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酒论
《茶酒论》全文-古籍
茶酒论敦煌遗书。
作者为乡贡进士王敷,文后留有抄写人阎海真题记,抄写时间在「开宝三年壬申岁」,该文出自唐代敦煌文书。
本文以对话的方式、拟人手法,广征博引,取譬设喻,以茶酒之口各述已长,攻击彼短,意在承功,压倒对方。
茶酒论[唐]王敷撰窃见神农曾尝百草,五谷从此得分;轩辕制其衣服,流传教示后人。
仓颉致其文字,孔丘阐化儒伦。
不可从头细说,撮其枢要之陈。
暂问茶之与酒,两个谁有功勋?阿谁即合卑小,阿谁即合称尊?今日各须立理,强者光饰一门。
茶乃出来言曰:诸人莫闹,听说些些。
百草之首,万木之花,贵之取蕊,重之摘芽,呼之茗草,号之作茶。
贡五侯宅,奉帝王家,时新献入,一世荣华。
自然尊贵,何用论夸?酒乃出来曰:可笑词说!自古至今,茶贱酒贵。
单醪投河,三军告醉。
君王饮之,赐卿无畏,群臣饮之,呼叫万岁。
和死定生,神明歆气。
酒食向人,终无恶意,有酒有令,礼智仁义。
自合称尊,何劳比类!茶谓酒曰:阿你不闻道:浮梁歙州,万国来求,蜀山蒙顶,骑山蓦岭。
舒城太湖,买婢买奴。
越郡余杭,金帛为囊。
素紫天子,人间亦少,商客来求,舡车塞绍。
据此踪由,阿谁合小?酒谓茶曰:阿你不闻道:剂酒干和,博锦博罗。
蒲桃九酝,于身有润。
玉液琼浆,仙人杯觞。
菊花竹叶,君王交接。
中山赵母,甘甜美苦。
一醉三年,流传千古。
礼让乡闾,调和军府。
阿你头恼,不须干努。
茶谓酒曰:我之茗草,万木之心,或白如玉,或黄似金。
名僧大德,幽隐禅林。
饮之语话,能去昏沉。
供养弥勒,奉献观音。
千劫万劫,诸佛相钦。
酒能破家败宅,广作邪淫,打却三盏之后,令人只是罪深。
酒谓茶曰:三文一壶,何年得富?酒通贵人,公卿所慕。
曾遣赵主弹琴,秦王击缶。
不可把茶请歌,不可为茶教舞。
茶吃只是腰疼,多吃令人患肚,一日打却十杯,腹胀又同衙鼓。
若也服之三年,养虾蟆得水病苦。
茶谓酒曰:我三十成名,束带巾栉,蓦海骑江,来朝今室。
将到市廛,安排未毕,人来买之,钱则盈溢。
言下便得富饶,不在后日明朝。
阿你酒能昏乱,吃了多饶啾唧,街中罗织平人,脊上少须十七。
茶酒新论
茶、酒两个文化符号的解读甘肃敦煌遗书中有一篇《茶酒论》,乃千古妙文!作者王敷,唐代乡贡进士。
其文用寓言手法写茶与酒坐而争锋,谁为尊?谁有功勋?茶先出言,极夸自己尊贵:我乃百草之首,万木之花,贵之取蕊,重之摘芽,呼之茗草,号之作茶。
贡五侯宅,奉帝王家,时新献入,一世荣华。
酒旋即回击,振振有辞:可笑说辞!自古至今,茶贱酒贵。
单醪投河,三军告醉。
君王饮之,叫呼万岁。
群臣饮之,赐卿无畏。
和死定生,神明气清。
茶与酒唇枪舌箭,难分伯仲。
最后是水夫子自道,打个圆场,结论是茶与酒各有用场,相辅相成。
世事虽然变幻莫穷,然则跳不出一个太极图,不过是阴阳统一的原理。
茶的意象是冷静、清醒、淡泊、隐幽,其精神内涵是奉献、善良、礼让、中庸、谦和;酒的意象是热烈、迷狂、豪放、辛辣,其精神内涵是侠义、勇武、进攻、占有、麻醉。
茶是嫩叶焙制而成,其味淡;酒是诸谷精酿而成,其味厚。
茶之清在和,酒之清在烈;茶之美在柔,酒之美在峻。
茶可清心,有利修真养性;酒则乱性,过则伤风败俗。
饮茶细啜慢品,讲究收敛、平和、淡定;饮酒猛喝鲸吞,讲究张扬、狂放、激情。
若要拟人化,那茶是养眼的二八佳人,酒是壮实的生猛汉子。
明代文学家、著名茶人陈继儒总结说:热肠如沸,茶不胜酒;幽韵如云,酒不胜茶。
酒类侠,茶类隐;酒固道广,茶亦德素。
二者皆有利有弊,体现不同的品格性情,体现不同的价值追求,一曰茶壶精神,一曰酒神精神。
对一个人、一个单位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茶壶精神和酒神精神都是必须具备的品格,如同太极图的阴阳两条鱼,缺一不可。
唐代大臣、书法家颜真卿爱茶也爱酒,与茶神陆羽结为忘年之交,刺湖州期间主持贡茶事宜并经常举办雅士茶会。
他有茶人平易近人、淡泊名利的风范,也能如酒徒一般豪情万丈、壮怀激烈。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发动叛乱,他振臂一呼,如擎天一柱,十七郡相应,被推为盟主,合兵二十万,使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
唐诗人皮日休写有《茶中杂咏》十首,不偏不倚,又写了《酒中十咏》。
品茶论酒
品茶论酒吕春(杭州市下城区310004)茶和酒的差别很大,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中国的众多饮品中,只有它们能用来待客交友。
你可以请朋友喝酒,也可以请朋友品茶。
如果请朋友喝矿泉水或果汁,那便是对朋友的不敬。
酒的特性是外放的,激情四射的,是人类情感的催化剂。
不论何种情感,在酒的作用下,都会提升和扩大。
中国的诗人是最多愁善感的,常常把酒与愁糅在一起,从而使愁也有了诗的意境和韵味。
李白吟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0,每当我们他乡夜饮或借酒浇愁,诗人的感受也会在我们的心头泛起。
酒甚至会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索。
曹操5短歌行6第一句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0就抒发了对生命短暂和人生多舛的感慨。
茶的特性是内敛的、温和的,富有日常情感。
在缕缕茶香中,品茶人是那样雅致、那样文质彬彬、那样从容不迫。
于是百代兴衰、人情冷暖、家事国事尽入了茶人闲话。
茶本待客之用,而我们古人送客也用茶,名字极雅,曰:端茶送客。
主人端起茶杯并不饮用,就表示送客之意,客人应立即起身告辞。
茶跟酒一样,能让素昧平生的人坐在一起,但是茶喝得再多也不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品茶时的冷静与理性使茶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总能或明或暗地显现出来,这就容易使茶人在喝茶时喝出了茶以外的味道。
比如在介绍新茶友时,头衔成为不可忽视的词语,言语间也往往流露出对于身居高位者、事业有成者和资产万贯者的某种敬意。
平心而论,任何人的高位都不可能给茶友带来好处,大老板的亿万资产更不可能和其他人分享,即便/仗义疏财0,肯定也轮不到茶友头上!但在交谈中,茶人仍以他们为中心,以他们的话题为话题,并随声附和他们的观点,不时为他们其实并不幽默的话,奉上不一定发自内心的微笑。
原本悠闲的活动,弄得左顾右盼,谨小慎微。
茶品得累、话说得累、连笑都累!茶喝到这份儿上,早已是茶人之意不在茶了!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0,是因为有比酒更美好的事物在召唤他。
然而是什么让今天的某些茶人在品茶时心不在茶呢?与温文尔雅的茶相比,酒是名副其实的/大明星0。
从敦煌文书《茶酒论》小窥唐代饮茶之风的形成
2019年第11期作者简介:郭文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史与艺术考古。
收稿日期:2019年11月3日。
敦煌发现的唐代遗书《茶酒论》以拟人的方式展现了茶、酒之间的争奇,显示了唐代以来茶对酒主导地位的威胁。
酒发源于中原,长久以来在各种礼仪活动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而茶则起源于巴蜀等地,茶、酒之争其实是中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不仅是酒文化、茶文化,也涉及儒道释,而水的调和则显示出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统一。
唐代的统治者实行较为开明的管理和商贸政策,唐代的文化也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对外来文化具有强烈的包容性,饮茶之风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产生的。
中国西南地区是茶文化的始发地。
1980年,贵州晴隆县发现了远古时代的的茶籽化石。
在汉代甚至更早巴蜀等地的茶叶就作为贡品谨献给帝王,到了唐代随着政策的开放、文人的好尚、禅宗的发展以及低廉的价格,茶从王侯之家逐渐走进市井民居,从汉晋以巴蜀为中心普及到全国乃至域外,并与周边少数民族茶马互市。
1敦煌遗书《茶酒论》《茶酒论》1900年发现于敦煌莫高窟,共六个抄本,分别是斯406、斯5774、伯2718、伯2875、伯2972、伯3910,现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和法国国家图书馆。
1925年刘复把从巴黎图书馆抄写的敦煌文书105种编成《敦煌掇琐》三揖并出版,其中就收录了敦煌写卷P.2718,此写卷抄有《茶酒论一卷并序》和《王梵志诗一卷》两个文本。
1938年,郑振铎在《中国俗文学史》一书中提出《茶酒论》是从战国时期的《大言》、《小言赋》中发展出来的游戏类文章。
傅芸子在《敦煌俗文学之发现及其展开》一文中把《茶酒论》归为平浅易解的“滑稽文章”。
1957年,王重民等人以P.2718为底本,校以其余各卷,把《茶酒论》作为变文收录在《敦煌变文集》卷三中,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也是本文所依据的版本。
《茶酒论》的体裁为赋体,全文以拟人的方式围绕茶、酒关于孰尊孰卑的争辩展开,最后以水的调解而结束,行文1200余字,一问一答,工整有韵律。
药酒的古书籍
以下是一些关于药酒的古书籍:1.《论酒》--唐代白居易,本书从社会、生理、心理、医学等多个角度论述了饮酒的危害以及不饮酒的好处,从多层面具体阐述了饮酒对身体的损害和过量饮酒带来的家庭和社会问题。
2.《酒经》--宋代朱翼中,本书详细介绍了制曲、酿酒的方法和技巧,并列举了100多种酿酒的配方和秘方。
3.《酒谱》--宋代窦苹,本书对古代各种酒类进行考究,详细记载了酒的起源、酒的种类、酿酒的方法、各地名酒、饮酒器皿、饮酒的礼仪和风俗等。
4.《北山酒经》--宋代朱肱,本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为《总论酒》,中卷为《论造酿》,下卷为《论藏酒》,是一部比较完整的私人酿酒技术专著。
5.《茶酒论》--唐代王敷,本书以茶、酒为引子,讲述了贫寒人士如何改变命运的故事。
.《酒谱》--宋代窦苹,本书对古代各种酒类进行考究,详细记载了酒的起源、酒的种类、酿酒的方法、各地名酒、饮酒器皿、饮酒的礼仪和风俗等。
2.《北山酒经》--宋代朱肱,本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为《总论酒》,中卷为《论造酿》,下卷为《论藏酒》,是一部比较完整的私人酿酒技术专著。
3.《本草纲目拾遗》--明代刘树模,本书记载了许多中草药的功效和作用,其中也包括了药酒的制备方法和功效。
4.《四民月令》--东汉崔寔,本书主要记录了古代农业生产和家务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其中也包括了酿酒和饮酒的季节性安排和注意事项。
5.《诗经》--先秦时期,本书中记载了许多与酒相关的诗歌和故事,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酒的喜爱和使用方法。
1.《酒经》--宋代朱翼中,本书详细介绍了制曲、酿酒的方法和技巧,并列举了100多种酿酒的配方和秘方。
2.《酒谱》--宋代窦苹,本书对古代各种酒类进行考究,详细记载了酒的起源、酒的种类、酿酒的方法、各地名酒、饮酒器皿、饮酒的礼仪和风俗等。
3.《北山酒经》--宋代朱肱,本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为《总论酒》,中卷为《论造酿》,下卷为《论藏酒》,是一部比较完整的私人酿酒技术专著。
敦煌变文《茶酒论》双音词初探
1 . 复合式合成 词 1 ) 联合 型 : 衣 服、 流传 、 教示 、 阐化 、 功勋、 听说 、 荣华、 富 贵、 神明 、 商客、 塞绍 、 交接 、 今古 、 昏沉 、 供养 、 奉献、 邪淫、 公 卿、 市廛 、 安排 、 昏乱 、 啁唧 、 钱财 、 盈溢、 富饶 、 糟粕、 周旋、 国 家、 音乐 、 迪逭、 相貌 、 形容、 肠 胃、 喉咙、 吉 凶、 飘荡、 天地、 依 从、 始终 、 论夸、 词说 、 比类 、 乡间、 调和 、 头恼 、 幽隐 、 言词 联合型合成词多 同义 、 近义 、 反义或者相关 意义连用 , 基 本固定为今天的复音词 , 我们分为 名词 、 动词 、 形 容词依次 辨
忽、 相貌 、 形容 、 乾噢 、 肠 胃、 喉咙 、 吉凶 、 飘 荡、 天地 、 依从 、 酒
第一 , 同素异序 词在变文里保持着 独特的优势 。据 陈 明 娥《 敦煌变文 同素异 序词 的特 点及 成因》 , 同素 异序词在 先秦 时代意义和用 法 大致 相 同 , 但在 变 文里 呈 现的 情况 稍 为复 杂, 关 于其 成因 , 文章提到 “ 社会 和语 言 发展 的需 要 、 适 应文 体的需求 、 词汇 自身的发展规律 ” 这 样几个 因素 。《 茶酒论 》 里 的同素异序词有“ 商客 、 今古 、 词说” , 它们 的发展与词 汇 自 身 的发展规律是 十分 密切 的。现代汉 语词 汇 的语 素顺 序 一
至复音词概况有一点认识 。
一
、
{ : 茶酒论> 双音词的构词形式
据伏俊琏《 俗情 雅 韵— —敦煌 赋选 析 》 , 《 茶 酒论 > 应 当
( 1 ) 名词 : 衣 服、 功勋、 荣华、 富贵、 神明、 商 客、 今古、 公
《茶酒论》“打”新释
() 3 当官 自 慵懒 , 不勤判文案。 寻常打 酒醉, 日 每
出逐伴。( 全唐诗补 编・ 《 续补遗 ・ -) 卷 -)
() 4 道愁 不爱食 , 闻愁偏怕 酒。剩打三五盏, 愁应
来尸走。( 全唐诗补 编- 《 续拾 ・ 卷五》州 )
舍人 马 良甫 , 我是 豪家张 员外 , 气吃瓶 泥头酒 , 一 则 嚼 肉蚱不吃菜。 自家张小员外便是 。 这个是我表弟马
上下。今见扶风马, 得驴亦不假 。” 敞应声日:尝闻陇 “
西牛, 千石不用鞫。今见陇西牛, 卧地打草头。” 弘惊
起, 遂与 官。( 朝野佥载・ 《 卷四》② ) () 2 唐左卫将军权龙襄性褊 急, 自矜能诗 。通 常 天年 中, 为沧 州刺史 , 初到乃为诗呈 州官 曰:遥看 沧 “ 州城 , 杨柳郁青青。中央一群 汉, 聚坐打杯觥 。 诸公 ”
关键词 : 变文 ;茶酒论》 “ ;哇”词义 敦煌 《 ;打”“ ;
中图分 类号 : 3 H1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8 9 2 (0 )3 0 2 0 10 — 0 0 2 1 0 — 5 — 3 1
文集・ 卷二十》 ) 敦煌变文《 茶酒论》 并序 ) ( 有这样 的“ : 打”
自以下 ‘ ’ 。 [ 楚先生《 三 字始 ” 1 硕 敦煌变文选注》 以下 简称《 ( 选
注》也解释为 “ 。 我们调查分 析发现 以“ 释“ ”似欠 ) 吃” 田 吃” 打 , 准确 , 有必要 重新解释 。下面是我们搜集到的语料① : () 1 隋牛 弘为吏部 侍郎 , 有选人马 敞者 , 形貌 最
关语 料 的 语 义组 合 、 义 语 境 分析 , 以 看 出“ ” 指 大吃 大 喝 , 语 可 打 应 附属 意 义 有 粗 俗 随便 的 非 正 式 风 格 、 讽 亲 讥 昵的 情 态和 口头语 体 等特 点 。“ ” 现 代 方 言 词 “ ” 打 和 呸 的使 用情 况 比较 也 证 实 了这 一 点 。
关于茶酒论的看法与见解
关于茶酒论的看法与见解关于茶酒论的看法与见解什么是茶道?各家说法纷呈,茶联的集大成者《百茶联》原创作者在天的说法较为简洁“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
”茶道源于中国,盛于日本,皇家有皇家的茶道,凡人有凡人的茶道;俗有俗的茶道,禅有禅的茶道,道家有道家的茶道,不一而足。
一句话,品赏茶的美感之道,各行其道,取决于各自的审美观。
茶道是构筑在特定的客观事物上的茶人的观念,它既是茶人的认识论,也是茶人的方法论与世界观。
从广义来讲,“茶道”是人类发现并利用茶叶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各种茶叶制作工艺以及利用与其茶品相应的食茶、饮茶方法进行养生并冶炼情性的观念方法的集合;从狭义而言,‘茶道’就是饮茶人在特定的时空环境借喝茶之事修身养性以完善人格的方法论以及由此中折射出来的价值观。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
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
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
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
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
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最高端的茶道服务由茗泉邮驿的运泉来为茶道提供原生态泉水的服务,这种服务近乎于奢侈,这也是茶道的最高境界。
我国历代茶诗茶词茶赋精选赏析
我国历代茶诗茶词茶赋精选赏析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化史上瑰宝,而我国又是茶的发源地,而且历史也非常的悠久,因此有人说我国既是“茶的祖国”,又是“诗的国家”。
在当时的文人雅士之中饮茶时一种风尚,因此关于茶的诗词自然是少不了的。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有关茶的诗词吧。
1.茶诗·郑遨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常见绿花生。
最是堪珍重,能令睡思清。
说明:作者赞誉茶叶“香且灵”是“草中英”,是最可珍贵的。
所以他碾茶时,总担心茶叶粉末会散失掉。
当然,茶叶的提神之功作者也是熟知的。
2.五言月夜啜茶联句·颜真卿等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情言(士修)。
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蔫)。
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萼)。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万)。
流华净肌骨,疏沦涤心原(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
(昼)。
素瓷传静夜,芳气满闭轩(士修)。
说明:这首啜茶联句的几位作者各自别出心裁地搜索诗句,于是出现了许多啜茶有的代用词,诸如“泛花”、“代饮”、“醒酒”、“流华”、“疏沦”、“不似春醪”、“素瓷”、“芳气”等。
因为是月夜啜茶,所以也有人用了“月桂”这个词。
“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两句赞美诗表明颜真卿为众望所归,加强了宾主间的融洽气氛。
用联句来咏茶,也很少见。
3.《走笔谢梦谏议寄新茶》·唐·卢仝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请,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敦煌写本《茶酒论》文体考论
酒论》 归入俗赋一类 。l不过这一分类 ,仍然遭 到了 _ 0 ] 谭 家健 先生的异议 。谭先生 提出 :“ 据我所见 ,似乎 可 以算作 白话散文。 1 ”[] 1
以上从刘复到谭家健先 生 ,纵观 《 茶酒论》文体
研究近百年的历史 ,围绕 酒论》 的文体分类先后
形 成 了 8 不 同 的 说 法 ,虽 然 有 些 说 法 较 为 近 似 , 种
最 佳答 。为 大胜者 ,唯 圣人 能之 。
夔 、炫、蛇 、风互相争胜 ,论辩短长 ,而都只看
到 自己 的长 处 ,对 方 的短 处 。这 一 番对 话 ,无 论 从 内
但 总体 分歧仍然 是较 大的 。可见 《 茶酒 论》 文体 的
复杂性 。
《 茶酒论》 作 了粗 略研 究 ,他认为 《 茶酒论》 是从战
国时期宋玉 的大言赋 、小言赋发展来的 “ 争奇 ”一类 的游戏文章 。[ 大、小言赋的结构 主要采用问答对话 2 的方式 , 酒论》 的结构模式与之大 体相 同。由于
3 21・ 期 8 l01第7
文 献 学
图书馆 理论 与实践
LBRA RY I THEO RY ND A PRACTI CE
先生等在 ( ( 敦煌文学概论》 (93年) 中将 《 19 茶酒论》
归入 “ 论”体 ,但到了他们 编写 《 西陲文学遗珍——
风 日 :“ , 予 蓬 蓬 然起 于北 海 而 入 于 南 海 也 , 然
其复杂 的程度 ,还表现 为对 《 酒论》 文 体 的认 茶
识 ,有时甚至在 同一位研究者那里也会 出现前后不一 致 的看法 。如对敦煌文学研究作 出重大贡献的颜廷亮
[ 基金 项 目】本 文 系 国家社 会 科 学基 金 项 目 “ 敦煌 文 的 整 理与 研 究 ” ( 目编号 :0 X W 0 ) 的阶 段性 成 果 之 一 项 8Z O8
茶酒文化论文
茶酒文化论文引言茶和酒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饮品,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茶酒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品位,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茶酒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发展。
茶酒文化的历史渊源茶和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中国古代。
茶的产地起源于中国,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被誉为“中国国饮”。
茶以其清香和独特的口感,成为了中国社交、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酒则在中国历史中有着更加悠久的历史,早在商代就有了饮酒的记载,酒文化逐渐形成并得到了高度的重视。
茶酒文化的内涵茶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的制作、品评和饮用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茶具有独特的气息和风味,与山水诗、书画艺术以及禅宗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清香”。
茶艺表演是传统文化艺术的一部分,代表着和谐与美。
酒文化酒文化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有着许多关于酒的习俗和礼仪,酒与和谐、敬重和亲近息息相关。
酒的种类繁多,每一种酒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文化背景。
酒在中国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社交媒介的角色,不仅可以滋养人物关系,还能体现人的情怀和境界。
茶酒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文化传承茶酒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不可忽视。
茶酒作为社交活动的媒介,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对话。
在中国社会中,饮茶和饮酒都被视为一种仪式和礼仪,对个体的修养和社会和谐有着积极的影响。
经济发展茶和酒作为传统的农产品,在中国的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茶叶的种植和制作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
酒业在中国的经济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的白酒、黄酒和啤酒等都是世界有影响力的品牌。
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茶酒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茶和酒的宣传和推广,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6.茶酒论
道士 王圆箓
敦煌文献的流失
1906年,英国斯坦因:9000多个卷子和500多幅绘画,伦敦不列颠博物院 (以后写卷部分收藏在大英图书馆,佛画存在大英博物馆) 1908年,法国汉学家伯希和:6000多件卷子(精华)。此后伯希和到北 京为法国国立图书馆购买汉籍,随身携带了一此1908年他从敦煌掠走的 敦煌文献珍本。直到此时,北京学界才得知莫高窟发现敦煌文献的消息。 当时在京的许多著名学者如罗振玉、蒋斧、王仁俊、曹元忠等,都前住 伯希和寓所参观或研读、抄录。 1909年8月,治学部电令陕甘总督将劫余之物押送北京,并拨银6000两。 1910年底,解往北京途中又有一些卷子被何彦昇、李盛择、刘廷深等封 建官僚劫掠散失。另外,王道士隐藏了一部分卷子没有上缴,后来又有 许多卷子从他的手中散失海外。
敦煌变文《茶酒论》
敦煌文献
敦煌壁画、彩塑、文献 敦煌文献的发现:1900年农历5月26日,道士王圆箓在敦煌莫高窟第16窟 甬道北壁发现了一个复洞(现编号为第17窟),洞内重重叠叠堆满了从十 六国到北宋时期的经卷和文书。 敦煌文献的价值:这批古代文献总数在五万件以上,多数为手写本,也 有极少量雕版印刷品和拓本;其形态有卷子、本(包括褶叶装、旋风装、 蝴蝶装)、册叶本和单片纸叶等;其文字多为汉文,但古藏文、回鹘文、 于阗文、粟特文、梵文和突厥文等其它文字的文献亦为数不少;其内容 极为丰富,涉及宗教、历史、地理、语言、文学、美术、音乐、天文、 历法、数学、医学等诸多学科,但以佛教典籍和寺院文书为主。敦煌文 献主要是指这批古代文献。不论从数量还是从文化内涵来看,敦煌文献 的出土都可以说是本世纪我国最重要的文化发现。
第四次论辩:茶强调自己的经济效益以及酒之害。酒则强调自己的社会 功效乃至上升到酒与国家之关系。
茶为酒曰:“阿你不见道,男儿十四五,莫与酒家亲。君不见狌狌鸟, 为酒丧其身。阿你即道:茶吃发病,酒吃能养贤。即见道有酒黄酒病, 不见道有茶疯茶癫。阿阇世王为酒(煞)父害母,刘伶为酒一死三年。 吃了张眉竖眼,怒斗宣拳。状上只言粗豪酒醉,不曾有茶醉相言。不免 求首杖子,本典索钱。大枷盖项,背上抛椽。便即烧香断酒,念佛求天, 终生不吃,望免迍邅(zhun1zhan1)。 ”
晚唐至宋初佛教的茶酒文化研究——以敦煌写本《茶酒论》为例
晚唐 至宋初佛教 的茶酒 文化研 究
以敦 煌 写本 《 酒 论 》 茶 为例
黄玉凤
( 川大 : 中唐 以 后 人 们 的 饮 食 发 生 了重 要 变 化 。 先在 宴 会 及 原 日常 生 活 中唱 主 角 的饮 料 — — 酒 的 地 位 受 到 茶 的挑 战 敦 煌 写 本 《 酒 论 》 映 了茶 酒 争 胜 的 社 会 现 实。 佛 教 僧 团 作 为 社 会 成 茶 反
师 , 兴 禅 教 , 禅 , 于 不 寐 , 不 夕食 , 许 其 饮 茶 , 自怀 大 学 务 又 皆 人 抉 , 处 煮饮 , 此 转 向 仿 效 , 成 风 俗 。 ” 饮 也 逐 渐 成 为 百 姓 到 从 遂 茶
之缘。 茶酒论》 如《 中茶为酒言 :名僧大德 , “ 幽饮禅林 。 饮之语活 , 能去 昏沉。供 养弥勒 , 奉献观音 。千劫万劫 , 诸佛相钦 。” 僧人 爱
茶 饮 茶 有 以 下 几 种 表现 :
日常 生 活 中 不 可 缺 少 的 饮 料 , 唐 人 李 珏 上 表 皇 帝 :茶 为食 物 , 如 “
无异 米 盐 。 之 所 资 , 近 同俗 。 既祛 渴 乏 , 舍 斯 须 , 闾之 间 人 远 难 田
表 现 之 一 是 茶 成 为 诗 僧 吟 咏 的 对 象 ,唐 宋 的 诗 人 文 士 也 留 下 了许 多 咏 茶 赞 茶 的诗 文 。其 中 僧 人 的 诗 文 最 能 反 映 佛 教 的 茶
为 佛 教 和 茶 文 化 的 在 精 神 境 界 上 的 高 度 结 合— — “ 禅 一 味 ” 茶
说。 2 《 酒 论 》 佛 教 的饮 茶 文 化 )茶 与
关 键 词 : 教 ; 文 化 ; 文 化 佛 茶 酒
茶酒论原文及翻译
茶酒论原文及翻译《茶经》全文:卷上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1)。
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2),蒂如丁香,根如胡桃(原注:瓜芦木,出广州,似茶,至苦涩。
栟榈,蒲葵之属,其子似茶。
胡桃与茶,根皆下孕(3),兆至瓦砾,苗木上抽。
)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原注:从草,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4)。
从木,当作“[木茶],其字出《本草》。
草木并,作“荼”,其字出《尔雅》。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5),三曰蔎(6),四曰茗,五曰荈(7)。
(原注:周公云;槚,苦荼。
”杨执戟(8)云:“蜀西南人谓荼曰蔎。
郭弘农(9)云:“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曰荈耳。
”)。
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原注:栎字当从石为砾),下者生黄土。
凡艺而不实(10),植而罕茂。
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野者上,园者次。
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11)。
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疾(12)。
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
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13)抗衡也。
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14),饮之成疾。
茶为累也,亦犹人参。
上者生上党(15),中者生百济、新罗(16),下者生高丽(17)。
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18)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19)使六疾不瘳(20)。
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译文:茶经唐·陆羽一、茶的起源茶,是我国南方的优良树木。
它高一尺、二尺。
有的甚至高达几十尺。
在巴山、峡川一带。
有树杆粗到两人合抱的。
要将树枝砍下来,才能采摘到芽叶。
茶树的树形像瓜芦。
叶子的形状像栀子花。
花像白玫瑰,种子像棕榈。
柄像丁香,根像核桃。
"茶"字的结构,有的从"草"部(写作"茶"),有的从"木"部(写作"[木荼]"),有的"草""木"兼从(写作"荼")。
《茶酒论》道:茶是“百草之首,万木之花”
《茶酒论》道:茶是“百草之首,万木之花”成就“素紫天子”,茶能征服天下,茶善和通天下如果说人类之中有皇帝的话,那么在大自然的万草千木中,能称为草木之帝的只有茶。
茶是古老的物种。
《茶酒论》道:茶是“百草之首,万木之花”;茶进“贡王侯宅,奉帝皇家,时新献八,一世荣华,自然尊贵,何用论夸。
”所以,先人称茶为“素紫天子”。
中国,被誉为茶的国度。
茶从它产生那天起,就融合三教之道,伴国人共生共荣,同存盛衰。
儒家养心,以和为贵,茶以政德;佛家养性,以和为尚,茶和天下;道家养身,以和为道,品茗长生。
正是茶,给了儒家正气、佛家和气与道家清气,也给了茶家自身的雅气。
正、清、和、雅,构成了中国的茶文化。
茶的和融力量,茶的贯通德能,自然而然造就位尊的“茶天子”。
民不可一日无茶。
百姓开门七件事,不可缺茶。
唐刘贞亮论述饮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人间有味是清欢,民以食为天,茶食是天中天。
孟子说:“以德行仁者为王”。
茶贵养民之德,人在草木间,曾是一幕最原始最普遍的生活场景。
茶征服人们身心,茶可健身,解困提神,是最好的饮料;茶可抗衰老,为养生的仙药,延龄的妙术。
茶能致静,静则抛一切烦恼琐事。
茶温暖人的身,抚慰人的心,你邂逅了茶,就令你无法割舍。
茶是俗事,不脱饮食男女,但又是雅事通着大道,悟透人间沧桑之道。
人生哪能离开茶?姻缘喜结,生养休闲,礼尚往来,生意洽谈,节庆事典,民间习俗,茶是和使。
古人需要茶,现代人更需要茶。
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物质的丰厚享受,也出现人的安康新问题。
茶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神盾”,具有助人体抗“三高”、抗氧化、抗癌等功效。
茶,洗尽古今人不倦,更显草木的光辉。
士不可一日无茶。
文化人日常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
茶兴于唐,盛在宋。
唐诗人元稹云:“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
”卢全七碗茶歌:“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茶酒论》“打”新释
《茶酒论》“打”新释张泽宁【摘要】In the statement of "da que san zhan yi hou"(“打却三盏已后”)of Dunhuang Bianwen, the verb of da(打) usually refersto eating. Howev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is verb with the same meaning in modem Chinese examples and situations, the author finds that this verb should refer to the indulgent eating or drinking, which is often used in spoken language with a vulgar and informal style and a derogatory and bantering emotion. In addition, the comparisons between this verb and the verb of die (咥) in modem dialect also support the author's opinion.%敦煌变文《茶酒论》(并序)中“打”却三盏已后的“打”:一般被解释为饮食或吃,但通过对近代汉语相关语料的语义组合、语义语境分析,可以看出“打”应指大吃大喝,附属意义有粗俗随便的非正式风格、讥讽亲昵的情态和口头语体等特点。
“打”和现代方言词“咥”的使用情况比较也证实了这一点。
【期刊名称】《甘肃高师学报》【年(卷),期】2011(016)004【总页数】3页(P52-54)【关键词】敦煌变文;《茶酒论》;“打”;“哇”;词义【作者】张泽宁【作者单位】甘肃广播电视大学,甘肃兰州7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4敦煌变文《茶酒论》(并序)有这样的“打”:酒能破家散宅,广作邪淫。
写本学研究视角下《茶酒论》在敦煌的传播与接受
写本学研究视角下《茶酒论》在敦煌的传播与接受
罗娱婷
【期刊名称】《新乡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4(41)4
【摘要】仅存于敦煌写本的唐代俗赋《茶酒论》,一直都被视为戏剧表演的底本,是因底层文士个人喜好随意抄写而得以流传。
但重新考察《茶酒论》相关写本,发现《茶酒论》的传抄至少存在两个系统,其中的学郎传播系统是作为敦煌教育活动的
辅助性读物而传播,且逐渐被民众所接受,具体表现为将文本中警示忌酒的句子改编
成格言诗,以五七言两种形式传播。
《茶酒论》在敦煌传播并被教育活动所接受的
原因有二:一是文本本身的佛教思辨色彩与敦煌佛教文化相契合;二是吐蕃占领敦煌后,寺学兴盛让教育文献更加多元。
【总页数】6页(P39-44)
【作者】罗娱婷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写本学视阈下的敦煌文学生产与传播——以佛教歌辞《十二时普劝四众依教修行》为例
2.传播学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研究——评《传播理论与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研究》3.开拓写本研究引领学术潮流\r——\"写本学国际学
术研讨会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2018年理事会\"会议综述4.唐代茶文化的阶段性——敦煌写本《茶酒论》研究之二5.多维视角下的敦煌字书整理与研究——评《敦煌写本<俗务要名林>语言文字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喜读《茶酒论》
喜读《茶酒论》
傅金泉
【期刊名称】《酿酒科技》
【年(卷),期】2001(000)006
【摘要】@@ 1900年6月22日,在甘肃省敦煌市莫高乡的佛教胜地莫高窟中,发现了一个近3m见方的秘室内古人隐藏的近6万卷写本文献以及彩色绢画、金铜法器等宝物.在这些文献中就有与茶酒有关的史料,这就是唐代人、乡贡进士王敷撰写的《茶酒论》.《茶酒论》中的茶酒各执一词,从多角度的夸耀己功,而贬低对方.但久而不传,自敦煌变文及其他唐人手写古籍被发现后,重新为人们所认识.
【总页数】2页(P88-88,87)
【作者】傅金泉
【作者单位】浙江衢州市蛟池街十五弄二号酒厂宿舍406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971
【相关文献】
1.诗书有香--读王亚《一些闲时:诗词里的茶酒音画》 [J], 丛林
2.“喜”从读中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喜”的微教学设计 [J], 曹海燕;
3.喜读·乐读·善读--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外阅读兴趣培养浅谈 [J], 陈元元
4.喜读·乐读·善读——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培养浅谈 [J], 凡朝荣
5.茶文化·酒文化·中国文化──读敦煌文献《茶酒论》 [J], 王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有一篇《茶酒论》。
这篇作品的体裁有如俗赋,主要是记叙“茶”、“酒”各自夸耀、论辩不休而最后由“水”出来调停的内容。
全文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并且都用韵,也时有对仗,具有赋的特色。
《茶酒论》共有六个写本,分为原卷、甲卷、乙卷、丙卷、丁卷、戊卷。
原卷前题“乡贡进士王敷撰”,末题“开宝三年壬申岁正月十四日知术院弟子阎海真自手书记”。
“乡贡进士”是唐代科举名。
“开宝三年”即970年;而“壬申”则为宋开宝五年干支,其中必有一误。
由上可知,其文为唐人或五代人撰,其书为宋人抄。
《茶酒论》全文如下:
“窃见神农曾尝百草,五谷从此得分。
轩辕制其衣服,流传教示后人^仓颉制其文字,孔丘阐化儒因。
不可从头细说,撮其枢要之陈。
暂问茶之与酒,两个谁有功勋?阿谁即合卑小,阿谁即合称尊?今日各须立理,强者光饰一门。
“茶乃出来言曰:‘诸人莫闹,听说些些。
百草之首,万木之花。
贵之取蕊,重之摘芽。
呼之茗草,号之作茶。
贡五侯宅,奉帝王家。
时新献入,一世荣华。
自然尊贵,何用论夸! ’
“酒乃出来:‘可笑词说!自古至今,茶贱酒贵。
箪醪投河,三军告醉。
君王饮之,叫呼万岁,群臣饮之,赐卿无畏。
和死定生,神明歆气。
酒食向人,终无恶意。
有酒有令,仁义礼智。
自
合称尊,何劳比类!’
“茶为酒曰:•阿你不闻道:浮梁歙州,万国来求。
蜀山蒙顶,登山蓦岭。
舒城太湖,买婢买奴。
越郡余杭,金帛为襄。
素紫天子,人间亦少。
商客来求,舡车塞绍。
据此踪由,阿谁合
少?’
“酒为茶曰:‘阿你不闻道,齐酒乾和,博锦博罗。
蒲桃九酝,于身有润。
玉酒
琼浆,仙人杯觞。
菊花竹叶,君王交接。
中山赵母,甘钳(甜)美苦。
一醉三年,流传今古。
礼让乡闾,调和军府。
阿你头脑,不须干努。
’
“茶为酒曰:‘我之茗草,万木之心。
或白如玉,或似黄金。
名僧大德,幽隐禅林。
饮之语话,能去昏沉。
供养弥勒,奉献观音。
千劫万劫,诸佛相钦。
酒能破家散宅,广作邪淫。
打却三盏以后,令人只是罪深。
’
“酒为茶曰:‘三文一缸,何年得富?酒通贵人,公卿所慕。
曾遣赵主弹琴,秦王击缶。
不可把茶请歌,不可为茶教舞。
茶吃只是腰疼,多吃令人患肚。
一日打却十杯,肠胀又同衙鼓。
若也服之三年,养虾蟆得水病报。
’
“茶为酒曰:‘我三十成名,束带巾栉。
蓦海骑江,来朝金室。
将到市塞,安排未毕。
人来买之,钱财盈溢。
言下便得富饶,不在明朝后日。
阿你酒能昏乱,吃了多饶啾唧。
街中罗织平人,脊上少须十七。
’
“酒为茶曰:‘岂不见古人才子,吟诗尽道:渴来一盏,能养性命。
又道:酒是消愁药。
又道••酒能养贤。
古人糟粕,今乃流传。
茶贱三文五碗,酒贱盅半七文。
致酒谢坐,礼让周旋。
国
家音乐,本为酒泉。
终朝吃你茶水,敢动些些管弦! ’
“茶为酒曰:‘阿你不见道:男儿十四五,莫与酒家亲。
君不见牲牲鸟,为酒丧其身。
阿你即道:茶吃发病,酒吃养贤。
即见道有酒黄酒病,不见道有茶疯茶癲。
阿阇世王为酒曇煞父害母,刘零为酒一死二年。
吃了张眉竖眼,怒斗宣拳。
状上只言粗豪酒醉,不曾有茶醉相言。
不免囚首杖子,本典索钱。
大枷榼项,背上抛橡。
便即烧香断酒,念佛求天,终生不吃,望免速逭。
’
“两个政争人我,不知水在旁边。
“水为茶酒曰:‘阿你两个,何用忿忿?阿谁许你,各拟论功!言词相毁,道西说东。
人生四大,地水火风。
茶不得水,作何相貌?酒不得水,作甚形容?米曲干吃,损人肠
胃。
茶片干吃,只砺破喉咙。
万物须水,五谷之宗。
上应乾象,下顺吉凶。
江河淮济,有我即通。
亦能漂荡天地,亦能涸煞鱼龙。
尧时九年灾迹,只缘我在其中。
感得天下钦奉,万姓依从。
犹自不说能圣,两个何用争功?从今以后,切须和同。
酒店发富,茶坊不穷。
长为兄弟,须得始终。
若人读之一本,永世不害酒癱茶疯。
《茶酒论》一卷的结构比较简单,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序”,接下来便是“茶”、“酒”的辩论,最后是“水”的评判。
其内容最精彩的当然是中间部分,“茶”与“酒”通过激烈的论辩,均展示了自己最为荣耀的历史和功绩,与此同时,也毫不留情地给对方的弱点以最尖刻的揭露。
通过争辩,茶与酒的特性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茶”、“酒”的论辩大致是按五个方面来进行的,即历史地位、影响大小、功能效用、经济价值及社会作用。
在第一个回合中,“茶”首先以“贡五侯宅,奉帝王家”的
优势,为自己奠定了地位,而“酒”则以相似的历史典故不甘
示弱。
第二个回合,“茶”以其广袤的产地、优良的品质和“万国来求”的商品优势继续向“酒”进攻。
而“酒”却以多种名贵的佳品与之抗衡。
第三个回合时,“茶”打出一张“茶禅一味”的牌子,着重阐释对“幽隐禅林”的“名僧大德”的“去昏沉”功效,并指责“酒”的“广作邪淫”的弊端。
而“酒”则用“经济效益”来作盾牌,以“三文一缸,何年得富? ”加以诘问,并进而以与贵族的交往来寒碜“茶”,对许多“茶病”加以讽剌。
在第四个回合中,“茶”接着以市场的占有率来反击“酒” 的质问,大有以薄利多销之势,来压盖“酒”的“通贵”之利。
同时讥讽“酒”的醉后闹事、动辄饱受责杖的窘态。
“酒”仍以与“高层次”人物的往来为荣,并声称自己是“消愁药”,还与国礼密切相关,固守“茶贱酒贵”的观点。
“茶”紧接着对“酒”所提出的“茶吃发病、酒吃养贤”的论点一一加以驳斥,列举了传说中的性性鸟为酒丧身,佛典中的阿阇世王为酒而害父母,以及东晋时代的著名酒徒刘伶肆意放浪的种种“丑行”,进而劝人“烧香断酒”,以免命运不预。
有唐一代是佛教大盛之时,许多文艺作品中都体现着这 -一点,也有许多作品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于佛教,宣扬“缘”、“因”和“善恶报应”、“四大皆空”等佛学精神。
在敦煌莫高窟中,所有的壁画、经卷,包括这些变文,无不与佛教有深深的联系。
就《茶酒论》而言,作者的“佛教意识”也是相当浓厚的。
虽说“茶”、“酒”看起来是处于平等的论辩地位,但细细读来,对茶叶的倾向性是随处可见的,这大概与唐时茶叶在僧侣们
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有关吧。
《茶酒论》通过争论,表现了茶叶各方面的情形,例如茶的入贡,茶的商品化,而尤以茶与佛教的关系论得最多,其语气势如破竹,直接攫住了读者之心。
试想在一大群佛教徒面前,朗朗诵上这段“高论”,岂有不胜之理。
酒在佛教中属于被戒之物,饮酒纵欲,视为大忌,所以“酒”在争论时,竟不敢提及佛事,其实已经输了一大截。
因而在“茶”“酒”争论中,“茶” 的形象已具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
全文争论部分,其发起者是“茶”,最后也是以“茶”的大段斥“酒”之辞而鸣金收兵。
在《茶酒论》最后一段,以“水”的裁判调解了“茶”“酒”的争论,也颇具禅意。
水,既无茶的鲜美,也无酒的浓醇,既不能提神,也不能消愁。
无色无味无嗅之物竟胜于茶酒名饮,空空如也,却富莫大焉,“水”的一道判辞,亦无异于佛家之机锋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