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气的喷泉实验的引发方法探究
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原理
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原理引言:喷泉是一种美丽的景观,经常在公园、庭院和广场等地出现。
而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正是通过溶解氨气于水中,利用氨水的特性形成喷泉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一、实验原理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基于氨气和水的化学反应。
氨气(化学式为NH3)是一种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具有刺激性气味。
氨气溶于水后形成氨水,通过在水中溶解氨气,可以在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从而产生喷泉效果。
二、实验过程1. 准备实验器材:实验室中需要准备氨气气体瓶、水槽、导管和喷泉装置等实验器材。
2. 连接实验器材:将氨气气体瓶与水槽连接,导管通过氨气气体瓶的出口通向水槽中的喷泉装置。
3. 开始实验:打开氨气气体瓶的阀门,使氨气气体进入导管并溶解于水中。
随着氨气的溶解,水中逐渐形成气泡,并在喷泉装置中喷涌而出。
4. 观察实验现象:观察氨溶于水的喷泉现象,可以看到水中的气泡不断上升并喷涌出水面。
三、实验原理解析1. 氨气的溶解:氨气在水中溶解的过程是一个物理过程,根据亨利定律,气体溶解于液体中的量与其分压成正比。
因此,当氨气与水接触时,氨气分子会迅速进入水中,溶解于水中形成氨水。
2. 氨水的性质:氨水是一种碱性溶液,具有较强的氨味。
溶解在水中的氨气会与水分子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氢氧化铵(化学式为NH4OH),使溶液呈现碱性。
3. 气泡的生成:在氨气溶解于水中的过程中,氨气分子会在水中形成大量气泡。
这是由于氨气分子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所以大部分氨气以气泡的形式存在于水中。
4. 喷泉效果:通过喷泉装置,水中的气泡可以被迅速喷涌出来,形成美丽的喷泉效果。
这是因为在喷泉装置中,水中的气泡受到压力的作用,能够迅速上升并喷涌出水面。
四、实验应用氨溶于水的喷泉实验具有一定的教学和科普价值。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气体溶解于液体中的过程,并了解氨气和水的化学反应。
此外,喷泉实验也可以用于科学展览和科学实验课程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体溶解和化学反应的原理。
【研究报告】《氨气喷泉实验的探究》研究报告
《氨气喷泉实验的探究》研究报告1 研究背景“氨气的喷泉实验”是一个有力证明氨气在常温下极易溶于水且兼有证明其水溶液显碱性的实验,其在中学化学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作为初中化学知识的课外拓展,实现初高中衔接的有效平台。
采用现行高中新课标版所述的方法进行实验,在实际操作中存在几点不足:①做“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繁琐。
因做喷泉实验时,需要事先收集好若干瓶氨气待用;而且每做一次喷泉实验都要更换盛满氨气的圆底烧瓶,需重新组装实验装置再做。
②喷泉实验效果有时不理想。
由于氨气易扩散,预先收集好的氨气会泄漏,到使用时导致喷泉效果不好甚至实验失败;由于经典实验方法对收集氨气装置的干燥程度要求高,稍有水分就易导致实验失败。
③经典“喷泉实验”方案会有氨气泄漏,造成环境污染,方法与环保相悖。
由于收集氨气时,部分氨气会逸出而污染环境;当氨气集满,转换装置时也易溢漏而造成污染。
④教材很少演示氯化氢与氨气的白烟实验。
2 研究内容针对上述传统喷泉实验方法存在的不足。
另外,分液漏斗的活塞一般配套,使用过程中,大多数分液漏斗因活塞损坏就失去了其作用而被废弃。
同时,基于各类文献的调研结果,利用分液漏斗和注射器对氨气的喷泉实验进行了微型化设计,将氨气的制取和收集、氨气的白烟和喷泉等实验设计于一体,具有节约药品,简单易行,实验效率高,可循环使用等优点。
实验主要的改进之处:1.把氨气的制备、收集及验满、白烟和喷泉实验装置连接成一个整体,操作简单。
2.可节约药品与操作时间。
3.整套实验无有害气体泄漏,不会产生环境污染,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2.1实验用品实验仪器:5 mL注射器4支、烧杯、橡胶塞、50 mL 分液漏斗(活塞已坏)实验试剂:蒸馏水、氢氧化钠固体、浓氨水、脱脂棉、浓盐酸、酚酞、红色石蕊试纸2.2 实验原理(1)利用浓氨水的挥发性,在浓氨水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后,氢氧化钠溶于浓氨水后增大了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促进可逆平衡逆移,且溶于水时放出热量,加速了浓氨水的挥发,迅速放出氨气。
氨溶于水喷泉实验研究报告
氨溶于水喷泉实验研究报告
实验目的:
研究氨溶于水时的喷泉现象,并探究其原因。
实验原理:
当氨气溶解于水中,会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氨水。
在该反应中,氨气会溶解到水中,同时水分子也会发生解离,产生OH-离子。
这些OH-离子会与氨分子结合形成氨水。
溶解过程中,
氨水的密度会增加,同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
当氨气溶解速度超过水分子的容纳能力时,就会形成喷泉现象。
实验材料和仪器:
1. 氨气气源
2. 水
3. 喷泉装置(瓶子、管道、喷嘴等)
4. 温度计
5. pH测试试纸
实验步骤:
1. 将喷泉装置搭建好,确保密封性良好。
2. 将瓶子内注入适量的水。
3. 在瓶子中注入氨气,观察喷泉现象,并测量溶解氨气的时间。
4. 在喷泉现象结束后,用 pH测试试纸检测溶液的酸碱度。
5. 重复实验多次,记录数据。
实验结果:
根据实验结果,我们观察到氨气溶解于水形成的喷泉现象。
溶
解氨气的时间随溶解氨气量的增加而减少。
溶液的酸碱度也会受到影响,氨气溶解后的溶液呈碱性。
实验讨论:
氨气溶解于水的喷泉现象是由于溶解速度超过了水的容纳能力。
在氨气溶解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热量和OH-离子对水的密度
和性质产生了影响,导致了喷泉现象的发生。
实验结果也表明氨气溶解后的溶液呈碱性,这是由于产生的OH-离子增加所致。
实验结论:
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氨气溶解于水时会形成喷泉现象,并且导致溶液呈碱性。
这一实验结果有助于我们理解氨气溶解过程中的化学性质和反应机制。
氨气的喷泉实验现象和结论
氨气的喷泉实验现象和结论1. 实验背景1.1 什么是氨气?氨气,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其实,它就是那种有点刺鼻、让人想打喷嚏的气体。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清洁剂里就会有它的身影。
氨气的化学式是NH₃,简单来说,它是氮和氢的结合,常常在实验室里见到。
1.2 喷泉实验的由来说到氨气,咱们今天来聊聊一个很有趣的实验——氨气的喷泉实验。
这个实验简单又好玩,能让人眼前一亮。
说到底,就是利用氨气和水的亲密关系,创造出一个“喷泉”效果。
是不是听起来就很神秘?2. 实验过程2.1 准备工作好了,咱们进入正题。
首先,你需要准备一些氨水,也就是氨气溶解在水里的产物。
别小看这个氨水,它可是实验的主角。
然后再准备一个透明的容器,比如一个小瓶子,当然,记得要注意安全,手套和护目镜可少不了,安全第一嘛!2.2 开始实验接下来,就是真正的实验时刻了。
把氨水倒进瓶子里,然后轻轻加入一点水。
这个时候,你可能会发现,瓶子里开始冒出气泡,像是喝了碳酸饮料的感觉。
不过,这还不是高兴,咱们再加入一点食盐,看看会发生什么!随着盐的加入,氨气会迅速产生,瓶子里的气泡越来越多,最终喷出一股“泉水”。
这时候,你会感受到一种“哇,太神奇了!”的兴奋感,简直让人心潮澎湃。
3. 实验现象与结论3.1 实验现象在实验中,喷出的“泉水”就像是一条小瀑布,潺潺而出,十分壮观。
其实,这就是氨气与水、盐发生了化学反应,释放出了气体。
看着这奇妙的现象,心里那叫一个乐开花,真是让人惊叹自然的力量。
3.2 实验结论通过这个喷泉实验,我们得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结论:氨气不仅能和水结合,还能通过化学反应产生气体,形成喷泉的效果。
这不仅是科学的魅力,更是自然界的神奇所在。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生活中的科学无处不在,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去探索、去发现。
在这个过程中,或许你能感受到一种“科学就是生活”的真实体验。
谁说科学不能轻松搞定呢?只要你敢动手,就能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4. 结语总的来说,氨气的喷泉实验不仅好玩,还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气体与液体之间的关系。
氨气喷泉实验报告
氨气喷泉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 通过实验观察氨气的溶解性以及喷泉现象,加深对氨气性质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
1. 氨气的溶解性。
氨气(NH_3)极易溶于水,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大约可溶解700体积的氨气。
2. 喷泉实验原理。
当把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时,少量的水溶解了烧瓶中的氨气,使烧瓶内压强迅速降低。
而外界大气压强大于烧瓶内压强,在压强差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水被压入烧瓶,形成喷泉现象。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
1. 仪器。
圆底烧瓶、双孔橡胶塞、胶头滴管、长玻璃导管、铁架台(带铁夹)、烧杯。
2. 药品。
浓氨水、氢氧化钠固体、酚酞试液、水。
四、实验步骤。
1. 氨气的制取。
- 在圆底烧瓶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固体(约2 - 3克)。
- 用胶头滴管吸取浓氨水(约2 - 3毫升),将胶头滴管插入双孔橡胶塞的一个孔中,长玻璃导管插入另一个孔中。
- 将双孔橡胶塞塞紧圆底烧瓶,把烧瓶固定在铁架台上。
- 缓慢挤压胶头滴管,使浓氨水逐滴加入到氢氧化钠固体上。
浓氨水与氢氧化钠固体反应迅速产生氨气(NH_3),反应方程式为:NH_3· H_2O + NaOH =NH_3↑+ NaOH· H_2O。
2. 喷泉实验的准备。
- 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约200 - 300毫升),并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为粉红色。
- 将长玻璃导管的另一端插入烧杯中的溶液里。
3. 引发喷泉。
- 挤压胶头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
此时可以看到烧瓶内产生大量的气泡,这是因为水溶解了氨气,导致烧瓶内压强减小。
- 由于烧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烧杯中的水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沿着玻璃导管迅速进入烧瓶,形成美丽的喷泉,喷泉呈现红色,这是因为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使酚酞试液变红。
五、实验现象。
1. 当浓氨水与氢氧化钠固体接触时,烧瓶内迅速产生大量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氨气)。
2. 挤压胶头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后,烧瓶内压强减小,烧杯中的水沿着玻璃导管喷入烧瓶,形成红色的喷泉。
喷泉实验的探究
专题撬分练5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基础组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52分)[2016·冀州中学月考]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做甲、乙两个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乙底部不放土。
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15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甲箱比没有放土的乙箱足足高了3 ℃。
读图,完成1~2题。
1.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A.大气的温室效应B.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C.气温的日变化D.大气的热力运动2.甲箱温度比乙箱温度高的原因是( )A.太阳辐射强弱差异B.大气吸热强弱差异C.地面辐射强弱差异D.大气辐射强弱差异答案 1.B 2.C解析实验的结论是底部放土的玻璃箱比没有放土的气温足足高了 3 ℃,主要原因是土对气温升高起了决定性作用,验证了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016·武邑中学周测]下表为北半球年总辐射随纬度的分布表(可能总辐射:考虑受大气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考虑受大气和云的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据表完成3~4题。
A.纬度B.地形C.大气环流D.洋流答案 A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能总辐射量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降低,所以主导因素是纬度,A 项对。
地形、大气环流、洋流与可能总辐射量变化规律之间没有相关性,B、C、D三项错。
4.导致表中最大有效总辐射量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②多晴天,云层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③纬度高,白昼时间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④云层厚,保温效应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A.①④ B.②③C.③④ D.①②答案 D解析表格中最大有效总辐射量:低纬度高,中高纬度低。
是因为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①对。
副热带地区,多晴天,云层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②对。
纬度高,虽然白天时间长,但是太阳高度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③错。
氨气喷泉实验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氨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 观察氨气溶解于水时产生的喷泉现象。
3. 掌握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4. 理解气体溶解度和气体定律在喷泉实验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当氨气与水接触时,会迅速溶解于水中,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
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会被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现象。
实验原理可用以下方程式表示:NH3(g) + H2O(l) → NH3·H2O(aq)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实验仪器:- 干燥的圆底烧瓶- 带有玻璃管和胶头滴管的塞子- 酚酞试液- 烧杯- 橡皮管- 铁架台- 滴管- 火柴2. 实验试剂:- 氨气- 水- 酚酞试液四、实验步骤1. 将干燥的圆底烧瓶倒置,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
2. 用滴管将少量酚酞试液滴入烧杯中的水中,观察颜色变化。
3. 将氨气充满烧瓶,确保氨气充满整个烧瓶。
4. 用带有玻璃管和胶头滴管的塞子塞紧瓶口。
5. 打开橡皮管上的夹子,挤压滴管的胶头,使少量水进入烧瓶。
6.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喷泉形成的过程和结果。
五、实验现象1. 当氨气充满烧瓶并塞紧瓶口后,挤压滴管的胶头,使少量水进入烧瓶。
2. 烧瓶内的氨气迅速溶解于水中,形成碱性溶液,使酚酞试液变红。
3. 由于氨气溶解于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负压。
4. 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被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现象。
5. 喷泉形成后,氨气继续溶解于水,喷泉高度逐渐降低。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氨气喷泉实验成功形成喷泉现象,验证了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
2. 实验过程中,酚酞试液变红,说明氨气溶解于水后形成碱性溶液。
3. 通过观察喷泉的形成过程,可以了解到气体溶解度和气体定律在喷泉实验中的应用。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烧瓶必须保持干燥,否则瓶口会留下空气,导致喷泉压力不足。
2. 氨气要充满烧瓶,确保实验现象明显。
浓氨水喷泉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喷泉实验的原理,掌握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
2. 通过实验观察氨气溶解于水时产生的喷泉现象,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一种利用气体溶解于液体产生压强差,从而使液体通过管道喷出的实验。
本实验以浓氨水为实验材料,通过加热浓氨水,使其蒸发产生氨气,氨气极易溶解于水,导致烧瓶内压强降低,从而产生喷泉现象。
实验原理如下:1. 氨气在水中溶解度较大,1体积水可以溶解约700体积的氨气。
2. 加热浓氨水,氨气蒸发,导致烧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压强降低。
3. 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形成喷泉现象。
三、实验器材1. 圆底烧瓶(100mL)2. 带玻璃管的橡皮塞3. 橡皮管4. 酒精灯5. 浓氨水6. 大烧杯7. 烧杯夹8. 铁架台四、实验步骤1. 向圆底烧瓶中加入少量浓氨水。
2. 用酒精灯加热烧瓶,使浓氨水蒸发。
3. 烧瓶内充满氨气后,立即用带玻璃管的橡皮塞塞紧烧瓶。
4. 将玻璃管插入大烧杯中,确保玻璃管下端插入水面以下。
5. 挤压橡皮管,使水进入烧瓶,观察喷泉现象。
五、实验现象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浓氨水的加热,氨气逐渐蒸发,烧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压强降低。
当烧瓶内压强低于外界大气压时,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形成喷泉现象。
喷泉过程中,水柱高度逐渐升高,直至烧瓶内液体充满。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浓氨水在加热过程中蒸发产生氨气,氨气极易溶解于水,导致烧瓶内压强降低,从而产生喷泉现象。
2. 实验过程中,喷泉高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浓氨水的浓度、烧瓶内气体体积、外界大气压等。
3. 通过本实验,加深了对氨气溶解于水产生压强差,从而产生喷泉现象的理解。
七、实验总结1. 本实验成功实现了喷泉现象,验证了氨气溶解于水产生压强差的原理。
2.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安全操作,避免烫伤和氨气中毒。
3. 本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适合作为化学教学实验。
氨气喷泉实验
氨气喷泉实验在化学实验室中,氨气喷泉实验是一种常见且引人注目的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到氨气在特定条件下的反应特性,以及喷射出的氨气形成的特殊气态结构。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操作方法以及实验过程中的观察现象。
实验原理氨气喷泉实验是通过将氨气气体通过喷嘴喷射到空气中,使其与空气中的水汽结合形成氨水。
此过程即氨气与空气中的水汽发生反应生成氨水(NH4OH)。
氨气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在与水蒸气结合后会形成一种气态结构,呈现出特殊的喷泉状形态。
实验器材和试剂•氨水•氨气气瓶•喷嘴•空气泵•实验容器操作步骤1.将氨气气瓶连接至喷嘴,并将喷嘴安装在实验容器内。
2.打开氨气气瓶,调节出气速度。
3.同时接通空气泵,以辅助氨气的喷射。
4.观察氨气喷泉的形成过程并记录。
实验观察与现象在进行氨气喷泉实验时,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下现象: - 氨气经过喷嘴喷射时,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形成白色的氨水气泡。
- 随着气体的喷射,氨气和水蒸气的反应会产生气泡,呈现出喷泉状的形态。
- 氨气喷泉的高度和形状会受到出气速度和空气泵的影响。
结论通过氨气喷泉实验,我们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氨气与水蒸气反应生成氨水的过程,以及喷射出的氨气形成的特殊气态结构。
这个实验不仅具有观赏性,还有助于加深对氨气性质的理解。
在实验中,安全操作是至关重要的,确保实验室环境良好通风,并佩戴相应的防护装备。
氨气喷泉实验是一次有趣且具有启发性的化学实验,希望本文的介绍对读者有所帮助。
氨气喷泉虚拟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通过虚拟实验,了解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掌握氨气喷泉实验的关键因素及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 增强对氨气性质的认识,提高化学实验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氨气(NH3)极易溶于水,当氨气与水接触时,氨气会迅速溶解于水中,导致烧瓶内压强迅速降低。
此时,外界大气压会将烧杯中的水压入烧瓶,形成喷泉现象。
实验过程中,氨气喷泉的形成与氨气的溶解度、实验装置的气密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虚拟实验软件:氨气喷泉实验虚拟平台2. 实验装置:烧瓶、滴管、烧杯、玻璃管、橡皮塞等四、实验步骤1. 打开虚拟实验软件,熟悉实验界面和操作方法。
2. 按照实验要求,设置实验参数,如氨气的初始浓度、烧瓶体积等。
3. 将烧瓶、滴管、烧杯、玻璃管、橡皮塞等实验装置连接好,确保装置气密性良好。
4. 将烧瓶倒置在烧杯中,通过滴管向烧瓶中加入适量的氨气。
5. 观察氨气喷泉的形成过程,记录喷泉现象及持续时间。
6. 分析实验结果,探讨影响氨气喷泉实验的关键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显示,当氨气与水接触时,喷泉现象明显,喷泉持续时间较长。
2. 实验过程中,发现以下因素对氨气喷泉实验结果有显著影响:- 氨气的初始浓度:氨气浓度越高,喷泉现象越明显,持续时间越长。
- 烧瓶体积:烧瓶体积越小,喷泉现象越明显,持续时间越长。
- 实验装置的气密性:装置气密性越好,喷泉现象越明显,持续时间越长。
- 实验环境温度:温度越高,氨气溶解度越小,喷泉现象越明显,持续时间越长。
六、实验讨论1. 氨气喷泉实验是一种直观、有趣的化学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氨气的性质。
2. 通过虚拟实验,可以降低实验操作难度,提高实验安全性。
3. 在实际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确保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避免实验过程中发生泄漏。
- 控制氨气浓度,避免实验过程中氨气过量释放,影响实验效果。
- 注意实验安全,避免氨气中毒。
喷泉实验实验报告
喷泉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氨气与稀盐酸的喷泉实验
实验原理:NH3+ HCl NH4Cl
氨气与胶头滴管中的水反应,在短时间内产生足够的压
差,则打开活塞后,大气压将烧杯内的液体压入烧瓶中,
氨气与稀盐酸反应,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实验目的:探究氨气与稀盐酸的反应,形成喷泉
实验器材:烧瓶、双孔瓶塞、玻璃尖嘴管、胶头滴管、烧杯、铁架台,橡胶管、弹簧夹
实验药品:稀盐酸、氨气
实验装置:
实验过程:挤压装有石蕊试剂的滴管,打开弹簧夹,见石蕊试剂经胶管从玻璃管尖嘴喷出,形成红色喷泉。
预期效果:石蕊试剂经胶管从玻璃管尖嘴喷出,形成红色喷泉。
相关资料: NH4Cl水溶液呈弱酸性,加热时酸性增强。
观察喷泉实验报告
1. 了解氨气(NH3)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观察氨气与水反应的现象,加深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
3. 掌握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氨气(NH3)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当氨气与水接触时,会迅速溶解,导致烧瓶内压强降低,从而产生喷泉现象。
喷泉实验的原理是形成压强差,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 将氨气通过导管导入烧瓶内,使烧瓶内充满氨气。
2. 将烧瓶倒置,导管插入装有水的烧杯中。
3. 挤压胶头滴管,将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中,氨气迅速溶解于水,烧瓶内压强降低,水从烧杯中喷出,形成喷泉。
三、实验器材1. 烧杯2. 带双孔塞的烧瓶3. 胶头滴管4. 直导管(长的)5. 氨气瓶6. 酚酞指示剂(可选)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检查气密性。
2. 将氨气瓶倒置,导管插入氨气瓶中,使氨气充满烧瓶。
3. 将烧瓶倒置,导管插入装有水的烧杯中。
4. 挤压胶头滴管,将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中,观察喷泉现象。
5. (可选)在烧杯中加入少量酚酞指示剂,观察喷泉现象。
1. 当氨气与水接触时,氨气迅速溶解于水,烧瓶内压强降低,水从烧杯中喷出,形成喷泉。
2. (可选)加入酚酞指示剂后,喷泉喷出的水呈现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
六、实验分析1.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溶解后溶液呈碱性。
2. 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烧瓶内壁干燥、气体集满、气密性良好。
3. 通过喷泉实验,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氨气与水反应的现象,加深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
七、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氨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掌握了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2. 喷泉实验的成功关键在于烧瓶内壁干燥、气体集满、气密性良好。
3. 通过观察喷泉现象,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氨气与水反应的原理,为后续学习化学反应原理打下基础。
八、实验反思1. 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操作,避免氨气泄漏造成中毒。
2. 实验过程中,烧瓶内壁干燥、气体集满、气密性良好是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需要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把控。
制备氨气喷泉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并掌握实验室制备氨气的方法。
2. 观察氨气的喷泉实验现象,了解氨气溶解于水后形成喷泉的原理。
3. 掌握实验装置的搭建与操作技巧。
二、实验原理氨气(NH3)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极易溶于水。
在实验中,通过加热固体氯化铵(NH4Cl)和固体氢氧化钙(Ca(OH)2)的混合物,可以制得氨气。
氨气溶解于水后,烧瓶内气体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现象。
实验反应方程式如下:\[ 2NH_4Cl + Ca(OH)_2 \rightarrow CaCl_2 + 2NH_3↑ + 2H_2O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 实验仪器:烧瓶、试管、铁架台、酒精灯、导管、胶头滴管、止水夹、酚酞指示剂、蒸馏水等。
2. 实验药品:固体氯化铵、固体氢氧化钙、酚酞指示剂。
四、实验步骤1. 将固体氯化铵和固体氢氧化钙按1:1的比例混合,放入烧瓶中。
2. 在烧瓶口塞上带有导管的橡皮塞,确保导管另一端插入装有酚酞指示剂的试管中。
3. 将烧瓶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烧瓶底部。
4. 观察导管末端是否有气泡产生,若有,则表示氨气已生成。
5. 当氨气充满烧瓶时,打开止水夹,使氨气进入酚酞指示剂试管中。
6. 观察酚酞指示剂的颜色变化,若变为红色,则表示氨气已溶解于水。
7. 关闭止水夹,继续加热烧瓶底部,观察喷泉现象。
五、实验现象与结果1. 在加热过程中,导管末端有气泡产生,表示氨气已生成。
2. 当氨气充满烧瓶时,打开止水夹,氨气进入酚酞指示剂试管中,酚酞指示剂颜色由无色变为红色。
3. 关闭止水夹,继续加热烧瓶底部,烧瓶内气体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现象。
六、实验讨论与分析1. 实验过程中,氨气溶解于水后形成喷泉的原理是由于氨气极易溶于水,导致烧瓶内气体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内。
2. 实验过程中,酚酞指示剂的颜色变化说明氨气已溶解于水,形成碱性溶液。
3. 实验过程中,加热烧瓶底部可以加快氨气的生成速度,提高实验效果。
氨气的喷泉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验证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
2. 了解氨气溶于水后形成碱性溶液的现象。
3. 掌握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二、实验原理氨气(NH3)在常温、常压下极易溶于水,溶解度约为700倍。
当氨气与水接触时,氨气迅速溶解于水中,使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负压。
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水被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现象。
同时,氨气溶于水后形成氨水,呈碱性,加入酚酞试液后,溶液变为红色。
三、实验仪器与药品1. 实验仪器:圆底烧瓶、玻璃管、胶头滴管、橡皮管、铁架台、烧杯、酚酞试液。
2. 实验药品:氨气、水。
四、实验步骤1. 在干燥的圆底烧瓶内充满氨气,注意避免氨气泄漏。
2. 用带有玻璃管和胶头滴管的塞子塞紧瓶口,确保装置气密。
3. 将烧瓶倒置,使玻璃管插入盛有少量酚酞试液的烧杯中。
4. 打开橡皮管上的夹子,挤压胶头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
5.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喷泉高度和溶液颜色变化。
五、实验现象1. 氨气迅速溶解于水,烧瓶内气体压强降低,形成负压。
2. 外界大气压将烧杯中的水压入烧瓶内,形成喷泉现象。
3. 喷泉高度可达烧瓶的高度。
4. 烧瓶内液体呈红色,表明氨气溶于水后形成碱性溶液。
六、实验结论1. 氨气极易溶于水,溶解度约为700倍。
2. 氨气溶于水后形成碱性溶液,加入酚酞试液后,溶液变为红色。
3. 喷泉实验是验证氨气性质的有效方法,操作简单,现象明显。
七、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氨气的泄漏,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
2. 实验装置应气密,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3. 氨气溶于水后,溶液呈碱性,操作时应注意安全。
4. 实验过程中,观察现象时应保持安静,避免干扰实验结果。
八、实验拓展1. 研究不同条件下氨气溶解度的变化,如温度、压强等。
2. 探究其他气体溶于水后的性质,如二氧化碳、氯化氢等。
3. 利用喷泉实验原理,设计其他有趣的化学实验。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氨气喷泉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验证了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了解了氨气溶于水后形成碱性溶液的现象。
氨气的喷泉实验原理
氨气的喷泉实验原理嘿,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氨气的喷泉实验原理呀!你说氨气,这玩意儿可有意思啦!它就像个调皮的小精灵,在实验里能玩出特别神奇的花样呢!想象一下,把氨气装进一个密封的容器里,然后通过一些巧妙的操作,就能看到它像变魔术一样形成美丽的喷泉,哇塞,是不是超级神奇?其实啊,这背后的原理并不复杂。
氨气呀,它特别容易溶于水,就跟好朋友见面拥抱一样,一下子就溶进去啦。
当我们把氨气充满一个容器,然后用一种特殊的方法让水和氨气接触,氨气就会欢快地往水里钻,那速度,可快啦!这样一来,容器里的气压就会迅速降低,就好比一个大力士突然泄了气。
而外面的大气压呢,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呀,它就会使劲地把水压进容器里,于是乎,美丽的喷泉就出现啦!这就好像是一场力量的较量,氨气和水在里面玩得不亦乐乎,而大气压就像是个裁判,推动着这一切的发生。
这是不是很有趣呀?你看,科学有时候就是这么神奇,这么简单又这么让人着迷!咱再打个比方,氨气就像是个爱藏猫猫的小朋友,水就是那个找他的小伙伴,一旦找到了,就紧紧抱在一起不撒手。
而大气压呢,就是那个在旁边看热闹,还时不时推一把的捣蛋鬼。
哈哈,这么一说,是不是一下子就明白啦?做这个实验的时候,可得注意一些细节哦!容器要密封好呀,不然氨气跑了可就玩不起来啦。
水也要准备好,要随时准备和氨气来一场浪漫的邂逅呢。
而且呀,操作的时候要小心,可别不小心把氨气弄得到处都是,那可就不好玩啦。
所以呀,朋友们,科学的世界就是这么奇妙,一个小小的氨气喷泉实验,里面都藏着这么多的乐趣和知识。
我们要像探索宝藏一样,去发现这些神奇的现象背后的奥秘。
不要觉得科学很难,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尝试,就会发现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让我们一起在科学的海洋里畅游吧,去发现更多的惊喜和美好!氨气的喷泉实验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呀,它让我们看到了科学的魅力,也让我们对未来的探索充满了期待!怎么样,是不是很想自己动手试试啦?那就赶紧行动起来吧!。
喷泉实验的探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对喷泉实验现象的影响。
2. 理解喷泉实验中形成压强差的原因及其在实验现象中的体现。
3. 学习实验装置的组装和气密性检验方法。
二、实验原理喷泉实验是基于氨气在水中的高溶解度以及氨气溶解时体积迅速减小,从而在装置中形成压强差,导致水被吸入烧瓶,形成喷泉现象。
具体原理如下:1. 氨气(NH3)在水中的溶解度很高,1体积的水可以溶解约700体积的氨气。
2. 当氨气从烧瓶中溶解到水中时,烧瓶内的气体体积迅速减小,导致内部压强降低。
3. 外界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直至烧瓶内外压强平衡,形成喷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氨水、酚酞指示剂、烧杯、带双孔塞的烧瓶、胶头滴管、直导管(长的)、酒精灯。
2. 实验仪器:天平、量筒、秒表、气体收集瓶。
四、实验步骤1. 将氨水倒入烧杯中,加入少量酚酞指示剂,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2. 将带双孔塞的烧瓶倒置,导管插入烧杯中的氨水溶液。
3. 检验装置气密性,确保无泄漏。
4. 用酒精灯加热烧瓶底部,使氨气挥发。
5. 观察烧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形成喷泉现象。
6. 记录喷泉高度、喷泉持续时间等数据。
7. 重复实验,改变实验条件,如氨水浓度、烧瓶体积等,观察现象变化。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现象:氨气溶解于水后,溶液颜色变为红色,烧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形成喷泉。
2. 结果分析:a.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高,使得氨气溶解时体积迅速减小,形成压强差。
b. 喷泉高度与氨气溶解速度、烧瓶体积、导管长度等因素有关。
c. 酚酞指示剂在氨水溶液中呈红色,有助于观察氨气溶解现象。
六、实验结论1. 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很高,能够迅速溶解于水,形成喷泉现象。
2. 喷泉实验中,氨气溶解导致烧瓶内气体体积减小,形成压强差,从而将水吸入烧瓶,形成喷泉。
3. 实验结果表明,喷泉高度与氨气溶解速度、烧瓶体积、导管长度等因素有关。
七、实验讨论1.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氨气的挥发和气密性检验,确保实验结果准确。
氨气的喷泉实验原理
氨气的喷泉实验原理氨气的喷泉实验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可以直观地观察氨气的性质和特点。
在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到氨气溶液在特定条件下喷射出来,形成一种美丽的“喷泉”效果。
这个实验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氨气的认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包括氨气溶液、玻璃瓶、玻璃棒、滴管和试管架等。
在进行实验之前,需要做好实验室安全措施,确保实验过程安全。
接下来,我们将玻璃瓶中注入适量的氨水溶液,然后将玻璃棒浸入溶液中。
当玻璃棒浸入后,氨气会随着玻璃棒上升,并在顶部形成气泡。
随着氨气的不断升起,气泡也会逐渐变大,最终形成一个美丽的“喷泉”效果。
这个实验的原理是利用氨气的性质,氨气在水中的溶解度较高,因此当玻璃棒浸入氨水溶液中时,氨气会随着玻璃棒上升。
同时,由于氨气的比空气轻,因此氨气会逐渐向上升起,并在顶部形成气泡。
当气泡不断升大时,就形成了“喷泉”效果。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观察到氨气的一些特性,比如它比空气轻、易溶于水等。
同时,这个实验也可以引发学生对氨气性质的思考和探索,增加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进行实验时,需要注意安全问题,避免接触氨气溶液,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同时,实验结束后要做好实验器材的清洁和归还工作,保持实验室的整洁和安全。
总的来说,氨气的喷泉实验是一种简单而有趣的化学实验,通过这个实验可以直观地观察氨气的性质和特点,增加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同时,这个实验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力,是一种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实验活动。
希望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氨气的性质和特点,从而对化学产生更大的兴趣和热爱。
氨气喷泉实验的探究与设计
《氨气喷泉实验的探究与设计》一、实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喷泉形成的原因及条件。
(2)知道喷泉实验的基本操作及生活中的应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自主设计实验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进一步提高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组讨论和实验装置的改进,感受化学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究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二、实验内容设计1.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位于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中与氨有关的喷泉实验。
喷泉实验是中学化学的一个重要性质实验,也是一种自然现象。
本节的设置力图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知道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及形成条件并在氨气喷泉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改进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加强学生的分析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并让学生学会实验探究的方法,为后面实验学习提供方法。
喷泉实验的原理是:凡是化学反应结果能形成体系内外压强差的实验,均可设计成喷泉实验。
2.学情分析通过氨及氨盐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氨极易溶于水;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的水中能溶解约700体积的氨;氨溶于水时,大部分NH3与H2O结合形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部分电离成NH4+和OH-而呈弱碱性,使酚酞试液变红等有关知识。
通过高一年级的学习,学生还掌握了氯气、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硫气体、硫化氢气体通常状况下在水中的溶解情况,为“喷泉”原理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从心理特点上,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实验的探究。
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氨气喷泉实验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氨气喷泉实验形成的关键(2)难点:氨气喷泉实验形成的关键三、实验方法设计1.教法学法分析教法:实验探究法、启发式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学法: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亲密合作,获取新知。
四、实验教学环境实验仪器:烧瓶,烧杯,试管,导管,橡皮塞,铁架台,止水夹,乳胶管实验药品:氢氧化钠、浓氨水、酚酞试液五、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如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探究形成喷泉实验条件探究形成喷泉实验条件探究活动一: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组织活动1:教师播放一个实验视频,让学生边看视频边记录该实验的步骤以及现象课本喷泉实验装置【PPT展示】小结: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1、烧瓶干燥2、装置的气密性好3、收集的气体纯度尽可能高探究活动二:喷泉形成的条件组织活动2:提出喷泉形成的关键条件是什么,让学生去思考分析【PPT展示】小结:学生观看视频并在老师引导下记录实验步骤以及现象【提出问题】1、为什么能形成喷泉呢?2、溶液为什么变红?3、胶头滴管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回答】1、氨极易溶于水,烧瓶内外形成较大的压差2、氨气溶于水,溶液显碱性3、引发喷泉实验小组合作讨论思考并写出各组的答案让学生知道喷实验的步骤创设研讨氛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氨气喷泉实验原理
氨气喷泉实验原理
氨气喷泉实验原理:
氨气喷泉实验是一种较常见的化学实验,其原理基于氨气溶解于水中时产生的化学反应。
1. 准备实验装置:
- 一个容器,用来装置氨气和水的混合物。
- 一个装有氨气的气瓶或气罐,通过管道与容器连接。
- 一个漏斗或注射器,用来添加水到容器中。
- 实验室台面或者试验架,用来支撑实验装置。
- 瓶盖或塞子,用来封闭容器。
2. 实验步骤:
- 打开气瓶或气罐中的氨气阀门,将氨气导入容器中。
- 同时,使用漏斗或注射器将水缓慢地添加到容器中。
- 当氨气溶解于水中时,氨与水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生成
氨水。
- 由于氨水比氨气更重,氨水会逐渐沉积在容器底部。
- 当氨气与水的反应速率足够快时,产生的氨气泡会向上冒出,形成氨气喷泉。
3. 反应原理:
- 氨气(NH3)与水(H2O)发生反应形成氨水(NH4OH)。
- 在氨气与水反应的过程中,氨气分子与水分子发生氢键的形
成和破裂。
- 这些氢键的不断生成和破裂导致了气泡的产生和上升,形成
了氨气喷泉现象。
4. 实验注意事项:
- 实验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氨气外泄或接触到皮肤或眼睛。
- 为了安全起见,最好在通风良好的实验室环境进行此实验,
以免氨气积聚造成危险。
- 实验装置在使用前应进行检查,确保密封性良好,以防止氨
气泄漏。
总结:氨气喷泉实验的原理是通过氨气与水的化学反应来产生氨气泡,形成喷射气流的效果。
实验中要注意安全,并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下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氨气喷泉实验引发方法的探究
王成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附中(257061)【关键词】喷泉实验,胶头滴管引发法,热胀法,冷缩法,挤压法。
氨气的喷泉实验是一个典型的能够说明氨气极易溶于水的实验。
推而广之,任何能够溶解于水的或者容易和某种溶液反应的气体均可设计成类似的实验。
其实验原理就是容器内外产生了压强差,从而把液体从低处压向高处而产生喷泉。
因其实验效果好,因而被广大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用。
如何引发压强差,产生喷泉呢?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与学生一起探究和总结出的几个方法,供各位同仁参考
方法一——胶头滴管引发法:
这是教材中普遍采用的一个方法,如图1所示,
实验时,通过挤压胶头滴管,将胶头滴管中的水
挤入烧瓶中,烧瓶中的氨气有一部分溶解于水,
从而使得烧瓶中的压强减小而小于大气压,当
打开橡皮管上的弹簧夹时,就会因为烧瓶中的
压强低于大气压而使得烧杯中的水迅速进入烧
瓶,产生喷泉。
方法二——热胀法:
如图2所示,这套装置与教材相比少了
一个胶头滴管,因此其引发方法有了一点不
同,但其原理依然。
实验时,可以用热的毛
巾捂住烧瓶,这样烧瓶内的压强增大,气体
膨胀而把导管中原来的空气赶出,从而使得
烧瓶中的氨气与烧杯中的水接触,氨气迅速
溶解于水,引起烧瓶中的气压迅速减小,从
而引发喷泉。
方法三——冷缩法:
装置如图2所示。
实验时,可以用冷的毛巾捂住烧瓶,这样烧瓶中的压强减小,烧杯中的水进入导管直至进入烧瓶,与烧瓶中的氨气接触,氨气极易溶于水,从而引发烧瓶中的气压迅速下降,产生喷泉。
方法四——挤压法:
如图3所示,装置的最下端是一个带
有双孔橡皮塞的塑料瓶瓶,瓶中装满了盛有
滴加了酚酞试液的水,橡皮塞的一个孔中插
入连接烧瓶和塑料瓶的导管,另一个孔中插
入一个带橡皮管的导管,橡皮管用弹簧夹夹
住。
实验时,用手挤压滴瓶,滴瓶中的水顺
着导管进入烧瓶,烧瓶中的氨气大量而又迅
速的溶解于水中,烧瓶中的压强迅速减小,
打开橡皮管上的弹簧夹,可以看到喷泉产生。
以上方法,都是通过操作,使得烧瓶中的压强低于外界大气压,从而把水压入烧瓶,引发喷泉。
通过讨论和探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培养和提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潜能,锻炼了思维的各种品质。
同时,也满足了学生的动手参与实验的热情,激发了兴趣。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
育出版社,2003:40。
2.焦国芬、赵东洋,喷泉实验的微型设计《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