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儿童文学视角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儿童文学视角比较《镜花缘》和《格列佛游记》

文学比较研究主要是“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所谓“影响”,艾尔德里奇(Aldridge)认为就是“存在于作品中的某种东西,这种东西如果作者不曾读过某个以前的作家的作品就不会存在”。[1]尽管《格列佛游记》出版于1726年,比李汝珍的《镜花缘》的成书时间(1815年)要早89年,尽管当时中西文化相互传播的通道已经打开,但至今尚未发现《格列佛游记》影响李汝珍创作《镜花缘》的任何资料,我们自然不可妄加推测。所以,对这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自然只能限于“平行研究”。站在儿童文学立场上来关注这两部作品,比较研究的视点落到了一个非常相似的问题上,即两部作品都受到儿童读者的青睐,尤其是它们各自的前半部分,即《镜花缘》第八回到四十回唐敖、林之洋等人游历海外国家的奇闻异见,《格列佛游记》的第一卷《小人国》和第二卷《大人国》。难怪美国《科利尔大百科全书》称《镜花缘》是中国式的《格列佛游记》。这两部作品受到世代儿童读者的喜爱是有事实依据的。在我国,人们对《镜花缘》自然更熟悉。《格列佛游记》甚至在问世的当时便在儿童读者中间流行,专为儿童改编的第一版《格列佛游记》于1805年出版,专为儿童出版的复述本或节选本有《小人国漫游记》、《大人国漫游记》等,且有著名画家为它们插图,还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就创作初衷来说,这两部以社会批判为主旨的小说都与儿童文学无关。无论是18世纪初的英国还是19世纪初的中国,儿童文学都未走向自觉,两部作品之受到儿童读者的欢迎,从作品自身来说,就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丰富的童话价值。所谓童话价值,就是指作品中那种具有童话因素的艺术内涵和艺术技巧,它们是最能引起儿童兴趣的艺术成分。“童话”这个名称的出现总是和儿童文学走向自觉联系在一起的,但童话的艺术因素早在古代的神话中就已存在。《格列佛游记》和《镜花缘》的共性之一就是善于从各自民族的古代神话中汲取艺术营养。《格列佛游记》与西方那些“四海为家的航海人”创作的神话、幻想故事之间的渊源关系不可分割。于是,当我们站在儿童接受的立场上来关注《镜花缘》和《格列佛游记》时,自然把比较研究的重心落在这两部作品的童话价值上。不难看出,这两部作品的童话价值就在于它们的“飘海”、“冒险”、“神异故事”、“神话与想象的成分”,等等。

本文将这两部长篇小说的童话价值归结为奇幻世界、历险故事、游戏精神和夸张艺术这四个层面,揭示它们在这四个层面的异同。

一、奇幻世界:《格列佛游记》的重严谨和《镜花缘》的偏松散在现实社会之外还存在着一个幻想世界,这是《格列佛游记》和《镜花缘》这两部长篇小说在题材内容上主要的共同点。英国著名的幻想文学作家和学者托尔金(John Ronald Reuel Tolkien)在他的论著《幻想文学的世界》中把这个幻想世界称作“第二世界”(Secondary World)。他说,魅力无穷的幻想会把我领进在现实中看不到的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人类的一切梦想都不难实现,不可思议的事情,也能让人身临其境。《镜花缘》和《格列佛游记》中的海外岛国正是这样的“第二世界”。先看《格列佛游记》。作者在这部长篇小说中先后描绘了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和马国四个海外岛国。这四个岛国的生灵之奇异都是在与现实世界中人类相比较中显现出来的。大致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形貌与现实世界的人没有区别,只是在大小比例上显出差异。大人国的人比现实世界的人大12 倍,小人国的人则比现实世界的人小12倍。由此引出生存环境以及其它生灵之大和小的各种奇异景观。如小人国中的树木不到一脚高,草细得像天鹅绒一般,拔腿就能跨过房子和城墙;格列佛的手绢被当作地毯,梳子被看作大殿的栏杆;他应邀舞刀,引得“大小三军又惊又怕,立刻齐声呐喊”;他介绍袖珍手枪的用法,向空中放了一枪,便有几百个人应声倒地,“好像震死了一样”。大人国则是另一番景象:田间小径像非常宽阔的大路,青草像森林般高大;王后一口能吃下12个英国农民一顿的饭食;格列佛与蚊子苍蝇搏斗得用腰刀,使出全身力量想跳过路上的马粪堆,却还是落在正当中,等等。另一种情形是形貌和生存状态都与现实世界的人类大相径庭。如勒皮他人(飞岛人)的头不是向右偏,就是向左歪,他们有一只眼睛向里凹,另一只眼睛却直瞪着天顶。他们的外衣装饰着太阳、月亮、星球的图形,还有许多提琴、横笛、竖琴、军号、六弦琴、键琴和许多欧洲没有的乐器的图形。由于他们整天处于沉思默想之中,必须有

仆人用一个气囊不停地拍打他们的嘴巴和耳朵,不然就不能说话和听不到别人说话。他们生活在飞岛上,并用飞岛剥夺下方人民的雨水和阳光或用金刚石岛底去压碎下方人民。又如马国,那里是人兽颠倒的地方,马是国家的主人,并有优良的品性,而人被称作“耶胡”,受马的统治,并且丑陋龌龊、贪婪淫荡、残酷好斗。它们特别喜欢在田间寻找一种发亮的石头,为了争夺石头而搏斗,甚至发动大战。它们喜欢吮吸一种草根,吃多了就互相搂抱厮打,丑态百出。以上两种情形,在斯威夫特的幻想世界里,自然是有影射、象征和讽刺的用意的,但在读者,尤其是儿童读者看来,其魅力主要是由此唤起的新奇感。再看《镜花缘》。这部小说的海外岛国有三十余个。和《格列佛游记》一样,也有小人国和大人国,小人国叫“靖人国”,此国中人身高不满一尺,出门时三五成群,手执防身器械,唯恐大鸟伤害;狡诈诡秘,好说反话。大人国中的人比常人略高二三尺,走路时有云托足,离地约半尺。心胸光明正大者,足下自现彩云;心藏奸私暗昧者,足下自生黑云。此外,还有好让不争、惟善为宝的君子国人,面黑如墨但寿命很长的劳民国人,两耳垂腰却不长寿的聂耳国人,没有肠子、吃了就拉的无肠国人,人身狗头、只知吃喝的犬封国人,以夜作昼、行为像鬼的鬼国人,腿脚漆黑、取鱼为食的元股国人,生性吝啬、一身长毛的长毛国人,脸上无目、目生手上的深目国人,通身如墨、酷爱读书的黑齿国人,身居梅林、酸臭难闻的淑士国人, 等等。幻想中的岛国以其居民的奇异为特色,确实丰富多彩,令人惊叹。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发现这两部作品的幻想世界确有许多相似的奇异性,它们都是海外岛国,那里都有奇异的人物、植物,奇异的环境,奇异的故事。但是,在两部作品的比较中,我们发现它们的虚构方式和描述方式又有一些区别。概括起来,《格列佛游记》重严谨,而《镜花缘》偏随意。幻想世界的虚构和描述上的“严谨”,主要是指《格列佛游记》较为集中且具体而微地展示了四个海外岛国,无论是小人国还是大人国,作者都十分注重亲身经历和体验上的详尽描述,尽管是幻想和虚构的世界,却给人以逼真的感觉。由于作者是18世纪的英国人,处处以当时西方的科技文明认识外界事物的眼光去看待他所虚构的世界,所以他的描述讲究精确性,观念也颇多现代性。可以说,小人国的描述使用的是显微镜,大人国的描述使用的是放大镜。作者始终以12倍的比例来描述小人国和大人国, 即以比小人大12倍的巨人眼光来看小人国的一切,又以比大人小12倍的小人眼光来看大人国的一切。精确而真切的效果就是这样显示出来的。这种描述方式颇像西方的透视画法,具有逼真的效果。《镜花缘》则不同。作者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写意画法,简笔勾勒,追求神似,具体而微的描写甚少。三十多个海外岛国,除黑齿国、白民国、女儿国等少数几个岛国外,大多数奇人怪物都是通过唐敖、林之洋等人走马观花式的游历简单描述出来的。有的则是通过见多识广的多九公的三言两语介绍出来,而且往往着眼于形体特点,缺乏具体情节的展示,在叙述结构上不可避免地显得松散了。

二、历险故事:《镜花缘》有惊无险,《格列佛游记》则惊险兼具《镜花缘》和《格列佛游记》的另一个吸引儿童读者的主要共同点就是作品中都有海外游历和遇险的故事。发生在海外岛国的历险故事,自然与海外岛国的奇人怪物有关。即海外历险的过程是展示幻想世界的情节线索,作者正是通过小说主人公非凡的历险经历一步步把读者引入幻想世界的。李汝珍和斯威夫特所设计的小说主人公海外游历的目的是不同的,由此而虚构出来的历险故事在情节描述上也有不同的特点。《镜花缘》的主人公唐敖五十多岁考中探花又被革去,受了打击,气恼之余,看破红尘,遂生寻仙修道之念;又有神仙托梦,要他“遍历海外,或在名山,或在异域”,将不幸飘零外洋的十二名花“力加培植,俾归福地”。可见他搭妻弟林之洋的商船出海游历,其目的有二:一是摆脱烦恼,修道归隐,二是完成神仙使命,救助十二名花。李汝珍正是按照这一设计来安排唐敖的海外历险故事的情节的。所以,我们感觉到了唐敖海外游历的整个过程都弥漫着虚无飘渺的仙气。他一到海外东口山便有吃肉芝、食仙草的奇遇,时时事事与仙有缘。而后,一次又一次的奇遇和历险,又与十二位少女有关。当他悟出自己救助的十二位少女正是神仙托寻的十二名花之后,使命完成,便遁入小蓬莱修道成仙。接下去虽有唐敖之女唐小山(唐闺臣)镜花岭寻父的故事,却只是唐敖海外游历的余韵了。应该说,唐敖海外历险的故事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是完全按照作者预设的目的安排的。《格列佛游记》的情形有所不同。该小说的主人公格列佛是位医生,他航海旅行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优厚的聘金,同时也是为了“到外国去观光”。但他的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