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抗日战争研究述评

合集下载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历史研究回顾与反思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历史研究回顾与反思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历史研究回顾与反思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历史时期,对于中国和世界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中国历史研究的深入和多元化,人们对抗日战争的认识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回顾抗日战争中中国历史研究的进展,并提出一些反思。

一、概述与背景抗日战争发生在1937年至1945年的时间段,是中国与日本之间的一场全面战争。

这场战争对中国人民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是顽强抵抗日本侵略的象征,也是中国历史中的重要转折点。

二、抗日战争的研究进展抗日战争的研究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研究者们通过对历史档案的梳理和解读,通过采访幸存的战争参与者以及参观抗战纪念馆等方式,逐渐还原了抗日战争的历史真相。

在研究方法上,抗日战争的研究采用了多种学科的交叉,包括历史学、军事学、社会学等等。

这种多元化的研究方法使我们对抗日战争的认识更加全面且准确。

三、对抗日战争的回顾回顾抗日战争,我们不仅仅要看到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英勇事迹,更要认识到抗日战争背后的国际背景和复杂性。

抗日战争不仅仅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更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和平与正义。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经历了沉重的伤亡和巨大的牺牲。

然而,这场战争也激发了中国人民对民族独立和尊严的追求。

正是因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为建立一个繁荣稳定的新中国奠定了基础。

四、对抗日战争的反思抗日战争的历史研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反思。

首先,我们要反思战争的根源和背后的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其次,我们要反思战争期间中国政府和军队的行动和策略。

抗日战争中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和伟大事迹,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错误。

同时,我们还需要反思抗日战争对中国社会和民众的影响。

这场战争不仅仅是军事行动,更是一个全民族的抗争。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形成了团结一心、互帮互助的抗日精神,这种精神对今天的中国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重要历史时期,对于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装备与技术进步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装备与技术进步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装备与技术进步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极为艰苦的历史时期,中国军队在这场战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与日军的对抗中,中国军队装备和技术的差距也暴露出来。

为了保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中国军队不断努力探索以提升装备和技术水平为核心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首先,抗日战争爆发之初,中国军队的装备可谓是与日军形成鲜明对比。

当时,日军已经拥有了先进的轻武器、重武器以及较先进的军用设备。

而中国军队则主要依赖于旧式武器,如步枪、手榴弹等,并且缺乏现代化单位战斗力的支援。

然而,中国军队并没有因此而气馁,相反,他们积极寻求装备和技术的突破,以期提升战斗力。

在装备方面,中国军队开始大规模翻制和生产轻武器,如冲锋枪、机枪等,以填补装备空白。

同时,中国军队也加大了对重武器和军用设备的引进力度,尽可能从欧美国家购买一些先进的武器和设备。

除了装备的突破,中国军队还积极探索和引进技术以提升战斗力。

在战争初期,中国军队缺乏现代化指挥系统和通信设备,无法进行高效的指挥和协调。

为此,中国军队开始引进先进的通信设备和通信技术,以便更好地实施组织和协同作战。

此外,为满足作战需求,中国军队还积极培养和引进军事工程技术人才,以加速战时工事建设和维修。

随着战争的深入,中国军队在装备和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

中国军队开始自行研制各类武器和设备,如火箭炮、自行火炮、坦克等,并逐步减少对进口武器的依赖。

同时,中国军队还在战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装备和技术,以应对不断变化的战场形势。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队装备和技术的进步对于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虽然在整个战争过程中,中国军队与日军的装备和技术水平仍存在明显差距,但中国军队通过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和科技研发,逐步弥补了这一差距。

中国军队以顽强的意志和出色的战斗力,成功坚守在抗日前线,为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结起来,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在装备和技术方面面临了严峻的挑战,但通过积极的努力和探索,在战争的进程中实现了一系列的突破。

30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综述

30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综述

30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综述(2012-12-24 16:37:39)一梭烟雨:无意中在网上看到抗日战争研究综述,甚至收录了我本科时的一篇论文,恍然有隔世之感。

我曾有着文人梦想,后来走上了律师之路,也不知是祸是福。

抗日战争本来是中华民族的一次历史性转机,甚至恢复了鸦片战争以来失去的大国地位,却在国共两党相互攻击“片面抗战”、“游而不击”中封尘甚至毁灭。

一个将一党一派利益置于国家利益至上的民族,不仅是可悲的更是可怜的,只有当这个民族珍惜自己的历史、重视自己的国民,她才可以走向成熟。

30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综述作者:程舒伟60多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5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胜利。

这个历史性胜利,是百年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的民族解放斗争的完全胜利;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是中华民族近代历史发展达到新的里程碑。

30年来,围绕抗日战争,也就是第二次中日战争研究的文章、资料、著作,可谓汗牛充栋,数不胜数。

带有抗日战争字样的论文近万篇,资料选编、档案资料、学术著作、人物传记、通俗读物等近千种,综述类文章近50篇,大量的高质量的博硕论文推动了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学术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学术研究综述对抗日战争史学术研究成果的综述主要是近10年的,这以前有大量的学术综述性文章,因此,不再重复。

(一)综论研究1、中国抗日战争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之间的关系有的学者指出,中国抗日战争在促进盟国战略变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抗日战争阻断了绥靖政策在东方的实施,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远东政策由绥靖转为遏制的重要推动力量。

还有的研究分析了中国抗日战争在战后维护和平、促进民族民主运动中的影响。

[1]2、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地位在过去认识到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促进了中华民族复兴这两点的基础上,学者们进一步挖掘抗战胜利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层次影响。

一些学者从振奋民族精神、唤醒民族意识的角度认识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认为它是中华民族现代民族精神形成的标志,是民族认同感由自发到自觉的转折点,是民族凝聚力的一次空前提升。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技术与装备革新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技术与装备革新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技术与装备革新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历史篇章,也是中国军事技术与装备革新的重要时期。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面对敌人的先进军事技术与装备,不断进行探索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本文将从战略导向、装备升级和技术突破三个方面,探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技术与装备革新。

一、战略导向与军事技术创新在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面临着日本侵略者的强大军事压力,技术装备水平相对较低。

然而,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中国军方意识到装备落后的局面迫切需要转变。

于是,他们在战略导向上做出了重大决策,提升军事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军队领导层明确制定了“武器装备与军事技术创新先导、战术与战争方法各有重点、军队组织形态与指挥体制升级”等战略目标。

在这个框架下,各级军队开始推动技术创新的开展。

二、装备升级与现代化武器的出现随着战争的长期进行,中国军队逐渐意识到装备升级的重要性。

他们通过调整战略部署,加大军事科学研究力度,不断引进与研发现代化武器。

其中最为突出的例子就是中国军队首次引进的装甲车辆。

这些装甲车辆在战斗中展示出优异的性能,提升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此外,中国军队还积极引进了飞机、坦克等现代化武器,进一步实现了装备的升级。

三、技术突破与自主研发除了装备升级,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还进行了多项技术突破,自主研发出了一系列军事技术装备。

中国军队积极开展了火箭武器研发,推动了火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在抗战后期,中国军队首次利用火箭武器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有效打击,改变了战场格局。

此外,中国军队还在通信技术、炸药研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些技术的成功应用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语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技术与装备革新是中国军队不忘初心、顽强抗战的写照。

通过战略导向的设定、装备升级与引进、技术突破与自主研发等举措,中国军队成功应对了来自日本侵略者的技术挑战,为胜利的到来奠定了重要基础。

回顾历史,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军事技术与装备的重要性。

抗日战争的中国军事战略与战术创新

抗日战争的中国军事战略与战术创新

抗日战争的中国军事战略与战术创新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场伟大战争,中国军队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长达八年的艰苦战斗。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不仅仅是被动抵抗,更是通过创新的战略和战术,付出了巨大努力来对抗日本军队。

本文将探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事战略与战术的创新。

一、全面抗战战略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方采取了像散兵游勇一样的分散抵抗策略,但很快意识到这种战略是无法有效抵御日军的进攻的。

1938年,中国军方开始转变策略,采取了全面抗战的战略,集中兵力进行有组织的抵抗。

这种集中兵力的战略有效地增强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也使其能够更好地调度兵员和物资。

二、游击战略的运用中国军队在抗战中发挥了游击战略的重要作用。

面对日本军队装备先进、训练有素的实力,中国军队灵活运用游击战术,通过快速机动和埋伏战法,不断地袭扰和消耗日军,有效地制造了战斗压力。

游击战略的运用对中国军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战术选择,为中国军队保留了力量,为最后的胜利铺平了道路。

三、地形优势的利用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充分利用了国内的地形优势,将山地、丛林、河流等地形作为防御和伏击的有利条件。

中国军队熟悉并善于运用这些地形,通过设置陷阱、埋设地雷等手段,使得日本军队在进攻过程中遭受重大损失。

中国军队的地形战术给日本军队带来了很大的困扰,有效地减缓了日本军队的进攻速度。

四、民兵力量的发挥除了正规军队,中国还广泛动员了民兵力量来参与抗日战争。

这些民兵虽然没有经过正规训练,但却熟悉地方环境,能够提供有关地理情报,并与中国军队紧密配合,共同抵抗日本军队的入侵。

中国政府还通过组织民兵进行游击袭击等战术行动,使得日本军队时常受到压迫和伤亡。

民兵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中国军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总之,抗日战争中中国军事战略与战术的创新成果是十分显著的。

通过转变战略、运用游击战、利用地形优势以及发挥民兵力量,中国军队有效地抵抗了日本侵略者,为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近十年抗战文化研究述评(一)

近十年抗战文化研究述评(一)

近十年抗战文化研究述评(一)【内容提要】近十年对抗战文化的研究渐受重视。

学界对抗战文化的涵义、抗战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抗战文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战文化的理论政策及其对抗战文化运动的领导、抗战时期的文化论争,以及抗战报刊、抗战时期的学校内迁等,有较多的研究,并体现出提出新的研究视角、拓宽研究范围、重视不同地区抗战文化的比较研究等特征。

但总的说来,对抗战文化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加深,因而对抗战文化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抗战文化是指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切为抗战服务和于抗战有利的文化。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年代,中国抗战文化繁荣兴盛、历久不衰,它不仅对抗战起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而且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研究抗战文化是抗日战争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近十年来学界对抗战文化的研究取得了瞩目成就,但也存在着明显不足。

本文拟对近十年的抗战文化研究概况作一简要介绍,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研究讨论的主要问题总的说来,相对于抗战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外交及日军暴行等方面的研究而言,对抗战文化的研究相对要薄弱一些,过去更是如此。

但近十年来,关于抗战文化的研究逐渐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涌现出了一批数量可观的研究成果。

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出版的关于抗战文化研究方面的专着有近30部、论文约700篇,还有一批专题资料等。

这些研究成果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党派、不同时间的抗战文化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

此外,还举办过若干次抗战文化的学术研讨会(主要是在桂林),从而把抗战文化的研究共同推向了新的阶段。

1.关于抗战文化的涵义。

首先,关于“文化”的涵义。

学界认为此处所指的“文化”,不是广义的文化,而是狭义的文化;不是指物质文化而是指精神文化,即作为哲学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意识形态的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新闻、出版、思想、理论、教育、社会科学等内容。

关于“抗战文化”的涵义,张静如、唐正芒的《抗战文化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一文(《求索》2003年第3期)一改过去认为抗战文化必定要是非常先进的革命文化的理解,文章认为任何一个社会的文化,都包括着先进文化、健康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历史进入抗日战争时期以后,就形成了由先进文化、健康有益文化和落后文化构成的抗战文化,落后文化经过努力改造后,也成为对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有用的抗战文化。

近年来关于抗战初期中日战略研究述评

近年来关于抗战初期中日战略研究述评

以纪念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为绝好契机,史学界关于抗日战争史的研究呈现出少有的繁荣景象。

经过1996年的学术成果积淀,抗战史研究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作为抗战史研究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关抗战初期中日双方的战略及其演化问题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和反映着整个抗战史研究的面貌,同时亦显示出鲜明的领域特性。

据粗略统计,近年来关于战略问题研究的专题论文有十数篇,至于涉及的著作、论文则更多。

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本的侵华战略及其演化关于日本的侵华战略问题,多数学者主张“一击亡华”说,但是在理解的程度上并不一致。

丁则勤认为:在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日本帝国主义采取速战速决的进攻方针,企图一击亡华①。

程晓进一步认为:七七事变后,日本认为中国不堪一击,决无全面长期抗战的决心和意志,以为通过局部化的战争,速战速决即可达到其侵华目的。

于是日本确定对华战争的战略是:在一定范围内,以强大的兵力打击中国,速战速决,迫使中国屈服。

实施这种战略的行动是进行华北会战。

实际上,这就是以不扩大为方针的局部化——速战速决战略②。

也有学者主张,日本的侵华战略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总的对外战略紧密相联。

余子道认为: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基本形势和远东的战略格局、中日两国的特定国情,以及日本统治集团对内外形势的判断和建国理念,日本帝国主义奉行对外扩张的总体战略,分为侵占中国、“南进”和“北进”三个组成部分,实现该战略企图的次序是“先中国,后世界”,即实行对中国“中间突破”,然后“南进”或“北进”或“南北并进”③。

曲家源进一步认为:日本的对华战略是它追求世界霸权总战略的一部分,是为它称霸世界总的战争目的服务的。

其世界战略分为长远、中期和近期三个步骤,征服中国进而用中国的人力物力增强日本的国力,准备与美争霸,是中期战略目标的实际内容。

为此,日本制定对华战争的战略原则是:(一)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二)先发制人,实行突然袭击的闪电战,速战速决;(三)抢占中心城市和重要交通线,摧毁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八年抗战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八年抗战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八年抗战十四年中国抗日战争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这场战争的关键八年抗战,是中国抵御侵略、捍卫民族尊严的重要阶段。

这八年中,中国人民经历了极度的磨难和牺牲,但也展现了顽强的斗志和团结的力量。

本文将从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军事抗战、政治斗争和国际援助等方面来探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八年抗战。

一、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中国抗日战争的关键八年,是中国人民表现出顽强抗战意志的重要时期。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了保家卫国的重要性。

广大民众自发组织起来,支援抗日战争,表现出了伟大的爱国热情。

各个抗日根据地相继建立,民族团结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这为中国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军事抗战的重要性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关键八年,军事抗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国共两党的军队共同抗击日军入侵,形成了抗战统一战线。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军队经过艰苦的训练和战斗,逐渐发展壮大。

抗日战争中的一系列重大战役如淞沪战役、平型关战役等,都是中国军队克敌制胜的重要战斗,为中国抗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政治斗争的推动力中国抗日战争的关键八年,政治斗争是推动抗战胜利的重要力量。

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各方力量团结在共同抗击日军的事业上。

八路军、新四军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不仅勇猛善战,而且善于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巩固了民族团结,为最终的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国际援助的重要意义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八年,国际援助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各国对中国的支持和援助,为中国人民抗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精神支持。

苏联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和支持。

此外,联合国的成立和美国的参战,也使中国获得了更多的国际支持。

这些国际援助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结: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八年抗战是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军事抗战、政治斗争和国际援助的综合结果。

浅析抗日战争的毛概论文

浅析抗日战争的毛概论文

浅析抗日战争的毛概论文中国抗日战争,又称为日本侵华战争,是指在1930年代至1940年代,由于日本帝国向中国投降非法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析抗日战争的毛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析抗日战争的毛概论文篇一《抗日战争研究综述》摘要:抗日战争是近百年来中国反抗外侵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枢纽。

关于抗战起点及阶段划分、抗战胜利的原因、抗战中的两个战场、主要战役和事件、抗战胜利的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观点较多,需做更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期在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和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继承和发扬抗战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对复兴中华、维护世界和平有极重大意义。

关键词:抗日战争;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K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以中华民族的完全胜利而告终的民族解放战争,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抗日战争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话题。

本文试图从抗日战争的起点及阶段划分、抗战胜利的原因、意义等方面,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抗日战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为今后我国抗日战争方面的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一、抗日战争的起点及阶段划分(一)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问题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的伟大胜利,但是,关于抗日战争是从何时开始的问题,学界看法并不一致。

九一八事变既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日的起点。

有学者认为,九一八事变以后,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阶级关系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全国形成了强大的抗日力量,揭开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序幕。

[1]毛泽东认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的,这个战争还是在1931年就开始的。

[2]1034胡锦涛也曾指出,1931年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

[3]虽然一般来说,有侵略就有反侵略的自卫战争,但是,九一八事变发生时,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中国军队并没有进行有组织的抵抗,日本很快就占领了东北三省。

十年来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综述_潘李军

十年来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综述_潘李军

高校社科动态2013年第4期十年来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综述潘李军(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上海200241)摘要:国民党领导的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十年来,学术界紧紧围绕正面战场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概括分析前人的研究成果,有利于我们提升对正面战场的认识、深化对正面战场的研究。

关键词: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成果;综述抗日战争是深刻影响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的一场反侵略战争,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可谓经久不衰。

作为抗日战争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研究既是研究的热点,也是研究的难点。

总的说来,大陆对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研究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研究成果颇丰。

特别是2003年以来,以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为契机,学术界更是掀起了对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研究的新高潮,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新的突破。

在此时间段里,涌现出大量高质量的研究专著和研究论文,内容涉及正面战场各战役、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关系、正面战场的历史地位等多个方面。

一、正面战场诸战役研究在抗战不同阶段,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先后组织了一系列大型会战,包括淞沪会战、长沙会战、远征军入缅作战等。

十年来随着档案文献的公开、国民政府参战人员回忆录、口述史的出版等史料的丰富,学术界对以上诸战役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弥补以往研究不足的同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

1.淞沪会战。

十年来学界以此为专题进行了大量独立的研究,《淞沪大会战内幕全解密》(军事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淞沪会战》(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版)可谓此方面的力作。

首先,在史料方面,张建基先生做了大量考证工作,先后在《抗日战争研究》上发表了两篇文章,对史料的精确和完善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关于淞沪会战记述的补正》一文中,先生对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出版的《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一书有关淞沪会战十二处史料记述提出了质疑,并对其进行了补正。

近十年来抗日战争意义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抗日战争意义研究述评
4.关于抗日战争对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意义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四大国 之一。学界大部分表示认同,胡德坤、巩晶骐,何俊生在这方面 做过一系列论述。 (二)抗日战争对世界历史的意义 1.关于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意义 关于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胡德坤、魏宏 运、齐世荣在这方面做了一系列研究,发表了很多著作。武耀 芝专门论述过该问题。他们指出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 贡献。 2.关于抗日战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伟大意义 学界大部分认为,中国抗日战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和地区具有重要影响,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的 民族解放运动。 3.关于抗日战争对世界历史进程的伟大意义 学界大部分认为,抗日战争对世界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 义,美国和苏联成为超级大国,西欧、日本走向衰落,东欧国家 在苏联的影响下走向社会主义道路。 4.关于抗日战争对日本以及亚洲的伟大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直接导致日本法西斯的垮台,沉重的打
论坛
近十年来抗日战争意义研究述评
文 / 李世坤
摘要:梳理抗日战争意义研究的历史脉络对于深化抗日战争意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主要从两方面展开评 述:一是学术界近十年来抗日战争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二是对学术界近十年来抗日战争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 评价。 关键词:抗日战争 意义 研究 评述
一、议题与进展:近十年来抗日战争意义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1.关于抗日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学术界大部 分表示认同。例如魏宏运、胡德坤等学者做过一系列研究,发 表一系列文章。从 1840 年以来,面对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华 民族屡战屡败,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直到抗日战争, 我们才改变这种局面。因此,抗日战争在近代中国历史上具有 重要地位。 在这里要指出,梁家贵,徐修宜认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 了伪满洲国的反动统治,宣告了封建帝制在中国的终结”。 2.关于抗日战争对新民主义革命的意义 抗日战争对新民主义革命具有伟大意义,学界大部分表 示认同。抗日战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历的一个重要阶段。 我们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国主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取 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有的学者论述抗日战争对各民主党派的意义,认为抗日战争 对各民主党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国民党因失民心,走向衰 落,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迅速发展壮大。

二战中的中国抗日战争研究

二战中的中国抗日战争研究

二战中的中国抗日战争研究二战中的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悲壮历程,这次战争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一直持续到1945年日本投降为止。

在这八年时间里,中国军民共同抵御了日本侵略,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和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就二战中的中国抗日战争进行研究。

一、战争背景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期间,日本经济的发展使得其国力得到了快速提高,因此,日本帝国主义的军事实力也随之增强。

作为与日本接壤的国家,中国成为日本的主要攻击目标。

虽然中日之间的矛盾在长时间内一直存在,但是一直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日本才正式对中国开始了全面侵略。

二、战争经过1937年,日军占领了东北三省和北京,随后向南侵略,直到1945年的日本投降。

整个战争历时长达八年,期间双方进行了长达八年之久的战斗。

因为日本军事实力强大,中国战局连年失利,最终导致中国处于战争的困境中,寿终正寝的蒋介石主导的国民政府沦为日本傀儡。

三、战争影响二战期间,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动员,用自己血肉之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二战结束后,中国在建立新中国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大的积累和经验积累。

虽然抗日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这段历史也激励了中国人民对于自己国家命运的担当和信心。

因此,中国的抗日战争对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战争成果尽管中国在抗日战争期间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这次战争取得的胜利同样给中国带来了很多好处。

首先,在战争的过程中,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甚至可以说,这次战争培养了中国人民团结抗敌的民族精神,使得在以后的历史中,中国人民有着更加强烈的民族意识。

甚至在抗战最困难的时候,也几乎没有将对日作战的部队消灭殆尽。

这样一来,大量的中国官兵得以集结,逐渐形成了以西北为中心,四面绕楚的战略格局,甚至进入后期,海南和闽南的“新四军”、“新八军”等也崭露头角。

不仅如此,祖国大地上诞生了我军八路、新四军等抗日武装,他们不但积极开展游击战,还广泛开展了当时称之为“抗日根据地建设”的各种活动,如办学、办医、发展生产等。

近十年来抗日战争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抗日战争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抗日战争研究述评作者:荣维木文章来源:《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8期更新时间:2008年04月12日本文对近十年来国内抗日战争研究的状况进行了评述,主要包括日本侵华政策与侵华罪行、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政治、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战时社会经济、战时中国外交和战争遗留问题等方面,并对抗日战争研究的学术进展、学术前沿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中仅有的以中华民族的完全胜利而告结束的民族解放战争。

战争期间,在政府与人民之间、在各个政治派别之间、在各个民族之间、在国内人民与海外同胞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表现出中国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凝聚力。

同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国家和人民遭受的损失比近代以来任何一次外敌入侵造成的损失都要惨重。

另外,受到战争影响,中国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以及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在战争结束时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并且这种变化最后促成了中国近代历史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告结束。

所有这些表明,抗日战争历史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而它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对象。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抗日战争的研究,一方面,由于中国显著加快了实现现代化的步伐,作为促进现代化的系统理论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民族复兴历史的研究成为热点;另一方面,由于日本右翼掀起了为侵略战争翻案的新的恶浪,以及解决战争遗留问题的声音出现,也促进了人们对抗日战争历史和日本侵华历史研究的深入。

本文就近十年来抗日战争研究中的前沿成果做如下评述。

一、日本侵华政策与侵华罪行关于日本侵华研究,以往多注重实证方面的研究,而近年来开始有人做理论方面的探讨。

针对有人认为日本存在军国主义而不存在法西斯主义,有学者明确提出:法西斯主义不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在日本兴起,而且它“不仅改变了日本社会政治,更提出了一系列侵略理论,强化了近代军国主义确立以来的对外政策,为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多方面作了社会动员与理论准备”。

民国时期中学本国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研究

民国时期中学本国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研究

摘要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历史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国时期中学本国史教科书中已经有抗日战争的内容,并且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

本文以1931——1949年中学本国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内容为研究对象,选取抗日战争不同阶段、不同编纂者所著的本国史教科书进行对比研究,探讨不同阶段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结构与内容,以剖析其书写变迁。

全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编写的背景,从中国近代民族思想的影响、国民政府的教育方针与课程标准、教科书编纂的发展三方面分析了这一内容编写的背景。

第二部分讨论了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对抗日战争内容的编写结构,主要分析了编写结构中的章节设置和辅助内容。

第三部分从整体阐述抗战史内容中的具体问题,剖析了不同历史阶段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

最后一部分则是对民国本国史教科书对抗日战争内容编写进行分析和评价,总结其编写的特点、不足和启示。

民国时期中学本国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内容的书写深受当时特殊环境的影响。

其书写变化不仅展示了民国时期历史教科书的发展变化,而且反映了民国时期的历史教育与爱国主义、历史教育与时代需求、历史教育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为当前的中学历史教育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抗日战争,民国时期,中学本国史教科书,书写变化AbstractThe contents of Anti-Japanese War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modern history,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history education in middle schools.The contents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had already appeared in the history textbooks of middle school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 epublic of China.At the same time,it had gone through a changing process.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contents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the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xtbooks from1931to1949as research object,it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domestic history textbooks compiled by different textbook writer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discuss the compilation structure and contents of history textbooks in different stages,to analyze the writing changes.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the first part mainly discusses the background of compiling the content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textbooks,and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of compiling the contents from three aspects:the influence of China's modern national thought,the education policy and curriculum standards of the national government,and the development of textbook compilation.The second part discusses the compilation structure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in the history textbook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and mainly analyzes the chapter Settings and auxiliary contents in the compilation structure.The third part elaborates the specific problems in the history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from the overall perspective,which analyzesthe different stages of Anti-Japanese War.The last part is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history textbooks of the R epublic of China on the writing of the Anti-Japanese War,and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shortcomings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writing.During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the contents of Anti-Japanese War in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xtbooks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special environment.The changes in its writing not only show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history textbooks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but also refl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tory education and patriotism,history education and the needs of the Times,and history education and politics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Key words:Anti-Japanese War,Republic of China,middle school history textbook,changes of writing.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绪论 (1)一、研究缘起 (1)二、研究现状 (2)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5)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5)第一章民国中学本国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编写的背景 (7)一、民族主义的影响 (7)二、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9)三、中学历史教科书编纂的发展 (11)第二章民国中学本国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内容的编写结构 (13)一、章节设置 (13)二、课文辅助内容 (18)(一)备注 (18)(二)课后习题 (20)(三)图、表的广泛使用 (21)第三章民国中学本国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的内容阐释 (26)一、抗日战争的整体记述 (26)二、“九一八事变”爆发原因的阐述 (28)三、1931—1937年间局部抗战历史的阐述 (35)(一)重要侵华事件 (35)(二)中国军民的英勇抗战 (36)(三)伪满洲国 (38)(四)国际联盟 (40)(五)其他问题 (42)四、1937年—1945年间全面抗战历史的阐述 (44)(一)战时中国的政治 (44)(二)重大战役 (47)(三)国际形势和中国的国际地位 (50)(四)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 (53)第四章民国中学本国史教科书中抗日战争编写的评价 (56)一、编写的特点 (56)(一)具有时效性和现实性 (56)(二)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 (57)(三)文字书写富有情感 (59)二、编写的意义和启示 (61)(一)编写的意义 (61)(二)编写的启示 (63)结语 (64)参考文献 (65)致谢 (70)民国时期中学本国史教科书中的抗日战争研究绪论一、研究缘起历史教科书是中学历史教学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历史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国内近十年来东北抗日义勇军研究综述

国内近十年来东北抗日义勇军研究综述

第37卷第4期2017年7月大庆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Vol. 37 No. 4July,2017DOI10.13356/ki.jdnu.2095-0063. 2017. 04.032国内近十年来东北抗日义勇军研究综述张嘉(黑龙江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黑龙江哈尔滨150080;牡丹江师范学院中国抗联研究中心,黑龙江牡丹江157011)摘要: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义勇军在东北抗战的初期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并及时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揭穿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恶行径和建立伪满傀儡政权的阴 谋。

虽然,抗日义勇军在武器装备、军事训练各方面相形见绌处于劣势,但义勇军将士不顾个人安危,为了挽救民 族危亡揭竿而起,并以血肉之躯和敌人以死相拼,这种民族气概,爱国精神,是永远值得歌颂敬佩的。

通过梳理近 十年来学术界东北抗日义勇军的研究现状,可以对今后开展抗日义勇军的研究提出对策,以利于拓展此类问题的 研究范式和路径。

关键词:东北抗战;东北抗联;抗日义勇军;抗日战争作者简介:张磊(1980-),男,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教育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延安大学基地兼 职研究员,牡丹江师范学院中国抗联研究中心研究员,从事中共党史、东北抗联史研究。

基金项目:015年度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国际价值研究”(15@ZH025)阶段性研究成果;2015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项目“中共满洲省委在东北抗战中的作用及历史贡献研究”(15JDC01)阶段性研究成果;2015年度黑龙江省委党校(院)年度重点项目“东北抗联在全国抗日战争中地位和精神研究”(2015DB01)阶段性研究成果;2016年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扶持共建项目“黑龙江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 研究”(16DJE01)阶段性研究成果;2017年中国抗联研究中心阶段性学术研究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抗战研究述评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抗战研究述评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抗战研究述评作者:杨阳来源:《上海党史与党建》2020年第10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抗战研究在选题趋向、史料拓展、视角转换等方面呈现出新颖面貌。

学术界从聚焦于军事战争逐渐转向研究战时金融经济、社会生活、文化教育等内容,进行了多维度、立体化、深层次的探索,收获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为推进上海抗战研究走向深入,学者在深挖整合旧史料的基础上应注意搜集利用新史料,综合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拓宽研究视野、摆脱成式窠臼,同时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对话。

[关键词]改革开放;上海抗战;研究述评[中图分类号] K2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0)10-0028-08上海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地位不可低估。

改革开放以前,上海抗战研究尚未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充分重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抗日战争史研究的蓬勃发展,学者们对上海抗战进行了多维度、立体化、深层次的探究,涌现出一大批论证扎实、视野开阔、理念趋新的学术成果。

尽管该领域硕果纷呈,然而目前相关的学术史回顾与理论反思却尚付阙如。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相比,同这场战争对中华民族和世界的影响相比,我们的抗战研究还远远不够,要继续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

”[1]有鉴于此,本文拟对改革开放以来有关上海抗战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与评析,以期对今后研究的深化有所助益。

一、總体概况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抗战研究的总体趋向,以世纪之交为界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2000年以前,研究内容以军事战争为主,重点围绕两次淞沪抗战,兼及政策、外交等问题;21世纪以后,受现代化范式与社会文化史研究的影响,学界的关注目光转向战时上海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层面,学术内涵和外延大大拓展,许多以往被忽视的问题形成新的研究热点。

综观四十多年的研究状况,整体而论具有如下三大特点。

(一)研究成果空前丰收。

中国抗日战争的军事技术进步与革新

中国抗日战争的军事技术进步与革新

中国抗日战争的军事技术进步与革新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段艰苦卓越的历史。

在这场长达八年的战争中,中国人民经历了层层压力和巨大牺牲,但同时也见证了中国军事技术的进步和革新。

本文将就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军事技术发展进行介绍和分析。

中国抗日战争对军事技术的需求迫使中国军队发展出一系列新武器和战术。

其中一个重要的领域是军事通信技术。

由于抗日战争广泛展开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为了实现指挥部与前线部队之间的迅速通讯,中国军队采用了电台通讯技术,以取代过去的信使传递方式。

这不仅提高了指挥效率,还增强了作战的协同性。

此外,战争期间,中国军队还投入大量研发和生产各种新型武器和装备,如步枪、机枪、迫击炮等。

这些新武器的引入使中国军队在与日军的战斗中取得了一定的优势。

例如,中国研发的“九九式步枪”在精度和射程上超越了日军的军火,有效地提高了中国军队的火力威慑力。

尽管中国在抗日战争初期面临着装备和技术上的困境,但随着战争的持续,中国军事技术经历了长足的进步和革新。

大量的经验积累和对弱点的认识使中国军队意识到了对空军力量的需求。

随后,在抗日战争后期,中国成立了自己的空军,引进了飞机和迎头堵截战术。

这大大改善了中国军队对空中打击的能力,为保卫国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此外,在中国抗日战争中,特种部队的建立也成为军事技术的一大亮点。

这些精锐部队担负着破坏、侦查和渗透等特殊任务,对日军施加了巨大的压力。

为了适应特种部队的需求,中国军队开发了一系列新型武器和装备,如手榴弹、反坦克武器和隐蔽式作战设备。

这些技术进步不仅提高了中国特种部队的战斗力,也加强了整个中国军队的整体战斗力。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军事技术进步与革新也离不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利用当地资源,进行了大量的军事科研工作。

他们开展了炮弹改进、装甲车辆改造等活动,不断改进和更新现有装备,提高战斗效能。

综上所述,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军事技术进步与革新为中国军队在保卫国家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技术发展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技术发展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技术发展【中国抗日战争中的军事技术发展】中国抗日战争是二战期间中国反抗日本侵略的重要战役之一。

这场战争中,军事技术的发展对于中国军队的抗战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中国抗日战争中军事技术的发展。

一、武器装备领域的发展抗战时期,中国面对日本军队的强大火力优势和现代化装备,急需自主研发和改良现有武器装备。

在军事技术发展方面,中国军队发起了大规模的军工建设和军事工程项目,加紧武器装备的研发和生产。

中国工人和科学家们坚持自力更生,融合国际先进技术,成功研制出一系列武器装备,如九一式重机枪、三八式步枪和二十爆破筒等。

这些新武器的使用,有效增强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对日军形成了严重威胁。

二、军事通讯与情报技术的进步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军事通讯和情报技术的进步对于战争的胜利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日军控制了大部分城市,中国军队常常处于分散作战状态,军事通讯成为非常重要的环节。

中国军队采用了多种通讯方式,如电台通讯、烟火信号和信鸽等,并加强了密码学的研究与应用,提高了通讯的保密性。

同时,情报战也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积极侦查和收集日军的情报,利用日军侦察的漏洞,为中国军队提供了宝贵的作战信息和战略优势。

三、工事防御和战术技术的革新受限于军事资源的稀缺,中国军队在战术技术上进行了创新,以应对日军的进攻。

在中国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积极修筑碉堡、掩体和地下工事,利用地形和城市环境进行坚守作战。

同时,中国军队也发展了一些独特的战术技术,如游击战和地雷战,对日军的后勤线和补给线造成严重破坏。

这些新的战术技术在有限的军事资源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效地抵抗了日军的进攻。

四、医疗保健和战斗伤员救治在中国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面临着大量的伤亡。

为保障士兵的生命安全和战斗力,中国军队加强了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了战斗伤员的救治能力。

同时,中国军队还发起了一系列的医疗卫生工程项目,包括修建战地医院和培训军事医护人员等。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转变与战争胜利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转变与战争胜利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转变与战争胜利中国抗日战争是二战期间东亚地区最重要的战争之一,持续了长达8年的时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等各个抗日力量共同抵抗了来自日本侵略者的残酷侵略,最终取得了胜利。

本文将探讨中国抗日战争中的战略转变与最终战争胜利的原因。

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处于相对劣势。

日本侵略者的装备和作战经验都远远超过中国军队。

中国战略的转变逐渐形成,以适应战争的需要。

一方面,中国军队采取了游击战的战略,利用地理环境和持续的抗击,对日军进行低成本的消耗战;另一方面,积极发展抗日根据地,利用根据地军民的支持和配合,为抗日做出重要贡献。

随着战争的发展,中国抗日力量逐渐壮大,国共两党的合作也变得紧密,展现出了共同抗击侵略的决心。

在这个阶段,中国军队开始采取正规化战争的战略,提高了整体作战能力。

中国军队通过加强军事训练和装备更新,提高了对日军的作战效果。

同时,与此同时,中国军队在战术执行上也做出了创新,如发展了抗日游击战术,培养了大量的游击队员,对日军的后方进行有效的干扰和袭击。

在战略转变中,中国还得到了国际的支持。

由于日军的扩张和侵略行径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许多国家对日本实施了制裁,并向中国提供了各种援助。

这些援助包括物资支持、经济援助以及军事技术的引进。

这些国际力量的支持对中国的战争努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中国获得了迅速发展和壮大的机会。

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转变也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抵抗精神。

无数中国军民在战争中舍生忘死,为了祖国的解放和民族的尊严,英勇奋斗。

中国的抗战精神感召着民族的力量,团结了国人的力量,形成了抗战胜利的强大力量。

最终,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

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以及国内的政治和社会动员的成果,使中国得以坚守住抵抗线,对日军形成强大的压力。

同时,抗日战争的胜利也得益于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主要国际力量对日本采取了有效制裁,为中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十年来抗日战争研究述评荣维木2013-04-17 14:35:1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8期摘要:本文对近十年来国内抗日战争研究的状况进行了评述,主要包括日本侵华政策与侵华罪行、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政治、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战时社会经济、战时中国外交和战争遗留问题等方面,并对抗日战争研究的学术进展、学术前沿以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抗日战争研究学术前沿述评作者简介:荣维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抗日战争研究》副主编。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中仅有的以中华民族的完全胜利而告结束的民族解放战争。

战争期间,在政府与人民之间、在各个政治派别之间、在各个民族之间、在国内人民与海外同胞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表现出中国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民族凝聚力。

同时,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的灾难,国家和人民遭受的损失比近代以来任何一次外敌入侵造成的损失都要惨重。

另外,受到战争影响,中国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以及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在战争结束时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并且这种变化最后促成了中国近代历史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而告结束。

所有这些表明,抗日战争历史在中国近代历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而它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对象。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抗日战争的研究,一方面,由于中国显著加快了实现现代化的步伐,作为促进现代化的系统理论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民族复兴历史的研究成为热点;另一方面,由于日本右翼掀起了为侵略战争翻案的新的恶浪,以及解决战争遗留问题的声音出现,也促进了人们对抗日战争历史和日本侵华历史研究的深入。

本文就近十年来抗日战争研究中的前沿成果做如下评述。

一、日本侵华政策与侵华罪行关于日本侵华研究,以往多注重实证方面的研究,而近年来开始有人做理论方面的探讨。

针对有人认为日本存在军国主义而不存在法西斯主义,有学者明确提出:法西斯主义不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在日本兴起,而且它“不仅改变了日本社会政治,更提出了一系列侵略理论,强化了近代军国主义确立以来的对外政策,为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多方面作了社会动员与理论准备”。

日本法西斯扩张理论,“既有对传统武士道、日本主义、天皇中心论等思想的兼收并蓄”,也有“一批现代法西斯理论家、活动家针对时局提出各种论述,以及军部各决策机构制定策案纲要所确认的指导思想,表现五花八门,极富于诡辩性、多样性、独特性、应用性与丰富性”。

[1] 还有学者提出:“中日战争期间,日本国内有许多侵略理论……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东亚联盟论、东亚协同论和大东亚共荣圈论。

”“这些理论在实现日本独霸东亚、称雄世界的目的是一样的,但是,其手段有所不同。

东亚联盟论主张以王道为指导,以‘国防共同、经济一体化、政治独立’为条件,建立东亚联盟;东亚协同体论则主张以协同主义为指导,用协同主义代替中国的民族主义;大东亚共荣圈则以建设东亚新秩序为名,扩大侵略,以获得更多的资源。

”[2] 这些研究,对于人们认识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以及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期间战略策略的演变,提供了较新的视角。

关于日本侵华罪行的实证性研究也有很多新的成果。

如有关日军细菌战的研究。

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七三一部队,也有研究涉及南京一六四四部队,而由于史料的缺乏,华北一八五五部队的研究一直不能深入。

谢忠厚的《华北甲第一八五五细菌战部队之研究》,则利用中央档案馆档案,填补了这一空白。

该文对一八五五部队的始建、本部及分支机构、细菌试验及细菌作战罪行的基本情况做了比较详实的介绍。

文章披露,该部队成立于1938年,其本部隐蔽在北平城内,先后在华北16个城市设立了办事处、支部或分遣队,并在野战师团配属了细菌战班,与陆军病院配合行动。

关于该部队的罪行,文章根据史料提出:一八五五部队“在北平和各地的细菌武器工厂中,使用数千抗日军人和居民进行人体试验和活体解剖;在华北战场上,以极其隐蔽的方法大量使用细菌武器,并与‘三光’作战相结合,残忍之极,仅1943年在鲁西北霍乱作战中,就致使中国军民死亡20万人以上”。

[3]关于南京大屠杀研究,因史料的发掘而取得进展。

程兆奇的《南京大屠杀中的日军屠杀令研究》,利用日文史料对屠杀是否得到日军高层命令进行了详实考证,得出这样的结论:“日军在攻占南京的过程中屠杀的大量俘虏,不是所谓‘一部分官兵造成的突发、散发事件’,而是由现地日军自上而下的命令造成的”;“至少可以肯定,日军在师团一级确实下达过屠杀令”。

[4] 而特别引人注意的是,日本学者还对战争犯罪动因与特征进行了探讨。

如日本学者石田勇治在《日德两国种族屠杀研究之比较》一文中,提出日军战时屠杀应具有种族屠杀的属性,即“战前和战争期间的种族主义泛滥,对现实和想像中的非人化的敌人重复宣传,在心理上使士兵更容易执行屠杀敌人的政策。

种族偏见被广泛地煽动起来,日本人的脑海里深深地烙下了民族优越感。

对于非战斗人员和脱离部队士兵的大规模屠杀,以对敌人进行集体处罚的名义被合法化。

这些士兵并不认为自己是杀人犯,而是把自己当做是实现国家目标的爱国者”。

[5] 作者还把南京大屠杀、“三光”作战、生化武器的试验与应用,都看作是种族屠杀的案例。

二、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政治以往的研究比较多地侧重于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及其对战争的影响,而近几年,有人开始对中国共产党在战时的政治倾向进行研究。

王桧林的《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两种趋向:融入世界与转向民族传统》一文,从宏观方面分析了中共战时两个并存的重要的政治发展趋向。

他提出:“在世界进入资本主义化进程的时候,中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中国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学习西方,这就产生了一个融入世界的问题。

中西文化接触后,在吸收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割裂中国文化传统、过分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现象;但是一因中国文化传统深厚,二因传统文化有其实效性,这就产生了转向民族传统的问题。

近代以来这两种趋向一直存在,而抗日战争期间更有突出的表现。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上面两种趋向做了顺应的变化。

中共本来只是在共产国际划定的范围内活动,对帝国主义国家采取坚决对立的立场,这时则积极与美英打交道,认为‘中国已紧密地与世界连成一体’。

中共长期激烈地反传统,甚至声称‘五四”被埋葬在历史坟墓里’了。

这时转为主张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提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形式’、‘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

这些是中共党史上的重大变化”,而“这种变化对中国有着极大的意义”。

[6] 他的观点给人的启示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两个政治趋向,在战后相当长的时期曾经中断,但作为历史经验,它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由谢忠厚等人合著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彭真关于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建设的思想与实践》,是把抗日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历史前后接续的特殊时期,具体地考察了它对中国现代化的推进作用,即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为例,具体地论证了共产党人如何推动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现代化进步的实践及其结果。

作者特别强调,“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是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奋斗目标,奋斗的结果则是,中国社会形态中出现了过渡到现代化而必经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雏形。

而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针对西方一些学者关于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利用了农民的民族主义”,新中国成立“是农民自发性向政权结构挑战的顶点”等观点,提出:“抗日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密切联系着”,而通过这一时期共产党对社会改造的努力,极大地削弱和摧毁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基础,这是与打败侵略者同样重要的胜利,它使抗日战争成为新旧中国历史接续的枢纽,近代中国历史的转折由此完成。

[7]三、抗日战争中的敌后战场敌后战场一般也称解放区战场,后一种称谓来源于中共七大时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和朱德的《论解放区战场》军事报告。

对敌后战场的研究历来受到重视,著述比较丰富,而现在比较新的观点有以下方面。

关于敌后战场的战略方针问题。

过去一般认为“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或“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是在1937年8月中共洛川会议上提出的。

而近年来有人提出这个战略方针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早在1935年瓦窑堡会议上即提出“游击战争对于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有很大的战略作用”。

[8] 也有人提出不同观点,认为1937年7月,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方针仍然是为着南京政府战略部署的需要而以正规战为主,直到中共召开六届六中全会,游击战战略方针才为全党接受,而在此前,中共党内存在着很大的意见分歧。

[9]关于敌后战场形成的时间问题。

过去一般都根据毛泽东的说法,认为中国抗日战争,一开始就分为两个战场。

这些年有人提出,抗日战争开始时中国只有一个战场,即国民党正面战场,而中国分为两个战场的最早时间只能始于1938年以后。

[10] 这种观点是立足在敌后战场战略作用的表现方面,即抗日战略相持阶段到来后,敌后战场的独立战略作用才比较明显地发挥出来。

也有人具体地考察了八路军、新四军各部挺进敌后作战的过程,提出敌后战场形成于1939年春。

关于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的关系。

过去由于对正面战场的贬斥,很少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现在多数人认为,两个战场之间有着互相依存、互相协同、互相配合的关系,缺少哪个战场,中国抗战都无法坚持。

有人总结: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都是在总的持久战方针指导下的整体战争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既有战略上的配合,也有战役战斗上的配合,抗战前期是战役战斗的配合;中、后期则是战略上的配合(注:参见何理:《中国抗日战争是整体的民族战争》,1999年1月东京“中日军事史国际研讨会”发言。

)。

还有一些文章对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的具体史实进行了阐述。

关于敌后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尚有学术分歧。

有人明确提出,在中国战场上,对日作战的主要战线就是正面战场。

[11] 赞成这种意见的并非少数人。

他们主要是从日军侵华战略和中国抗日的作战规模方面来考察问题,认为即使是在战略相持阶段,日军也没有完全放弃正面进攻,在正面战场发生过多次重大战役,其规模远远超出了敌后战场。

持不同意见者则认为,战略相持阶段到来后,敌后战场的积极作战成为迟缓日军正面推进的一个重要因素,日军的主要作战目标被迫转向推进线的后方,因此敌后战场上升为中国抗日的主战场。

而敌后战场的作用也不能以作战规模的大小而论,而应看实际效果。

有人统计,在8年抗战中,日军伤亡133万人,其中有52万人是在中国敌后战场被歼的,占全部被歼人数的40%;如以作战军队的人数比例来看,敌后战场军队人均歼敌是正面战场军队人均歼敌数的两倍。

[12]四、抗日战争中的正面战场正面战场,是指在日军侵华推进线上中日两国军队交战的战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