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问题

合集下载

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问题-精品文档资料(可编辑修改word版)

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问题-精品文档资料(可编辑修改word版)

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问题一、我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进展我国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探索家校合作的问题,七十年代末期和年代初期,许多学校在教育实践中进一步意识到学校要主动争取家庭、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并在实践中探索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九十年代以来,对推进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的改革实践有进一步的研究。

目前我国开展家校合作的实践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几种主要形式有:(1)家长会(2)家访(3)家长学校(4)家长委员会(5)“家校通”网络平台等[1]。

二、我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存在的不足我国在促进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联系和融合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仍存在不少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校合作组织不完善家长委员会是我国目前比较正式的家校合作组织。

一些学校还在校园网上开辟了“家长委员会”专栏,介绍本校家长委员会的章程、委员会成员、本学期的任务、优秀家长等。

各校家长委员会的章程大致相同,基本包括总则、宗旨、任务、组织等几项内容[2]。

目前,家长委员会从章程到人员到活动安排等,样样具备,在全国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

但与日本的家长教师协会(PTA)相比,其发展还不完善。

(二)对校外体验活动的重视与协作不够近年来,我国开始强调对青少年加强素质教育、增加校外体验活动,虽然已引起各方面不同程度的重视,但成效甚微,总体上还没有根本改观。

因学校和社会的重视与协作不够,所以对本来不多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少年宫等社会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低,现有条件下可开展的体验活动比较缺乏。

三、如何发挥“三结合”教育的作用(一)利用好三者的互补作用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都各自发挥着作用,不管其作用大小,毋庸置疑,都对学生产生影响。

那么,要使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形成合力,除了目标要统一外,还要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各有侧重,形成互补。

探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问题

探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问题

劳动和社会服务 ; 采访先进单位 和个 人 , 走访 革命 老人 ;
运用所学 知识动 手制作 、 发明作 品 ; 收集 家 乡物 产和动
劳动 , 更应该 加强 同学校尤其 是 同班 主任 、 任课 教师 的 联 系, 经常主动到学校 了解孩子 的情况 , 加强信息反馈 。
3 到学 校教 育 与社会 教 育 相促 进 . 做
下做 法 : 是通过家访 、 一 电访 、 家长 会等形 式 , 了解家 长
4依 靠社会 资源, . 增强教 育实效
依 靠社会资源 , 国防教育 、 让 环保教育 、 交通法规教 育等走 进校 园 , 实现人力资源共享 , 增强教育实效 。 如学 校开展的法律知识讲座可改变 为模拟庭 审 , 邀请法院工
作人员现 场指导 , 通过模拟庭 审 , 让学生在 直观 的活动 中“ 知法 , 懂法 , 遵法 , 守法” 。
5让 学 生进 一 步 走 入 社会 , 高 学 生 的 综合 素 质 . 提
对 子女进行 教育 的情 况 ; 二是 成立 家长 委员会 , 宣传 和
普及教 育子 女的知识 ,推广家长教育子 女的成功经 验 ,
植物标 本 ; 组织读 书活动 , 出读书体会等 。 写
总之 , 校 、 学 家庭 、 社会 都应从 自身 的特点 出发 , 发 挥各 自不 同的教育功能 , 相互 配合 , 相互促进 , 努力做到 学生校 内校外有 人管 , 离校 不离教 , 形成 良好 的社 会全 员育人 氛围 。这样才能使孩子们在校 做个好 学生 , 在家
国 内外先进 的育儿经验 ,并指导家长结合 自身情况借鉴
和利用 。( ) 3定期对家长进行新教材培训 , 指导家长怎样 科学有效地对 孩子进行辅 导 , 怎样正确评 价孩子 的学 习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说明报告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说明报告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说明报告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是进步学生整体素质,逐步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事业的建立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为了更好地开展这一工作,促进教育网络工作步入正轨,我校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明确教育目的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是教育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别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老实、英勇、勤劳、节省等品德和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等行为习惯,初步具有区分是非的才能,为培养他们成为跨世纪的社会现代化建立的各类人才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奠定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根底。

二、明确教育内容和根本要求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根据学校工作方案、学校教学工作方案、少先队工作方案的安排,在对学生进展以“五爱”为根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和粗浅易懂的政治常识教育,教育学生心中有别人、有集体、有人民、有祖国,进步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感情,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

同时,有方案地召开学生家长会,让家长与学校、社会一起,共同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效劳、学会创造。

教诲处、少先队有方案地对学生进展热爱祖国的教育、热爱集体的教育,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教育,良好品格的教育和辩证唯物的启蒙教育。

三、教育方法和途径教育网络要科学开展观为统领,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____传统教育为重点,以养成良好的爱国文明习惯为重点和起点,引导学生知事、明理、动情、践行。

同时要实在搞好“五爱”教育,并注意挖掘和发挥本地各种德育资,丰富教育内容。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地相结合,在知事、明理、动情的根底上,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逐步建立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互相联络的有效机制,不断稳固教育成果。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是各学科的课堂教学和班主任老师日常对学生的品行教育与引导,并结合教学内容,有机地浸透教育内容,使学生知事、明事,长大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

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

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在当今社会,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之间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远。

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协作和共同努力,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齐抓共管的目标。

一、家庭1.1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1.2 家庭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和价值观,如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勤奋努力等。

1.3 家庭应该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和表现,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

二、学校2.1 学校是孩子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2.2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2.3 学校应该与家庭和社会保持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形成良好的育人合力。

三、社会3.1 社会是孩子成长的广阔舞台,社会对孩子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3.2 社会应该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如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等。

3.3 社会应该与家庭和学校一起共同育人,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匡助。

四、齐抓共管的重要性4.1 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合作是实现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4.2 惟独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努力,才干真正做到全面育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材。

4.3 齐抓共管不仅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一种可持续的教育模式。

五、实现齐抓共管的途径5.1 建立家校社合作机制,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5.2 加强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资源,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发展空间。

5.3 倡导全社会共同参预教育,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育人的良好氛围,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齐抓共管是实现优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惟独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努力,才干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和支持。

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 促进学校德育工作

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 促进学校德育工作

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德育是学校的重要职责之一,而德育的成功不只要依赖于学校的努力,还需要和家庭、社会紧密结合起来。

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是提高学校德育水平的必要条件。

下面就来详细阐述一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如何促进学校德育工作。

一、学校与家庭的结合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环境,通过学校和家庭的紧密结合,可以发挥两者优势,共同发挥教育作用,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德育水平。

学校和家庭的结合如下:1、家访制度的建立:家访制度是学校和家庭合作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师生家庭联系的途径。

学校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生活环境,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帮助,同时也可以借助家长的力量,共同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

2、家长主题会议: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到学校参加主题会议,与老师一起探讨教育问题,分享育儿经验,增强家长对教育的信心和理解。

家长主题会议也可以作为学校宣传教育理念的途径,为家长和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信息和资源。

3、家庭作业:学校的家庭作业可以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加深家长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进一步促进家校沟通互动,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学校在家庭作业设置上,也需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能力进行合理安排,避免过度压缩孩子的休息时间和自由活动时间。

4、家校合作:学校和家庭可以共同参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家长可以在家里辅导孩子,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支持,学校也可以提供教育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家校合作,可以让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两个环境中都得到了全面的教育,从而更好地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德育水平。

学校和社会是分不开的,学校需要依靠社会资源才能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

同时,学校也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学校和社会的结合如下:1、社会实践教育:学校可以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教育,让学生走出校门,在社会中接触和体验真正的生活。

社会实践教育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提高学生成长和德育水平。

关于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策略论析

关于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策略论析
子有方” 的家长, 进行一些专题讲座 ; ③总结交流教育 l 然, 自 开展以“ 锻炼 自 , 我 服务社会” 为宗旨的小公民
子女的心得体会 , 整理 出版家长《 教子心得》 《 、学生成 道德教育系列实践活动 。让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 ,
长芳草集》 等书籍 , 供大家分享。
2并 用 多种 形 式 , 及 家教 知 识 .0 普
家庭是 一个人人生 旅途 的第 一站 ,是 人 的世 界
: 的基础工程 。 因此 , 校可利用 德育课 、 队会 以及各 学 班
种 实践 活动大力 加强科学理 论的灌输 ,占领思 想阵 观 、 l 人生 观 、 价值观最初形成的“ 第一课堂 ”如果说学 。 地, 对学生进行人生观 、 价值观和世 界观教育 , 培养他 校教育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话, I 们 的社会公德 、 职业 道德 、 家庭道德 , 育他们 坚持社 那么家庭 教育在孩子 的思想道德方 面则有着 得天独 教 l
化” 正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 趋势。现代教育不仅 什么是错的, l 什么应该做 , 什么不应该做, 什么是必须 在 时间上将扩展到一个人 的终生 , 而且在空间上将 扩 提倡发扬的, J 什么是坚决反对的。 使学生明白“ 勿以善
展 到全 社 会 。在 这 种 趋 势 下 , 校 、 庭 、 学 家 社会 将 构 成 小 而 不 为 , 以 恶 小 而 为 之 ” 道 理 , 样 从 小 处 着 l 勿 的 这

程, 在这个 系统工程 中, 学校 、 家庭 、 社会都 担负着 重 I
要 的、 可推 卸的责任 。因此 , 不 探究其策略 , 挖掘其结 {
合点 , 优化教育效果有着特殊 的意义 。


以学校教 育为主导 , 培养合格学生

双减背景下,如何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

双减背景下,如何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

双减背景下,如何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一、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它是以夫妻关系为基础,包括父母子女关系的最小社会基层组织,是人们生活和消费的最基本单位,承担着生养和教育子女的基本社会职能。

家庭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补充,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家庭教育特点与学校教育不同,家庭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其特点是:1.教育内容的生活化;2.教育方式的情感化;3.教育方法的多样化。

在家庭教育中经常采用如下一些方法:(1)解答疑难;(2)指导读书;(3)树立榜样;(4)游戏。

(二)家庭教育的任务1.关心子女身心的健康成长;2.发展子女的智力;3.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4.培养子女独立自强的精神;5.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

(三)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良好的富有成效的家庭教育的条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父母的表率作用;2.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3.父母的文化修养;4.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二、社会教育社会教育主要是指学校、家庭环境以外的社区、文化团体和组织等给予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

社会教育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和形式来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主要包括:1.社区对学生的影响;2.各种校外机构的影响;3.报刊、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影响。

三、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学校作为专职教育机构,有着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科学的组织,有经验丰富、掌握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专门教育工作者。

同时,学校具有青少年学生集中、学习环境好、规章制度健全、育人周期长等明显的教育优势,并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凝聚力、号召力,容易得到包括党政机关在内的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协助。

四、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教育合力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力量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统一教育方向,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

(一)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联系1.互访;2.建立通讯联系;3.定时举行家长会;4.组织家长委员会;5.举办家长学校。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说明报告三结合教育说明报告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说明报告三结合教育说明报告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说明报告三结合教育说明报告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资源共同参与的一种教育模式。

它旨在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互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下面本文将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分别介绍三结合教育的重要性及具体实施方法。

首先,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承担着教育和培养学生的重要责任。

学校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

此外,学校还应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的教育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在三结合教育中,学校应与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和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最后,社会是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教育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式。

社会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生活技能。

社会教育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实施,如实习、社区服务、参观实践等。

在三结合教育中,社会应为学校和家庭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如与学校建立实习基地、开展社区教育项目等,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成长空间。

在实施三结合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的紧密合作和有效沟通。

学校应积极与家长和社会资源进行对接,制定合理的教育计划和方案。

家庭应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状况。

社会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同时,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加强交流和合作,形成共识,共同努力,共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综上所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它能够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优势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培养。

通过学校的加强教育,家庭的有力辅导,社会的广泛参与,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途径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途径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德育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越来越重要。

学校、家庭、社会是影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三个重要因素,三者的结合是学生德育教育的必然趋势和方向。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途径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实效性,积极推进学生德育教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学生作为社会主体之一,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三大环境,学校、家庭、社会的育人共识对于学生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校德育教育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学校以其科学的方法和严格的管理,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和德育教育,塑造学生优良的品德和丰富的人生阅历。

家庭是学生德育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是学生形成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环节,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家庭教育,承担家庭教育责任,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社会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社会环境的好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教育部门、社会机构应该积极开展德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学校家庭社会育人的共同目标是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从而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和有担当的新时代人才。

1、学校德育途径学校德育途径包括以下方面:(1)课程教学。

将德育元素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年龄和特点,组织讲解有关的道德故事、传记、诗歌等,通过情感教育、思辨教育等方法,加强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判断能力。

(2)课外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军训、劳动、运动等均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外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团队协作、自我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和责任感。

(3)特色课程。

设置特色的德育课程,例如德育讲座、家风教育、情境模拟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提高其道德综合素质。

(4)示范引领。

学校是德育教育的主体,学校师生应该充分发挥模范引领作用,从校园文化建设、师德师风、学风建设等多个方面引领学生,帮助他们养成优秀的品德和良好的人生观。

(完整word版)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问题

(完整word版)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问题

开放教育试点小学教育专业专科毕业论文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问题姓名:***学号:**********学校:********指导教师:***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问题【摘要】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在其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

一个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及心理偏差,都有其不同的成因。

教育是名族发展的奠基石,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当代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学校、家庭、社会都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家庭、社会形成的教育氛围已不能和快速发展的学校教育齐头并进,在某些方面还削弱了学校教育的效果。

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的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关键词】和谐教育互补性资源整合和谐发展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曾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革命,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

“加强与改革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和社会各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

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环境。

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

”。

众所周知,孩子的成长是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面共同教育的结果。

在目前这样一个多元价值观充斥我们社会的今天,如果我们忽略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忽视了社会、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巨大影响,忽视了品德的形成对个体发展的决定性作用,那么我们的学校教育就很难产生实效性。

因此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的教育体系,推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目标一致、理念趋同、过程同步、方法互补、资源共享,势在必行。

一、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不和谐现状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社会条件限制以及来自多方面的错误思想影响,目前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存在脱节的现象。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途径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途径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途径学校、家庭和社会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三个环境,它们相互交融、相互支持,共同为孩子的德育教育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温床。

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结合,能够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人格,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下面将分别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阐述德育教育的途径。

一、学校的德育教育作为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承担着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社会责任感传授等方面的教育任务。

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教师是关键人物,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学校德育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课程、主题班会、德育教育活动等形式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导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的人。

学校德育教育需要注重个性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学校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特长,从而塑造他们的独立人格。

学校德育教育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培养学生关爱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感,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学校德育教育要加强师生互动。

学校教师要扮演起良师益友的角色,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学校德育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重视个性发展,培养社会责任感,加强师生互动,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也是影响孩子成长最直接、最深刻的地方。

家庭德育教育是孩子性格、态度养成的根本所在,家庭对于孩子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家庭要做好家风建设。

家庭的和睦、温馨氛围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父母要加强家风建设,注重自身的言传身教,为孩子提供一个和谐美好的家庭环境。

家庭要注重对孩子的情感关怀。

父母要关心孩子的成长,倾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鼓励,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温暖、安全,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合力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合力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合力助推学生全面发展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三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间的合作与结合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教育形式,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学校教育是孩子系统性、完整性的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社交能力;而社会教育则是孩子进一步发展和成长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和提升综合素质。

首先,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环境,而家庭教育是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

良好的家庭教育能够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孩子的品格和道德素养,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在日常交流和教育中,父母可以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和启发,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

与此同时,家庭教育还能够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和沟通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团结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学校教育是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

学校是孩子接受正式教育的场所,有系统的课程设置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学校,孩子不仅可以学习到科学知识,还能够接触和参与各类课外活动,如社团、俱乐部、运动队等,这些活动能够帮助孩子培养兴趣爱好、展现才华,同时也能够提高他们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学校还能够为孩子提供与同学相处的机会,通过团队合作和集体活动,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团队意识。

最后,社会教育是孩子全面发展的延伸和拓展。

社会是孩子真正接触到的大舞台,社会教育则是帮助他们适应社会环境、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社会教育可以通过社会实践、社会实习、志愿者活动等形式,让孩子了解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和社会参与能力。

社会教育还能够帮助孩子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适应能力和领导力。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工作总结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工作总结

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工作总结引言“三结合教育”是指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面的教育力量相互配合、共同参与的教育模式。

本学期,我校积极推进“三结合教育”工作,旨在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网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现将本学期“三结合教育”工作总结如下。

“三结合教育”工作目标本学期“三结合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三方合作的长效机制。

促进学生在不同环境中的均衡发展。

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工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三结合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

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2. 建立合作机制与家庭和社区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共同制定教育计划。

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

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教师进行“三结合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培训。

鼓励教师与家长和社区工作者进行交流和合作。

5. 建立评价和反馈机制建立“三结合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

定期收集家长和社区的反馈意见,不断优化工作。

成效分析1. 合作机制初步建立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

合作机制的建立为“三结合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2. 活动形式多样,效果显著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提高。

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度和参与度增强。

3. 师资队伍素质提升教师对“三结合教育”理念的认识更加深入。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多样化。

4. 评价和反馈机制发挥作用“三结合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逐步完善。

家长和社区的反馈意见得到及时处理。

存在问题部分家长和社区成员对“三结合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入。

合作机制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障碍。

活动的组织和实施需要进一步规范和优化。

下一步工作计划1. 深化“三结合教育”理念的宣传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家长和社区成员的认识。

通过多种渠道,让更多人了解“三结合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机制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机制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机制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他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

当代教育应当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学校、家庭、社会都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学校、家庭、社会在教育中要各自发挥作用(1)学校教育的作用。

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的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所不可少的。

青少年在校接受教育期间,正是他们身心发育的最佳阶段,人生观、世界观正处于形成时期,智力发展也处于最好时期,求知欲、接受能力最强,学校教育目的明确、计划具体针对性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较之其他方面的影响具有更多的优势。

(2)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们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素质决定家庭教育的层次。

家长自身的知识、品德、情趣、修养、仪态、举止、言谈等会使孩子先入为主,对子女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学习质量产生一定的导向和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

(3)社会教育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各种信息的不断增加,单纯依靠学校一个渠道来传授知识,学生只限于课堂来获取知识,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了。

所以各种校外教育机构在吸引青少年参加有益的活动、占领校外教育阵地、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中,无疑对学校教育起到了一个补充和促进的重要作用。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社会条件限制以及错误思想影响,使我国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互相联系不够,配合不好,出现脱节的现象。

家庭教育不能配合学校教育。

大部分家长的教育随意性非常强,缺乏科学性。

他们需要孩子有优良的成绩,而对孩子的思想品德不加重视,对孩子娇宠溺爱,他们只关心孩子的分数名次,其他一切都好商量。

家庭教育表现的重智轻德的特点不能全面培养子女,削弱了教育的作用。

社会教育呈现出无力的状态。

首先,人们对社会教育不够重视,对它的作用认识不清,认为孩子还小,不会与社会扯上关系,因为社会教育的作用有隐形性、长效性、不能立竿见影。

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 促进学校德育工作

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 促进学校德育工作

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促进学校德育工作作者:廖晓慧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9年第04期摘要:在教育改革深入开展的过程中,素质教育改革正在全面推进,德育工作的开展受到了更高的重视,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但要想做好德育工作只靠学校是不够,应该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全面强化教育效果。

学校要发挥主力军作用,真正落实德育教育的開展,同时家庭要积极支持配合,社会也要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这样只有三方面都关心孩子的德育建设,才能更有效地塑造学生良好的品德,促使他们更加快乐健康的成长。

本文主要探索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工作模式的建立,以供参考交流。

关键词: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工作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0-0035-01引言当代教育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这三个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都有着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难以获得好的教育效果。

当前却存在着学校、家庭和社会这三方面教育不协调、功能滞后的严重问题,导致出现了学校教育孤立、家庭教育忽视、社会教育无效的局面。

在以后,必须要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才能促进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更大的实效,为小学生未来的成长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

1.现阶段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1.1 教育不协调。

当前学校、家庭、社会这三方面在对学生教育上不能衔接,存在不协调的问题,各自相互独立,缺乏彼此之间的联系,导致无法形成教育内容、效果进行互补的效应,降低了德育工作开展的效果。

比如,学校把几乎所有精力都放在知识教育上,家庭方面缺乏科学的规划或家长言传身教作用的发挥,社会方面更是没有做好监管宣传工作[1]。

1.2 教育功能滞后。

从学校教育角度来看,当前很多小学学校都明显地表现为过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追求更高的知识教育水平,对思想教育的关注度不够。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措施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措施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措施XXX积极推行“学校、家庭、社会三合”教育措施,旨在全面提升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思想道德素质,以促进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国家的发展。

在实施“三合”教育措施中,学校教育是智力发展和品德修养的主要阵地。

学校应密切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联系与协作,以形成一个有机的教育整体。

同时,学校应充分利用社会的教育资源,包括社会单位的人才、设施和热心学校教育的志愿者队伍,以充实学校教育工作力量,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双向互动。

社会教育则是能力锻炼和品质陶冶的基础环境。

在社会化大教育的实践中,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得到强化,但不能削弱学校的作用。

相反,学校教育在社会研究化日趋明显的今天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因此,加强学校自身建设,以显著的成效、优质的服务赢得社会更大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XXX还在实施家长教育工作的前提下,积极规划实施“学校、家庭、社会三合”共建工程,紧密围绕“改革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发展社会教育、促进三方面教育”这一主线,努力形成一个有机的教育整体。

通过“同心、同步、同向、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模式”,共同推动未成年人的教育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

社会教育的发展思路是大社会办大教育,大教育促大文明。

各级政府始终将社会教育作为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工作来抓,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统筹,XXX推动,XXX支持,教育局指导,辖区为主,社会参与,双向服务,同步发展,共育新人,齐奔小康”的工作格局。

社会教育对于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关系,形成教育青少年的合力;对于充分挖掘、利用社会内的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联合各方面力量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优化社会育人环境;对于动员社会各界,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供财力、物力、智力支持,形成尊师重教良好社会氛围,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为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一方面,社会教育应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充当社会教育的联络人和参谋助手,把各方力量团结在学校周围,并积极为社会教育的发展出谋献策;另一方面,社会教育应发挥精神文明传播者的作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协助和配合社会举办多种形式的文娱、体育活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社会干部群众的思想觉悟,推动社会移风易俗,参与社会的阶段性专项工作,如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卫生整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的说明报告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的说明报告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的说明报告一、引言二、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重要性1.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学校、家庭和社会代表了不同的教育资源,在这样的网络中,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2.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学校侧重知识的传授和学习技能的培养,家庭强调品德和价值观的培养,社会为学生提供实践和社会经验。

通过这样的“三结合”,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具备多方面的能力。

4.促进家校合作:学校、家庭和社会相互合作,共同肩负培养学生的责任。

家长、教师、社会资源的共同配合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提高教育质量。

三、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的具体措施1.学校与家庭合作:b.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学校与家庭可以共同制定学生教育计划、学习目标和家庭作业,明确各方责任。

家庭可以提供学校在课程实施中需要的资源,如生活经验、实例分享等。

c.家校互动活动:学校组织家长参观、家长进课堂等活动,让家长亲身感受学校教育,同时也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促进双方更好地合作。

2.学校与社会合作:a.确立合作渠道:学校可以与社会资源合作,例如企业、社区组织等,建立合作机制,共同为学生提供实践经验和职业教育。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与实际工作相关的经验。

b.注重实际教育:学校可以组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他人,从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c.教师社会化培训:学校可以为教师提供社会培训,使他们了解社会变化、职业需求等,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教育能力。

3.家庭与社会合作:b.教育资源共享:家庭可以与社会共享教育资源,例如图书馆、博物馆等,为孩子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资源。

c.家庭教育培训:社会可以提供家庭教育培训,为父母提供教育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教育孩子。

四、总结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的建立对于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促进家庭和社会共同肩负教育责任至关重要。

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问题

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问题

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问

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问题
当今社会,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关系日益紧密,而构成这三者的间接性有助于增强对孩子的教育。

为此,有必要深入讨论学校、家庭及社会三结合的教育问题。

首先,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应该受到全面、系统的教育,使其能够获得健康的生理、心理及情感发展,并且得到丰富的文化积累和知识储备。

学校不仅应该提供客观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性。

学校还应该提供一定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其次,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

家长应该注重育人,关注孩子的成长,让孩子在家里获得充足的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

家长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他们学习正确的生活方式,从小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让孩子明白自己不能完全依靠他人,而要独立思考,积极进取。

最后,社会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环境。

孩子要有一定的社会阅历,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成长。

社会上应当培育广阔的视野和文化熏陶,提供真实现实的社会环境,让孩子能够接受社会的教育和审美训练,使孩子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由此可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完善的教育体系将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更大的帮助。

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在教育模式中被很好地体现出来。

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保持正确的比例,使孩子的成长受到全面的影响,以促进健康、全面的个性发展。

总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它们共同作用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环境,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全面成长。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机制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机制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机制首先,学校是孩子主要的学习和教育场所。

在学校中,孩子可以接受系统的课程教育,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

学校教育可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校教育还可以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和社团组织,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此外,学校教育还可以为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流和互动的机会,促进社会情感的发展。

其次,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教育场所。

在家庭中,孩子可以接受家长的关爱和教育。

家庭教育是孩子性格、价值观和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品德和道德观念,注重培养孩子的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

家庭教育还可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的培养。

最后,社会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

社会教育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广阔的视野,更广泛的人际交往机会。

社会教育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孩子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社会教育还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社会教育可以通过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让孩子了解社会风貌和社会文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机制可以相互补充和促进。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可以使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出更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可以让孩子身临其境地感受社会,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可以让孩子在家庭中培养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然后在社会中实践并发挥作用。

当然,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机制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家庭和社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参差不齐,需要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社会教育的规范。

其次,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教育内容、理念和方法需要更好地协调和统一,避免因为三者之间的差异造成孩子成长的不平衡。

总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机制是一种有机的教育体系,是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应该共同努力,相互支持和配合,共同营造一个有益于孩子成长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放教育试点小学教育专业专科毕业论文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问题姓名:***学号:**********学校:********指导教师:***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问题【摘要】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在其成长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影响。

一个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及心理偏差,都有其不同的成因。

教育是名族发展的奠基石,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当代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学校、家庭、社会都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是,家庭、社会形成的教育氛围已不能和快速发展的学校教育齐头并进,在某些方面还削弱了学校教育的效果。

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的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关键词】和谐教育互补性资源整合和谐发展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关系到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行。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曾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革命,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

“加强与改革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和社会各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

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环境。

年轻一代才能茁壮成长起来。

”。

众所周知,孩子的成长是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面共同教育的结果。

在目前这样一个多元价值观充斥我们社会的今天,如果我们忽略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忽视了社会、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巨大影响,忽视了品德的形成对个体发展的决定性作用,那么我们的学校教育就很难产生实效性。

因此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的教育体系,推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目标一致、理念趋同、过程同步、方法互补、资源共享,势在必行。

一、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不和谐现状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社会条件限制以及来自多方面的错误思想影响,目前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存在脱节的现象。

而少年儿童不管是在校受到的思想行为上的教育,还是在家庭社会受到的品质教育,虽然采取的形式方法不同,但本质和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存在的不和谐现象1.家长的教育观念不能紧跟时代步伐。

在长期应试教育中,家庭教育已形成只重“分数”,不重视孩子全面发展的错误观念。

社会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也是以学生的分数为主要依据,致使学校素质教育得不到广泛的支持,教师在新课程改革面前,顾虑重重,举步维艰。

改革教育方法、改革评价制度,在现阶段家长还没有完全接受。

在家长心目中,孩子的考试成绩代表了一切,学校教育成功与否,就看孩子能否考个高分。

2.部分家庭教育成了学生的课外“补习班”。

我们经常看到、听到,相当一部分在学校表现出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学生,一走出校门,回到家里,走上社会,就表现出另外一面,甚至大相径庭。

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在违背教育规律的情况下,望子成龙,使孩子成了“池中鱼”、“笼中鸟”。

学生没有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没有接受人文教育的机会,反而对孩子的身心发展产生了负作用,素质教育成了纸上谈兵。

3.教师与家长、家长与教师之间缺乏主动性沟通。

有些家长认为教师家访是找麻烦,是告状,所以并不欢迎。

有些教师认为只要我教学到位,家访不家访没有关系。

这样致使,家长对孩子在校的表现不甚了解,也不能及时向教师反馈孩子在家的表现和情绪波动情况,不能及时向教师提供有效的教育信息。

教师对学生在家情况和思想情绪波动不甚了解。

家庭和学校的鸿沟越来越深。

家长和教师都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导致了一批学困生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因为学习困难而丧失信心,转化困难。

4.社会教育呈现出无力的状态。

从和谐的角度看,目前我们的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处于相对游离的状态,社会重教氛围不够浓厚,青少年活动场所设备不够完善。

星期天,节假日,学生没有开放性的活动场所,由于各自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因而使得少年儿童身上存在着身心素质差、自理能力弱、性观念薄弱、享受意识强、迷网废学、诚信失缺、漠视纪律等种种与社会和谐发展要求不和谐的缺憾。

5.教育低效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德育工作,瑞士的“规则教育”、德国的“善良教育”、日本的“吃苦教育”、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等都曾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各国的教育工作也都存在许多的问题,其中,德育低效就是一个极其突出的问题,日本曾经把“智、德、体”的顺序调整为“德、智、体”,主要的原因是德育的滑坡。

(二)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不和谐现状的成因总观目前我国儿童教育问题,主要存在“五多五少”:1.多依赖学校教育,少家长、社会参与。

传统的思想总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长只负责学生的生活,至于社会非到用人时刻否则根本无关系。

因而家长、社会很少关心青少年思想的成长,只注重成绩的进步与否;2.多教育理论,少实践活动。

近十年来有关教育改革方面的理论层出不穷。

然而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大多数还是以灌输书本知识为主,至于其他方面教育几乎就没有实行;3.多重视智育开发,少加强德育培养。

目前由于高考等种种原因,学校、家长、社会上的人们只要读书好、分数高,而包括“三观”在内的其他素质教育,则少得可怜,甚至忽视;4.多纵向发展,少横向联系。

一个少年儿童,除了所生活的周围环境之外,除了学校,还是学校;5.多书本知识,少社会实践。

对“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教育,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在书中大都有触及到,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许多少年儿童却不懂得屈原到底是谁,龙的传人是什么意思,思想教育流于形式,失于空洞。

面对这些影响教育发展的不良现象,只有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教育,为青少年的成长创造良好健康的社会环境,用健康的理论引导学生,用积极向上的活动锻炼学生,努力寻找更多更有效的途径才能创造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

二、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需要众所周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是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现代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形成教育合力,因为这是:1、教育要求的一致性告诉我们,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青少年提出的要求、教育,在方向上必须保持一致和统一,共同的教育和要求会使学生努力方向更明确,更有动力,可以避免不知所措和犹豫徘徊。

三方面的教育都要按照教育目的提出的要求,作为教育的统一目标和要求,当然在内容上,措施上可根据各自的特点,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家长要和教师沟通配合好,不能各行其事;社会教育也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与学校携起手来,使学生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走上社会,都感受到共同的期望和要求,目标一致,使他们更加坚定信心。

2、教育作用的互补性告诉我们,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都各自发挥着作用,不管其作用大小,勿庸置疑,对学生都会有影响。

要使家庭、社会、学校的教育形成会力,除了统一要求外,还要充分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各有侧重,形成互补。

家庭教育应该侧重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创造和谐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使他们心情抒畅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健康成长;社会应该通过各种活动和宣传,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抱负,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竞争意识,提供各种追求和选择的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条件,创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感受到人生活的意义和奋斗的乐趣;学校则应该按照教育目标,从德智体几方面培养学生,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根据个人的特点,还要因材施教,使他们各自的才能,特长都能得到培养和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体现。

三.教育需要家庭、社会、学校三结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既有共同的教育目标,又有无法互代的个性优势功能,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培养合格的“四有”新人。

其个性表现为:学校--好学生,家庭--好孩子,社会--好公民。

学校教育具有理论系统性、群体竞争性、科学艺术性与形式规范性四大特征。

它是按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决定、意见、大纲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有层次、有序列进行教育的。

同时,它是通过规范化、多样化、情趣化的方式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施教的。

在教育过程中,无论是集体还是个别教育,它常常是以竞争为动力,推动教育的发展。

家庭教育则表现为亲切感人,及时具体与持久面广。

学校教育是主导,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延伸,它们是一个紧密联系、各自独立的有机系统。

所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应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整体教育的作用。

针对学校教育的一系列弊端,我们要全面提高广大教师进行德育的业务素质,努力建设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工作大军。

根据中央《意见》精神,在德育队伍建设上必须做到“两为主一加强”,即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教育上,要以学校教育为主。

学校要自觉发挥主导性功能。

在队伍结构及动力上,要以教师为主。

教师要依法履行教书育人天职。

尤其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及各方面德育业务素质的学习与培训。

针对家庭教育畸形这一问题,我们要积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报”、“家长委员会”等方式,集中指导家教方法,实现家庭内部教育的合力效应。

针对社会存在的消极影响与职责不明不实的问题,我们应通过法制手段与政府行为,强制完善之、优化之,为少年儿童创造健康的社会环境。

要形成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合力,我们要做到以下几方面内容:1. 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教育中,学校教育更自觉,目的性更强一些,并且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因此,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首先,老师要根据学生各自的能力及优势,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课外活动,多寻找机会让他们施展才华或发表自己的“高见”,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其次,老师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

再者,学校要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与配合,举办家长学校,设立家庭教育辅导站等,以推动家长和学校教师共同研究教育经验和规律,普及科学教育知识、提高全民族家庭教育水平。

另外,还可以采取与家长书面联系、对话、或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沟通,互通情况,共同制订教育计划、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家庭教育在学校的指导与配合下取得良好的效果。

2. 发挥教育的互补性。

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这些作用都对学生起着不小的作用,要使它们形成合力,就应当统一他们的各自的力量,形成互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它们的力量。

家庭教育侧重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家庭教育要配合学校教育,家长要积极与教师沟通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