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合集下载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分析_张兰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分析_张兰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分析张 兰(重庆工商大学外语系,重庆400067)摘要: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人对外国文化了解越来越多,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却经常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本文列举了一些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失语;英语教学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3)08—0339—03收稿日期:2003-04-08作者简介:张兰,女,重庆工商大学外语系教师。

一、引言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术语,它不仅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在艺术、信仰、价值观、传统习俗、制度方面的特点,还包括人们用以表达感情和相互交流的语言。

我们通常会把文化和语言联系起来,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文化传播的媒介。

许多语言学家已经著书立说,充分肯定了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语言学习过程中了解客体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却忽略了文化交流是双向的这一基本理论,轻视本国文化的教育和输出,导致本国文化失语。

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中国本土文化了解不到位,无法用正确的英语表达,导致交际失败或低效;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甚至误解。

二、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商业和贸易促使各国之间进行文化交流,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就把中国的陶瓷艺术和其它一些文明带到了欧洲。

现代交通和通讯已经把世界缩小成为一个“地球村”,中国和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在这样的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屡屡发生,严重影响了跨文化交际。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一些文化传播机构和个人在跨文化交流中也常常出现文化失语症。

笔者曾经去参观某民俗文化村,发现某导游在对外宾作讲解时忽略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内涵,使一些内容本来很丰富有趣的民风民俗显得没有了文化底蕴。

比如在讲解江南婚俗中新娘“哭嫁”(总要哭很久才肯上轿)一幕时,导游只讲到新娘子不舍得离开父母所以哭,而忽略了新娘子的哭还有其它目的,比如想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的银两或嫁妆,因此,这哭有许多假装的成分在里边。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
二.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 失语症”现象的成因剖析
1. 历史的原因。纵观中国近代
历史,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前属于强 势文化,外来文化输入有限。张骞出 使西域,开辟出中国古代的丝绸之 路,将中国的陶瓷还有一些其他的 文明传到了欧洲。然而由于受到封 建制度的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实 行闭关锁国政策。20世纪初的“五 四 ”文 化 运 动 和“ 文 化 大 革 命 ”对 中 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全盘否定,这直 接 阻 碍 了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的 输 出 ,导 致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产生。
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16 年度立项“跨文化交际语境下中国优 秀 传 统 文 化 价 值 实 现 的 途 径 研 究 ”,(项 目 编号:2016lslktjyx-2016) 阶段性研究成 果之一。
(作者介绍:周晓晗,沈阳大学外国语 学 院汉语国际教育 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 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学教育 2016.09
DOI:ki.wxjys.2016.09.090
硕博论坛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
周晓晗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当前的跨文化交际过多 地强调对西方文化的输入,却忽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本文首先描述了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 这一现象,剖析了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从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2. 缺乏文化输出意识。主要体 现在文化教学方面。外语教材着重 介绍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介绍 却少之又少。教材上的内容多数来 自于外国的报刊,杂志等,主要涵盖 的都是西方文化内容,而教师教学 以教材为主,过多的西方文化输入 会 使 教 学 呈 现“ 一 边 倒 ”的 态 势 ,从 而阻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指的是中国人在与其他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由于对对方文化的了解不深,出现语言障碍、沟通困难以及误解、冲突等问题。

该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历史文化背景不同。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孔子思想为代表的传统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具有较大影响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对方可能没有接受过相似的文化背景教育,导致双方在道德观念、价值观、行为准则等方面出现认知差异,从而产生困惑和难以理解。

语言差异导致的交流障碍。

虽然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之一,但不同地区和国家的英语使用存在差异。

中国人可能更倾向于使用间接表达方式,而西方国家的人则更加直接和直接。

这种语言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争论。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隐喻,而且中国特有的字词和成语也难以准确翻译给非中国人理解,这也增加了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障碍。

文化风俗差异引起的交际冲突。

在中国文化中,礼貌和尊重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不同文化之间的礼仪习俗是不同的,可能出现误解或冲突。

中国人习惯用双手接受礼物,而西方国家的人可能觉得只用一只手接受礼物更为礼貌。

中国人可能更喜欢倾听,表达尊重,而其他文化可能更注重表达自己的意见,这也容易造成沟通困难。

心理差异导致的沟通困扰。

中国人普遍倾向于保持脸面和避免冲突,这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导致中国人不愿意明确表达意见或提出不同看法。

而其他文化背景的人可能更习惯于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样的差异容易造成误解和沟通困惑。

为了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症”,有几点策略是值得关注的。

加强对其他文化背景的学习和理解,了解其历史和价值观念,有助于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

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语言能力,包括增强语言表达能力、理解不同思维方式和隐喻,并学习一些对方文化中常见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培养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主动去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和习惯,并尊重和接受不同的观点和意见,有助于建立良好的跨文化交际关系。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摘要】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本文通过对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心理、社会和教育这五个因素的分析,揭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原因。

文化差异因素包括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差异,语言障碍因素则常见于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的不同。

心理因素可能涉及到自我认同和沟通焦虑,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地位和群体认同。

而教育因素则可能影响个体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技能。

结论部分将综合探讨这些因素对失语症的综合影响,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

通过本文的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高个体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国文化失语症、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心理因素、社会因素、教育因素、综合影响、应对策略、未来展望1. 引言1.1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语言沟通上的困难和障碍,其中“中国文化失语症”便是一种常见现象。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中国人可能因为多种因素而遭遇沟通困难,表现为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或理解他人的意图,这就是“中国文化失语症”。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受到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心理、社会和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产生和发展。

也能够为应对这种现象提供更有效的策略和方法。

本文将重点围绕文化差异因素、语言障碍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教育因素展开分析,深入探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到这一现象的复杂性和独特性,为未来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应对“中国文化失语症”提供参考和借鉴。

2. 正文2.1 文化差异因素文化差异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发生。

中国和西方文化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存在许多差异。

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而西方文化则更注重个人主义和自由权利。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传输的双向性——谈“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传输的双向性——谈“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传输的双向性——谈“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传输具有双向性。

一方面,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会通过交流传递自己的文化价值观、观念、习俗和信仰等;另一方面,他们也会接受并理解他人文化的传输。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即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表达不充分甚至失语的情况。

这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值得我们深思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存在。

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我们常常会感到自己的表达受限,无法准确传递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这有多种原因:一是语言障碍,外国人对汉语的学习和理解存在困难;二是文化差异,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往往无法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来展现;三是双方的文化背景差异,导致对文化符号、隐喻和象征的理解存在困难。

这些原因都会导致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进而造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发生。

其次,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原因。

首先是历史、政治和经济因素。

中国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下,对外国文化的接触和了解相对有限,导致我们对外国文化的理解和传播能力相对较弱。

其次是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的制约。

当前的教育体制更加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传输意识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最后是文化自信心的缺失。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对自身的文化产生了一些质疑和不自信,从而影响了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中国文化的表达和传播能力。

然而,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并非不可克服。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来提高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传输效果。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本国文化的了解和传播。

通过深入研究和学习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全面地理解和传递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其次,我们需要学习外国语言和文化。

学习外国语言能够更好地与外国人交流,学习外国文化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播外国文化,从而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反思跨文化交际下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

反思跨文化交际下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

反思跨文化交际下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反思跨文化交际下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摘要】当前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即母语文化缺失成为有目共睹的问题,由于目前对英语教育的片面认识和错误引导,学生在学习文化上出现一边倒的现象,只有在今后的教学中适当的输入母语文化知识的阅读,才能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症母语文化跨文化交流跨文化沟通是发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交流。

密切的跨文化交流时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的交往活动也日益频繁。

我国高等教育在不断改革发展的同时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变的至关重要。

然而在铺天盖地的文化输出的今天,我们需要反思母语文化的缺失这一现象。

在英语学习中,跨文化沟通其实就是母语与目的语的相互交流,也就是说文化输出和输入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导入一定的母语文化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很多院校的英语专业教学因为更多的是关注目标语文化的教学而忽略了母语文化教学,这种教育模式导致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在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事物时出现很多问题,我们称之为“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最早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一篇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中提出。

从教授认为我国多层次英语教学中,在增大文化含量上却有着一种共通的片面性,即仅仅加强了对英语世界的物质文化、制度习俗文化和各层面精神文化内容的介绍,而对于作为交际主体的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基本上仍处于忽视状态。

在一节英语口语课上,外教老师提出让学生们谈谈值得骄傲的中国文化时,很多学生顿时语塞,因为一时间想不起来,即便想起来了也不知道该怎么用英语去解释。

那么这种失语症尤其在进行中译英的时候尤为明显,在2013年12月改革后的四级考试中,汉译英部分涉及了很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比如,“中国结”“中国烹饪”“中国茶”等相关内容的翻译,此时很多学生在这个题型上失分非常厉害,原因就是对于本国文化的英语表述能力太差。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际在今天的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通常成为交际的障碍,而这些文化差异有时会导致一些人出现“失语症”,即在跨文化交际中无法有效地表达自己或理解对方。

在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进行交际时,一些因素会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出现。

本文将从语言、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分析这些因素,并探讨如何应对和解决这一问题。

语言是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的语言系统与西方语言不同,包括词汇、语法和语音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语言差异会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误解和困惑。

中国人习惯使用成语来表达观点,而外国人可能对这些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并不了解,导致交流受阻。

中文中的礼貌用语和称谓也与其他语言存在显著差异,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异,就容易在交际过程中造成误会和冲突。

价值观也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比如对待家庭、对待权威、对待时间等方面。

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这种价值观上的差异会导致双方在交际中产生误解,无法理解对方的观点和行为。

在商务交际中,中国人的“关系优先”观念可能会与西方人的“结果优先”观念产生冲突,导致交际失败。

针对上述的因素,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和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呢?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意识,了解和尊重对方的语言、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尽量避免在交际中产生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

我们应该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包括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沟通技巧,尽量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障碍。

我们应该重视跨文化交际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整个社会对跨文化交际的重视程度,加强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际不可避免,而“中国文化失语症”也是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了解并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是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也是促进国际间和睦交流的需要。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跨文化交际意味着人们需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包括语言、行为、信仰、价值观等层面。

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会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象。

本文将从文化认知、语言、非语言行为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原因。

首先,文化认知不同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重要原因。

文化认知是指人们对其所处的文化环境的理解和识别。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信仰、行为规范、语言使用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认知,就会导致对方的行为、话语等无法理解,从而出现沟通障碍。

比如在西方国家,人们常常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的是个体与家族、社会的关系。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认知,很容易产生误解和不适应。

其次,语言的差异也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原因之一。

语言涉及到词汇、语法、发音、口音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导致误解和沟通障碍。

比如在中英文之间的翻译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语义不通、音译误解等现象。

此外,语言也反映了相应的文化背景,比如颜色、数字、形容词等,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还有,非语言行为对跨文化交际也有重要的影响。

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行为的表现也具有文化差异。

比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便直接表达情感,在传统文学中常常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表达,如借物喻情、比兴等;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很注重面部表情、体态和声调的变化来传递情感和态度。

此外,礼仪、礼貌和身体接触等也具有文化差异,如果没有足够的文化认知,则容易引发不适应和冲突。

总之,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原因可能有多种,包括文化认知不同、语言差异和非语言行为等方面。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需要具备足够的文化认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点,同时也需要注重语言和非语言行为的表达和理解,以有效地避免误解和沟通障碍。

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失语问题的成因

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失语问题的成因

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失语问题的成因摘要:当前,随着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交流的日渐频繁,各种跨语言交际活动日益增加。

这一过程中,人们往往会有意识地对客体文化进行了解和学习,却容易忽视对本国文化的教育和输出,进而导致文化失语现象的出现。

文章从当前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失语现状进入,分析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失语问题的成因,进而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失语;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文化等不同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

这一过程中,也对不同地区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目前,在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培养,以更好地提高其应用语言的能力至关重要。

但是,跨文化交际具有十分明显的双向性特征。

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如果过分重视英语学习以及对相关国家的文化传授,单纯在对英语文化予以大量的引进和教育,却缺少对中国文化的教育和输出,则极易导致文化失语问题的出现。

一、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失语问题的成因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语言学习过程中,了解客体文化十分必要。

但同时,也要注意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是双向的这一基本理论。

文化传播双方相互交流和共享信息,并保持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如果轻视本国文化的教育和输出,则会导致本国文化失语问题的出现。

分析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文化失语问题出现的相关原因,与多方面因素相关。

首先,是因为一些学生没有树立起文化平等的意识,不注意学习各种中国文化知识。

在英语专业的教育教学中,很多学生都侧重于对各种客体文化的学习,缺少对本国文化的足够了解。

在学习的时候,缺乏足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甚至会片面地认为客体文化优于本国文化,直接影响到其学习效果,进而引发文化失语现象的出现。

其次,在传统英语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内容大多都是西方文化相关的内容,例如各种西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礼仪等,涉及中国文化的内容少之又少,一些学校甚至使用的是英美原版教材。

这些情况的出现,虽然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和英语交流存在一定的益处,但极易导致文化失语的出现。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日益频繁。

而在这种跨文化交际中,很多中国人会遇到一种困境,即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出现所谓的“中国文化失语症”,表现为无法用外语准确、贴切地表达中国文化的观念和内涵。

这一现象引起了人们对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的关注,并对“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语言障碍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语言障碍。

当中国人用外语与外国人交流时,由于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的不同,很容易出现词不达意、表达不准确等问题。

在中国文化中,有一些词语、成语、俗语等是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的,但直接翻译成外文时可能会丢失原本的意义和情感。

语言障碍成为了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失语”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价值观差异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另一个因素是价值观差异。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社会风俗习惯,比如在礼仪、人际关系、家庭观念、教育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当中国人用外语与外国人交流时,由于双方价值观念的不同,很容易出现无法理解对方的行为、无法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等问题,从而导致“失语”。

三、文化认同与自信心文化认同和自信心的缺乏也是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重要因素。

在与外国人交流时,由于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心不足,往往容易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压抑等心理问题,从而影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这不仅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出现,也影响了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传播和交流。

针对上述因素,如何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提高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交流能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语言学习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加强外语学习,提高外语表达能力和交际技巧。

只有通过深入学习和掌握外语,才能更好地理解外国人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的观念和内涵,从而提高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表达能力。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随着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普遍,人们可以很容易地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

然而,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种现象,那就是“中国文化失语症”,即在与外国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无法准确表达和传达中国文化特点。

这篇文章将分析“中国文化失语症”出现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差异是文化差异的体现。

由于中国和西方国家文化差异巨大,因此在语言交流中会存在词汇、语法、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中文中有很多表达方式、谚语和成语,为了更好地传达主题和情感,有时需要使用这些表达方式。

然而,在外语中,即使翻译得很准确,也很难保留这些语言特色。

另外,中文中有很多表达方式和称呼方式是以家庭、亲属关系为基础的,而这在对外交流中并不常见。

其次,文化障碍也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重要原因。

文化障碍包括价值观和信仰、社会习俗、礼节、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因素会影响人们的言行举止。

比如,中国人在交往中通常会保持距离、示弱和彬彬有礼,而在西方国家,人们更喜欢表现出自信、坦率和直率的态度。

如果我们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就很难准确传达主题和情感,这也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

要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需要加强对本国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加深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和传达。

其次,要建立良好的跨文化沟通技巧和意识,学习对方的文化细节,以避免误解和冲突。

最后,将语言和文化相结合,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和学习对方的文化,增强自己的跨文化能力和认知水平。

总之,对于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我们应该引起重视,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通过深入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增强跨文化沟通技巧和意识、以及将语言和文化相结合等方法,可以更好地准确传达和表达中国文化特点,从而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及其应对策略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及其应对策略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及其应对策略王丽慧【摘要】在中国外语教育中,目的语文化受到广泛的重视,与此同时却忽略了文化交流是双向的这一基本理论,轻视中国文化的教育和输出,导致中国文化呈现失语症,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仅仅在于语言表达技巧的欠缺,更在于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教学的缺失.从英语教学的基本环节,如大纲制定、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语言实践、教学评估、师资培训等方面考察,英语教学要树立全面的中西文化观,在外语教学中注意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输入输出的平衡,重视提高学生用外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以此消解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期刊名称】《洛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3(032)012【总页数】3页(P90-92)【关键词】英语教学;中国文化;文化失语症;跨文化交际【作者】王丽慧【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洛阳471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9.1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渴望了解中国,很多西方人对于中国的饮食、服饰、武术甚至哲学都能略知一二,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许多中国英语学习者虽然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并不陌生,却难以准确地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造成跨文化交流中的障碍,这种现象被一些学者称为“中国文化失语症”。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仅在于英语语言表达技巧的欠缺,更在于英语教育中中国文化教学的缺失。

如果粗略地统计一下现有的英语教材,可以看到90%以上的教材几乎都是有关美国文化或英国文化的。

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几乎集中于目的语文化的传授,母语文化没有一席之地。

我们应该看到,在世界走向全球化的今天,英语已经成为了一种国际通用语,成为世界各国人民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工具,它已不再为本族语的人们所独有,而日渐本土化。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也应从目的语文化的教学延伸到本土文化的教学,从而使学习者在跨文化交流中不仅了解目的语文化,同时也应保持自身的文化身份,并有能力用英语传播本土文化,达到文化交流的平衡。

“中国文化失语”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性研究

“中国文化失语”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性研究

“中国文化失语”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关性研究中国文化失语是指在国际交流中,中国人在跨文化沟通中遇到的困难和误解,以及由此产生的误判和误解。

这些困难和误解源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个体在跨越文化和语言差异的环境中,有效地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文化失语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

首先,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

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是注重集体主义和人际关系,而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和竞争。

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中国人不了解西方文化的这些特点,可能会产生误解和冲突。

例如,中国人在与西方人交流时可能过于关注个人关系,而西方人更注重事务本身,这可能导致沟通的困难和阻碍。

其次,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也是中国文化失语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文是一种高度象征性的语言,注重隐喻和比喻的使用,而英文则更注重直接表达和逻辑思维。

因此,中国人在用英文表达时可能会被西方人误解或无法完全传达自己的意思。

此外,中国人在用英文进行交流时,可能会受到语法和语法结构的限制,导致表达不准确或混淆。

另外,文化背景对于非语言交际也有影响。

例如,姿势、面部表情和眼神等非语言交际方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中国人习惯于躲避直接眼神接触,而西方人则视为礼貌和诚实的表现。

因此,中国人可能会因为不同的非语言交际方式而产生误解和困惑。

然而,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可以帮助中国人克服这些困难。

首先,了解和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是重要的。

中国人需要学习西方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以便理解西方人在沟通时的偏好和期望。

其次,积极学习和提高外语表达能力是必要的。

中国人需要更深入地学习英语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以便准确地传达自己的意思。

此外,通过参与跨文化交流和交际活动,中国人可以逐渐了解并适应西方文化的非语言交际方式。

在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至关重要。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差异往往会成为交际中的一大障碍。

特别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常常会遇到一些文化上的失语症问题,即对他人文化的理解和表达的失语症。

这种现象被称为“中国文化失语症”,它会给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困扰和挫折。

那么,“中国文化失语症”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及解决方法。

一、社会文化背景中国人在价值观念上与西方人存在显著差异。

在家庭观念上,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和亲情,普遍认为家庭是最重要的羁绊。

而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观念较为突出,他们更加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由。

这就导致了在家庭观念上的沟通困难,中国人很难理解对方不愿意为了事业放弃家庭,而西方人也很难理解中国人为了家庭可以牺牲个人利益。

中国文化中的礼仪习惯也与西方文化存在明显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长辈的地位非常尊崇,晚辈需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来对待长辈。

而在西方文化中,尊重是平等基础上的,长辈和晚辈在大部分事情上都是平等的。

中国人在与西方人交往时,可能会因为礼仪上的差异而导致沟通不畅,甚至引起误会。

语言的差异也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重要因素。

汉语是一种表意丰富,比喻和典故较多的语言,而英语是一种更加注重逻辑和实用性的语言。

这就导致了在交流中语言上的理解障碍,比如中国人通常会用比喻和典故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而西方人则更加注重清晰明了的表达方式。

二、影响“中国文化失语症”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不小的不利影响。

它使得中国人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很难用对方能够理解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这不仅会导致沟通困难,也容易导致双方的误解和冲突,从而影响交流的效果和质量。

这种失语症也会给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心理压力。

由于无法用对方理解的方式进行交流,中国人很容易感到沮丧和自卑,从而影响到他们的自信心和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跨文化交际已成为当今社会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是最基本的交际工具之一。

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有时候会导致跨文化交际中出现“文化失语症”的现象,即跨文化沟通中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无法有效交流的问题。

本文将对“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率。

一、社会地位观念的差异在中国文化中,社会地位观念非常重要。

中国人一般会依据对方的社会地位来决定自己在对话中的用语和态度,这种差异可能会让外国人感到不适应。

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加注重个体的平等和自由,因此可能会对中国人在交际中对社会地位的看重感到困惑。

在跨文化交际中,这种社会地位观念的差异很容易导致沟通失误,需特别引起关注。

二、汉语特有的表达方式中国文化中存在着许多特有的表达方式,这些表达方式可能会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误解。

中国人在交际中喜欢使用比喻、典故等修辞手法,而这些可能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对方的困惑。

在汉语中还存在许多亲属称谓词,如“爸爸”、“妈妈”、“姑姑”、“舅舅”等,这些词汇的特殊用法也容易让外国人感到困惑。

需要在跨文化交际中注意这些汉语特有的表达方式,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三、文化背景对话题的影响不同文化的人对于某些话题的关注点和态度也会存在差异,这可能对跨文化交际造成一定程度的困扰。

中国人可能更加关注家庭、传统文化等话题,而西方人可能更喜欢谈论工作、个人成就等话题。

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没有意识到这种差异,很容易导致交流的困难。

了解对方文化的特点,适当调整话题,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前提。

四、语言隐喻的差异中西方文化中存在着不同的语言隐喻,这也可能对跨文化交际造成困难。

在中国文化中,常常使用“蛇蝎心肠”、“狼心狗肺”等词语来形容恶毒的人,而在西方文化中可能会使用其他不同的隐喻表达相同的意思。

如果不了解对方文化的语言隐喻,很容易导致误解。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因素分析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人常常会面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问题。

所谓“中国文化失语症”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人由于不了解对方文化的特点和惯例,而导致交流困难和误解的现象。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些因素的分析。

语言的差异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主要因素之一。

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语言有着不同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

对于中国人来说,如果不熟悉对方的语言,可能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无法理解对方的言辞。

这无疑会导致交流的困难和误解。

即使是使用相同语言的交流,不同文化中可能会存在着一些隐含的意思和对话方式,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特点,也容易产生误解。

文化背景的不同也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重要因素。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历史、价值观念和习俗习惯。

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受到自己所熟悉的文化背景的影响,导致无意中将自己的习惯和观念强加于对方,或者无法理解对方的行为和言谈。

在中国文化中,尊重长辈和上级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但在某些西方国家,个人主义较为突出,尊重程度可能不同。

如果中国人对此没有了解,很容易导致交流冲突。

沟通方式和表达习惯的差异也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重要因素。

不同文化中,人们有着不同的沟通方式和与人交往的习惯。

中国人普遍比较喜欢间接表达,而某些西方国家则更注重直接表达。

如果中国人不熟悉对方的沟通方式,可能会导致对方在理解和接受信息上的困扰。

中国人也常常使用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如谚语和成语,如果对方不了解这些,也会造成交流困难。

文化冲突和偏见也是导致“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重要因素。

由于长期以来的历史和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中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偏见和误解。

如果中国人受到这些偏见的影响,可能会对他们的交往产生负面影响。

由于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偏向负面,某些西方人可能对中国抱有偏见。

如果中国人被这些偏见左右,可能会产生自卑感,进而影响到跨文化交际的正常进行。

高校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与对策研究

高校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与对策研究

第43卷第11期时代农机2016年11月V o l.43N o.11TIMES AGRICULTURAL M ACH INERY N o v.2016高校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与对策研究方兰兰(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51)摘要:通过对高校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现状调查出发,分析了高校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的主要体现,提出了应对“中国文化失语”的可行性策略,以期从更新跨文化交际的教学理念,完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 排,建立全面高效的评价系统,将中国文化贯穿到高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出适应社会及国家的跨文化发展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国文化失语”英语教学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80X(2016)l l-0129-02Research on Phenomenon and Countermeasure of 野C hinese CultureAphasia 冶in the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FANG Lan-lan(Huna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Changsha,Hunan 410151, China) Abstract:Based on investigation of phenomenon of<Chinese Culture Aphasia冶in the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the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embodiment of“Chinese Culture Aphasia”in college students,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feasible strategies in order to update the teaching philosoph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improve the major setting and cur­riculum arrangement,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and effective evaluation system,and make Chinese culture permeate into English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 as to train the talents who can meet the needs of cross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the country.Key words: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Chinese Culture Aphasia”;English teaching1“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现状“中国文化失语”最早由南京大学从丛教授于2000年在 《光明日报》中提出的。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症”研究

灌输培养,过于重视 目的语文化的引入和介绍,学


中国文化失语症
生 自身母语文 化被长期忽视,母语文化元素严重缺
失,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 、道德情操 、
失语症 ( A p h a s i a ) , 最初源 自医学术语 , 指 “ 由 人文 内涵的深入挖掘和宣讲。中西文化导 向严重失 衡 ,加之部分教师 的中国文化 英文表达能力也不容
受伤或疾病 弓 I 起 的大脑损伤而导致思想表达 能力 、 口语及 书面语理解能力 的部分或全部缺 失。 ”【 4 J “ 中
国文化失语症 ” 这 一概念最早是 由从丛教授 ( 2 0 0 0 ) 在 《 “ 中国文化失语 ” :我国英语 教学的缺 陷》一文 中提 出的。随后 ,许多学者对此 现象进行 了大量 的 调查研 究,采用测试、 问卷调查、访谈等研 究方法
文化 的英语表达 能力是实现有效跨文化交际 的迫切需要 。 根据文化 的范 围和层次 的不 同,学术界将文化划分狭 义文化 与广义文化 。广义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
神文化两个方面 ,涵盖普通 的社会习俗 、风俗习惯 、价值理念、思维方 式 以及 行为规 范等。狭义文 化是指 包括哲学 、语言 、文学 、艺术 、科技 、教育及一切意识形态在 内的精神 产品。文化和 语言密 不可分 。语 言 是 一种符 号,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传播 的媒介 ,又是文化重要 的组成部分 “ 。在跨文化交 际的过 程中, 参 与交 际的每一方 既是信息 的发送者又是信息 的接收者 ,此乃双 向交际模式。在这一双向交际模 式中,信 息发送者 首先将信 息编码后发送给接收者 ,接收者在接收到信息后 ,迅速对信息进行领会解码 ,并将理解 的信 息再编码后作为 回应发送给信息发送者 ,如此循环往复 ,形成 了一个不断交流和反馈的过程 。任何一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以大学英语教学为核心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以大学英语教学为核心
少, 只是 到 了近 代 才 开 始减 少 的 。而 中 国文 化 输 出 少 于西 方 并 不 能 说 明 中 国 的 文 化 不 如 西 方 文 化 先
至认为 中国文化 的 教 学是 语 文 课 的任 务 , 与 大 学 英 语 教学 毫不 相干 。在这 种 错 误 思 想 的 影 响 下 , 学 生 忽 视 了中 国文化 在跨 文化 交 际 中 的作 用 , 对 中 国文 化感 到 陌生 , 在跨 文 化 交 际 中 无法 用 英 语 准 确 地 向
等教育学会“ 十 二 五” 高 校 外 语 教学 改革 专 项 2 0 1 2年 度 立 项 课 题 “ 高 校 英语 教 学 中文 化 渗透 与 课 堂 活力 建 设 研 究 ” ( WY YB 1 2 1 0 8 ) 。 项 目负 责 人 : 逯阳。
第 1 l卷 第 2期 2 0 1 3年 2月
西 南 农 业 大 学 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a l o f So u t h we s t Ag r i c u l t u r a l U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di t i o n)
文 化 失 语 现 象 的屡 屡 发 生 , 严 重 影 响 了跨 文 化 交 际 的正 常 进 行 和 国家 文 化 软 实 力 的 建 设 , 使 中 国文 化 在 国 内 的 传 承 和在 海 外 的 传
播 受 到 威胁 和挑 战 。
关键词 : 跨 文化 交 际 ; 中 国文 化 ; 失语 ; 大 学 英 语 教 学
并造 成 外 国人 对 中 国文 化 的误 解 。因此 , 在 大 学英 语 教学 中 , 教 师不 但要 培养 学生 的语 言基 本功 , 还要 培 养学 生 的跨 文 化 交 际能 力 , 即用 英 语 进 行 文 化 交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传输的双向性——试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一)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传输的双向性——试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一)

跨文化交际中文化传输的双向性——试论“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一)论文摘要]当前外语教学过多地侧重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强调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忽略了母语及母语文化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学生只会用英语表达目的语文化,而对母语的英语表达能力较低,跨文化交际能力没有得到平衡发展,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的不平等,出现了文化单向性传输。

要改变现状,必须从提高思想认识、改编英语教材、注重教学过程、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入手,实现跨文化传输的双向性。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传输;中国文化失语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学术界对语言、文化、交际三方面关系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教学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文化教学仅仅关注目的语文化的输入,轻视了母语文化的输出。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过多地侧重目的语文化的学习,强调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忽视了本族语文化的学习,忽略了母语及母语文化对外语教学的影响。

因此,学生只学会了用英语表达目的语文化,而对母语的英语表达能力较低,跨文化交际能力没有得到平衡发展,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的不平等,出现文化单向性传输。

一、文化传输中中国文化的缺失跨文化交流是指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活动,是一种双向性的交流。

语言做为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与文化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表述、承载、象征着文化。

因此,跨文化交流也意味着交际双方文化的吸纳与传播。

然而,在文化领域,我国目前出现了较严重的文化逆差现象,对西方文化引入较多,中国文化输出少,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文化传输中中国文化的缺失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多,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宽广。

但是,不论是在文化领域还是在教育领域,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都出现了逆差现象。

大量反映西方文化、思想、理论、价值观等的文学作品被迅速传人中国,而中国人怀着一种崇拜的激情全盘照搬西方文化,甚至还曾经出现过提倡将中国“全盘西化”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