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合集下载

教育的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的目的的价值取向
二、理论根源
个人本位论
强调个人价值 强调个人能动性 强调具体的社会现实 对个人的压抑和残害
社会本位论
强调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 对社会的依赖性 强调社会价值和社会秩序 的稳定性 强调教育应使人认同社会 服务社会
两种观点的对立
三、局限性 二者都没有真正理 个人本位论 解个人和社会以及 片面夸大了人的能动性和教育的社会 个人发展与社会发 改造功能 展的内在联系
11
个体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发展。 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个体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
结合以下几种观点,在确定教育目的 的依据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
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2、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出发点。 3、个体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要求。 4、未来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应体现的目标。
谢谢大家
2014.3.12
教育目的的 价值取向
王静
课前回顾
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二、主要观点
个人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
两种观点的对立
一、社会历史根源
个人本位论
18C和19C上半叶
资本主义与封建 主义矛盾尖锐 把人作为教育目的 的根本所在
社会本位论
19C下半叶 资本主义社会繁荣 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 教育的根本价值
两种观点的对立
个体发展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内容。
社会发展对个体发展的制约。
社会发展的要求制约了个体发展的方向性。 社会发展所提供的条件制约了个体发展的 现实可能性。
2、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
个体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条件。
社会的发展有赖于个体的发展。
个体发展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
社会发展为个体的造 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二、主要观点

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大全)

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大全)

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大全)第一篇: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大全)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

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价值选择,历来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是教育理论中最为重要的领域。

教育目的观可分为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等几种类型。

⒈ 个人本位论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从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

它认为教育目的就是注重个人价值,注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发展。

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福禄培尔和康德、瑞典的爱伦.凯、美国的帕克、马斯洛和法国的萨特等⒉ 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因此,在教育目的中主张应培养社会要求的人才,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

教育目的不应从个人本位出发,而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决定;个人只是教育的加工原料,发展必需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个人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发展依赖于社会。

主要代表人物有涂尔干、那笃尔普、凯兴斯泰纳、孔德、赫尔巴特等⒊ 文化本位论其理论来源是文化教育学,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强调教育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

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目的在于唤醒人们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目标价值的意志,并使文化有所创造,形成与发展新的文化。

其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等。

⒋ 生活本位论“生活本位论” 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或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

突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斯宾塞、美国的教育家杜威和我国的陶行知。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汇总3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汇总3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 教育及教育学概述第四章、教育目的一、狭义: 国家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最根本的指导原则)二、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一)个人本位论: 洛克(二)社会本位论: 赫尔巴特、涂尔干、诺杜尔普(三)文化本位论: 斯普朗格、利特、狄尔泰(四)生活本位论: 斯宾塞、杜威三、教育目的的层次:(一)国家的教育目的(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三)教师的教学目标四、现代教育目的的新特征: 融合性;适度超越性;类主体性;五、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激励;评价。

六、我国教育目的的提出(一)中国当代第一个以法律形式出现的教育目的: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二)1999年6月,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七、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P42第五章、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活动的运行机制动力系统;工作系统(教育活动运行的主体部分);监控系统。

二、学校文化(一)涵义: 精神文化(内在核心部分)和制度文化(外在表层部分)(二)特点: 1、以有形物质为载体的无形文化;2.是一种软约束性的文化;3.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的文化;4.是一种有个性的文化;(三)功能: 导向;约束;凝聚;激励。

三、现代学制的发展双轨制(英国)、单轨制(美国)、分支制。

我国1958年9月, 《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确定了“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和“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具体办学原则;提出建立并发展三类学校(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和业余学校)。

1985年6月,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等教育招生及分配制度, 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基础教育权属于地方, 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教育应该为谁服务"的问题,在教师招聘中主要以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的形式来出题,属于中频考点。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

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价值选择,历来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

这里主要学习5种价值取向:宗教本位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无目的论和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其中,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区分学习是重点。

(一)宗教本位论主张:教育应为神学服务,把人培养成虔信的宗教人士。

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常考点:夸美纽斯——教育为永生做准备(二)社会本位论主张: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教育是国家的事业,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社会公民;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指标,把为国家服务作为教育的最高目标。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荀子、孔子等【口诀:黑社会恐(孔)吓(赫)柏拉涂】注意:凯兴斯泰纳的社会本位论比较极端,认为国家的教育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造就公民。

(三)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等【口诀:啰(罗)嗦(梭)一路(禄)无人陪(裴)】※区分:社会本位论VS个人本位论(四)教育无目的论主张: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积累。

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代表人物:杜威(五)社会需要与人的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论主张: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教育目的的制定要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两方面出发,克服了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片面性。

希望对广大考生有帮助!例题:一、单项选择题1.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的两个典型对立的理论主张是( )。

教育目的观点

教育目的观点

教育目的观点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一、教育目的论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是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在考试当中的高频考点,大多以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察。

需要大家对每一个理论的核心观点准确把握,并熟知一些常见的代表人物。

一、宗教本位论1.基本观点: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信的宗教人士。

2、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3、备考指导:这种教育目的论强调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

认为教育需要,也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教育对人们的良知具有唤醒功能。

大家在做题时遇到有关宗教、上帝、灵魂、神等有关字眼及论述即可与宗教本位论的观点联系。

二、社会本位论1.基本观点: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

2.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斯宾塞、凯兴斯泰纳、巴格莱等3.备考指导: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唯一化,这种极端的主张完全割裂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造成对人本性的束缚和压抑。

核心观点即围绕着“社会”展开。

大家在做题时遇到与社会利益,与公民等相关的论述可考虑社会本位论。

三、个人本位论1.基本观点: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2、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罗杰斯、马斯洛、加缪、萨特、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3.备考指导:个人本位主义的教育目的论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强调人的本性需要和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

教育学原理第五章

三、教育目的的类型
国家的教育目的 根 据 教 育 目 的 主 体 划 分 社会团体的教育目的 教育思想家的教育目的 学校的教育目的
学生及学生家长的教育目的
从作用的特点来看
价值性教育目的
操作性教育目的
是指具有价值判断意义 的教育目的,即含有一 定价值实现要求的教育 目的,表示人才所具有 的某种价值取向,是指 导教育活动最根本的价 值内核。
课程目标——是指按照国家教育方针, 是指按照国家教育方针, 课程目标 是指按照国家教育方针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状况 状况,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和状况,通过完成 规定的教育任务所设计的教育内容, 规定的教育任务所设计的教育内容,以实现 培养目标要求。 培养目标要求。 课程目标是对课程计划、教材编写、 课程目标是对课程计划、教材编写、教 学目标、教学原则起指导作用, 学目标、教学原则起指导作用,是某一课程 编制的指南、教材编写的依据、 编制的指南、教材编写的依据、课程实施和 评价应普遍达到的最低标准。 评价应普遍达到的最低标准。
四、教育目的和相关概念辨析 教育目的和相关概念辨析
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 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各个学段应具 是各级各类学校及各个学段应具 培养目标 体达到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相比, 体达到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的相比,培养目 标是某类学校或某个学校的具体教育目标, 标是某类学校或某个学校的具体教育目标,具 有很强的区域性、阶段性、 有很强的区域性、阶段性、层次性和灵活性的 特点。它必须服从于教育目的, 特点。它必须服从于教育目的,是对教育目的 的具体化。 的具体化。
五、确定教育目的的意义
(一)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脚落点,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脚落点, 是教育预定的最终目标,是教育工作的归宿所在, 是教育预定的最终目标,是教育工作的归宿所在, 因此,它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导向和统领作用。 因此,它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导向和统领作用。 (二)教育目的是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管理部门确 定教育内容、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定教育内容、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检查和评估 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依据。 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依据。

陈述并分析建国以来的三种教学目的观

陈述并分析建国以来的三种教学目的观

陈述并分析建国以来的三种教学目的观教育史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教育目的观,我们可以根据其核心问题的倾向性,抽象地将其划分为人文主义、科学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3种教育目的观。

1、人义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人为中心和以人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目的观。

人文主义的教育目的最主要是要培养一个具有健全的人格、能自我实现、具有人性的个人,能朝着人生之理想、价值去努力奋斗,进而实现人的价值,发展人的特质,即此教育目的是侧重全人的、生活的、人格的,依人性之不同而个别施教的教育。

2、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科学精神为基础、以人文精神为价值方向的教育目的观。

科学人文主义教育并非是一种独立的教育哲学流派,很难说有其代表人物和系统观点。

科学人文主义既信奉科学,又崇尚人道,强调以科学为基础和手段,又以人文为方向和目的。

追求在科学和人文的相互协调、互相补充中促进人和社会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和谐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的解放。

3、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即以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的功利性教育目的观。

持有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教育哲学流派主要有实用主义教育和学科结构主义教育。

科学主义是伴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科学功能的日益显现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

尤其是在20世纪,面对科学的巨大力量及其成果,人们日益尊重科学、信奉科学,加之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等的激烈竞争,推动了科学主义思潮的发展。

科学的发展和科学地位的提高给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也应运而生。

4、实用主义教育目的观。

实用主义教育目的观产生于19世纪末的美国。

当时,美国的政治,经济、科技以及整个社会状况均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而在教育领域,从教育目的到教育制度、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等,仍基本上沿袭着欧洲的旧传统。

形式主义教育占主导地位,与人们的实际生活严重脱节。

面对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的尖锐矛盾,实用主义教育摒弃了人文主义教育那种保守、永恒、个人至上的态度,代之以积极应对、变革社会的意识。

试论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试论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试论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一种另类的视角教育目的既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归宿。

它制约并调节着整个教育过程。

而价值取向往往是一个价值判断系统,它对整个系统的发展轨迹和前进方向起着调控、制约作用。

因此,如果说教育目的制约着整个教育过程,那么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就调控、制约着教育目的乃至人类教育的发展方向。

从价值取向上看,人们对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是从各自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在抉择和取舍中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追求与价值意向。

目前,争沦最多、影响最大、最具有根本性的问题,也是学术上认识最流行、最普遍的,就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的划分。

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区别价值取向不同。

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该以个人的价值为中心,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社会价值要以个人价值来体现,社会的完善是由个人的完善所决定的;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编排,教育活动的组织及构建等都应以个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为基本的前提;在把个人的价值放在第一位的前提之下,注重挖掘和张扬人的个性、强调人性化和个性化。

正如鲁迪格尔所认为的:“教育就是要使人成为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个人而不在于社会。

”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该以社会的价值为中心,社会的价值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社会的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制定教育目的的根本依据。

个人只不过是教育的原料,不具有任何决定教育目的的价值,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个体社会化,使个人适应社会的生活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相反,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与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不同价值取向下的教育目的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

不同价值取向下的教育目的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

不同价值取向下的教育目的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
不同价值取向下的教育目的是指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上,以不同的
价值取向来实现教育目的。

这种价值取向可以是道德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等。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取向来设置课程,以更好地实现教
育目的。

例如,在道德价值取向下,可以设置一些道德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在社会价值取向下,可以设置一些社会实践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文化价值取向下,可以设置一些文化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在科学价值取向下,可以设置一些科学实验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其次,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上,也可以根据不同的价值取向来设置课程,以更
好地实现教育目的。

例如,在道德价值取向下,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方法,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在社会价值取向下,可以采用实践活动法、模拟游戏法等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文化价值取向下,可以采用文学分析法、文化比较法等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在科学价值取向下,可以采用实验法、探究式学习法等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之,不同价值取向下的教育目的可以通过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上
的不同实现,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一、宗教本位论1.基本观点:宗教本位论主张使人在宗教的影响下,以皈依上帝为其活理想,把人培养成虔信的宗教人士。

2、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3、评价:这种教育目的论强调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作用。

认为教育需要,也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教育对人们的良知具有唤醒功能。

二、社会本位论1.基本观点: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的发展贡献的指标。

2.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柏拉图、孔德、涂尔干、斯宾塞、凯兴斯泰纳、巴格莱等3.评价:核心观点“社会”。

强调教育目的从社会出发,满足社会的需要,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过分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把教育的社会目的绝对化、唯一化,这种极端的主张完全割裂人与社会的关系,极易造成对人本性的束缚和压抑。

三、个人本位论1.基本观点: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2、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康德、罗杰斯、马斯洛、加缪、萨特、福禄贝尔、蒙台梭利等3.评价:核心观点“个人”或“个体”。

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强调人的本性需要和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但是在探讨过程中不免带有唯心主义色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也有明显的片面性。

四、教育无目的论1.基本观点:否定教育的一般的、抽象的目的,强调的是教育过程内有的目的,即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具体目的。

2.代表人物:杜威3.评价:并非完全无目的,只是针对“社会”和“个人”而言无目的,也可以理解为“就事论事”,教育除了本身之外没有其他的目的。

但是,教育以“培养人”为本质,离开了人的培养,教育的意义何在,所以,归根结底,此理论也是侧重“个人本位论”的。

五、教育预备说1.基本观点:教育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

教育目的、功能及其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功能及其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功能及其价‎值取向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即解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按照《教育法》的规定,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

(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具体体现为‎:一是对教育‎社会性质的‎定向作用,对教育“为谁培养人‎”具有明确的‎规定。

二是对人培‎养的定向作‎用。

三是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

四是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

(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一是通过确‎定价值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二是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

三是通过目‎标的方式来‎进行调控。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一是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

二是对教育‎效果的评价‎上。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以下三‎种。

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上,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

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的提出‎应当根据受‎教育者的本‎性,而不是从社‎会需要出发‎。

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以‎教育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的根本‎价值是满足‎社会需要。

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的存在‎与发展领带‎并从属于社‎会,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的话教‎育目的就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

3重视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认为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二者都重‎要,教育的根本‎价值是既满‎足个人需要‎又满足社会‎需要。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基本类型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基本类型

主要观点: 1.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 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制定的。 2.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 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的得 到发展。
个人本位论(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
代表人物: 卢梭 裴斯泰洛奇 福禄培尔 康德 爱伦· 凯……

个人本位论(18世纪—19世纪上半叶)
谢谢观看

主要观点: 1.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2.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 他目的。 3.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 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社会本位论(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
柏拉图 孔德 涂尔干 凯兴斯泰纳 费希特……
代表人物
社会本位论(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

评价: 积极方面:有助于动员社会和国家资源来发 展教育事业,并且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不足之处:以国家社会的名义抹杀个性,否 定人的主体地位,违背了教育的人道主义原 则。
个人本位论
人的本性的需要
社会本位论
社会的要求
针对社会现实损害 了个人发展而强调 人自身发展需要
针对个人发展脱离 或违背了社会规范 而强调社会发展需 要 辩证统一
推荐用书:
【1】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 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全国十二所重点示范大学联合 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 出版社,2002年版
课前回顾:
教育目的: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
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 设想或规定。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基本类型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
基本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
内在目的论、外在目的论

教育的目标与价值观

教育的目标与价值观

教育的目标与价值观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和价值观对于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教育的目标与价值观,并阐述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一、教育的目标1.个人发展目标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个体的全面发展。

在学习过程中,教育应关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创造力、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个体具备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所需的技能。

这些技能和能力的培养,有助于个体在面对不同挑战和机遇时更好地适应和应对。

2.社会发展目标教育还应致力于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通过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教育能够为社会提供具备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劳动力。

同时,教育还应注重培养社会公民的责任感、道德观念和社会参与意识,推动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的建设。

二、教育的价值观1.尊重个体差异教育的价值观应该包含尊重个体差异的理念。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不同的兴趣、才能和潜能。

教育需要从多元化的角度出发,提供多种学习途径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并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

2.追求真理和知识教育的价值观应鼓励学生追求真理和知识。

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探索精神,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渴望和求知欲望。

并通过系统的学科知识让学生了解现实世界的运作规律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3.培养品德与公民意识教育的价值观还应该注重培养品德与公民意识。

正直、诚实、友善以及对社区和社会的责任感,是塑造个体品格和培养公民素质的关键。

这些价值观的灌输与培养能够塑造未来社会公民的行为和道德准则。

三、教育目标与价值观的影响1.对个体的影响教育的目标和价值观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通过培养全面的能力和素质,教育为个体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

同时,教育也有助于个体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引导个体追求自我实现和幸福生活。

2.对社会的影响教育的目标与价值观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培养专业人才和社会公民,教育能够推动社会的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专题二教育目的观-PPT文档资料

专题二教育目的观-PPT文档资料

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论是因人因时因地 而异而被提出的。 ——[ 日 ] 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 《现代教育学基础》,钟启泉译,上海 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二版。
制定教育目的的标准
• 杜威: • 调查学生目前的经验状况,制订一个试验性 处理计划,并经常考虑这个计划; • 当情况发生变化时,就改变这个计划。这个 目的是实验性的,它需要在行动中受到检验 同时得到发展; • 教育上如果用抽象的或遥远的外部目的造成 不能应用于实践的弊端,很可能胡乱应付环 境。
裴斯泰洛齐
• 裴斯泰洛齐(J.H. Pestalozzi, 1746-1827): • 把着眼点放在受教育的个人身上来规定 教育目的,强调个人的内部能力的和谐 发展。 • “基础陶冶的基本概念被视为:顺应自 然,发展并形成人的心境、精神、技术 诸能力和素质的理念。”
赫尔巴特
• 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 • “教育的唯一整体的课题可以用道德这 一概念加以恰当的表述。” • “作为科学的教育学,依存于实践哲学 和心理学。前者揭示陶冶的目标;后者 揭示途径、手段和障碍。”
教育外部与教育内部的教育目的 (陈桂生论教育目的)-2
• “当代世界所遵循”的教育目的模式表述为: “每一项教育行动都是指向某个目的的一个 过程的一部分,这些目的是受普遍的和最终 的目的所制约的,而这些普遍的和最终目的 基本上又是由社会确定下来的”, • “某种形势的客观现实必然制约着每一个国 家根据其特殊背景所制定的当前的教育目的, 但这种教育目的,同社会的一般目的一样, 也是那些参加教育活动的个人意志行为与主 观选择的结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 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上海译文 出版社1979年版第199页。)
教育外部与教育内部的教育目的 (陈桂生论教育目的)-3

评述几种典型的教育目的观

评述几种典型的教育目的观

评述几种典型的教育目的观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

在不同的教育体系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教育目的观。

本文将从几个典型的角度来评述这些教育目的观。

一、知识传授型教育目的观知识传授型教育目的观强调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这种观点认为,知识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学生在学校中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受老师的知识传授。

这种观点认为,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可以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知识传授型教育目的观重视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业成绩,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是考试成绩和学科知识掌握程度。

二、德育培养型教育目的观德育培养型教育目的观强调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观点认为,学校既是知识传授的场所,也是道德教育的场所。

学生在学校中应该学习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情操。

德育培养型教育目的观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强调学生的道德行为和社会行为的规范性。

三、能力培养型教育目的观能力培养型教育目的观强调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这种观点认为,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

能力培养型教育目的观认为,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和课外活动,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

因此,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个性发展型教育目的观个性发展型教育目的观强调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种观点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潜能,学校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能。

个性发展型教育目的观认为,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在学校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教育目的观是指教育活动中对学生发展目标的认识和要求。

不同的教育目的观强调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反映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

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价值选择,历来有不同的见解和主张。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是教育理论中最为重要的领域。

教育目的观可分为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等几种类型。

⒈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从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根据人的本性之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

它认为教育目的就是注重个人价值,注重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本能得到发展。

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瑞士的裴斯泰洛齐、德国的福禄培尔和康德、瑞典的爱伦.凯、美国的帕克、马斯洛和法国的萨特等
⒉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因此,在教育目的中主张应培养社会要求的人才,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的知识和规范。

教育目的不应从个人本位出发,而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决定;个人只是教育的加工原料,发展必需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个人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发展依赖于社会。

主要代表人物有涂尔干、那笃尔普、凯兴斯泰纳、孔德、赫尔巴特等
⒊文化本位论
其理论来源是文化教育学,文化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强调教育应围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

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目的在于唤醒人们意识,使其具有自动追求理想目标价值的意志,并使文化有所创造,形成与发展新的文化。

其代表人物有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等。

⒋生活本位论
“生活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或认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怎样生活。

突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的教育家斯宾塞、美国的教育家杜威和我国的陶行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