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管内油水两相流流型的研究
《2024年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流型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范文
![《2024年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流型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13aae07a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f47e204.png)
《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流型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在许多工业应用中,如石油、天然气和化学工业中,气液两相流是非常常见的流动状态。
对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的流型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提升设备的效率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的方法,探讨了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的流型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二、文献综述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许多学者对气液两相流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这些研究主要关注流型的分类、流型转换的机理以及流型对流动特性的影响等方面。
随着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的发展,数值模拟已成为研究气液两相流的重要手段。
同时,实验研究也是验证数值模拟结果和深化理解流动机理的重要途径。
三、数值模拟1. 模型建立本部分首先建立了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
物理模型包括管道的几何尺寸、流体性质等因素。
数学模型则基于质量守恒、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等基本物理定律,并考虑了气液两相的相互作用。
2. 数值方法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
通过设置适当的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得到气液两相流的流动状态。
此外,还采用了多相流模型和湍流模型等,以更准确地描述气液两相的流动特性。
3. 结果分析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了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的流型图、流速分布、压力分布等结果。
分析这些结果,可以深入了解流型的转变过程和流动特性。
四、实验研究1. 实验装置设计了一套用于气液两相流实验的装置,包括水平管道、气体供应系统、液体供应系统、测量系统等。
通过调节气体和液体的流量,可以模拟不同工况下的气液两相流。
2. 实验方法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和记录流动现象,获取了流型、流速、压力等数据。
同时,还采用了高速摄像等技术,对流动过程进行可视化分析。
3. 结果分析将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
同时,还分析了不同因素(如管道直径、流体性质等)对气液两相流流型的影响。
五、结论与展望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1. 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的流型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管道直径、流体性质、流速等。
《2024年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流型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范文
![《2024年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流型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c63132c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3b.png)
《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流型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能源、化工等领域的不断发展,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的研究变得日益重要。
在许多工业过程中,如石油开采、管道输送、冷却系统等,都需要对气液两相流进行深入的研究。
气液两相流的流型对管道的输送效率、安全性能以及系统设计都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本文对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的流型进行了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二、流型分类与数值模拟方法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的流型主要分为泡状流、弹状流、泡状-弹状混合流、环状流等。
这些流型具有不同的流动特性和相互转换的规律。
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些流型的特性,本文采用了数值模拟的方法。
数值模拟主要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不同流型下的气液两相流进行模拟。
在模拟过程中,考虑了流体物性、管道尺寸、流动速度等因素对流型的影响。
同时,采用适当的湍流模型和两相流模型,对气液两相的相互作用和流动特性进行描述。
三、实验研究方法与结果分析为了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本文还进行了实验研究。
实验采用水平管道装置,通过改变气液流量、管道尺寸等参数,观察并记录不同流型下的流动特性。
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气液流量的增加,流型逐渐由泡状流向环状流转变。
在泡状流中,气泡分散在连续的液相中;在弹状流中,较大的气泡或气团交替出现在连续的液相中;而在环状流中,气体核心包裹着液体在管道中流动。
这些流型的转换规律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一致。
此外,实验还发现,管道尺寸对流型也有显著影响。
当管道直径增大时,更易形成环状流;而当管道直径较小时,更易形成泡状或弹状流。
这为实际工程应用中管道设计和优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数值模拟与实验结果对比分析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两者在流型转换规律和流动特性方面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这表明本文采用的数值模拟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以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有效的预测和指导。
水平管油水两相分散流流型转换边界研究
![水平管油水两相分散流流型转换边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ca015c9bb4cf7ec4afed0a4.png)
关键 词 :油水 两相 流 ;流 型 ;液滴 ;大环 道 ;小 环道 ;实 验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6 — 6 8 9 6 . 2 0 1 3 . 1 0 . 0 1 6
油水 两 相 流型 及其 边 界对 于判 断实 际生 产 中 的 管 道 运行 状 况具 有 重要 意 义 。油水 两 相分 散 流 流型 形 成 边界 与 管道 系 统密 切 相关 ,国 内外学 者 对不 同 条 件 下 油水 两相 流 的流 型进 行 了研 究 ,但 尚无统 一 适 用 的模 型 。油 水 分相 进 入 管 道 与 混 相进 入 管道 , 流 型 及其 边界 不 完全 相 同 ,本研 究 分 别在 中国石 油 大学 ( 华 东 )多相 管 流与 分离 实验 室 中的油 气水 多 研 究 实验 环 道 ( 小 环道 )上进 行 。采 用 高速 摄像 和
相 流 实 验环 道 ( 大 环道 )和可 控 温油 水两 相 流机 理 8 3 3 k s / s。 实验 过 程 中 采样 概 率 为 1 0 0 0 Hz ,并 采 电导 探针 等方 法 研究 了不 同油 水注 入 方式 下 ,油 水 高抗 共模 噪声 干 扰 的能力 。
类 :分层 流 型 、分 散 流型 ( A和 B) 、混合 流型 。分
层 流 型包 括分 层流 ( S T ) 和 界 面 混 杂 分 层 流
实 验 管 路 为 内径 4 0 m m,长 5 8 m的不 锈 钢 管 ,
其 中包 括 一段 内径 4 0 mm,长 1 m的透 明有 机 玻 璃
分相 进 入 管 道 与 混相 进 入 管道 ,流 型 及 其 边界 不 完全相 同 ,采 用 高速 摄像 和 电导探 针 等 方 法研 究 了不 同油 水 注入 方 式 下 ,油 水 两相 流 流 型及 其 边 界特 点 。在 泵 的作 用 下 油水 混相 注入 管道 比 油水 分 相 注入 管道 更 容 易形成 分 散 流 流 型 ,并且 管径越 小 ,越 容 易形 成 分散 流 流 型 ,即混相 注 入 管径 较 小 时 ,在 较 低 的 油 水折 算 速 度 下就 会 形 成 分散 流 型 ;而分 相 注入 管径较 大 时 ,在 较 高
水平井油水两相管流流量和含水率测量方法实验研究
![水平井油水两相管流流量和含水率测量方法实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c7a841b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96.png)
水平井油水两相管流流量和含水率测量方法实验研究郑希科;刘兴斌;朴玉琴;李军;李洪彬;王淑萍【摘要】根据水平井测井仪器研制的总体技术方案,研制了流量与含水率测量样机,对样机在室内进行了实验.通过实验结果分析认为,低流量油井的水平井产出剖面测量需要采用集流方式测量,流量响应在各个倾斜角度下具有相同的响应规律,涡轮响应基本不受角度的影响;含水率测量必须采用适应低含水和高含水传感器组合测量,采用电容法和阻抗法是可行的,但流动管道角度的变化对含水率的响应有着一定的影响,含水率的解释需要考虑管道倾斜角度的变化.【期刊名称】《测井技术》【年(卷),期】2010(034)004【总页数】4页(P323-326)【关键词】水平井;流动模拟实验;含水率;流量;流型;电容;阻抗【作者】郑希科;刘兴斌;朴玉琴;李军;李洪彬;王淑萍【作者单位】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黑龙江大庆163453;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黑龙江大庆163453;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黑龙江大庆163453;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黑龙江大庆163453;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黑龙江大庆163453;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测试技术服务分公司,黑龙江大庆1634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51水平井在开发过程中一旦发生局部水淹[1]将严重影响开发效果,甚至导致油井废弃。
产液剖面测试技术是水平井开发的重要配套技术,它可以提供水平井是否有水突进和水的突进位置等信息,为优化注采方案和精细油藏描述提供基础数据,是指导压裂、堵水等作业并评价其效果不可缺少的依据。
由于水平井井身结构和井筒流动状态的复杂性,给水平井测井方法和解释带来了困难,其主要表现是测井响应和工艺比直井复杂。
在多相流动的水平井中,不仅不同井段的流型不同,在同一井段也可能同时存在几种流动状态[2]。
整体来看,造成水平井测井响应复杂及解释困难的原因是由于受水平井井身结构的特殊性的影响以及流体分异的变化导致了井筒流动状态与垂直井差异较大,管道内流型、流速剖面和油水的分布状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油水两相流流型特性研究
![油水两相流流型特性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bee7ba5f121dd36a32d82e0.png)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学术会议论文编号:086098 油水两相流流型特性研究吕宇玲,何利民,罗小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山东东营 257061)(Tel: 0546-8390736, Email: lyl8391811@)摘要:油水两相流流型是油水两相流的研究基础,本文通过自制环状电导探针、摄像和照相等方法,同步采集了持液率、压力、压差等信号,结合摄影图片来识别和划分了流型。
通过研究所采集信号的特征发现,在本研究中油水两相流的流型可分为两大类共六种流型:分层流、混合界面分层流、O/W&W 分散流、O/W分散流、W/O&O/W混合流和W/O分散流,并绘制了油水两相流流型图。
关键词:多相流;油水两相流;流型;划分0 前言油水两相流广泛存在于石油的开采和运输过程中,只有充分掌握油水两相流的流动特性,才能保证设备安全、经济地运行。
油水两相流的流型是油水两相流和油气水三相流的研究基础,近年来,一些学者针对油水两相流流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通常采用可视观察、照相、高速摄像、电导探针、电阻探针及γ射线密度计等测试手段来采集流型的特征。
从国内外发展来看,除Simmons&Azzopardi[1]和Lovick&Angeli[2]流型图外,其它研究者的流型图均包括:分层流(ST)、混合界面分层流(ST&MI)、水层上部水包油分散流(D O/W&W)、水包油分散流(O/W)、油包水和水包油混合流(D W/O&D O/W)及油包水分散流(W/O)。
此外,在Nadler&Mewes[3]和Simmons&Azzopardi[1]流型图中包括水层上部油包水分散流(D W/O&W),Soleimani[4]和Angeli&Hewitt[5,6]流型图中包括油层上部油包水分散流(D W/O&O)。
Angeli等人[6]把水平管中油水两相流的流型分为:波状分层流(SW),混合界面波状分层流(SWD),三层流(3L),分层混合流(SM),完全分散或混合流(M)。
大管径水平管油水两相流动特性试验研究
![大管径水平管油水两相流动特性试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999fd00581b6bd97f19ea79.png)
流量 时 随含水 率 的变化 以分散 流为 主 ,在 油水 流量相 等 时 ,油 和水 的流 动速 度 、持率 近似 相等 ,滑脱 速 度趋 于 0 ,速度 剖面沿 管子横 截 面呈对 称分 布 。 2 上坡 流时 ,流型 以油~ 包油 、水包 油一 和 水 包油 为 主 ;滑 脱速 度 多 为 正值 ;因密 度 差 异 ,此 ) 水 水
2 影 响 , 坡 流时 , 脱 速度 O 上 滑 O 5
‘
。
l
。
I
‘
I
。
l
’
.
●
-
_ ● ●
_ L
・
●
_
★
. 一
●
.
_ -
一
5 0 5 0 5
- 。
●
_
多为正值, 随持 水 率 的增
大 而增 大 ; 子 水平 时 , 管 滑
・
-
・ 1 一 ‘ I : t
_ ‘ ’
脱 速度 的值虽 大 于 0但趋
近 于 0 下 坡 流 时 , 脱 速 ; 滑
j一 c |
★
I
★
★
-
:
一 上 坡 流 ● 水 平 流 ★ 下 坡 流
.
度 多 为 负 值 , 持 水 率 的 随
第3 4卷 第 7期
刘 军 锋 等 :大 管 径 水 平 管 油 水 两 相 流 动 特 性 试 验 研 究
式 中 , 为 油 、 之 间的滑脱 速度 , mi ; 、 分 别 为 油 、 的表 观 速 度 , mi ; 。Q 水 m/ n 水 m/ n Q 、 分 别 为试 验 计
水平井油水两相流动测井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
![水平井油水两相流动测井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65e6ab0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8f.png)
水平井油水两相流动测井实验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石油的广泛应用,对油井产量和储量的准确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油井的产能和储量评价主要依赖于流体的流动状态。
然而,由于油井中油水两相流动的存在,给油井的评价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因此,对水平井油水两相流动的测量和分析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二、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研究水平井油水两相流动的测井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现有水平井油水两相流动实验方法的分析和比较。
2. 针对水平井油水两相流动的测井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3. 对水平井油水两相流动测量数据的模拟和分析,探究其流动规律和特点。
三、研究意义1. 对水平井油水两相流动的测量和分析,有助于准确评价油井的产能和储量。
2. 研究水平井油水两相流动的测井技术,有助于发展新的测量方法和装置。
3. 分析和探究水平井油水两相流动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水平井的产油机理。
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文将采用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技术路线如下:1. 设计并制造相应的水平井模型和测井装置。
2. 进行水平井油水两相流动实验,获取实验数据。
3. 针对实验数据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探究水平井油水两相流动的特点和规律。
4. 根据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分析比较现有水平井油水两相流动实验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方案。
五、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我们预计可以获得以下结果:1. 设计和制造出适用于水平井油水两相流动实验的测井装置。
2. 获得水平井油水两相流动的实验数据。
3. 对水平井油水两相流动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究。
4. 分析比较了现有水平井油水两相流动实验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了改进方案。
六、研究进度安排本研究计划在十八个月内完成,具体进度安排如下:第一阶段:文献综述、技术调研和研究方案制定(2个月)第二阶段:测井装置的设计、制造和实验(6个月)第三阶段:实验数据处理和数值模拟分析(6个月)第四阶段:结果分析和论文撰写(4个月)七、参考文献1. Giorgi M, Nardone G, Baldassarre G, et al. Horizontal well multiphase flow measurements [J]. SPE Production & Operations, 2000, 15(01): 50-54.2. Gao R, Huang B, Ren H, et al. Image processing analysis for horizontal well multi-phase flow measurement [J]. 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8, 56: 366-373.3. Huang S, Tu H, Luo L, et al. A new model for wet gas flow in horizontal pipes [J].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18, 189: 27-39.4. Wu B, Jin N, Lu H, et al. Development of a miniaturized differential pressure transmitter for gas-liquid two-phase flow measurement in horizontal wells [J]. Journal of Natural Gas Science andEngineering, 2016, 30: 78-84.。
油水两相流管路流动的模拟研究
![油水两相流管路流动的模拟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f187c89d0d233d4b14e698b.png)
后增大的趋势, 速度进人小管径后便形成一核心区, 之后逐渐减小 ;(4 高含油量(油的体积分数为 s % ) ) o 在突缩段 双肩 处压力无突 然增大 现象 , 压力 减小 区有
所前延 "
图 9 5 % 油时突缩管内压力分布 0
)
一 黑 一 q jq
参考文献
=1 Cha > M . E . w at 吻 e s伴 H e 四一 U de 日 1J . 肠e 时 ] r e s er r 司" a Cr W O ]
n a d G 朋 J皿 n la . l% l , 8 :6 l 8 一7 2
= 2B~ 2
r e N . , R O石! 峙 J. , M 创 em M ~ 目
. D etem n时. J t i r 1 e h
l,
. 鱿 Cu a, e托 e r t v
n 用i d i St tf e T wo 一 i 外溉 S州 em b El月 y C咖 i # a y l, d
生产相关 各种文档 的数据 传输 !查询 ,地 震数据 分析 ,
I ( G S 地理信息科学)信息导航, 生产进度展示等各种 功能 ,使 地震 队的管 理逐 步实现数字化 !视频化 "
W
肠仰 /饱 肉 r 叩位别初n o 矛 " 0l u s f 乍 em
太 犯 o t 印 N .4 拭 ,T a l o
毅 攘 夔 遇 一 摹 公 . j川
j q 一
图3 辗 瓜 . 珊 川
一 qq
0 2 % 油时突扩管 内压力分布
图 7 2 % 油时突缩管 内压力分布 0
一 j q n
. 耳 霭 姗 密 一 灌
鞭 登 黝 澎 蘸 翻 .
集流型仪器测量通道内水平油水两相流流型特征研究的开题报告
![集流型仪器测量通道内水平油水两相流流型特征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e1d36ba6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b4.png)
集流型仪器测量通道内水平油水两相流流型特征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油水两相流是油气开采、石化、环保等领域中常见的流动形式。
在油井、化工厂等工业过程中,油水两相流的性质和流动特征对生产效率和环保问题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了解油水两相流的流动特性和流型转换规律是非常必要的。
在传统的研究中,油水两相流的研究更多是通过人工采集数据和分析数据来得到一些结论。
然而这种做法的局限性非常大,目前最为前沿的研究手段是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运用到其中,通过高速摄影技术来实现对油水两相流的实时跟踪和定量测量。
对于油水两相流的研究,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在更加客观、定量化的情况下,对油水两相流的流型特征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掌握其流动特性和机理,优化各领域生产流程,加强环保和节能工作,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活力。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本文旨在研究集流型仪器测量通道内油水两相流的流型特征,设计实现一种数字图像处理算法,用于实现对油水两相流的实时跟踪和定量测量。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油水两相流理论分析及常见的流型类型归纳。
2. 集流型仪器原理分析及其在油水两相流测量中的特点。
3. 油水两相流数字图像处理中常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原理介绍。
4. 设计并实现一种能够实时跟踪油水两相流流型特征的数字图像处理算法。
5. 通过实验验证数字图像处理算法的可靠性及其测量效果。
本文研究将采用如下的主要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法:对油水两相流的研究,国内外已有大量相关的文献可以参考。
本研究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油水两相流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从而确定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实验方案。
2.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已经成为油水两相流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手段。
本研究将采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来实现对油水两相流的实时跟踪和定量测量。
3. 实验方法:本研究将通过实验验证数字图像处理算法的可靠性及其测量效果,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来研究油水两相流在不同流量、不同流态下的流型特征和流动机理。
水平分支管路中油水两相流动研究
![水平分支管路中油水两相流动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ada2018227916888486d700.png)
文章编号:1000-4874(2008)-06-0702-07水平分支管路中油水两相流动研究*常英,许晶禹,吴应湘(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程科学研究部, 北京100190)摘 要: 该文研究了两种直径的直管油水两相流动对流型和相含率的影响和在不同管径的水平并行分支管路中的相含率变化规律。
实验设备包括内径为 50 mm 的水平主管道和内径为 25 mm的分支管路。
得到了不同入口条件下实验管段的流型和相含率图。
实验指出:管道的尺度变化对于流型的影响较小,但对于油水两相的相含率和速度滑移有显著的作用。
当油水两相流在并行分支管路中同时流动时,随着入口处水的表观流速增大,并行主管的截面油含率与并行分支管的差距逐渐缩小。
关键词:分支管;油水两相流动;流型;相含率中图分类号: O359 文献标识码: AInvestigation on the oil-water two-phase flow inhorizontal branch tubesCHANG Ying , XU Jing-yu,WU Ying-xiang(Division of Engineering Sciences , Institute of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100190 , China)Abstract:The flow characteristics of oil-water two-phase flow in parallel tubes were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Experiment data were presented in the junction, which were horizontal with inlet and run diameters of 50mm (inside diameter)and branch diameter of 25mm (inside diameter). The flow pattern and the holdup were obtained from the present experimental data. It was shown that the change of pipe diameter exerted a remarkable effect on the oil holdup and the two-phase slippage velocity, but a small effect on flow patterns. When the oil-water two-phase flow passed simultaneously through the run tubeand the bypass tube, the disparities between the oil holdup in the run tube and that in the bypass were narrow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uperficial water velocity at the entrance.Key words:branch tube; oil-water flow; flow pattern; holdup* 收稿日期:2007-07-17(2008-09-27修改稿)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油气水三相分支管流的流动特性研究(项目批准号 10572143)作者简介: 常英(1984-),女,河北泊头人,硕士生.常英,等:水平分支管路中油水两相流动研究7031引言随着海洋石油资源的大力开采,如何以最低的能量消耗来输送尽可能多的原油和天然气,以及准确在线测量油气水多相流流量已成为现今石油工业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关于水平管道两相流流型判别的问题
![关于水平管道两相流流型判别的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fccd1256f7ec4afe04a1df21.png)
科学管理2016年第12期关于水平管道两相流流型判别的问题马鲁英张丽西安石油大学油气储运工程陕西西安710065摘要:本文说明了水平管道气液两相流流型的分类方法和它的转换理论。
关键词:水平管道两相流流型判别水平管道气液两相流中其气液流动的状态是十分复杂且多变的,正是因为多变和复杂,所以对于流型的研究才具有重大意义。
在实际工程上,与流型有直接关系的主要是两相流压降,因此对两相流压降的计算,在两相流流型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解决一系列流动问题。
目前,在许多行业的生产中,生产设备和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气液两相流动工况。
气液两相介质在流动过程中,受流型影响的方面很多,因此研究两相流流型以及对流型的识别时,对气液两相流介质参数的测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与此同时,两相流流型以及对流型的识别在相关领域的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运行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1流型的分类流型之所以会复杂多样化,是因为气液两相之间的界面会不断发生变化,并且两相介质的分布状态也在不断改变在气液两相流的流动中。
不仅如此,流型还和管道倾斜的程度、管道横截面的形状特征、管道的尺寸大小、介质所处的重力场、介质的表面张力强度等有关系。
由于流型的种类比较复杂且变化繁多,不同的学者从其自身的研究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所以对于流型分类的研究也就存在一些差异。
在重力场的作用下,气液两相在水平管道中流动时,流型会变得复杂化。
O shinow。
在综合和发展了其他研究者的基础上,将水平管中的气液两相的流动形态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环状流、弹状流、气泡流、波状流、层状流和塞状流。
2流型及其转换的理论判别在管道中,由于介质的物理性质、流动的参数和流道的形状、位置等都会影响流动的状态,所以气液两相流的流动状况十分复杂多变。
其中任意一种因素发生改变,都会改变两相流的流型。
因此在对于两相流流型研究过程中,其问题的关键主要体现在对于流型的划分、流型的定义、流型的识别和流型过渡准则等的确定上。
水平管内油水两相流流型转换特性
![水平管内油水两相流流型转换特性](https://img.taocdn.com/s3/m/728d98fff90f76c661371a61.png)
第 9 期
姚海元等 : 水平管内油水两相流流型转换特性
·1651 ·
面形成不完全的水环 , 间有 “水段塞”流过 , 伴有 油 包 水 分 散 流 ( intermit tent water semi2 annulus &Dw/ o core) ; ③壁面形成不完全的油包 水环 , 间有 “油包水段塞”流过 , 伴有水包油分散 流 ( intermit tent Dw/ o semi2annulus &Do/ w
7 —t ransparent organic glass section ; 8 —local sampling device ; 9 —cent rif ugal p ump ;
10 —ball valve ; 11 —mass flow meter ; 12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1650 ·
化 工 学 报
第 56 卷
流型检测 、流型及其转换机理和压降预测模型这 3 个方面来进行. 由于所用实验介质和实验环道的不 同 , 得出的流型种类繁多 , 使得对油水两相管流流 型的划分不一致 , 对流型的转换机理也未广泛达成 共识[ 4~8 ] .
针对以往进行的绝大多数实验为低黏度油水两 相管流实验 , 为了探索高黏度油水两相管流的流动 规律 , 本文以高黏度油和水为工质进行实验 , 依据 在线流动结构将实验流型归类 , 利用量纲分析的方 法得出了简单实用的流型转换准则关系式.
整个实验过程中共出现了 12 种流型 , 根据管 内介质的在线流动结构及其所表现出的压差特征 , 将流型图大致分为 4 个区域.
(1) 油为连续相流型区 (图 2 、图 4 中由 A 表示) .
①油相下面有油包水分散流 (o &Dw/ o) ; ② 环壁面为油包水分散流 , 管中间为水包油段塞流 (Dw/ o annulus & Do/ w plug) ; ③ 环壁面为油包 水分散流 , 管中间为水包油分散流 (Dw/ o annu2 lus & Do/ w core) ; ④w/ o 分散流型 (Dw/ o) .
毫微米级水平上油水两相流动的研究
![毫微米级水平上油水两相流动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988d8e7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ed.png)
毫微米级水平上油水两相流动的研究油水两相流动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在工业制造和生产中也有广泛应用。
毫微米级水平上的油水两相流动是一种常见的微观现象,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科学意义。
因此,毫微米级水平上油水两相流动的研究备受重视。
一、背景油水两相流动是指油和水等液体在同一介质中混合或分布的运动状态。
毫微米级水平上油水两相流动已成为许多领域的研究热点,如分离技术、电力、化工、冶金等。
其中,分离技术是当前最为热门的领域之一。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油水两相流动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也发现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因此,深入研究毫微米级水平上油水两相流动的机理和特性对于实现高效分离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毫微米级水平上油水两相流动涉及复杂的物理机制和相互作用过程,存在诸多问题。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液滴在流动过程中的聚集和沉降现象,这极大的影响了油水的混合和分离过程。
另外,饱和水膜的形成、粘附现象以及液体与表面的相互作用等也是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进展目前,毫微米级水平上油水两相流动的研究主要基于数值模拟和实验观测。
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可以模拟出流体在微细结构上的运动状态和特征,提供了研究所需的定量数据。
实验观测则是对数值模型验证,可以直观地展现油水两相流动的形态和特征,发现一些未被模型覆盖的现象。
近年来,新的实验方法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为毫微米级水平上油水两相流动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例如,梯度纳米孔膜、微纳米电极阵列和激光荧光等技术的应用均为该领域的研究带来了新的突破。
四、研究意义毫微米级水平上油水两相流动涉及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研究毫微米级油水两相流动的机理和规律,探究液滴聚集、沉降行为等动力学特性,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分离和净化问题。
在环保和能源领域,研究毫微米级油水两相流动所产生的表面张力变化和液滴的相互作用,不仅可以为清洁能源策略提供依据,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环境问题的本质。
水平管内油水两相流流型的实验研究
![水平管内油水两相流流型的实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ae46066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f1.png)
水平管内油水两相流流型的实验研究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水平管内油水两相流流型的实验研究一、引言在石油、化工、能源等众多领域,油水两相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水平T型管中油水两相流流动数值模拟研究
![水平T型管中油水两相流流动数值模拟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60ecc8c02d276a200292e4f.png)
Abs t r a c t: Ai mi ng a t t he c h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f t h e e xi s t e n c e o f ma ny he a vy o i l f i e l ds a nd o i l f i e l ds wi t h hi gh mo i s t ur e c o nt e n t i n o ur
( 1 . Li a o n i n g S h i h u a Un i v e r s i t y,Fu s h u n Li a o n i n g 1 1 3 0 0 1,Ch i n a;
2 .Ch i n a Pe t r o l e u m Un i v e r s i t y( Be i j i n g ),Be i j i n g 1 0 2 2 4 9 , C h i n a )
摘
要: 针 对 我 国稠 油 油 田较 多 和 油 田 含 水 率 高 的 特 点 , 运 用 VOF 多相 流模 型 对 地 面 集 输 管 网 中 较 为 常 见
的 水 平 T 型 管 内 油 水 两相 流 流 动 进 行 数 值 模 拟 。给 定 条 件 下 中质 稠 油含 水 率 为 8 O , 流速 1 . 5 m/ s , 模 拟 结 果 为 油
第 2 6 卷 第 5 期
2 0 1 3年 l O月
石
油
化
工
高
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水平管油-水两相和油-气-水三相流动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水平管油-水两相和油-气-水三相流动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f9bbe2d3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83.png)
水平管油-水两相和油-气-水三相流动特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意义水平管内油、水和气体的三相流动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油气开采过程中的现象。
在油气生产过程中,往往需要注入水来增加压力,推动油和气上升,同时由于含水率的不同,也可能产生油-水两相流动。
因此,研究水平管内油-水两相和油-气-水三相流动特性,对油气行业的生产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旨在探究水平管内油-水两相和油-气-水三相流动特性,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基于多相流模型的数值模拟研究:采用ANSYS Fluent等流体力学软件,建立水平管内油-水两相和油-气-水三相流动的多相流模型,并考虑流体压力、浮力和惯性效应等因素,对各种工况下的流动特性进行数值模拟研究。
2. 实验研究: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通过对现场油气作业中的流体取样,对水平管内油-水两相和油-气-水三相流动的流速、压强、相分布等参数进行实验测量,并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验证模型的可靠性。
三、研究进展和展望目前,国内外对于水平管内油-水两相和油-气-水三相流动特性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各种数值模拟和实验方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是由于该现象的复杂性,仍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需要通过不断的深入研究逐步解决。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1. 完善现有的流动模型,考虑更多因素对流动特性的影响,如管道倾角、管道形状等。
2. 通过对水平管内油-水两相和油-气-水三相流动过程的实验观测,生成更多的实验数据,优化数值模型。
3. 创新实验技术,通过多个物理量的联合观测,提高测量精度和可靠性。
四、预期成果和意义本研究预期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得到水平管内油-水两相和油-气-水三相流动的基本特性,如相分布、流速、压力等参数。
同时,本研究可以为模拟和预测油气生产中复杂的多相流动过程提供借鉴和指导,对于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流量、压力等参数控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流型研究综述
![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流型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da09abe0029bd64783e2c8a.png)
题目: 水平管内气液两相流流型研究综述摘要:气液两相流的研究对工业技术很大的意义,流行的确定与研究对进一步揭示两相流的一些基本规律,深入研究流动和传热特性,推动两相流的发展和研究。
阐述国内外两相流流型的研究状况,主要对水平管内两相流型(分层流、段塞流、弹状流、环状流和分散泡状流)作综述,所采用的试验方法,各流型的形成以及相互转换的机理。
关键词:两相流流型水平管流型形成流型转换Abstract: The gas-liquid two-phase flow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industrial technology,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and research further reveals some of the basic rules of two-phase flow, in-depth study of flow and heat transfer characteristic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study of two-phase flow. Elaborate flow pattern study abroad situation, the main type of two-phase flow in horizontal pipe (stratified flow, slug flow, slug flow, annular flow and dispersed bubble flow) for review, the test method used , and the flow pattern is formed in the conversion mechanism. Keywords:Two-phase flow patterns horizontal pipe flow pattern formingflow pattern Conversion一、前言气液两相流的研究,是随着工业技术需要发展起来的,特别是上世纪40年代,由于动力工程、化学工程、石化工程、原子能工程、航天工程及环境工程的兴起,气液两相流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促使其形成一门完整的应用基础学科。
水平管道两相流模型与试验研究
![水平管道两相流模型与试验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bc83d8a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a1.png)
水平管道两相流模型与试验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和研究水平管道中的两相流模型及其相关试验。
两相流是指在一个共同的流动通道中,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相态的物质(如固体和液体、液体和气体或固体和气体)同时流动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许多工业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石油、化工、能源、环保等。
对水平管道中两相流模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
本文将首先介绍两相流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其特性,然后重点分析水平管道中两相流的流动特性、影响因素及其模型建立。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对水平管道两相流的试验研究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包括试验设备、试验步骤、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等。
我们将对试验结果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分析,以验证所建立的两相流模型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二、水平管道两相流基础理论水平管道中的两相流是指在一个共同的流动通道中,同时存在两种不同相态的物质(如液体和气体)进行混合流动的现象。
这种流动现象广泛存在于工业过程中,如石油、化工、能源、环保等领域。
为了深入理解和优化这类流动过程,建立准确的两相流模型并进行试验研究至关重要。
连续介质模型:连续介质模型是两相流研究中最常用的模型之一。
该模型将液体和气体视为一个连续的统一体,通过引入相应的相变参数(如体积分数、密度、粘度等)来描述两种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流动特性。
该模型能够方便地应用流体力学的基本理论,如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进行流动分析和计算。
界面追踪模型:界面追踪模型则更加关注两相之间的界面变化。
它通过对两相界面的精确追踪,能够详细描述液滴或气泡的生成、长大、变形、破碎以及相互之间的碰撞、合并等动态过程。
这种模型在描述高速、高浓度或复杂形态的两相流时具有较高的精度,但也面临着计算量大、计算稳定性差等挑战。
统计力学模型:统计力学模型则试图从微观粒子运动的角度来描述两相流。
它通过对大量粒子运动的统计分析,得到宏观流场的运动规律。
这种模型在描述两相流中的湍流、扩散、传热等复杂现象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需要较为深厚的数学和物理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型影响较大,结合实际情况,客观因素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 油相和水相的黏度、密度、油水界面张力、油水的乳化等; 2) 管道的几何形状、管径大小、管壁的粗糙度、管壁的浸润性、管道安装方式 等; 3) 具体操作时油水混合物流速、分相含率、是否加入添加剂等。 三、数学模型 1. 分层管流理论解 根据圆管形状引入双极坐标使得圆管内流动问题大大简化, 当假设界面为平 面时,在双极坐标下两相与壁面的接触边以及两相的界面均可用常量表示。 Bentwich[6]最早将双极坐标引入分层管流。 Brauner[7]和 Biberg[8, 9]在双极坐标下推 导了层流分层管流的理论公式, 并将其表示成自有表面流和剪切流两部分之和的 形式。
式中,R 为管道半径,m; 和 为双极坐标下的坐标变量; 为各相湿周 对应的圆周角; 为积分变量;p 为压强,Pa。双极坐标在表示分层流管流时表 现出的方便性使其得到广泛应用,很多学者在对分层管流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时, 均采用在双极坐标下建模。 2. 双流体模型 双流体针对每一层流体列出动量守恒方程,消去压力梯度项得到:
XJTU 明确,目前尚缺少井下高温和严寒条件下管线低温输油时管内流型的实验数据; 高含蜡高粘易凝原油很少被选作研究对象, 若开展该方面的研究或可对含蜡高粘 原油的输送及流动保障技术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 2) 在液滴数量相对较多的情况下,液体的破碎与凝结过程对管道内相分布 影响的研究较为缺乏, 而且这一过程与油品粘度、油水间表面张力等参数密切相 关。
R U so U crit
式中, U crit 为最大液滴尺寸和临界液滴尺寸相同时的临界流速。 (2)假设混合层的油水比例相同,即 w 50% 。 Shi Hua 认为三层流体模型并不能很好的描述混合层的性质,因此将混合层 细分为油包水和水包油两层, 建立了四层流体模型。 除动量方程和质量守恒方程, 又引入 4 个方程来使方程封闭。 (1)依据实验数据提出:在沿管径的垂直方向上,水相的相含率呈线性分 布,在管道顶部为 0,管道顶部为 100%。文献记载的油水转相点水相相含率不 超过 85%,而实测的转相点水相含率为 45%。基于转相点时的水相含率,将水 相相含率为 0~15%的油水两相流体视为纯油层, 85~100%的两相流体视作纯水层, 15~45%的两相流体视作油包水层,45~85%的两相流体视作水包油层。通过线性 积分可以确定油包水和水包油层的水相分数。 (2)中间混合层的水相相含率根据入口处的水相相含率来确定: 当 input 50% 时, m input 50% ;当 input 50% 时, m 50% input (3) 依据实验结果, 认为混合层的表观流速为入口表观流速的 1.15 倍, 即:
B f R 2 sin f sin( f ) sinh( ( f )) uf 2 cos f cos( )d 0 sinh( ) cosh( ) 2 f f cosh cos 2 R sin f sinh( ( f )) T ( ) cos( )d 0 f sinh( ) cosh( f )
XJTU
tanh( w ) tanh( o ) R o Bw sin w cos l o Bo sin o cos o T ( ) tanh( l ) tanh( o ) 2 o w dp B g s i n dz
CONDUITS[J]. Chemical Engineering Communications. 1994(No.1): 103-143. [8] [9] Halvorsen DBAG. Wall and interfacial shear stress in pressure driven two-phase laminar stratified pipe flo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phase Flow. 2000(NO.10): 1645-1673. Biberg D. HOLDUP AND PRESSURE DROP IN TWO-PHASE LAMINAR STRATIFIED PIPE FLOW[J]. Multipha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2(NO.4): 267-301. [10] Vedapuri D. Studies on oil-water flow in inclined pipelines[M]: Ohio University / OhioLINK. 1999. [11] Cai J, Nesic S, De Waard C. Modeling of water wetting in oil-water pipe flow[M]. 2004. [12] Shi H. A study of oil-water flows in large diameter horizontal pipelines[M]: Ohio University. 2001.
o So w S w
Ao Aw
1 1 i Si ( w o ) g sin 0 Aw Ao
no
由范宁公式求得:
o fo
ouo 2
2
Du , f o Co o o o o
w fw
Hale Waihona Puke wu w 2MPFL ( 2 )实验研究表明,混合层的速度 U sm 为入口表观速度的 1.2 倍,即
U sm 1.2(U sw U so )
Cai 则根据液滴平衡理论,将液滴最大尺寸等于液滴临界尺寸时的流速定义 为临界流速,提出以下假设: (1)水相进入油相的比例与油相速度和临界流速的比值相等,当油相速度 等于临界速度时,水相则全部进入油相。
XJTU
水平管内油水两相流流型的研究
引言 随着石油开采向沙漠、 深水、海洋等地域拓展及以增加出油量为目的的水驱 采油技术的应用, 导致原油开采往往具有较高含水率,油水两相流普遍存在于长 距离集输管道中,因油水密度差异,水相沉积形成分离层润湿管道底部,导致管 道内腐蚀加剧。 若水相完全以液滴形式分布在油相中,则可以使管道极大限度地 免受水的腐蚀;对于高粘原油的管道输送,若原油与水形成水包油型乳状液,由 水相润湿管壁,则可以极大限度地降低管道压降,减少运输成本。若能人为地控 制管道内油水流动的流型, 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管道内腐蚀和流动阻力,延 长管道的使用寿命并降低运输成本。 因此, 研究油水两相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流型的分类 上世纪中叶特别是 80-90 年代以来, 随着原油生产过程中油水混合物的出现, 学者们对油水两相流流型的研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并取得了许多成果。1996 年, Trallero 等人[1]系统总结了前人工作,在油水两相流流型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 出了两大类 6 种具体的水平管油水两相流流型,如图 1 所示。两大类即分层流和 分散流,其中,分层流包括界面清晰的分层流(ST,又可细分为光滑分层流 SM 和波浪分层流 SW) 、界面混合的分层流(ST&MI)流型;分散流包括上层水包 油下层水的分散流( Do/w&w) 、油包水(w/o) 、上层油包水下层水包油的分散 流(Dw/o&Do/w)以及水包油(o/w)流型。各流型的特点详见表 1[2-5]。
图 1 Trallero 等人流型分类 表 1 流型特征
流型名称 SM SW 流型名称 ST&MI 特征 当流速很低时,油水两相间存在光滑界面 随着流速增大,油水界面出现波浪,但界面仍然清晰 特征 流速进一步增大,油水两相界面附近开始有一相以液滴形式进入另一相或两
MPFL
相都以液滴形式进入另一相,界面开始模糊 当油相较少、流速较高时,油相全部以油滴的形式存在于水相中,但管道内 Do/w&w w/o Dw/o&Do/w o/w 的湍流强度不足以将油滴纵向分散于整个管道中,在浮力作用下油滴集中在 管道顶部 油相为连续相,湍流强度很大,使得水滴纵向分布于整个管道中 水相较少,两相之间存在较大的滑移,相界面发生质量交换,出现分散的水 滴和油滴,这些液滴离界面很近,收到湍流脉动和重力作用,但湍流脉动还 不足以克服重力的作用使油滴和水滴分散分布 水相为连续相,湍流强度很大,使得油滴纵向分布于整个管道中
U sm 1.15(U sw U so )
三层流体模型和四层流体模型是在双流体模型的基础上改进得到的, 动量方 程和剪切力的计算均与双流体模型相同。 结束语 对于当前的水平管道油水两相流流型研究,学者们在流型划分上趋于统一, 且越来越专注流型内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研究,在流型辨识、数值模拟等方面也 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以下不足: 1) 对流型影响因素的研究还有待完善。当前研究中很少涉及实际生产中使 用的大管径,比如油井中普遍使用直径为 125mm 的钢管,输油管线口径通常大 于 400mm,因此需要进一步研究大管径对流型的影响;温度对流型的影响尚不
2
D u , f w Cw w w w w
nw
i fi
i (uo uw ) uo uw
2
式中,C 和 n 为经验值; f i 和 i 取流速较高相的对应值。 双流体模型是最简单、 工程实际应用最广泛的数学模型,三流体模型和四流 体模型都是基于双层流体模型提出的。 3. 多层流体模型 双流体模型是描述油水分层流动最基本的模型, 但是光滑分层流的范围很小, 在实际生产中多数情况有液滴存在。为了更好地描述半分层流, Vedapuri[10] 和 Cai[11]等分别提出了不同的三层流体模型, Shi Hua[12]则提出了更为精确的四层流 体模型。 层数的增加可以使模型更加精确地描述流型,但也需要引入新的方程以 使模型封闭, 三层流体模型需要额外增加两个方程来使模型封闭,四层流体模型 则需要额外引入 4 个方程来使模型封闭。 为了使模型封闭,Vedapuri 基于以下假设和实验结论引入两个方程: (1) 假设混合层的水相含率 m 与入口处的水相含率 input 相同, 即: m inp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