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弯曲应力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然垂直于变形后的梁轴线,只是绕截面内的某一轴线旋转了一 个角度,这就是弯曲变形的平面假设。
3.单向受力假设:
假设各纵向纤维之间互不挤压。于是各纵向纤维均处于单 向受拉或受压的状态。
平面假设
梁在纯弯曲时,横截面仍保持为平面,且与梁变形后
的轴线仍保持正交,只是绕垂直于纵对称轴的某一轴
转动。
中性轴
中性层
Oz y
t,max
Myt,max Iz
c,max
Myc,max Iz
Ⅱ .纯弯曲理论的推广
横力弯曲时:
1、由于切应力的 存在梁的横截面发 生翘曲;
(2)横线仍为直线,并与 变形后的纵线保持正 交,只是横线间相对 转动。
mn aa
bb mn mn aa
bb mn
mn
aa
bb
C
mn
}
d
O1 dx O2
O1O2 d x d AB ( y)d
A
B1 B
——中性层的曲率半径
B1B B1B y AB1 O1O2
(二)物理方面——单轴应力状态下的胡克定律
1.梁的上下边缘处,弯曲正应力达到最大值,分别为:
Lmax
My1 ,
Iz
y m ax
My2 Iz
,|
|max
(Iz
M / ymax)
M Wz
式中:Wz——抗弯截面模量 对矩形和圆形截面的抗弯截面模量。
矩形: 圆形:
bh3
Wz
Iz h
12 h
bh2 6
2 d2 4
Wz
Iz d
64 d
d 3
32
正应力,因此我们还有必要考虑静力平衡关系。如图所示:横 截面上的微内力可组成一个与横截面垂直的空间平行力系,这 样的平行力系可简化成三个内力的分量:
N ——平行于x轴的轴力N
MZ——对Z轴的力偶矩
My——对y轴的力偶 矩
其中:
FN
dA
A
M y
z dA
A
M z
y dA
A
图6—6
第11章 弯曲应力
§11-1 平面弯曲的概念及实例
1.弯曲:
举例说明:我们在家洗衣服后,总是要拿到阳光下 去晒,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都是在有阳光的地方拉一根 铁丝(或绳子),在没有铁丝或绳子的情况下,一般都 喜欢在两个建筑物之间横上一根竹杆用来凉衣服。这些 绳子或竹杆在没有挂上衣物之前都保持在水平位置(它 的轴线自然也是一条水平直线)。当我们把衣服挂上去 之后,结果我们发现原来为直线的轴线变成了曲线,这 种形式的变形我们就称为弯曲变形。
E
A y dA 0 Sz 0
中性层通过截面形心。
z dA E
A
A yz dA 0 I yz 0
由于y轴是横截面的 对称轴,故自然满足。
由
1
M EIz
E y
M y Iz
(6—3)
其中: 1
是梁轴线变形后的曲率,EIz是梁的抗弯刚度。
上式即是纯弯曲时,梁横截面上正应力的计算公式。 (四)讨论:
(6—4) (6—5)
22
[注:各种型钢的抗弯截面模量可从型钢表中查到]
若梁的横截面对中性轴不对称,其最大拉压应力并不相等, 这时应分别进行计算。
2.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分布规律:
min M
min M
3.公式适用范围: max
max
①适用于线弹性范围——正应力小于比例极限p; ②适用于平面弯曲下的纯弯曲梁;
称梁
4、平面弯曲(对称弯曲)
一般情况下,工程中受弯杆件的横截面都至少有一个通 过几何形心的对称轴,因而整个杆件都有一个包含轴线的纵 向对称面。如下图,当作用于杆件的外力都在这个纵向对称 平面上时,可以想象到,弯曲变形后的轴线也将是位于这个 对称面内的一条曲线。这种情况的变形我们就称为平面弯曲 变形,简称为平面弯曲。 q
F
纵向对称面
FA
FB
5、非对称弯曲:若梁不具有纵向对称面,或梁有纵向对称面, 但外力并不作用在纵向对称面内的弯曲。
§11-2 弯曲正应力
F
F
a
l
a
FS
F
F Fa
x
纯弯曲
FS 0 M 常量
0 0
M
x
横力弯曲
FS 0
0
M M (x) 0
11-2-1 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纵向对称面
a
z(中性轴)
dA
y
由左半部分平衡可得:
FN
dA 0
A
A
dA
E
A y dA 0 Sz 0
M y
z dA 0
A
z
A
dA
E
A yz dA 0 I yz 0
M z
y dA
A
A
y
dA
E
y2 dA M 1 M
A
EIz
A
源自文库A
根据变形的连续性可知,梁弯曲时从其凹入一 侧的纵向线缩短区到其凸出一侧的纵向线伸长区, 中间必有一层纵向无长度改变的过渡层,称为中 性层 。
中性层
中性轴
中性轴 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就是中性轴。
11-2-2 正应力公式的推导
(一)几何方面
表面变形情况
(1)纵线弯成弧线,靠近 顶面的纵线缩短,而 靠近底面的纵线则伸 长;
③横力弯曲的细长梁(跨度与截面高度比L/h>5),上述公式 的误差不大,但此时公式中的M应为所研究截面上的弯矩,即 :
M (x) y
Iz
目录
中性轴 z 为横截面的对称轴时 b
h
z
z
y
y
max
My m a x Iz
M Iz ymax
M Wz
称为弯曲截面系数
中性轴 z 不是横截面的对称轴时
yt,max yc,max
c
b
d
M
a
c
b
d
1、梁的纯弯曲实验
①横向线(a b、c d)变形
后仍为直线,但有转动; ②纵向线变为曲线,且上 缩下伸; M ③横向线与纵向线变形后 仍正交。 ④横截面高度不变。
对上面的实验结果进行判断和推理,我们就可以得出如下 的结论:
2.平面假设: 梁在变形前为平面的横截面,变形后仍保持为平面,并仍
再如我们书中所举的火车轮轴的例子,也是一样的 情况。
2、定义: 当通过杆件轴线的纵向平面内作用一对等值、反 向的力偶时,杆件的轴线由原来的直线变为曲线,这种形式 的变形就称为弯曲。
3、梁:以弯曲为主要变形的杆件,我们通常称之为梁。
①轴线是直线的称为直梁,轴线是曲线的称为曲梁。 ②有对称平面的梁称为对称梁,没有对称平面的梁称为非对
不计挤压,即认为梁内各点均处于单轴应力状态。
当 <p,且拉、压弹性模量相同时,有
y
E E y
O z
x dA dA
z y
y
即直梁的横截面 上的正应力沿垂 直于中性轴的方 向按直线规律变 化。
(三)静力关系: 从式 E y 可知:我们虽然知道了正应力的分布规律,
但因曲率半径 和中性轴的位置尚未确定,所以仍不能求出
3.单向受力假设:
假设各纵向纤维之间互不挤压。于是各纵向纤维均处于单 向受拉或受压的状态。
平面假设
梁在纯弯曲时,横截面仍保持为平面,且与梁变形后
的轴线仍保持正交,只是绕垂直于纵对称轴的某一轴
转动。
中性轴
中性层
Oz y
t,max
Myt,max Iz
c,max
Myc,max Iz
Ⅱ .纯弯曲理论的推广
横力弯曲时:
1、由于切应力的 存在梁的横截面发 生翘曲;
(2)横线仍为直线,并与 变形后的纵线保持正 交,只是横线间相对 转动。
mn aa
bb mn mn aa
bb mn
mn
aa
bb
C
mn
}
d
O1 dx O2
O1O2 d x d AB ( y)d
A
B1 B
——中性层的曲率半径
B1B B1B y AB1 O1O2
(二)物理方面——单轴应力状态下的胡克定律
1.梁的上下边缘处,弯曲正应力达到最大值,分别为:
Lmax
My1 ,
Iz
y m ax
My2 Iz
,|
|max
(Iz
M / ymax)
M Wz
式中:Wz——抗弯截面模量 对矩形和圆形截面的抗弯截面模量。
矩形: 圆形:
bh3
Wz
Iz h
12 h
bh2 6
2 d2 4
Wz
Iz d
64 d
d 3
32
正应力,因此我们还有必要考虑静力平衡关系。如图所示:横 截面上的微内力可组成一个与横截面垂直的空间平行力系,这 样的平行力系可简化成三个内力的分量:
N ——平行于x轴的轴力N
MZ——对Z轴的力偶矩
My——对y轴的力偶 矩
其中:
FN
dA
A
M y
z dA
A
M z
y dA
A
图6—6
第11章 弯曲应力
§11-1 平面弯曲的概念及实例
1.弯曲:
举例说明:我们在家洗衣服后,总是要拿到阳光下 去晒,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都是在有阳光的地方拉一根 铁丝(或绳子),在没有铁丝或绳子的情况下,一般都 喜欢在两个建筑物之间横上一根竹杆用来凉衣服。这些 绳子或竹杆在没有挂上衣物之前都保持在水平位置(它 的轴线自然也是一条水平直线)。当我们把衣服挂上去 之后,结果我们发现原来为直线的轴线变成了曲线,这 种形式的变形我们就称为弯曲变形。
E
A y dA 0 Sz 0
中性层通过截面形心。
z dA E
A
A yz dA 0 I yz 0
由于y轴是横截面的 对称轴,故自然满足。
由
1
M EIz
E y
M y Iz
(6—3)
其中: 1
是梁轴线变形后的曲率,EIz是梁的抗弯刚度。
上式即是纯弯曲时,梁横截面上正应力的计算公式。 (四)讨论:
(6—4) (6—5)
22
[注:各种型钢的抗弯截面模量可从型钢表中查到]
若梁的横截面对中性轴不对称,其最大拉压应力并不相等, 这时应分别进行计算。
2.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分布规律:
min M
min M
3.公式适用范围: max
max
①适用于线弹性范围——正应力小于比例极限p; ②适用于平面弯曲下的纯弯曲梁;
称梁
4、平面弯曲(对称弯曲)
一般情况下,工程中受弯杆件的横截面都至少有一个通 过几何形心的对称轴,因而整个杆件都有一个包含轴线的纵 向对称面。如下图,当作用于杆件的外力都在这个纵向对称 平面上时,可以想象到,弯曲变形后的轴线也将是位于这个 对称面内的一条曲线。这种情况的变形我们就称为平面弯曲 变形,简称为平面弯曲。 q
F
纵向对称面
FA
FB
5、非对称弯曲:若梁不具有纵向对称面,或梁有纵向对称面, 但外力并不作用在纵向对称面内的弯曲。
§11-2 弯曲正应力
F
F
a
l
a
FS
F
F Fa
x
纯弯曲
FS 0 M 常量
0 0
M
x
横力弯曲
FS 0
0
M M (x) 0
11-2-1 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
纵向对称面
a
z(中性轴)
dA
y
由左半部分平衡可得:
FN
dA 0
A
A
dA
E
A y dA 0 Sz 0
M y
z dA 0
A
z
A
dA
E
A yz dA 0 I yz 0
M z
y dA
A
A
y
dA
E
y2 dA M 1 M
A
EIz
A
源自文库A
根据变形的连续性可知,梁弯曲时从其凹入一 侧的纵向线缩短区到其凸出一侧的纵向线伸长区, 中间必有一层纵向无长度改变的过渡层,称为中 性层 。
中性层
中性轴
中性轴 中性层与横截面的交线就是中性轴。
11-2-2 正应力公式的推导
(一)几何方面
表面变形情况
(1)纵线弯成弧线,靠近 顶面的纵线缩短,而 靠近底面的纵线则伸 长;
③横力弯曲的细长梁(跨度与截面高度比L/h>5),上述公式 的误差不大,但此时公式中的M应为所研究截面上的弯矩,即 :
M (x) y
Iz
目录
中性轴 z 为横截面的对称轴时 b
h
z
z
y
y
max
My m a x Iz
M Iz ymax
M Wz
称为弯曲截面系数
中性轴 z 不是横截面的对称轴时
yt,max yc,max
c
b
d
M
a
c
b
d
1、梁的纯弯曲实验
①横向线(a b、c d)变形
后仍为直线,但有转动; ②纵向线变为曲线,且上 缩下伸; M ③横向线与纵向线变形后 仍正交。 ④横截面高度不变。
对上面的实验结果进行判断和推理,我们就可以得出如下 的结论:
2.平面假设: 梁在变形前为平面的横截面,变形后仍保持为平面,并仍
再如我们书中所举的火车轮轴的例子,也是一样的 情况。
2、定义: 当通过杆件轴线的纵向平面内作用一对等值、反 向的力偶时,杆件的轴线由原来的直线变为曲线,这种形式 的变形就称为弯曲。
3、梁:以弯曲为主要变形的杆件,我们通常称之为梁。
①轴线是直线的称为直梁,轴线是曲线的称为曲梁。 ②有对称平面的梁称为对称梁,没有对称平面的梁称为非对
不计挤压,即认为梁内各点均处于单轴应力状态。
当 <p,且拉、压弹性模量相同时,有
y
E E y
O z
x dA dA
z y
y
即直梁的横截面 上的正应力沿垂 直于中性轴的方 向按直线规律变 化。
(三)静力关系: 从式 E y 可知:我们虽然知道了正应力的分布规律,
但因曲率半径 和中性轴的位置尚未确定,所以仍不能求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