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主题性绘画指导策略初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班幼儿主题性绘画指导策略初探
摘要:本探究在通过调查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了解教师在组织指导中班幼儿主题性绘画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其现状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主题性绘画是教师组织幼儿绘画活动的常用形式,教师要处理好示范与欣赏的关系;尊重个体差异;学会赏析肯定幼儿的作品;有效利用家园共育资源。挖掘幼儿绘画的潜能,发展幼儿的绘画个性。
关键词:主题性绘画;指导策略;中班幼儿
一、问题提出与概念界定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喜欢艺术活动,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主题性绘画活动正符合了纲要所提倡的理念,注重幼儿的兴趣与需要、注重幼儿审美情感的体验、注重幼儿造型构造与主观表达的创造性,从而使绘画活动真正成为幼儿自主表达表现的工具。
主题性绘画创作一直是艺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创作类型和表现手法。主题性绘画是一种以某一种主题为绘画内容,幼儿自由选择作画方式,给幼儿充分感知、自主探索、自由讨论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幼儿的表达与创造的欲望,发展幼儿各方面能力的绘画活动。[1]
经过调查观察发现在教育实践中美术教育大多以“范画式”的教育模式为主,偏重教师施教而限制儿童活动。幼儿模仿性强,教师的举手投足,一顾一盼都会成为幼儿效仿的对象。在孩子的作品中可以发现,他们的画逐个雷同,风格一致,大同小异。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在于:忽视了孩子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给予孩子充分的想象自由和创作自由,让孩子的思维局限在老师的范画中。
二、主题性绘画现状分析
经过观察发现幼儿在主题性绘画活动中出现部分幼儿不敢画;许多幼儿喜欢机械地模仿画画,缺乏自己的想象;还有些幼儿不知道自己绘画表现的是什么;这些问题的出现与该班教师的绘画组织指导策略有关,教师往往出现一些细节上的疏忽:
(一)阻碍幼儿的思维想象空间
我国学者对于幼儿绘画的指导的研究发现:大多教师指导绘画活动采用固定模式,使幼儿自由表现的空间设置障碍。长久以来教育者习惯了让幼儿欣赏范画作画,殊不知范画式教学限制着幼儿想象力的发展,绘画水平发展。[2]
研究显示: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更倾向于范画式教学,幼儿绘画过程的参与指导。在指导过程中存在过多参与,不适时指导等问题,影响幼儿思维想象力的发展,不能充分大胆尝试展开想象,画自己喜欢的画,更注重老师的喜好。[3]绘画是最易诱发儿童的想象力的,也是最为儿童所喜欢的一种形象表现形式,虽然画技不高,但却能表达儿童的思维活动过程。对儿童的画,不要只追求画得多么“像”,而应鼓励他“想”得越多越好。对孩子的画,父母和老师们都不能当鉴赏家,而是做想象力的评论家,不要着眼于孩子能否成为一个画家,而要先看孩子的想象创造能力,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是否得到了很快的提升。[4]比如教师一般先出示示范画,再示范画的方法,然后幼儿依葫芦画瓢画出与教师示范画的内容、形
式和色彩相同的画。这种方法虽然能通过绘画的过程发展幼儿的绘画技能,使幼儿掌握绘画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但是这种方式所产生的消极作用就是容易造成儿童画的模式化、概念化,使儿在画画时产生消极、被动、乏味的情绪,阻碍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扼杀他们潜在的创造意识。杨景芝教授经长期的观察研究认为:“绘画能力随着人的认识和知觉发展自然向前发展,确实不是靠学习绘画技能提高的”。[5](二)忽视幼儿的心灵感想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教师偏重于幼儿的作品完成情况,而往往忽视幼儿的心灵感想,忽略幼儿在作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忽略了幼儿内心真正的想法,一味注重作品的完成情况,出现只关注结果而不注重过程的现象。在绘画时教师强调最多的还是绘画技巧技能点掌握,忽略幼儿作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没有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评价幼儿作品单一片面
在观察探索中发现教师对于幼儿的美术作品的评价标准往往出现成人化的思维。经常强调画面是否饱满,是否干净;涂色是否均匀;以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多和少来衡量和欣赏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
三、主题性绘画指导策略
在观察中发现教师在绘画活动中喜欢教幼儿绘画,只是局限于教幼儿一些绘画技巧,过早过多地灌输那些幼儿不可能接受或不喜欢的技巧知识,往往忽略了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使幼儿的绘画作品缺失了他们内心最原始的童真美,缺乏创造力。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做到:
(一)选择幼儿感兴趣并贴近幼儿生活的题材。
为了避免仅仅只是重视绘画表现技能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绘画主题题材的选择应的根据《纲要》中所说“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扩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绘画主题应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二)创设游戏化的活动情境,“趁热打铁”寓教于乐。
幼儿的兴趣往往来自直接的形象体验,每个幼儿都拥有一颗强烈的好奇心,尤其对于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各种绘画事物充满无限的兴趣。同时,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具有教育性、娱乐性、创造性。同时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每个幼儿都需要这种自由的游戏空间。所以活动组织前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幼儿参与美术绘画的兴趣。可以创设直观性、客观性、形象生动性的环境以感染幼儿的眼球注意力,激发幼儿的绘画欲望及想法。
(三)处理好示范与欣赏的关系,支持幼儿个性张扬的创作。
中班幼儿处于形象期的发展时期,幼儿能够稳定地、有明确意图地进行表现。有的教师花费很长的时间给幼儿做示范,而这种示范导致孩子过于关注技能,不利于幼儿对整体图象的表象加工。幼儿不同于成人,他们还不能确定哪一部分是重点,教师的错误指导往往会出现粉末倒置的现象。
(四)尊重个体差异,鼓励幼儿大胆张开想象的双翅。
陈鹤琴先生说:“幼儿自己能做的就让幼儿自己做,幼儿自己能想的就让幼儿自己想。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孩子的绘画活动是其展示想象力的最好舞台,让孩子多看、多动、多想,家长和老师加以引导和鼓励,就可以让孩子在绘画中放飞想象的翅膀,充分展示其童真美丽的世界”。[6]在幼儿园教学中,由于班上幼儿人数较多多,常常出现教师已成人的眼光对待教学,习惯关注能力“强”的孩子,而忽视那些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