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案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案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081a74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e7.png)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案第一章:电荷的概念1.1 静电荷与动电荷静电荷:物体在摩擦或其它方式作用下产生的电荷。
动电荷:电荷在电场作用下发生的移动。
1.2 电荷的性质电荷是量子化的,即电荷量是基本电荷的整数倍。
电荷具有正负两种性质,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第二章:电荷的守恒定律2.1 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电荷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在封闭系统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2.2 电荷守恒定律的证明与应用通过实验验证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守恒定律在电容器、电池等电子设备中的应用。
第三章:电荷的测量3.1 电荷量的单位库仑(C):电荷量的基本单位。
微库仑(μC)、纳库仑(nC)等:电荷量的衍生单位。
3.2 电荷量的测量工具静电电荷计:利用电荷与质量的比值来测量电荷量。
电荷流式计:通过测量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点的电荷量来确定总电荷量。
第四章:电荷的积累与释放4.1 电荷的积累物体在摩擦或其它方式作用下积累电荷。
电荷在导体表面的积累。
4.2 电荷的释放电荷通过放电现象从物体表面或内部释放。
放电的方式包括:尖端放电、火花放电、接地放电等。
第五章:静电场与电荷相互作用5.1 静电场的基本概念静电场:由静止电荷产生的电场。
电场强度、电势差等静电场的基本物理量。
5.2 电荷在静电场中的相互作用电荷在静电场中的受力分析。
电荷在静电场中的运动规律。
第六章:静电场的基本计算6.1 电场强度的计算电场强度的定义:在某一点的电场力对该点的单位正电荷。
电场强度的计算公式:E = F/Q,其中E为电场强度,F为电场力,Q为测试电荷。
6.2 电势差的计算电势差的定义:两点间的电势差等于单位正电荷从一点移动到另一点时电场力所做的功。
电势差的计算公式:U = W/Q,其中U为电势差,W为电场力所做的功,Q为测试电荷。
第七章:静电场中的电荷分布7.1 静电平衡状态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内部的电场强度为零,电荷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7b73702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a6.png)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 了解电荷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描述电荷的产生及分类;2. 掌握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能够运用电荷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3. 能够理解电荷守恒定律对电路中电荷变化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兴趣,增强对物理学科的学习积极性;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 电荷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应用。
三、教学内容1. 电荷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电荷的概念和产生- 电荷的分类:正电荷、负电荷、电中性- 电荷的守恒2. 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 电荷守恒定律在电路中的应用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或观察现象引入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提出问题(5分钟)在导入的基础上,提出“电荷守恒定律是什么?为什么电荷是守恒的?”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3. 理论学习(25分钟)通过讲解、示范和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电荷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物理意义和数学表达。
4. 案例分析(15分钟)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练习运用电荷守恒定律解决问题,加深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5. 练习与讨论(15分钟)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个人或小组讨论,加强对电荷守恒定律的掌握和理解。
6. 实验与观察(20分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电荷在电路中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探讨电荷守恒定律在电路中的应用。
7. 总结与拓展(10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电荷守恒定律的实际意义和拓展内容,激发学生继续深入学习的欲望。
五、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2. 实验器材3. 教学实物模型4. 教学练习题册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通过课堂练习、小组讨论等方式自行检查掌握情况,做出自我评价。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案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8ef089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a6.png)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电荷的定义和分类;2. 掌握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观察电荷的相互作用;2. 运用逻辑推理和数学表达式描述电荷守恒定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2.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电荷的定义和分类;2. 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难点:1. 电荷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推导;2. 电荷守恒定律在复杂电路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实验器材:1. 塑料棒;2. 丝绸;3. 玻璃棒;4. 金属箔;5. 验电器;6. 电池;7. 小灯泡;8. 导线。
教学工具:1. PPT;2. 黑板;3. 粉笔。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1. 利用PPT展示自然界中的电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存在和性质;2. 提问:什么是电荷?电荷有哪些分类?环节二:探究电荷的相互作用1. 分组实验:每组用塑料棒和丝绸进行摩擦,观察塑料棒带电现象;2. 提问:电荷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同种电荷和异种电荷之间有何不同?环节三:电荷守恒定律的发现1. 讲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实验现象;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发现电荷守恒定律;3. 提问:电荷守恒定律的意义是什么?如何用数学表达式表示?环节四: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1. 举例说明电荷守恒定律在简单电路中的应用;2. 引导学生运用电荷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3. 提问:电荷守恒定律在复杂电路中如何应用?环节五:总结与拓展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电荷的定义、分类和电荷守恒定律;2. 布置课后作业:运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实际电路问题;3. 引导学生关注电荷守恒定律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
五、课后作业1. 总结电荷的定义、分类和电荷守恒定律;2. 运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实际电路问题;3. 探究电荷守恒定律在生活和科技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评价目标:1. 学生对电荷定义和分类的理解程度;2. 学生对电荷守恒定律的掌握和应用能力;3. 学生在实验和问题解决中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570530f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4a.png)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a. 了解电荷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b. 掌握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
c. 熟悉电场和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a.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b.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合作学习;
c.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电荷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a.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对电荷的注意;
b. 引导学生提出与电荷相关的现象和问题;
c. 引导学生对电荷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进行思考和探索。
3. 实验探究(25分钟)
a.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用于验证电荷守恒定律;
b. 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c. 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电荷守恒定律的表达式;
d. 引导学生思考电荷守恒定律的原理和应用。
4. 合作学习(20分钟)
a.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与电荷相关的实际问题;
b.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c. 每个小组选择一位代表向全班汇报并展示解决方案。
四、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参与情况;
2. 评价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
3. 评价学生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c3b707e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29.png)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电荷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掌握电荷的守恒定律;3. 能够运用电荷守恒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1. 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2. 抽象概念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实验器材:带绝缘手柄的电荷棒、小金属球、导线、电荷计。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复习电荷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二、理论讲解(20分钟)1. 电荷的基本概念和性质:a. 电荷是物质固有的性质,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b. 相同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 电荷守恒定律:a. 电荷守恒定律表明,在一个孤立的系统中,电荷的总量是不变的;b. 电荷的守恒可以通过导线、接地等方式实现。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实验一:使用带绝缘手柄的电荷棒给小金属球带上电荷;2. 实验二:将两个带电的小金属球相互接触,并用电荷计进行测试。
四、讨论与归纳(15分钟)1. 学生通过实验结果发现,电荷在两个小金属球之间转移,并且总电荷不变;2. 引导学生总结电荷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五、练习与拓展(15分钟)1. 情景问题练习:通过实际情景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2. 课后扩展:自主搜索电荷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小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思考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学生对电荷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并通过实验和讨论理解了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
通过情景问题和课后扩展,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加入更多的实验和案例,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1ac1aa8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81.png)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介绍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相关知识,包括电荷的基本性质、电荷量的守恒定律以及电荷守恒定律在电路中的应用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电荷的基本特性、守恒定律的原理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荷的基本概念及其性质;2. 理解电荷量的守恒定律;3. 掌握电荷守恒定律在电路中的应用;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电荷的概念和性质;2. 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示波器、电压表、电流表、导线等;2. 实验材料:小球、绝缘棒、毛刷等;3. 教学投影仪:用于播放相关实验视频;4. 文字材料: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教科书及相关教学资料;5. 实验室环境:清洁整洁、安全无隐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使用实验视频向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电荷现象,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兴趣,并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橡皮梳梳头后可以吸引纸片?”“为什么电子在原子内不会互相排斥?”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电荷的性质。
2. 讲授(1) 介绍电荷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包括正电荷、负电荷、电荷的载体等内容;(2) 理解电荷量的守恒定律,通过实验演示和文字讲解,让学生明白电荷的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上的一个基本定律;(3) 探讨电荷守恒定律在电路中的应用,包括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分布规律、电阻的连接方式等。
3. 实验操作(1) 使用实验工具和材料进行一些简单的电荷实验,如用绝缘棒摩擦后带电小球的吸引、带电小球的推开等;(2)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电荷和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4. 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如判断题、选择题、计算题等。
讲解相关知识点,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重要知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并展望本课程的继续学习。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案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adb046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b0.png)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a. 理解原子带电的本质和电荷是带电粒子的基本特征。
b. 学会计算物体带电后电荷的大小和符号。
c. 掌握电荷守恒定律及其适用范围。
2. 能力目标a.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验探究能力。
b. 提高学生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c. 培养学生遵守科学规范的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电荷的本质。
2. 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1. 电荷及其本质a. 让学生了解物体带电的基本概念。
b. 介绍原子带电的本质和带电粒子的基本特征。
c. 引导学生了解电量的量纲及其计算方法。
d. 通过实验展示电荷对物体的影响及其基本性质。
2. 电荷守恒定律a. 介绍电荷守恒定律及其研究历程。
b. 探讨电荷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和应用方法。
c. 借助实验现象,让学生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重要性。
d. 引导学生应用电荷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讲述法:介绍电荷的基本概念以及电荷守恒定律的相关知识。
2. 实验法:通过实验展示电荷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探究电荷的本质和规律。
3. 讨论法:利用小组讨论、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积极思考和交流。
4. 问题解决法: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电荷守恒定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1. 电荷及其本质a. 讲述电荷及其量纲:5分钟b. 实验展示电荷对物体的影响及其基本性质:20分钟c. 介绍原子带电的本质和带电粒子的基本特征:10分钟d. 计算物体带电后电荷的大小和符号:10分钟2. 电荷守恒定律a. 讲述电荷守恒定律及其研究历程:10分钟b. 探讨电荷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和应用方法:15分钟c. 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重要性:20分钟d. 引导学生应用电荷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30分钟五、教学资源1. 实验仪器和材料:静电发生器、金箔片、平衡杆、带电体等。
2. 实验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
3. 讲义、PPT等电子教学资源。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教案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93e525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4a.png)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高中物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电荷的概念,能够区分正电荷和负电荷。
o掌握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能解释相关现象。
o了解常见的带电方法和电荷的相互作用。
2.过程与方法:o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o引导学生通过归纳和总结,自主构建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知识体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o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电荷的概念、电荷守恒定律。
2.教学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静电发生器、各种带电体、验电器等。
2.多媒体课件:包含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相关内容、图片、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如衣物贴身、静电电击等)引起学生的兴趣。
o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2.新课内容讲解o电荷的概念:介绍正电荷和负电荷,以及电荷的单位 库仑)。
o电荷的相互作用:通过实验演示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现象,总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o电荷守恒定律:阐述电荷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总量是守恒的。
3.实验探究o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静电发生器、验电器等器材,观察电荷的转移和守恒现象。
o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加深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
4.课堂练习与讨论o出示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o组织学生讨论电荷守恒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防护、雷电现象等。
5.课堂小结o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电荷守恒定律的重要性。
o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意电荷及其守恒现象,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6.布置作业o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o鼓励学生收集有关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资料或案例,下节课分享交流。
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案
![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edac48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02.png)
第一章:静电场电闪雷鸣,是一种常出现在暴风雨中的自然现象,它是那样的神秘,来去匆匆,稍纵即逝.它给人们带来甘霖,同时也给人们带来恐惧.几千年以来人们一直想探究其中的奥秘,更想将它驾驭于手中.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就曾冒着生命危险,尝试用风筝去捕捉雷电. 雷电是怎样形成的?物体带电是怎么回事?电荷有哪些特性?电荷间的相互作用遵从什么规律?人类应该怎样利用这些规律?……这些问题正是本章要探究并做出解答的知识. 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知道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知道元电荷的概念,认识各种起电方法及实质※※掌握电荷守恒定律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能吸引轻小物体,我们通常说它们带了电或有了电荷. 物体经过摩擦之后为什么会带电?一电荷及相互作用1.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 (1)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2)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2.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物质的微观结构1 (1)原子组成:原子组成:原子îíì原子核îïíïì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2)原子电性:原子核的正电荷的数量与核外电子负电荷的数量相等,整个原子对外界较远的位置表现为电中性. 二.三种起电方式: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过程.îíì得到电子-带负电失去电子-带正电 1.接触起电接触起电(1)指一个带电的金属导体跟另一个不带电的金属导体接触后分开,而使不带电的导体带上电荷的方式(如图). (2)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球接触时电荷量的分配情况:若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的带电量分别为Q 1、Q 2,则它们接触后再分开都带有Q 1+Q 22的电量,式中电量Q 1、Q 2均包含它们的正负号. 2.摩擦起电摩擦起电 (1)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一些束缚不紧的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使得原来呈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如图) (2)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 (3)实质:电荷的转移实质:电荷的转移(4)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必然带等量异种电荷. 3.感应起电感应起电(1)自由电子:金属中离原子核较远的能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的电子. (2)静电感应: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种电荷的现象. îíì近端—异种电荷远端—同种电荷(3)感应起电: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如图). A B C +2C +3C 问题:问题: ①依次接触A 、B ②反复接触A 、B 三.电荷守恒定律表述一: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表述二: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 四.元电荷1.元电荷:物体带电量的最小单位元电荷:物体带电量的最小单位最小的电荷量,即电子所带的电荷量,用e 表示.e =1.6×10-19C ,最早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测得. 说明:说明:(1)元电荷不分正负元电荷不分正负(2)电子或质子所带电量的绝对值等于元电荷,但不能认为元电荷就是电子或质子电子或质子所带电量的绝对值等于元电荷,但不能认为元电荷就是电子或质子 (3)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 ,或者等于e 的整数倍.就是说,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 2.电子的比荷电子的比荷电子的电荷量与电子的质量之比. em e =1.76×1011C/kg. 四.总结总结一带负电的绝缘金属小球被放在潮湿的空气中,一带负电的绝缘金属小球被放在潮湿的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经过一段时间后,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该小球上带有的负电荷几发现该小球上带有的负电荷几乎不存在了.这说明( ) A.小球上原有的负电荷逐渐消失了小球上原有的负电荷逐渐消失了B.在此现象中,电荷不守恒在此现象中,电荷不守恒C.小球上负电荷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潮湿的空气将电子导走了小球上负电荷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潮湿的空气将电子导走了D.该现象是由于电子的转移引起的,仍然遵循电荷守恒定律该现象是由于电子的转移引起的,仍然遵循电荷守恒定律解析:绝缘小球上的负电荷减少是由于电子通过潮湿的空气导电转移到外界,小球上电荷量减少,但是这些电子并没消失;就小球和整个外界组成的系统而言,其电荷的总量仍保持不变,仍遵循电荷守恒定律. 答案:CD 关于对元电荷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元电荷就是电子或质子元电荷就是电子或质子B.元电荷是指电荷量跟电子所带电荷量数值相等的带电体元电荷是指电荷量跟电子所带电荷量数值相等的带电体C.元电荷是指带电量为1.60×10-19C 的带电体的带电体 即学即用D.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答案:D 解析:电子和质子是实实在在的粒子,而元电荷只是一个电量单位,不是带电体,电子和质子带电量都等于元电荷的值,A、B、C选项错误;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选项D正确. 使带电的金属球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的箔片张开.下列各图表示验电器上感应电荷的分布情况,正确的是() 答案:B 解析:把带电金属球移近不带电的验电器,根据静电感应现象的规律,若金属球带正电荷,则将导体上的自由电子吸引上来,这样验电器的上部将带负电荷,箔片带正电荷;若金属球带负电荷,则将导体上的自由电子排斥到最远端,这样验电器的上部将带正电荷,箔片带负电荷.B项正确. 起初它们不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如图所示,A、B为相互接触的用绝缘支架支持的金属导体,为相互接触的用绝缘支架支持的金属导体,起初它们不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箔片,C是带正电的小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把C移近导体A时,A、B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B.把C移近导体A,先把A、B分开,然后移去C,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C.先把C移走,再把A、B分开,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D.先把A、B分开,再把C移走,然后重新让A、B接触,A上的金属箔片张开,而B上的金属箔片闭合上的金属箔片闭合 解析:(1)C移近A时,带正电的小球C对A、B内的电荷有力的作用,使A、B中的自由电子向左移动,使得A端积累了负电荷,B端积累了正电荷,其下部的金属箔片也分别带上了与A、B同种性质的电荷.由于同种电荷间的斥力,所以金属箔片都张开,A正确. (2)C靠近后保持不动,把A、B分开,A、B上的电荷因受C的作用力不可能中和,因而A、B仍带等量的异种感应电荷,此时即使再移走C,因A、B已经绝缘,所带电荷量也不会变,金属箔片仍张开,B正确. (3)先移走C,再把A、B分开,A、B上的感应电荷会马上在其相互之间的引力作用下吸引中和,不再带电,所以箔片都不会张开,C错. (4)先把A、B分开,移走C,然后重新让A、B接触,A、B所带的异种电荷马上中和,箔片都不会张开,D错. 答案:AB 。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59b660c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fa.png)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电荷的概念和特性;2. 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原理和应用;3. 掌握电荷守恒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电荷守恒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教学准备:1. 教材:《电荷及其守恒定律》;2. 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实验器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让学生回顾电荷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 通过展示电荷实验装置的图片,引出电荷守恒的问题。
三、实验演示(20分钟)1. 指导学生进行电荷守恒的实验;2.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3. 让学生探究实验中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
四、实验讨论(10分钟)1. 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并总结实验结论;2. 指导学生分析实验原因,并提出改进实验方法的建议。
五、巩固练习(15分钟)1. 布置电荷守恒定律的巩固练习,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2. 收集学生的练习答案,并进行讲解和订正。
六、拓展延伸(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电荷守恒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之间的关系;2. 鼓励学生拓展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领域。
七、小结(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2.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演示的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设计注重学生实践操作和思维拓展,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在实验环节过程掌控不够,可能需要增加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
还可以增加一些实例和故事,引起学生对电荷守恒定律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4554395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ce.png)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内容,电荷是表示物质微观结构的基本物理量,它的正负性决定了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
在教学中,学生对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理解往往比较抽象,因此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和例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电荷的定义和性质;(2)了解电荷的守恒定律;(3)能够运用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教学、示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电荷及其守恒定律;(2)组织实验、观察电荷守恒的现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2. 电荷的守恒定律。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教学内容: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步骤:1. 导入(10分钟)通过捏玻璃棒摩擦丝绸带,使其带电,然后把两者相近,观察它们的相互作用,引出电荷的概念。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发现电荷的存在及其性质。
2. 对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讲解(20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电荷的概念、电荷的守恒定律,让学生了解电荷的性质和守恒定律的含义,并引导学生思考电荷守恒的条件。
3.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电荷的守恒条件展开讨论,并总结出电荷守恒的规律。
4. 实验展示(25分钟)安排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比如使用摩擦法使物体带电,再观察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电荷守恒的规律。
5. 案例分析(20分钟)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电荷守恒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例如阐述电荷守恒在静电场的应用。
6. 总结与复习(10分钟)由教师做总结,并对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知识点进行复习。
五、教学手段1. 多媒体教学;2. 实验仪器:万用电表、玻璃棒、丝绸布等;3. 教学案例。
六、教学评估1. 学生学习态度;2. 学生的课堂表现;3. 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设计的特色与创新1. 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电荷及其守恒定律;2. 引入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3.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eee6c3e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c2.png)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第一步:导入导入中需要强调的是在前几次授课中已经学习过电荷的概念,学生已经掌握了电荷的基本性质和表达方式,例如量子化和负载体。
因此,这部分的导入应该比较简短,着重回顾一下已经学习的部分。
目的:引导学生认识到电荷的存在和基本概念。
第二步:介绍电荷的守恒定律在引入电荷守恒定律之前,需要简要介绍什么是守恒定律。
这个部分可以与学生一起探究一些熟悉的守恒定律,例如“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
通过这些熟悉的例子来引出电荷的守恒定律。
接下来,重点介绍电荷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具体内容。
学生应该了解到电荷守恒定律是一个基本定律,它规定了封闭系统内的总电荷量是不变的,即电荷守恒。
然而,也需要提醒学生,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电荷守恒定律可能会受到破坏,并需要给出示例。
目的:介绍电荷守恒定律及其具体内容,使学生对电荷守恒的概念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第三步:练习在这一部分,学生需要根据所学理论来进行实践操作。
可以为学生提供多个实验案例,以便他们能够理解这个定律。
例如,一个均匀带电球体的情况。
在这个案例中,学生需要测量磁场强度和带电体在不同位置的电位,并记录下所得到的结果。
接下来,他们需要利用所学知识,通过解方程的方式,求出电荷的总数。
目的:通过实例操作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且提升实践能力。
第四步:运用实例解决问题在这一步骤中,我们应该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来思考/发散思维,然后完成一些比较复杂的案例问题。
问题应该是不同的,但都可以运用守恒定律来解决。
例如,一个电荷在点电荷靠近一个无限平面的情况。
学生需要求出电荷在平面上的分布式电荷密度,并在图纸上画出分布的形状。
目的: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步:巩固和反思在这个步骤中,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一次总结/反思,以便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有待加强的部分。
教师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以及空间,让学生自由地提问并留出足够的时间为其回答问题。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032bc9c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93.png)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电荷的概念,了解电荷基本性质和电荷的单位;2. 掌握电荷守恒定律的原理和应用;3. 能够运用电荷守恒定律解决与电荷有关的问题;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电荷的性质和单位;2. 电荷守恒定律的原理和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实验器材;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实验报告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一组简单的例子引入电荷的概念,如戴帽子摩擦头发、摩擦气球等,询问学生是否注意到了一些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电有关。
2.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课所学的知识,如原子的组成、电子带电等,准备进一步学习电荷的概念。
二、电荷的概念及性质(10分钟)1. 通过课件展示电荷的概念,解释电荷的意义和作用。
2. 介绍电荷的性质,如电荷的两种性质(正电荷和负电荷)、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等。
三、电荷的单位(10分钟)1. 通过课件展示电荷的单位,即库仑(C),解释电荷单位的定义和关联。
2. 利用实例计算一些常见物体携带的电荷,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电荷守恒定律(10分钟)1. 通过课件展示电荷守恒定律的表述和原理。
2. 介绍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五、小组讨论(10分钟)1. 分成小组讨论,老师提问一些与电荷守恒有关的问题,如:如果一个物体获得了电荷,那么哪些物体可以失去电荷?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实验操作(15分钟)1. 针对电荷守恒定律的实验操作,如:用毛刷摩擦物体,然后将物体靠近带正电的塑料棒,观察物体的现象等。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并记录在实验报告本中。
七、实验讨论和总结(10分钟)1. 小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现象。
2. 引导学生总结电荷守恒定律的实验规律,并与课堂所讲的理论知识进行联系和对比。
八、课堂练习和答疑(15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将答案写在笔记本中。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参考教案4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参考教案4](https://img.taocdn.com/s3/m/4ffc9ea16c85ec3a86c2c57c.png)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参考教案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案知识目标:掌握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的原理,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能力目标:能按要求设计基本实验。
情感目标:培养合作精神和对物理问题主动探究的意识。
教学方法:学生探究与老师指导相结合。
教学手段:学生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
教学内容:第一组:实验要求:使验电器的箔片张开。
实验器材: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毛皮.验电器起电方法:摩擦起电根据初中的知识: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电。
在这个实验中,同学们创造了电荷吗? 构成物质的原子本身就是由带电粒子构成的,带(正电.负电.不带电)的质子和(正电.负电.不带电)的中子构成原子核,核外有(正电.负电.不带电)的电子。
原子核正电荷的数量(多于.少于.等于)核外电子负电荷的数量,所以整个原子对外界较远位置表现为(正电性.负电性.中性)。
核外的电子靠质子的吸引维系在原子核附近,通常离原子核较远的电子受到的束缚力较(大.小),容易受到外界的作用而脱离原子。
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一些束缚得不紧的电子从一个物体到另一个物体,于是原来电中性的一个物体由于得到电子而带电,另一个物体由于失去电子带电。
这就是起电。
在这个实验中,同学们既(有,没有)创造电荷,也(有,没有)使电荷消灭,只是使电荷;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增加,减少,不变)。
第二组:实验要求:要求做一个爆炸式发型。
实验器材:感应起电机.红丝带假发这个实验说明:同种电荷;根据初中的知识:异种电荷。
小试身手: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第三组:实验要求:要求在不接触的情况下使易拉罐滚动,使水流偏向。
实验器材:气球.毛皮.易拉罐.滴定管.烧杯这个实验说明带电物体有的特性。
铺垫设问:你知道带电物体为什么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特性?第四组:实验要求:不接触的情况下使验电器的箔片张开实验器材:玻璃棒.丝绸.验电器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的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号电荷,远离的一端带同号电荷。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eb05387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8a.png)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电荷的基本概念和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2. 掌握电荷的正负和量子概念;3. 理解电荷守恒定律在电路中的应用;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2. 掌握电荷守恒定律在电路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学(5分钟)1. 利用一个小故事或生活中的场景引入电荷的概念,激发学生对电荷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物体会有电?第二步:概念讲解(15分钟)1. 讲解电荷的基本概念:电荷是物体表面或内部带有的基本性质,可以为正电荷或负电荷。
2. 讲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闭合系统中,总电荷量不变。
即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但总电荷量保持不变。
第三步:实验操作(30分钟)1. 设计实验:使用摩擦电实验仪器,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操作。
2. 操作实验:学生可以选择不同材料进行摩擦,观察材料之间是否发生摩擦带电现象,同时使用小球电量计对带电材料的正负电荷进行测量。
3. 观察分析: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分析摩擦带电现象和带电材料电荷正负关系。
第四步:问题探究(20分钟)1. 提问:在电路中,为什么总是要保证电荷的守恒?2. 讨论:学生回答并讨论问题,分析电荷守恒定律在电路中的应用。
3. 解答: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电荷在电路中的流动过程,解答电荷守恒定律在电路中的应用。
第五步:练习和总结(10分钟)1.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并回顾电荷的基本概念和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
教学资源:1. 摩擦电实验仪器;2. 小球电量计;3. 练习题和答案。
教学评价:1. 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评价;2. 练习题的答题评价;3. 教师对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参与度评价。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a1a6a27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27.png)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 了解电荷的概念及其种类;(2) 掌握电荷守恒定律;(3) 能够运用电荷守恒定律解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电荷守恒定律;(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精神;(2)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2. 教学难点:(1) 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2) 理解电荷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发兴趣,激发学习欲望)通过简短的视频或图片展示,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哪些与电荷相关的现象?例如静电粘附、电子设备使用等。
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 讲授电荷的概念及种类(基础知识讲解)通过示意图、简单动画等形式,向学生介绍正电荷、负电荷、电子、质子等概念,让学生建立对电荷的基本认识。
3. 实验演示(直观呈现电荷现象)老师进行静电吸引、静电排斥实验演示,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感知电荷的存在和作用。
4.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电荷守恒定律)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让学生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概念和意义。
一个系统在封闭的条件下,电荷总量保持不变。
5. 教学练习(巩固知识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巩固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电荷守恒定律在哪些具体的物质变化中起作用?并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电荷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7. 总结提高通过复习、总结,加深学生对电荷及其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记忆,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
四、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引导,让学生通过讨论、实验等方式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857e757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fd.png)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导学活动:1. 引入:通过展示两张物体相互摩擦后产生静电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并思考摩擦可以产生什么?2. 引出问题:物体摩擦产生电荷,那么电荷到底是什么?有哪些性质呢?3. 学生作答并讨论。
知识讲解:1. 引入电荷的概念:电荷是物体所带的性质,表现为物体的互相吸引或排斥的力(以正负电荷表示)。
2. 介绍电荷的性质:电荷可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并引入产生电荷的三种方式:摩擦、接触和感应。
3. 简单介绍电荷的单位(库仑)及其量的大小。
引出电荷守恒定律的概念。
实验活动:1. 实验一:摩擦产生电荷a. 实验目的:验证摩擦可以产生电荷。
b. 实验步骤:将塑料棒摩擦在头发或者绒布上,然后将摩擦后的塑料棒靠近金属棒。
(观察是否会有吸引或排斥现象)c. 实验结果:塑料棒摩擦后会带电,有可能和金属棒发生互相吸引或排斥的现象。
讨论及归纳:1.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归纳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孤立系统中,电荷的总量是守恒的。
即电荷可以转移,但不能被创建或销毁。
2. 提出补充问题:那么电荷守恒定律适用于哪些物理现象?3. 学生作答并讨论。
拓展练习:1. 根据所学内容,回答以下问题:a. 为什么两个相同带电物体之间会相互排斥?b. 两个电荷相互吸引的条件是什么?c. 为什么金属导体可以导电?2. 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电荷守恒定律。
作业布置:1. 阅读相关资料,复习本节课学习内容。
2. 根据教材习题,完成相应的练习题。
3. 锻炼自己观察问题和实验设计的能力,给出一个新的可以验证电荷守恒定律的实验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028ba5a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35.png)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电荷的概念、性质以及守恒定律的内容与原理;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道德与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荷的概念、性质以及守恒定律的理解;2. 教学难点:守恒定律的运用。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节:电荷的概念与性质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与电荷有关的实例,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存在与重要性;2. 导入:对“电荷”一词进行解释和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理解;3. 讲解:讲解电荷的概念、正负性质以及它与物体的引力、斥力的关系;4. 实验观察:a. 实验1:用橡皮布擦过的毛刷靠近小纸片,观察小纸片的运动;b. 实验2:将一个带电的橡皮球放在金片电荷仪上,观察金片的运动;c. 实验3:电场力线实验。
第二节:电荷的守恒定律1. 导入:通过案例引出电荷守恒定律的概念;2. 讲解:讲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与原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3. 实验设计:a. 实验1:用两个相同的金属球A和B,A带正电,B带负电,将它们放在一个封闭的导体箱中,离开箱子后重新测量A和B的电荷量;b. 实验2:将一个带正电的金属球A放在一个充满空气的密闭容器中,观察A带电量的变化;c. 实验3:剪下一段金属丝,并用胶条将一端粘在玻璃杯上,另一端靠近带电体,观察金属丝的运动。
四、教学评价方式1. 在实验中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记录的准确度;2. 通过课堂讨论和问答的方式,了解学生对电荷概念、性质以及守恒定律的理解程度;3. 综合考察学生在实验中的分析判断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板书设计1. 电荷的概念与性质- 电荷的概念:电荷是微观粒子所带的物理量;- 电荷的性质:正负性质、引力、斥力。
2. 电荷的守恒定律- 定律内容:一个系统内总电荷量守恒;- 原理解释:电子的特殊性质、电荷的转移与转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知道电量的概念.
2.知道摩擦起电,知道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3.知道静电感应现象,知道静电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4.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5.知道什么是元电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2、通过对原子核式结构的学习使学生明确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电荷分开.但对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不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
重点:电荷守恒定律
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新的知识内容,新的学习起点.本章将学习静电学.将从物质的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电荷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以及与静止电荷相联系的静电场的基本性质。
【板书】第一章静电场
复习初中知识:
【演示】摩擦过的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这样的物体就带了电.
【演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之间相互排斥,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之间也相互排斥,而玻璃棒和硬橡胶棒之间却相互吸引,所以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板书】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
正电荷和负电荷: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正数表示.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用负数表示.
电荷及其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二)进行新课:第1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板书】
电荷
(1)原子的核式结构及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
原子:包括原子核(质子和中子)和核外电子。
(2)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不同.
实质:电子的转移.
结果:两个相互摩擦的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
(3)金属导体模型也是一个物理模型P3
用静电感应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演示】:把带正电荷的球C移近彼此接触的异体A,B(参见课本图1.1-1).可以看
到A ,B 上的金属箔都张开了,表示A ,B 都带上了电荷.如果先把C 移走,A 和B 上的金属箔就会闭合.如果先把A 和B 分开,然后移开C ,可以看到A 和B 仍带有电荷;如果再让A 和B 接触,他们就不再带电.这说明A 和B 分开后所带的是异种等量的电荷,重新接触后等量异种电荷发生中和.
【板书】(4)、静电感应:把电荷移近不带电的异体,可以使导体带电的现象。
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叫做感应起电.
提出问题:静电感应的原因?
带领学生分析物质的微观分子结构,分析起电的本质原因:把带电的球C 移近金属导体A 和B 时,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使导体上的自由电子被吸引过来,因此导体A 和B 带上了等量的异种电荷.感应起电也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使物体中的正负电荷分开,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得出电荷守恒定律.
【板书】2、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另一种表述:一个与外界没有电荷交换的系统,电荷的代数和总是保持不变。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与练习3
3.元电荷
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符号:Q 或q 单位:库仑 符号:C
元电荷:电子所带的电荷量,用e 表示. 注意: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 ,或者等于e 的整数倍。
就是说,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
电荷量e 的值:e =1.60×10-19C
比荷:电子的电荷量e 和电子的质量m e 的比值,为
111076.1⨯=e m e C/㎏ 【小结】对本节内容做简要的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