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阅读能力
阅读力教师持续成长的阅读素养

当下教师阅读越来越受关注,许多教师身体力行地将阅读落到实处。
然而在与广大教师接触、交流中,笔者发现中小学教师普遍缺少概念能力和理论,阅读中经常无法理解概念,更无法将理论和自己的教育教学相结合思考,导致不少教师的论文深度不足,经验总结的文章偏多。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比较缺阅读能力,且更可能是他们缺少阅读力。
阅读能力并不是阅读力,阅读能力是能够从阅读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而阅读力是持续让教师发挥这种能力的一种素养。
在核心素养时代,中小学教师也面临阅读价值观、阅读的品格(习惯)和阅读能力的系统建设问题。
一尧中小学教师阅读力的形成困境要清楚什么是阅读力,其实还需要从“阅读是什么”开始理解。
但“阅读是什么”,又取决于书是什么。
一个教师只有真正明了读书是读什么,才会爱上读书。
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对阅读有误解,归根结底是中小学教师对书是有误解的。
笔者在与一些中小学教师的交流中发现,他们认为,书是一种工具,是知识的来源;书可以解决问题,可以扩展知识面;书也可以是一种娱乐。
这些看法有的是关于书的性质,有的是关于书的作用和价值。
但他们很少问这样的一个问题———书是怎样来的?大家眼中的书,都是书形成之后的形态,而真正的书,是包含它的形成过程。
读书,不仅仅是读书的最终呈现,更应该读出书的形成过程。
这里笔者想用一个冰山模型来做类比。
冰山之上是我们看到的书,冰山之下是书的形成过程,而承载冰山的水,才是书形成的背景或环境。
读书不仅仅要读“冰山”之上的内容,还要读出“冰山”之下的内容,还有“水”的内容。
这就是书中没有直接讲的,支撑书籍的智慧。
一个读者,要深入书的内核去读书,才是真读书、真阅读。
这种真阅读,更具体说是借助书的核心概念,进入原理中去读。
能读出书的原理,才能真正促进人的精神发育。
如果说阅读是对书的深入读、本质读,那么就必须要求教师具有阅读力。
所谓的阅读力,就是持续产生这种阅读能力的素养,包括对阅读的价值取向、阅读的习惯和阅读的能力。
浅谈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及培养

浅谈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及培养作者:夏美娜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21期摘要:阅读能力是有效学习与适应生活的关键能力,阅读能力的构建是复杂的循环历程,需要认知、技能、情意的统整交融,教师必须系统的教导有关阅读的知识、方法、技巧,经由适当的累积与循环往复,才能养成有效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能力重要性培养阅读是个复杂的行为,需要从多角度来探索它。
有关阅读多元角度的探索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仍然持续进行中。
阅读能力的要素主要包括:认读、理解、记忆、分析、综合、速读、应用、评价、创造。
阅读能力的检测内容包含阅读能力和阅读知识、以阅读能力为核心。
现笔者就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及如何培养谈些粗浅看法。
一、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在全国推进语文大阅读的热潮中,阅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良好的阅读能力是今后学习与生活成功的关键。
[1]1.阅读能力是有效学习与适应生活的关键能力随着二十一世纪高科技时代的来临,阅读更加重要。
强调知识经济与终身学习的今天,阅读能力成为人类获取资讯,适应生活最重要的能力。
无论是从学习成就或生活实用的角度而言,阅读能力都是成功学习与生活的关键要素。
近年来,各国政府都面临着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问题,欧美国家常以其出版书籍量作为文化高低的指标,以阅读风气的养成作为国家文化的根基与施政的重点。
所以说,在这分秒变化的世界里,不想落伍,不要被淘汰,国家文化与国民素质的提升,阅读动机的激发,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能力的培养,都是重要的关键。
九年制义务教育新课程实施以后,语文领域的阅读取代读书更具有其重要意义。
他提醒我们除了课本还要重视课外阅读的延伸,除了教材,还要注意生活中的运用。
扩大了格局,延伸了范围,深化了语文教学的实质内涵。
语文是知识的载体,也是其他学习领域的触媒。
从学习的整体面向而言,语文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细腻的牵动学习脉络,使所有学科学习的基础,是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王国探索的罗盘,更是培养终身自学的关键能力。
阅读能力的定义

阅读能力的定义阅读能力是指个体通过阅读理解和理解书面材料的能力。
它是一种基本的认知能力,对于个人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意味着个体能够有效地获取信息、理解内容、分析推理、思考批判和表达观点等。
因此,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对于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
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基础开始。
在学龄前,家长可以通过给孩子讲故事、读绘本等方式,培养孩子对文字的兴趣和认知能力。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该注重阅读教育,让学生从小学习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如快速阅读、扫读、精读等。
此外,学校图书馆和课外阅读活动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图书资源和阅读指导。
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不断的实践和积累。
个体应该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天坚持一定的阅读时间,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书籍进行阅读。
通过大量的阅读,个体可以积累词汇量,提高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
同时,个体还应该学会做阅读笔记、总结归纳和提出问题,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阅读能力的提高还需要培养批判性思维。
在阅读过程中,个体应该保持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不盲从不合理的观点。
通过批判性思维,个体可以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种思维方式不仅有助于阅读理解,还可以培养个体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阅读能力的提高需要注重实践和应用。
个体应该积极参与各种阅读活动,如读书分享会、写读后感、参与辩论等。
通过实际的应用,个体可以将阅读能力转化为实际的思考和行动,提高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能力。
同时,个体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阅读,如阅读新闻、杂志、报纸等,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
阅读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能力,对于每个人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需要从基础开始,注重实践和应用。
通过不断的阅读和思考,个体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学习和工作的需求。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阅读教育,注重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为个体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阅读能力包括哪些要素?

阅读能力包括哪些要素?
阅读能力是阅读者对文章的阅读所应该具备的本领,包括对所阅读文章的感知、理解和鉴赏的能力,还包括阅读者对读物的正常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个性。
阅读能力应该包含以下要素:
一、认读能力。
认读能力是阅读能力的基础。
一般包括对文字符号的感知与辨识能力、识字量和认读速度。
它是以的识字量为基础的。
二、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
它主要包括:文章重要词语的理解能力、文章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理解、文章结构和表现形式的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和思想的理解。
三、鉴赏能力。
鉴赏能力是对文章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四、评价能力。
是指对阅读材料的思想内容、表现形式、风格特征等做出评判的能力。
五、活用能力。
是指阅读的迁移能力,能够举一反三,把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加以灵活运用的能力。
六、阅读技巧。
包括朗读技能、默读技能、速读技能、良好的阅读习惯。
什么是阅读

什么是阅读吸收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
”(叶圣陶)筛选与思考论:“阅读,就是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语言信息,结合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思考的过程。
”(章熊)领会—获取—认识论:“阅读文章是透过书面语言,领会其意义,从中获取思想和学习语言的活动程序,是人们学习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手段。
”(朱绍禹)构建意义论:“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
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阅读能力评估咨询委员会)上述不同的说法反映了对阅读的不同认识。
显然按现代解读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的解释,在读者、文本、作者,三者的关系中读者应该处在中心位置。
我们认为就语文教学而言,阅读的任务是:积累言语知识,理解、鉴赏评价文本;构建对生活和社会的认知,构建对学习活动的认知。
通过阅读行为的描述可以帮助大家对阅读有进一步的认识。
阅读行为的描述阅读是能动和复杂的过程,包括多种不同的行为。
读者通常在开始时对文本形成初步的看法,然后搜索自己关注的信息。
按照这种最初看法,读者与文本发生逐级递增的互动,包括理解、解释和评价他们所读的文本。
他们借助以前的阅读体验和以前的知识,对文本将要表达的内容形成假设,随着阅读的继续,他们修正最初的看法和修正和补充自己的知识基础。
读者不断取得新的理解并把它们融入到正在进行的理解建构过程当中。
好的读者会注意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过程,认识到文本中不合理的东西,利用一系列策略增进理解。
好的读者还能对文本的优劣做出评价,这种评价能够影响自己对文本各层面内容的“吸收”,决定自己的态度或行为是否受到影响,并根据阅读的目的(兴趣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应用性阅读)和情境(阅读的环境、时间、阅读者的状态等),来调整自己的阅读策略。
好的读者能够利用从文本中学到的思想和信息,扩展他们对主旨的思考,从事特殊的任务,或者从读过的内容得出某种结论或进行总结。
优化阅读测试题精准测试阅读力———“五层次阅读能力”模型简介

阅读教学与阅读测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两翼。
两翼用功使力协调一致,“阅读能力”才能振翅高飞。
尤其是阅读测试,我们认为,一套好的阅读能力测试题,能使不爱阅读、不善思考的学生变得爱阅读、会思考;反之,一套不好的阅读能力测试题,能使爱阅读、善思考的学生变得不爱阅读、不会思考。
而30多年(从我1982年离开小学算起,已经过去了35年)未曾改变的阅读测试题,基本属于“不好的”。
这类阅读测试题大抵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部分。
课内阅读就是用课文(或片段)作为情境材料;课外阅读则是用课外材料———一篇(段)既无作者也无出版单位更无发表时间(我称之为“三无产品”)的文章———作为情境材料。
这些情境材料后面有哪些考题呢?课内阅读的考题无非是“1.按原文填空。
2.找近义词(或反义词)。
3.找比喻句(或排比句、拟人句、中心句)。
4.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5.说说你对某句话的理解”等等。
这些题考的是什么阅读能力呢?“1”考查的是记忆力(背诵或默写);“2”是简单的词句理解(严格地说不是阅读能力,因为某词的“近义词或反义词”离开此情境材料也基本一样);“3”是检索能力(或简单的理解区分能力);“4”是概括能力;“5”是理解力(或解释说明、或分析、读出言外之意)。
虽然后两题考查的是阅读能力,但是,由于情境材料是课文(或片段),这些题都在课堂上训练过,因此,这些貌似对阅读能力的考查,其实都是在考查记忆力。
用学生熟悉的课文作为试题情境材料,不论什么样的考题都会“异化”为记忆力,后果则是课堂教学教师死教书、学生死背书。
再看“课外阅读”的题。
大抵也是这么几道:“1.将括号中不正确的字(或拼音)划去”(或某一个字,要求学生“查字典”,但又不让学生查字典,只让填空);2~5题基本与“课内阅读”一样,不赘。
这些题,“1”考的是识字能力,其他与“课内阅读”差不多。
但是,一方面,由于情境材料是“三无产品”,另一方面,由于题目粗糙陈旧,“阅读能力”的考查效果大打折扣。
现代文阅读的五大能力

现代文阅读的五大能力
整体感知能力、筛选信息能力、概括要点能力、形成解释能力、感悟鉴赏能力。
1.整体感知
指学生将文本作为整体,对文本内容有基本了解,形成整体感受,能够准确完整、简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表达的情感或写作目的等。
2.筛选信息
指学生能够关注文本的具体内容,根据要求,从文中找出明确陈述的一个或多个信息。
3.概括要点
指学生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能够整合信息后通过简单的推论找出文章中隐含信息,并提炼出要点。
4.形成解释
指学生能够利用文本信息,对文本中的关键词语、人物、行为、事件、写作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和观点等进行充分、合理的解释。
5.感悟鉴赏
指学生对文本由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能够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够初步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等。
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理解能力是指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包括: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或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图表、文字、视频等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等能力。
一、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或句子的含义词语和句子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正确理解文中词语、句子的含义,尤其是重要词语、句子的含义,是把握文章旨意的前提。
(一)考点剖析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所谓"重要概念”,指的是那些与文段的整体内容或要传达的主要信息密切相关的概念。
对于这些重要概念的理解是理解整个文段内容的基础。
文中的重要概念包括:(1)与写作对象或文段主旨密切相关的概念:(2)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特殊含义或深层意义的概念:(3)反映具体语境的概念。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所谓"重要句子”,指的是那些对文意表达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
文中的重要句子包括:(1)能点明主旨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语句:(2)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或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语句:(3)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4)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义的语句。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实质:一是将使用修辞手法形象化了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语言;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
(二)技巧点拨这里所说的语境不是单指平时我们所说的较为抽象的语言环境,而是包括文段内容的论述背景、词句所在的上下文等较为具体的语境。
从语境角度去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主要要学会联系上下文、联想文段背景、把握标点提示。
1.语境分析法(1)联系上下文在词句理解型题目中。
所考查的词语或句子的含义常常是对其本身的含义进行引申。
或是临时被赋予更为深刻的含义,这时必须通过将词语或句子放至整个文段中,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进行分析。
(2)联想文段背景每一个文段都有自己的写作背景,因此在解答词句理解型题目时,可结合相关背景知识来判断词语或句子的含义,也就是所谓的"由事及义的联想”."事”是与词句理解相关的种种事实,了解这些事实有助于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
英语阅读能力包含哪些-读哪些信息-重要性

英语阅读能力包含哪些-读哪些信息-重要性英语阅读能力包括:快速阅读理解能力;文章体裁辨析能力;文章结构辨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生词推测能力等。
想要做好英语阅读,这些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一、快速阅读理解能力在考试中,阅读理解是限时阅读。
它主要考查考生两个方面的阅读理解能力:一是快速阅读能力;二是准确的理解能力。
也就是说,考生在英语阅读理解过程中,阅读速度要快,理解的准确度要高,二者缺一不可。
二、文章体裁辨析能力英语中,由于不同文体的英语文章有不同的写作方法。
如果考生具备了识别英文文体的能力,能依据文体特征迅速抓住文章的要点,就会大大缩短阅读时间,提升理解效率。
三、文章结构辨析能力英语文章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一般说来,首先确定文章的主题句,即文章的中心,然后,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一中心来展开论述的。
中心句一般位于文章最前面,也有的位于文章末尾,还有的位于文章的中间。
有了文章结构的辨析能力,考生就能快速对文章进行全面、系统的掌握。
从而依据试题的不同内容或要求在不同的部位准确找到答案的依据。
四、归纳总结能力虽然绝大多数英语文章有中心句,但也还有些文章根本没有中心句。
如有些描述性的记叙就要求考生依据文章内容来归纳、总结出中心句。
目前高考中的英语试题总有 3~4 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这就要求考生一定要具有对文章的归纳、总结能力。
五、生词推测能力掌握一定量的词汇是进行阅读的前提,但运用各种英语知识推测生词的能力是考查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倘假设单词都不熟悉,也就无法阅读下去。
然而,并不是说,一定要把所有的单词都熟悉才干进行阅读。
事实上,阅读当中出现一些生词,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不仅英语阅读如此,就连本族语也是这样。
正因为如此,有些语言专家把阅读戏称为猜词游戏。
因此,考生在英语阅读理解过程中碰到不熟悉的单词时,要依据各种知识大胆地推测生词的意义,培养推测生词意义的能力。
2做英语阅读时要读哪些信息(1)读题干。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是学生在阅读时理解和解读文章内容的能力,对学生的发展和学习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学校和家长应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学校图书馆和课堂应该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包括各类图书、杂志和报纸等。
家长可以在家中建立起一个小型图书馆,让孩子随时能够接触到书籍。
另外,鼓励孩子在空闲时间阅读,并且与他们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和收获。
二、培养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基础。
学校和家庭可以通过制定阅读计划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例如每天安排一定时间供学生阅读。
此外,还可以推荐一些有趣有益的书籍给学生,并且定期组织阅读分享会,让学生有机会向其他同学介绍他们喜欢的书籍,并从中学习到更多阅读技巧和见解。
三、提高阅读速度和技巧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必要培养他们的阅读速度和技巧。
阅读速度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练习来提高,可以鼓励学生使用计时器来对自己的阅读速度进行评估和改进。
阅读技巧如注重理解文章的主旨、提炼关键信息、判断作者观点的能力,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和训练来实现。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策略,例如有意识地寻找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处理不同类型的文章等。
四、拓展阅读素材除了教科书和课堂材料,学生还应该接触更广泛的阅读素材。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选择一些与他们兴趣和爱好相关的书籍,例如科普读物、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等。
同时,互联网时代的学生也可以从各类优质网站和博客中获取丰富的阅读素材。
不过,在引导学生选择网络阅读素材时,教师和家长应该关注内容的可靠性和适宜性,避免误导和不良影响。
五、课堂教学中注重阅读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可以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阅读理解题目和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的信息、观点和意图。
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阅读、角色扮演、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能力的名词解释

阅读能力的名词解释
阅读能力是指个体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理解和处理能力。
阅读能力是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的综合体现,它包括阅读速度、阅读理解、阅读记忆以及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首先,阅读速度是指个体在单位时间内阅读的文字数量。
阅读速度的快慢与个体的语言能力、阅读经验、注意力集中程度等因素有关。
阅读速度较快的个体能够快速获取文本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其次,阅读理解是指个体对文本内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
阅读理解涉及到对单词、句子和段落的理解,并能将其整合成整个文本的意义。
高水平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帮助个体深入理解文本,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和知识。
此外,阅读记忆是指个体对读过的文本内容进行记忆和回忆的能力。
良好的阅读记忆能够帮助个体牢牢记住重要的信息和概念,以便后续的应用和发挥。
最后,阅读分析和评价是指个体对文本进行透彻分析,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准确评价的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分析文本的结构、逻辑和语言特点,个体能够准确判断文本的可靠性和意义,并对文本进行评价和批判。
综上所述,阅读能力是个体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理解和处理能力的体现,包括阅读速度、阅读理解、阅读记忆以及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良好的阅读能力能够帮助个体快
速获取信息,深入理解文本,扩展知识储备,并能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应用和发挥所学。
幼儿园阅读能力评定标准

幼儿园阅读能力评定标准
简介
本文档旨在提供幼儿园阅读能力评定标准,以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评估幼儿的阅读能力发展。
以下是一些关键要点和指标,用于评定幼儿园儿童的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评定指标
1. 识字能力
- 识别并熟悉常见的字母和音节。
- 能够辨认并阅读常见的简单词汇。
- 能够理解和运用基本的拼音知识。
2. 理解能力
- 能够理解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 能够回答基本的阅读理解问题。
- 能够根据图画或文字描述,推断故事细节。
3. 流畅度
- 能够流畅地朗读短句和简单句子。
- 阅读时,语速适中,停顿合理。
4. 阅读兴趣
- 具有对阅读的兴趣和愿望。
- 能够主动选择并独立阅读适合自己阅读水平的书籍。
- 对阅读材料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5. 阅读策略
- 能够运用基本的阅读策略,如预测、推断、回顾等。
- 能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目的的策略。
- 能够根据阅读材料的类型和难度,调整阅读策略的使用。
6. 阅读表达
-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感受。
- 能够通过绘画或写作等方式,表达对故事的想象和创造。
结论
通过以上评定指标,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可以全面评估幼儿的阅读能力发展,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支持措施。
这些标准旨在帮
助幼儿园儿童建立良好的阅读惯和基础,为他们未来的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阅 读 基 本 能 力

阅读基本能力积累性阅读:阅读之根什么是阅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中,首先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这句话说明阅读作为人类最普遍、最经常的一种社会活动,有着求知、开智、立德、审美等多重功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还建议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我们对阅读理论和阅读教学的研究,认为初中学生应掌握的阅读技能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理解、欣赏一篇课文的技能,包括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语句段落,领会中心意思,体会思想感情,了解课文思路,欣赏形象语言等项;二是根据不同目的选择阅读方法的技能,包括朗读与默读,精读与略读,快读与听读等项。
下面先谈阅读的基本方法,再谈阅读能力的基本层次,然后谈谈培养良好阅读习惯问题。
阅读基本能力一、积累性阅读:阅读之根朗读和默读,精读和略读,快读和听读,是从不同角度来区分的阅读的基本方式方法,是初中生应当逐步学会并熟练掌握的。
掌握方法不是目的,提高阅读能力才是目的。
阅读能力是一个立体的概念,纵向上分为若干层次,横向上涵盖几个方面。
20多年来关于阅读能力的研究还没有一致公认的结论,《语文课程标准》提到的有: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阅读学的研究,我们把初中生应培养的阅读能力分为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比较性阅读、鉴赏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六个基本层次。
创造性阅读无疑是最高的层次。
如果把对文本创造性阅读和运用的能力比做果实,它是由根、干(茎)、枝、叶供养和花朵孕育而成的。
本固才能枝荣叶茂,花繁果丰。
创造性阅读的根基是积累性阅读,它通常指以积累感性语言材料和自然、社会知识为基本目标的语文阅读。
这是形成以语感为中心的较高语文能力的最重要的基础。
什么是良好的阅读能力良好阅读能力的表现

什么是良好的阅读能力_良好阅读能力的表现*导读:什么是良好的阅读能力?良好的阅读能力是指孩子看书报的能力以及认真阅读的习惯。
在不同年龄阶段,它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小学阶段是培养儿童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要求他们能阅读比较浅显的适合其年龄特点的书报,在读懂,的程度上,只要求理解正确,不要求理解深透。
阅读能力是一个综合性的能力。
如果对它的结构加以部析,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读文字的能力。
小学阶段要求孩子们掌握三千左右常用字,做到会读(读准字音,认准字形,会使用汉语拼音进行标注,会区别多音字)、会写(笔顺笔划要正确,偏旁部首不能错.字要写得端正美观)、会讲(要准确表达字词的意义)。
二是理解能力。
理解词语、句子、段落和全篇文章的能力,这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核心。
不仅要求读得懂,看得明白,还能对文章进行分析综合,提纲掣领,分清主次,划分段落层次,并会概括段意和中心思想。
三是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一定数量读物的能力,即阅读的速度。
读书必须讲求速度,而速度又要与理解成正比。
四是使用工具书的能力,以扫除阅读中的文字障碍。
阅读时遇到不认识的字词、不理解的词义,可通过查阅字典、词典等,自己解决疑难间题。
另外,还有记录、记诵的能力;初步的分析、比较和鉴赏的能力;略读、浏览的能力等。
阅读是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
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
分朗读和默读两种,影响阅读理解的外部因素包括文字材料和情境的物理特点,材料的概括与抽象的程度;由外部确定的阅读目的等等。
影响阅读理解的内部因素主要是阅读者的知识基础。
培养阅读能力,对宝宝的生长至关重要。
家长和幼儿园都应注意宝宝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习惯,一般是指:边读边想,专心阅读的习惯;边读边圈、点、批、划、记的习惯:查阅工具书的习惯:经常看书报的习惯等。
一个好的习惯都会可以使孩子们受益终生,一个坏的习惯也可能会贻害终生。
所以就要十分的重视小孩子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阅读能力的重要性现代语文教学理论认为,阅读活动就是阅读者把读物的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把读物的思想变为自己的思想的一种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又是阅读者的大脑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比较、联想和想象的一种复杂的心志活动,还是阅读者同读物作者进行情感交流的复杂的情感活动。
培养阅读能力就是培养以心智为核心的综合能力。
要独立完成这种阅读活动,即把读物的语言、思维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思想,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比较、联想和想象,达到与作者的情感交流,对于中学生,还是有相当难度的,需要教师来帮助完成这项活动。
这种帮助绝非替代,是“授人渔”而不是“授人鱼”,即教给学生进行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如何让学生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并形成阅读的能力呢?我觉得应从下面三方面入手。
一、课前预习、指导质疑,培养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课堂上40分钟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课纲要求、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精心安排的,是合理的、饱满的。
课前预习对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成以及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
因此,一般说来,语文教师都会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应流于形式,需要教师给予精心指导。
首先是明确阅读目标。
以往,学生的课前预习,大多是一种漫无目的的散漫式阅读,这种预习的作用是有限的。
我这里说的课前预习是有明确的阅读目标的。
现代心理学认为,在学习一开始就将学习目标明确地告诉学习者,以引起他们的注意,远比那种学习前后自始至终都不知道学习目标的效果要好得多。
因此,在进行课前预习时,要指导学生根据单元教学要求、预习提示、课文重难点课后练习来理清阅读要点、确定阅读目标。
其次,指导阅读的方法。
阅读方法有多种,主要指导学生运用精读、速读、略读的方法,以便准确、迅速地获取有效信息。
第三,指导学生质疑。
这样做,一则可训练学生的独立学习、自主思考的能力,二则可提高他们的文字表达能力。
二、课堂教学,引导析疑,培养思维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学生在预习中,对课文有了自己的思考,但这些思考往往是混乱的,需要教师引导他们理顺思维、调整思维结构,形成新的思维方法。
阅读理解能力对于个人成长有什么意义

阅读理解能力对于个人成长有什么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阅读理解能力就像一把万能钥匙,能够开启无数扇通往知识和智慧的大门。
它不仅仅是在学校里应对考试的需要,更是我们在个人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
首先,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有助于我们获取知识。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来源丰富多样,书籍、报纸、杂志、网络文章等等,都蕴含着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
然而,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阅读理解能力,就无法从这些海量的文字中筛选出对自己有用的内容,更无法深入理解和吸收其中的精华。
比如,当我们阅读一本专业书籍时,若不能准确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述,就难以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当我们浏览新闻时,若无法读懂其中的内涵,就可能对时事产生错误的判断。
因此,只有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们才能高效地获取各种知识,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
其次,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
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当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时,需要去理解作者的逻辑结构、推理过程以及观点背后的原因。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思维会得到锻炼,变得更加敏捷、严谨和深刻。
通过不断地阅读不同类型、不同观点的文章,我们能够学会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拓展自己的思维视野。
而且,在阅读中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复杂的概念和问题,需要运用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去解决,这无疑会进一步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
再者,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也起着关键作用。
阅读优秀的作品可以让我们接触到丰富多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词汇用法。
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我们能够潜移默化地学习到如何准确、清晰、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当我们在写作或者交流时,这些从阅读中汲取的营养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使我们的表达更加流畅、富有感染力。
相反,如果阅读理解能力不足,我们的语言往往会显得苍白无力,缺乏准确性和逻辑性。
另外,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培养我们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
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或者他人的故事时,需要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作者或者主人公的情感和经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什么是阅读能力
什么是阅读能力?所谓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实践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联想、鉴赏和评判能力。
一般说来,阅读能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它是在长期的读书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同其他知识积累一样,阅读能力的养成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渐近过程。
通常所说的阅读能力,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感性认知能力,即对文章表面的理解能力。
读过一篇文章,能弄懂词、句所表达的基本意思,知道文章是什么体裁,写的是什么,能对所写内容进行复述。
应当明白,这种能力只是最低级的阅读能力,满足于此,是读不好书的。
二、内在关系的理解能力。
精读文章后,能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上的各种关系,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探求和把握语言的深层含意,善于捕捉作者在字里行间隐含的“言外之意”。
知道文章为什么这样写。
阅读如果不具备这种对深层含意的分析和把握能力,往往不能全面理解文章的中心,不能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是没有真正读懂文章。
三、鉴赏性理解能力,即评判能力。
能对文章作认真的评析,能考察其真实性,能判定是非曲直。
就是说不盲目读书,不迷信书本。
阅读时,能在全面理解作品的前提下,对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内容与思想感情作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不使自己的头脑成为作者(或其他读者)思想任意驰骋的跑马场。
能品味作品的优劣:看到佳处,能道出其中的高妙;发现缺陷,不为其错误迷惑。
既能鉴赏,又能批判,从而真正在阅读中增长学识。
四、创造性理解能力。
读过的东西经过思维的过滤,融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并能因此生出新意。
从阅读中生出新意,就是能活读书,跳出书本的局限,从书本中走出来。
对作品的理解能同现实生活相联系,把书本知识同自己掌握的知识相沟通,善于触发联想。
如读这篇作品能联想到以往读过的其他作品;见到这种技巧能想到另外的方法;学到这种知识,能联系到别的知识;由此种文体延及到多种文体;从书本上讲到的情景联想到自己感受到的某些情景,等等。
这样就能将死书本化为活材料,由旧知识生成新思想。
以上是对阅读能力作一简单的阐释,其中前两项属于初级阶段的阅读能力,后两项属于较高级的阅读能力。
应当说只有具备了较高级的阅读能力,才算真正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