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政水法》第三章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预防水害事故安全管理红线规定

预防水害事故安全管理红线规定前言水害事故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
为了确保水工程建设和运行的安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止和减轻水害事故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制定和执行《预防水害事故安全管理红线规定》是必要的。
本《预防水害事故安全管理红线规定》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水利安全管理工作的要求、维护公共利益,预防和控制水害事故造成的危害和损失,建立健全预防水害事故安全管理的法律制度,促进水工程建设和运行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而制订的。
法律法规1.《水法》《水法》是中国水利事业的基本法律。
该法有关内容包括:水的管理、水利工程建设、水的使用与保护、水利设施管理、法律责任等。
2.《防洪条例》《防洪条例》是为了贯彻《水法》的有关规定,加强防洪安全管理的,该条例有关内容包括:防洪组织、预报预警、治理河道、应急救援等。
3.《水利工程建设工程安全监督条例》《水利工程建设工程安全监督条例》是为了规范水利工程建设工程安全监督活动,防止因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公共安全造成威胁,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工程的安全监督,保障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的科学、有序、安全、稳定进行。
审查与评估在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中需要进行审查与评估,以确定是否符合安全标准。
1.安全评价安全评价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工程建设、运行和应急管理等环节进行评价,确保工程安全性的可行性和有效运行。
2.安全检查安全检查是指对水利工程的设施、设备、工艺、管理和救援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修复和改进。
3.安全监测安全监测是指持续性地对水利工程进行各项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等方面的监测,实时掌握工程安全状况和预警。
天气预报与监测天气预报和监测是预防水害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气象预报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降雨等不利情况,实施有效对策。
1.天气预报根据国家气象灾害和水利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采用全面、及时、准确的天气预报信息,开展准确的水害风险评估和决策,提高信息化应急管理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管理条例【关闭】【打印】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管理条例1991年6月28日国务院第八十七次常务会议通过1991年7年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86号发布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做好防汛抗洪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进行防汛抗洪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防汛工作实行<>的方针,遵循团结协作和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
第四条防汛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实行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
各有关部门实行防汛岗位责任制。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参加防汛抗洪的义务。
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是防汛抗洪的重要力量。
第二章防汛组织第六条国务院设立国家防汛总指挥部,负责组织领导全国的防汛抗洪工作,其办事机构设在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
长江和黄河,可以设立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该江河的流域管理机构(以下简称流域机构)负责人等组成的防汛指挥机构,负责指挥所辖范围的防汛抗洪工作,其办事机构设在流域机构。
长江和黄河的重大防汛抗洪事项须经国家防汛总指挥部批准后执行。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太湖等流域机构,设立防汛办事机构,负责协调本流域的防汛日常工作。
第七条有防汛任务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防汛指挥部,由有关部门、当地驻军、人民武装部负责人组成,由各级人民政府首长担任指挥。
各级人民政府防汛指挥部在上级人民政府防汛指挥部和同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执行上级防汛指令,制定各项防汛抗洪措施,统一指挥本地区的防汛抗洪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防汛指挥部办事机构设在同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城市市区的防汛指挥部办事机构也可以设在城建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所辖范围的防汛日常工作。
第八条石油、电力、邮电、铁路、公路、航运、工矿以及商业、物资等有防汛任务的部门和单位,汛期应当设立防汛机构,在有管辖权的人民政府防汛指挥部统一领导下,负责做好本行业和本单位的防汛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重点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重点解读
3. 防洪工程建设:防洪法强调了防洪工程建设的重要性。各级政府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 规划、设计、建设和维护防洪工程,提高水利设施的抗洪能力。
6. 法律责任:防洪法对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进行了明确的处罚规定。对于防洪工程建设、 维护和管理中的违法行为,以及不履行防洪责任、故意破坏防洪设施等行为,将依法追究责 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实施,为中国的防洪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指导原则。通过加强 防洪工程建设、完善防洪预警和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公众的防洪意识和应对能力,可以更好 地预防和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4. 防洪预警和应急救援:防洪法要求建立健全防洪预警和应急救援体系,及时发布洪水预 警信息,组织人员转移和疏散,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5. 防洪宣传和教育:防洪法强调了防洪宣传和教育的重要性。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强 防洪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公众的防洪意识和应对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重点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重点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是中国法律体系中的一项重要法律,于1997年11月发布实施。该法的 主要目的是和经济发展。
以下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的重点解读:
1. 法律适用范围:防洪法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防洪工作,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海岸、堤 防等水域及其周边地区的洪涝灾害防治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摘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摘选第四十八条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规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申请领取取水许可证,并缴纳水资源费,取得取水权。
但是,家庭生活和零星散养、圈养畜禽饮用等少量取水的除外。
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和征收管理水资源费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第五十三条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应当制订节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设节水设施。
节水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供水企业和自建供水设施的单位应当加强供水设施的维护管理,减少水的漏失。
第六十七条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恢复原状;逾期不拆除、不恢复原状的,强行拆除、恢复原状,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审查同意,擅自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九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补救措施,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取水许可证:(一)未经批准擅自取水的;(二)未依照批准的取水许可规定条件取水的。
第七十条拒不缴纳、拖延缴纳或者拖欠水资源费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纳的,从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部分千分之二的滞纳金,并处应缴或者补缴水资源费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摘选第二十二条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的土地和岸线的利用,应当符合行洪、输水的要求。
禁止在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倾倒垃圾、渣土,从事影响河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的活动。
禁止在行洪河道内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和高秆作物。
水政监察工作章程全文

水政监察工作章程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法律法规,加强水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和管理,强化水行政执法,特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利部所属的流域管理机构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其他组织(以下统称水行政执法机关)应当组建水政监察队伍,配备水政监察人员,建立水政监察制度,依法实施水政监察。
前款所称水政监察是指水行政执法机关依据水法规的规定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遵守、执行水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水法规的行为依法实施行政处罚、采取其他行政措施等行政执法活动。
第三条水利部组织、指导全国的水政监察工作。
水利部所属的流域管理机构负责法律、法规、规章授权范围内的水政监察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水政监察工作。
第四条水政监察以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依据。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定、发布的规范性文件,也作为水政监察的依据。
第五条各级水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加强对水政监察的领导和监督,不断提高水政监察人员素质,建设廉洁、文明、高效的水政监察队伍。
第二章水政监察队伍第六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设置水政监察总队;市(地、州、盟)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设置水政监察支队;县(市、区、旗)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设置水政监察大队。
水利部所属的流域管理机构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水政监察总队、水政监察支队、水政监察大队。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实际工作需要,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县(市、区、旗)水政监察队伍内部按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督、水资源管理、河道监理等自行确定设置相应的内部机构(支队、大队、中队)。
第七条地方各级水政监察队伍由同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同级编制主管部门批准成立。
水利部所属的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辽水利委员会和太湖流域管理局等流域管理机构(以下简称流域机构)水政监察队伍由水利部批准成立;流域机构所属的管理单位水政监察队伍由流域机构批准成立。
水利部《水行政处罚实施办法》

水利部《水行政处罚实施办法》水行政处罚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水行政处罚行为,保障和监督水行政主管部门有效实施水行政管理,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以下简称《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水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依法应当给予水行政处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以下统称水行政处罚机关)依照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实施。
第三条水行政处罚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
实施水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
实施水行政处罚,纠正违法行为,应当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教育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自觉守法。
第二章水行政处罚的种类和适用第四条水行政处罚的种类有:警告、罚款、吊销许可证、没收非法所得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水行政处罚。
第五条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水行政处罚:(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二)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三)配合水行政处罚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四)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水行政处罚的。
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水行政处罚。
第六条对当事人的同一个违法行为,不得给予两次以上罚款的水行政处罚。
两个以上当事人共同实施违法行为的,应当根据各自的违法情节,分别给予水行政处罚。
第七条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水行政处罚。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前款规定的期限,从违法行为发生之日起计算;违法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从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第八条依据法律、法规设定的罚款实施水行政处罚的,罚款限额按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依据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规章设定的罚款实施水行政处罚的,罚款限额按以下标准执行:(一)对非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罚款不得超过一千元;(二)对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有违法所得的,罚款不得超过违法所得的三倍,但是最高不得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罚款不得超过一万元。
城市防洪救灾的法律法规与政策

城市防洪救灾的法律法规与政策城市防洪救灾一直是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一环。
要解决城市洪灾问题,既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也需要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本文将就城市防洪救灾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进行探讨。
一、国家法律法规1.《水法》《水法》是我国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法律,也是城市防洪救灾的重要依据。
该法规定了水资源的综合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明确了水权制度与用水计划体制,促进了高效节约用水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城市防洪救灾方面,该法规定了各级政府应当制定城市防洪规划,建立城市防洪设施等要求,加强了城市防洪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2.《国家防洪工程安全管理条例》该条例规定了国家对防洪工程安全的管理,重点强调了防洪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行和维护,以及各级政府的责任与义务。
条例中明确了防洪工程的安全评估制度,建立了防洪工程事故的应急预案,加强了对各类防洪设施的监督与管理,确保了防洪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减少了洪灾对城市的破坏。
3.《防洪标准》《防洪标准》是规定各类建筑物、水利工程和区域防洪的技术标准。
该标准根据河流的流量、水位、洪水频率等因素,制定了不同级别的防洪标准,为城市防洪工程的设计和建设提供了指导。
防洪标准的执行能够有效提高城市的防洪能力,减少城市洪灾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地方法规与政策1.城市防洪规划各地方政府都会制定城市防洪规划,明确洪水淹没区域、防洪工程建设需求、应急救援措施等。
城市防洪规划是保护城市安全的基础,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纳入洪水淹没区域的规划,加大防洪工程的投入与建设,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
2.防洪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加强对防洪设施的建设与维护。
包括河道疏浚、河堤加固、排水系统改造等,以提高城市的排水能力和蓄水能力。
地方政府还应加大对河道岸线、山区地质等脆弱地段的监测与维护力度,确保其稳定性,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
3.防洪救灾应急预案地方政府应制定完善的防洪救灾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的责任与任务,为应对洪灾提供科学指导。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释义-总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释义-总则防洪法是我国防治洪水工作的基本法律,是调整防治洪水活动中各种社会关系的强制性规范。
本章作为第一章总则,共八条,规定了我国防治洪水工作中的根本性问题。
具体内容包括:立法目的;防洪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政府应当将防洪工程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政府防治洪水工作的基本职责;政府部门在防洪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及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参加防治洪水活动的法律义务。
第一条为了防治洪水,防御、减轻洪涝灾害,维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制定本法。
【释义】本条是关于防洪法立法目的的规定。
防洪法作为一部调整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专业法律,其根本目的是要减轻洪涝灾害,保全人类的生命和财产,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一、洪涝灾害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减轻和防御洪涝灾害,是多少年来中华儿女为之不懈努力的奋斗目标。
我国是一个江河众多的国家,有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5万多条,总长度约45万公里。
水资源和河川径流在地区上分布很不均匀,在时间上分配比较集中,年际变化很大,连丰、连枯年份经常出现,加之我国复杂的地理、气候条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水旱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就洪灾而言,全国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受着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的侵袭,洪水灾害十分频繁。
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间,中国发生较大洪水灾害1092次,平均每两年就有一次较大的水灾。
本世纪以来和解放以后,洪涝灾害的频繁程度并无减少。
进入90年代以来,八年中有四年发生较大的水灾,1998年又发生了长江和松花江、嫩江特大洪水。
众所周知,洪涝灾害给人类带来两大灾难性后果:一是直接威胁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二是对经济的巨大破坏。
洪涝灾害在历史上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解放以后,虽然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防治洪涝灾害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得以最大限度的保全,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洪涝灾害仍然威胁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仍然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心腹之患,特别是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产业和财富进一步向城市集中,同样的洪水给社会经济带来的损失及对人民生活质量的影响将远远大于历史上的任何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释义-防汛抗洪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释义-防汛抗洪本章是关于防汛抗洪的规定。
本章共十条,第三十八条至四十七条。
主要内容包括:防汛抗洪工作的责任制度和职责分工;防汛指挥机构的设置、组成及职责;防御洪水方案的制定和地位;汛期起止日期的确定及紧急防汛期的宣布;防汛指挥机构有关行政措施的授权;汛期内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职责和任务;汛期内水库等水工程设施的使用和调度;紧急防汛期内防汛指挥机构采取有关紧急措施的职权;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及其防汛指挥机构启用蓄滞洪区的权限;发生洪涝灾害后,有关人民政府对救灾工作和水毁工程设施修复的职责等。
第三十八条防汛抗洪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
【释义】本条是关于防汛抗洪工作的责任制度和职责分工的规定。
防汛抗洪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涉及社会的各行各业。
因此,加强防汛抗洪工作的统一领导,确保汛期的统一指挥和调度,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作用,确保防汛抗洪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应当明确防汛抗洪工作的组织和领导责任和工作分工,这是做好防汛抗洪工作的重要保证。
根据本条规定,有关防汛抗洪责任制度,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一、实行防汛抗洪工作首长负责制,即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对本地区的防汛抗洪工作负责,在防洪过程中,负责组织、指挥和领导。
防汛抗洪工作的行政首长负责制,并不是仅适用于汛期,而是一种常年的工作制度。
具体讲,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在防汛抗洪工作中的职责主要包括以下七项:第一,负责组织制定本地区有关防洪的措施、办法。
组织做好防汛宣传和思想动员工作,增强政府、部门和广大群众的水患意识。
第二,根据流域总体规划,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泛筹集资金,加快本地区防洪工程的建设,不断提高抵抗洪水的能力。
负责督促本地区重大清障项目的完成。
第三,负责组建本地区常设防汛办事机构,协调解决防汛抗洪经费和物资等问题,确保防汛抗洪工作顺利开展。
第四,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地区主要江河、重要防洪工程、城镇及居民区的防御洪水和台风的各项措施预案,包括运用蓄滞洪区,并督促各项措施的落实。
202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全文

202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全文以下是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水资源安全,促进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全国内陆河流、湖泊、水库、河口、近海水域和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第三条水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应当实行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分类保护、科学利用、综合治理的原则。
第四条国家保护水资源,实行河长制、湖长制、库长制,规范水资源使用和污染排放行为,维护水资源的持续可持续利用。
第五条地方各级政府应当依据当地的水资源优势和特点,确定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总量控制和分配办法、水资源税、水价等经济手段。
第六条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应当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的效率和质量。
第七条国家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水污染,维护水资源的生态安全,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功能。
第二章水资源的使用第八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当遵循经济性、高效性、节约性、环保性原则,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九条优先保障生态水需求,严格控制超生态水的开发和利用。
第十条鼓励采用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实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推广节水型社会。
第十一条应当采用可再生能源代替耗水大的能源,减少水的使用量。
第十二条禁止乱占、乱用和滥用水资源,禁止将有毒有害物质和污染物排放到水环境中。
第三章水资源的保护第十三条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区,保护地下水资源源头区、水源涵养区和水生态保护区。
第十四条加强对水资源的监测、调查和评价,建立水资源信息网络等,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第十五条建立水源地保护制度,保护水源地的水质和水量。
第十六条建立水污染防治制度,采取控制污染物排放、减量排放、治理污染等措施,保护水环境。
第十七条加强水生态系统保护,维护和恢复水生态系统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
第四章水地利用第十八条水资源利用应当遵循公平、合理、协调、可持续原则,优先满足居民、生态、农业用水需求。
防洪法规定

防洪法规定防洪法是中国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旨在管理和保护洪水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以下是有关防洪法的主要内容。
一、洪水预警与防御防洪法规定了建立洪水预报、警报和应急管理体系的基本原则。
各级政府应加强监测、预测、预报和预警工作,及时发布洪水警报,提出防洪预案和应急措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二、洪水防治规划与建设防洪法规定了编制洪水防治规划的程序和要求。
按照洪水防治规划,应进行洪水调查、防洪测算和防洪建设等工作,提高抗洪能力和减轻洪灾损失。
三、河道管理与整治防洪法规定了河道管理和整治的原则和措施。
各级政府应加强河道管理,保持河道畅通,加强检修和维护工作,改善河道水文条件,提高排水能力。
四、水库调度与管理防洪法规定了水库调度和管理的原则和要求。
水库的蓄洪、泄洪和出库运行应科学合理,兼顾防洪、发电、灌溉等利益,确保水库安全运行。
五、抗洪救灾与安置防洪法规定了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的原则和措施。
各级政府应加强抗洪救灾工作,组织抢险、救援和灾后恢复工作,为受灾人民提供生活和安置保障。
六、责任追究与法律制裁防洪法规定了责任追究和法律制裁的程序和规定。
对洪水防治工作中的监管不力、失职渎职等责任人员,应依法追究责任,给予行政、经济或刑事处罚。
七、公众参与与宣传教育防洪法规定了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应加强防洪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洪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总结起来,防洪法是中国国家对洪水防治工作进行管理和保护的法律法规。
其主要内容包括洪水预警与防御、洪水防治规划与建设、河道管理与整治、水库调度与管理、抗洪救灾与安置、责任追究与法律制裁以及公众参与与宣传教育等方面的规定。
通过该法律法规的实施,可以提高洪水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9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9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09.08.27•【文号】主席令第18号•【施行日期】2009.08.27•【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水资源,水利综合规定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4次会议通过2002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修订通过根据2009年8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水资源规划第三章水资源开发利用第四章水资源、水域和水工程的保护第五章水资源配置和节约使用第六章水事纠纷处理与执法监督检查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本法。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水资源,防治水害,适用本法。
本法所称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第三条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水资源的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和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管理的水库中的水,归各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
第四条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应当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发挥水资源的多种功能,协调好生活、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用水。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并将其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第六条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开发、利用水资源,并保护其合法权益。
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有依法保护水资源的义务。
第七条国家对水资源依法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有偿使用制度。
但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使用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水塘、水库中的水的除外。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组织实施。
水政监察工作章程

水政监察工作章程第一条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等法律法规,加强水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和管理,强化水行政执法,特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水利部所属的流域管理机构或者法律法规授权的其他组织(以下统称水行政执法机关)应当组建水政监察队伍,配备水政监察人员,建立水政监察制度,依法实施水政监察。
前款所称水政监察是指水行政执法机关依据水法规的规定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遵守、执行水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水法规的行为依法实施行政处罚、采取其他行政措施等行政执法活动。
第三条水利部组织、指导全国的水政监察工作。
水利部所属的流域管理机构负责法律、法规、规章授权范围内的水政监察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水政监察工作。
第四条水政监察以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依据。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制定、发布的规范性文件,也作为水政监察的依据。
第五条各级水行政执法机关应当加强对水政监察的领导和监督,不断提高水政监察人员素质,建设廉洁、文明、高效的水政监察队伍。
第二章水政监察队伍第六条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设置水政监察总队;市(地、州、盟)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设置水政监察支队;县(市、区、旗)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设置水政监察大队。
水利部所属的流域管理机构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水政监察总队、水政监察支队、水政监察大队。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实际工作需要,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州、盟)、县(市、区、旗)水政监察队伍内部按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督、水资源管理、河道监理等自行确定设置相应的内部机构(支队、大队、中队)。
第七条地方各级水政监察队伍由同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同级编制主管部门批准成立。
水利部所属的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辽水利委员会和太湖流域管理局等流域管理机构(以下简称流域机构)水政监察队伍由水利部批准成立;流域机构所属的管理单位水政监察队伍由流域机构批准成立。
民共和国防洪法》条例(2010年修正本)

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条例(2010年修正本)(2000年8月18日经黑龙江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8次会议通过根据2010年8月13日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关于修改〈黑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等11部地方性法规的决定》修正 2010年8月13日黑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34号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辖区内从事防洪和一切与防洪有关的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防洪工作实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内的防洪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全面负责。
广泛宣传防洪法律、法规,提高全民水患意识,增强依法防洪的自觉性;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完善水文、气象、通信、遥测遥控、预警及洪涝灾害监测系统;动员全社会力量,有计划地进行江河、湖泊治理;做好防汛抗洪和洪涝灾害后的恢复与救济工作;对在防洪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同级人民政府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内防洪组织、协调、监督、指导等日常工作。
电力、农垦、森工等有关部门在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下,按照各自的职责,负责有关防洪工作。
第二章防洪规划第六条防洪规划应当服从所在流域、区域的综合规划;区域防洪规划应当服从所在流域的流域防洪规划。
防洪规划是江河、湖泊治理和防洪工程设施建设的基本依据。
松花江、嫩江干流防洪规划,依据流域综合规划,在流域管理机构的指导下,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编制,经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提出意见后,报国务院批准。
黑龙江、乌苏里江、松阿察河、白棱河、瑚布图河、绥芬河、兴凯湖的国土防洪规划的拉林河、诺敏河、雅鲁河、绰尔河的防洪规划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经省人民政府审查提出意见后,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释义:第六十一条

第六⼗⼀条违反本法规定,破坏、侵占、毁损堤防、⽔闸、护岸、抽⽔站、排⽔渠系等防洪⼯程和⽔⽂、通信设施以及防汛备⽤的器材、物料的,责令停⽌违法⾏为,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处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坏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处罚的,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释义】本条是关于破坏、侵占堤防等防洪⼯程和⽔⽂、通信设施以及防汛备⽤的器材、物料的责任的规定。
⼀、按照本法第三⼗七条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不得破坏、侵占、毁损⽔库⼤坝、堤防、⽔闸、护岸、抽⽔站、排⽔渠系等防洪⼯程和⽔⽂、通信设施以及防汛备⽤的器材、物料。
⼆、堤防、⽔闸、护岸、抽⽔站、排⽔渠系等防洪⼯程和⽔⽂、通信设施以及防汛备⽤的器材、物料都是公共设施或者公共财物,任何单位或者个⼈都应当爱护并予以保护,对这些防洪⼯程或者设施的破坏、侵占、毁损就是对公共设施或者公共财物的破坏,尤其是这些⼯程、设施在防洪⼯作中发挥着极⼤的作⽤,⼀旦被破坏、侵占、毁损后果不堪设想,可能直接会造成国家和⼈民财产的损失,甚⾄威胁到⼈民⽣命的安全。
因此,本条规定对违反本法第三⼗七条规定的⾏为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三、按照本条规定,⾏为⼈如果实施了下列⾏为之⼀的,就应当根据情节轻重和造成后果的⼤⼩等实际情况分别承担⾏政法律责任、民事法律责任或者刑事法律责任:1.违反本法规定,破坏、侵占、毁损堤防、⽔闸、护岸、抽⽔站、排⽔渠系等防洪⼯程的;2.违反本法规定,破坏、侵占、毁损⽔⽂、通信设施的;3.违反本法规定,破坏、侵占、毁损防汛备⽤的器材、物料的。
四、按照本条规定,⽔⾏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在进⾏⽔⾏政管理和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并经确认有违反本法第三⼗七条规定,破坏、侵占、毁损堤防、⽔闸、护岸、抽⽔站、排⽔渠系等防洪⼯程和⽔⽂、通信设施以及防汛备⽤的器材、物料的违法⾏为以后,⾸先应当责令违法单位或者个⼈⽴即停⽌正在进⾏破坏、侵占、毁损的活动,同时应当责令违法单位或者个⼈采取补救措施,⽐如修复被破坏的通讯设施等,以避免因此给防洪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此外,还可以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治理与防护
第二十一条 河道、湖泊管理实行按水系统一管理和分 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加强防护,确保畅通。
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主要河段,跨省、自治 区、直辖市的重要河段、湖泊,省、自治区、直辖市 之间的省界河道、湖泊以及国(边)界河道、湖泊, 由流域管理机构和江河、湖泊所在地的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水行政主 管部门的划定依法实施管理。其他河道、湖泊,由县 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水行 政主管部门或者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的机构的 划定依法实施管理。
本法所称流域综合规划是指开发利用水资源和防 治水害的综合规划,也就是兴利与除害相结合的规划。
第一章 总则
第五条 防洪工作按照流域或者区域实行统一规划、 分级实施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制 度。
5)(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防洪工程设 施和依法参加防汛抗洪的义务。
第一章 总则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防洪工作的统一领导, 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动员社会力量,依靠科技进步, 有计划地进行江河、湖泊治理,采取措施加强防洪工 程设施建设,巩固、提高防洪能力。
建国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对江河湖泊进行了大规 模的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初步建成了 由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组成的防洪体系。但洪 涝灾害仍然是心腹大患。据统计,全国受洪水威 胁的城市中,70%的防洪工程低于国家规定的标 准。
防洪法制定意义
1997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 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的《防洪法》,于1998年 1月1日施行,共八章六十六条。
第二章 防洪规划
防洪规划确定的扩大或者开辟的人工排洪道用地范围 内的土地,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和水行 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有关地区核定,报省级以 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批准后,可以划定 为规划保留区。
第二章 防洪规划
第十七条 在江河、湖泊上建设防洪工程和其他水工 程、水电站等,应当符合防洪规划的要求;水库 应当按照防洪规划的要求留足防洪库容。
其他江河、河段、湖泊的防洪规划或者区域防洪规划, 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依据 流域综合规划、区域综合规划,会同有关部门和有 关地区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 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跨省、自治区、直辖 市的江河、河段、湖泊的防洪规划由有关流域管理 机构会同江河、河段、湖泊所在地的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有关主管部门拟 定,分别经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查 提出意见后,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前款规定的防洪工程和其他水工程、水电站的 可行性研究报告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报 请批准时,应当附具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签署的 符合防洪规划要求的规划同意书。
第三章 治理与防护
第十八条 防治江河洪水,应当蓄泄兼施,充分发挥河 道行洪能力和水库、洼淀、湖泊调蓄洪水的功能, 加强河道防护,因地制宜地采取定期清淤疏浚等措 施,保持行洪畅通。
防洪规划应当确定防护对象、治理目标和任务、 防洪措施和实施方案,划定洪泛区、蓄滞洪区和 防洪保护区的范围,规定蓄滞洪区的使用原则。
第二章 防洪规划
四. 应纳入防洪规划的几种情况及防御措施
第十二条 1) 受风暴潮威胁的沿海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 人民政府,应当把防御风暴潮纳入本地区的防洪规 划,加强海堤(海塘)、挡潮闸和沿海防护林等防 御风暴潮工程体系建设,监督建筑物、构筑物的设 计和施工符合防御风暴潮的需要。
防洪规划应当服从所在流域、区域的综合规划;区 域防洪规划应当服从所在流域的流域防洪规划。
防洪规划是江河、湖泊治理和防洪工程设施建设的 基本依据。
第二章 防洪规划
二. 防洪规划的编制、审查及批准权限
第十条 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防洪规划,由国务 院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该江河、湖泊的流域综合规 划,会同有关部门和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 政府编制,报国务院批准。
5)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 关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各自的职责, 负责有关的防洪工作。
第二章 防洪规划
一. 防洪规划的定义、种类及法律效力 第九条 防洪规划是指为防治某一流域、河段或者区域的
洪涝灾害而制定的总体部署。
防洪规划包括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流域防洪 规划,其他江河、河段、湖泊的防洪规划以及区域 防洪规划。
第三章 治理与防护
河道湖泊管理范围:
1)有堤防的河道、湖泊,其管理范围为两岸堤防之间 的水域、沙洲、滩地、行洪区和堤防及护堤地;无 堤防的河道、湖泊,其管理范围为历史最高洪水位 或者设计洪水位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和行洪区。
2)流域管理机构直接管理的河道、湖泊管理范围,由 流域管理机构会同有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 前款规定界定;其他河道、湖泊管理范围,由有关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前款规定界定。
《防洪法》的颁布施行,体现了党和国家把握改革、 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危放在 首位,切实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最终目标,标志 着我国防洪减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防 洪法》的颁布和实施,对防治洪涝、保障人民生 命财产安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具 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主要内容
第二十五条 护堤护岸的林木,由河道、湖泊管理机 构组织营造和管理。护堤护岸林木,不得任意砍 伐。采伐护堤护岸林木的,须经河道、湖泊管理 机构同意后,依法办理采伐许可手续,并完成规 定的更新补种任务。
第三章 治理与防护
第二十六条 对壅水、阻水严重的桥梁、引道、码头和 其他跨河工程设施,根据防洪标准,有关水行政主 管部门可以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 的权限责令建设单位限期改建或者拆除。
第二章 防洪规划
第十三条 2) 山洪可能诱发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 的地区以及其他山洪多发地区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 府,应当组织负责地质矿产管理工作的部门、水行政 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对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 隐患进行全面调查,划定重点防治区,采取防治措施。
城市、村镇和其他居民点以及工厂、矿山、铁路和 公路干线的布局,应当避开山洪威胁;已经建在受山 洪威胁的地方的,应当采取防御措施。
第二章 防洪规划
城市防洪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水行政主管部门、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据流域防洪规划、 上一级人民政府区域防洪规划编制,按照国务院规定 的审批程序批准后纳入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防洪规划与江河防洪规划密不可分,城市防洪规划 又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涉及城市的发展和建 设。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动员社 会力量,做好防汛抗洪和洪涝灾害后的恢复与救济工 作。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蓄滞洪区予以扶持;蓄滞洪 后,应当依照国家规定予以补偿或者救助。
第一章 总则
防洪工作管理体制:
1)(第八条)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国务院的领导 下,负责全国防洪的组织、协调、监督、指导等日常 工作。
第一章 总则
2)(第三条) 防洪工程设施建设,应当纳入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防洪费用按照政府投入同受益者合理承担相结合 的原则筹集。
第一章 总则
3)(第四条 ) 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应当服从防洪 总体安排,实行兴利与除害相结合的原则。
4) 江河、湖泊治理以及防洪工程设施建设,应当符合 流域综合规划,与流域水资源的综合开发相结合。
防治江河洪水,应当保护、扩大流域林草植被, 涵养水源,加强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第三章 治理与防护
第十九条 整治河道和修建控制引导河水流向、保护堤 岸等工程,应当兼顾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按照规 划治导线实施,不得任意改变河水流向。
治导线是河道整治后在设计流量下河道的平面轮廓, 整治工程按治导线进行布设。
国家确定的重要江河的规划治导线由流域管理机构拟 定,报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章 治理与防护
第二十条 整治河道、湖泊,涉及航道的,应当兼顾 航运需要,并事先征求交通主管部门的意见。整 治航道,应当符合江河、湖泊防洪安全要求,并 事先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在竹木流放的河流和渔业水域整治河道的,应 当兼顾竹木水运和渔业发展的需要,并事先征求 林业、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在河道中流放 竹木,不得影响行洪和防洪工程设施的安全。
第三章 治理与防护
第二十三条 禁止围湖造地。已经围垦的,应当按照 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进行治理,有计划地退地还 湖。
禁止围垦河道。确需围垦的,应当进行科学论 证,经水行政主管部门确认不妨碍行洪、输水后, 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章 治理与防护
第二十四条 对居住在行洪河道内的居民,当地人民 政府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外迁。
第三章 治理与防护
第二十二条 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的土地和岸线的 利用,应当符合行洪、输水的要求。
禁止在河道、湖泊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 建筑物、构筑物,倾倒垃圾、渣土,从事影响河 势稳定、危害河岸堤防安全和其他妨碍河道行洪 的活动。
禁止在行洪河道内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和高秆 作物。
在船舶航行可能危及堤岸安全的河段,应当限 定航速。限定航速的标志,由交通主管部门与水 行政主管部门商定后设置。
第一章 总则
二. 防洪法工作的基本原则:
1)(第二条)防洪工作实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 的原则。
防汛抗洪必须从全局利益出发,充分照顾各方面 的利益和要求,蓄泄兼施,全面安排。不能只 顾防,不顾其他;不能只强调防洪安全,不管 社会经济效益;只顾开发利用,不顾防洪安全。
第十五条 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和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长江、黄河、珠 江、辽河、淮河、海河入海河口的整治规划。
在前款入海河口围海造地,应当符合河口整治规 划。
第二章 防洪规划
第十六条 防洪规划确定的河道整治计划用地和规划建 设的堤防用地范围内的土地,经土地管理部门和水 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地区核定,报经县级以上人 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批准后,可以划定为 规划保留区;该规划保留区范围内的土地涉及其他 项目用地的,有关土地管理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 核定时,应当征求有关部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