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归纳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工作综合能力(初级)归纳笔记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目标、对象及领域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含义与特点
一、什么是社会工作
(一)社会工作的含义;是在一定的社会福利制度框架下,根据专业价值观念,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有困难的人或群体走出困境的职业活动。
(二)我国对社会工作的理解:普通社会工作、行政性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
二、社会工作的特点(一)职业助人活动(二)注重专业价值(三)强调专业方法(四)注重实践(五)双方合作(六)多方协同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目标及功能
一、社会工作目标
(一)服务对象层面的目标1、解救危难2、缓解困难3、促进发展
(二)社会层面的目标1、解决社会问题2、促进社会公正
二、社会工作的功能
(一)功能的含义与类型1、什么是功能:功能是指在一个系统中某个部分所发挥的作用,即某一部分的存在和变化对整体及其他部分所发挥的影响2功能的基本类型:正功能和负功能
(二)社会工作对服务对象的功能1、促进服务对象正常生活2、促进人与社会的相互适应(三)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1、维持社会秩序2、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节社会工作的对象及要素
一、社会工作的对象
(一)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1孤儿、无依无靠的老人和残疾人。2精神病患者3、因失业而沦为生存困难者
(二)社会工作对象的扩大
二、社会工作的要素
(一)服务对象(二)社会工作者(三)社会工作价值观(四)专业助人方法(五)助人活动
第四节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一)儿童及青少年服务(二)老年人社会服务(三)妇女社会服务(四)康复服务(五)社会救助(六)就业服务(七)心理健康服务(八)家庭服务(九)医疗社会工作(十)学校社会工作(十一)矫治服务(十二)城乡社区发展(十三)军对社会工作(十四)企业社会工作
第五节社会工作者的主要角色
一、社会工作者的角色(一)直接服务角色1服务提供者2支持者3倡导者(二)间接服务角色1管理者2资源筹措者3政策影响人4研究者
二、社会工作者的知识基础
(一)理论知识(二)政策知识(三)技术知识(四)文化知识
三、社会工作者的能力要求(一)技术能力(二)文化能力(三)心理素质(四)持续学习能力
第二章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伦理
第一节文化传统与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一、西方传统文化和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二、中国专统文化和社会福利思想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影响
第二节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内涵和体系
一、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内涵
(一)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指社会工作者长期奉行和尊守的一整套指导期实践的原则和理念
(二)国际社会工作界认同的专业价值观1、服务大众2、践行社会公正3、强调服务对象个
在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伦理内容1、以人为本,服务社会2、协助政府,为民排忧解难3、依法行政,公正无私4坚持普遍和个别相结合5坚持倾听沟通,有效缓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6、工作中同事之间密切配合相互支持7坚持政策与管理的理性原则,注重服务中的人情味8、平衡个人利益,满足与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的差异
第三章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第一节人类行为
一、人类需要的层次和类型
(一)人类需要的含义:是人脑对生理和社会需求的反应,是个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人类需要的层次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五种需要。或称低级生理性和高级社会性需要2、阿尔德弗尔的ERG理论三种需要:生存、关系、成长3莫瑞的需要理论:生理性需要和心理性需要
(三)人类需要的类型
1、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按起源划分)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从需要的对象划分)
3、间接需要和直接需要(对需要的迫切程度)
二、人类行为的类型和特点
(一)人类行为的含义:广义——是由客观刺激通过人的心理活动而引起的内部与外部的反应。狭意——指外显行为
(二)人类行为的类型1、本能行为和习得行为2、新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3、正常行为和偏差行为
(三)人类行为的特点1、适应性、2、多样性3、动态性4、指向性5、可控性6、发展性(四)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第二节社会环境
一、社会环境的含义和特点
(一)含义:是指与人类生物遗传、心理状态及社会过程相互作用的社会系统。包括家庭、学校、单位、群体、社区、文化等子系统
(二)特点:1、多样性2、复杂性3、定性4、变化性
二、社会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
(一)家庭1、娇纵型2、支配型3、专制型4、放任型5、冲突型6民主型
(二)朋辈群体:由年龄、性别、志趣、职业、社会地位及行为方式大体相近的人所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的群体
(三)学校1、长期系统的正规教育2、特定的社会价值规范
(四)工作单位1、使个人学习专门的职业知识技能和道德规范2、指导个人建立各种社会关系,正确调适自我,以适应相应的工作需求与社会需求。
(五)社区1、某些成员具有共同特征2、成员这间存在复杂的社会关系3本身是一种社会组织对成员行为有约束性4成员对社区具有认同感必归属感
(六)文化、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物的总称
(七)大众传媒
三、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
1、人类行为要适应社会环境
2、社会环境影响个人行为
3社会环境和生物遗传共同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
4、人类行为能够改为社会环境
5、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是相互影响的
第三节人生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婴幼儿阶段:出生至3周岁。身高体重大脑发育迅速;从先天性的反向活动慢慢过渡到目标取向行为;社会化分三阶段0至6个月单纯社会化反应阶段7个月至两周岁社会感性联接建立阶段2至三周岁伙伴关系发展阶段
(二)婴幼儿阶段面临主要问题:遗传机制的心理发育不健全,缺少充分的照料等,导致偏差行为主要有拒食、吮吸手指,咬指甲和心理自闭等
二、学龄前阶段:3——6岁,
(一)智为发展迅速,动作和语言发展迅速,社会性发展不断由低级向高级
(二)主要问题:口吃、攻击、沉迷电视等
三、学龄期阶段1、各生理系统进一步发展,各方面技能发展,掌握完整动作熟练程度日益提高2、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内部语言的发展,认知发展属于皮亚杰的具体运算思维阶段,注意力的稳定,范围,分配能力,转移能力渐强3、形成自已的道德意识
(二)学龄期面临的主要问题:心理障碍、交往障碍、学习困难等。
四、青少年阶段12——18岁,“成长期”“混沌期”“危险期”
(一)青少年阶段主要特征1、各种生理机能逐步增强,第二性征基本成熟;2、思维三特点⑴抽象逻辑思维是通过假设的,形式的,的反省的思维⑵逻辑思维处于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阶段⑶青少年阶段是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和成熟期3、社会化发展核心任务是自我意识,道德观和社会交往的进一步发展
(二)青少年阶段主要问题:早恋、犯罪、适应不良。学业失败导致多重负面影响
五青年阶段:18——35岁
(一)主要特征1、生理发展成熟稳定。2、心理;感知、记忆、想象能力均达成熟水平3、社会性发展更为成熟,表现为人生观,友谊和爱情,心理适应三方面。
(二)青年阶段主要问题:角色转换冲突、工作遭遇歧视、婚姻家庭的调适等
六、中年阶段35——60,生活结构体系最复杂时期。1、生理机能不断发生变化2、个体认知发展错综复杂,固定智力上升流动智力下降,智力技巧稳定,实用智力增长3、真正承担公导责任义务并体现出符合其身份的社会行为。
中年阶段主要问题:适应更年期及婚姻关系变化
七老年阶段60岁以后
(一)主要特征:1、生理功能退化,疾病出现。2、认知表现有成熟稳重一面,也有衰退一面3、社会角色消退,社会地位下降。
(二)老年阶段主要问题:1、退出就业领域产生无用感、经济出入减少产生困难3、退出社会生活领域使人际关系淡化产生孤独感4、老年疾病增加5、面对死亡疾病产生的恐惧感
第四章个案工作方法
概念:是指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通过专业的工作程序,帮助有困难的个人或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周围资源,改善其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
第一节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汉金斯、汉密尔顿、霍利斯)
(一)内容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⑴对人成长发展的假设⑵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假设⑶对人际沟通的假设⑷对人价值的假设。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直接技巧和间接技巧。直接技巧分为非反思性技巧和反思性技巧,非反思性技巧包括支持、直接影响、探索—描述—宣泄。反思性技巧包括现实情况、心理动力、人格发展
(二)特点:1、注生从人际交往的场境中了解服务对象2、运用综合的诊断方式确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因3、采用多层面的服务介入方式帮助服务对象。
二、危机介入模式的内容及特点(林德曼、卡普蓝)
(一)内容1、危机介入理论,是一种具体的工作方法,虽没有完整系统的理论基础,但在不断吸出其它理论以及统结自已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假设和基本概念。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