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理论体系

合集下载

构建中国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

构建中国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
的 作 用 和 主 客 观 的 统 一 , 代 张 躁 的 名 言 “外 师 造 唐 化 , 得 心 源 ”, 谓 一 语 中 的 。 又 如 , 艺 术 创 作 中 中 可 在 重 视 审美 意象 的孕 育 、 成 和 物 态 化 的过 程 , 代 郑 形 清 燮 的 “ 中 之 竹 、 中 之 竹 、 中 之 竹 ”, 称 精 辟 概 眼 胸 手 堪 括 。诸 如 此 类 , 胜 枚 举 。 从 艺 术 鉴 赏 来 看 , 代 大 不 历 量 的诗 话 、 话 、 词 画论 、 论 、 论 、 论 、 曲 论 、 说 书 文 乐 戏 小
中做 到 既 具 有 全 球 视 野 和 时 代 追 求 , 时 又 能 深 入 发 掘 中 国传 统 文 化 之 精 华 , 东西 方 文 化 同 在 交 融 中 , 自 己的 作 品 体 现 出 浓 郁 的 民 族 风 格 和 民族 特 色 , 自 己 的 作 品 真 正 具 有 中 国 艺 术 使 使 的精神 。从 这 个意 义上讲 , 国艺术 学学科体 系建设和 基础 理论 研 究 , 中 不但 具 有 重要 的 理 论 价 值 , 且 也 具 有 紧 迫 的现 实 意 义 。 而 关键 词 : 当代 中 国 ; 化 建 设 ; 术 学 ; 格 ; 文 艺 升 门类 ; 国 艺术 学 学 科 ; 系 建 设 ; 础 理 论 中 体 基
筑 、 乐 、 蹈 等 等 门类 之 外 , 国 艺 术 还 有 自 己独 特 的 一 些 艺 术 种 类 ; 国 艺 术 体 系繁 杂 ; 音 舞 中 中
中 国 艺 术 成 就 辉 煌 。 所 以 , 国 艺 术 学 学 科 体 系的 构 建 同 样 是 一 项 巨 大 的 系 统 工 程 。 同 时 , 中 中 国传 统 艺 术 在 艺 术 创 作 、 术 鉴 赏乃 至 艺 术 门 类 等 方 面 , 鲜 明 地 体 现 出 中华 民 族 的 审 美 艺 都 意识 , 有 浓郁 的 民族特 色。加 强对 中 国艺术 学 的研 究 , 但 是 完善 艺 术 学 学科体 系建设 , 具 不

艺术学理论

艺术学理论

艺术学理论艺术学理论是一个集合丰富的思想系统,它是一种解释艺术作品元素和结构、分析艺术家和消费者在艺术表现中的行为以及回答艺术为何而存在的思考。

艺术学理论的内容横跨不同的时期和文化背景,内容涉及传统的观点和最新的学术观点。

伴随着艺术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艺术学理论也在不断发展。

一般来说,艺术学理论可以分为两类:实证理论和理论范式。

实证理论侧重于艺术作品及其创作者作品创作过程的描述,能够提供更准确、更为详细的资料和分析;而理论范式则侧重于连接艺术作品及其创作者与他们的文化背景等,提出可能的整体说明,为解释艺术作品的起源及演变提供更多可能性。

艺术学理论的本质是探索艺术的本质,以及艺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过程。

因此,艺术学理论的本质是探究如何在艺术作品中看到我们的身份、价值观和思想,以及如何在过去、现在和未来找到艺术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例如,西方美术史通常分为古典阶段、文艺复兴时期和当代时期,而在古典阶段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更加注重艺术作品的美观与内容,而当代艺术则更关注艺术作品对于社会生活的意义和影响。

此外,艺术学理论也可以用于探究艺术的创作过程,例如及时创作、艺术研究与美学研究等,以便帮助艺术从业者更好地了解作品的内在价值和外部影响。

它可以理解艺术作品如何影响消费者,以及消费者如何理解艺术作品,以此更好地分析艺术作品的内在价值。

由此可见,艺术学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体系,它是艺术创作和消费者理解艺术的基础。

它不仅能够提供人们从不同文化背景的视角去审视艺术,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以及艺术作品对消费者的影响。

因此,对艺术学理论进行严密研究和分析是解释艺术作品及其影响的重要手段。

“艺术学”的原点与取向——艺术学理论体系建设的学科背景与学术资源

“艺术学”的原点与取向——艺术学理论体系建设的学科背景与学术资源

211“艺术学”的原点与取向----艺术学理论体系建设的学科背景与学术资源祝帅【内容摘要】 随着被国家正式确认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当代艺术学研 究正在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出现了许多值得注意的研究前沿与发 展趋势。

与此同时,随着学术梯队的建设与增长,以及一批社会科学甚至自 然科学学术背景的青年研究者加入艺术学研究的队伍,当代艺术学者同时 肩负着学科建设与学科转型的双重使命。

在这个过程中,学者不能不对外 部环境的变化有着高度的敏感与察觉%旦艺术学的学科建设,首先应该立足 于“艺术”这一本体。

只有从这一原点出发,作为一个学科门类的艺术学才 能够具备“独立”的条件和基础。

当然,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为艺术学者自身 知识结构的完善提出了新的挑战。

作为人文学者的艺术学者,在面对越来 越复杂的艺术现象、艺术活动和艺术产业的时候,亟需社会科学的理论视角 与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的互渗与互融。

只有建立起这样综合的学术背景, 并且在此基础上注意到学术资源的整合与学科视阈的汇流,中国的艺术学 研究才能够在新的定位中完成学科科学化建设,并从更高层面上展开与其 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对话,酝酿自身重要的学术转型。

【关键词】 艺术学 学科建设 人文学科 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兔年伊始混务院学位委员会会议决议将“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的 一个一级学科,独立成为与“文学”、“哲学)“管理学”等并列的第十三个学 科门类。

这就意味着今后艺术专业的学生,从本科到博士阶段将不再被授 予“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和“文学博士”学位,而是以相应的“艺术学学 士”、“艺术学硕士”和“艺术学博士”取而代之。

从现象上看来种调整是对 于艺术学学科独立性的一种来自于管理层的确认%旦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 说芝术学欲想获得与文学、哲学等历史更为悠久的学科一样的学科地位, 必然要求我们重新检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艺术学的原点与取向,突破以 传统意义上作为人文学科的“文学”、作为单一的学科背景建立起来的旧的 艺术学理论框架架在此基础上自觉运用不断拓展的学术资源建立全新的、当代的艺术学学科体系。

艺术学理论

艺术学理论

第一节艺术学与门类艺术一、艺术学艺术学,是指关于艺术现象的理论反思,也就是对诉诸人们五官感觉的包含思想、情感及思想的媒介与符号形式的理性研究。

其中包括对音乐、舞蹈、文学、绘画、书法、电影、电视等艺术形式的研究。

作为对人生意义的理性传播方式,艺术学更多的是对艺术的富于理性的思维方式,它让我们冷静的思考艺术现象的奥秘。

艺术学的称谓最初来源于德文Kunstwissenschaft,其在英文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语,最接近的名称是艺术理论(art theory)。

19世纪的德国美术史家康拉德·费德勒(Konlad Fiedler ,1841-1895)虽然未曾使用艺术学这一学科名称,但率先明确区分了艺术与美以及艺术的学问与美的学问,被视为“艺术学之祖”。

他认为,美与快感有关,艺术则是对真理的感性认识,遵循普遍法则。

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美而在于形象的构成。

艺术学的概念,是在艺术学升格为独立学科门类的意义上使用的,便于现行人才培养体制的实施,主要是指狭义艺术学,即艺术学理论的简称,是指对各种具体艺术活动及艺术学理论本身的反思方式,也就是对诉诸五官感觉的包含思想、情感及思想的媒介与符号形式的反思方式,以及对艺术学理论自身的反思方式。

但与此同时,这种狭义艺术学又必须以广义艺术学的学科内容为对象加以研究,也就是要从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和艺术学理论等自身实际现象中加以理论概括和分析。

这就是说,这里的艺术学虽然主要是在狭义艺术学意义上使用,但同时却又必须面向广义艺术学对象,即音乐、美术、设计艺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艺术和舞蹈等具体艺术门类现象。

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应当有自身独特的研究对象、属性和方法。

1、艺术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艺术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显着艺术特征的艺术。

事实上,对于艺术的边线界定在今天就已成为一个疑难了。

艺术现象历来姿态万千,当前艺术更是呈现出复杂难辨的情形,特别是与日常生活和媒体景观等形成分坛繁复的相互长绕,从而对艺术学的对象进行分辨本身就构成挑战。

艺术学理论

艺术学理论

艺术学理论艺术学理论是一门涉及艺术创作、发展和表现活动的复杂学科。

它涵盖了许多不同的视角,从古典和传统的审美方式,到现代和现代艺术实践,涉及了许多形式和类型的艺术表达。

艺术学理论不仅探讨了艺术审美的种类、创作模式和形式,也探讨了审美取向情感和知觉的多元性。

从传统的观点来看,艺术学理论的核心是人的审美。

许多重要的艺术家和理论家都深入挖掘过审美取向。

他们查考了古典艺术的历史文化传统,通过艺术理论的论述解释了人的审美多元性。

主要的审美体验角色包括:本能、情感、识觉、思维、表现、接受等。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这些审美体验可能正相反,也可能以某种形式结合,营造出独特的审美观,从而影响着审美取向。

现代艺术学理论在研究审美取向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艺术的实际运用。

它研究的不仅有传统的审美、表演艺术,也有当下电影、视觉媒体、绘画、雕塑、装置等表现形式。

另外,它还探讨了艺术如何受到社会、文化、政治等环境影响,以及艺术如何反映社会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斗争。

通过它,人们可以深入挖掘出艺术发展的脉络和变化,研究艺术与当下社会的匹配程度,以及艺术在跨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力。

此外,艺术学理论还涉及到审美体验的管理。

它既要丰富审美的多元性,也要关注社会的文字、音乐、绘画等各种表达手段的审美。

它是一种把审美表达、把握、审美体验以及艺术接受等多方面结合在一起的复杂和综合的活动。

它以表达、分享和解析艺术为主要任务,用其中的理论和方法,改善审美质量,提升艺术发展水平。

艺术学理论是艺术世界里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在当今社会,它在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艺术史、艺术审美、艺术研究、艺术创作、艺术实践等。

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艺术的实践,探究艺术的本质,从而支撑艺术创作和表现,激发人们的艺术审美,让我们在艺术世界里体验多彩的审美快感。

艺术学理论知识体系(五)

艺术学理论知识体系(五)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艺术学理论知识体系(五)
一、艺术家 (一)特点 1.有不同分工,同一作品,不同分工的艺术家展现出不同的效果 2.为艺术献身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爱 3.丰富的想象力 4.卓越的创造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 5.艺术家必须掌握专门的专业技能和艺术语言 (二)艺术家与生活 1.创作客体:社会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1)观察生活对艺术的二度创作十分重要 (2)艺术家对生活的观察有直接和间接两种 2.创作主体:艺术家 (1)艺术家属于一个时代和民族 (2)也与艺术家本人的实践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三)才能修养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除了需要艺术家具备一定的 才能之外,还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同样,需要长时间的社会生活和 实践经历。 二、艺术创造 艺术家运用艺术语言和艺术手法技巧,通过体验、构思、传达三 个环节,将生活体验转化为艺术品。三个环节相互融合缺一不可。
1.场域、集体无意识 2.同时代作品有相同的时代特征 五、艺术流派 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 近的艺术家形成的艺术派别。 1.自觉形成的:有宣言、纲领、主张( “达达主义” ) 2.不自觉形成的:没有宣言组织和纲领( “威尼斯画派” 、 “边塞诗” ) 3.后世批评家归纳的:艺术家们本身没有计划和意愿( “建安文学” ) 六、艺术思潮: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与思想有关的艺术潮流 1.区别于艺术流派,但有些艺术流派可以成为艺术思潮 2.结构主义&解构主义 七、艺术作品的层次(言象意) (一)艺术语言 1.表现手段 2.是艺术作品的基本构成 3.自身有艺术价值(镜头语言、舞蹈语言) (二)艺术形象:用艺术语言表达的内容 1.视觉形象 2.听觉形象 3.文学形象 4.综合形象(戏剧影视等综合艺术形象) (三)艺术意蕴

艺术学理论及内容

艺术学理论及内容

艺术学理论及内容基本简介艺术学理论是对艺术门类的综合性论述。

艺术的门类很多,形式、样式和题材、体裁的纷繁决定了它的多样性,并不断地推陈出新。

在⾳乐,美术、舞蹈,戏剧与戏曲、电影与电视以及曲艺与杂技等艺术门类中,如何对创作,设计、表演、演奏的纷繁现象作整体性的观照,区别其个性与共性,将其共性归纳和构建完整的体系,解释艺术的性质与特点,艺术的发⽣与发展,艺术的功能和社会作⽤,艺术在⽂化中的定位,以及艺术⾃⾝的种种问题,使之纳⼊⼈⽂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轨道,是艺术学科的主要任务。

本学科与相邻的⼆级学科,诸如⾳乐学,美术学、艺术设计学、舞蹈学、电影学、⼴播电视艺术学、戏剧戏曲学等都有业务范围学科研究范围:艺术学的研究分成若⼲分⽀。

除艺术原理外,有中外艺术史、艺术美学、艺术评论、⽐较艺术,艺术分类学。

艺术形态学、民间艺术学、艺术⽂献学、艺术教育学、艺术管理学等;艺术与多学科的结合,有许多带有边缘性质和交叉性质的分⽀学科产⽣。

如艺术⼼理学、艺术伦理学、艺术⽂化学、艺术社会学、宗教艺术学、艺术考古学、艺术经济学、艺术市场学、艺术传播学、⼯业艺术学、环境艺术学等。

艺术学研究与各个⼆级学科的专业史、专业理论及其有关的专业美学等接近。

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同有异,互为补充。

艺术学的分类研究是在整体构架中的局部,是综合研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课程设置基础理论课:艺术⼼理学,艺术⽂化学及相关技法和理论课。

等;研究⽅向主于课。

主要相关学科:哲学,美学,社会学,⼼理学,民族学,教育学,历史学以及⾳乐学,美术学,艺术设计学,舞蹈学,电影学,⼴播电视艺术学,戏剧戏曲学等。

研究⽅向1. 艺术发展史论2. 艺术⼈类学3. 中外艺术⽐较研究[1]。

艺术学的理论与方法

艺术学的理论与方法

艺术学的理论与方法
艺术学的理论与方法是指研究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的学科体系,包括对艺术的定义、分类、理论和审美价值的探讨,以及研究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艺术学的理论主要关注艺术的本质、目的和特点,探讨艺术与其他领域的关系,分析艺术作品的内在结构和意义;艺术学的方法主要研究艺术创作的过程和技巧,包括创作的理念、形式和材料运用等。

在艺术学的理论领域,常见的研究方向包括美学、艺术哲学、艺术史、艺术批评等。

美学研究探讨艺术的审美价值和美的本质,分析艺术与审美经验的关系;艺术哲学关注艺术与哲学的交叉领域,研究艺术的存在和意义;艺术史研究探讨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流派和发展;艺术批评分析艺术作品的质量和评价标准。

在艺术学的方法研究中,常见的方法包括实践性方法、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实证研究等。

实践性方法是通过实际艺术创作来探索艺术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如艺术实验、创作手册等;文献研究主要通过研究艺术理论和批评文献来探讨艺术的理论问题;调查研究通过挖掘艺术创作的社会背景和影响来分析艺术创作过程和环境;实证研究通过实际数据和案例研究来验证和分析艺术理论和方法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艺术学的理论与方法是研究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的学科体系,旨在探索艺术的本质、目的和特点,并研究艺术创作过程和艺术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1301艺术学理论

1301艺术学理论

1301艺术学理论一、学科概况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是艺术学门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学科旨在研究艺术的本质、特征及其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其研究方法是将艺术作为一个整体,侧重从宏观角度进行研究,通过各门艺术之间的关联,揭示艺术的规律和本质特征,构建涵盖各门艺术普遍规律的理论体系。

艺术学理论研究历史悠久,自我国的先秦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时期业已开始,但始终分布于不同的研究领域中,未体现出研究的系统性和专门性。

美学诞生后,艺术学理论研究在美学中被涉及最多。

19世纪末,鉴于美学研究对象不能包括所有的艺术现象,德国学者康拉德·费德勒主张将艺术学从美学中划分出来。

1906年,德国学者玛克斯·德索出版枟美学与一般艺术学枠,并创办枟美学与一般艺术学枠杂志,标志着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更确立了艺术学理论的基本地位。

这种主张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响应。

中国学者最早于20世纪初致力于该学科的专门研究,代表人物有宗白华、滕固、马采等。

艺术学一经诞生,就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发展,既表现出时代性,又表现出民族性。

我国于1997年设立艺术学学科,1998年设置艺术学博士点,这些进展标志着中国艺术学学科建设的新起点。

经历10余年发展,艺术学学科逐渐契合了当代艺术发展的趋势,不仅给新兴学科提供了凝练和聚合的平台,自身也取得了长足、持续的进步,为本学科宏阔的视野和触类旁通的认识论、知识论、方法论、实践论、问题论建设奠定了基础,为探讨和发现艺术本质、特征及发生与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铺平了道路。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调整学科目录,将原艺术学一级学科升为学科门类,艺术学理论成为一级学科,标志着本学科已进入一个新的重要发展时期。

当前我国的艺术学理论研究,应在继承、借鉴中西方艺术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构建起多层次、多角度、开放性的当代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并使扎根于民族传统的中国艺术精神得以高扬,推进中国艺术文化实践的多元探索,繁荣中国和人类的艺术生态文明,引领提升国民的艺术文化素质。

中国艺术学与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中国艺术学与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中国艺术学与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国艺术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礼乐之学。

在中国古代,礼乐被视为维系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的重要方式,因此,在礼乐的探究中包含有对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的探究与沉思。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艺术形式逐渐进步成独立的学科,形成了中国古代艺术学的雏形。

中国艺术学的传承主要可以追溯到宋明理学和唐宋理学。

宋明理学提议艺术与儒学的结合,认为艺术的价值在于能够传达儒家的思想和社会伦理道德。

唐宋理学则强调审美意趣和人性化的观点,认为艺术应该以人为本,追求个人情感和审美的共鸣。

这些学说为中国艺术学的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艺术学的进步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主要的学派,如宋明理学、明清美学、近代艺术指责学派等。

宋明理学重视对艺术人文精神的追求,提出“天人合一”的审美观念,认为艺术应该体现自然之道和天人之道的统一。

在宋明理学的影响下,中国传统艺术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领悟,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干系。

明清美学在宋明理学的基础上,对艺术的审美价值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究与谈论,提出“典雅”与“高古”这两个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观点。

明清美学强调通过家喻户晓的方式传播艺术,提倡以平凡匹夫的审美为主导,为了让艺术真正融入生活。

近代艺术指责学派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艺术学的现代化,其中包含了艺术哲学、艺术史和艺术探究方法等内容,推动了中国艺术学的学科体系的完善和深化。

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不息探究的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平衡”思想对于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和平衡的观念是指精通不同因素之间的干系和协调,通过统一双方冲突对立面,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

这种思想在艺术创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中国画中,通过运用“四气”和“五丙”的表达方式,追求画面的整体平衡与和谐。

此外,中国艺术学理论体系还包含对艺术形式、艺术审美、艺术产生和艺术意义等方面的探讨。

总结而言,经历了漫长的进步过程,形成了丰富而奇特的理论体系。

准确认识“艺术学理论”的五个内涵体系

准确认识“艺术学理论”的五个内涵体系
一 知 道“艺术 学理 论”的历史 体 系 、
知 道 “艺 术 学 理 论 的 历 史 体 系 :明 确 和 明 白 艺 术 学 理 论 有 自己 的 兴 起 +事 实 存 在 与 价 值 +变 迁 内 涵 +历 时 性 研 究 等 方 面 的 系 统 性 内 涵 ”。
基 于 从 “历 史 ”视 角 讨 论 的 目 的 ,一 是 寻 求 知 道 为 什 么 会 有 “艺 术 学 理 论 ”学 科 之 出 现 ,也 就 是 要 在 时 间 与 行 为 上 清 楚 “艺 术 学 理 论 ”是 哪 来 的 ,以 及 “艺
误 识 等 问 题 ,提 出 和 论 析 从 历 史 、理 想 、学 科 、功 能 、价 值 “五 个 体 系 ”-tTs. ̄ i&iY.“艺 术 学 理 论 ”
学 科 的 特 质 、内涵 与 作 为 取 向 ,力 图基 于 更 新 性 认 识 有 效 建 构 和 把 握 “艺 术 学 理 论 ”学 科 。
为 什 么 会 有 “艺 术 学 理 论 ”学 科 之 出 现 ? 对 此 问 题 的 回 答 ,至 少 可 以从 学 理 逻 辑 与 事 实 逻 辑 两 个 方 面 获 得 认 知 。
从 认 识 “艺 术 文 化 ”存 在 与 价 值 的 学 理 逻 辑 上 看 ,正 式 的 “艺 术 学 理 论 ”学 科 之 名 在 2011年 出 现 , 既 是 艺 术 学 内 在 兴 起 的 一 个 “自然 ”事 件 ,也 是 艺 术 学 的一 个 “学 科 思 想 意 识 觉 醒 ”的 意 义 事 件 。从 本 体 上 而 言 ,“艺 术 ”称 谓 本 身 就 是 一 个 事 物 “类 属 ”的 “共 性 ”理 解 和 遵 循 之 概 念 与 观 念 。 恰 如 “人 ”是 对 “自然 性 别 ”的 女 人 、男 人 与 “社 会 性 别 ”的 博 士 、经 理 、主 编 、校 长 、警 察 、主 席 等 角 色 人 的 称 谓 。既 然 人 们 已经 确 认 有 “艺 术 ”这 种 文 化 存 在 ,那 么 ,艺 术 文 化 或 艺 术 学 学 科 就 会 有 自己 内在 规 定 与 指 向 的知 识 体 系 、学 科 体 系 、学 术 体 系 、话 语 体 系 和 个 性 体 系 ,这 也 就 是 “艺 术 学 理 论 ”学 科 产 生 的 必 然 性 学 理 逻 辑 。 再 历 时 地

向下兼容艺术学理论体系

向下兼容艺术学理论体系

向下兼容艺术学理论体系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艺术领域也在不断地发生变革和创新。

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艺术形式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理论体系。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向下兼容艺术学理论体系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向下兼容艺术学理论体系,指的是在保留传统艺术理论基础上,结合现代艺术发展的趋势和特点,进行合理的补充和完善,保证艺术学理论的连续性和发展性。

众所周知,艺术学理论是指对艺术形式、审美对象等进行分析和研究的知识体系,它包含着艺术的观念、概念和理论体系,是艺术创作的指南和支撑。

那么,向下兼容艺术学理论体系的意义何在呢?首先,它保证了传统艺术理论基础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使得艺术理论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

其次,它解决了艺术创作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指导创作者按照自己的审美趋向和艺术追求进行创作。

最后,它丰富了艺术学理论的内涵,适应了当代艺术的需求和发展方向,使得艺术学理论更加全面和完善。

那么,如何进行向下兼容艺术学理论体系呢?首先,我们应该回归传统艺术理论基础,重新审视传统艺术形式的特点及其历史发展演变过程。

其次,结合当代艺术发展的趋势和特点,进行理论创新和延伸,逐步构建更加系统和完整的艺术学理论框架。

最后,通过实践的验证和检验,不断完善和调整理论,使得其更符合当代艺术的需求和实际创作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向下兼容艺术学理论体系并不意味着完全牺牲传统艺术理论基础,而是在保留其重要部分的前提下进行补充和完善。

我们应该看到,传统艺术理论基础是当代艺术发展的重要支撑,它包含着丰富的艺术思想和精神财富,需要我们去挖掘和传承。

总的来说,向下兼容艺术学理论体系对于当代艺术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只有保持艺术学理论的科学性和连续性,才能够推动艺术创作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关注艺术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借鉴古今中外的艺术思想和理论,不断完善和创新艺术学理论体系。

“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

“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

“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的初步构建[摘要]2012年第八届全国艺术学年会暨“艺术的演进”学术研讨会于10月20日至10月22日在河南大学召开。

与会者就艺术学科的演进与建设、中华艺术的传承与传播、艺术研究及其当代转换、宋代艺术及其传承传播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内容涉及“艺术学理论”这一学科的研究体系、理论支点、研究视野。

可以认为,此次会议的研究内容初步搭建了自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确立把艺术学列为一个独立的门类,将艺术学理论升级为一级学科以来,“艺术学理论”这一学科的学科体系。

[关键词]艺术学理论;学科体系[中图分类号]jo-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 (2012)06-0072-032012年10月20日至10月22日,由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大学艺术学院、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教育部名栏工程“艺术学研究”学术委员会、《艺术百家》杂志社、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2012年第八届全国艺术学年会暨“艺术的演进”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召开。

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副司长陈迎宪、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耀、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等出席了开幕式。

来自全国五十余所大学的一百九十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与会学者以“艺术的演进”为主体,围绕以下四个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讨论。

一、艺术学科的演进与建设学科建设关乎学科命脉,为历次艺术学年会的核心话题,此次亦不例外。

全国艺术学学会会长、东南大学凌继尧教授从艺术学理论的基本队伍、艺术学理论的学术成果、学会所属专业委员会的活动、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竞争四个方面回顾了艺术学理论一年来的学科进展。

同时特别指出艺术学理论的内涵建设的问题。

艺术学理论的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数量,在艺术学的5个一级学科中均居第一位,这对艺术学理论的内涵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有两个问题应该引起学科的重视。

一是把艺术学理论等同于各种门类的艺术理论,这种做法是不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学理论体系“艺术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的出现与逐渐为学界承认,是最近几年中国学术发展进程中一个令人瞩目的亮点。

以艺术为研究对象的“艺术学”一直是实际存有的,在这个领域里,包括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各具体门类的理论构架与专门研究,如果以早期儒家和道家经典以及汉代学者对这些经典的演绎为起始,在中国至少已经有将近两千年历史,即使就现代形态的艺术研究来说,也有上百年历史。

但我们看到,近年里这个学科内部还出现了一个专门从事以“艺术学”为名称的、在具体门类研究如戏剧学、音乐学等之外的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群体,这才是艺术学作为一个具有内在整体性的独立学科门类之出现的标志性的变化。

这个被命名为“艺术学”的学科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具体门类研究,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是超越于各具体艺术门类之上的艺术的整体。

换言之,它所研究与探索的,应该是所有被称之为“艺术”的对象的本质特征及其共通规律。

不过,因为各不同门类艺术的差别如此之大,我们是否有可能从不同门类的艺术对象中寻找到这样一些规律,以完成“艺术学”的建构,并不是无可质疑的。

至少在两个方面,作为所有艺术门类研究之基础的“艺术学”还需要回应这些质疑。

作为一个新的学术领域,这个正在建构中的艺术学理论体系自身需要有其完备性,它必须能够自洽,舍此就无从称之为一个理论体系,更谈不上学科的建设与成熟。

不过更严峻的问题在于这个理论体系如何能够切合各具体艺术门类的实际,当艺术学试图涵盖那么多艺术门类,它必须处理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戏剧在内的如此复杂的精神活动时,这个理论体系、构成体系的概念、范畴,包括其中关键性的理论表述,如何能够对每个艺术门类都适用?进一步的追问是,既然我们试图把艺术看成一个整体,寻找适用于所有艺术门类的共通规律,那么,艺术是不是确实能够视为一个整体?不同门类的艺术现象之间,是否确实可能寻找到共通的规律?如果我们将“艺术”视为一个单一的具有内在整体性的对象,它们相互之间应该有的关联是什么,有哪些共通的东西,比如说,音乐和美术之间有什么共性,戏剧与影视之间有哪些共性,这些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细心研究的问题。

而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作为独立学科的“艺术学”才有其成立的可能。

所以,艺术学建设的根本问题,就在于它的理论应该是能够“向下兼容”的,即能够有效地覆盖包括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所有艺术门类的实际内涵。

在这样一个理论体系里,不同门类的艺术实践不但仅是一些用来反证理论之无比准确的例子,它们应该是构成理论共有的经验基石。

真正的困难也正在此,这样的艺术理论,对从事艺术学研究的理论家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它所阐发的艺术学原理既需要顾及所有艺术门类,符合具体的艺术门类的实际,它同样还要适用于理论学科本身的要求,能够兼容各个学科。

我们切不可低估了建构这样一个艺术理论体系所面临的挑战。

困难还不限于此,一个不无偶然却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在于,当前从事艺术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这个学术群体,多数并不拥有各门类艺术研究的学术背景,恰如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的“艺术学”需要在“文艺理论”与“美学”这两个早就已经自成体系的学科的夹缝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艺术学”研究群体主要从中文系从事文艺理论的学者分化出来,加上少量哲学系从事美学研究的学者,真正有各具体艺术门类研究背景的学者,反而成为其中的另类。

正因为这个群体多数在具体门类艺术研究的经验积累方面有明显的局限性,如何从原有的学术背景成功转型为“艺术学”这个新的学术领域的专家,就成为这个学科发展、成熟并最终走向独立的关键。

与之相关,“艺术学”研究既脱胎于且深受已经发展多年的文艺理论体系的影响,这个正在形成中的“艺术学”理论体系既然不能满足于仅仅简单地将原有的文艺理论体系中的文学例子换成其他艺术门类的例子,那么,它如何从主要总结与归纳文学现象之规律的理论体系,转化成为总结归纳包括文学之外所有门类艺术的基本规律的学问,进而,如何能够有效地超越各门类艺术对象的千差万别的表象,从如此复杂的对象中提炼出适宜于描述门类艺术的共同规律,就成为所有从事“艺术学”基础研究的学者们必须面对的挑战;而缺乏具体门类研究背景的学者如何能够有效地应对这个挑战,就更显其难。

在理论上,成熟的艺术学原理应该是基于各具体门类艺术之上的更为抽象的理论。

如何实现哲学的形而上的抽象是一个方面,从什么基础上完成这个抽象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不能否认,艺术学的理论建构能够有两个路向,其一是从下往上走的路径,通过对各具体门类的研究,再进一步总结出一些更基本的规律;还有从上往下走的路径,从一般的规律,延伸到各具体门类。

当前我们的艺术学建设,主要是在后一条道路上努力。

这条道路所可能遇到的主要障碍是研究者对艺术的技术手段的隔膜。

有很多关于艺术的学科分类,在作者看来,艺术,从它的历史发展和现实的境况来看,主要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关乎心智的,一类是关乎身体的。

以美术为例,绘画水平的客观标准是什么?绘画是人们控制自己的手的水平,包括书法在内,书法家的书法水平的身体衡量标志之一是对自己手的控制水平,广义地推论,就是人控制自己身体的水平。

同样,舞蹈、音乐和戏剧表演都关系到人对自己身体的控制。

为什么艺术家必须从幼年就开始接受系统的训练?无非就是要通过训练,培养人们掌控自己身体的水平,使之能够灵活自如地使用自己的身体,达到想要达到的表现目的。

所以身体的训练在各艺术门类里都是最基本的训练,相关身体的技术也是艺术领域中最重要的技术。

艺术不但仅是身体的技术表现,还需要心智。

导演的工作不需要经过身体的训练,他需要的是心智的训练。

同样,从事文学作品创作也不需要身体的训练。

但心智不是艺术的全部。

我们知道在绘画领域内现代艺术出现之后发生的变化,美术家作为一个艺术群体,他们身体上的优势正逐步转化为心智的优势,后现代艺术尤为如此。

所谓观点艺术之类的出现,就意味着社会对艺术的认知与评价,正在从以技术为核心转向以心智为核心。

后现代艺术正在消解艺术中身体的重要性,因为后现代艺术在刻意抹杀身体的训练在艺术中的重要性,将心智的作用提升到身体之上。

如此一来,对身体长期刻苦训练的价值就受到了质疑,艺术中表现技法的作用进而也遭到质疑。

没有身体为基础的技术为度量,艺术优劣的标准就混乱了,离开技术的标准,所有艺术的标准就完全被相对化了,标准就所以而崩溃。

近代以来艺术的崩溃和美的崩溃,就在于所有技术标准都被这个时代的主流趣味所抹杀。

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人们持续强调心智对于艺术的价值而忽视身体对于艺术的价值,似乎人们完全不需要经过任何身体训练就能够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艺术家们满足于谈论他们有多么丰富独特的经历,有多么深刻的感受,似乎这才是艺术创造最重要的因素。

就有如一个缺乏充足的表演才能的演员,致力于某些奇思异想的创作和所谓思想文化内涵的发掘,其实仅仅为了掩饰身体与技术表现水平的缺陷,当艺术家们都以此为追求时,艺术的堕落也就可想而知了。

艺术是心智和身体两方面的结合。

作者之所以要强调这个点,是因为人们从文学角度或者从哲学角度出发研究艺术,很容易过度强调心智的重要性而忽略了技术和身体,这样建构的艺术学很容易成为一部只关乎心智的艺术学,成为一部忽略身体的艺术学,或者很少涉及到身体的艺术学。

在当前所见的各种艺术学概论中,我们经常认真地讨论艺术创造过程中想象、创造、灵感的重要性与价值,却很少涉及到每一门艺术的实际,忽视了从事每门艺术的创造都需要经历严格的技术训练,需要艺术家以身体的特殊水平为基础的技术手段。

艺术基于技能,每门艺术都基于一类特殊技能,而技能在艺术理论里面往往被忽略,最多仅仅被看成一种次要的因素。

作者认为这不是一个好的趋势。

对人类来说,对人类的艺术来说,离开了身体,离开了技术就什么都不是。

坦率地说,我们现在的艺术学理论体系远远未能充分考虑到技术在各门类中的重要性,而把音乐、美术、舞蹈和戏剧的创造等同于文学的创造,仅仅局限于文学的或哲学的层面去讨论优秀的艺术作品的价值,忽略了在艺术的起源与发展进程中技术发展的意义。

这是我们的艺术学研究群体主要来源于中文系的文学理论研究者,艺术学从文学理论中衍生出来的现实境况带来的与生俱来的缺陷。

进一步说,艺术学当前存有的缺失,根子在文学理论中就已经种下,只不过当这个理论架构的缺失转移到音乐、美术、戏剧等领域时被放大了。

其实技术对于文学也很重要。

回头我们还能够对中文系的文学理论作进一步反省,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中文系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理论,因为我们缺少那些真正能告诉我们小说是怎么写的、诗歌是怎么写的之类的理论书籍,几乎所有文学理论书籍都满足于玄学的空谈。

最近坊间有一本新书,叫《步步为营》,是好莱坞的编剧理论,给作者很多触动。

作者在中国戏曲学院的戏曲文学系担任一年多系主任,感受最深切的问题是,在这个以培养戏曲编剧为主要目标的系里,包括中央戏剧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同类的系科里,没有人真正在一步步地教学生写戏的技术,因为我们没有基于技术的像《步步为营》这样的编剧理论著作。

我们不把文学创作看成是一门技术。

其实就在文学这样一个最关乎心智的领域里,技术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

我们只知道创造的重要性,只知道想象的重要性。

所以我们的编剧课,不是在告诉学生怎样一步一步地开始学会写一部戏,仅仅反复强调要去深入生活,然后告诉你要有想象力,要有创造性等等。

如果一个从事舞蹈、绘画和音乐教育或者戏剧教育等的学校,整天仅仅在教你如何去想象,教你怎么寻找灵感和创造等等,它不可能培养出任何一位最起码的艺术人才,文学,在一定水准上也是如此。

当然作者并不想把这个观点推向极端,也不想否认心智对于艺术创造的意义与作用。

仅仅说艺术学理论应该充分考虑到技术的重要性,这恰恰是当前艺术学研究领域的发展瓶颈。

作者以前写过一篇为《身体对文学的反抗》的文章(《读书》2006年第4期),引起很多同行注重,因为文章里谈到这样一个问题,很多年来,我们的戏剧理论忽视了身体的功能,遮蔽了身体的价值和重要性。

基于同样的思想,作者认为一个好的艺术学理论体系应该充分考虑到如何避免这个偏颇。

这样做很困难,从身体的角度出发建构的艺术理论体系很难,不过这恰恰是我们应该去做的事。

最后还需要提及,一个中国学术群体建构的艺术学体系,有必要考虑如何将这个体系建立在丰富独特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材料的基础上,而中国经验和中国材料,往往是我们的理论中所短缺的。

长期以来,我们几代艺术理论家对西方艺术的了解远远超过了对中国艺术的了解,甚至能够说,对一些西方二流画家和戏剧家的了解,都要远远超过对中国最优秀的画家和戏剧家的了解。

对于中国传统历史上最优秀的艺术家和他们的艺术成就及观点,理解与认知都严重不足。

所以,人们从事艺术理论的研究,即使在考虑艺术各不同门类时,用以论证的也多是西方的艺术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