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标签对孩子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作者:郭真礼来源:《家教世界·V家长》2021年第11期大家都知道不应该给孩子贴标签,但很多家长不知不觉就会给孩子贴标签,例如,“他就是不爱吃饭” “他就是不爱吃肉” “他胆子小” “他脾气大” “他注意力不集中”……还有这些似曾相识的评价:孩子爱笑就是性格乐观;孩子爱哭就是多愁善感;孩子愛生气就是暴躁易怒;孩子害怕就是胆小怕事。

看似简单的话语,其实对孩子而言伤害是很大的。

有的家长就会说:“这就算贴标签吗?贴标签真有这么严重吗?那我该怎样描述孩子呢?”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我们一直强调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家长们却喜欢给孩子的情绪贴上价值判断的标签。

给孩子的情绪“贴标签”的危害在于:一个人,尤其是情绪管理能力还没有养成的孩子,一旦被贴上负面的、不好的标签,不仅不会改变孩子在父母眼中的那些“不良行为”,反而会更容易加入“负面”群体,更容易在“不良行为”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比如,孩子只是正常表达了伤心的情绪,你非要说、反复说他是“爱哭鬼”“胆小鬼”,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就是胆小爱哭,等到他长大了,遇到事情他可能会动不动就哭个鼻子。

“贴标签”容易忽略孩子的发展2岁左右的孩子正好进入“可怕的两岁”阶段,孩子因为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于自己的想法会更坚持,当家长没有满足他们要求的时候,会通过哭闹、发脾气,甚至打人来反抗。

这时候孩子最容易被贴上“脾气大” “喜怒无常” “固执” “动不动就哭”的标签。

往往家长就会说:“这孩子倔得很,长大后可怎么办啊。

”对孩子这一阶段的情绪要么采用说教的方式,要么采用打骂的方式。

但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发展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一阶段孩子还缺乏情绪管理的能力,如果家长给孩子贴了一个“脾气大”的标签,往往会希望通过严厉的管教来让孩子听话,这样反而可能造成更多的行为问题,影响亲子关系,也会让孩子没机会提高自己管理情绪的能力。

因此,作为家长应该意识到孩子的任何行为或情绪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应该给孩子某一阶段的行为或情绪“贴标签”,这样百害而无一利。

不要急于给孩子贴标签

不要急于给孩子贴标签

不要急于给孩子贴标签记得在小班的时候,孩子的年龄基本上都在3岁半。

我们班有个男孩子,语言发展状况一直都很出色,不管是平时上课时老师提问他,还是教一些东西他都学得很快,反应的很快,平时他和老师聊天也能很流利地组织语言回答老师,这是相当一部分孩子办不到的,他们也许很想和你聊天,但都是一些片段的词语,无法组成句子,所以我一直很关注他,我觉得这个孩子现在发展的这么优秀,一定跟他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关系,他父母一定很注重孩子的教育。

一天我替主班老师整理家园联系档案时,发现这个小男孩的爸爸是大学教授,妈妈是高中老师,原来真的跟家里父母的文化教育程度有关系。

当然单凭这点我肯定不能立马下结论,我平时和她聊天时就成问过他:你放学回家以后爸爸妈妈陪不陪你一块学习啊?他告诉我说学。

学问老师也说他爸爸妈妈每天都会帮孩子复习当天学的内容。

所以我对这个孩子的印象一直很好。

直到有一天,我否定了自己的想法。

一天,他和另外一个小男生在一起玩,两个人因为想要同一本绘本发生了争执。

这个口齿伶俐的小男生急了,用牙齿咬住了另一个小男生的手指,于是那个被咬的自然大哭了起来,老师赶紧跑过去把他俩拉开,发现牙印特别深,差点到了出血的程度,太吓人了。

这个孩子一想表现很好的,怎么会有这种举动,我脑子里马上浮现了“攻击性行为”这个词,我想孩子的任何行为都能从家庭教育找到渊源,可是他的父母都是很懂教育的人,而且为人举止都很好啊?没理由会让孩子有这些行为,而且我听保育员老师说这个孩子咬过别人很多次,一不高兴就爱咬别人,并且我们已经告诉他父母很多次了,可是依然没有改进,所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于是我查阅了大量资料才明白:托班的年纪比较小,入园前人际交往方面的经验仅仅处于和家人相处的模式中,没有经历过集体生活的他们并没有太多和同伴相处的经验。

因此,在面对与同伴产生矛盾的时候,他们的语言能力缺乏,不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出现一些类似攻击性行为的做法,其实,并没我们想的那么严重,不过是他在发泄自己的不满,不要急于判定孩子的一些行为,将孩子身上贴上我们“大题小作”的标签。

什么样的父母会毁了孩子?

什么样的父母会毁了孩子?

什么样的父母会毁了孩子?1、脾气暴躁、打骂孩子的父母。

爸爸妈妈的暴力行为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性格扭曲。

年龄越小的孩子理解能力越有限,他不能明白爸爸妈妈为何生气。

有些父母明明惹他生气的不是孩子,也经常把孩子当出气筒。

长此以往,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长达后会自卑,并且家暴也会带到他将来的家庭中去。

2、没有上进心的父母。

现在有的父母自己没有出息,自己没有做到的事情,全都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要让孩子变得有出息,要让孩子成为自己心目中的那样。

其实父母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一个没有上进心的父母,怎么会教育出一个有出息的孩子呢3、总是打击孩子的父母。

“你真丑,你不行,你真笨。

”这些都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形成不自信的性格,久而久之,即便有能力达到的事情也做不到了。

现实中,那些在鼓励中长大的孩子要比在批评打击中长大的孩子更容易有所成就。

4、爱贴标签的父母。

有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喜欢给孩子随意的贴上标签,比如:胆小鬼。

笨。

没出息之类的。

其实这样的标签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会让孩子潜意识的认为,自己就是父母口说说的那样,导致孩子自己丧失了自信5、总是给孩子哭穷。

有些父母总是给孩子灌输贫穷,这种行为会让孩子养成自卑的性格,还会给孩子形成很大的压力,让孩子无法放手拼搏。

6、说话不算数的父母。

如今有的父母对孩子说过的话,都不记得或者不承认。

比如:明明说好了带孩子出去玩,结果有事耽误了;明明答应孩子考到满分,奖励礼物的,结果没买。

这些都是父母说话不算的表现,而这些表现会让孩子也渐渐的学会了撒谎,说话不算数的习惯,很是危险。

提高孩子专注力10方法

提高孩子专注力10方法

提高孩子专注力10方法1.不要替孩子贴标签即便你家孩子的专注力不强;比如大家都坐定位置准备用餐了;他才姗姗来迟;那也不要对孩子说出负面的话语来..对他们来说;这就等于贴了一张负面标签在自己身上;那样只会让孩子否定自我;而且也会造成孩子对家长的反感;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发展..2. 观察孩子平日表现家长一定要仔细观察孩子平常的行为表现;找出最适合孩子的方法..如果孩子属于能够静下心来学习的人;当然适合以静态的方式去引导;例如带孩子听一些音乐、让孩子玩拼图等..如果孩子的身体一定要动来动去才能学习;那就不如配合孩子..例如当孩子在玩的时候;可以随口问他一些与课业相关的问题;让他在运动身体的同时也能动动脑子..另外;年龄越小的孩子越需要大肌肉活动;如果家长不方便一边玩一边和孩子说话;也可以采用先满足孩子大肌肉的活动量、再让孩子专心从事静态活动的方法..3. 帮孩子创造成就感成功的喜悦感可以鼓励孩子再接再厉;当孩子顺利达到家长的要求时;可以奖励一个小红花..比如集满了10朵小红花之后;就可以给孩子买一本他喜欢的书或是玩具;让孩子在成就感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4. 赞美孩子努力的过程不要将结果看得太重要;即便孩子还没有达到大人的要求;但只要他有了积极的表现;家长也同样可以赞美孩子..当亲朋好友打电话来的时候;家长可以在电话中向他人赞美孩子的努力表现;比如:“小凯一直在努力学习做手工呢;虽然一开始做得还不是太好;但是他一直都在努力;始终没有放弃呢;你们真应该来看看”5. 找出让孩子专心的办法这里的“办法”针对的是感官..有些孩子特别容易被视觉刺激的东西吸引;有些则是触觉;也有可能是听觉..在了解到哪一种感官刺激最能吸引孩子之后;家长就能够因势利导;轻松提升孩子的专注力..6. 将工作合理分割孩子的稳定度不如成人;如果要求孩子一次性解决需要长时间专心才能够做好的事;当然很难收到效果..这时不妨先仔细观察一下;看孩子专注的时间能够持续多久;然后把工作量做合理分割..如此一来;对孩子的要求一开始就落在了合理的范围内;然后再协助孩子逐渐拉长单位工作时间..7. 注意说话的语气与指令家长一旦着急起来;在很多时候都会出现不耐烦的语气..另外;如果家长所说的话不是很清楚;也会让孩子感觉无法理解..因此;在与幼儿对话时应使用温柔的语调;重复、清晰地叙述指令;亲身示范给孩子看..例如先带孩子看时钟到了几点;然后提示孩子应该做什么事;最后带领孩子一起去完成那些事..8. 让孩子了解坚持的重要性在事情刚刚开始或者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如果孩子开始抱怨“我不喜欢做这件事”;那么家长可以告诉他;并不是他不喜欢;而是他不够专心..当孩子开始某项学习课程后;家长也可以告诉孩子;倘若不继续下去就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把最后的决定权留给孩子;让孩子了解到坚持的重要性..9. 善用有效辅助品当家长明确得知孩子喜欢某项物品之后;就可以利用这些物品来加强孩子的专注力..比如孩子喜欢有卡通图案的拼图;那么家长就可以使用拼图让孩子先稳定下来;然后再慢慢增加拼图的片数;以延长孩子专注的时间..或者使用沙漏计时;如果单纯跟孩子描述3分钟有多久;孩子可能觉得很抽象;那么可以使用沙漏做说明;滴完一次就表示3分钟时间到了..这样一方面能吸引孩子对时间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更方便地进行观察;如果沙漏滴完了;孩子却仍然在继续做原来的事;那就明确表示孩子有进步了..10. 身教不可少家长的以身作则非常重要..如果家长想让孩子看书;那么家长自己也要养成看书的习惯;即使是孩子和家长各看各的书也可以..相反;如果家长整天抱着电视不放;那么要想让孩子爱上看书还真不太容易..如何训练孩子集中注意力培养和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可以使孩子养成专心致志的读书习惯;还可以顺利的提高成绩..具体做法是:一、培养孩子善于集中注意力..注意力集中的孩子;不但完成作业比较快;而且质量好;效率高..善于集中注意力的孩子学习起来比较省劲;效果比较好;也因此有更多的时间休息和进行娱乐活动..在小学阶段;低年级学生主要的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稳定持久的注意力是学习习惯中最重要的一方面..二、给孩子营造安静整洁的学习环境..孩子的书桌上除了文具和书籍外;不应摆放其它物品;以免分散他的注意力;抽屉和柜子最好上锁;以免孩子随时翻动;书桌前方除了张贴与学习有关的地图、公式、拼音表格外;不要贴其它吸引孩子注意力的东西;女孩的书桌上不宜放置镜子;不要让孩子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三、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有些父母因为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就在孩子身边“站岗”;这不是有效的办法;长期下去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应给孩子设置一个合理的时间范围;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同时;父母应该了解;注意力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孩子年龄有关:5~10岁孩子是20分钟;10~12岁孩子是25分钟;12岁以上孩子是30分钟..因此;如果想让8岁的孩子持续60分钟做作业是不科学的..四、对孩子讲话不要过多重复..有的父母对孩子不放心;一件事要反复讲几遍;这样孩子就习惯于一件事要反复听好几遍才能弄清..当老师只讲一遍时;他似乎没听见或没听清;这样听课常使得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师的讲课内容;也就谈不上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五、训练孩子良好的听力..“听”是人们获得信息、丰富知识的重要来源;会听讲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父母可以让孩子听音乐、听小说;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话描述所听到的内容;从而培养孩子专心听讲的好习惯..六、合理安排学习内容的顺序..研究表明;开始学习的头几分钟一般效率较低;15分钟后达到顶点..根据这一规律;可建议孩子先做一些较为容易的作业;在孩子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再做较复杂的作业;还可以口头作业与书写作业相互交替着做..我们提倡:让孩子们“平安、愉悦的提高成绩”注意力的相关知识一、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和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是说由于感觉器官容量的限制;心理活动不能同时指向所有的对象;而只能选择某些对象;舍弃另一些对象..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能全神贯注的聚焦在所选择的对象上;表现在心理活动的紧张度和强度上..注意力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伴随看、听、想和思考等所有活动同时发生..所以说;所有能力没有注意力的参与;就会成为无源之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不能没有注意力;注意力是智慧的根源..二、注意力的分类人的注意力主要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一般强度大的、对比鲜明的、突然出现的、变化运动的、新颖的刺激;自己感兴趣的、觉得有价值的刺激;容易引起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才能维持的注意;又叫随意注意..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专心读书、目不斜视、心无旁骛等;这都是意志努力的结果;都是有意注意..发展有意注意的条件:必要的制度、规则和明确、具体的目的或要求..注意力有问题的儿童主要表现为有意注意功能较差;难以根据一定的任务和要求;自觉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某项活动或任务上..另一方面;又表现出无意注意功能相对亢进;非常易于被外界任何细小变化所吸引;将注意力转向无关事物..例如;上课时;他们不能专心听讲;东张西望;因而对老师的讲解和布置的作业听不清楚;做作业时常遗漏、出错;常丢三落四;丢失与学习有关的重要东西等..他们往往明知应该专心听讲;却控止不住自己;致使学习上缺乏专注、成绩不佳..三、注意力的品质从注意的特点来分析;注意力的品质表现为五个方面;分别是注意的集中性、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从注意的性质来分析;注意的品质表现为听知觉注意、视知觉注意、味知觉注意、嗅知觉注意和手眼协调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听知觉注意、视知觉注意和手眼协调能力..《儿童注意力5+5趣味训练》体系中的“家庭5分钟亲子训练”;就是对注意的集中性、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五个方面进行的针对性训练..《儿童注意力5+5趣味训练》体系中的行为训练课程;就是针对听知觉注意、视知觉注意和手眼协调能力进行的专门训练..通过校园内外不同角度的训练;让儿童的注意力、学习能力达到超常的水平..1、注意的集中性注意指向某种事物或某项活动时聚精会神的程度..当我们专心注意某一事物时;意识中就会极其鲜明、清晰地反映这一事物;而周围的事物则显得“模糊不清”..儿童注意的集中性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从注意事物外表向注意事物本质发展;二是注意集中的时间随着年龄在逐步增长..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集中性时间的延续;就是注意的稳定性..注意集中的时间越长;注意越稳定..3~12岁儿童注意集中性和稳定性平均时间为:年龄:3岁 4岁 5-6岁 7-10岁 10-12岁 12岁以上分钟:3-5 10 15 20 25 30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是注意力最重要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3、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范围又叫注意广度;即在短时间内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注意和范围决定学生的信息量速度和阅读速度..4、注意的转移注意主动、及时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另一种活动中去..注意转移性强的学生;能够较快地从一种状态进入另一种状态;比如;从下课时的玩乐中及时转移到上课的内容..转移性弱的学生;就因不能及时转移注意而导致从精神到行为总是慢“半拍”.. 引导儿童注意及时转移的方法主要是增强事物趣味性、强调活动目的性..5、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力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响动的现象;也就是“一心多用”..儿童在学习中经常应用的注意分配现象是:听、写、想..我们可以先让他熟悉听、写的方式、方法;让他把注意力的重点放在想..避免因为听、定不熟悉;导致注意力过多地分配到听和写;从而影响了思考致使对课堂知识理解不够、掌握不透..注意力的现状及成因在中国;虽然社会在不断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儿童注意力水平反而呈下降趋势;据中国思维科学研究所研究统计;1983年4-6岁儿童注意力平均指数为0.7左右;而1995年是0.55左右;2005年是0.5左右..中国“优生、优育、优教”协会对660所大中城市儿童的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儿童中;75%都有不同程度的注意力问题..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事业发展中心联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11月7日公布全国青少年注意力状况调查活动结果..调查显示:中国青少年的注意力集中状况有待提高..调查结果显示;仅有58.8%青少年自认为能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仅有48.6%的青少年能在自习时集中注意力;仅有39.7%的青少年能坚持集中精神听课30分钟以上..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第五届理事会会长冯伯麟教授指出;注意力是智力行为的本质特征之一;提高注意力水平;培养青少年良好学习习惯;对维护青少年身心健康;落实素质教育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注意力问题产生的原因:① 生理原因:脑组织器质性损害;许多有此症状儿童是由于额叶或尾状核功能障碍;包括母孕期疾病、抽烟、酗酒;分娩过程异常等..常见的诸如剖腹产;在大中城市时里;剖腹产儿童约占40%..② 环境因素:许多小食品或成品中的人工添加物;如色素、防腐剂类等微量元素缺少等;都是可能的原因..③ 家长教养态度和外界压力:家长教育方法不当;提供太多刺激;孩子认知程度跟不上老师和家长的要求..④ 孩子注意不好时;大人给予强化的方法不正确..⑤心理因素——有些儿童因种种原因常受人冷落;为了引大人关注;使人关心他;经常有意地以不同行为吸引大人注意来达到目的..⑥ 睡眠不足..据一项调查显示;只有19.4%的学生能达到8—10小时的睡眠.. 注意1、经常无法将注意力放在细节或课业上..做家庭作业、从事其他活动时粗心大意而犯错..2、常常很难长时间专注在功课或游戏上..3、别人和他她说话;常常没注意听..4、常常无法依指示完成课业、或交付的任务排除对立行为或不了解指示..5、对规划工作及活动常感到困难..6、常逃避或不愿做较花心思的事如做家庭作业..7、常弄丢在课堂或活动上所需之物玩具、作业簿、铅笔等..8、较容易受外在刺激影响而分心..9、经常在日常活动中遗忘事物..10、手或脚经常不安的动来动去或坐不住..11、常常在课堂上或其他应坐好的场合站起来..12、经常在需要安静的场合四处奔跑或攀爬..13、很难静下来玩耍或安静的游戏..14、经常处于活跃状态;或这项马达运转班四处活动..15、在许多场合说话过多..16、常常在别人尚未陈述完话题之前便抢说答案..17、须与别人轮流时;常常不耐烦等待..18、常中断和干扰别人如贸然介入别人的谈话或游戏..四年级10岁是孩子学习成绩定型的关键期在孩子读三年级之前;家长可以多问孩子快乐、少问学习;但到了四年级;家长就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了..这种关注并不意味着家长要更多催促、督促孩子学习;每天都要对孩子提及学习的事情..而是说;在四年级这个学习成绩即将定型期;家长要拿出一定的精力;让孩子体验学习的乐趣、帮孩子建立起学习的信心..这样;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他们才会越走越顺畅..一至三年级是小学教育的基础期;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只要孩子把基础知识学会;成绩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四年级是小学教育的转折期;孩子的学习能力决定他的学习成绩;四年级的学习成绩决定着他将来的学习成绩..五年级是小学教育的提升期;那些在四年级之前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具有了学习能力的孩子;在五年级;成绩将会出现很大的飞越..六年级是小学教育与中学教育之间的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期;孩子将为以后更加深入的学习打下稳固的基础..另外;在四年级;学校教育的目的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开始对孩子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提出一定的要求..例如;要求孩子养成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习惯;要求孩子养成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等等..所以;与之相呼应;家长要更加注重引导孩子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维持孩子的学习习惯和探索欲望等;这一切对孩子今后学业的成功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10岁孩子的大脑发育与学习习惯的养成从婴儿期到儿童期;再到青年期;人的大脑都是在不断发育之中的;只是人脑的发育不是一个匀速和直线发展的过程;而是一个非匀速和分阶段的过程..一般来讲;人脑的发育有两个“迅猛发展期”:一是从出生后到三四岁左右这个阶段;一是孩子10岁左右..也就是说;孩子上四年级时;他们正处于大脑发育的第二个关键期..生物学家研究表明;孩子在10岁左右;虽然大脑的重量不再有明显的增加;但脑细胞内部的结构在进一步地复杂化;大脑的各项功能也是逐渐趋于成熟..由于大脑结构的复杂和功能的成熟;四年级孩子的心理特点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研究还表明;10岁左右大脑前额皮层的发育开始完善;孩子玩的天性开始消退..四年级孩子注意力的目的性增强;注意力保持的时间更持久;注意力的稳定性由15~20分钟提高到20~30分钟;可以胜任更加复杂的学习任务..孩子各种活动的目的性增强;内在动机开始成为孩子学习的动力;但是外在激励仍然是孩子学习的重要动力..我觉得孩子的性格、习惯等在10岁左右基本形成;因此;应该重视小学时的教育..家庭固然重要;学校对孩子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孩子小;辨识善恶的能力差;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我们都要为孩子选择好学校;目的不仅在于老师本身;而且包括周围的氛围..所以在6-10岁;也就是在小学四年级前;学习还是基础期间;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后进入学习的转折和中小学的承上启下的高速发展期;才能做到游刃有余、顺势发展..学习习惯不良是困扰很多孩子和父母的一个棘手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这一现象所带来的不良后果日益突出;孩子做事拖拉、学习效率不高、成绩不佳、学习责任心不强等;都可能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关..也有些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行为表现尚可;但在家里却完全成了另一番样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让孩子今后终生受益的大事..初入小学的两三年;父母应当把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时间观念作为最重要的事项;切实加以关注..学习习惯的养成;贵在父母和子女双方的努力和坚持..习惯的养成常经历3个阶段不管是生活习惯还是学习习惯;养成都要经历下面3个阶段..制度制约..此时尚需有他人督促提醒;行为略显被动;却是必经阶段..例如孩子做完作业需要检查;有时还需要家长提醒;逐步养成习惯..自觉行为..在此阶段;行为由他人督促变为自我督促..这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例如;孩子做完作业后问自己:我检查了吗自动行为..连自我督促也不需要的时候;行动已经自动化了;已经内化为自身的需要了..例如;孩子做完作业如果不检查;自己就会觉得不舒服;一定要仔细检查之后才坦然..这时;良好的学习习惯才算真正养成了..由于这个阶段的孩子的自制力差和发展的不平衡;靠孩子自己实很难养成好的习惯的;需要父母的计划于监督;需要长期有效的训练..只有反复训练才能形成自然的、一贯的、稳定的动力定型..因此;可以说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孩子会自觉地学习..所以;要想孩子的学习成绩好;首先要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孩子就会自觉地学习了..人的学习习惯一般在小学便形成了..所以;小学中年级是建立学习好习惯的时机;荒废到中学再培养就实在不容易..如果从小不良学习习惯积累多了;时间一长;积重难返;今后一旦要改便大费周折..如何训练孩子集中注意力两天前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家长找到我;希望我可以帮助她..刚刚开学一个月;就被学校数学老师留了三次;不改完作业不让回家..孩子我也见到了;真是个古灵精怪的小家伙;可是就是常常爱跑题;所问非所答的~~这下子可真是急坏了妈妈了·····给我们3岁到12岁小宝宝的爸爸妈妈们一些小建议;在生活中学习中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培养和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可以使孩子养成专心致志的读书习惯;还可以顺利的提高成绩..具体做法是:一、培养孩子善于集中注意力..注意力集中的孩子;不但完成作业比较快;而且质量好;效率高..善于集中注意力的孩子学习起来比较省劲;效果比较好;也因此有更多的时间休息和进行娱乐活动..在小学阶段;低年级学生主要的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稳定持久的注意力是学习习惯中最重要的一方面..二、给孩子营造安静整洁的学习环境..孩子的书桌上除了文具和书籍外;不应摆放其它物品;以免分散他的注意力;抽屉和柜子最好上锁;以免孩子随时翻动;书桌前方除了张贴与学习有关的地图、公式、拼音表格外;不要贴其它吸引孩子注意力的东西;女孩的书桌上不宜放置镜子;不要让孩子一边看电视;一边做作业..三、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有些父母因为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就在孩子身边“站岗”;这不是有效的办法;长期下去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应给孩子设置一个合理的时间范围;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同时;父母应该了解;注意力持续时间的长短与孩子年龄有关:5~10岁孩子是20分钟;10~12岁孩子是25分钟;12岁以上孩子是30分钟..因此;如果想让8岁的孩子持续60分钟做作业是不科学的..四、对孩子讲话不要过多重复..有的父母对孩子不放心;一件事要反复讲几遍;这样孩子就习惯于一件事要反复听好几遍才能弄清..当老师只讲一遍时;他似乎没听见或没听清;这样听课常使得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老师的讲课内容;也就谈不上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五、训练孩子良好的听力..“听”是人们获得信息、丰富知识的重要来源;会听讲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父母可以让孩子听音乐、听小说;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话描述所听到的内容;从而培养孩子专心听讲的好习惯..六、合理安排学习内容的顺序..研究表明;开始学习的头几分钟一般效率较低;15分钟后达到顶点..根据这一规律;可建议孩子先做一些较为容易的作业;在孩子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再做较复杂的作业;还可以口头作业与书写作业相互交替着做..我们提倡:让孩子们“平安、愉悦的提高成绩”注意力缺失ADHD不容忽视注意力缺失ADHD儿童占学龄男孩的5%~10%女孩的比例约是男孩的四分之一;一般小学每班约有2~3个;情况不可说不严重..注意力缺失的主要症状是:注意力不集中、活动量过大及容易冲动;并从中衍生出许多生活学习与人际互助上的问题.国内外的研究报告皆指出;注意力缺失/多动症的儿童早期因症状的影响;容易表现出冲动、身体动个不停、在强烈好奇心驱使下不怕危险、易怒等行为模式;常需要家人时刻不离身的关注照顾;因为无法专心;有些儿童也有语言发展落后的情形;使得父母与孩子常处于紧张状态.孩子往往被误以为故意不听话;父母则被指责为管教不当.到了学龄期;因注意力缺失儿童的学习表现不佳常无法独立完成作业;进而出现书写困难、阅读困难、活动量大、易冲动的情形;使得孩子不自主的无法遵守上课的规矩;无法等待、挫折容忍度低、话多易与人冲突;也容易造成团体生活中人际互动的困扰;让老师认为不易管教..进入青春期后;症状会有明显的改善;但孩子长期在这种负面回馈的环境下成长;伴随较低的自我价值感、缺乏自信、人际关系不佳;仍有约四成的孩子持续被多动症的症状困扰;对孩子及其周围的人造成许多不便..虽然多动症不是什么重大疾病;但对个人的学习、人格成长、人际互动等都有深远影响..长大成人后;出现忧郁症、焦虑症、行为异常障碍症等的比例也都较一般人高..。

谈对青少年“贴标签”的现状及影响

谈对青少年“贴标签”的现状及影响

谈对青少年“贴标签”的现状及影响作者:高涵来源:《成长·读写月刊》2017年第02期【摘要】在中小学生成长的过程中,“贴标签”会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包括自我认同感、自我成就感还有自我价值观等一些方面。

不同的标签会对学生有完全不同的作用。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我的行为与所贴标签内容一致。

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而引起的,这就是“标签效应”。

如何优化这种教育模式呢?还需要学校和家长意识到“贴标签”对青少年成长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贴标签;自我管理;标签效应一、“贴标签”在不同方面的现状(一)给“好学生”与“差学生”贴标签在素质教育发展的前期,在学校里的学生们总会被贴上“三好学生”、“好学生”、“差生”等标签。

这些标签大多来自于某些有意义的个体——如教师、家长等权威人士。

这些标签对那些自我意识还不够成熟的青少年来说都有着强烈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是一个“预测未来发展”的实验。

实验者在一所小学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进行实验。

实验结束后给老师一份名单,并告诉老师“这些孩子未来都很有前途”,其实这些孩子都是随机抽取的。

半年之后当对名上的学生进行测试之后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确实进步了,而且老师也都认为他们是“好学生”。

这说明,老师在接收到那个名单的时候产生了心理暗示,然后在潜意识对待名单中的学生就会更加偏爱,而那些学生也感受到了老师的“期望”。

因此,心理和行为都朝着老师期待的方向发展,逐渐成为真“有前途”的孩子。

通过这个实验体现了“标签效应”对学生影响的重要性。

在教师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好学生”与“差学生”的眼神、态度、语气等方面表现是不同的,对“好学生”老师大多都是表扬,在老师的眼里“好学生”做什么事情都是对的,就算做错了事情也是需要鼓励的。

在“贴标签”的过程中人为的将学生进行分类,并且以外在标志的形式体现出来,这些标签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学生来讲是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是他们优越感或自卑感的重要来源,所以“贴标签”会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长期的影响。

内向的孩子怎么变开朗

内向的孩子怎么变开朗

内向的孩子怎么变开朗?1、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家庭教育中,父母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不会说话、内向、胆小鬼”等标签。

这只会增加孩子心理压力,其实孩子没有父母想象的那般不勇敢,反而在父母的标签和责备下会变得愈胆小退缩。

所以,尽可能地用鼓励的话语和孩子交流,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2、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内向的孩子多半是因为不善于交际,或者害怕交际。

要知道人是群居动物,如果一直都是独来独往的话,对于孩子的性格养成势必会有影响。

而朋友多了,其性格自然就会活泼开朗起来。

所以平时,可以领着孩子没事就去公园或者公共场合去,帮助孩子用各种方式交上朋友,时间久了,孩子的性格自然就会改变。

不过,这个过程,需要父母随时在旁,防止霸凌事件及孩子安全。

3、让孩子参加户外活动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会使他们从小养成养尊处优的心态,无形中便增强了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应该更多地让孩子跟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给孩子一个多与人交流接触的空间,帮助孩子培养出阳光自信的心态。

4、父母应耐心引导当孩子在某方面表现的过于胆小时,家长千万不要过于着急,更不要过于斥责。

要耐心引导,告诉孩子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只要鼓起勇气就一定会克服的。

如果只是一味地说:你怎么这么笨,这么胆小,这么没出息呀!这样一系列的话,只会让孩子更加反感,更加抵触。

5、给孩子安全感孩子内向是由于缺乏安全感,缺乏自尊和自信,父母应给予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平时父母多抽时间陪孩子一起玩游戏、亲子共读等,在这些过程中给予孩子表扬和肯定,让孩子感到自己很棒。

6、给孩子创造温馨快乐的家庭环境孩子在温馨快乐的家庭氛围中长大,一般都是比较开朗乐观的。

所以家庭里的氛围,以及家庭里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否和睦,对于孩子的性格养成占有极大的影响。

别看小孩子小,但是在几个月的时候,孩子就可以清楚的感受到情绪和氛围,尽管,孩子并不会用语言来表达。

但是他会以性格来呈现。

一个健康的内向孩子是享受孤独,而一个因为家庭不睦导致的内性是偏向病态的。

心理学家关于刻板印象对孩子负面影响的研究

心理学家关于刻板印象对孩子负面影响的研究

心理学家关于刻板印象对孩子负面影响的研究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刻板印象是人们对某一特定群体的固定且刻板化的看法,往往是片面和不客观的。

心理学家在对刻板印象的研究中发现,这种负面影响并不仅仅停留在成人社会中,对于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和发展也会造成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家对于刻板印象对孩子的负面影响的研究成果。

刻板印象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

当孩子被贴上某种标签或被定义为某种类型的人时,他们往往容易内化这种刻板印象,从而影响到自己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在性别刻板印象中,女孩可能会认为自己在数学上不如男孩,从而影响到她们对自己学业能力的信心和自信心。

这种负面的自我认知会导致孩子的自我放弃和沮丧,进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业成绩和发展。

刻板印象会影响孩子的社交关系和人际交往。

当孩子被他人刻板化看待时,他们往往会感到被排斥和歧视,导致孤独感和社交焦虑。

在种族刻板印象中,如果一个亚裔孩子被认为是“书呆子”或“害羞”,他们可能会遭受同龄人的歧视和排斥,从而导致孩子们难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这种社交困扰会影响到孩子们的社交技能和情绪调节能力,甚至导致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的发生。

刻板印象还会影响孩子的学业成就和职业发展。

研究表明,当孩子被刻板印象所影响时,他们会在学业上投入更少的努力,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无法改变刻板印象所定义的“命运”。

在性别刻板印象中,如果女孩被认为在科学领域不如男孩,她们可能会放弃对科学的兴趣和学习,从而限制了她们的职业选择和发展空间。

这种学业放弃和职业限制会影响到孩子们未来的发展和生活质量。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刻板印象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且负面的。

我们应该重视并纠正刻板印象,给予孩子们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消除刻板印象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包容的成长环境。

【字数】2031.第二篇示例:刻板印象是一种固定且片面的看法,往往是基于种族、性别、年龄、职业等特征而产生的,对于孩子来说,这种刻板印象可能会给他们带来负面影响。

孩子第一次撒谎该怎么教育?

孩子第一次撒谎该怎么教育?

孩子第一次撒谎该怎么教育?1、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孩子的说谎往往并不是为了故意伤害他人,父母不要轻易将孩子的说谎行为与品质划等号,不能因为某一次谎言就给孩子定性,给孩子贴上“小骗子”、“谎话精”、“吹牛大王”等标签。

这样做不但对孩子改掉说谎的毛病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对孩子的说谎行为起到了负强化的作用,可能会促使他今后更多地说谎。

2、站在孩子角度思考换位思考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一大法宝,父母和孩子之间也应该时常换位思考。

有句话说的好,不要拿你作为父母的想法去揣测孩子的想法,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想想如果我是孩子,我为什么会去撒这个谎?我是想通过撒谎保护自己吗?还是想得到什么吗?家长通过换位思考,引导孩子撒谎不是实现你目的的唯一方法。

3、弄清孩子说谎的原因当孩子预期事情会有负面后果而说谎时,父母应了解孩子的需要,制定更实际的规则。

另外,有些孩子会因为跟父母的接触机会少,所以用说谎的方法去争取父母的关注。

换句话说,父母平日应加强与孩子沟通互动,多了解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爱与注意。

4、给孩子补救的机会如果孩子发生行为性说谎,家长一定要相信孩子会改正错误,给孩子提供补救方案并实施方案的机会。

这样,既可以让小孩自省,同时也可通过给予小孩设法补救方案的机会,让他们开动脑筋自己解决问题,养成自己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的习惯。

孩子撒谎的后果:1、内心不安经常撒谎的人必须强迫自己时刻牢记着自己曾撒过的谎,时刻去圆谎。

所以这样的人的内心一定都是不安的,往往过得提心吊胆,生怕一个谎言圆不住上另一个谎言,露出破绽。

长此以往,性格都会受到影响。

2、失去他人的信任“人无信而不立,”都说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相处的桥梁。

相信谁都不愿意和一个成天满嘴谎言的人打交道吧?经常撒谎的人,十句话里面可能有九句话都是假的,早就失去了别人的信任。

和这样的人相处,桥梁都塌了,还有什么沟通可言?只会让人避而远之。

3、习惯性撒谎习惯成自然!最可怕的事情不是你因为某种原因而不得已撒谎,而是你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谎言就脱口而出!撒谎成性的人,有时候说的谎连自己都相信了。

对小学生进行负面标签案例

对小学生进行负面标签案例

对小学生进行负面标签案例楼下住着一个8岁的小女孩,上小学二年级了,每天我接孩子回家来时候正好是孩子妈妈给小女孩辅导功课的时候,经常听说妈妈说:你怎么这么笨,这个都不会做。

你就知道玩,作业都不会写…….而小女孩每次妈妈这么说的时候也不敢说什么就是听着,但是听说小女孩在学校的成绩很一般。

每一个孩子都父母的宝贝,但是我们在拥有这个宝贝的同时常常却不知道怎么爱他,父母经常在自己的不经意间给孩子贴上一些负面的标签,家长的原意是希望孩子更好。

但是却用了不好的方法。

家长希望孩子变聪明,却常常给孩子贴上“太笨”的标签,孩子听到什么就会觉得是什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笨,以后做事情就没有信心。

希望孩子胆子大一些却常常给孩子贴上“胆小开鬼的标签”而孩子自己就会慢慢的认为自己就是管委会胆小的人,做事没有勇气。

希望孩子有自制力却给孩子贴上了“天天就知道玩”的标签,孩子就真的会天天就只知道玩。

父母怎么看孩子,孩子就怎么看自己,这就是“心理投射”而孩子也会向父母贴的这些标签慢慢的靠拢。

除了父母可能还会有一些身边的人给孩子贴上负面标签,比如一些不懂孩子的老师。

在幼儿园里有的孩子午睡起床后不叠被子,老师就会这么说:“某某你真是个大懒虫。

”上课里有的孩子学习知识比较慢,老师就会忍不住批评他说:“某某你真是笨蛋。

”写作业时磨磨蹭蹭,老师就说:“某某,你真是个拖拉鬼,磨磨蹭蹭什么时可以写完?”这些我们大人经常会脱口而出的话,却会对孩子的自尊和自信造成很深伤害。

心理学家贝科尔说:“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就也就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请千万不要动不支就对孩子贴上负面的标签。

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去了解孩子,尽力找出孩子的优点,再用好的语言去鼓励孩子发扬他们的优点。

那么你们口中笨孩子就有可能慢慢地变成聪明的孩子,会收到你所期待的教育效果。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往往离不开后天环境的影响。

而在种种影响因素中,社会评价和心理暗示的作用非常的大,孩子的不良心理暗示的效果就是乱贴标签的后果。

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专家为问题孩子把脉

不要随便给孩子贴标签专家为问题孩子把脉

钱报络版“关注青少年成长”专题报告会昨举⾏ 本报记者⽅云凤 厌学、对师长不敬、惹事⽣⾮,家有“问题孩⼦”,真是让家长伤透了脑筋。

上周,本报关于问题孩⼦的连续报道,引起了不少家长的共鸣。

昨天下午,本报举办的“关注青少年成长”专题报告会在浙江⽇报三楼会议室举⾏,50多名家长和友从各地赶来,聆听了专家的理论分析和案例解析。

三个多⼩时的报告中,家长们听得认真,记得仔细。

报告结束后,天已⿊了,他们迟迟不肯散去,围着专家⼀⼀讨教。

教育孩⼦遇到的问题,当然不是⼀场报告会就能解决的。

但我们相信,专家的解析,也许能助你⼀臂之⼒。

本次报告会嘉宾:江西庐⼭卓尔教育中⼼校长胡⼀夫,副校长胡顺安,关注青少年成长问题专家王经忠教授。

你的孩⼦是被带坏的?错! 校长胡⼀夫说,他从事教育30多年,听到不少家长这样说:“我的孩⼦以前是个好孩⼦,但交了坏朋友,就被带坏了。

”他认为,这样推论是不科学的。

胡⼀夫认为,⽬前家庭教育存在⼗⼤问题:隔代教育、寄养、离异、⽗母双亡、领养、保姆抚养、家庭过度溺爱、暴⼒家庭、教育观念不⼀致及家长做了歪榜样。

如何避免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要积极归因、正确归因,科学解决问题。

他举了⼀个例⼦:孩⼦被椅⼦碰倒了,哭了,不少家长会说:“都是椅⼦不好,打它!”这就是错误的归因,会给孩⼦培养出不良的归因习惯。

正确的做法是:询问孩⼦有没有受伤,然后告诉孩⼦今后⾛路要⼩⼼,同时也对⾃⼰没有把椅⼦放好⽽道个歉,这才是正确的归因。

为什么有家长会觉得孩⼦是被坏孩⼦“带坏”的呢?这还要从⾃⾝来找原因。

胡⼀夫把交朋识友分为四个层次:最低层次,滥交狐朋狗友;其次是懂得“近朱者⾚,近墨者⿊”,远离不好的孩⼦,接近好的孩⼦;第三层次是“出污泥⽽不染”,哪怕⾝边都是坏孩⼦,照样做好你⾃⼰;层次是“取⼈之长,补⼰之短”,善于学习他⼈的长处,避免他⼈的缺点。

家长应该引导孩⼦往⾼的境界⾛,⽽不是错误⼀味地归咎给别的孩⼦。

胡⼀夫认为,孩⼦出问题,要从多⽅⾯寻找原因。

父母无端给孩子贴标签的后果

父母无端给孩子贴标签的后果

父母无端给孩子贴标签的后果
昨天妙妙在玩游戏的时候大声跟父亲喊道:你这个大骗子。

我很惊讶,这孩子怎么说出这样的话?似乎一个三岁多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来,很好笑。

她根本不知道什么叫骗子,那么为什么会说出大骗子这个不好的词汇呢。

我在这边说道,你们是不是给孩子贴标签了,这回可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把这句话还给你们了吧。

我一寻思就是,一定是他们对自己的孩子说了这句话。

在玩游戏的时候,或者父母互动的时候,随意地说孩子骗人、撒谎、哄弄人等不好的词汇,不假思索地给孩子贴上标签,这是严重的不尊重孩子的语言,也是非常轻视孩子的语言。

父母对孩子说话,有些时候决不能太随便。

其实,你根本不知道,孩子的思维能量,更不知道她的发展动向。

因为你有时候把她当什么也不懂的小孩子,但是,有时候,你说的话,又把她当成了大人。

这样的父母不太懂得儿童心理,但是最起码你不能轻视孩子,不能不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有的懵逼父母还得说,一个小孩子,懂什么叫自尊心。

这样的父母很愚蠢。

遇到很多的父母亲,都是给孩子贴上标签。

让孩子记在心里,不能释怀。

我小的时候,母亲给我贴上标签,说我不是那里的虫,但是她也没告诉我,我到底应该是哪里的虫。

幸好她没给我贴上骗人的标签。

我查了关于儿童心理方面的内容,没有不给孩子贴上标签的内容,应该补上。

教育心得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教育心得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教育心得-不要随意给孩子贴
标签
教育心得: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丁丁是个嘴巴很甜、很会说话的孩子,无论在外面还是在幼儿园里总是笑嘻嘻的,待人都很
有礼貌。

但除此以外丁丁也是个很调皮的小男孩,没事就喜欢去拉拉女孩子的小辫子或是突
然伸出脚来绊倒别人;区域游戏常常把别的孩子搭好的玩具推倒或是抢走;户外活动时故意
用身体去碰撞别人。

他总是频繁的与同伴发生冲突,产生矛盾,常常听到孩子们对他的控诉
,因此在自主游戏时很少有孩子选择他为自己的玩伴。

并且集体教育活动中,常常会乱说话
,很难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情。

我一直对他感到头疼。

直到有一次区域游戏结束后,小朋友都玩得很兴奋,到了收玩具的时间了满地都是区域游戏
的材料却没有人愿意去捡。

就在这时丁丁默默的开始收拾整理自己拿的游戏材料,并大声的
对同伴说“老师不是说收玩具了吗?我们得快点,要不然就来不及了!”虽然我并不知道他
所说的来不及了是什么意思,但丁丁确认认真真的在整理着游戏材料,嘴里还时不时的碎碎
念叨着什么。

我发现他在收拾玩具时还很会将游戏材料进行分类摆放。

活动结束后在组织幼
儿的餐前活动时,我表扬了他并奖励了一个爱心宝宝给他,我注意到丁丁把我奖励给他的爱
心宝宝小心地放到了兜里,这大概是他得到的第一个爱心宝宝,觉得十分珍贵,生怕被别人
抢走。

活动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育行为,其实每个幼儿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对于每个孩子,特别
是我们眼中的调皮孩子,更应该带着一颗敏锐的心,细心捕捉孩子的闪光点。

标签理论案例

标签理论案例

标签理论案例标签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都是通过标签来进行的。

这些标签可以是关于自己的,也可以是关于他人的。

标签理论认为,这些标签会影响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进而影响他们的行为。

下面我将通过几个案例来说明标签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一个案例是关于学校教育中的标签效应。

在学校中,老师和同学对学生的评价往往会成为他们的标签。

比如,一个学生可能被标记为“聪明”、“调皮”、“用功”等等。

这些标签会影响学生对自己的认知,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行为。

如果一个学生被贴上“不用功”的标签,他可能会觉得自己确实不用功,从而放弃努力。

相反,如果一个学生被贴上“聪明”的标签,他可能会更加努力地表现出自己的聪明才智。

第二个案例是关于工作场所中的标签效应。

在工作场所中,领导和同事对员工的评价也会成为他们的标签。

比如,一个员工可能被标记为“优秀”、“懒惰”、“有创造力”等等。

这些标签会影响员工对自己的认知,也会影响他们的工作表现。

如果一个员工被贴上“懒惰”的标签,他可能会觉得自己确实懒惰,从而减少工作效率。

相反,如果一个员工被贴上“优秀”的标签,他可能会更加努力地展现自己的优秀能力。

第三个案例是关于家庭中的标签效应。

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评价也会成为他们的标签。

比如,一个孩子可能被标记为“乖巧”、“叛逆”、“懂事”等等。

这些标签会影响孩子对自己的认知,也会影响他们的行为表现。

如果一个孩子被贴上“叛逆”的标签,他可能会觉得自己确实叛逆,从而更加叛逆。

相反,如果一个孩子被贴上“乖巧”的标签,他可能会更加努力地表现出自己的乖巧一面。

通过以上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标签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人们对自己和他人的认知都是通过标签来进行的,这些标签会影响他们的行为表现。

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对他人的评价,尽量避免给他们贴上不利的标签,也要注意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尽量避免被负面标签影响自己的行为。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评价也会成为他们的标签,所以要尽量给予正面的评价,促进他人的积极行为表现。

别给孩子贴上“差生”标签

别给孩子贴上“差生”标签

别给孩子贴上“差生”标签作者:暂无来源:《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3年第2期口文/章剑和(教育心理硕士,心理咨询研究员)【典型案例】距离中考只有半年多一点的时间了,张先生却早早有了让孩子放弃的念头,“我那孩子天生就笨,从小就被老师说不行,别人考100分,他考70分我就知足了!”在他看来,自己的孩子真的是“比较差”,每次和老师沟通,他得到的信息就是孩子不开窍,“说得直白点,就是木头脑袋”,但他不否认自己的孩子很认真。

“老师教的东西,留的作业,孩子一直都很认真,但一到考试,就看不出来成果,能做的我们都做了,结果……”张先生感到很遗憾又很无奈。

【心理解码】费尔先生是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的心理学教授,2010年,他做过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

他精心选择了一道难度中等数学题,然后挑选了20名学习成绩不相上下的学生,把他们分成两组,每组10个人。

费尔教授对第一组说:“我们现在要做的题难度不大,只要细心就可以。

”然后,他又对第二组说:“这道题难度非常大,曾被用做数学奥林匹克赛试题。

”测试的结果是,第一组有7名学生答对了,而第二组只有2名学生答对了。

费尔教授由此得出结论:影响成败的因素不仅仅是能力、机遇等,心理暗示作用对一件事的成败影响也十分重要,积极的心理暗示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反之,消极的心理暗示则产生消极的作用。

费尔教授的理论,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当我们要做某件事之前,特别是成功把握不太大的事情,我们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告诉自己:“我一定能成功”、“这件事对我来说很容易”……这样就能增加我们的自信,从而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反之,如果我们在行动之前进行消极的自我暗示,反复想“这件事我能做好吗?那么多比我聪明的人都没做好,我恐怕更不行吧……”,这样一来,结果可能就真的做不好了。

家长给孩子贴上“差生”的标签,就会给孩子强烈的心理暗示:我的父母都认为我很差,看来我真的不行,不会有什么出息了,得过且过吧。

幼儿园大班教育笔记《请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幼儿园大班教育笔记《请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教育随笔:请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我有幸与无数稚嫩的心灵相遇。

每当我踏入一个全新的教室,心中总是充满了期待与好奇。

孩子们的天真无邪,他们的每一次微笑和每一个眼神,都是我教学生涯中宝贵的财富。

然而,我经常听到一些声音,它们试图定义孩子们的特质,将他们归类于某个特定的“标签”之下。

“他是班上的捣蛋鬼”,“她总是害羞得不敢说话”,“他总是反应慢半拍”。

这些标签,无形中限制了孩子们的潜能,束缚了他们探索世界的脚步。

我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天赋和潜力不应被简单的标签所掩盖。

在课堂上,我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展现自己,无论是大胆发言还是静静聆听,都是他们个性的体现,都值得被尊重和鼓励。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和引导,而非评判和限制。

作为教育者,我们的责任是创造一个包容的环境,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其中自由地成长,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激情。

我们不应因为孩子们的一时表现,就给他们贴上永久的标签。

家长和教师们,让我们携手努力,拒绝给孩子贴标签。

让我们用开放的心态,去发现和欣赏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

因为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正是这些不同的特质,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社会。

让我们一起,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没有标签的成长空间,让他们在尊重和理解中,勇敢地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标签化对残疾儿童就学的负面影响

标签化对残疾儿童就学的负面影响
签” 的态度必然会 影响到特殊 儿童的教学 中, 也势必通过心里 暗示
作, f } = j 影响残疾儿童学习 。
二、 “ 去 标签 ” 使 残 疾 儿 童 处 于 弱势 地 位
阋研到的所有教师都一致表示 , 他 们都关爱残疾 儿童 , 没 有歧 视、 排斥过残疾儿奄。班 里排座位 主要是按学生高低 , 一般足身材 矮的在 前边 , 身材高的在后边 , 但是会把学 习不好且爱捣乱或者 f
反应 迟钝 、 自卑 、 少言寡语 、 学 习成绩 中下等是教师 对残疾 儿 童的一般评价 。在调研的 5个中心小学的 1 9个残疾 儿童中 , 只有
课 爱睡觉 的凋在后边 , 把学 习好 H J 爱学 习的调到前边 , 这方面没有 3个残疾 儿童 被教 师认 为表现较好 ,学 习成绩 在班 里排在 前 l 0 考虑谁是否是残疾儿童及残疾类型。对待迟到的任何学生都站在 其他 1 6位残疾儿童都是中下 等 , 其 巾有 1 0多位经常 底 。学 教 室门 口, 等下~节 课再进 入教室 , 这是惯例 , 没有谁提 出过 不同 好的这 3个学生 中, 一个是大花 中心小学三年级女生 ; 一个是马 意见 。 有的教师确实 关爱残疾儿童 , 从思想和行 为上对残疾儿童支 托 中心小学二年级男生 , 他 的父亲是他的老师 ; 一个 是古二 中心小 持, 但是更多的时候 是残疾儿童受到隐形的社会 排斥 。 学 四年级男生 , 他 的父 亲是学校所在地的村主任 。 尽管他们三个不 残疾儿童坐在影响其正常学 习的座位 上 、残疾儿童 在学 校受 往一个学校 , 但教 师对他们 的评价 都是“ 爱学 习, 听话 , 乖巧 , 讨人 欺辱等都会影响在校残疾儿童的社会 融合 。 但是 , 由于某些因素的 喜欢” 。 教师认 为学 习中下等 的残疾学生普遍存在反应迟钝 、 自卑 、 影响, 无论 是残疾儿童 、 非残疾儿 童或者教师 , 已经在这种状 态下 少 占寡语等现象。 课时他们不像其他非残疾学生交头接耳 , 爱做 形成 了一种 固有 的社会认知 、 价值观念 、 生 活方式 、 行为模式 , 这种 小动作 , 但是 总是感觉他们听不懂 , 偶尔提 问他们 , 他们扭扭捏捏 ,

老师,你会给学生贴标签吗?——浅谈如何让“坏孩子”有所作为

老师,你会给学生贴标签吗?——浅谈如何让“坏孩子”有所作为
当 一 个 人 被 别 人 以 某 种 名 称 贴 上 符 号、标 签 时,就 会 像 商品被贴上了标签一样。标签会有定 性 导 向 作 用,对 一 个 人 的个性思维与自我认同产生一定的影响。学生一旦被贴上 了某种标签,就会下 意 识 地 对 此 标 签 产 生 一 种 认 同 感,并 不 自觉地按照老师所 批 评 的 话 语 去 塑 造 自 己 的 行 为。“积 极 ” 的标签也许会使学 生 产 生 励 志 情 怀,美 好 心 情,能 够 鼓 励 学 生积极乐观地生活和学习;“消极”的标 签 也 许 会 使 学 生 心 灵 晦暗,焦虑不安,受到心灵的创伤,留 下 消 极 的 心 理 阴 影。 这 种“标签效应”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屡 见 不 鲜,应 引 起 我 们 的 高度重视。在学校 教 育 中,教 师 应 该 辩 证 地 看 待 每 个 学 生, 不可轻易地 评 定 任 何 一 个 学 生,要 从 他 们 身 上 去 寻 找 闪 光 点,以发展和全面的角度看待学生,让 他 们 感 受 到 温 暖,并 向 着适合自己的道路发展。 二 、案 例 描 述
记得那年,经常听到一位班主任说起 他 们 班 上 那 位 李 明 (化名)同学,今天又 把 校 园 里 的 什 么 什 么 给 弄 坏 了,我 又 要 邀请他的家长前来配合读,这个“破坏力极强”的混 世 魔 王,我 真 没 辙 了;科 任老师说 ,今天的课又没法上了,李明同 学 又 在“捣 乱”,看 来 以后我的课 要 改 成 自 习 课 了。 …… 听 了 之 后,我 心 想:班 里 真有这样的人吗?没什么印象啊?难道是我没发现到?今 天上美术课时特地留意了一下这位所谓的“破 坏 力 极 强 的 混 世魔王”,果 然,今 天 班 里 多 了 一 位 “新 同 学”———他 的 妈 妈, 来陪读了,就坐在 他 旁 边。 我 还 是 按 照 平 常 那 样 上 课,唯 一 不同的是 ,我 对 李 明 多 了 几 分 关 注。 今 天 美 术 课 的 课 题 是 《图形·联想·创意 》,在 我 讲 完 联 想 的 时 候,我 在 黑 板 上 画 了一个只有外轮廓 线 的 蘑 菇 造 型,然 后 引 导 学 生 发 挥 想 象, 并将想象到的物体,利用点、线、面等基 本 元 素 添 加 在 蘑 菇 造 型上。很多同学都 跃 跃 欲 试,我 看 到 李 某 某 趴 在 桌 子 上,无 动于衷。

标签化对残疾儿童就学的负面影响

标签化对残疾儿童就学的负面影响

2013-07理论研究的武术课程。

(二)建议要加深中小学武术教学,培养学生武术理论知识,全面开展中小学武术知识讲座,成立专业的武术知识渠道,使学生和市民能够很好地了解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增加体育课中武术教材的比重,使学生更加重视我国传统文化,继承地方传统武术,增加地方凝聚力,保护地方传统体育不失传。

参考文献:[1]余秋雨.艺术创造论[J].1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王岗.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自尊[M].1版.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体育中学)标签化对残疾儿童就学的负面影响文/赵康标签是人们对自我形象的界定和产生。

自我形象是透过与他人互动而产生的,而他人的标签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标签理论认为,犯罪是社会互动的产物,而个人被有意义的他人———如教师、亲戚、警察等贴上标签,描述为偏差行为或犯罪者,他就逐渐自我修正,而成为偏差行为者或犯罪者。

而残疾儿童一旦和“标签”联系到一起,必定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一、“贴标签”使残疾儿童处于弱势地位对小学生来说,教师永远是正确的,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至关重要。

张宝莲对100名教师抽样调查发现,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持否定态度的达67.3%,其中认为这些学生能力差或难以理解所学知识的教师达总数的65.68%。

可见,我国普通教师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在普通班级随班就读的态度上是很消极的,这种“贴标签”的态度必然会影响到特殊儿童的教学中,也势必通过心里暗示作用影响残疾儿童学习。

反应迟钝、自卑、少言寡语、学习成绩中下等是教师对残疾儿童的一般评价。

在调研的5个中心小学的19个残疾儿童中,只有3个残疾儿童被教师认为表现较好,学习成绩在班里排在前10名,其他16位残疾儿童都是中下等,其中有10多位经常垫底。

学习好的这3个学生中,一个是大花中心小学三年级女生;一个是马托中心小学二年级男生,他的父亲是他的老师;一个是古二中心小学四年级男生,他的父亲是学校所在地的村主任。

培养孩子情商第一步,给情绪贴标签

培养孩子情商第一步,给情绪贴标签

培养孩子情商第一步,给情绪贴标签“伤心”和“孤独”这两个情绪的表达来源于绘本《失而复得》。

这本书对小鹿的启发挺大的。

可以说是将小鹿之前的一些经验激活了,又或者说是,以这本书中心点,向外辐射了好多体验。

这些体验中,包括了称自己为小男孩(以前认为自己不是小男孩,也不是小女孩,是小鹿),还包括了对情绪的认知,“伤心”和“孤独”。

孩子对情绪的理解力远远超出你的想像。

事实上,18月龄的婴儿已经可以感受抚养者的情绪,到4岁时,孩子已经能够做出安慰和照顾他人的行为,而且可以区分出他人的感受和自己不同。

出生后的第一个6年里,发展情绪甚至比发展认知更重要。

因为它会帮助儿童建立自己和自己的关系,帮助儿童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儿童也需要借此得出他内在世界对外在世界的反应。

控制情绪,认识情绪的第一步就是给情绪“贴标签”。

心理学研究表明,给情绪“贴标签”对情绪确实有安抚的效果。

这是因为:当我们用语言来标示情绪时,我们就激活了负责理性思维的大脑皮质,从而使活跃的情绪中枢逐渐平静下来,情绪自然也稳定下来。

当父母觉察到孩子不开心,为他的情绪命名“不高兴”,这样就帮孩子将一种无形的、不舒服的感觉转换成可以定义的、有界限的事物。

从而让孩子明白,这些情绪都是可以说出来的。

当孩子闹情绪的时候,帮助孩子把情绪表述出来,这样孩子恶劣的情绪会因为有准确表达和沟通,而舒缓下来。

这种情感的准确表达,有助于促进人与人的相互了解,继而改善关系。

小孩有情绪,无法表达出来,结果就变成无理哭闹。

范德堡大学有一个婴幼儿社会和情感教育中心,建议家长蓄意地训练儿童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感。

他们要家长“给每个情绪一个名字”,比如说:“我今天很悲哀,因为爸爸要出差了。

”给小鹿讲了《害羞的面条和兴奋的鸡蛋:儿童情感菜单》,这本书里有个孤独的生菜,晚上睡觉的时候,小人儿嘴里面就开始念叨着“孤独的生菜”。

这本书后面写给父母的话中有这样一句话:“情感问题成为你和孩子交流的一部分。

给学生贴标签的解决措施

给学生贴标签的解决措施

解决给学生贴标签的问题
一、引言
在教育过程中,给学生贴标签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虽然它可以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性格和能力,但过度或不准确的标签可能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问题分析
1. 过度简化:贴标签通常是对学生行为或能力的简单概括,可能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2. 固化思维:一旦给学生贴上某种标签,人们往往会对学生的行为和能力有固定的期待,这可能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潜力。

3. 自我实现预言:当学生接受并相信自己的标签时,他们可能会按照标签所描述的方式行事,从而自我实现预言。

三、解决措施
1. 全面了解学生:教师和家长应该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学生,包括他们的兴趣、优点、挑战和潜力,而不仅仅是他们的成绩或行为问题。

2. 避免固定标签:我们应该避免使用过于笼统或负面的标签,如“懒散”、“笨拙”等。

相反,我们应该使用更具体和积极的语言来描述学生,如“需要提高注意力集中力”或“在艺术方面有天赋”。

3. 提供反馈和发展计划:除了评价学生的表现,我们还应该提供具体的反馈和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改善他们的弱点,发挥他们的优势。

4. 教育意识提升:通过培训和教育,提高教师、家长和学生对标签影响的认识,引导他们以更积极和全面的方式来理解和评价学生。

四、结论
给学生贴标签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解决。

只有当我们全面、公正、积极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才能真正帮助他们发展成最好的自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贴标签对孩子的影响贴标签对孩子的影响一直以来,很多的家长在咨询问题时,聊起他们的孩子,“我的孩子不爱学习”“做什么事情都很懒”,“我的孩子很胆小,怕事”,“注意力不集中”等等,这些问题是经常会被提到的,我绝对相信,在跟我咨询时用词上还是稍微加以修饰的,而面对孩子,用词和语气上会更加的赤裸裸:“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跟你讲过多少遍,快一点,做什么事情怎么都这么拖拖拉拉”,“你胆子怎么这么小,有什么好怕的”,我觉得这些词多数家庭都是很熟悉的,也可能都有对孩子讲过,现在先不讨论这样的问题如何处理,先来谈谈这些话里本身有没有问题。

笨蛋,拖拖拉拉,胆小怕事,小偷,多动症等等这些都是标签,是父母对孩子的某一行为下的定义。

超市大家都去过,我们在买一个商品前,都要看标签,上面有名称,产地,价格等信息,标签的意义是让我们能够一目了然的了解这个商品的信息,也能够让我们更好的归类。

次考试没有考好,孩子心理就会想“可能我真的就像妈妈说的那样是个笨蛋,我没有学习的天赋。

”第二次没有考好“原来我真的就像妈妈说的那样就是一个笨蛋”第三次没考好“我是笨蛋啊,我没有别人聪明,当然考不好”。

当一个人被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这种现象称为“标签效应”。

相信多数妈妈都有买回来衣服,一次都没有穿过或者买回来就后悔的经历,卖你衣服的销售员有没有跟你说过类似于“您真有品位,一眼就看出这是我们刚刚来的新款”,“这件衣服简直就是为您量身定做的,比我们模特穿的都好看,要不您考虑下做我们的模特”,当你听到这样的话,心理是不是会把自己归到有品位这一类呢,这件衣服都是为你专门设计的了,你还好意思不买吗。

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大人都如此,更何况孩子。

儿童的心理发育、认知能力正处于起步阶段,对是非、善恶、美丑等界限的辩识能力较弱,外界的影响对他们性格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当一个孩子意识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会下意识地产生一种认同感,并进而以此塑造自己的行为。

而且,这种评价出现的次数越多,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塑造固化作用越强,甚至会左右终生。

前面所讲的一些孩子的行为表现,就是由于一些家长无意中给孩子贴上了不正确的标签,使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不断地得到强化。

有位心理学家作过一个实验。

他要求人们为慈善事业作出捐款,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款,标上“慈善的”或“不慈善的”标签。

另一些则没有用标签法。

后来再次要求他们做捐款时,标签就有了使他们以第一次的行为方式去行动的作用,即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标签为“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标签过的人捐得更多,而那些第一次没有捐钱被标签为“不慈善的”比没有标签的人捐的更少。

我们常常能够发现,一些演员如果长期扮演某类角色,那么他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就会表现出那类角色的特质,以至于不演戏的时候,看上去还是像那类人。

人能够通过扮演一种角色而成为那种角色。

长久的扮演,会让人向那个角色的本质靠拢,最后就自然而然地成了那种人。

有时候,自己都会分不清是在扮演还是真实的自我,习惯成自然,这就是“标签”的作用。

凡是练习书法的人,都是从临摹开始,而临摹的第一步,必然是选择好的范本,从正面的模仿入手。

父母的言行就是这个范本,范本总是“你怎么这么笨,你偷懒,你不上进,不努力”却要求孩子临摹出来的是“成绩优秀,努力好学,”你觉得有可能吗?父母在说这些的时候,很容易忽略对孩子的伤害,但只要换一个角度,想想自己在单位上,假如领导也这么训斥你:“你就是想偷懒,你根本不努力!”你会怎样?在一个家里,如果妻子责怪丈夫:“你太没本事了,要钱没钱,要权没权,你看别人……”或者丈夫挖苦妻子:“你成天不知道在干什么,家也没收拾好,人也邋里邋遢,你看别人……”那这个家一定是没法安宁了,而且被责怪的一方,很有可能真的就变成你所描述的那种人。

同样性质的话,我们对孩子更是经常脱口而出,这些无意间贴在孩子身上的标签,以及其他类似的负向的“期望”,很可能会像魔咒一样控制他的思想和行为,讲得多了,孩子的性格和行为变得跟家长的评价越来越相像,因为外部评价往往会成为自我评价的依据,最终决定了个性发展的方向,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信念,认知系统。

评价和标签是成长的导航系统,你现在怎样评价孩子,将来他就很可能成为那样的人。

并影响他的整个人生。

最终就会变成“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P.E.T.总部认证导师马奇想毁掉一个孩子很容易“贴标签”就够了!刘翔退役了,这个参加了38次比赛,得了36次冠军的“超人”,被人记住的,却是他的两次退赛。

因为伤痛,他被贴上了“刘跑跑”的标签。

翔飞人退役了。

与其说退役,不如说是解脱了,从08年奥运会的退赛风波开始,他就一直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只因为他曾是冠军,我们无法原谅他的受伤、老去、退赛,我们叫他“刘跑跑”。

可是,我们本身就是不完美的,为何要苛责他成为一名超人?联想到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也是如此,我们太习惯给孩子评价了。

不是自豪地猛夸孩子,就是恨铁不成钢地说自己孩子是“恶魔”,什么笨蛋、认生、小气、内向、害羞、懦弱、暴躁、不自信等等,一串的消极评价脱口而出,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说。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后天环境的复杂影响。

在种种影响因素中,社会评价和心理暗示的作用非常之大。

夸孩子、损孩子,是当前儿童教育中,典型的“贴标签”行为。

而且父母经常贴的是“负面标签”,这是家长非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

不可否认,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会有调皮、捣蛋,或有其他许多的小毛病,但这些都是正常的。

如果作父母的,总是把眼光盯住这些地方,长期抱怨自己的孩子,其实,真正出问题的,是父母自己的内心世界出现了认知偏差。

当我们给孩子贴标签时,他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可以称为“标签效应”或“暗示效应”。

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同时,这反过来强化了“贴标签”的人,使其更“坚定”自己的看法。

我们都知道著名的“伤痕实验”:实验者通过化妆,在志愿者脸上画一道血肉模糊、触目惊心的伤痕,先让志愿者看了效果后,借口补妆,悄悄把伤痕擦掉了。

然后带着毫不知情的志愿者到各医院的候诊室,观察人们对他的面部伤痕反应。

当志愿者返回后,惊奇的现象出现了:返回的志愿者,竟无一例外地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他们感觉人们对他们比以往粗鲁无理、不友好,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看!可实际上,他们的脸上与往常并无二致,什么也没有不同!这就是标签的威力。

孩子是一张白纸,你给他贴上“自私”的标签,他就会变得越来越自私;你给他贴上“胆小”的标签,他就会变得越来越胆小。

我想,你一定会发现,当你为孩子贴上这些不良标签的时候,你的孩子就会”如你所愿”变成你嘴里说的那个孩子!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

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贴标签效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曾组织一批正在监狱服刑的犯人上前线作战。

出发前,美国政府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训练和动员,并随他们一起到前线作战。

训练期间,心理学专家们并未对犯人进行过多的说教,而是让他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

信的内容由专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如何接受教育,改过自新等,每一封信都告诉亲人,自己的表现非常非常好。

专家们要求犯人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

三个月后,犯人开赴前线,专家又要求犯人在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服从指挥,如何英勇作战等。

自然,亲人们的回信都充满了惊喜和赞赏。

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英勇战斗。

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一现象称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叫暗示效应。

有正面也有负面的效应,尽量少贴谁来贴标签很重要,如果是孩子自己给自己贴就最好了!不贴标签怎么做会更好,当孩子有情绪时,连接孩子的情绪,接纳;当孩子做的好的时候,帮助孩子总结好的行为是什么?好在那里?让孩子自我去评价,自我的欣赏,自我的接纳,就自我的成长当我们在和平共处时给对方肯定赞美,当对方有情绪时我们就认真聆听,帮对方走出情绪,找到正能量把这些理念融入到生活中去运用,就会水到渠成每天都会很喜悦乡下的小兔子进城到了舅舅家,当自己家,但要注意电什么是幸福呢?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答案一定是不一样的,但不管怎么样但是有一点却是相通的,那就是快乐的感受。

快乐是创造的能量并且人有追求快乐逃离痛苦的本能。

如果一段关系让人感到快乐那么他就有一个像磁铁一般的吸引力,把对方牢牢的吸引在自己的左右,但如果每一次沟通都是痛苦的话,对方就会离自己越来越远。

所以怎么样让自己找到更多快乐的感受,让对方与我们的关系变得更快乐轻松,这是一门大学问。

对于快乐有一组数据引起了我的关注,网易女人在2013,2014这两年都做了快乐指数的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在2013年有14.4%的人原来最近一次开怀大笑已是远在一年前的事了。

2014年的调查居然有12.8%的人最近一次开怀大笑已是远在三年前的事了。

26.3%快乐指数在3分以下,5%的人居然给快乐指数打了0分。

这些数字告诉我们原来现实生活中真的有一些不快乐的人,那到底怎么样能得到快乐呢?真的是有钱有地位就快乐吗?人民网对孩子做了一次调查,就发现原来孩子对快乐的理解就简单得多,说只要是和爸爸妈妈在一起那就很快乐,当很多父母们误以为给孩子们最好的物资就是快乐的时候,孩子们却远远的超出父母的想象,而孩子们更关注的是精神领域当中的快乐感受如何清除孩子身上的标签1.父母从心里改变对孩子的评价每个孩子都有其多样性的一面。

一个好动的孩子,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安静的时候,比如,这个孩子做他感兴趣的事情时,往往会表现出安静的一面。

这需要父母彻底拿掉对孩子的程式化看法,去仔细发现孩子展现出的不同方面。

2.创造机会,让孩子获得自信为了改变小丽对数学的看法,每天晚饭后,爸爸和小丽都会玩十分钟游戏,那是一种关于数字计算的扑克牌游戏,比赛看谁算得快。

玩的时候,爸爸都会巧妙地减慢速度,总会让小丽赢几次。

如果小丽赢了,爸爸会吃惊地大呼:“宝贝,你这么快就算出来啦?!”于是,小丽越算越勇。

3.淡化孩子的某些行为今天家里来客人了,小强不愿把自己的玩具给小客人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