ ;冲积扇(洪积扇):__________ 等等。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知识点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
2. 物质循环过程(1)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A、B 、C 岩浆。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循环环节:①外力作用、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重熔再生、④__________ < 技巧点拨:(1) ____________ 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的就是___ 。
(2) ______ 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 地貌 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 高中地理 必修第一册 第四章 地貌 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8773d390975f46526d3e1bd.png)
第四章地貌知识点总结第一节常见地貌一、喀斯特地貌1.概念:组成地壳的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其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分布: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类型形态成因5.①地形: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地表崎岖不平②地质条件:地质条件复杂(崩塌、断层),多地质灾害③水文:地表水缺乏,多地下暗河④土壤:土层薄,土壤贫瘠,植被少⑤旅游资源丰富6.射电望远镜的选址问题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炎热多雨,夏季降水集中;地貌:群山深处,喀斯特地貌发育,形如“巨碗”底部有裂隙,与地下河相连。
②存在较多的弧形漏斗,天坑,洼地,可利用天然地形,减少工程量。
③喀斯特地貌岩石透水性较好,有利于排水,底部裂隙多,可以避免雨季淹没射电望远镜,比较安全。
二、河流地貌1.河流地貌的概况⑴概念:河流作用于地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⑵成因分类:①河流侵蚀地貌:河流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冲刷地表,将地表物质带走(搬运作用),使得一部分地表物质减少(侵蚀作用),形成的侵蚀地貌。
②河流堆积地貌: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的堆积地貌。
2.常见的河流地貌⑴河流侵蚀地貌:类型河流位置形成形态河曲:地势平坦地区,呈“S”形弯曲的河道牛轭湖:洪水泛滥时,河水可能冲断河曲的颈部,使弯曲的部分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
3.河湾的侵蚀与堆积规律凹岸侵蚀,凸岸对接;凹岸港口,凸岸居民点,三、风沙地貌1.概念:在干旱地区,以风力为主形成的各种地貌。
2.成因:干旱的地区,地表多沙漠和戈壁,风大而频繁,风及其携带的沙粒冲击和摩擦岩石,天长日久,形成风蚀地貌;当风速较弱,其携带的沙粒便会沉积下来,形成风积地貌。
3.分布: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多沙的河谷地带,植被稀少的沙质湖岸和海岸也可以看到风沙地貌。
4.类型地貌形成过程地貌特点风蚀柱垂直节理发育的厚层岩石经过长期的风蚀作用后形成柱状柱状岩石风蚀蘑菇接近地面处风中含沙、小石块的量较多,磨蚀强烈顶部岩石较大,底部较小雅丹地貌极干旱区的干涸的河、湖底,常因干旱裂开,风沿裂隙吹蚀,裂隙越来越大,原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不规则的槽沟,槽沟之间为鳍形垄脊,形成雅丹地貌由不规则的沟槽和垄脊相间分布;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主风向一致,沟槽内常有沙子堆积①常见类型:新月形沙丘。
高中地理 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详细)
![高中地理 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详细)](https://img.taocdn.com/s3/m/cdcfdac0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59.png)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详细)
第四章自然灾害
1.自然灾害的定义
自然灾害又称自然灾害性灾难,是指由天文、地质、大气、水文等自然原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造成或可能造成生命和财产等方面的损失的现象。
2.自然灾害的分类
(1)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等;
(2)气象灾害:包括台风、龙卷风、暴雨等;
(3)水文灾害:包括洪水、干旱、泥石流等。
3.我国的自然灾害
(1)地质灾害方面:我国是地震、喀斯特、泉奥等灾害分布最集中、破坏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2)气象灾害方面:我国经常发生的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雪灾、寒潮、旱灾等。
(3)水文灾害方面:我国也是世界上水灾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较为严重。
4.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经济方面: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2)社会方面:影响社会稳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3)生态方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5.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防范
(1)预测方法:重点是对天气、地震等方面进行预测。
(2)防范措施:根据不同的灾害类别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四章)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3d662a62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04.png)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概括(第四章)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一.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1.地形的影响世界上的特大城市大多数位于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地域。
在热带地域,城市主要散布在。
2.天气的影响大城市都散布在地带随和候条件较优秀的地域。
3.水的影响① 影响城市里位——河流的入海口处(如上海、广州)、河流集合处(武汉、重庆)、水陆交通的变换处(杭州)、水运起点(赣州)都易形成城市。
② 影响城市形态——位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常常呈或状。
4.矿产的影响世界上对矿产资源依靠性较大的城市有:英国、美国、德国埃森、杜伊斯堡。
我国对矿产资源依靠性较大的城市有:、包头、、大同、鹤岗等。
二.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地形平坦处线路,总长度。
凹凸的山地线路( “之”字型或“ 8字”型),总长度。
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常有多条交通运输线经过,线网密度,山地、斜坡等地线网密度。
第二节全世界天气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世界天气变化的特色:互相交替。
2.近代,全世界天气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① 农业倒霉影响北半球温度带,热量条件更倒霉于。
高纬度地域,农作物生长久,产量。
倒霉影响热带半干旱地域,农作物产量。
中纬度“谷物带”,粮食生产潜力。
植物受病虫害的范围。
② 工业倒霉影响高纬度地域,供暖的能源耗费。
倒霉影响低纬度地域,制冷的能源耗费明显;使产生大批的工业活动蒙受的压力和负担加重。
③ 人类康健:夏天连续高温,令人的死亡数目,增添疾病的。
④ 海平面和海岸带:全世界天气变暖——两极冰川消融——海平面——部分被吞没;地下水位高升,致使土壤;损坏港口设施,影响航运;影响沿海水产养殖业。
⑤ 生态系统损坏生态均衡如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第三节寒潮1.观点:冬半年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现象,并伴有狂风、、雨雪等天气。
2.原由:冬半年强冷气团从地域向地域挪动形成3.发生时间:冬春天节4.危害:①大雪、冰冻等使拥塞,中止。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4章水的运动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4章水的运动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1eed8abe518964bcf847cf7.png)
第四章水的运动第一节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 1 - 第二节洋流.................................................................................................................. - 5 - 第三节海—气相互作用 ............................................................................................ - 11 -第一节陆地水体及其相互关系一、陆地水体1.主要类型:包括河流、湖泊、冰川、沼泽、地下水等。
2.特点水量虽然只占全球水储量的3.47%,但是在自然环境中的作用非常巨大。
3.与自然环境关系(1)受自然环境制约:陆地水体的类型、水量、分布。
(2)关系4.[案例探究] 贝加尔湖——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泊 (1)形成原因:地壳断陷形成。
(2)地质状况:所在区域构造运动活跃、多地震温泉、目前仍在不断加深。
(3)水文状况:冬季封冻期长、蒸发量小、湖泊最深水体交换周期长。
1.实质:陆地水体之间存在水的交换和转化。
2.河流是连接其他水体的纽带 (1)河流与湖泊①河流中下游的湖泊——调节河流径流。
②山地的湖泊——可成为河流源头。
③内流区的许多河流最终注入湖泊。
(2)河流与地下水相互补给⎩⎨⎧丰水期:河流补给地下水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河流 (3)河流与冰川、积雪补给水量随气温变化而变化⎩⎨⎧高山永久积雪地区:夏季河流径流量大冬季有积雪的地区:河流会出现春汛[微思考] 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都在夏季。
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 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不一定都在夏季,如地中海气候区冬季降水丰富,河流汛期在冬季。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08eb117ff5335a8102d220d8.png)
浙江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学科:高中地理模块:必修一日期:2016年7月10日自行辅导班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是影响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按照聚落的性质和规模可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地形条件深刻影响着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
2.分布特点(形态特点):(很重要)(1)我国北方平原(河流较少)地区:规模一般比较大,人口较多,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2)南方丘陵地区:规模一般比较小,人口较少,空间分布相对分散,多在山谷,呈点状。
(3)在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规模一般比较大,人口较多,多呈带状。
(4)在西北内陆地区:聚落(绿洲)呈串珠状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前冲积扇的中下部。
好处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相对发达。
(还沿着交通干线分布)注意:河流冲积平原和沿海平原是聚落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地形条件:深刻影响着交通线路的布局、形态和走向(很重要)【注意】:1.科技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的限制不断降低。
地形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瑞士与意大利之间穿越阿尔卑斯山的铁路、我国的成昆铁路和青藏铁路,连接英法两国的海底隧道)2.在进行交通线路的选线时,要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形(如断层、沼泽)以降低造价,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如青藏铁路的建设,要克服高寒、缺氧、冻土和生态破坏等问题。
爱地理,爱知识,爱科学自行辅导班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一、全球气候变化(很重要)1.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1)地质时期:全球气候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温暖期较长,寒冷期偏短;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但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a00f42e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7c.png)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摘要:一、章节背景与重要性二、知识点梳理1.内力作用与地貌形态2.外力作用与地貌形态三、具体知识点详解1.内力作用1.地壳运动2.岩浆活动3.变质作用2.外力作用1.流水侵蚀地貌2.流水堆积地貌3.风力侵蚀地貌4.风力堆积地貌四、知识点应用与实践五、总结与展望正文:地理必修一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地貌形态的塑造力量以及其形成的地貌类型。
首先,通过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这两种能量来源,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而外力作用主要包括流水侵蚀、流水堆积、风力侵蚀和风力堆积。
这些作用形式对地表形态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地貌类型。
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构造运动产生断裂带和高大的褶皱山脉。
例如,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岩浆活动是内力作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会导致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形成新的岩石。
变质作用则会导致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化学和物理变化,形成新的岩石类型。
流水侵蚀地貌是外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流水的冲刷和侵蚀作用,形成河谷、峡谷等地貌。
例如,长江三峡、尼罗河河谷都是流水侵蚀地貌的典型例子。
流水堆积地貌则主要是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流速减缓,水流携带的泥沙、砾石等物质沉积下来,形成冲积平原、三角洲等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主要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对地表进行侵蚀,形成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地貌。
风力堆积地貌则主要是在沙漠地区,风力将沙尘堆积成沙丘、沙垄等地貌。
在地理实践中,了解地貌形态的塑造力量和形成的地貌类型对于分析地貌发育过程、预测自然灾害以及进行土地资源利用和规划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高一地理笔记必修一第四章
![高一地理笔记必修一第四章](https://img.taocdn.com/s3/m/d936cb130b4e767f5acfce84.png)
高一地理笔记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1、来自于地球内部2、主要表现:⑴地壳运动⑵岩浆活动⑶变质作用3、对地表形态的作用:⑴使地表崎岖不平⑵奠定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二、外力作用1、来自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2、主要方式:⑴风化——与风无关⑵侵蚀⑶搬运⑷堆积3、对地表形态的作用:使地表趋于平坦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1、褶皱山⑴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使岩层发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⑵背斜和向斜是褶皱的两种形态①背斜形成山岭、山脉②向斜形成沟谷③但是外力作用,往往是背斜形成沟谷,向斜形成山岭⑶背斜、向斜的地质意义①背斜处找油、找气,向斜处找水②建造水坝,开凿隧道——在背斜处2、断块山岩体发生断裂后,相对上升的部分,发育成为断块山,例如:华山、泰山3、火山⑴沿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⑵流出则形成岩溶高原。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1、河流的侵蚀地貌⑴河流发育初期,以向下和溯源侵蚀为主——V型⑵河流发育成熟后,以侧蚀为主——U型2、河流的的堆积地貌⑴在河流得出山口,形成冲积扇⑵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形成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如: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⑶在河流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乡村、城市2、河流为聚落提供水源3、河流还可作为交通通道4、河流的冲积平原利于耕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方式:地壳活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3.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或地震;有些却进行得十分缓慢。
4.主要方式: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5.地壳运动的分类: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6.水平运动的表现: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在地表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7.垂直运动的表现: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8.地位比较: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9.举例:水平运动的例子有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安第斯山脉等;垂直运动的例子有台湾海峡等。
10.意义: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
1.概念: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被统称为外力作用。
2.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方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4.风化作用的意义:风化作用产生的松散物质堆积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5.侵蚀作用的意义:侵蚀作用常使被侵蚀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6.侵蚀地貌简介:分为海水侵蚀地貌、冰川侵蚀地貌、风力侵蚀地貌等;其中海水侵蚀地貌分布在岩石海岸,波浪侵蚀岩壁形成海蚀柱、海蚀崖等,如大洋路;冰川侵蚀地貌分布在高纬或高山地区,往往形成冰斗和角峰,如绒布冰川、北美五大湖区。
7.搬运作用的概念: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的搬运作用下移到另一个地方的作用叫搬运作用。
8.搬运作用的意义: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的物质。
9.堆积地貌简介:在搬运过程中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使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分为海水堆积地貌、风力堆积地貌等;如在沙质海岸形成沙滩(海水堆积地貌)、在风向比较固定的沙漠地区形成新月形沙丘(风力堆积地貌)。
10.总的趋势: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存在的基础: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即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相互转化。
2.循环过程:岩浆在岩石圈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侵入型岩浆岩)或喷出地表(喷出型岩浆岩)冷凝形成岩浆岩;岩浆岩被破坏形成的碎屑物质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这些以及生成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需要一定的温度和压力);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这样循环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