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要靠不断创新,而创新就要靠人才,特别要靠年轻的英才不断涌现出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讲话中强调,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温家宝总理指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所以,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创新战略的要求在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部署下,因此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能力势在必行。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如何?
受我国当前社会大环境或者我们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比较低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创新意识。
造成我国大学生创新意识缺乏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有待改革。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追求答案的唯一性,学生通过一轮又一轮的强化训练来取得正确答案,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便趋于收敛,在处理问题时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非此即彼”的思维习惯,这无疑对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二是我们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大学生对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掌握非常快捷,并且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因果关系的规律性探索越来越感兴趣,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开始逐步地发展。但我们并没有发现并利用好我们好奇心,养成创新意识。同时,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我们往往只是在单纯的好奇上停滞不前,不愿意或者不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为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而努力。
2.知识覆盖面窄。
大学学习的针对性极强,专业划分很细,这样固然可以使自己所涉及的知识更加精通,但是也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据我了解,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因为种种原因很少踏进图书馆。创新是要综合各方面的知识,要将自己新颖的想法变成现实,更需要对各个方面的知识加以综合利用。知识面狭窄直接禁锢了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3.创新精神不佳。
大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具备了一定的创新热情。但由于缺乏广泛的沟通和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导致创新目标不够明确。许多大学生因为一时的挫折而丧失
行动的信心。另外,大学生也缺乏创新的毅力,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放弃追求。
本课题开展的“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提出的,它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
1.有利于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重视钻研书本理论知识,提倡稳扎稳打,积累丰富的知识。教师突破这种观念,改变上课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可有很大的提高
2.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学生通过探究式的方法,可以课下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在大力提倡改革学习方式的今天,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在大学生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实践意义:
.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提高就业率。因为思想老旧,用人单位很多招生具有创新思维的年轻人。大学生毕业后最严峻的问题就是就业问题,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一定可以找到用人单位的,甚至可以自主创业。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综述
在国内,为培养创新素质的大学生,目前部分高校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如北京大学致力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探索出:“元培计划”,并坚持“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教改方针,加强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创新素质。上海同济大学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提出了KAP,即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和人格(Personality)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国内产生一定影响。而武汉大学则以“三创教育”(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为理念以“充实内涵。重点突破,改革创新。超常发展”
为指导思想,积极进行学科优化重组工作实行讲授与自学,讨论与交流,指导与研究,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创造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在国外,美国从上世纪起,就在一些大学里设立了创新中心,以指导学生的创造发明活动。并且经常把学生置身于实践环境,使他们不得不绞尽脑汁用学过的理论及经验,回答和解决他们不熟悉或不明白的问题,强迫其不断向智力的极限挑战,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洞察力。想象力。预见力和创造力。前苏联则在全国建立了100多所创造发明学院,其任务是组织大学生和青年技术工作者学习从事发明创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进行技术革新实验。
从以上的国内外事例说明,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必须建立人才的创新体系,这是振兴和创新大学教育的核心问题.高等教育只有培育出创新人才,才
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推动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预期目标和内容
(一)研究预期目标
1.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实施机构。
2.优化学生实习环节,改变实习教师的指导方式。
3.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改变大学生做事的思维状况。大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维定型,多年的应试教育,思维有了定式,很多解决的办法只会按照已有的案例去解决,殊不知,可能有些方法反而比较简单。
2.改变老师的上课模式。教师多采用启发式的方法去引导学生自己想出答案,这样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形成学校、学院、学生互动的创新创业训练机制。学校、学院分别成立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负责学校和学院层面的工作,相关职能部门按工作分工具体实施各计划项目的管理工作,使该计划的实施工作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学院负责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各项校级活动,根据学校委托承担面向全校的计划项目的实施工作,全面规划和组织开展院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具体活动项目和时间,从而形成了学校、学院、学生互动的创新创业训练机制。
4.改变毕业论文的指导方法。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老师根据学生想要研究的课题加以思想引导,而不是课题就是老师给出,同学只能从已有的课题里进行挑选。这样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对新事物的探究和研讨。
5.增添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系列化创新创业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设立系列化创新创业课程讲座
6.加强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实验室建设与产业的发展能够互动,增加实验室的开放性和实验教学中的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实验室教师的专业水平。
7.规范、加强教师工作室的建设。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特长建设教师工作室,对工作室提出明确的管理和考核目标,将教师吸引学生进入工作室纳入工作室的考核,促进教师工作室与企业量和创建研发中心,实现教研相长。
五.课题研究的原则、方法、步骤
(一)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法和操作时,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