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白话诗_到_新诗_

合集下载

20世纪中国诗歌的三个发展阶段

20世纪中国诗歌的三个发展阶段

20世纪中国诗歌的三个发展阶段王光明一20世纪中国诗歌是一个重新创造它的作者与读者的历史过程、一串迂回探寻的脚印、一个在实践中寻求认同和修改的梦想。

寻找现代诗歌之梦的第一个阶段,是起自晚清的“诗界革命”,至“五四”前后的“新诗”运动,可以称之为古典诗歌体制的破坏阶段,或者说是诗歌语言与体式的解放阶段。

它最大的特点是把诗歌纳入了世界现代化的视野,把诗歌变革当做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有机组成部分。

先是经由黄遵宪、梁启超等先行者把诗引入“人境”,呈现了“新意境”、“新词语”与古典诗歌符号、形式的矛盾紧张关系,后是胡适在与朋友的讨论和美国的意象派宣言中得到了启示,找到了从语言形式下手的革新方案。

从“白话诗”到“新诗”的运动彻底动摇了古典诗歌赖以延续的两个根基,改变了中国诗歌近千年在封闭的语言形式里自我循环的格局,使长期淡忘的口语资源和陌生的西方语言形式资源融入诗歌写作。

但第一,“白话”作为一种现代的语言体系还不成熟,它本身如何发展和如何用它去写诗是一个需要漫长的实践才能明了的问题。

第二,胡适的革新方案是一个直取要塞的破坏方案,但破坏者往往很难同时成为一个很有成就的建设者,他那种深受宋诗影响的“作诗如作文”的方案,虽然推进了白话文运动,但由于混淆了诗歌与散文在语言运用上的文类界限,绝对谈不上是一个完善的诗歌建设方案。

第三,“时代精神”的强力牵引,急切的“求解放”和社会现代转型的要求,不仅让许多人忽略了中国诗歌传统中诸多可以转化与再生的资源,普遍把目光投向了西方,而且对西方文化精神、形式的理解也非常情绪化和简单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把它们浪漫化了,其中“自我表现”的精神和“自由诗”的形式,在不断把“五四”神话化的现代历史语境中,几乎成了判断“新诗”的两大指标,很少人愿意承认,它们也是造成20世纪中国诗歌写作与阅读的简单化,妨碍人们认同“新诗”具有语言与形式美的根源。

把晚清至“五四”时期(大概到1923年左右)的“新诗”看做“破坏时期”,是想强调这一阶段的诗歌有很多反思的空间,并没有降低它的意义的意思。

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历程

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展历程
靠一根草儿,与上帝 之灵往返在空谷里。 我的哀戚惟游峰之 脑能深印着;
弃妇之隐忧堆积在动作上, 夕阳之火不能把时间之烦闷, 化成灰烬,从烟突里飞去, 长染在游鸦之羽, 将同栖止于海啸之石上, 静听舟子之歌。
衰老的裙裾发出哀吟, 徜徉在丘墓之侧, 永无热泪, 点滴在草地, 为世界之装饰。 ——李金发《弃妇》
《猛虎集》(1931)。死后由陈梦家编辑出版《云游集》。徐志摩的
诗,以轻盈飘逸、潇洒灵动著称。朱自清形容他的诗是“跳着溅
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
代表作:《再别康桥》、《沙扬娜拉》、《雪花的快乐》、 《偶然》
沙扬娜拉一首
——赠日本女郎 徐志摩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走向时代社会; 二、向内朝着更为隐幽的精神领域开掘,自由的
形式与内在灵魂的书写,显示出同世界现代主义 思潮接合的倾向。
艾略特及其《荒原》对后期新月派的影响主 要表现在三方面:
1、主智化倾向、非个人化倾向、荒原意识的崛起。 2、 在内容上引进现代主义“丑”学理论。 3、 “诗感”(原动的诗意)才是诗歌心脏的跳动, 注重情绪中的韵律,显示向现代主义归附的趋势。
——沙扬娜拉!
2020/3/19
22
2.闻一多——忧国忧民的诗人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 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他致力 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 《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 “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 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 和句的均齐)”。著有诗集《红烛》 (1923)《死水》(1928) 等。
梁宗岱说:“所谓纯诗,便是摒除一切客观的写景,叙 事,说理以及感伤的情调,而纯粹凭借那构成它底形体的 原素——音乐和色彩——产生一种符咒似的暗示力,以唤 起我们感官与想象底感应,而超度我们底灵魂到一种神游 物表达光明极乐的境域。”

古代诗歌的体裁分类

古代诗歌的体裁分类

曲;新诗包括自由诗(五四以来产生的白话诗)、散文诗(以散文形式表现抒情诗内容)、民歌(民间流传,集体创作的诗)。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

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曲,又称为词余、乐府。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

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

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

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①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

古代有些诗人由于不满现实,常寄情于山水,通过描绘江湖风光、自然风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类诗常将要抒发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写的景物之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寓情于景。

其风格清新自然。

②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③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中国现当代新诗

中国现当代新诗

中国现当代新诗(实用版)目录1.中国现当代新诗的概述2.新诗的发展历程3.新诗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4.新诗的艺术特点5.新诗的影响和贡献正文中国现当代新诗是指在 20 世纪初至今,以白话文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诗歌创作。

新诗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诗歌从古典走向现代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新诗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涌现出许多杰出的诗人和丰富的诗歌流派。

首先,新诗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 1917 年到 1949 年,这一时期是新诗的诞生和初步发展阶段,以胡适、郭沫若等为代表的一批诗人开始尝试用白话文写作,推动了新诗的创立。

第二个阶段是从 1949 年到 1979 年,这一时期是新诗的成熟和发展阶段,出现了“七月诗派”、“九叶诗派”等具有影响力的诗歌流派,以及郭沫若、徐志摩、辛弃疾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诗人。

第三个阶段是从 1979 年至今,这一时期是新诗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阶段,诗人们在形式、内容、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索,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其次,新诗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也值得关注。

如前所述,新诗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诗歌流派,如“七月诗派”、“九叶诗派”等。

这些流派各具特色,为新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这些流派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如郭沫若、徐志摩、辛弃疾等。

他们的诗歌作品丰富了中国诗歌的内涵,为新诗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新诗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诗采用白话文作为主要表现形式,使得诗歌更加接近现实生活,增强了诗歌的表达力。

其次,新诗在形式上打破了古典诗歌的束缚,不再局限于五言、七言等固定形式,而是根据内容和情感的需要自由发挥,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再次,新诗在主题和内容上,更加关注现实生活和个人情感,反映了现代人的精神风貌。

最后,新诗的影响和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新诗的诞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诗歌的现代化进程,为现代汉语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诗歌的发展史

诗歌的发展史

我国诗歌发展史:1、诗经:《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词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2、楚辞: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了伟大的诗人屈原。

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枣楚辞。

楚辞发展了诗词的形式。

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

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3、汉赋: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词形式。

4、唐诗: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

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

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

5、宋词:经过了唐诗不可逾越的高峰,宋诗无以为继。

但是宋代诗人另辟蹊径,也走上了不逊色于唐诗的另一高峰。

唐诗重在自身感情的迸发,文辞华美,故显得肥腴;而宋诗重在理趣,在平淡无华的诗句中见人生哲理和生活情趣,故显其瘦劲。

北宋大家有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南宋出现了宋诗的顶尖的天才诗人陆游,酷肖李白的才华、强烈的爱国精神、多种的诗歌风格,使陆游成为宋诗第一人。

同时期还有闲适自然的杨万里,后来南宋末出现松散的江湖诗人群。

6、元曲:在元代登坛树帜、独领风骚的文学样式是元曲。

而人们通常所说的元曲,包括剧曲与散曲。

剧曲指的是杂剧的曲辞,它是戏剧这一在舞台表演的综合艺术的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散曲则是韵文大家族中的新成员,是继诗、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

7、现代诗:“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

1917年胡适(1879--1942)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8首,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之体”诗。

现代白话新诗向现代主义诗歌的转型_穆旦_诗八首_解析

现代白话新诗向现代主义诗歌的转型_穆旦_诗八首_解析
社,2001. [6] 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心理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3. [7] 林辛谦.女性主体的祭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3. [8] 杨泽.阅读张爱玲[M].桂林:广西 师 范大 学出 版 社,
2003.
(责任编辑:赵红玉)
(上接第82页)人类有了理智,有了感情,可是理智和 感情是矛盾的,但我们不能被感情迷惑,为感情所沉 迷,我们还有理智,有执著的追求,所以也有“惊喜”, 尽管感情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但它是美丽的。世界 是日复一日变化的,我们也是变的,可是我们的追求 则是永恒的,不变的。但现实却使我们不得不变,不 断地走向危险的窄路,制造着危险的旅行,寻求到的 不是完美,可能是“孤独”和“背离”。“逝者如斯夫,不 舍昼夜”。但时间的流逝并不能抹去我们的记忆,尽 管“我”累了,“我”怠倦了,但那美丽的憧憬始终呼唤 着,即使美丽就在眼前,但好像是与我们“平行”同 步,无法企及。即使它(美丽)是如此的接近,它是那 样美丽,那样确定,那样固定,但永远是像阳光洒在 缤纷的枝叶上一样,多么美丽,你我会有相同的感 受,可是会转瞬即逝。春去秋来,年复一年不停地嘲 弄着我们,使我们失去了信心,归于平静。在诗中, “平静”应指的是“理智”,因为“感情”是冲动的,“理 智”是平静的。这也就印证了20世纪以后的美学越来 越 归 于 理 性 ,“ 这 种 美 学 并 不 是 从 人 的 移 情 冲 动 出 发,而是从人的抽象冲动出发的。”
我们再看第二首,“水流山石间沉淀下你我,/而 我们的成长,在死底子宫里。/在无数的可能里一个 变形的生命/永远不能完成他自己。”水流山石间沉 淀下“你我”应该是和下一句对应而理解,人类的成 长和追求应该是自然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但在 现实的世界里往往不是如此,恰恰是一种束缚,所以 当我们一来到这世界的时候就被束缚,我们的成长 就像是在被囚禁在“死底子宫里”没有了生气,在这 一层面上理解才能解读诗人为什么用了“死”,子宫 是孕育生命的土壤,它应该是充满活力的,但诗人其 实不是说子宫是死的,而是暗示了世界是死的(把这 样的诗句放在20世纪40年代的背景中是不难理解 的)。因此,第一句中的“你我”从哲学层面理解,它就 不是特指你和我,而是泛指的你我。那么第二首的第 二节也就不难理解了,我爱你,那是人类的感情,但 作者思想中的另一种声音却不断暗示,“我”的感情 是徒劳的,是不能实现的。因此这里的“我底主”不是 指什么上帝,而更应是指诗人的理智,所以作者在这 里用了“在无数的可能里一个变形的生命”,在自然里一 切都是原形的,但在现实中却变了形或者说是“畸形”,所 以现实尽管是丰富而美丽,却充满了“危险”。

新诗的发展历程

新诗的发展历程

新诗的发展历程
新诗的发展历程可以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开始,这个
时期的诗人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思想,形式多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诗逐渐分化出多种流派和样式,如五四时期的“白话诗”、三十年代的“抗战诗”和“田园诗”、五十年代的“现代主义
诗歌”等。

在五十年代的新诗发展中,一些诗人以前所未有的直接、生动和自发的方式表达了个人情感、社会现实和文化价值观。

这种诗歌形式逐渐取代了早期新诗中过于抽象和形式化的表现方式。

同时,新诗开始注重技巧和艺术手段,如韵律、节奏、图像、隐喻等,以强化表达的效果和艺术性。

六十年代,新诗出现了“大众诗歌运动”,以革命歌曲和通俗歌曲为主要风格,倡导直截了当、口号性的表现方式,并强调文学与现实的联系,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

七十年代,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新诗开始从政治表现向个人的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转变。

这个时期的诗人注重思想性、情感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以表现复杂的个人情感和反映社会现实。

八十年代以后,新诗的发展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有些诗人注重文化探索,有些诗人追求语言和形式的创新,有些诗人追求超越和意义的深化。

总体来说,新诗的发展历程是多元而复杂的,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文学形态和风格,反映了不同时代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变迁。

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

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

新月派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深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

新月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提出了著名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

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觉创造的时期。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

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后期新月派提出了"健康"、"尊严"的原则,坚持的仍是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贵族化的"纯诗"的立场,讲求"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但诗的艺术表现、抒情方式与现代派趋近。

“三美”中的音乐美是指新月派诗歌每节韵脚都不一样,好像音乐一样。

建筑美是指诗歌的格式好像建筑一样。

绘画美指的是新月派诗歌的每节都是一个可画出的画面。

“新月派”是我国上个世纪20—30年代的一个颇有影响的文学流派。

它为什么叫“新月”?这两个字是怎么来的?其命名者原来竟是天津文化名人、南开大学教授张彭春先生。

1919年6月,张彭春到美国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

1922年4月,他的论文《从教育入手使中国现代化》通过了教育学博士学位。

新诗发展历史

新诗发展历史

新诗发展历史、主要流派及作者作品20世纪初至1920年代1917年2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白话诗八首》,现代诗歌诞生,次年再次刊出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的白话诗1920年3月胡适的《尝试集》出版,中国文学史上首次出现个人新诗集,此后更多的诗人开始白话诗的创作1921年7月文学研究会:新文学运动中最早的文学社团成立,代表诗人有鲁迅冰心朱自清周作人等1921年7月创造社/早期浪漫主义:郭沫若等人成立创造社,前期的创造社具有唯美抒情倾向,后有冯乃超等参加。

1922年3月湖畔诗人:应修人、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四人在杭州结成诗社,形成了历史上的湖畔诗派1923年新格律诗派/新月派: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陈源、等成立新月社,提倡现代格律诗1925年早期象征诗派: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以李金发为代表的中国早期象征诗派出现1920年代代表诗人徐志摩闻一多李金发穆木天冯至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唯物史观史学的先锋、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女神》是郭沫若的首部诗集,也是中国新诗的早期代表作品。

1921年8月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

集中共收诗57首(含三出诗剧),创作于作者留日期间的1918年-1921年。

其中《凤凰涅磐》是其代表作。

《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徐志摩,1897-1931,新月派诗人,曾任《新月》主编:《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

第二章20年代新诗

第二章20年代新诗
–“甲骨四堂” • 于立群 • 《屈原》《虎符》等六部历史剧
(二)《女神》
1、郭沫若的泛神论思想 “泛神便是无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
表现”“我便是神,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 现”。 崇尚自我
2、《女神》主要思想内容
• 爱国主义是《女神》诗魂。 – 《炉中煤》是《女神》中爱国主义思想表现 得令人耳目一新的诗篇。 • 它是用情歌、恋歌的方式来表现眷恋祖 国的情绪。 • 煤的意象新鲜、生动、恰切。
----胡适
(四)象征诗派
现代主义思潮 现代派文学
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荒诞派戏剧、 魔幻现实主义等
现代派诗歌 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发展
• 象征诗派是指1925年出版李金发的《微雨》 为起点,活跃于20年代中后期的一个诗歌流 派。它的代表人物是李金发,后期创造社三诗 人穆木天、冯乃超、王独清以及姚蓬子、胡也 频等,都是有影响的诗人。
• 《相隔一层纸》
不足:
• 诗意不强,诗情不深,情感和 想象力均显不足,缺少回味和 余香。
• 只注重白话与文言的区别,难 免使诗的语言失去应有的韵律 美和节奏美。
(二)小诗
“小诗流行的时代” 《繁星》《春水》 冰心的小诗集中体现了童
心、母爱、自然三个母题。
• 宗白华于1923年12 月出版《流云小诗》。
象征诗派艺术上的特点
• 运用一种象征性的意象来表现微妙 复杂的内心世界。
• 追求诗歌语言的省略法。 • 运用新奇的比喻和暗示手法。
(四)象征诗派
李金发 (1900-1976) 广东梅县人 “诗怪”
《弃妇》
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 遂隔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 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 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 越此短墙之角, 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 如荒野狂风怒号, 战栗了无数游牧。

五四之后中国新诗的行成与发展

五四之后中国新诗的行成与发展

五四之后中国新诗的行成与发展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新诗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全面盘点五四之后中国新诗的形成与发展。

一、新诗的起源与诞生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文化运动,它为中国新诗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四运动后,白话文逐渐成为主流,诗歌形式也逐渐从传统古体诗转向自由体新诗。

新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胡适、沈尹默等人的创作。

胡适的《尝试集》和沈尹默的《月夜》等作品,标志着中国新诗的诞生。

二、现代派诗歌的兴起20世纪20年代,中国新诗迎来了现代派诗歌的兴起。

现代派诗歌强调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借鉴与融合,代表诗人有戴望舒、何其芳等。

他们的作品注重表现内心感受,追求独特的艺术风格,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抗战诗歌的繁荣抗战时期,诗歌成为激励人民抗战斗志的重要力量。

艾青、田间、冯至等诗人以诗歌为武器,宣传抗战、鼓舞士气。

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表现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决心和勇气。

四、朦胧诗派的崛起朦胧诗派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一股诗歌势力。

朦胧诗派强调对个人内心感受的关注,作品具有强烈的个性和批判精神。

北岛、舒婷、顾城等诗人成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五、后朦胧诗派的崛起后朦胧诗派是朦胧诗派之后兴起的一股诗歌势力。

后朦胧诗派注重对语言和诗歌形式的探索和创新,代表诗人有海子、西川等。

他们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

六、当代诗歌的多元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新诗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

在网络平台的推动下,草根诗人和网络诗人群体逐渐崛起,他们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和传播途径为中国新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同时,各种诗歌流派和风格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为中国新诗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结:五四之后中国新诗的形成与发展历经曲折,但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从起源到现代派诗歌的兴起,再到抗战诗歌的繁荣和朦胧诗派的崛起,中国新诗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渐成熟。

中国现代诗 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诗 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诗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诗(一)中国现代诗(新诗)简介新诗定义:中国新诗是“五四”运动中形成的,以白话文为基础,结合外来的诗体模式,并对旧体诗有所吸收的诗歌形式.一、初期白话诗派: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冰心(五四运动前后)1915—1916年胡适就开始白话诗的写作,他主张“话怎么说,诗就怎么写”,这一口号在当年如雷鸣谷应,云流景行,得到广大进步文化界的热烈反响。

白话诗很快流行开来,出现了形式风格多样化,而统一于白话的“初期白话诗派”。

1.胡适——新诗最早的开拓者。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1910年留学美国,成为哲学家杜威的学生,回国任北大教授,五四中提倡文学改良,颇有影响。

后任驻美大使,1962年在台湾病逝。

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胡适文存》等著作。

《尝试集》是最早的新诗集。

小诗开的花还不多且把这一树嫩黄的新叶当作花看罢。

鉴赏:在这个开风气的时代,先驱者的努力,即便不那么成熟,也自有其价值存在。

2.刘半农——强调时代精神。

情歌(教我如何不想她)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微风吹起我的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看月光。

/啊!/这般蜜也似的银夜,/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燕子你说些什么话?/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西天还有些残霞,/教我如何不想她? 鉴赏:此诗采用歌谣及比兴手法,表现了对故乡和祖国的思念。

3.沈尹默——个性的复苏。

月夜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地站着/却没有靠着。

鉴赏:面对当时的人世,诗人追求人格独立、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4。

冰心——爱的哲学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州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

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同年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留学,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清华人学任教。

关于新诗的说法

关于新诗的说法

关于新诗的说法新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文学形态。

它是一种现代诗歌形式,经历了中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新文艺运动,对中国古代传统的诗歌形式进行了较大的革新,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

“关于新诗的说法”作为一个话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新诗的概念和特点。

新诗是指20世纪以来的一种现代诗歌形式,它的外在特点是没有固定的韵律和格律,而是注重诗歌的内在节奏感和情感表达力。

新诗有着自由的创作方式和丰富的内涵,在诗歌形式、诗歌语言和诗歌思想等方面都有着不同于传统诗歌的特点。

二、新诗的发展历程。

新诗的发展历程可以大概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此时的新诗主要是反对古典诗歌形式,强调自由创作和现实主义表现。

第二阶段是五四运动时期,这一时期新诗的特点是注重诗歌语言和思想的创新,形成了“白话诗”的潮流。

第三阶段是新文艺运动时期,新诗开创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

三、新诗的创作方法和创作原则。

新诗的创作方法是基于诗歌的语言形态和文化内涵,直面生活,以诗歌表达人类的情感和思想。

新诗的创作原则是注重个性的表达和对人类生活的关注,强调诗歌在审美价值上的独立性,也倡导诗歌的实践性和社会性。

四、新诗的影响和文化价值。

新诗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的现代化和民主化。

新诗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也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同时,新诗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也成为文化交流和文学研究的热点话题。

总之,新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文学形式,具有其独特的概念、创作方法、创作原则和文化价值。

在新时代背景下,新诗仍将继续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和传承,为我们带来更多美好的文化体验和思想启示。

了解20年代诗歌的发展流变

了解20年代诗歌的发展流变

了解20年代诗歌的发展流变20年代诗体诗风流变1、风行一时的小诗创作1923年1月,冰心《繁星》由商务社出版;5月,《春水》由新潮社出版1923年12月,宗白华《流云》由亚东图书馆出版1925年3月,梁宗岱《晚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20年代中期起出现的新月诗派和象征诗派。

3、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渐次兴盛及其对早期新诗的影响。

光慈《新梦》,1925年1月书店掌握早期白话诗、郭沫若《女神》、湖畔诗派、、小诗体、新月诗派、象征诗派的特点及代表性诗人与诗作学习现代诗歌作品鉴赏方法一、新诗的诞生二、尝试中的新诗——早期白话诗三、浪漫主义诗歌四、湖畔诗派五、小诗六、诗的“规化”———新月派七、纯诗概念的提出——早期象征诗派一、早期白话诗1、胡适与《尝试集》1920年3月,胡适的诗集《尝试集》出版。

这是中国第一部新诗别集。

现代白话诗最早的一批婴儿。

诗歌理论:说话要明白清楚,材料要剪裁、意境要平实、最扼要的材料用最简练的字句表现出来。

评价: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中挣脱出来理论主:作诗如作文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音节白话诗歌2、其他白话诗人半农、默、周作人、俞平伯、康白情、大白等。

早期白话新诗的艺术特点:重实感,少想象,偏于理;大多不用韵,表现出随感情起伏自然变换节奏和句式的散文化倾向。

二、浪漫主义新诗创造社——浪漫诗派1、问题意识:针对早期白话诗缺少“诗味”、想象、激情等展开批判,开始构建新诗。

2、理论主:郭沫若:诗的本质专在抒情诗=(直觉+想象+情调)+(适当的文字)3、郭沫若与《女神》(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别号鼎堂,曾用笔名沫若等,县沙湾镇人。

该诗集分为三辑:第一辑是三部历史题材的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又称为“女神三部曲”。

第二辑30首诗,属于惠特曼式的雄浑风格的诗歌,集中了郭沫若“五四”时期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诗作。

第三23首诗,主要是诗人早期受泰戈尔、海涅影响而写的小诗,以及1921年回到国写的,风格趋于冲淡、清丽。

2新月派与现代派

2新月派与现代派

我象在梦里还死抓着一把空想: 有人会听见我歌的半分声响。 但这终久是象骆驼往针眼里钻, 只有让这歌在自己的心上回转。
我挝碎了我的心胸掏出一串歌—— 血红的酒里渗着深毒的花朵。 一遍两遍把这歌在我心上穿过。 是我自己的歌,从来不曾离开我。
两个月亮(徐志摩)
我望见两个月亮: 一般的样,不同的相。 一个这时正在天上, 披敞着雀毛的衣裳; 她不吝惜她的恩情,
但闻一多也强调新、旧格律的区别。
代表作品:诗集《红烛》和《死水》 特点:将浓烈深沉的主观情感,凝聚在诗美
的形象里,收敛在严谨的形式中。
《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笑一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徐志摩等人发现单纯标榜“格律”所可能带 来的形式主义的弊端,因此对于此前的“新 格律诗”立场有所松动,后期新月派的年轻 诗人中出现了向自由诗发展的倾向。
内容上,仍然坚持超功利的、自我表现的、 贵族化的“纯诗”立场。
强调忠实于自己的内心世界,“不做夸大的 梦”。特别强调抒情诗的创作。经常流露出 幻灭的空虚感,迷茫的感伤情绪。
早期象征派诗人所提出的“纯诗”的概念, 在其更深层面上,是意味着一种诗歌观念的 变化:从强调诗歌的抒情表意的“表达(沟 通)”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功能。
早期象征诗派最重要的代表诗人是李金发 (1900-1976),20年代出版了《微雨》、 《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等诗集。
主要特点:(1)多远取譬,常用省略法。 (2)强调“暗示”,表现人的内心感觉,重 视读者在欣赏过程中的能动作用。(3)大量 的,而且是自觉的运用文言词语。

关于新诗的发展简况

关于新诗的发展简况

关于新诗的发展简况1.新诗的初创期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的胡适的《白话诗八首》,被看作是现代最早出现的"白话诗"(现代新诗在20世纪初刚出现时都称为"白话诗")。

1918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鸽子》、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沈尹默的《月夜》等,被看作是现代第一批白话新诗。

(刘半农和沈尹默后来创作的歌谣化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和散文化的《三弦》,则被看作是他们的诗歌代表作)。

1919年2月,周作人发表在《新青年》上的《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

这年10月,胡适的《论新诗》被看作最权威的新诗理论,朱自清称之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

这年,郭沫若开始陆续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新诗。

1920年1月,新诗社编辑出版的《新诗集(第1集)》(内收胡适、刘半农、周作人、康白情、郭沫若等15人的102首作品)是现代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这年1月,郭沫若的《地球,我的母亲》、《凤凰涅槃》、《炉中煤》、《天狗》等具有独特个性的代表作开始陆续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

这年3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胡适的《尝试集》,是现代第一部个人新诗集。

从此,胡适被看作是"白话新诗第一人"。

这年的重要诗集还有郭沫若、宗白华、田汉(寿昌)三人的诗合集《三叶集》(上海亚东图书馆)和许德鄰编选的《分类白话诗》(崇文出版社)。

沈玄庐的《十五娘》被朱自清称为"新文学中第一首叙事诗"。

这年成立的北京大学歌谣会是白话诗人们进行的新诗"歌谣化"努力的开始,主要收获有刘半农的《瓦釜集》和《扬鞭集》中的部分作品,以及刘大白的《卖布谣》、《田主来》等。

1921年8月,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的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一方面把新诗运动的"诗体解放"推到了极致,另一方面,使诗的抒情本质与诗的个性化得到充分的体现,被看作是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中国现代文学新诗发展史

中国现代文学新诗发展史
古代诗歌思想的传承
新诗在寻求表达现代思想和情感时, 仍借鉴了古代诗歌的思想观念,如儒 家思想、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观念 为新诗提供了哲学思考和文化底蕴。
西方文化的传入
西方诗歌的译介与传播
20世纪初,随着国门的打开,大量西 方诗歌被译介到中国,为中国新诗的 诞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诗歌风格与特点
白话表达
新诗采用白话文写作,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自由体
新诗摆脱了传统诗歌的格律和形式限制,更 加自由灵活。
情感表达
新诗注重情感表达,反映了现代人内心的困 惑和追求。
03
新诗的成熟与繁荣
现代主义诗歌的兴起
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的发展始于20世 纪初,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影响, 开始出现了一批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的 诗人和作品。
02
新诗的初期发展
白话诗的兴起
胡适的《尝试集》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标志着白话诗的兴 起。
文学革命
白话诗的兴起与文学革命运动紧密相关,旨在打破文言文的 束缚,使文学更加贴近大众。
早期代表诗人
徐志摩
新月派代表诗人,以其浪漫主义风格和唯美主义倾向著称。
闻一多
新格律诗派的创立者,强调诗歌的音乐性和视觉美感。
西方文学思潮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等对中国新诗产生了深远影 响,促使中国新诗在形式和内容上不 断创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社会变革的推动
民族危机的刺激
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这种背景下,文学作为思想启蒙和社会变革的重要工具,开 始寻求新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胡适之体”是陈子展在《略论“胡适之体”》一文中提出的 ,该文发表于 1935 年 12 月 6 日《申报·文艺周刊》第 6 期 ,曾引起 一场关于“胡适之体新诗”的讨论 。
② 胡适除了写过“诗国革命从何始 ? 要须作诗如作文”的诗句外 ,还在早年的日记中说过 “: 然不避文之文字 ,自是吾论诗之 一法 。”见《胡适留学日记》(三) ,第 844 - 845 页 。
这首诗具有民歌那种因物起兴和情境相生的特点 ,它非常单纯 ,内容很浅显 ,感情是朴实的 、直率 的 ,但由于情意的缠绵和情境的开阔和谐 ,又与“胡适之体”白话诗的明白清楚 、意境平实有所不同 : 语言上有口语的活泼流动 ,更重视诗歌意象 、情境 、节奏等方面的经营 。
不过 “, 白话诗”时期的新诗 ,不论是在“大传统”中寻求突破 ,还是从“小传统”中开拓新路 ,本质 上都还是“工具”和外在形式的变化 ,以及题材的时代性迁移 ,而不是诗歌思维 、感觉和想象方式的 现代转变 。1920 年出版的《分类白话诗》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 ,这部按“写景类”、“写实类”、“写情 类”“、写意类”编选的诗选 “, 写景类”、“写意类”的取材和意象 ,可以说与传统诗歌相比基本上变化 不大 ,仍然沿袭着历代诗人面向自然意象的传统嗜好 ;而“写实类”与“写情类”,也只是反映了转型 社会的不平等和感情的压抑 ,如果说它有什么诗歌意义的话 ,那就是以“具体性”的写作避免程式化 和陈言套语 。
“以文为诗”是借助另一种文类反抗诗歌的体制化 ,期待能通过“文”的流利 、具体 、细密接纳更 多的生活内容 ,由唐代韩愈开此风气并曾在宋诗中蔓延 。因此 “, 胡适之体”无论从形式的特点或诗 歌观念方面都利用了主流中国诗歌“大传统”某些方面的资源 。而另一种倾向也与传统有关 ,这就 是刘半农等人对民间谣曲“小传统”资源的袭用 。
刘半农是一个“在诗的体裁上是最会翻新花样的”人 ,他说 “: 当初的无韵诗 ,散文诗 ,后来用方 言拟民歌 ,拟‘拟曲’,都是我首先尝试 。至于白话诗的音节问题 ,乃是我民国九年以来无日不在关 心的事 。”(刘半农《扬鞭集·自序》) 他在北京大学任教时就主持歌谣研究会 ,并与沈尹默 、周作人从事歌谣 征集与编辑工作 ,1918 年 5 月北大日刊就有他编的“歌谣选”揭载 。当时 ,他认为诗歌园地里“黄 钟”太多 ,应该把地狱中呻吟的“瓦釜”之声表现出来 ,民歌正是传达这种声音最直接的形式 ,为此他 把自己以“拟民歌”体诗为主的创作称为《瓦釜集》。1921 年 5 月 ,在寄《瓦釜集》给周作人时 ,他在 所附的信中说 ,民歌比较能传达出诗中说话者真实的语言和声调 “, 我们作文作诗 ,我们所摆脱不 了 ,而且是能于运用到最高等最真挚的一步的 ,便是我们抱在我们母亲膝上时所学的语言 ;同时能 使我们受最深切的感动 ,觉得比一切别种语言分外的亲密有味的 ,也就是这种我们母亲说过的语 言 。这种语言 ,因为传布的区域很小 (可以严格地收缩在一个最小的区域以内) ,我们叫作方言 。从 这上面看 ,可见一种语言传布的区域的大小 ,和他感动的大小 ,恰恰成了一个反比例 。这是文艺上 无可奈何的事 。关于声调 ,你说过 ‘: ……俗歌 ———民歌与儿歌 ———是现在还有生命的东西 ,他的调
2004 年 1 月 第 32 卷 第 1 期
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an. 2004
Hale Waihona Puke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 . 32 No. 1
从“白话诗”到“新诗”Ξ
(梦见) 苦雨斋中吃茶 (的老) 僧 。
Ξ 收稿日期 :2003 - 09 - 21 作者简介 :王光明 (1955 - ) ,男 ,福建武平人 ,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
·42 ·
(忽然) 放下茶钟出门去 , 飘萧一杖天南行 。 天南万里岂不 (太辛) 苦 ? (只为) 智者识得重与轻 。 ——— 醒来 (我自) 披衣开窗坐 , 谁人知我 (此时一点) 相思情 ! 又如比较清新的《鸽子》: 云淡天高 ,好一片晚秋天气 ! 有一群鸽子 ,在空中游戏 。 看他们三三两两 , 回还来往 , 夷犹如意 , ——— 忽地里 ,翻身映日 ,白羽衬青天 ,十分鲜丽 ! 胡适大多数“白话诗”都是这样 ,趣味是旧的 ,构建诗歌情境所使用的意象 ,大多是传统的自然 意象 ,而诗歌形式 ,也大部分是从古典诗词中蜕变而来 ,因此还很难说体现了丰富的材料 ,精密的观 察 ,高深的理想和复杂的感情 。 胡适的诗被文学史家称为“胡适之体”①。胡适自己认为“胡适之体”诗有三条戒约 “: 第一 、说 话要明白清楚 。古人有‘言近而旨远’的话 ,旨远是意境问题 ,言近是语言问题 。一首诗尽可以有寄 托 ,但除了寄托之外 ,还须要成一首明白清楚的诗 。意旨不嫌深远 ,而言语必须明白清楚 。古人讥 李义山的诗‘苦恨无人作郑笺’,其实看不懂而必须注解的诗 ,都不是好诗 ,只是笨谜而已 。我们今 日用活的语言作诗 ,若还叫人看不懂 ,岂不应该责备我们自己的技术太笨吗 ? 我并不是说 ,明白清 楚就是好诗 ,我只要说 ,凡是好诗没有不明白清楚的 。至少‘胡适之体’的第一条戒律是要人看得 懂 。第二 、用材料要有剪裁 。消极地说 ,这就是要删除一切浮词凑句 ;积极地说 ,这就是要抓住最扼 要最精彩的材料 ,用最简练的字句表现出来 。 ……第三 、意境要平实 。意境只是作者对某种题材的 看法 。有什么看法 ,才有什么风格 。 ……在诗的各种意境之中 ,我自己总觉得‘平实’‘, 含蓄’‘, 淡 远’的境界是最经得起咀嚼欣赏的 。‘平实’只是说平平常常的老实话 ‘, 含蓄’只是说话留有一点余 味 ‘, 淡远’只是不说过火的话 ,不说‘浓得化不开’的话 ,只疏疏淡淡地画几笔 。这几种境界都不是 多数少年人能赏识的 。但我早说过 ,我只能做我自己的诗 ,不会迎合别人的脾胃 。”〔3〕 胡适的诗歌“戒约”,虽然面对的是诗歌 ,但移用所有的文学创作同样适用 。他并没有真正从诗 歌感受和想象世界的特殊方式来讨论问题 ,哪怕连诗歌最基本的曲折喻写或托物言志的特点也有 所忽略 。诗歌并不是一种透明的语言 “, 言近旨远”也是一种相互关系 “, 近”与“明白清楚”不是一回 事 ,而且“明白清楚”也绝对不可能是对一切人的 ,正如“平实”“、含蓄”“、淡远”不是少年人能赏识一 样 ,它也不可能凡是识字的人都能读懂的 。这当然不能说胡适对诗是隔膜的 ,而是根基于他“以质 救文胜之弊”〔4〕(p844) 的文学革命主张 ,以及强调接纳散文语言与事理的“作诗如作文”② 诗歌创作 方法论 。在早期“白话诗”试验中 ,他最赞赏的是杨杏佛的《寄胡明复》和赵元任的和诗 ,大体是上是 五言式的述事 ,是被朱经农称作“日来作诗如写信 ,不打底稿不查韵”那类诗歌形式的散文 ,而胡适 自己的第一首“白话诗”《答梅觐庄 ———白话诗》,则是论辩性很强的诗歌形式的议论文 。《应该》一
民间谣曲从本源上说是一种在“口里活着”的文学 ,语言上是口语化的 ,内容上不太受正统道德 规范和文人价值规范的约束 ,因而能给“白话诗”注入清新活泼的意趣和口语化 、现实化的品格 ,顺 应了“新诗”从文人化向平民化转变的时代要求 。当时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出版的《歌谣》周刊就有 文章提出 “: 现在文学的趋势受了民间化了 ,要注意的全是俗不可耐的事情和一切平日的人生问题 , 没有工夫去写英雄的轶事 ,佳人的艳史了 。歌谣是民俗学中的主要分子 ,就是平民文学的极好的材 料 。 ……‘男要俏 ,一身皂 。女要俏 ,一身孝 。’还有什么‘清水脸’‘, 小寡妇’,等 ,这些都是轻描淡写 的‘写实主义’。但是这些材料若是不上歌谣里边去找 ,那里还能找得出真正的民众的艺术呢 ?”〔5〕
·44 ·
子更可以拿来利用 。’《( 新青年》八卷四号) 这是我们两人相隔数万里一个不谋而合的见解 。”① 由于有这种自觉 ,他的不少诗作深得民歌亲切自然的韵味 ,在音调上更是具有民歌讲究重复 、
一唱三叹的特点 。譬如那首写于 1920 年 9 月 4 日 ,创造了“她”字并被赵元任谱曲 ,流传甚广的《教 我如何不想她》: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 教我如何不想她 ?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里烧 。啊 !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
王光明
(首都师范大学 中文系 ,北京 100037)
摘要 :本文讨论五四诗歌革新运动中从“白话诗”到“新诗”的演变过程 。认为在“白话诗”时期 ,是在 “大传统”和“小传统”中寻求突破 ,致力于“工具”的改革和形式的解放 ;到了“新诗”时期才改变自己的写 作背景和思想艺术资源 ,在内容 、诗体 、修辞上全面接受西方的影响 。
关键词 :白话诗 ;新诗 ;言说方式 ;资源 中图分类号 : I207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3291 (2004) 01 - 0042 - 07
五四时期的“新诗”并不完全是从传统内部自然生成或裂变出来的 ,而是在诸多矛盾冲突和磋 商对话中建构起来的 。胡适站在现代民族国家的立场 ,认为当时“白话诗”的革命是辛亥大革命至 1919 年“八年来一件大事”。实际上 ,这件“大事”最重要的意义是意识到语言形式问题与“内容”的 密切关联 ,在文化符号体系中找到了一条通向现代性的通道 ,把它置于文化变革的中心 ,从而让语 言形式不再被当成是稳定孤立的符号系统或个人创作的结果 ,而是在历史 、社会脉络中对话生成的 东西 。
一 “、白话诗”的两种资源 早期的“新诗”是现代诗歌的言说方式的建构 ,而不完全是一种诗歌美学建构 。虽然胡适提出 : “中国近年的新诗运动可算得是一种‘诗体的大解放’。因为有了这一层诗体的解放 ,所以丰富的材 料 ,精密的观察 ,高深的理想 ,复杂的感情 ,方才能跑到诗里去 。五七言八句的律诗决不能容丰富的 材料 ,二十八字的绝句决不能写精密的观察 ,长短一定的七言五言决不能委婉达出高深的理想与复 杂的感情 。”〔1〕但当时的诗人 ,有旧文学根基的人 ,所做的“白话诗”仍然像胡适说的如同放大了的 小脚 ,有明显的旧诗词的影响 ,反倒是旧文学根基不深的诗人 ,写得较为自然活泼 ,就像 20 世纪的 50 年代 ,许多现代的著名诗人反而变得不如工农兵作者的诗受欢迎一样 。 这主要是有旧文学根基的人 ,思想与语言观念是现代的 ,而写诗与欣赏诗的习惯却还是传统 的 ,它们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胡适的“新诗”长期在袭用中国主流诗歌中律诗和词的“大传统”, 实际上是收获了白话 ,并没有体现新的感觉和想象力 ,只是做到了他自己说的两点 :消极的不作无 病呻吟 ,积极的以乐观入诗 。譬如叶维廉曾提出 ,胡适的《寄给在北平的一个朋友》不过是文言诗的 白话化 ,只要把如下括进括号内的词删除就是一首不严格的律诗〔2〕(p228) : 藏晖先生 (昨夜) 作一梦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