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序地层学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

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

I 类 A
沉 积 基 准 面 湖 平 面 I 类 空 间 I I 类 空 间
泄 水 口
河 流 轨 迹
I 类 B
河 流 轨 迹
4、海平面与可容空间的关系 • 若不考虑波浪、洋流等影响,可理想地认为:
–陆地上,河流相的基准面=河流均衡剖面 –海洋中,海相基准面=海平面 –可容空间=海平面-沉积物表底=水深
2、基准面(Base level)
•关于基准面的定义有两大学派: •1)基准面近似于海平面 •在海洋中,由于受波浪和潮流作用比海平面略低 •在陆地上,相当于进积/侵蚀的平衡面,河流均衡剖面与 基准面在滨线重合 •2)基准面是对侵蚀和沉积之间平衡界面的归纳。 •陆地上,河流相的基准面=河流均衡剖面 •海洋中,海相基准面=海平面
河 流 轨
3、可容空间(Accommodation space)
• 类型: – 按时间:老空间 (早期未被充填而遗留的空间 )和 新增可容空间 (沉积过程中形成的空间) 。
I 类 A
沉 积 基 准 面 湖 平 面 I 类 空 间 I I 类 空 间
泄 水 口
河 流 轨 迹
I 类 B
河 流 轨
• 按位置: • I类空间:沉积基准面与湖(或海)平面之间,水上可容空 间,其可进一步分出两部分,其中以湖(或海)盆最低溢 出点的平面为界,位于该界面与沉积基准面之间为IA类,位 于该界面与湖(或海)平面之间为IB类。 • II类空间:湖(或海)平面与湖(或海)盆底面之间,水下 可容空间,对于盆地中某一点来说,II类空间的大小与水深 呈正比关系。显然,只有存在Ⅱ类(水下)空间时,才可能形 成稳定的沉积。
2、基准面(Base level)
•定义:是一个想象的动态平衡面,用于描述沉积作用的上限和侵 蚀作用的下限。 –高于基准面表现为侵蚀作用,即使有沉积作用也是局部和 暂时的,沉积物质点不稳定,不能长期保存下来而成为地层 记录; –低于基准面,发生沉积作用,沉积物有可能被埋藏而保存 下来。

层序地层学重点考点

层序地层学重点考点

层序地层学重点班L.理论部分:(1)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层序:体系域:基准而:可容纳空间:最人海泛面:密集段等。

(背诵)(2)I型层序地层学的经典模式、构成及特点。

(要理解)(3)I型层序的判别方法及形成过程。

(要理解)(4)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基准而旋回与A/S比值、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体积分配、相分异作用。

(背诵)2•地震部分(实习过程的主要内容,考试应该占的比重不人,但要会判别地震相,如冲枳扇,扇三角洲,河道,水卜•扇等一些典型的地震相。

JI体看ppt关于地震相的课件,打印出的效果不行看不清楚,假如看不懂问周围的同学)(1)地爲层序界面的识别方法:(2)地震层序界面的闭合解释;(3)地震相的概念、地震相的解释;3•钻井部分(1)钻井层序界面的识别;(2)钻井层序旋回的划分:(前面的话:层序地层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所以我们在理解+背诵的模式下效率更高,效果会更好。

所以文中图件可能比较多,主要是辅助进行理解。

本次总结是在班级上一份重点的基础上完成的,着重是对I型层斥结构体系域划分进行了补充,其中黑体部分是很作者认为很重要的内容。

楷体宁是作者〔1己加上去的,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仅供参考。

——2011-1-12 gjw祝愿大家考试顺利,新年愉快)层序地层学发展历史(三个阶段)1.概念萌芽阶段(1949-1977)一层序概念建立阶段2.孕育阶段(1977—1988)—地震地层学形成和发展PRAail (1977)等人编著的《地黑地层学》为标志3.层序地层学综合发展阶段(1988至今)以P RA ail (1988)等人编著的海平面变化综介分析》以及Sangiee,Wagoner和Mitchum 等人的层序地层学文献的发表为标志。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对整个层序地层学理论的总结,了解)L层序地层学的概念体系建立三人不同学派层序及层序边界的概念三大体系域概念的建立全球海平面和相对海平面变化可容纳空间概念2三大理论体系(即三大学派,三个观点)Exxon公司以PAail为代表的经典层序地层学派(以陆上剥蚀面作为层序边界)Galloway的成因层序地层学(以绘人洪泛面为层序边界)TA Cross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以水进水退旋回划分层序)3•五大方法体系地震层序地层学分析(课程中币.点讲述了,老师提纲中地震部分)测井层序地层学分析(课程中重点讲述了,老师提纲中钻井测井部分)(以卜•三个方法老师未讲述)露头层序地层学分析、层序地层学模拟分析、地化层序 地层学分析层序地层学原理的隐含两个垂要条件 源源不断恒定大物源供给;构造控制下古地形对层序分布的影响;在整个层序地层学学习过程中,主要国绕海相盆地的层序地层学來讨论,陆相盆地的层 序地层学不完全适用于我们所学的经典的层序学理论。

层序地层

层序地层

2.地震地层学阶段(75—90) 覆盖区油气勘探的需要,希望由地震信息为主体,含少许钻井和测井信息揭示覆盖
区地下地质体及覆盖地区的分布。
地质家与地球物理家合作形成—边缘学科,地震地层学。 ① Puter . R.Vail (1977):AAPG 第 26 集,地震地层学及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Exxon 石油公司,墨西哥湾盆地 ② Brown (1980) . 巴西盆地和北海盆地。 ③ 我国:徐坯大(1980)全文翻译
绪论
一.基本概念.
1、含油气沉积盆地组成(Sedementary Basin) 1. 概念:是指一定地质历史阶段受构造运动控制,由沉积物沉降堆积而形成的,并在以
后的地质历史中有油气生成和聚集的实体。 2. 组成要素(示意图) 3. 研究内容
● 时间单元充填序列 → 地层学(古生物) → 层序体 ● 物质组成 → 沉积物 → 单元 ● 空间展布 → 构造地质学 ● 资源分布 → 油气地质/煤田地质学
⎧气候纹层理面 岩性差异界面 ⎪⎨岩性粒度
⎪⎩冲刷界面
三 控制层序体形成要素分析

1.构造沉降(沉降速度V沉降) ① 界面—时间连续性,界面性质—层序识别 ② 沉积空间大小(沉积厚度)—层序体规模 ③ 物缘类型及数量—层序体内部结构
2.海平面升降(层序时期及边界) ● 海平面上升(内部结构) ① 海平面稳定 ② 海平面下降
△ Sub+△E-△D=△S ①
考虑时间因素的影响,对①式两边对时间微分
ds dt
=
dsub dt + dE dt
− dD dt …


古水深,V 沉积=V 沉降+( dE − dD ) dD dT
对式②每个变量都有一个地质求解方法,给出各自参数可建立层序体形成的定量方程。

层序地层学概论

层序地层学概论

• 层序地层学研究已经应用于建立和研究各种资料库, 除了利用地震反射参数之外,各种不同沉积环境的 露头、测井和岩心等资料也被用来建立高分辨率的 层序地层数据库(H.W.Posamentier等,1991)。
• 4. 综合性 层序地层学是一门跨越多门学科
(地球物理学、地层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 矿物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盆地分析、计 算机技术、现代测试分析技术等)的综合性学 科, • 它不仅囊括了地震地层学的全部理论和方 法,而且结合了测井信息、露头资料、钻井取 心和岩屑资料的沉积学研究成果,吸收了物理 沉积学、油气勘探地层学、地球物理学等学科 的最新成果,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为油气资 源开发提供科学的依据。
Sloss( 1963)等人
将北美克拉通前寒武晚期至全新 世地层划分成以区域不整合面为 边界的六套地层层序
为当今层序地层学的发展提供了
概念基础
概念萌芽阶段(1948-1977)―层序概念建立阶段

P.R.Vail(1977)等人编著的 《地震地层学》为标志
全球海平面变化具有相对一致性,
海平面变化控制了层序发育的观点 应用地震资料及钻测井资料预测和 确定盆地地层结构、沉积相类型和 区域分布
层序地层学的概念体系建立 三大理论体系和四大方法体系
三、层序地层学带来的新思维
• 层序地层学分析最根本的是提供了一种划分地层、 预测地层展布的方法。层序地层学基于全球海平 面变化,提出了在海平面变化过程中,地层的分 布样式及其内部的成因联系,将海平面变化周期 内的地层划分为低位体系域、海进体系域和高位 体系域,建立了被动大陆边缘的层序地层模式。
著名沉积地质学家曾允孚(1999)把层序地层学 列为当代沉积学的第一大进展。 著名石油地质学家徐怀大教授(1993)把层序地 层学的贡献归纳为五个方面: 1.消除了年代地层、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单位三 重命名的混乱现象,层序地层学提供了一个全球统一 的地层学概念。 2.第一次提出了全球统一的成因地层划分方案。 3.建立了地层分布模式。 4.提高了地质学家的预测能力,已经成为油气勘 探的有力工具。 5.把地质科学的研究从定性推向定量。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1.论述层序地层学发展的主要学派,并阐述他们之间的关键不同点,着重从其形成机制、模式和研究方法论述。

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以Cross领导的科罗拉多矿业学院成因地层研究组为代表提出的,邓洪文教授首次将该理论体系在国内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随后引起了许多地质学家的重视,并逐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就是利用高分辨率地震剖面、测井、岩心和露头资料,通过对层序地层基准面的分析,运用精细的层序地层划分对比技术,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框架,由于时间分辨率的增加,地层预测的准确性大为提高,并能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可靠的岩石物理模型。

1.理论基础: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的核心是:在基准面变化过程中,由于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通量比值(A/S)的变化,相同沉积体系域或相域中发生沉积物的重新分配作用,导致沉积物的保存程度、地层堆积样式、相序、相类型及岩石结构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是基准面旋回中所处的位置和可容纳空间的函数。

基本理论包括基准面原理、体积划分原理、相分异原理和旋回等时对比法则。

其理论的关键点是基准面变化控制了层序地层的发育。

1.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准面旋回简介:作为对一个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形成的沉积体进行研究的分支学科,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本单元是成因层序,即以等时面为界的时间地层单元,研究的基本原理是地层基准面或平衡剖面理论。

地层基准面为一抽象的、动态的非物理界面它是海平面、古构造(区域、局部)、古气候、古物源及沉积物供给速率、古地理等多种影响因子的函数。

基准面位置运动轨迹及方向、波动振幅及频率随时间而变化,并能准确地、动态地反映空间及沉积过程。

基准面在变化中总具有向其幅度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单向移动的趋势,构成一个完整的上升下降旋回。

一个基准面旋回是等时的,在一个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可理解为时代域)保存下来的一套岩石为一个成因地层单元,即成因层序,它以时间面为界,因而为一个时间地层单元。

层序地层学最全复习资料-吐血整理

层序地层学最全复习资料-吐血整理

一.名词解释1.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phy)研究以不整和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和面为边界的年代地层格架中具有成因联系的、旋回岩性序列间相互关联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2.层序:(Sequence)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存在联系的、顶底以不整和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和面为界的地层单元。

3.I型层序边界面:一个区域型不整合界面,是全球海平面下降速度大于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时产生的。

即I型层序界面是在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由海平面相对下降产生。

4.II型层序边界面:全球海平面下降速度小于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时产生的,在沉积滨线坡折带处未发生海平面的相对下降。

5.I型层序:底部以I型层序界面为界,顶部以I型层序或II型层序界面为界的层序。

6.II型层序:底部以II型层序界面为界,顶部以I型层序或II型层序界面为界的层序。

7.沉积滨线坡折带:(Depositional shoreline break)陆架剖面上的一个位置,是沉积作用活动的地形坡折,在此坡折向陆方向,沉积表面接近基准面,而向海方向沉积表面低于基准面。

8.陆棚坡折带:(Shelf-break)大陆架与大陆斜坡之间的过渡地带。

9.体系域:(Systems tract)一系列同期沉积体系的集合体。

10.低位体系域:(Lowstand systems tract,简称LST) I型层序中位置最低、沉积最老的体系域,是在相对海平面下降到最低点并且开始缓慢上升时期形成的。

在具陆棚坡折的深水盆地的沉积背景中,低位体系域是由海平面相对下降时形成的盆底扇、斜坡扇和海平面相对上升时形成的低位前积楔状体以及河流深切谷充填物组成的。

低位体系域以初次海泛面为顶界,其上为海进体系域。

11.海进体系域:(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简称TST):是I型和II型层序中部的体系域,是在全球海平面迅速上升与构造沉降共同产生的海平面相对上升时期形成的,由一系列向陆推进的退积准层序组成,沉积作用缓慢。

《层序地层学》综合复习资料

《层序地层学》综合复习资料

《层序地层学》综合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低水位体系域(2)下切谷(3)T-R层序(4)新增可容空间(5)进积式准层序组:(6)密集段(7)高水位体系域(8)整合(9)I型层序(10)层序地层学(11)准层序(12)敞流湖盆(13)可容空间(14)不整合(15)层序(16)Ⅱ型层序(17)陆架边缘体系域(18)绝对海平面(19)湖侵体系域(20)体系域(21)海浸-海退旋回(22)海泛面(23)基准面(24)凝聚(缩)层二、填空题1.层序地层学中主要有四个控制变量,它们控制了地层单元的几何形态、沉积作用和岩性,它们是:,,,。

2.当海平面相对上升并且低速物源供应时,形成海侵体系域。

海侵体系域底界为,顶界为,其准层序组多为。

3.层序是所组成,其顶、底界为。

4.I型层序边界是在海平面期间形成,在地震剖面上可见明显的反射结构;具有等地表暴露标志。

5.海平面的相对上升或下降控制了新增可容空间的变化,海平面相对上升, 可容空间,相反可容空间。

6.全球性海平面变化的控制因素有;;;等。

7.低水位体系域的下界为,上界为下一个。

低水位体系域则由一个或多个准层序组构成。

8.在典型的向上变粗准层序中,由下而上,岩层组变厚,砂岩颗粒变,砂岩、泥岩比例;在向上变细的准层序中,由下而上,岩层组变薄,砂岩颗粒变,砂岩、泥岩比例。

9.根据沉积速率与新增空间速率之比,可将准层序组中的准层序叠加模式分为、和三种类型。

准层序组的形成条件为沉积速率小于可容空间。

10.依据粒度变化,准层序的类型有及;在典型的中,岩层组变厚,砂岩颗粒变粗,砂岩、泥岩比例向上增加。

11.陆架坡折边缘型盆地发育一个理想的型层序,具有、和体系域。

12.低水位体系域发育,和。

13.层序地层学发展简史可以划分为,,等3个阶段。

14.地震地层学应用反射波的终止或消失现象划分层序。

反映层序底界的反射终止现象有和;反映层序顶界的反射终止现象有、。

15.高水位体系域的下界为,上界为下一个层序的边界。

层序地层学(理论部分)复习资料

层序地层学(理论部分)复习资料

层序地层学复习资料层序地层学支撑学科体系:地震地层学生物地层学(与以岩性相似性为依据的岩性地层学无关)年代地层学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的贡献/为什么说层序地层学时地学史上的一次革命/层序地层学的重要作用:1、消除了年代地层学、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命名混乱的现象;2、第一次提出了全球统一的成因地层划分方案;3、建立了地层分布模式;4、提高了对地层分布预测的能力;5、将地球科学的研究从定性推向定量。

层序地层学的发展阶段:概念萌芽阶段(1949-1977)——层序概念建立阶段Sloss、Krumbein和Dapples(1948)同时提出的地层层序概念标志为当今层序地层学的发展提供了概念基础孕育阶段(1977-1988)——地震地层学形成和发展阶段P.R.Vail(1977)等人编著的《地震地层学》为标志产生了一次重大的飞跃理论系统化阶段(1988年-现至)——层序地层学综合发展阶段以P.R.Vail(1988)等人编著的《海平面变化综合分析》以及Sangree,Wagoner和Mitchum等人的层序地层学文献的发表为标志。

给沉积学和地层学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飞跃三大层序学派:1、Exxon公司以P.Vail为代表的经典层序地层学派(被广泛应用)2、Galloway的成因层序地层学3、T.A.Cross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的发展方向:提高精度是最主要的发展方向增加预测性是最重要的发展方向拓宽应用范围是潜在的发展方向陆相盆地与海相盆地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差异性:盆地类别海相盆地湖相盆地控制因素全球海平面变化,盆地沉降,沉积速率,气候构造沉降,物源供给气候,古地形水动力条件海底火山等,波浪,潮汐,海流,风暴。

大陆水流,波浪,湖流沉积范围海岸带,陆架,陆坡,深海区冲积扇,河流沉积区,湖泊沉积区沉积层横向连续性横向延伸距离大,连续性好横向延伸距离较短,连续性差构造影响大范围影响,相对较弱频繁影响,相对较强层序厚度及变化层序厚度大,一般数十米至数百米,厚度较稳定层序厚度相对较小,一般为数十米至百余米,厚度变化较大沉积相变化沉积相连续,稳定,相变逐渐过度沉积相变化快,相的突变常见体系域特征海侵海退幅度大,体系域特征明显湖水进退频繁,幅度较小,体系域特征不明显预测难易程度相对较易相对更复杂,困难层序地层学的经典定义:“研究以侵蚀面或沉积间断面、或者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重复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的年代地层框架内岩石间的关系。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3.最大海泛面:指的是最大海侵时期形成密集段或下超面,在盆地内分布范围最大,为划分海侵体系域和高 水位体系域的界面。
4.全球海平面变化:全球海平面指一个固定的基准面点,从地心到海表面的测量值。这个测量值随洋盆和海 水的体积变化而发生变化,与局部因素无关
5.相对海平面变化:相对海平面是指海平面与局部基准面如基底之间的测量值。一个地区相对海平面变化是 全球海平面变化和当地盆地沉降速率的函数,相对海平面变化与沉积物堆积无关,不能与水深相混淆。
感谢观看
基本原理
1.基本原理。遵循多个沉积学和地层学第一原理—沉积地层具有特定的形态和时空组合关系。这种形态和时 空组合关系在地质历史中周期性地出现,因而具有可预测性。层序地层学是地质学若干普遍性原理高度综合的一 门学科 。
2.理论基础。层序地层学是在地震地层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地震地层学的理论基础,即控制可 容纳空间的基准面的周期性变化,是形成不整合面或与之对应的整合面为边界的、成因相关的沉积层序的根本原 因。这个基准面是相对的,是由海平面(或者湖平面,或者是陆地表面上的既不沉积也不侵蚀的不发生沉积作用的 平衡表面)升降、构造运动、沉积物供应速度和气候等4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油气领域应用
层序地层学之所以能够在油气勘探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因为它能够在钻前对有利于形成油气藏的相带、区块 及其优劣进行预测,并且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思路与方法。如预测有利生油层段、找寻火山口、寻找 复合密集段等方法。
在基准面发生重大下降过程中,相邻两个或多个层序的密集段彼此紧靠、相互配置,形成丰厚优质的生油岩 和质量良好、配置合理的生储盖组合。层序地层学先进的成因模式,尤其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提供的地层对比、 相带展布预测、砂体分布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石油的生、储、盖、运、圈、保系统的研究精度,提高了各种地层 参数的预测能力,为寻找有利的地层—岩性圈闭提供了科学依据。

经典层序地层学资料

经典层序地层学资料

谢谢!

米级。

序 划 分
位 体
时限3-8万年
系 域
单砂层到单泥岩层级别的旋回。
形成层序的驱动机制
一级海平面变化形成一级层序,普 遍解释为与超大陆的增生和裂解有 关。当超大陆拼合时,洋脊体积最 小,而洋盆体积达峰值( 如二叠纪的 Pangea 时期) ,导致全球海平面降低; 而当超大陆裂解时情况正好相反, 洋脊重新开始扩张,海水再一次向 陆架边缘迁移。
以层序界面属性为基础进行划分的层序 级别体系
准层序 准层序: 以海泛面界,连续整合的小旋回

四级层序


(准层序组)
级 层 序 内

为一个完整旋回地层

体 系
细-粗-细


(或从粗-细-粗)



五级层序
、 五
侵 体
准层序:相当于五级层序,

时限3-8万年。单砂层到单


泥岩层级别的旋回,层厚为
三级海平面变化的驱动机制很可能是板块 内部水平压力的周期性变化或地球大地水 准面的变形作用。
三级以下旋回( 层序) 在显生宙岩石序列中发 育广泛。很可能是( 亚) 米兰科维奇旋回引起的 气候周期性变化形成的。
一至三级旋回发育的频率低,持续时间长,故 统称为长周期旋回( 层序) ; 相反,三级以下旋 回发育的频率高、持续时间短,故统称为短周 期旋回( 层序)
雾迷山组白云岩夹泥质或粉砂质条带
高位体系域( HST)
高位体系域形成于相对海平面 变化高位和下降时期。当上升 速率小于沉积速率时, 就产生了 正常海退。因此, 沉积趋势和叠 置方式是由加积和进积过程的 混合作用所控制的。

层序地层总结_

层序地层总结_

层序地层总结_层序地层序原理层序地层学(Van Wagoner):研究以侵蚀⾯或⽆沉积作⽤⾯、或者与之可对⽐的整合⾯为界的、重复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单元之间在年代地层格架内的岩⽯关系。

是⼀种分析⽅法,原理是地层学和沉积学。

基本原理:遵循多个沉积学和地层学第⼀性原理的沉积地层具有特定的形态和时空组合关系,这种形态和时空组合关系在地质历史中周期性地出现,因⽽具有可测性。

尽管层序地层学的原理是确定的,但其概念性模式图却是针对特定沉积条件提出的。

由于地质条件的多样性,不可能存在放之四海⽽皆准的层序地层学模式。

但是就沉积体系特点⽽⾔可归纳为:海相陆缘碎屑沉积体系、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体系和陆相盆地沉积体系。

可容空间(accommodation)基准⾯:⽔⾯⾼程和盆底地形可合并为⼀个抽象变量,另⼀因素是沉积物供给速率及⽔动⼒⾏为。

是分隔侵蚀和沉积的理论均衡⾯(Sloss,1962)。

基准⾯是⼀个存在于地球表⾯的波状起伏的、连续的、略向盆地下倾的抽象⾯(⾮物理⾯),其位置、迁移⽅向和起伏的幅度受多个因素控制(Wheeler,1964)。

Cross(1944)在该定义上,引进地球主要动⼒学过程的周期性出现特点,赋予基准⾯周期性波动的内涵,认为基准⾯可看作势能⾯,反映了地球表⾯偏离其平衡状态的⾮平衡程度。

周期性的趋向平衡态的演化过程表现为基准⾯受地形、海/湖平⾯和构造因素的影响⽽出现旋回性波动,基准⾯与实际地形之间最⼤和最⼩的偏离,随时间推移转化为沉积地层的旋回性。

在成因地层对⽐中,基准⾯旋回的转折点(turnround point),即升/降的转换位置可作为事件地层对⽐的优选位置(Sloss,1994)。

转折点位置有时表现为连续或不连续地层沉积。

对于⼩尺度⾼频层序⽽⾔,基准⾯向实际地表接近的过程假设为渐进过程,形成厚度较⼤分布较⼴的渐变层序。

⽽基准⾯与实际地表背离的过程可以假设为突变的,形成发育较差的厚度较⼩的突变层序。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是研究旋回式、成因上有联系的、以侵蚀面或者与其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年代地层格架,以及沉积层序内部地层、岩相分布模式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层序地层学通过对地震、测井和露头资料的分析,研究在构造运动、海面升降、沉积物供应和气候等因素控制下,造成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及其与地层层序、层序内部不同级次单位的划分、分布规律;研究其相互之间的成因联系、界面特征和相带分布。

以建立更精确的全球性地层年代对比、定量解释地层沉积史和更科学地进行油藏以及其他沉积矿产的钻前预测。

层序的基本概念在18世纪晚期即已提出,认为地层的顶、底界是不整合的单位。

但第一次明确提出层序一词,并用于北美大陆古生代地层划分的是斯洛斯。

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地质学家韦尔等,在研究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于1965年提出了第一代的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和地震地层学基本原理,成功地解决了北海盆地的中生代地层划分,引起了石油地质界的重视,并于1977年出版了《地震地层学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一书。

它标志着地震地层学的诞生和层序地层学的奠基。

1987年,美国哈克、韦尔、哈登博尔等,在总结各项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第二代海平面相对变化曲线,并系统地提出层序地层学的基本理论与概念。

出版了《层序地层学原理》,它标志着层序地层学进入成熟和蓬勃发展阶段。

层序地层学是在地震地层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概括了地震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并综合了生物地层学、同位素地层学、磁性地层学、沉积学和构造地质学的最新成果。

其基本原理是构造运动、全球绝对海平面的变化和沉积物供应速度综合作用的结果,产生了地层记录,也可称作地层信号。

这些记录反映了上述诸作用的规模、强弱、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

其中,构造作用与海平面变化的结合,引起了全球性相对海平面变化,它控制了沉积物形成的潜在空间。

构造作用与气候变化的结合,控制了沉积物的类型和沉积数量,以及可容纳空间中被沉积物充填的比例。

而河流和海洋环境中的沉积作用,又由于水流与地形和水深间的相互影响而引起不同的岩相分布。

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一个海平面相对变化周期可以在全球、区域和局部规模 上加以识别。尽管仍有人认为层序是没有级次的,但大 多数人认为,不同级次的海平面升降变化周期形成了不 同级次的层序。所以,正确划分并准确确定海平面相对 变化周期是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一个典型的海平面相对升降变化周期包括海平面的逐渐 相对上升、静止期和迅速的海平面相对下降。
层序地层学
2019/10/11
Sequence Stratigraphy
这里必须明确几个术语: 海进:以一定地层单元中滨海相向陆地迁移为标志。 海退:以滨海相向海方向迁移为标志。 海底加深:由水深增加的证据来指示。 海底变浅:由水深减小的证据来指示。
在海平面的相对上升期间,这几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不可错误地把海进和海底加深看作是海平面相对上升的同 义语;把海退和海底变浅看作是海平面相对下降的同义语; 以及把海岸线停滞和海底水深不变看作是海平面相对静止 的同义语。
层序地层学
2019/10/11
Sequence Stratigraphy
层序地层学
2019/10/11
Sequence Stratigraphy
2、4个基本变量控制了层序
层序地层学注重研究以不整合面及与之相关的整合面为界 的旋回地层的关系。层序受构造沉降、全球海平面升降、 沉积物供给速率和气候变化等4个基本因素的控制。其中 构造沉降提供了可供沉积物沉积的可容空间,全球海平面 变化控制了地层和岩相的分布模式,沉积物供给速率控制 了沉积物的充填过程和盆地古水深的变化,气候控制了沉 积物类型以及沉积物的沉积数量。层序和地层叠置样式常 受4个基本因素的综合影响。构造沉降速率、海平面升降 速率和沉积物供给速率3个参数控制了沉积盆地的几何形 态,沉降速率和海平面升降变化综合控制了沉积物可容空 间的变化。

操应长教授层序地层学复习资料

操应长教授层序地层学复习资料

操应长教授层序地层学复习资料操应长教授《层序地层学》复习资料⼀、定义层序地层学:是根据地震、钻井及露头资料,结合有关的沉积环境及岩相古地理解释,对地层层序格架进⾏综合解释的学科。

时间的概念:界⾯是⼀个时间段旋回性:⼀套层序就是⼀个旋回,与地层旋回⼀致。

时间格架:全盆地对⽐的等时沉积体系。

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在层序内部没有主要的间断⾯。

定义:基于属性分析定义的地层学分析:岩性地层学,⽣物地层学,磁地层学,化学地层学,年代地层学,异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岩性地层学:基于岩⽯性质分析,岩⽯地层单元间的界⾯常为不等时的岩性界⾯。

层序地层学:异地层学:介于岩性地层学和层序地层学之间。

基于边界不连续⾯界定的地层单位,其界⾯为不连续⾯(以岩性地层接触关系为表现)⼆、⼆、发展三阶段:(⼀)概念的提出(⼆)地震地层学反射波速度反映密度差异核⼼:全球海平⾯变化具有⼀致性,海平⾯变化控制了层序发育的特点。

应⽤地震资料和钻测井资料可预测和确定盆地的地层结构、沉积相类型和区域分布。

(三)层序地层学的综合发展阶段三、层序地层学的特点⼀)科学性1、统⼀性:构造运动、海平⾯变化2、等时性:等时界⾯3、时间性:层序界⾯代表⼀个时间段。

⼆)预测性三)综合性多种资料、多个学科的综合四、层序地层学⾯临的问题五、概念和术语的统⼀问题1、陆相层序地层学的成因问题2、层序地层学单元的级序划分3、深⽔层序地层学研究4、陆地沉积的层序地层研究:closs、vail第⼀章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海(湖)平⾯与可容空间绝对海(湖)平⾯/全球海平⾯:指海(湖)⾯相对于⼀个固定基准⾯如地⼼的⾼度,与盆地内局部因素⽆关,其升降变化多受盆地位置、⽔深、盆内沉积物量等因素控制。

相对湖(海)平⾯:沉积盆地的基底距离湖(海)⾯的⾼度,反映湖(海)盆基底的局部沉降或上升,其升降变化受控于湖(海)平⾯和湖(海)盆基底的位置。

湖(海)⽔深度:指沉积湖(海)盆内沉积物表⾯距湖(海)⾯的⾼度,其⼤⼩受控于相对湖(海)平⾯的位置与已形成的沉积物厚度。

博士地质学地层知识点归纳总结

博士地质学地层知识点归纳总结

博士地质学地层知识点归纳总结地质学是研究地球构造、地质现象和地质历史的科学。

其中,地层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球地壳中各种地层的性质、特征及其演化规律。

本文将对博士地质学地层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地层基本概念与分类地层是地球表层陆地和海洋中岩层、土层等地质单元的总称。

根据地质构造及其演化过程,地层可分为岩性地层、岩性地层体和沉积地层。

二、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地层划分是地层学的基本任务之一,通过对地层的对比来确定其相对年代。

常用的划分方法有层序地层学、层序层位、生物地层学等。

三、地层的特征和描述地层的特征包括岩性、颜色、纹理、古生物化石等,通过对这些特征的描述,可以对地层进行辨认和归属。

四、地层的演化和变动地层是地球地壳中保存着地质历史记录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地层的演化和变动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的构造演化过程和环境演变。

五、地层的应用与价值地层学在资源勘查、工程建设、地质灾害预测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对地层的详细研究,可以预测矿产资源分布、地质灾害危险性等。

六、地层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地层学与地球科学的其他学科相互交叉,如地球化学、古生态学、古地磁学等,通过与这些学科的结合,可以丰富地层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七、地层学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层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

未来,地层学将更加注重多学科交叉研究,提高对地层演化机制的理解和预测能力。

总结:地质学地层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涵盖了地层的基本概念与分类、划分与对比、特征和描述、演化和变动、应用与价值、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内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球的构造和演化过程,同时也可以为资源勘查和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地层学作为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在今后的发展中将继续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推动地质学的研究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展。

第三章 层序地层分析

第三章  层序地层分析


从粒序来看,可划分向上变粗和向上变细的小 层序(或准层序)。在典型向上变粗的小层序(或 准层序)中(图4-3),自下而上层组增厚、砂岩 变粗、砂泥岩比增加。如碎屑滨岸或三角洲小 层序(或准层序)。在向上变细的小层序(或准层 序)中(图4-4),自下而上层组变薄,砂岩变成 更细岩性(通常在顶部变成泥岩和煤层)和砂岩 /泥岩比值减小。如河流小层序(或准层序)、 潮坪小层序(或准层序)。向上变粗和向上变细 的小层序(或准层序)内的垂直岩相组合均反映 水深逐渐减小。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①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层序,体系 域,小层序(或准层序)和小层序(或准层序)组, 可容纳空间和基准面,密集段),层序地层 分析方法。②层序地层单元的基本构成,体 系域类型及特征(低位体系域特征,海侵体 系域特征,高位体系域特征,陆架边缘体系 域特征)。 难点:低位体系域特征,海侵体系域特征, 高位体系域特征,陆架边缘体系域特征。
3.层序地层学蓬勃发展阶段

八十年代,层序地层学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 时期。以《海平面变化——综合研究方法》 专题论文的出版为标志,层序地层学是由 Exxon石油公司的R.Vail,Mitchum等,一 批地质学家们以地震地层学为基础发展起来 的,并与沉积学(钻井和露头区沉积学)和生 物地层学紧密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突出 特色表现为下列几方面:


这一阶段成就在于①进一步限定了层序的时 限,Vail和Mitchum的层序所包含的时间比 Sloss(1963)的要短得多,前面所述的6个克 拉通层序明显地被进一步细分,即Sloss的 层序相当于Vail等的超层序:②提出了海平 面升降变化是控制层序演化的主要驱动机理 (Vail等,1977)。但是,由于地震地层学主 要是利用地震资料进行盆地分析,测井曲线、 岩心和露头资料并未用于层序分析,因而影 响研究的精度。

层序地层学-总结

层序地层学-总结

层序地层学总结理论部分:1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层序: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顶、底以不整合和可以与之对比的整合为界所限定的三维沉积组合体。

体系域;同一时期内具成因联系的沉积体系组合,为层序构成单元。

每个体系域都解释为与全球海水面变化曲线的某一特定间段。

基准面:分割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的理论均衡面。

“在该面之上,沉积物不能停留;在该面之下,可以发生沉积作用和埋藏作用”。

可容纳空间;指可供沉积物堆积的空间,是海平面升降变化和构造沉降二者的函数。

(=全球海面变化增量+盆地沉降增量+沉积压实增量)最大海泛面;一个层序中最大海侵时形成的界面,是海侵体系域与高位体系域的分界面,是海侵体系域的顶界面并被上覆的高位体系域下超。

密集段:指在极缓速度下沉积的地层段,一般很薄,缺乏陆源物质,发育于海平面相对上升到最大,海岸线海侵最大时期,沉积于陆架、陆坡和盆地平原地区。

其代表大陆边缘饥饿性沉积时期内的缓慢沉积作用,并且能够与下超面相对应。

2其他概念及知识点层序地层学:研究以侵蚀面或无沉积作用面、或者与之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重复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的年代地层框架内岩石间的关系。

准层序;由相对整合、成因上相关的层或层组所组成的序列,以海(湖)泛面和与之可以对比的面为界。

相当于四级或五级沉积旋回。

准层序组;由成因上相关的若干小层序所组成的序列,其垂向上构成一个特征的叠加型式。

准层序组内的各小层序的叠加型式有前积、退积和加积三种。

不整合:一个分开新老地层的界面,沿着这个面存在陆上侵蚀削截(在某些地区为可与之对比的海底侵蚀面)的证据,或者存在明确重要沉积间断的陆上暴露的证据,并具有的明确的沉积间断。

Ⅰ型不整合;发育于快速的海平面下降、更迅速的构造沉降期。

海岸线可能移至陆架边缘,伴随着陆架下切谷的发育和海底峡谷的深切作用,陆表遭受广泛的侵蚀作用。

碎屑岩块沿着峡谷体系被搬运至陆架斜坡的底部,形成了广泛的低水位体系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层序地层学(一)、层序1.层序:层序是由不整合面或与其对应的整合面作为边界的、一个相对整合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层序列,是层序地层学分析的基本地层单元。

2.巨层序或大层序:它是比层序大得多的最高一级层序,可以与旋回层序中的一级旋回对应,包括若干个层序。

在层序地层分级体系中应为一级层序。

3.超层序:超层序是比层序大的二级层序,包括几个层序,一般认为超层序应是比巨层序小比层序大的一类层序,是与二级旋回相对应的二级层序。

4.构造层序:构造层序是以古构造运动界面为边界的一类层序。

构造层序与巨层序或大层序相当,是一级层序。

5.层序地层学:是根据地震、钻井及露头资料,结合有关的沉积环境及古地理解释,对地层格架进行综合解释的一门科学。

6.不整合面: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的界面,具有明显的沉积间断。

7.可容空间:由海平面上升或地壳下沉或这两种作用联合而形成的沉积物可以沉积的空间场所。

指沉积物表面与沉积基准面之间或供沉积物充填的所有空间。

8.海泛面: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其上下水深明显地急剧变化的一个界面。

初次海泛面:是Ⅰ型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是水位体系域和海进体系域的物理界面。

最大海泛面:指的是最大海侵时期形成密集段或下超面,在盆地内分布范围最大,为划分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的界面。

河流平衡剖面:即河流中的沉积基准面,当河床底部与该面重合,沉积作用达到动态平衡,沉积物总量等于水流冲刷掉的物质总量;当河床底部高于该面,向下侵蚀;当河床底部低于该面,发生沉积。

9.全球海平面:全球海平面指一个固定的基准面点,从地心到海表面的测量值。

这个测量值随洋盆和海水的体积变化而发生变化,与局部因素无关10.相对海平面:相对海平面是指海平面与局部基准面如基底之间的测量值。

11.密集段或凝缩段、缓慢沉积段(condensed section):是由薄层的深海(湖)沉积物所组成的地层,这类沉积物是在准层序逐步向岸推进,而盆地又缺少陆源沉积物的时期沉积的。

①生物丰度高,微量元素相对富集②沉积速率低,经历时间差长。

识别标志:1)地球物理(下超、地震剖面)2)古生物特征(深水生物)3)岩石学特征(暗色泥岩,亮暗交替,水体安静)4)地球化学(Co元素)5)沉积速率地质意义:1)地层对比:不可漏掉,漏掉,则会在无边界处产生边界;用于相解释2)良好的生油岩3)层序解释12.下切谷(incised valleys)或深切谷:是下切的河流体系,其通过下切作用使河道向盆地延伸并切入下伏地层,以与海平面的相对下降相对应,在陆棚上,深切谷以层序边界为下边界,以首次主要海泛面为上部边界。

13.准层序:parasequence它是由湖(海)泛面或与之相对应的界面为边界的、相对整合的、有内在联系的岩层或岩层序列所组成。

14.准层序组:一系列具有明显叠加模式、有内在联系的准层序系列称为准层序组。

15..进积准层序组:向盆地远处沉积的、连续的年轻小层序组,总体上,沉积速率大于可容空间形成速率16.加积准层序组:一组相互叠置的连续的组无明显侧向迁移的年轻的小层序组,总体上可容空间形成的速度近似于沉积速度。

17.退积准层序组:以台阶状后退叠置的型式向陆地方向沉积的一套连续的年轻小层序。

总体上,沉积速率小于可容空间形成的速率。

18.沉积体系:一组在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上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相的三维组合。

19.Ⅰ型层序界面:以地表暴露、河流回春侵蚀、岩相及海岸上超向海迁移等特征的层序界面。

它是在相对海平面高速下降并降至沉积滨线坡折(又称退覆坡折)以下,陆架暴露并遭受长期地表风化与河流回春侵蚀后形成的。

地层进积与退积结构转换面上的残留风化壳、古土壤等地表暴露证据和深切谷为其主要识别依据。

向盆地延伸,时有海底峡谷与之伴生,还可见其上覆地层的上超和滨岸沉积突然向海迁移等现象。

20.Ⅱ型层序界面:以地表暴露、海岸沉积基面下超退覆为特征的边界。

Ⅱ型层序界面缺少河流回春侵蚀和岩相等现象,是海平面下降率比海平面基底沉降速率更小时形成的。

由于缺少明显的迁移和海平面下降,在野外露头基本上没有标准来识别Ⅱ型层序界面。

(二)、体系域体系域:指的是一个同期沉积体系的组合。

1.低水位体系域[LST]:低水位体系域是在海平面缓慢下降,然后又开始缓慢上升阶段的沉积。

在不同的盆地边缘发育不同的低水位体系域。

在有不连续的陆架边缘的盆地中,低水位体系域由不同时的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低水位扇或盆底扇;上部为低水位楔。

1.1盆底扇:是在低的斜坡和盆底沉积的以海底扇为特征的低水位体系域的一部分。

扇的形成与峡谷侵蚀到斜坡和河谷下切至大陆架有关。

硅质碎屑沉积物通过河谷和峡谷穿过斜坡和大陆架形成盆底扇。

尽管盆底扇的出现远离峡谷口,或者峡谷口不明显,但是盆底扇可能形成于峡谷口。

盆底扇的底面(与低水位体系域的底面一致)是Ⅰ型层序界面,扇顶则是下超面。

1.2斜坡扇:由浊积有堤水道和越岸沉积物组成的扇状体,盖在盆底扇上且被上覆的低水位楔下超。

1.3低水位楔:由一个或多个进积小层序组组成的沉积楔。

向海方向被陆架坡折限制,上超在先前形成的层序斜坡上。

因此,低水位体系域的准层序组有加积(盆底扇和斜坡扇)、进积等型式(低水位楔)2.陆架边缘体系域[SMST]:是Ⅱ型层序的最下部的体系域,即2类层序界面之上的第一个体系域,它由一个或多个微显进积至加积的小层序或小层序组组成。

在沉积滨岸线坡折的向海一侧,该体系域下超在Ⅱ类层序界面之上。

特点:陆架边缘体系域沉积期间,随着海退的不断进展,陆架虽有暴露,但其大部分可暂时被半咸水淹没,因此陆架边缘体系域顶部附近可有广泛的煤系分布。

一般地,陆架(棚)边缘体系域内部沉积相的叠置特征是自下而上海相沉积逐渐增多,与上覆的海进体系域的分界面为海进面。

3.海进(海侵)体系域[TST]:海进体系域是1类和2类层序的中部体系域,其下界面为海进面,下伏体系域为LST或 SMST。

海进体系域是海平面上升期间的沉积,因此它由一个至多个退积小层序组成。

不同类型的层序中海进体系域发育程度不尽相同,比较而言2类层序中的 TST更为发育。

特点:(1)在发育 l类层序界面的情况下,海进早期阶段的沉积局限于深切谷内,而且, LST沉积之后海平面仍在陆架之下,广大的陆架地区没有海进沉积。

只有在海平面开始迅速上升之后,陆架才逐渐覆水并最终被淹没,沉积中心也逐渐向陆迁移,此时才有较为广泛的海进沉积。

(2)在发育2类层序界面的情况下,由于没有深切谷,而且陆架也未全部露出水面,因而海进一开始便有沉积的广阔空间,所以2类层序中的海进体系域更为发育和广泛。

4.高水位体系域[HST]:高水位体系域是层序最上部的体系域,是海平面高位期的沉积。

在海进体系域形成之后,海平面上升已非常缓慢,在其上升到最高水位这段时期内沉积的 HST,以加积小层序为特色,为早期 HST;此后,海平面开始缓慢下降,此阶段形成的 HST 则以进积小层序为主,为晚期 HST。

HST内的小层序在向陆方向可上超在层序界面上,在向盆地方向则下超在海进体系域或低位体系域之上。

(三)、问题1.层序地层学争论焦点:○1构造沉降○2全球海平面变化○3沉积物供应○4气候变化2.层序地层学研究内容:○1野外露头层序地层学分析○2钻井资料层序地层学分析○3地震资料综合解释3.海平面周期性变化的原因:○1海水体积变化a大陆冰川的消长b孤立海盆效应○2海盆容积的变化a海底扩张速率b 局部地区的构造运动c海底沉积作用○3海地起伏变化(月球和太阳的引力)4.准层序的形成环境及特征○1易识别准层序的环境:海(湖)岸平原、三角洲、滨浅海(湖)等环境;水体浅,水深的变化很容易对沉积物产生影响,岩性垂向上发生粗细变化。

○2不易识别准层序的环境:河流环境、冲积环境、深海环境等。

5.准层序边界的形成机理○1泥岩压实作用(导致海平面升高,海水加深)○2断层的活动○3海平面升降6.准层序组的边界特征○1把典型的准层序叠加模式分开○2可与层序边界一致○3可以是体系域的下超界面或边界。

7.准层序组类型:退积式准层序组、进积式准层序组、加积式准层序组8.层序类型:Ⅰ型层序LST-TST-HSTⅡ型层序TST-HST-SMST9.两类层序识别的主要依据:○1层序边界○2体系域组成10.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1地震剖面上不整合面的识别标志(削蚀、上超、顶超)○2生物特征识别标志a生物碎屑层b植物根迹化石c生物数量和种属的变化○3沉积学特征a岩性变化b古土壤层c微观成岩标志○4测井曲线标志○5综合分析11.沉积层序以不整合为边界,成因层序以最大海(湖)泛面为边界;成因层序由顶超(退覆部分)、上超(海侵部分)、最大海(湖)泛面组成。

12.T-R旋回:无低水位体系域,只有海侵和海退13.碳酸盐岩产率和沉积作用的控制因素:(分为追赶型和保持型)○1海平面变化○2沉积背景○3古气候变化14..陆相断陷盆地层序边界的形成机理:○1断陷盆地边界断层停止活动○2断块翘倾活动○3湖盆整体抬升○4湖平面下降(闭流湖盆)15.可容空间变化的控制因素:○1湖海沟通○2气候周期性变化○3河流平衡剖面转移16. 陆相断陷盆地层序地层学模式国外:(1)Olsen建立的○1里奇蒙德型湖盆○2纳瓦克型湖盆○3方迪型湖盆(2)Perimutter建立的○1高盆缘型○2低盆缘型国内:华北箕状断陷盆地层序地层学模式济阳坳陷断陷盆地层序地层学模式。

17.湖平面控制因素1)构造运动2)气候变化3)沉积供给4)海侵的影响18. 陆相断陷盆地地层层序形成机制1)构造运动○1一次性断裂,时间短、强度大、短期形成巨大可容空间而后停止---简单断坳层序○2同生断裂,时间长、初期较强,随后衰减;沉积同时,断层持续活动,供可容空间不断补偿。

----同生断坳层序○3多期性断裂,时间较长、每次强度较弱。

---多期断坳层序2)气候变化,降雨量+蒸发量----湖平面变化。

---气候层序:低水位体系域;湖泊扩张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湖泊收缩体系域。

3)构造+气候共同作用19.煤层作为层序边界的依据:1)煤层的区域性分布使之具有可比性2)煤层的等时性20.深水环境准层序的识别1)2价铁离子与2价锰离子的比值2)Co元素含量3)浊积岩与湖平面的变化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