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的文化练含解析
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选试题整合练主题三厚德载物——趋时更新的中国传统文化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主题三厚德载物——趋时更新的中国传统文化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广东佛山一模,24)周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平定三监,大行封建,建都洛邑,制作典章礼乐,七年归政成王。
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
这主要反映了( )A.周公为后世确立了道德规范B.古人对周公维护社会稳定的肯定C.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D.中央政府政治上控制地方的需要答案:C解析:周公制作的典章礼乐仅适合于周朝,春秋战国时期即“礼崩乐坏”,因而周公被视为圣人并不是因为周公作礼为后世确立了道德规范,故A项错误;材料中周公平定三监,有利于社会稳定,但这仅对西周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可能是后世统治者和学者视周公为圣人的原因,故B项错误;春秋以后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的原因在于周公作礼,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与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反映了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故C项正确;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中央未对地方实行有效的控制,因而这并非后世统治者和学者将周公视为圣人的原因,故D项错误。
2.(2018河南洛阳第一次统一考试,1)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其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具备忠信、克己、礼让、仁恕等美德,还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
孔子大力倡导君子之道,反映了当时( )A.士阶层的思想品格和政治要求B.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C.儒家重建社会秩序的政治主张D.思想家对理想人格的共同追求答案:B解析:孔子倡导的君子之道只反映出士阶层的思想品格,故A项错误;针对当时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孔子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即从自己做起,大力倡导君子之道,故B项正确;孔子倡导的君子之道只是思想品格的要求,而非政治主张,故C项错误;君子之道只是孔子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故D项错误。
3.(2018广东揭阳水平考试,24)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2019届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通史版】:古代篇 板块3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
答案:(1)清政府由禁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 逐渐扩大;从非法移民到合法定居、生产。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解析:第(2)问据材料一、二中“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 状况”“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 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麇(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 万’” “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等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其历史作用。 答案:(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 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 发。
解析:C 材料中“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 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说明社会群体 认同推动了明清时期小说的繁荣发展,世俗文化发展适应了市民阶层生活的 需要。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小说并不是宗教,故A项错误;B和D两项均不 是材料中直接体现出的内涵。
——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 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 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 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 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 “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麇(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 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 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 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2019届高考历史(通用版)二轮专题练习:专题0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和科技的辉煌Word版含解析
课时作业 3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和科技的辉煌一、选择题1.(2019 东北三校一模)先秦时期,号称显学的两家学派创始人对生活的态度截然不同,一个“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一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下列所述思想主张与其对应的是()A .前者主张有为,后者主张无为B .前者主张王道,后者主张霸道C.前者主张兼爱,后者主张仁爱D .前者主张非攻,后者主张战功解析:“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属于墨家的节用思想,“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孔子的言论。
墨家主张“兼爱”,儒家主张仁爱,故选C 项。
“有为”属于儒家思想主张,“无为”属于道家思想主张,故A 项错误;“王道”属于儒家思想主张,“霸道”属于法家思想主张,故B 项错误;“非攻”属于墨家思想主张,战功属于法家思想主张,故 D 项错误。
答案:C2. (2019 河南洛阳二模)秦汉以来,灾后君主自谴成为一种常见的历史现象。
粗略统计,两汉君主灾后下达的自谴诏书计有30 余次,而唐代则达到130多次。
直至清代康熙时依旧因为天旱而自责不已。
君主自谴的主要意图是()A .宣扬“天人感应”的理论B •强化君主专制制度C.加强对臣民的社会教化D .稳定封建统治秩序解析:君主自谴旨在笼络百姓,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故选D 项。
君主自谴反映了“天人感应”理论,但并非宣扬该理论,故A 项错误;B 项与材料信息主旨无关,排除;君主自谴与对臣民的社会教化无关,故 C 项错误。
答案:D3. (2019山西太原二模,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指出,学校既是教育机构,还是权衡利弊的场所。
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
这表明黄宗羲()A .主张建立权力制衡机制B •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C.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D .认为学校应培养实用人才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黄宗羲认为,学校既是教育机构,又是议政机构,有权批评政治的得失。
这表明黄宗羲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故选 B 项。
2019年高考历史高考真题和高考模拟题分项版汇编专题03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含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考点一:古代中国的思想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5,4分)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解析】结合材料和所学可知,单一的学说难以适应复杂的统治需要,新道学适应了西汉初期修养生息、恢复生产、巩固政权的需要,而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选项符合题意。
王国势力强大是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一个因素,巩固统治才是主要因素,A选项排除。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措施,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本质上属于文化专制,而不能体现对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B选项排除。
董仲舒的新儒学具有强烈的排它性,无法体现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选项排除。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26,4分)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答案】B【解析】由人物“程颢”可大致推测本题考查方向为“程朱理学”,根据材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可知程颢认为“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主张通过探究世间万物来求理,B选项符合题意。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材料主旨不符,A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C选项排除。
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属于老子的思想,D选项排除。
3.(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5,4分)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
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伦理道德,礼义廉耻。
2019届二轮复习 古代文化常识要点 作业(全国卷用)
2019届二轮复习古代文化常识要点作业(全国卷用)典例1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
错误的一项是()A.“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对尊长者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等。
C.“六书”指古人分析汉字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构成方式,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诗经》中的“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D.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三皇五帝”“岁寒三友”“三教九流”“无事不登三宝殿”等,其中,“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参考答案】B典例2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时候,用“令尊”“君尊”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
C.小华属“猴”,小明比小华小一岁,小明应该属“羊”。
D.“立”是开始的意思,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
【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常识中的生肖,按照顺序: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可知小明既然比小华小一岁,那他因该是属“鸡”的,而不是属“羊”。
所以C项是应选答案。
其他各项均没有错误。
文化常识是中学阶段都非常重视的试题类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古典的文化知识的积累。
在中考试卷中,多以单道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题目也比较简单。
而在高考试卷中,则作为文言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进行考查的,比如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所考查的“坟籍”“阙”“践祚”“逊位”。
考文化知识,关键是懂文化知识。
学生要注意平时的学习积累,可采取分门别类的识记法记忆,在答题时运用课内知识回顾法来判断对错。
高考中的古代文化知识主要分为如下几大类:一、姓名称谓,二、古代官职,三、科举制度,四、风俗礼仪,五、文史典籍,六、饮食器用,七、音乐文娱,八、天文历法,九、古代地理,十、古代服饰,十一、古代刑罚,十二,目录辞书。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试题:中国古代史综合检测含解析
中国古代史综合检测时间:40分钟总分值:85分一、选择题(此题共12小题,每题4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1·广东佛山一模)周武王死后,周公旦摄政,平定三监,大行封建,建都洛邑,制作典章礼乐,七年归政成王。
自春秋以来,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
这主要反映了( ).周公为后世确立了道德标准B.古人对周公维护社会稳定的肯定C.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D.中央政府政治上控制地方的需要答案C解析周公制作的典章礼乐仅适合于周朝,春秋战国时期即“礼崩乐坏〞,因而后世周公被视为圣人并不是因为周公作礼为后世确立了道德标准,故A项错误;材料中周公平定三监,有利于社会稳定,但这仅对西周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可能是后世统治者和学者视周公为圣人的原因,B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春秋以后周公被历代统治者和学者视为圣人的原因在于周公作礼,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与传统文化儒家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由此反映了古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故C项正确;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中央未对地方实行有效的控制,因而这并非后世统治者和学者将周公视为圣人的原因,故D项错误。
2.(2021·山西孝义四中模拟)有学者说,春秋诸侯的争霸与战国七雄的逐鹿都是在小农经济崛起为其扩大了赋税来源的根底上进行的。
按该学者的理解,小农经济的开展( ).解决了各国的战争开支问题B.为统一奠定了物质根底C.得益于诸侯战争的推动D.是诸侯混战的经济根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在小农经济崛起为其扩大了赋税来源的根底上进行的〞可以得知,小农经济的开展为统一奠定了物质根底,故B项说法正确。
题意与各国战争开支无关,排除A项;战争影响经济的开展,排除C项;诸侯混战的经济根源是生产力的开展,排除D项。
3.(2021·安徽十校联盟高三摸底)字形歧异,确实是战国时期文字开展演化的一个突出问题。
一个“马〞字,齐有三种写法,楚、燕、三晋各有两种写法。
2019年新高考II卷历史中国古代文化成就评价题目及答案
2019年新高考II卷历史中国古代文化成就评价题目及答案中国自古以来就拥有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中国古代文化的成就丰富多彩,影响深远。
下面将针对2019年新高考II卷历史的中国古代文化成就评价题目进行探讨和解答。
一、题目:中国古代文化最伟大的成就是开发了雕版印刷术,请你论述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在评价中国古代文化成就时,我们不能忽视雕版印刷术对于文化传播和知识普及的重要影响。
雕版印刷术的出现使得书籍的印刷变得更加便捷与高效,有力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首先,雕版印刷术不仅提高了印刷速度,同时也降低了印刷成本,使得书籍的印刷更加普及。
这使得大量的经典著作被广泛传播,进一步拓展了中国文化的范围。
其次,雕版印刷术还保留了版本的准确性,使得传世文献能够得以广泛流传并被后人阅读和研究,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因此,可以说雕版印刷术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具有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二、题目:中国古代文化最伟大的成就是造纸术,请你论述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成就之一,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造纸术的发明使得文化活动的载体由石骨简、竹简等材料转变为纸张,使得书写、记录和传播知识变得更加方便和高效。
首先,造纸术的方便和经济性使得书籍的制作成本大大降低,推动了书籍的普及化。
这使得大量的文化和知识得以记录和散布,为古代文化的多元和丰富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造纸术的出现也为文人和学者提供了更方便的写作和创作环境,激发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和蓬勃发展。
因此,造纸术的发明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与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三、题目:中国古代文化最伟大的成就是大运河,请你论述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成就之一,对于促进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运河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其贡献不可忽视。
首先,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陆交通要道,将北方的黄河流域和南方的长江流域相连,极大地便利了商品和文化的交流。
2019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综合测试:第十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含解析)
第十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答案必须填写在答题纸上)1.有一年,位于辽东的高祖庙和长陵高园殿发生火灾,董仲舒起草了一篇《灾异之记》奏稿,在奏稿中指责在辽东立高祖庙不合礼制,发生火灾是上天的警示,皇帝应该整顿吏治,杀一批不法皇亲和大臣以谢天。
这主要体现了他的哪一主张()A.春秋大一统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天人感应D.君为臣纲2.梁启超指出:“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但是若把儒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多少东西了。
”下列各项符合儒家思想主张的是()A.“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B.“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C.“民道弊而所重易也,世事变而行道异也”D.“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3.“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
”挂在某思想家纪念堂大殿内的这幅楹联叙事写意,辞简意赅。
该纪念堂的主人应是()A.朱熹B.程颐C.李贽D.陆九渊4.中国古代某位学者被称为“儒学的第一个神学家”。
下列各项中,属于该学者主张的是()A.未能事人,焉能事鬼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以人随君,以君随天D.人心至灵,此理至明5.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
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
”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C.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6.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7.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两汉之世,(皇帝)遇日食灾变,则下诏责躬求言。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的文化练含名师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的文化练含名师解析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文化1.练高考1.(2018年江苏卷历史21)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
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
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
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
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
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
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
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
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
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略。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可以得出,从文化区域的角度看,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是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融合是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三次融合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的文化练含名师解析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的文化练含名师解析标题:古代中国文化练含名师解析:带你重温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导语:历史是一面镜子,通过学习古代中国的文化练含,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把握今天的社会发展。
在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中,古代中国的文化练含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带领读者通过名师解析,对古代中国的文化练含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学习,助力高考备考。
一、文化练含的概念解析文化练含,简称为练香,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宗教仪式。
它源于古代祭祀活动,通过燃烧香烟,向神灵祈福或者用于祀神中,以表达对神明的崇敬和敬意。
文化练含不仅具有宗教意义,也是一种文化传统的代表,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二、文化练含的起源与发展文化练含最早起源于西汉时期,但真正兴盛于唐代。
唐代之后,文化练含逐渐发展成为全国性的信仰活动,并在宋代达到了顶峰。
文化练含通过朝廷的扶持和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大众进行宗教仪式的主要形式。
三、文化练含的仪式过程文化练含的仪式过程包括准备、燃香、祭祀和寄香等环节。
在准备阶段,参与者需要准备香木、准备香炉等设备。
然后,燃点香烟,让香烟熏烤空气,使其上升,形成烟气。
接下来,参与者需要向神明祭奠,祈福、祭拜神灵。
最后,参与者还可以进行寄香活动,将燃尽或还有余烟的香木寄放在特制的香坛上,表达对神明的敬意。
四、文化练含的意义与影响文化练含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仪式,它更承载着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
文化练含是一种向神明示敬的形式,代表着古代中国人民对神灵及其力量的崇拜和敬仰。
从宗教角度来看,文化练含使人们有机会与神明交流,并获得神明的庇佑和恩典。
而从文化角度来看,文化练含承载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美学追求,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精神风貌。
近代以后,受到科学思想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文化练含逐渐减少,但仍在一些地方保留下来。
同时,文化练含的文化遗产价值也受到了社会的重视和保护。
五、名师解析:高考备考中的重点与技巧1. 着重记忆关键名词和时间节点,如文化练含的起源、发展,以及相关的帝王、朝代等;2. 结合历史背景,理解文化练含的社会地位和文化意义;3. 学会比较和归纳总结,将文化练含与其他宗教仪式进行比较和联系,展现出其在宗教和文化方面的独特价值;4. 多做历年真题和模拟题,熟悉题型和考点,提高解题能力。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步骤三 话题聚焦 话题3 文化自信——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时代风采
话题三文化自信——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时代风采学术前沿·史学新论关注点1 中国文化发展的地域风格[史学新论]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
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发现问题史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不同诸侯国盛行不同的思想,体现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激活思维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地域环境与学术发展的关系;中国古代学术发展的深远影响。
关注点2 理学思想体现出的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史学新论] 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发现问题史料认为理学具有忧患意识、崇尚道德、务实精神,体现了理学的进步。
激活思维理学价值的时代性与永恒性;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
话题串讲·深化认知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1.先秦是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1)中华文明多元起源。
①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考古发现证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和北方草原等地区,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②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先秦儒学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2.秦汉到宋元时期是中华文化高速发展时期(1)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2019届高考历史备考二轮复习专题《中国古代史文化篇》精练卷含答案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备考二轮复习专题《中国古代史文化篇》精练卷(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届高三·安庆调研)据传尧去世后,舜为了让尧的儿子丹朱继承天下而主动避居,可诸侯不朝见丹朱却去朝见舜,民众也不歌颂丹朱而歌颂舜,于是舜即位天子。
对此,孟子认为这是天意。
这说明()A.孟子天命思想与民本思想相通B.孟子倾向于恢复王位禅让制C.中国自古就有选贤举能的传统D.周天子已失去统治的合法性2.在儒家传统里,一个思想性的人物,支持他生活的一个最强烈因素不是思想本身的探索,而是历史文化的使命和社会风教的责任。
据此,儒家更关注()A.得君行道B.著书立说C.历史研究D.世界影响3.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
该变化反映出()A.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B.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C.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D.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4.武帝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
这说明()A.皇帝喜好决定汉赋兴盛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C.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D.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5.唐代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
唐代所孕育并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
这反映了()A.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B.唐代书法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C.唐代书法“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D.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6.以天文历算之学而论,“中国先哲们对于天文学的要求只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贲卦传》)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至于宇宙的性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东升西落。
则以‘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故但言其所然,而不复求其所以然’。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的文化练含解析 (6)
专题05 近代中国经济考向一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异1.讲高考(1)考纲要求1.要关注晚清经济结构变异的原因和发展特点。
2.关注晚清中国经济的现代化,尤其是经济现代化,包括经济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等。
(2)命题规律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异是高考中必考内容之一,是历年高考核心考点之一;主要考察的内容有:一是晚清经济结构变异的原因;二是晚清经济结构变异的发展特点;对于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异考察近两年来考的较多,考生加强复习。
例1(2018年江苏卷文综历史6)6. 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
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
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
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
这表明,洋务企业A. 管理体系逐步完善B. 过度依赖西方技术C. 逐渐成为外资企业D. 所雇洋匠皆为外行【答案】B点睛:2018年4月16日美国宣布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7年,无疑会重挫中兴的发展。
中兴事件对中国企业是个镜鉴,中国企业必须进一步提高创新,尽快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本题隐性契合民族工业的热点问题,强调民族工业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新性,不能受制于人。
本题涉及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
例2(2018年全国Ⅱ卷文综历史14)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材料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
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
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
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专题三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考点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孔子与老子的思想;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2、汉代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3、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4、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5.古代中国的科学成就6.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7.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专题综述】本讲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思想、文学、艺术、史学等方面的辉煌成就。
我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以其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产生过重大影响,因此本专题内容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
考查热点集中在思想方面,特别是先秦诸子思想是高考的“常青树”。
文化同政治、经济的关系是重点和难点,要学会运用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这一原理来分析、解决问题。
【简明表格】1.从形式上看:新情境式选择题仍将是本专题最重要的考查形式。
2.从内容上看:不同时期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或观点的本质内涵与特征及影响、人文主义的内涵及对近代民主政治的影响、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中国思想理论成果仍将是命题考查的重点。
儒家思想的一些合理成分,如教育理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伦理道德中的诚信;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仁、德、民本思想(以德治国);维护国家统一的大一统思想(祖国统一),易于和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等一些热点问题相结合,来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现实意义的理解。
同时注意儒家的不合理成分,如儒家思想强调人的社会性,忽视人的自然存在。
对个性的压抑极大地阻碍了社会进步,妨碍了民主制的产生。
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3.对科技和文学艺术的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一是直接考查教材重要知识点;其二是以新材料、新情境的形式考查某一知识点。
【复习策略】1.古代思想应把握一条主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的文化练含解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文化1.练高考1.(2018年江苏卷历史21)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
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
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
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
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
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
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
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
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
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略。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可以得出,从文化区域的角度看,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是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融合是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三次融合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2019届高考历史备考二轮复习专题《中国古代史文化篇》精练卷含答案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备考二轮复习专题《中国古代史文化篇》精练卷(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届高三·安庆调研)据传尧去世后,舜为了让尧的儿子丹朱继承天下而主动避居,可诸侯不朝见丹朱却去朝见舜,民众也不歌颂丹朱而歌颂舜,于是舜即位天子。
对此,孟子认为这是天意。
这说明()A.孟子天命思想与民本思想相通B.孟子倾向于恢复王位禅让制C.中国自古就有选贤举能的传统D.周天子已失去统治的合法性2.在儒家传统里,一个思想性的人物,支持他生活的一个最强烈因素不是思想本身的探索,而是历史文化的使命和社会风教的责任。
据此,儒家更关注()A.得君行道B.著书立说C.历史研究D.世界影响3.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
该变化反映出()A.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B.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C.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D.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4.武帝到东汉中期,规模宏大、歌颂为主的大赋兴盛;东汉和帝后,以抒情为主的小赋逐渐取代鸿篇巨制的大赋。
这说明()A.皇帝喜好决定汉赋兴盛B.士人热衷于颂扬国运C.汉赋的风格受时代影响D.赋是汉代的官方文学5.唐代楷书规矩之森严、法度之完备、风格之繁复令后世望而却步。
唐代所孕育并产生的“狂草”纵放恣肆、奇宕瑰伟,完全可以和楷书艺术平分秋色。
这反映了()A.唐代草书否定了楷书的法度规范B.唐代书法完全满足了时人的审美需求C.唐代书法“既尚法又尚情”的艺术特质D.唐代社会三教合一的思想格局6.以天文历算之学而论,“中国先哲们对于天文学的要求只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贲卦传》)和‘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尚书·尧典》),至于宇宙的性质怎样,日月星辰为何东升西落。
则以‘天道渊微,非人力所能窥测,故但言其所然,而不复求其所以然’。
2019高三历史二轮练习考点狂背-三(各版通用)
2019高三历史二轮练习考点狂背-三(各版通用)必修三【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旳演变★考点96 "百家争鸣"和儒家旳形成1、百家争鸣旳局面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2、诸子百家旳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旳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旳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旳墨子,法家学派旳韩非子。
3、孔子是儒家学派旳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在教育方面主张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4、孟子进展了孔子"仁"旳思想为更加系统旳"仁政",还发挥了孔子旳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旳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5、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舟民水"思想,同时荀子结合了法家和道家旳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旳需要,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考点97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
2、西汉前期,为适应中央集权旳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旳主张;为加强君权,还提出"君权神授";同时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要求统治者施仁政;在伦理道德上主张"三纲五常";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董仲舒旳建议得到汉武帝旳采纳,从汉武帝起,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旳主流思想。
★考点98 宋明理学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旳盛行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旳挑战。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旳主张。
3、宋代儒学出现了新旳体系,即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文化1.练高考1.(2018年江苏卷历史21)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
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
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
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
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
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
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
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
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
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略。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可以得出,从文化区域的角度看,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是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融合是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三次融合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第(2)问,属于开放性设问,解答本题,首先,认真阅读材料一、二可知,材料信息主要涉及了佛教对理学产生的影响和宋明理学“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由此得出观点为: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然后,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理学的产生(包容力)和发展(生命力)两个角度进行论证即可,要求以小论文形式呈现,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练模拟1.(山东省潍坊市2018年5月高三统一考试历史试题)汤显祖的作品强调“情”字,曾在《牡丹亭题词》中说:“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而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这说明他A. 崇尚阳明心学B. 喇讽丑墨世风C. 提倡精神自由D. 追求现世功利【答案】C【解析】“一往情深,生而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的说辞显然是从精神层面的提倡,C正确;王阳明心学主张内心反省,A错误;材料是追求自由,不是嘲讽,B错误;D中现实与材料相反,排除。
2.(江苏省南通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历史试题)包公戏是戏剧舞台上的艺术典型。
京剧形成后,包公戏出现了复杂面貌,既有铡驸马时的铁面无私、主持正义的清官形象,也有用打龙袍代替打皇帝维护君主尊严的卫道者形象。
这充分说明A. 清代的包公戏更尊重历史事实B.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开始走向成熟C. 老百姓对司法公正的强烈向往D. 京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3.(北京市延庆区2018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卷)京剧脸谱在中国戏剧脸部化妆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曹操是建安时期的文学家,曾统一北方,可谓文武双全。
由于与“正统”有背离之处,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京剧曹操脸谱是个“白脸”奸臣。
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A. 对历史人物评价受到明代通俗文学左右B. 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艺术成就的评价C. 文学艺术上的历史人物故事完全是虚构的D. 中国传统社会评判历史人物受儒家思想影响【答案】D【解析】材料提到,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被称为奸雄,京剧曹操脸谱是个“白脸”奸臣,其原因是曹操与“正统”有背离之处,“正统”体现儒家思想影响,故这说明中国传统社会评判历史人物受儒家思想影响,故D正确;“对历史人物评价受到明代通俗文学左右”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政治成败决定对其文学艺术成就的评价,故B错误;材料主旨并不是反映文学艺术上的历史人物故事完全是虚构的,故C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正统”与儒家思想的关系,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曹操与“正统”有背离之处体现了儒家思想的观念影响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4.(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2018届高三第五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明清之际,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
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名称地点描述匡社苏州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复社吴江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岭南会馆苏州广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谋公益讲学会无锡东椿书院组织学者面向大众,讲求实学A. 江南成为文化中心B. 文化政策相对宽松C. 经世致用思潮兴起D. 传统四民结构松动5.(山东省潍坊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清学者戴震撰《孟子字义疏证》,小采取传统“疏证”(阐释考证)体例,而遵循先下定义,次列公理,然后解题、推论的顺序展开,批评宋明理学家的“理”只是意见,并非真理。
这反映了A. 经学考据开始讲求实验实证B. 理学建立起完善的理论体系C. 经世致用思想有了新的发展D. 西学东渐影响传统学术发展【答案】D【解析】“先下定义,次列公理”等属于西方的学说,而中国的传统学术遵循先下定义,次列公理等现象足以证明西学东渐对中国的传统学术产生了影响,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学考据开始利用西学而非讲求实验实证,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理学理论体系完善的问题,也不涉及经世致用思想,所以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3.练原创1.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认为:“天下为主,君为客。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这表明在政治上他主张A. 主权在民B. 君民平等C. 反对君主专制D. 实行君主立宪【答案】C【解析】据材料“天下为主,君为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得出,其主张为反对君主专制,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在民的内容,A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反对君主专制,没有体现军民平等,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开国会、设议院等信息,不能得出主张君主立宪制,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黄宗羲的思想,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天下为主,君为客。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的理解。
2.顾炎武《钱粮论》(上)载:“今来关中,自樗以西至于岐下,则岁甚登,谷甚多,而民且相率卖其妻子……何以故?则有谷而无银也,所获非所输也,所求非所出也。
”这反映出A. 赋役货币化加重农民负担B. 政府调控失当粮价暴跌C. 高利贷盘剥使民众贫困化D. 贸易逆差导致白银锐减3.《王阳明全集》载:“先生临之,只发《大学》万物同体之旨,使人各求本性,致极良知以止于至善,功夫有得,则因方设教,故人人悦其易从。
”可见,王阳明施教的基本原则A. 知行合一B. 致良知C. 人悦易从D. 随材适性【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使人各求本性,致极良知以止于至善,功夫有得,则因方设教”可知王阳明认为每人的所得所悟依据各人的本性,因此要因材施教。
故王阳明施教的基本原则应是随材适性,故D项正确。
知行合一是指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
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
致良知是指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
C项是指依据王阳明随材适性的施教原则达成的结果,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使人各求本性”“则因方设教”结合所学阳明心学即可得出答案。
4.在价值层面上,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
这说明A. 经济的发展导致思想变化B. 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C. 经济转型加速思想近代化D. 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5.英国汉学家李约瑟撰写的《中国古代科技史》一书首次对“中国四大发明”给予了世界性高度评价。
然而,余秋雨却对“四大发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表示,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农耕文化的民族,天文历法理应是第一发明;而中医中药对于中国这个人口最多的民族而言,重要性也非同一般,应排在第二位,中国的四大发明应首先考虑这两项。
这反映A. 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贡献巨大B. 中华文明在很长一段时期领先世界文明C. 深入研究历史可以还原历史真相D. 从不同角度研究历史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答案】D【解析】英国汉学家李约瑟对“中国四大发明”给予了世界性高度评价是站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立场上来评价四大发明的,余秋雨对“四大发明”提出的看法是站在中国农耕文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没法说谁的更有道理,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就有不同的结果而已,故选D;AB只符合李约瑟的角度,C与题意无关,故排除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