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基础上册《《诗经》二首:静女 采薇》
山东中职语文第二册第1单元 第2课《诗经》二首(带练习)
![山东中职语文第二册第1单元 第2课《诗经》二首(带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ae2a71d5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82.png)
31
栏目导航
【解析】A 项,“共三百篇”应为 305 篇;C 项,“六艺经传皆 通习之”中的“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 经书,“遂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 数六种学问和技能;D 项,“风”是各诸侯国的富有地方色彩的歌谣, “雅”是宫廷宴享乐歌。
32
【解析】A 项“靡”读 mǐ;B 项“邶”读 bèi;D 项“踟蹰”读
chíchú。
25
栏目导航
2.下列词语中没错别字的一项是 ( C )
A.风靡一时 望风披靡
靡日不思
生活靡烂
B.贻笑大方 心旷神怡
遗世独立
大快朵姬
C.独处一隅 踽踽而行
与人龃龉
满口龋齿
D.洵美且异 循私舞弊
以身殉职
因循守旧
【解析】A 项“生活靡烂”应为“生活糜烂”;B 项“大快朵姬”
栏目导航
7.(2018·高考考题)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C )
颜神山①中见桔 顾炎武
黄苞绿叶似荆南②,立雪凌寒性自甘。 但得灵均③长结伴,颜神山下即江潭④。 【注】①位于山东境内。②指湖北荆州一带。③屈原,字灵均,他曾写过 歌颂桔的诗。④指江南。 A.一、二句先描写了桔的姿容,后写出了桔的性情。 B.第三句诗人以桔的口吻,表达了与屈原为友的愿望。 C.诗人借咏桔抒发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D.本诗托物言志,意蕴丰富富有韵律美。
17
栏目导航
5.译文 文雅的姑娘真美丽,约好在城边的角落里等我。却故意躲藏起 来,惹我挠头又徘徊。美丽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小彤管。彤管红 红的发出闪闪的亮光,喜爱你的美丽。从郊外采来茅荑相赠送,确 实又美丽又出奇。不是荑草真的美,(而是)美人送我含爱意。
中职语文上第21课—《静女》《采薇》
![中职语文上第21课—《静女》《采薇》](https://img.taocdn.com/s3/m/cbf371068bd63186bcebbcff.png)
雅——朝廷正乐,分大雅和小雅, 多贵族祭祀乐歌,少量民歌(105篇)
颂——朝廷祭祀乐曲(40篇)
《诗经》中最有价值的是“国风”和“小雅”中的民歌。
《诗 经》
《诗经》的内容
《诗经》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 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 风俗与婚姻等都有反映。
每日分享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诗 经》
《诗 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 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西 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 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 间的诗歌作品,共有三百 零五篇,原称为《诗》或 《诗三百》。
《诗 经》 《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大类
《诗 经》 ——历史地位——
《诗经》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 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 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 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 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 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 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 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 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 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 会的一面镜子。
《静女》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翻译: 美丽姑娘真好看,送我一支红色的管萧。管
萧红而发光,我喜爱你(彤管)的美丽。
《静女》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牧:郊外 归荑(kuìtí):赠送荑草。归,通“馈”,赠送。荑,初生 的茅草。(古时有赠白茅草以示爱恋的习俗) 洵(xún):实在、诚然 异:特殊。 匪(fēi)女(rǔ):匪,通“非”;女:通“汝”,指荑(tí)
薇:野生豌豆苗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诗经》二首:静女 采薇》课件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诗经》二首:静女 采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163cbe4ad51f01dc281f146.png)
相约
赠彤管
赠荑草
邶风·静 女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躇。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诵读指导:
—— —— —— —— —— ——
……
我愿变成童话里
我要变成童话里
相同点:
对爱情的追求都大胆率 真。
感情真挚热烈。 风格朴实、清新。 采用重章复唱的艺术手
法。
不同点:
角度不同 情节不同 基调不同 写法不同
作业:
摘抄《诗经》中的经典诗句, 品读鉴赏其中最喜爱的3—5句。
再 见!
5.《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 分。 “风”为民歌,“雅”分大雅和小雅,是宫 廷歌曲,“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6.《诗经》主要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即叙述;比,即比喻,兴,是由此物引起他 物,即起兴。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诗句:
岁亦莫止 王事靡盬 四牡骙骙 雨雪霏霏
猃狁之故 我行不来 小人所腓
载饥载渴 彼路斯何 象弭鱼服
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用,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用。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诗经》首:静女 采薇》教学设计 (一)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诗经》首:静女 采薇》教学设计 (一)](https://img.taocdn.com/s3/m/1970c191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84.png)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诗经》首:静女采薇》教学设计 (一)一、教材分析《中职语文基础上册》的《《诗经》首:静女采薇》是一首传统经典唐音诗。
通过这首诗,可让学生感受到横吹竖吹的优美韵律,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拓展学生文化视野。
二、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能熟记反反复复的句子,理解其寓意2.要求学生能进行韵律演唱,把握诗歌的艺术特点,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追求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诗歌选材的价值。
三、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播放《采薇》音乐,让学生听一遍,感受音乐情感的悠扬,慢慢启发学生精神上的感受与理解,同时将学生带入诗歌的世界。
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首歌曲的感受与理解。
老师指出,这首音乐是对《诗经》中一首叫《静女采薇》的描述,关于这首诗我们今天就要学习它的精髓。
2.学习韵律特点让学生轮流念出《静女采薇》中的每一个字,分析其音韵格式、捉蟋蟀不能没蛐蟮、降价不减品质;然后找出每一句诗中的韵尾、句式的不同之处,以及句子的内在联想和情感象征。
3.理解诗歌意义学生一起阅读《静女采薇》的原文,然后将每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帮助学生理解原文含义。
学生再回顾整首诗的原文,发现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而每一个诗句的意象是什么,如何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4.欣赏与评析环节引导学生分别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欣赏和评述,其他学生则跟读或欣赏,进行互动交流;最后,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1)这首诗歌中最让你感到印象深刻的是什么?(2)这首诗歌有什么具体的情感、思想、象征表达?(3)这首诗歌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有哪些?四、教学评估1.检查学生吟唱的韵律离不离谱,是否准确。
2.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欣赏和评析的程度水平,看学生有无分辨诗歌的韵律和语言的句法特点。
3.教学结束前老师可以布置学生完成课后习作,并指导学生可以到网上去搜一些有关《诗经》的真实故事和文化背景,以追求对中华文化经典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1课《诗经二首 静女 采薇》ppt课件2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1课《诗经二首 静女 采薇》ppt课件2](https://img.taocdn.com/s3/m/27f12a54f12d2af90242e66f.png)
疆场思归
“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 传达出主人公怎样的感情?从“象弭鱼服” 我们 又可以发现到怎样的感情?
“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 中的叠 词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显示出赫赫军威,再加 上“一日三捷”的数字,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 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 爱国热情。
《颂》是祭祀乐歌,包括《周颂》(31篇)、《鲁颂》 (4篇)、和《商颂》(5篇),大多是宗庙用于祭祀时颂 神或颂祖先的乐歌。
诗经
《诗经》主要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是直接叙述。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 达自己的感情。
“比”,是比喻,是“以彼物比此物”。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
如《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
“兴”是由此物引起他物。“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 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即起兴。
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 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
静女
诗 经 ·邶 风
静女
bèi
《诗经 · 邶风》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昔:昔日,从前,文中指出征时。 往:当初从军。 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整句是说那 是正值春天。 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 雨:音同玉,为 “下” 的意思。 霏霏:形容雪下得很大,雪花纷落的样子。 迟迟:迟缓的样子。
男子对自己接受的两件礼物更喜欢哪一 个,为什么?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上册《《诗经》二首:静女 采薇》word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上册《《诗经》二首:静女 采薇》word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c8d7e384254b35eefd34fd.png)
《诗经》二首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二、能力目标诵读本课两首诗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静女》和《采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一、诵读两首诗歌二、了解《静女》和《采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静女》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二、能力目标诵读《静女》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静女》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一、诵读《静女》二、了解《静女》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诗,想必大家都应该听过,那么大家知道它的诗名吗?(《关雎》)这首诗的作者又是谁呢?引出《诗经》一、介绍《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
而《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中职语文必背篇目(完整)
![中职语文必背篇目(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b28bd7334afe04a1b171dea3.png)
《诗经·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诗经·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xiǎn)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gǔ),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萋萋一作:凄凄)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职高语文基础模块静女采薇教案
![职高语文基础模块静女采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acddd3f61fb7360b4c6594.png)
职高语文基础模块静女采薇教案【篇一:职高语文基础模块静女,采薇教案】《诗经二首》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和作用]教材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六单元。
本次说课课题为第二十一课《〈诗经〉二首》,其中包括《静女》《采薇》两篇作品。
本单元围绕“构筑情感的驿站”这一话题,从不同角度选取文章,让学生感受亲情的伟大、爱情的美好、乡情的绵长、友情的可贵、民族情的深沉,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静女》是一首淳朴真挚的爱情诗,基调乐观、健康,充满愉快的生活情趣。
《采薇》写的是一位长期戍边的士兵在回家途中的所思所感。
学习《诗经》中这两首名篇,让学生扩展阅读面,加强古诗积累,拉近学生与古典文学的距离,让学生在朗读和感悟中获得情感体验。
[课时安排]《诗经二首》共需两课时。
第一课时侧重对作品人物形象和情感的把握,第二课时侧重探究《诗经》艺术手法的特点,并选取《诗经》中难度较小的篇目拓展鉴赏视野,适当课外【篇二:职高语文基础模块静女,采薇教案】中小学教育资源站(http://),百万免费教育资源当下来,无须注册!《诗经》二首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二、能力目标诵读本课两首诗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静女》和《采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一、诵读两首诗歌二、了解《静女》和《采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静女》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二、能力目标诵读《静女》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静女》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一、诵读《静女》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导入:《关雎》)这首诗的作者又是谁呢?引出《诗经》305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高教版 中职语文 基础模块上册 诗经二首译文
![高教版 中职语文 基础模块上册 诗经二首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2473813df18583d049645975.png)
《诗经》二首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美丽姑娘真可爱,她约我到城头来。
故意躲藏逗人找,惹我挠头又徘徊。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美丽姑娘真好看,送我一只小彤管。
彤管红红闪亮光,让人越看越喜欢。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牧场归来送我荑,荑草美得真出奇。
不是荑草真的美,美人送我含爱意。
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家靡室,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薇菜采了又采,薇菜冒出了芽尖。
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又到了残年。
有家等于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玁狁打仗。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薇菜采了又采,薇菜多么鲜嫩。
说回家呀道回家,心中是多么忧闷。
忧闷的心好像烈火在燃烧,饥渴交加实在难忍。
驻防的地方还不安定,没有人可委托去打听家里的消息。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薇菜采了又采,薇菜已经又老又硬。
说回家呀道回家,又到了十月小阳春。
征役没有休止,哪能有片刻安身。
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
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从乘。
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
哪里敢安然住下?一个月就多次打仗。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
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
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
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玁狁之难很紧急啊。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想起我离家的时候,杨柳依依随风飘飞。
如今我在归乡的途中,纷纷扬扬的雪花漫天。
路途泥泞步履艰难,饥渴交加满身疲惫。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诗经二首:静女+采薇》课件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诗经二首:静女+采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b0468cd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56.png)
千古名句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四句,是诗中情景交融的名句。“依依”, “霏霏”这两组叠词,不但把柳枝的婀娜姿态、 大雪的飞舞飘扬描绘得十分得体、生动,而且非 常形象地揭示了这一征人的内心世界。“杨柳依 依”表现他春天出征时对故乡、亲人恋恋不舍的 心情。“雨雪霏霏”使人联想到他在征程中经受 的许多磨难,并衬托出他在返家时满怀凄凉悲苦 的心情。清人王夫之说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 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静女
一、《诗经》是什么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周代诗歌305篇。除极少数是西周作 品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
• 《诗经》开创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 义传统。
三、《诗经》的体例及表现手法(《诗经》六义)
风 15个诸侯国的土风歌谣 “十五国风”
体 例
雅
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多为贵族所作 大雅、小雅 合称“二雅”
炜:鲜明有光。 • 说:Yuè,喜爱。 怿:喜爱。 • 女:通“汝”,你,指”彤管”。
•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 归:通“馈”,赠送。 • 荑:初生的茅草。 • 洵:确实。 • 匪:通“非”。
诗歌主要写了什么? 静女真的安静吗? 如果安排女子出场,效果好不好?
“彤管”和“荑草”,哪一种更 值得珍惜?
颂 宗庙祭祀时的乐曲歌词 周、鲁、商 合称 “三颂”
表 赋 铺陈叙事 现 手 比 打比方 比喻 法
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关 关 雎 鸠, 在 河 之 洲, 窈 窕 淑 女, 君 子 好 逑……
—— 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男子对 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诗经二首 静女 采薇》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1课【高教版】1
![《诗经二首 静女 采薇》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1课【高教版】1](https://img.taocdn.com/s3/m/f65be870a5e9856a561260b9.png)
1.《诗经》是我国是第一部诗歌总集。
2.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 古代社会生活。
3.共305篇,故称“诗三百”。
4.相传《诗经》是由孔子收集编撰而成。原 本只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 《诗经》,是“五经” (《诗》《书》 《礼》《易》《春秋》)之首。
诗经常识
5. 《诗经》的内容可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
柔:柔嫩的菜芽,指薇菜长大了一些。 忧:忧愁。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幼苗正柔嫩。说回家啊说回家,心里忧愁又烦闷。
烈烈:忧伤的样子。 载:动词词头,可翻译成“又”。 戍:动词用作名词,驻守的地点。 使:派人。 归:带回,稍回。 聘:问候。
心中忧愁像火烧,饥渴交加真难熬。我的驻所无定处,没法托人捎家书。
táng huā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róng
mǔ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kuí
féi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mǐ
xiǎn yǔn
jí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yù fēi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昔:昔日,过去。 往:出发。 依依:柳条迎风拂动。 今:现在。 来:归来。 思:无意义。 雨:落下。 霏霏:大雪貌。 当初离家出征时,杨柳依依迎风舞。如今战罢回家来,大雪纷纷漫天卷。
行:走。 迟迟:缓慢。 莫:没有人。 知:懂得,了解。 行路艰难走得慢,饥渴交加真难熬。我的心中多伤悲,没人知道我悲哀。
女邶 风
静
·
朗读诗歌 邶风·静女
ciàn sāo
•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1课诗经二首静女采薇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1课诗经二首静女采薇](https://img.taocdn.com/s3/m/45ffe260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39.png)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1课诗经二首静女采薇诗经二首静女教学目标: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重点的文言词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体会《静女》蕴含的感情,把握人物形象一、课文导入: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我们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而刚刚所举的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皆出自《诗经》,那么我们今天再来看一首这样的爱情篇章。
(老师关键字词板书)————《静女》首先,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关于《诗经》的一些文学常识(同学回答):①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现存诗305篇。
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诗歌体式以四言为主。
②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③语法:多数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④“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现代:“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昨天布置大家回去预习课文了,大家先来说一下《静女》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21.《诗经二首》教参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21.《诗经二首》教参](https://img.taocdn.com/s3/m/ebf04664866fb84ae45c8dfc.png)
二十一《诗经》二首课文分析静女《静女》是一首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诗歌,以男子的口吻抒写了他和姑如甜蜜的爱情表现了男子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全诗共分三章。
每章四句,共十二句。
第一章,写男子和心上人约好在城墙的角落见面,赶到了约会地点,却没见到美丽的女子。
等待是一种幸福,等待更是一种煎熬,急得男子抓耳挠腮,不住徘徊。
“搔首踟蹰”让人联想到男子焦灼不安的样子,一个痴情的、热恋中的主人公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章,写男子在等待中想起女子是那么漂亮,她送的“彤管”那么好看,熠熠发光,令人爱不释手,写出男子喜爱女子的美丽。
第三章,写男子又想起女子送给他的茅草,既好看又奇异,因为是女子从远处郊野亲手采来赠送给他的,所以格外地喜爱,写出男子对女子诚挚的爱恋。
本文的表达技巧是:这首诗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通过人、物、情的巧妙融合,表现男子纯真、热烈的爱情。
诗人通过喜爱情人的赠物之美,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赠物之上,这种写法很新颖。
第二,诗歌采用重章迭唱,用带有情节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把这对情人的恋爱活动描写出来。
采薇《采薇》是一篇抒写士卒远征守边情景的著名诗篇。
诗歌描述了一个戍边归来的士卒对戍边生活的回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使得诗人不时流露出戍边与思归、爱国与念家的苦闷、矛盾的心情。
他痛定思痛,唱出了这首抒发内心哀痛的歌。
全诗共六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三章),前三章都以采薇起兴,以薇菜之出生、柔嫩、衰老过程,象征戍卒时时盼望归期的心情。
这部分反复表达了两方面感情:一是远离家园,久戍不归,深切思念故乡、亲人;二是故争频仍,转徙不定,生活艰苦得难以忍受。
同时也揭示了造成这些痛苦的原因:“猃狁之故”,即猃狁的侵扰:“王事靡盬”,即远征守边的战事直没有结束。
第二部分(第四、五章),写行军打仗,着重描述了两种情景:一是写军容的整肃和装备的精良。
其中渗透有保卫家国的自豪感,也有对贵族与士卒严重不平等的怨愤。
第21课《诗经二首-静女 采薇》课件37张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第21课《诗经二首-静女 采薇》课件37张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1a42d6dbaaea998fcd220e92.png)
10
深入理解回答问题:
1.这首诗写了什么故事?
写一对青年男女约会的情景。 是一首表现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诗歌,以 男子的口吻抒写了他和姑娘甜蜜的爱情, 表现了男子热烈而淳朴的恋情。
深入理解回答问题:
2.想像一下小伙子急得心神不定时,躲藏着的姑 娘的心理活动?
她或许躲在附近的草丛里,正轻轻地拨开茅草, 悄悄向外窥视小伙子焦急的样子,偷偷地掩口 而笑真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中。 3.姑娘传情达意的信物是什么?小伙子更喜欢哪 个?为什么? 彤管 荑草。荑草 借物咏人,小伙子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赞美 姑娘,表达的是小伙子对姑娘的真挚恋情。因为 是美人亲自从野外采摘的,付出了诚心与辛劳。
翻译第二章
•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 采薇采薇一把把,
薇菜新芽已长大。 •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 说回家呀道回家,
心里忧闷多牵挂。 •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 满腔愁绪火辣辣,
又饥又渴真苦煞。 •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 驻守地方不安定,
书信托谁捎回家?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刚:坚硬,指薇菜茎叶渐老变硬。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阳:周代自农历四月到十月,称为阳月。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王事:指征役。盬:闲暇、休止。启处:与上文 “启居”同义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孔:很,非常。疚:痛苦。我行不来:我从军之 后,生怕从此之后不回家。来:回家,归来。
翻译第六章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回想当初出征时, 杨柳依依随风吹。
•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如今回来路途中, 大雪纷纷满天飞。
•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 道路泥泞难行走, 又渴又饥真劳累。
•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1课诗经二首静女采薇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21课诗经二首静女采薇](https://img.taocdn.com/s3/m/8602c795de80d4d8d15a4fec.png)
诗经二首静女教学目标: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重点的文言词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体会《静女》蕴含的感情,把握人物形象一、课文导入: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我们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而刚刚所举的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皆出自《诗经》,那么我们今天再来看一首这样的爱情篇章。
(老师关键字词板书)————《静女》首先,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关于《诗经》的一些文学常识(同学回答):①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现存诗305篇。
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
《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诗歌体式以四言为主。
②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③语法:多数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④“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现代:“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昨天布置大家回去预习课文了,大家先来说一下《静女》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
诗经二首静女采薇原文
![诗经二首静女采薇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01cba854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2c.png)
诗经二首静女采薇原文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汉族文化的瑰宝,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还融入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其中,有许多篇章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例如《静女·采薇》。
《静女·采薇》是《诗经》中的一个篇章,它以简洁而优美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安静的女子,她在采集野薇时心境深沉而富有哲思。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诗歌的原文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静女·采薇》的原文如下: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靡所生育。
从郭从郭,至于南陌。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热虑,以教不给。
愿止则止,无从再求。
这首诗似乎是在描绘一个在野外采集薇草的女子。
她在采集时安静而专注,像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她自然而柔软的举止,与薇草的柔韧性相呼应。
但在每次归家之时,她感受到岁月的流转和生命的无常,时间不会停止,也不会为任何人停留。
她的家庭境况似乎并不富裕,“靡室靡家,靡所生育”。
她可能来自一个贫困的家庭,没有固定的住所,只能从一个郭墙到另一个郭墙之间。
然而,她的心灵却是深沉的,她对家庭的责任意识和对生活的思考不会因为贫穷而消失。
她的心情变得忧虑和热衷,她用心灵的痛苦来引导孩子们的教育。
她希望能够安心生活,但她同时也意识到生活并非如此简单。
她认识到,即使她愿意停下脚步,停止奔波,也无法再次寻求更好的生活。
这或许是对于现实的无奈和对社会困境的感叹。
《静女·采薇》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安静而勤劳的女子,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
这种思考和观察贯穿于整首诗歌中,使诗歌充满了哲学的意味。
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对于女性角色的思考和关注。
女子在古代社会中往往被要求要安守家庭,兢兢业业。
这首诗虽然仅仅描绘了一个女子采薇的场景,却通过细腻的文字,透露出了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命运的思考。
另外,这首诗歌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重视节俭和守望相助的价值观。
中职静女采薇知识点总结
![中职静女采薇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709bc54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fc.png)
中职静女采薇知识点总结中职静女采薇是一首古代的诗歌,它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场景,展现了一种纯净且宁静的生活状态。
通过反复的修辞手法和对自然的描写,诗人生动地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以下是对中职静女采薇的知识点总结。
一、作者与创作背景中职静女采薇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中职是屈原的诗集《楚辞》中的一首诗,它反映了楚国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氛围。
楚辞以其丰富的文学内涵、深刻的哲理和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宝库。
二、诗歌内容概述中职静女采薇的主题是描述一个静谧的场景和一种宁静的心境。
诗中通过描绘女子在田间采摘蔬菜的场景,展现了一种清新自然的美丽景象。
它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唯美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三、思想内容分析中职静女采薇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上。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他通过诗歌的语言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然的热爱,体现了一种简单纯朴的生活态度。
同时,诗中对女子采薇的描写,也表现了对普通生活的赞美和对平凡女子的颂扬。
四、艺术特色分析中职静女采薇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优美:诗歌的语言优美、流畅,行脚韵律优美,使人读起来如沐春风,仿佛置身于静谧的自然中。
2. 描写细腻: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女子采薇的描绘,展现了一种美丽细腻的意境,给人以聚精会神、驻足观赏的感受。
3. 意境深沉:诗歌中所蕴含的意境深刻、富有内涵,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使人对自然、对生活产生深远的感悟。
五、语言特点分析中职静女采薇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用典巧妙:诗中经常运用典故和譬喻,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女子采薇的描绘,深化了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2. 构思巧妙:诗歌的结构巧妙,通过反复的排比和对仕女的描述,形成了节奏明快的韵律,使整首诗显得更加优美。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古文译文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古文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f91feccf376baf1ffd4fadcf.png)
《静女》译文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 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
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
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 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采薇》译文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新芽已长大。
说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有家等于没有家,为跟玁狁去厮杀。
没有空闲来坐下,为跟玁狁来厮杀。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发芽. 说回家呀道回家,心里忧闷多牵挂。
满腔愁绪火辣辣,又饥又渴真苦煞。
防地调动难定下,书信托谁捎回家!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已老发杈枒。
说回家呀道回家,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没个罢,想要休息没闲暇。
满怀忧愁太痛苦,生怕从此不回家。
什么花儿开得盛?棠棣花开密层层. 什么车儿高又大?高大战车将军乘。
驾起兵车要出战,四匹壮马齐奔腾。
边地怎敢图安居?一月要争几回胜!驾起四匹大公马,马儿雄骏高又大。
将军威武倚车立,兵士掩护也靠它. 四匹马儿多齐整,鱼皮箭袋雕弓挂。
哪有一天不戒备,军情紧急不卸甲!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
满心伤感满腔悲。
我的哀痛谁体会!《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侍老师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龄)大一些,不要因为我这一点就不敢说话了。
(你们)平时(总在)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子路轻率而急忙地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中等)国家,夹在(几个)大国之间,有(别国)军队来侵略他,加上(国内)又有饥荒;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我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孔子又问)“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得另请高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二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二、能力目标
诵读本课两首诗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静女》和《采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一、诵读两首诗歌
二、了解《静女》和《采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静女》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二、能力目标
诵读《静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静女》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一、诵读《静女》
二、了解《静女》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诗,想必大家都应该听过,那么大家知道它的诗名吗?(《关雎》)这首诗的作者又是谁呢?引出《诗经》
一、介绍《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
情。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
而《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中即借“雎鸠”来引出心仪的“窈窕淑女”。
《诗经》的作者的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
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
提问:那么究竟是谁将这些诗歌编纂成书的呢?要求同学们思考,相机总结给出答案。
一说孔子删诗。
把《诗经》的编纂之功归之于孔子一人。
这种说法起源于汉代。
但是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明代朱彝尊、清代魏源等对此说均持怀疑态度。
一说王者采诗。
指由天子指派官吏坐车去全国各地采集诗歌,以便“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何休《公羊解诂》)。
一说周朝太师编定。
朱自清认为。
《诗经》的编审权很可能在周王朝的太师之手。
(太师: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指出,春秋时各国都养了一班乐工,像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老板叫太师。
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
太师们不但要搜集本国乐歌,还要搜集别国乐歌。
除了这种搜集来的歌谣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
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附带乐谱、唱词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
)
以上就是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大家要记住。
而今天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静女》。
二、朗读诗歌
1、首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音,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请一两位同学范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3、老师带领全班齐读,并要求学生做到熟读成诵。
三、分析诗歌
1、提问:读完这首诗歌,大家觉得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歌?
2、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了解文章大意,思考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3、请同学回答,老师知道总结:
第一段写“我”赴约不见,搔首踟躇。
第二段写静女赠我彤管,我喜欢彤管。
第三段写静女赠我荑,我认为荑美,实际是认为静女美。
4、结合课文中的注释,与学生一起分析每一段的内容。
第一段写“我”赴约不见,搔首踟躇。
美丽姑娘真可爱,她约我到城头来。
故意躲藏逗人找,惹我挠头又徘徊。
诗的第一段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
第二段写静女赠我彤管,我喜欢彤管。
第三段写静女赠我荑,我认为荑美,实际是认为静女美。
美丽姑娘真好看,送我一只小彤管。
彤管红红闪亮光,让人越看越喜欢。
牧场归来送我荑,荑草美得真出奇。
不是荑草真的美,美人送我含爱意。
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也就是说,“贻我彤管”、“自牧归荑”之事是倒叙的。
提问:大家都知道彤管肯定比荑草要珍贵的多,但为什么小伙子收到荑草比收到彤管更高兴呢?
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显然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
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
接受彤管,想到的是恋人红润的面容,那种“说(悦)怿”只是对外在美的欣赏;而接受荑草,感受到普通的小草也“洵美且异”,则是对她所传送的那种有着特定内容的异乎寻常的真情的深切体验,在我们看来,那已经超越了对外表的迷恋而进入了追求内心世界的谐合的高层次的爱情境界。
而初生的柔荑将会长成茂盛的草丛,也含有爱情将更加发展的象征意义。
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大家觉得这个“搔首踟蹰”的少年时一个怎样的人?请大家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一下(急性子,单纯朴实、诚实)那位“爱而不见”的姑娘呢?(调皮、害羞、美丽热情)
四、总结
《静女》通过描写男女幽会的场景,以男子的口吻抒写了他和姑娘甜蜜的爱情,表现了男子热烈而淳朴的恋情。
五、表现手法
1、引导学生回顾《诗经》的表现手法。
2、用“赋”,围绕对女子的爱悦,就三件事,直接铺叙。
六、写作特点
1、通过人、情、物的巧妙结合,表现男子纯真、热烈的爱情。
诗人
通过喜爱之人的赠物之美,来喜爱情人的美丽,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赠物之上。
2、诗歌采用重章叠唱,用带有情节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把把这对情
人的恋爱活动描写出来。
七、作业
诵读《静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