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 参考书目
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参考文献
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参考文献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参考文献引言: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涉及到热量的传递、热力学的变化和流体的运动。
在工程领域,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的研究对于制造业的发展和技术的创新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此领域相关的重要参考文献,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度和广度兼具的了解。
一、传热学参考文献1. 祝九胜、毛国礼、朱耀中编著的《传热学》这本教材是传热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涵盖了传热学的基本理论、传热过程和传热设备等内容。
书中详细介绍了传热的基本原理、传热模型和传热计算方法等,并结合实例进行了阐述。
这本书不仅对于传热学的学生和研究人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对于工程师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2. 凌宇和王勇等合著的《传热学实验技术与设备》这本书是传热学实验技术与设备领域的重要参考书籍,涵盖了传热学实验的各个方面,包括传热实验装置和传热实验方法等。
书中详细介绍了传热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并给出了一些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这本书对于进行传热实验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非常有用,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传热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二、工程热力学参考文献1. 吴健雄著的《热力学与工程热力学》这本书是工程热力学领域的经典教材,介绍了热力学的基本原理、热力学方程和热力学循环等内容。
书中详细介绍了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定律,并结合实际工程应用进行了实例分析。
这本书对于工程热力学的学生和研究人员来说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参考书,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热力学的知识。
2. 徐吉康主编的《热力学各论》这本书对于工程热力学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热力学基础、热力学过程和热力学循环等内容。
书中详细阐述了热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给出了一些实际工程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工程热力学的知识,对于工程师和研究人员来说非常有用。
三、流体力学参考文献1. 陈建兵、李非等合著的《流体力学》这本书是流体力学领域的经典教材,涵盖了流体力学的基本概念、流体的运动和流体的力学性质等内容。
东北大学834传热学2021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东北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试大纲科目代码:834;科目名称:传热学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一、考试性质传热学是冶金学院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代码:080700)、能源动力专业(专业代码:085800)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的专业课。
考试对象为参加冶金学院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能源动力专业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入学考试的准考考生。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 答卷方式:闭卷,笔试(二) 答题时间:180分钟(三) 考试题型及比例:简答题(约占40%),推导分析(约占10%),计算题(约占50%)。
(四) 参考书目:杨世铭,陶文铨编著. 传热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或陶文铨编著. 传热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三、考查要点(一)传热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
(二)对常见的导热、对流、辐射传热及传热过程,掌握传递机理,进行定性分析、定量计算。
(三)对典型的传热现象进行分析,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并求解。
四、计算器使用要求本科目需使用计算器、三角板附件1:大纲导语参考1、简答题(共60分,10小题,每题6分)2、推导分析题(共15分,1小题,每题15分)3、计算题(共75分,4小题)附件2:参考书目信息(参考书目的封面)附件3:考试大纲第1章绪论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以及由这些基本方式组合而成的传热过程。
涉及的主要内容有: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及机理、基本表达式和各物理量的意义、单位;热阻、传热系数等基本概念;传热方式的链接或叠加及其分析和简单计算等。
第2章稳态热传导传导传热的基本定律及数学表达式和定解条件(如稳态导热问题的三类边界条件)、各物理量意义和单位,三种典型几何物体(平板、圆柱体、球体)及变截面物体(如肋片)的热阻、热流量和温度分布计算方法。
熟练掌握一维稳态导热的计算方法,了解多维或含内热源稳态热传导问题的求解。
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如:温度场、等温面、等温线,导热系数、热扩散率、形状因子、接触热阻、肋效率等。
传热学考研大纲
《传热学》考研复习大纲(考试时间:180 分钟,成绩:150 分)传热学》(第五版),章熙民、任泽霈、梅飞鸣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一、复习要求∶1.了解传热学的工程应用背景,熟练掌握传热传质的基本概念。
2.熟练掌握导热基本定律及导热问题的基本分析方法,对简单几何形状的常物性、无内热源稳态与非稳态导热问题能进行熟练的分析及计算;较深刻地了解周期性变化边界条件下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温度场及热流密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初步掌握导热问题数值计算的基本方法。
3.较深刻地了解对流换热的各种影响因素,熟悉对流换热所遵循的基本原理及相应准则的物理含义;对强迫对流换热和自然对流换热能定性做出正确判断,并能熟练运用准则方程式进行对流换热问题的计算。
4.掌握热辐射的基本定律;熟悉角系数及利用辐射换热网络进行黑体与灰体表面间的辐射换热计算;初步了解吸收性介质的热辐射特点及计算。
5.掌握传热过程及复合换热所遵循的基本规律,了解强化传热及削弱传热的基本途径;掌握换热器的两种基本计算方法:平均温压法和传热单元数法。
6.初步掌握温度、热量及流量等参数的基本测量方法,了解用实验方法测定导热系数和对流换热系数的基本方法。
二、考试内容∶绪论1.传热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2.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3.传热过程及热阻第一章导热理论基础1.基本概念------温度场、温度梯度、导热系数2.导热基本定律------傅立叶定律3.导热微分方程式及定解条件第二章稳态导热1.通过无限大平壁、无限长圆筒壁、复合壁及肋壁的导热2.热阻分析及接触热阻3.二维稳态导热及复杂情况的稳态导热第三章非稳态导热1.基本概念------周期性与非周期性非稳态导热过程的特点及温度分布2.对流换热边界条件下非稳态导热------诺谟图与集总参数法3.常热流通量边界条件下非稳态导热------半无限大物体(一维)的分析解4.周期性变化边界条件下非稳态导热------半无限大物体(一维)的分析解第四章导热问题数值解法基础1.有限差分法------有限差分的基本原理、求解区域及控制方程的离散2.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值计算------节点方程的建立、节点方程组的求解3.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值计算------节点方程的建立和稳定性、节点方程组的求解第五章对流换热原理1.对流换热概述------研究内容、影响因素分析、理论求解思路2.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3.边界层分析------流动边界层及热边界层4.边界层换热微分方程组5.边界层积分方程组的建立和求解6.动量传递和热量传递的类比7.相似理论基础------基本概念、物理现象相似条件及相似原理、对流换热的几个主要准则第六章单相流体对流换热及实验关联式1.强迫对流换热及其实验关联式------管内强迫流动换热、外掠单管及管束强迫流动换热2.自然对流换热及其实验关联式------大空间及有限空间自由流动换热3.强迫流动与自由流动换热并存时的综合流动换热第七章凝结与沸腾换热1.凝结换热现象概述2.膜状凝结换热计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3.沸腾换热现象概述------大容器饱和沸腾曲线分析、泡态沸腾换热机理简介4.大空间泡态沸腾计算第八章辐射换热1.辐射换热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2.角系数及其确定3.黑体间及灰体间的辐射换热计算------空间热阻、表面热阻、辐射换热的网络求解4.气体辐射------特点、气体吸收定律、气体的黑度和吸收率、气体与外壳间的辐射换热第九章传热过程与换热器1.复合换热及传热的强化与削弱2.换热器的型式与构造3.换热器的计算------平均温差法,效能—传热单元数法实验内容:1、颗粒状物质导热系数的测定(球体法)2、空气横掠单管时平均换热系数的测定3、空气沿横管表面自然对流换热时换热系数的测定三、考核方式:闭卷笔试。
传热学课程简介-燕山大学教务在线.
传热学教学大纲(04级后新教学计划)课程名称:传热学课程编码:英文名称:heat transfer学时:24 学时学分: 1.5学分开课学期:第五学期适用专业:机械类课程类别:必修课程性质:技术基础课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教材:《传热学》张兴中编燕山大学校内印刷一、课程的性质及任务:本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主要专业技术基础课。
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是:1、了解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
2、掌握温度场、传热量的基本分析方法和计算方法。
3、在实验技能方面比较熟练地掌握常用热工测试仪器的使用方法与基本热工参数的测试技术。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1、绪论传热学的任务;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形式: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传热过程。
2、导热理论和一维稳态导热傅里叶定律及导热系数:介绍导热理论的基本概念、傅里叶定律及导热系数;导热微分方程及单值性条件:推导导热微分方程、介绍单值性条件。
几个典型的稳态导热问题:单层平壁的稳态导热、多层平壁的稳态导热、无限长圆筒壁的稳态导热、球壁的稳态导热、通过等截面棒的稳态导热的温度场及热流量计算方法以及各种肋片散热量的计算。
3、非稳态导热非稳态导热过程的特点:介绍非稳态导热过程的特点及非稳态导热过程的三个阶段。
无限大平板的加热或冷却:应用分离变量法对无限大平板非稳态导热的温度场及热流量的计算。
半无限大物体的非稳态导热:介绍求解思想。
有限大物体的非稳态导热:介绍求解思想。
集总参数法:介绍基本思想及温度场、热流量的求解方法。
4、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有限差分法的基本原理:一阶、二阶导数的向前、向后、中心差分公式。
稳态导热问题的差分表达式:二维问题内部节点的差分方程式、边界上节点的差分方程式。
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有限差分法:一维问题内部节点的差分方程式、边界上节点的差分方程式。
线性代数方程组的求解:直接法、迭代法。
计算机求解导热问题简介:二维稳态问题、一维非稳态问题。
5、对流换热对流换热概述:牛顿冷却公式、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
814热工基础参考书目
814热工基础参考书目一、热力学基础1. 《热力学基础》(第二版),王补宣,高等教育出版社。
2. 《热力学原理与应用》,贾力,化学工业出版社。
二、传热学原理1. 《传热学》(第五版),杨世铭,陶文铨,高等教育出版社。
2. 《传热学基础》,王秋旺,向双斌,科学出版社。
三、热工测量技术1. 《热工测量技术》,施玉飞,化学工业出版社。
2. 《热工测量仪表与传感器》,王化祥,化学工业出版社。
四、热工设备与装置1. 《热工设备与装置》,张燕平,化学工业出版社。
2. 《热工设备原理与设计》,吴学渊,机械工业出版社。
五、热力系统与节能1. 《热力系统与节能技术》,赵钦新,化学工业出版社。
2. 《节能原理与技术》,李江伟,机械工业出版社。
六、新能源与热工应用1. 《新能源与热工应用基础》,何钦章,科学出版社。
2. 《新能源技术与应用》,贾明生,化学工业出版社。
七、热工安全与环保1. 《热工安全与环保技术》,贾力,化学工业出版社。
2. 《环保技术与装备》,高虹,化学工业出版社。
八、热工实验与实践1. 《热工实验与实践教程》,吴学渊,机械工业出版社。
2. 《热工基础实验教程》,贾力,化学工业出版社。
814热工基础参考书目一、热力学基础1. 《热力学基础》(第二版),王补宣,高等教育出版社。
2. 《热力学原理与应用》,贾力,化学工业出版社。
二、传热学原理1. 《传热学》(第五版),杨世铭,陶文铨,高等教育出版社。
2. 《传热学基础》,王秋旺,向双斌,科学出版社。
三、热工测量技术1. 《热工测量技术》,施玉飞,化学工业出版社。
2. 《热工测量仪表与传感器》,王化祥,化学工业出版社。
四、热工设备与装置1. 《热工设备与装置》,张燕平,化学工业出版社。
2. 《热工设备原理与设计》,吴学渊,机械工业出版社。
五、热力系统与节能1. 《热力系统与节能技术》,赵钦新,化学工业出版社。
2. 《节能原理与技术》,李江伟,机械工业出版社。
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考试大纲-武汉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2019年硕士生入学考试《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考试大纲一、参考书目《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岳丹婷主编,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工程热力学》沈维道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传热学》杨世铭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二、试题大纲第一部分考试说明1. 考试性质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高等学校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
其中,《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是为能源与动力工程、轮机工程及油气储运专业类考生而设置的专业课程考试科目,属招生学校自行命题的性质。
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理论知识并有利于招生学校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2. 考试的学科范围应考范围包括工程热力学、传热学二大部分。
3. 评价目标《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考试的目标在于考查考生对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分析求解基本问题的能力。
考生应能:熟练掌握热力学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理想气体(实际气体)的性质和热力过程;掌握水蒸气、湿空气的热力性质、气体与蒸汽的流动及应用;掌握压气机、热力装置、制冷装置及其循环。
熟练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掌握换热器的基本热计算方法;能对强化传热和减少传热损失所采取的技术措施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计算。
4.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 答卷方式:闭卷,笔试;2. 答题时间:180分钟;3. 试卷分数:满分为150分;4. 试卷结构及考查比例:试卷主要分为二大部分,即:基本概念题和分析判断题60%,应用计算题40%。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一概论工程热力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热力学的发展概况和趋势二基本概念热力系统、热力状态及状态参数、热力过程、热力循环三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系统的储存能量、系统与外界传递的能量、封闭系统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式、开口系统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达式、稳定流动能量方程的应用四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几种表述、卡诺循环和卡诺定理、热力学温标和提高循环热效率的基本途径、克劳修斯不等式、状态参数——熵、熵增原理五理想民气体的热力性质与过程理想气体的定义、理想气体的比热容、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焓和熵、理想气体热力过程、理想气体热力过程的图示综合分析六水蒸气的热力性质和热力过程概述、水的定压汽化过程和水蒸气的ρ-υ图及T-s图、水蒸气表、水蒸气的h-s图、水蒸气的基本热力过程七理想混合气体和湿空气理想混合气体、湿空气、湿空气的h-d图、湿空气的典型过程八气体和蒸气的流动喷管和扩压管的截面变化规律、气体和蒸气在喷管中的流速和质量流量、气体和蒸气的绝热节流九压缩机的热力过程单级活塞式压缩机的工作原理、单级活塞式压缩机所消耗的机械功和容积效率、双级活塞式压缩机的工作过程、叶轮式压气机十气动动力循环分析动力循环的一般方法、往复式内燃机的动力循环、内燃机三种理想循环的比较及循环的平均压力、其他气体动力循环简介十一蒸汽动力循环水蒸气作为工质的卡诺循环、基本蒸汽动力装置的理想循环——朗肯循环、其他蒸汽动力循环简介十二制冷循环蒸气压缩制冷循环、吸收制冷循环、吸附式制冷循环、热泵十三绪论传热学的研究对象、热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导热过程、对流换热过程、辐射换热过程和传热过程十四导热傅里叶定律和导热系数、导热微分方程、平壁导热、圆筒壁导热、肋片导热、固体接触热阻十五对流换热原理对流换热系数、对流换热过程的数学描述、对流换热过程的实验求解十六各种对流换热过程的特征及其计算公式受迫对流换热、自然对流换热、蒸气凝结换热、液体沸腾换热十七辐射换热热辐射的基本概念、热辐射的基本定律、物体间的辐射换热、太阳辐射十八传热过程与热交换器传热过程的分析与计算、热交换器的类型和平均温差、换热器的热计算、增强传热的方法和热绝缘的应用、热管。
西安交通大学813传热学考试大纲及参考书目
西安交通大学813传热学考研大纲【2019年考研】英文名称:Heat Transfer使用教材及参考书:教材[1] 杨世铭陶文铨.传热学(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一、课程内容内容:传热学主要内容包括: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热量传递方式的物理概念、特点和基本规律,综合应用这些基础知识正确分析工程实际传热问题的方法,计算各类热量传递过程的基本方法,典型的工程传热问题计算方法,间壁式换热器进行原理性的热力设计方法;强化或削弱热量传递过程的方法,切实可行的强化或削弱传热的措施。
要求:1. 绪论了解传热学与工程热力学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的区别,认清传热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在工程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本课程是一门研究热量传递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的技术基础课,学习目的在于掌握一般工程技术中热量传递的基本规律和处理传热问题的基本方法;能够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为学习有关的工程技术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能量守恒定律是分析传热问题的一个基本定律。
传热的强化与削弱与节约能源密切相关,“节能优先”应作为主要线索贯穿于本门课程的始终。
掌握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的概念和所传递热量的计算公式。
认识到工程实际问题的热量传递过程往往不是单一的方式而是多种形式的组合,以加深传热过程的概念及传热方程式,为后面依次讨论导热、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提供整体概念。
初步理解热阻在分析传热问题中的重要地位。
2. 导热基本定律和导热微分方程重点掌握傅里叶定律和导热微分方程。
着重理解推导各向同性材料、具有内热源的导热微分方程的理论依据和思路,以及导热微分方程中各项的物理意义。
了解影响导热系数的主要因素及常用工程材料与介质的导热系数的数量级,了解保温材料的工作原理及其在节能技术中的应用。
理解定解条件(包括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重点掌握常见的三类边界条件。
3. 导热问题的分析解能应用傅里叶定律或导热微分方程对常物性、无内热源的一维稳态导热问题(平壁、圆筒壁、球壁和等截面直肋片)进行分析求解,得出温度场及导热量的计算公式。
《传热学》教学大纲【可修改文字】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传热学/ Heat Transfer二、课程编号:0300302三、学分学时:3学分/48学时四、使用教材:《传热学》(第4版)杨世铭、陶文铨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12月五、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必修六、教学对象: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七、开课单位:机械工程学院八、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流体力学九、教学目标:1、掌握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计算方法,2、培养和建立学生的工程观点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并为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支撑。
十、课程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需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及综合传热过程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学会对传热过程进行分析处理和计算的基本方法,能运用这些规律提出增强传热、提高热经济性和削弱传热减少热损失的途径,具备分析工程传热问题的能力,并基本掌握换热设备的两种基本计算方法;结合热工实验课,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传热实验的技能。
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充分采用多媒体教学。
十一、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由以下内容组成(理论教学48学时)第一章绪论(2学时)知识要点:传热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在工程技术中应用;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传热过程及热阻重点难点: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传热过程与传热系数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讨论第二章稳态热传导(6学时)知识要点:温度场、等温面、等温线,温度梯度及傅立叶定律,导热系数,各向同性、具有内热源的导热微分方程及导热过程单值性条件的确定;通过单层、多层和复合平壁的稳态导热,通过单层和多层圆筒壁的稳态导热,通过肋壁的稳态导热,具有变导热系数的单层平壁导热问题的处理方法,肋效率、等截面直肋和环肋的工程计算,接触热阻及形状系数。
重点难点:傅立叶定律,导热微分方程及其单值性条件;能够依据直角坐标系下导热微分方程和导热过程单值性条件对常物性、无内热源、简单几何形状的物体的一维稳态导热问题进行分析计算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讨论第三章非稳态导热(4学时)知识要点:非稳态导热过程特点,一维非稳态导热问题分析解及其讨论,诺模图,简单几何形状一维、二维和三维非稳态导热的计算,周期性变化边界条件和常热流通量边界条件下半无限大物体非稳态导热。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引言传热学是热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热量在物质之间传递的规律和方法。
本课程旨在通过深入的理论学习和实验实践,使学生掌握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传热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1. 理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熟悉几种常见的传热模式和传热方式;3. 掌握传热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步骤;4. 能够分析和解决传热学中的实际问题;5. 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分析、设计和总结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传热学基本概念- 传热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传热学与热力学、流体力学的关系;- 传热学中的重要概念和基本假设。
2. 传热模式和传热方式- 热传导、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传热方式的分类及其特点;- 不同传热方式的应用和实际例子。
3. 传热计算方法- 热传导计算方法:一维热传导方程、对流换热方程、辐射换热方程;- 对流换热计算方法:强迫对流传热、自然对流传热的计算方法;- 辐射换热计算方法:黑体辐射、实物辐射的计算方法。
4. 传热过程分析- 传热过程的热阻和热导率分析;- 热传导问题的一维和二维稳态解法;- 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分析。
5. 传热实验- 传热实验基本原理和实验设计;- 测量传热系数和传热机制的实验方法;- 实验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讲解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2. 实验实践:设计一系列的传热实验,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传热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3. 讨论与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和合作交流;4. 作业和测验:布置传热学相关的作业和测验,检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参与课堂讨论、课堂作业和实验报告等;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传热学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行考核;3.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传热学理论和实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
传热学第五版陶文铨
传热学第五版陶文铨一、引言《传热学第五版》是由陶文铨编写的传热学教材,是目前传热学领域中最重要的参考书籍之一。
本教材包含了传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应用,涵盖了传热学的各个方面,为理工科学生和工程师提供了深入理解传热学的基础知识。
二、内容概述《传热学第五版》共分为八个章节,每个章节依次介绍了传热学的基本概念、传热方式、传热方程、传热界面、传热器件、传热应用和传热实验等内容。
1. 传热学基础首先介绍了传热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以及传热学在工程领域中的重要性。
接着介绍了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热量、温度、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等。
2. 传热方式详细介绍了传热的三种基本方式:热传导、对流传热和辐射传热。
分别讨论了它们的原理、特点和应用。
3. 传热方程介绍了传热学中的传热方程,包括热传导方程、对流传热方程和辐射传热方程。
对这些方程进行了推导和详细的解释,并给出了一些实际应用的例子。
4. 传热界面讨论了传热界面的概念和分类。
介绍了传热界面的阻抗和传热界面的传热系数计算方法。
5. 传热器件介绍了传热器件的类型和工作原理,包括换热器、热交换器、散热器等。
6. 传热应用讨论了传热学在工程领域中的一些应用,包括热力发电、化工过程、空调制冷等。
通过实例展示了传热学在这些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7. 传热实验介绍了传热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详细讨论了传热实验中常用的测量技术和实验装置,以及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方法。
8. 附录附录中给出了一些传热学中常用的数学公式和物性数据,方便读者进行实际计算和应用。
三、阅读体验《传热学第五版》以清晰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实例展示,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应用传热学的概念和原理。
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练习题和习题答案,帮助读者巩固所学内容。
四、总结《传热学第五版》是一本权威而全面的传热学教材,对于工程领域中传热学的学习和应用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无论是理工科学生还是从事相关工作的工程师,都可以通过阅读本书来深入理解和掌握传热学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传热学英文名称:Heat Transfer课程编码:CJX0120课程学时:56学分:3.5适用对象:机械系能动和建环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物理,流体力学使用教材:戴锅生编,《传热学》,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主要参考书:[1]杨世铭、陶文铨主编,《传热学》,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傅秦生主编,《热工基础与应用》,第三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传热学是研究热量传递规律及其应用,以提高热能利用经济性的一门学科。
传热学是我院机械系能动和建环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不仅为学生学习有关的专业课程提供基本的理论知识,而且也为学生以后从事热能的合理利用、热工设备效能的提高及换热器的设计和开发研究等方面的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1. 应使学生获得比较宽广和巩固的热量传递规律的基础知识,具备分析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能力;2. 掌握计算工程传热问题的基本方法,并具有相应的计算(包括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导热、对流和热辐射三种热量传递方式的物理概念、特点和基本规律,并能综合应用这些基础知识正确分析工程实际中的传热问题。
掌握计算各类热量传递过程的基本方法,能对典型的工程传热问题进行计算,能对间壁式换热器进行热设计。
掌握强化或削弱热量传递过程的方法,并能提出工程实际中切实可行的强化或削弱传热的措施。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了解传热学与工程热力学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的区别,掌握传热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作为一门研究热量传递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的技术基础课,学习目的在于掌握一般工程技术中热量传递的基本规律和处理传热问题的基本方法,以提高热能直接利用的经济性;能够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为学习有关的工程技术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掌握热量传递的基本方式: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的概念和所传递热量的基本计算公式。
[整理版]815传热学
815 传热学《传热学》(第四版)或(第五版),章熙民、任泽霈、梅飞鸣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传热学》(第三版),杨世铭,陶文铨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基本要求1.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及传热过程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学会对传热过程进行分析和计算的基本方法。
2.掌握导热的基本规律。
能对无内热源的简单几何形状物体,在常物性条件下的稳态导热和传热过程进行熟练的分析计算。
较深刻地了解物体在被持续加热或冷却时的温度场及热流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能应用集总参数法和诺模图来计算在对流边界条件下的非稳态导热问题。
3.较深刻地了解各种因素对对流换热的影响。
对受迫对流换热、自然对流换热现象的物理特征及有关准则有正确的理解。
对相变换热现象特征有所了解,并能运用准则方程进行计算。
4.掌握热辐射的基本定律。
熟悉由透明介质所隔开的物体表面辐射换热的基本计算方法。
对气体辐射换热的特性和特征有所了解。
5.掌握换热器的两种基本计算方法:对数平均温度差法和传热效率-单元数法。
基本内容绪论1.传热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应用介绍。
2.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
3.传热过程与传热系数。
第一章导热理论基础1.导热基本概念。
温度场。
温度梯度。
傅里叶定律。
2.导热系数。
3.导热微分方程。
4.导热过程的单值性条件。
第二章稳态导热1.通过单平壁和复合平壁的导热。
2.通过单圆筒壁和复合圆筒壁的导热。
临界热绝缘直径。
3.通过肋壁的导热,肋片效率。
4.通过接触面的导热。
5.二维稳态导热问题。
第三章非稳态导热1.非稳态导热过程的特点。
2.对流换热边界条件下非稳态导热,诺模图,集总参数法。
3.常热流通量边界条件下非稳态导热。
第四章导热问题数值解1.泰勒级数法和热平衡法。
2.导热问题的数值计算,节点方程的建立及求解。
3.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值计算,显式差分格式及其稳定性,隐式差分格式。
第五章对流换热分析1.对流换热过程和影响对流换热的因素。
对流换热过程微分方程式。
传热学教材 DOC 全套
第一章绪论1-1 传热学概述一、什么是传热学传热学是研究热量传递规律的科学。
(热量传递由什么引起的)基于热力学的定义,热是一种传递中的能量。
传递中的能量不外乎是处于无序状态的热和有序状态的功,他们的传递过程常常发生在能量系统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下,而系统的状态是可以用其状态参数来确定的。
热力学的基本状态参数是压力p、温度T以及比容积v。
对于一个不可压缩的热力学系统而言,温度的高低就反映了系统能量状态的高低和单位质量系统内热能(或称热力学能,简称内能)的多少。
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能量总是自发地从高能级状态向低能级状态传递和迁移。
因此,热的传递和迁移就会发生在热系统的高内能区域和低内能区域之间,也就是高温区域和低温区域之间。
对于自然界的物体和系统,将其视为热力学系统时,他们常常是处于不平衡的能量状态之下,各部位存在着压力差和温度差,因而功和热的传递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现象。
因此,凡是有温度差的地方就有热量传递。
热量传递是自然界和工程领域中极普遍的现象。
我们学习传热学就是要掌握各种热量传递现象的规律,从而为设计满足一定生产工艺要求的换热设备,提高现有换热设备的操作和管理水平,或者对一定的热过程实现温度场的控制打下理论基础。
(课程安排)在本课程中,我们将首先简要的介绍传热学的主要研究内容,给出导热、对流与辐射这三种热量传递基本方式的概念及所传递热量的计算公式。
然后分别讨论导热、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的基本规律,最后,在此基础上,把上述知识综合起来,介绍传热过程及换热设备的计算方法。
二、传热学的重要性几乎在每个工程技术部门中都会遇到传热问题。
(例子)例如建筑物的供热与降温。
自然界(沙尘暴)。
三、传热学与工程热力学在研究方法上的异同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都是研究热现象的,都以热能的传递与转换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作为研究对象。
但是,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热现象,因此在研究内容与方法上有很大区别。
1. 工程热力学着重研究的是在能量转换与传递过程中各种形式的能量在数量方面的关系以热能在质量方面的情况。
传热学知识点概念总结
一、参考书目:传热学A 《传热学》杨世铭、陶文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二、基本要求1. 掌握热量传递的三种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2. 能够对常见的导热、对流、辐射换热及传热过程进行定量的计算,并了解其物理机理和特点,进行定性分析;3. 对典型的传热现象能进行分析,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并求解;4. 能够用差分法建立导热问题的数值离散方程,并了解其计算机求解过程。
三、主要知识点第一章绪论: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导热、对流和热辐射的基本概念和初步计算公式;热阻;传热过程和传热系数。
第二章导热基本定律和稳态导热:温度场、温度梯度;傅里叶定律和导热系数;导热微分方程、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单层及多层平壁的导热;单层及多层圆筒壁的导热;通过肋端绝热的等截面直肋的导热;肋效率;一维变截面导热;有内热源的一维稳态导热。
第三章非稳态导热:非稳态导热的基本概念;集总参数法;描述非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学模型(方程和定解条件);第四章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导热问题数值解法的基本思想;用差分法建立稳态导热问题的数值离散方程。
第五章对流换热:对流换热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基本分类、牛顿冷却公式和对流换热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速度边界层和热边界层的概念;横掠平板层流换热边界层的微分方程组;横掠平板层流换热边界层积分方程组;动量传递和热量传递比拟的概念;相似的概念及相似准则;管槽内强制对流换热特征及用实验关联式计算;绕流单管、管束对流换热特征及用实验关联式计算;大空间自然对流换热特征及对流换热特征及用实验关联式计算。
第六章凝结与沸腾换热:凝结与沸腾换热的基本概念;珠状凝结与膜状凝结特点;膜状凝结换热计算;影响膜状凝结的因素;大容器饱和沸腾曲线;影响沸腾换热的因素。
第七章热辐射基本定律及物体的辐射特性:热辐射的基本概念;黑体、白体、透明体;辐射力与光谱辐射力;定向辐射强度;黑体辐射基本定律:普朗克定律,维恩定律,斯忒藩-玻尔兹曼定律,兰贝特定律;实际固体和液体的辐射特性、黑度;灰体、基尔霍夫定律。
《传热学(1)》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传热学英文名称:Heat Transfer课程代码:MEME2022课程类别:①大类基础课程;②考试;授课对象:金属材料工程开课学期:第2学期;学分:2学分;学时:36学时主讲教师:指定教材:章熙民:《传热学》(第六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年.一、教学目的《传热学》是金属材料工程、冶金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学习基础课程。
通过传热学的学习,学生应对工业生产实际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传热现象有较深刻的理解,应能计算绝大多数稳态传导、对流和辐射及其组合情况下的换热问题,并对生产中常见的非稳态传热过程有一定分析计算能力。
设置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是:使学习者掌握传热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包括稳态导热、非稳态导热等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能够分析工业和生活中一些复合传热过程,并能够计算热流量,总换热量、温度场等。
初步掌握传热传质学数值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二、课程内容第1章绪论1、教学内容导热、对流、热辐射的基本概念,傅里叶定律、牛顿冷却公式、Stefan-boltzman定律及其物理含义。
2、教学要点教学重点:导热、对流、热辐射的热量传递机理,传热计算过程的单位换算。
第2章导热基本原理1、教学内容温度场、稳态温度场、非稳态温度场、等温面、等温线、导热系数、热扩散率、初始条件、边界条件、第一类边界条件、第二类边界条件、第三类边界条件的基本概念,导热微分方程的完整形式及稳态、无内热源条件下的简化形式,影响导热系数的因素,不同坐标下导热微分方程的稳态无内热源的简化形式。
2、教学要点教学重点:①等温面与等温线的特点。
②导热微分方程推导的前提假设及推导过程,直角坐标下非稳态、有内热源的变导热系数导热微分方程式。
教学难点及要求:本章包含的基本概念和公式较多,是其他各章的基础,要求熟练掌握,能够阐明导热微分方程各部分所代表的含义。
第3章稳态导热1、教学内容温压、热阻、总面积热阻的基本概念,导热系数为常数的平壁导热过程的温度场和热流密度计算推导过程,多层平壁热流密度计算推导过程。
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硕士生入学考试《传热学》考试大纲一、参考书目〈工程传热学〉许国良等编,电力出版社《传热学》杨世铭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三版)二、试题大纲第一部分考试说明1. 考试性质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高等学校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
其中,传热学是为热能工程类考生而设置的专业课程考试科目,属招生学校自行命题的性质。
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基本的传热理论知识并有利于招生学校在专业上择优选拔。
考试对象为参加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本科应届毕业生,大学本科毕业后工作两年以上或具有同等学力的在职人员。
2. 考试的学科范围应考范围包括热传导、对流换热、辐射换热、传热过程与换热器等四大部分。
3. 评价目标传热学考试的目标在于考查考生对传热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分析求解基本问题的能力。
考生应能:1. 准确地把握定义的物理量以及它们的量纲;2. 正确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3. 正确应用基本理论知识分析和处理实际传热问题;4. 掌握基本计算方法,准确完成简单问题的定量计算。
4.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1. 答卷方式:闭卷,笔试;2. 答题时间:180分钟;3. 试卷分数:满分为150分;4. 试卷结构及考查比例:试卷主要分为二大部分,即:基本概念题40%,应用计算题60%。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1绪论传热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在专业中的作用。
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传热过程。
热阻。
量纲与单位。
2导热基本定律及稳态导热分析温度场、温度梯度。
付里叶定律及导热系数。
导热微分方程式及单值性条件。
热扩散系数。
一维稳态导热过程分析。
肋片散热过程分析。
导热问题数值求解。
3非稳态导热非稳态导热过程的特征。
一维非稳态导热分析求解。
毕欧数与傅立叶数。
集总参数系统的导热分析。
4对流换热对流换热过程的特征。
牛顿冷却公式与换热系数。
对流换热过程微分方程组。
对流换热的准则及其关系式。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
传热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英文名称: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Engineering Thermodynamics and Heat Transfer课程编号:012232310课程性质:学科基础选修课适用专业:安全工程学时数: 48 ;其中:理论学时: 40 ;实践学时: 8 ;学分数: 3 ;编写人:;审定人:一、课程简介(一)课程教学目的与任务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热工、传热分析计算能力,能对实际工程中的热力和传热问题进行分析和计算。
课程教学任务: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计算方法,一方面为学生学习相关后续课程及进一步扩大专业知识面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应用热力学及传热学知识分析、解决工程实际中的热力和传热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的基本技能得到进一步的训练与提高。
(二)课程教学的总体要求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全部内容,理解大部分内容,掌握主要内容。
(三)课程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燃料概论、工程燃烧计算、燃烧理论基础、燃烧方法与燃烧装置、燃烧污染控制技术。
(四)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流体力学、工程力学。
后续课程:工程燃烧学二、课程教学总体安排(一)学时分配建议表学时分配建议表(二)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1.教材李岳林,《工程热力学及传热学》,人民交通出版社,20132.参考书目(1) 王永青等,《工程热力学》,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2) 杨世铭等,《传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3) 李传统等,《热工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3(三)课程考核方式1.考核方式期末闭卷笔试。
2.成绩构成平时成绩占20%,实验成绩占10%,期末考试占70%。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一)基本概念(5学时)1.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热工学的基本概念、定义,并能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
传热学手册 下册 1987
传热学手册下册1987引言概述传热学是热力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热量如何在物质之间传递的规律。
《传热学手册下册1987》是一部经典的教材,深入剖析了传热学的各个方面,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理解。
本文将对该手册进行全面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关键内容。
一、基本概念与原理1.1 传热学基础热传递机制:介绍传热的基本机制,包括传导、传热与对流,并深入解析不同物质中的热传递规律。
传热方程:探讨传热方程的推导和应用,阐释不同传热问题中的数学模型。
传热原理:阐述传热的基本原理,如热平衡、热传递速率等,为读者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1.2 传热材料与性质导热材料:对导热材料的分类、选择和性质进行详细介绍,探讨不同材料在传热中的应用。
相变材料:分析相变材料在传热中的独特性质,包括潜热的利用和相变对传热的影响。
传热流体:讨论传热流体的特性,研究不同流体在热交换中的效果和应用。
1.3 传热设备与应用传热设备分类:对传热设备进行分类,包括换热器、冷却塔等,介绍其结构和工作原理。
传热设备选型:分析传热设备的选型依据,包括流体特性、传热效率等因素。
实际应用案例: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传热学在工程领域的应用,使读者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
二、深度解读与案例分析2.1 传热实验技术实验仪器与方法:详细介绍进行传热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和实验方法,确保读者能够独立进行相关实验。
数据分析与处理:强调实验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分析方法,培养读者实际应用传热学知识的能力。
实验案例:提供一些典型的传热实验案例,通过案例分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实验技术的应用。
2.2 传热系统优化优化理论:探讨传热系统的优化理论,包括传热表面增大、传热介质选择等方面的优化方法。
能源效率:分析传热系统在提高能源效率方面的策略,减少能源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
案例研究:通过一些实际案例,展示传热系统优化在工程实践中的成功经验。
2.3 新兴技术与未来发展新材料应用:探讨新型材料在传热领域的应用前景,如纳米材料、复合材料等。
传热学 教材
传热学教材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传热学教材:1. 《传热学导论》(Introduction to Heat Transfer)- Frank P. Incropera, David P. DeWitt, Theodore L. Bergman, and Adrienne S. Lavine2. 《传热学基础》(Heat Transfer)- Yunus A. Cengel and Afshin J. Ghajar3. 《传热学》(Fundamentals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Theodore L. Bergman, Adrienne S. Lavine, Frank P. Incropera, and David P. DeWitt4. 《传热学及传质学基础》(A Heat Transfer Textbook)- John H. Lienhard V and John H. Lienhard IV5. 《传热学概要》(An Introduction to Heat Transfer)- Vedat S. Arpaci, Ahmet Selamet, and Shu-Hsin Kao6. 《传热学:应用于过程工程和能源工程》(Heat Transfer: Applications in Process Engineering and Energy Engineering)- W.P.M. van Swaaij, and A.S. Kresta7. 《传热学习题与实例》(Heat Transfer Exercises and Examples)- Chris Long, Naser Sayma8. 《传热学设计》(Heat Transfer Design Methods)- John J. McKetta Jr. and J. D. Seader这些教材都包含了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并可以作为学习和教授传热学的参考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书目
1.杜广生主编,工程流体力学,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5年1月,北京。
2.孔珑主编,工程流体力学(第二版),水利电力出版社, 1992,北京。
3.景思睿,张鸣远编著,流体力学,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年7月,西安。
4.莫乃榕主编,工程流体力学,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5.张也影编,流体力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6.禹华谦, 莫乃榕. 工程流体力学(新世纪土木工程系列教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7.归柯庭等. 工程流体力学(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
8.禹华谦, 陈春光, 麦继婷. 工程流体力学(水力学).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 1999.12.
9.莫乃榕, 槐文信. 流体力学水力学题解(21世纪高等学校辅导教材.力学系列丛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1.
10.美)M.C.波特(Merle C.Potter), D.C.维格特(David C.Wiggert)著.流体力学(英文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8.
11.郑洽馀, 鲁钟琪. 流体力学(第1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0.
12.潘文全. 流体力学基础(第1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0.
13.周亨达. 工程流体力学(第2版).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8.
14.王维新. 流体力学(第1版).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6.
15.潘文全. 工程流体力学(第1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16.李诗久. 工程流体力学(第1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0.
17.江宏俊. 流体力学(第1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18.罗大海、诸葛茜. 流体力学简明教程.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
19.屠大燕. 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第1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20.莫乃榕. 工程流体力学.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21.汪兴华. 工程流体力学习题集(第1版).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3.
22.叶诗美. 工程流体力学习题集(第1版). 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85.
23.张也影, 王秉哲. 流体力学题解.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24.程军等. 流体力学学习方法及解题指导.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9.
25.尚进. 工程流体力学.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大连电力工业学校),
26.黄卫星等. 工程流体力学(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核心教材).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
27.贺孔清. 工程流体力学. 东营: 石油大学出版社, 1995
28.赵毅山等. 流体力学.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29.张兆顺, 崔桂香. 流体力学.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0.孙文策. 工程流体力学.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5.
31.丁祖荣.流体力学(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32.陈卓如等编.工程流体力学(高等教育“九五”教育部重点教材).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33.孔珑主编.流体力学Ⅰ、流体力学Ⅱ、两相流体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