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优美与崇高)【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叶朗《美学原理》配套题库(优美与崇高)【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配套题库(优美与崇高)【圣才出品】

第9章优美与崇高一、名词解释1.优美答:优美是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提出的美学概念。

“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二曰壮美。

”优美是一种美的类型,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核心是和谐。

从美感上看,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从审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2.崇高答:崇高,又称为壮美,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

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

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3.审美范畴答:审美范畴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最基本最普遍的概念。

审美范畴一般是经过高度概括的“大风格”。

不能随意添置,无限增多。

不同的文化圈发育了自己的审美文化,每一种审美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形态。

不同的审美文化之间,有着因文化的价值取向、最终关切的不同而带来的重大区别。

如果说,艺术风格反映了不同艺术的意象的风格,那么,审美范畴则是文化的“基本意象”的风格。

文化作为一种生命现象,有着自己的基本意象。

用黑格尔的话来说,这种基本意象是这种文化的“理念”的感性显现。

而审美范畴就是这一“基本意象”的风格。

如古希腊文化“基本意象”的代表是神庙和神的大理石雕像,它们体现了“优美”这一属于希腊文化的“大风格”。

4.反思判断力答:反思判断力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美学观点。

康德对“判断力”了解的意义在于“反思判断”,这是康德之前从未有人使用过的。

“反思判断力”就是审美和审目的的两种判断力。

反思判断力取代了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理性理念的“图型”的说法,并且通过审美判断力奠基起来的合目的性原则,并成为作为高级认识之一的判断力的先天原则。

因此,反思判断力对科学的真正确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技术美)【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技术美)【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第8章技术美一、名词解释技术美(功能美)答:技术美作为一种与功能相联系的美,主要针对工程技术的美。

技术产品作为审美价值的承担者,它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产品具有使用目的,它依照这个目的有效地发挥它的功能。

产品的功能作为内在的活动,通过相应的形态表现出来,产品内容与它外在化的形象相互交融统一,就构成了技术美。

产品的技术美并不是产品物质的功能的适用性本身,因为适用性本身是是中使用价值,它是功利判断的依据,而不是审美的依据。

表现着社会前进的历史内容。

正如李泽民所说着中前进的社会目的性成了对象合规律性的形式。

也就是说,在技术美中所包含的是善的形式和真的内容。

这就是区分于艺术美的基本点。

二、简答题1.为什么说“技”与“道”是艺术创造中的重要因素?“技”与“道”的关系是什么?答:(1)“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概念,而艺术操作是艺术意象生产的重要方面。

(2)“技”与“道”是艺术操作中的艺术技能与技巧的运用与发挥。

不掌握这些技能和技巧,就不可能进入自己的艺术创作过程将自己孕育的意象物态化。

因此,它们是艺术创作中不可逾越的环节。

(3)“技”与“道”中,技侧重于技巧、技能方面,而道则侧重于艺术意象创造和传达中无碍和充满生气的至高境界。

(4)“技”与“道”是相互依赖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5)艺术创造的最高境界是技与道之间界限消除。

2.谈谈你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解。

答:日常生活审美化指在当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对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一种直觉的审美追求,就是对大审美经济时代或体验经济时代的一种描述。

日常生活审美化本质上乃是通过商品消费来产生感性体验的愉悦。

最美好的生活应该是使人产生完整的愉快体验的生活,大审美经济时代人们越来越多的追求一种精神享受,追求一种快乐、幸福的体验,追求一种审美气氛。

三、论述题结合现代艺术实践,谈谈艺术与技术的关系。

答:艺术需要技术的支持,又在技术的基础上表现着思维与情感。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人生境界)【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人生境界)【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人生境界)【圣才出品】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第15章人生境界一、简答题一个人的人生可以分为几个层面?什么是审美人生?答:审美的人生就是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爱的人生。

(1)诗意的人生(“诗意的栖居”),就是跳出“自我”,跳出主客二分的限隔,用审美的眼光和审美的心胸看待世界,照亮万物一体的生活世界,体验它的无限意味和情趣,从而享受“现在”,回到人类的精神家园。

(2)创造的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高度发挥,从而使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和价值,显得五彩缤纷。

(3)一个人的人生充满诗意和创造,一定会给他带来无限的喜悦,使他热爱人生,有一种拥抱一切的胸怀和对每个人以及万事万物的爱,这是爱的人生。

爱的人生是感恩的人生。

二、论述题1.阐述美与人生的关系。

答:美与人生的关系表现在:(1)美与人生有着内在统一性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实践,是人的生存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间有着内在的统一性。

①实践不仅指物质生产活动,还包含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人的艺术和审美活动审美是人生实践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整个人生可以看作一个审美和艺术活动的舞台,同样,艺术和审美的舞台亦是浓缩着的人生实践,所以,审美活动和人生实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人生实践之中。

②审美活动本身就起源于人类的生存实践之中,并且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而成长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大量出土文物都说明了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实践。

早在原始社会,审美活动就交织在祭神舞乐之中,成为原始人生存狂欢的一个组成部分。

③审美活动也是人的生存与发展实践的需要从人类总体说,除了最基础的物质生产劳动以外,审美活动也极大地推动着人类的发展。

④审美实践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同时又以人生实践为源泉审美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以人生实践为源泉的。

审美创造与审美欣赏都离不开人生实践,审美活动需要在人生实践中不断地汲取营养,才能丰富和发展起来。

叶朗《美学原理》配套题库(1-15章)【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配套题库(1-15章)【圣才出品】

绪论一、名词解释1.审美活动答: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它存在于人类丰富的现实生活中。

审美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三个特点:①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②人的审美中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③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2.美学答: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二、简答题1.学习美学应注意哪些问题?答:学习美学应注意的问题有:(1)学习美学时要自觉联系自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理解美学理论;(2)要掌握正确的哲学思考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3)要结合人类历史,尤其是审美实践的历史、审美创造的历史、美学自身的发展史;(4)要边学习边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

2.美学的对象是什么?在美学讨论中涉及哪些主要内容?答:(1)关于美学研究的对象问题的四种不同意见①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研究人的情感即感性认识的学科。

②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

③车尔尼雪夫斯基批判黑格尔派美学观点,同时非常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

④近代心理学美学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的学科,如“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等。

(2)美学对象研究中涉及的一些主要内容①美的问题包括研究美的普遍本质,即决定各种美的事物成为美的原因是什么。

从哲学基础上研究美究竟是主观的、客观的,还是主客观的统一等等。

美和真善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美有无客观规律可寻,美的根源、特征、形态以及美的相对性和美的客观标准如何统一理解等等。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绪论)【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绪论)【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绪论一、名词解释1.审美活动答: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它存在于人类丰富的现实生活中。

审美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三个特点: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其次,人的审美中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最后,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2.美学答: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二、简答题1.学习美学应注意哪些问题?答:(1)学习美学时要自觉联系自身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理解美学理论;(2)要掌握正确的哲学思考方法,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3)要结合人类历史,尤其是审美实践的历史、审美创造的历史、美学自身的发展史;(4)要边学习边思考,善于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

2.美学的对象是什么?在美学讨论中涉及哪些主要内容?答:(1)关于美学研究的对象问题的四种不同意见①鲍姆嘉通认为,美学是研究人的情感即感性认识的学科。

②黑格尔认为,美学是研究美的学科。

③车尔尼雪夫斯基批判黑格尔派美学观点,同时非常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

④近代心理学美学认为美学是研究审美心理学的学科,如“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等。

(2)美学对象研究中涉及的一些主要内容①美的问题包括研究美的普遍本质,即决定各种美的事物成为美的原因是什么?从哲学基础上研究美究竟是主观的?客观的?还是主客观的统一等等。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空灵)【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空灵)【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第13章空灵一、名词解释空灵答:空灵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

宗白华认为,空灵,是指意境包含的那个“灵的空间”。

这个空间,是画家灵想之所独辟的有灵气往来其间的有机的审美心理场。

这是中国人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的诗化,表现在意境里,便是一种空灵之美。

空灵作为“灵的空间”来理解,它是立体的、无边的,也就是庄子所描写的那种“无极之境”。

这个空间也有它的深度、广度和高度,所以能在意境中以壮阔幽深的空间呈现出一种高超莹洁的宇宙意识和生命情调的作品,方为空灵,方为至美。

诗歌方面,最典型的是王维,他把自己对禅理的领悟、对生命的体验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到他诗歌意象中,他的《山居秋螟》等山水诗就营造了一种清幽空灵的意境。

绘画方面,从隋代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到清代画家石涛的《山水清音》,每一件经典佳构都体现着创造者心与自然的交流与碰撞。

作品的艺术张力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画家所展示的是博大的胸襟,莹洁的灵魂,无尽的遐想,留给欣赏者的是一个清新空灵的世界。

二、简答题谈谈你对“空灵”的理解。

答:(1)“空灵”的内涵“空灵”是中国美学中一个重要概念。

中国艺术对空灵之美推崇备至。

“空”是指一种纯净的可以进行审美静观的形象氛围;“灵”是指灵气、生气的自由往来。

“空”与“灵”结合在一起,便是指在纯净、虚静、空荡的气氛中时时透露出生命灵气的那种艺术境界。

空灵之境,是超越现实功利层面,以无物无欲的自由精神静观万物,使万物都各得其所,各自呈现着它们的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的境界。

(2)“空灵”的思想来源受道家和禅宗哲学思想的影响最大。

道佛二家对空灵的追求,对中国文化艺术及中国哲学的影响极大。

佛教色空观念是印度大乘佛学的重要思想之一。

佛家认为人的本性洁净,由于后天遭六尘污垢的复盖、淤积、经久迷性,使人的本觉智慧不能显性。

空灵之美的灵感就不灵了,因此,需以般若之智来观照,照破五蕴,照破十八界,我们才会从心量扩大如虚空,才会达到涵盖宇宙的境地。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社会美)【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社会美)【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第5章社会美一、名词解释社会美答:社会美是社会事物、社会现象、社会生活显现出的美,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

社会美是美的各种形态中具有重要意义的—种,也是美的最早存在形态之一。

社会美的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各种活动中的感性显现。

他是人的本质力量最直接的体现,是美的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

社会美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

主要包括人的美和生活环境的美两大方面。

其中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二、简答题1.简要说明物质环境美的主要内容。

答:概括起来进,社会美的审美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美能够培养人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人的尊严意识和高尚情操;(2)社会美能够赋予人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3)对社会美的欣赏使人更加热爱生活。

社会美能够激励人去积极地追求、创造美的生活,树立乐观的生活态度。

2.简述社会美的主要类型。

答:概括起来讲,社会美主要包括人的美和生活环境的美两个大的方面:(1)人的美包括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人的外在美主要包括形貌美、服饰美、风度美,内在美主要包括人的精神美和性格美。

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2)生活环境的美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美。

物质环境包括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社区环境和居室环境。

人文环境主要是指社会风尚。

3.简述劳动产品的美。

答:(1)劳动产品的美劳动产品的美是人的创造、智慧和力量的物化形态;是在人所创造的对象世界中肯定人的本质的一种普遍形式。

人的本质不仅表现在劳动上,而且也从产品中得到确证。

(2)劳动产品的美,一般都是实用和美的结合①人的创造、智慧和力量,不仅表现在产品的实用功能上,也表现在形式上,特别是表现在功能与形式法则结合上。

②美和实用的结合是劳动者创造和智慧的表现。

(3)劳动产品的美的特点一般情况下劳动产品的美都是和实用直接相联系,是在实用的基础上体现一定时代的审美趣味,给人精神上以广泛的影响。

(4)劳动产品的美的内容包括产品的功能美、产品的造型美、产品的质料美、产品的色彩美等。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悲剧与喜剧)【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悲剧与喜剧)【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悲剧与喜剧)【圣才出品】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第10章悲剧与喜剧一、名词解释1.悲剧答:悲剧是戏剧的主要类别之一。

主要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为基本内容。

悲剧描写的主人公在为其所从事的事业,所进行的活动及追求美好理想与未来的过程中,或由于社会制度的不合理,遭受邪恶势力的迫害,或由于生活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或由于性格的矛盾、思想的软弱、行动的失误等,最终以失败或死亡告终,从而“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语),激起人们的同情、崇敬,产生出一种悲愤的力量。

在文学史上,根据酿成悲剧的不同原因,常将悲剧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等。

2.古希腊悲剧答: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

戏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所以题材通常都很严肃古希腊悲剧主要不是写悲,而是在于表现崇高壮烈的英雄主义思想。

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希腊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

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

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

3.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答: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过失说是其在《诗学》一书对古希腊悲剧冲突的本质进行的界定。

此说突破了希腊传统观念中悲剧冲突起因于命运的说法。

亚里士多德把悲剧作为科学认识对象,认为理想的悲剧人物应该是犯错误、有弱点的好人,“他不以美德或正义著称”,但“他之所以陷入否运,并非因其邪德败行,而是由于‘错误’(即过失)。

”他甚至认为悲剧描写“穷凶极恶的人由泰运陷入否运”也是不恰当的,因为“穷凶极恶的人”本来就应该受到惩罚,难以唤起观众的怜悯和恐惧。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过失”可以包括两种:一是判断不明的错误,如俄底浦斯;二是道德选择的错误,如美狄亚。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自然美)【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自然美)【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第4章自然美一、名词解释1.自然美答:自然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

它的社会性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它的自然性指自然事物的某些属性和特征(如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2.自然的人化答:自然的人化是指人通过生产劳动改造了自然界(包括人自身),于是使自然界成了人化的自然。

人在人化的自然中看到了人类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

这一概念是马克思在《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来的。

从一般的意义上来说,是指人们的实践活动引起实践中自然因素、自然关系的变化,这种变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从本质上讲,是指自然在实践中不断地变为属人的存在,为人的存在使“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明证。

自然的人化不仅有人化的倾向,还有反人化的倾向。

表现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人的“异化”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

二、简答题1.简述自然美产生的根源。

答:(1)自然美的根源在于人类社会实践;(2)是实践把自然和人联系在一起,使自然美得以产生;(3)自然美的范围也随着人类社会实践不断扩大。

随着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人类与自然的联系越来越扩大,一方面自然作为人的物质生活对象,范围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自然作为精神生活的对象也在不断扩展。

2.简述自然的美与人生活的联系。

答:(1)作为人的生活环境而出现,或者是为人们提供生活资料的来源。

自然是人类生活、劳动所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改造的对象。

正是由于人和自然建立了这种广阔的联系,人才不仅对那些改造过的自然,而且也对一些未经改造的自然产生兴趣。

(2)未经改造的自然美和生活实践的联系的一个重要中间环节,即形式美的问题。

①形式美是从体现一定内容的美的形式中概括出来的。

②由于人们在审美活动中,直接感受到的是美的事物的形式,经过成千上万次的重复,人们仅仅看见美的事物的“样子”(形式)而不去考虑它的内容,便能引起美感。

(3)自然美的某些特征还可以与人的性格品质相似。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艺术美)【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艺术美)【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第6章艺术美一、名词解释1.艺术美答: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应,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它作为美的一种高级形态,既来源于客观现实,又不等同于客观现实,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2.意境答:意境是指抒情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审美境界。

即抒情性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家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

“虚实结合”是创造意境的总的方法,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多重视作品的意境创造。

3.直觉说答:“直觉说”,又称“表现说”,是审美心理学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的克罗齐,20世纪初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派,这种表现主义美学为西方现代派艺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核心观点是:美就是直觉、就是形式,就是直觉的表现。

在美感中,没有任何逻辑思维和理性认识,美的全部意义就是对事物形式的形象直觉。

这一学说的基础是唯心主义哲学,但他强调形象思维在审美中的重要性具有一定合理性。

二、简答题1.艺术美的主要特征有哪些?答:艺术美的主要特征集中表现为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

(1)形象性,是指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生动、具体、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艺术形象。

形象性是艺术美的基本特征。

(2)主体性,集中体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

艺术家面对大千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必须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并且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等主观因素“物化”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

(3)审美性,是指艺术美作为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它比现实生活中的美更加集中、更加典型,能够更加充分地满足人的审美需求。

2.简述黑格尔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艺术美特点的观点。

答:(1)基本观点他们从美学的基本问题,即艺术与现实关系出发,提出了自己对艺术美的见解。

(2)影响和意义批判地吸取他们观点中的合理因素,这对正确地理解和掌握艺术美的特点有着重要的意义。

《叶朗 美学原理 配套题库 名校考研真题 章节题库 模拟试题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叶朗 美学原理 配套题库 名校考研真题 章节题库 模拟试题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叶朗著《美学原理》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美学权威教材。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 为叶朗《美学原理》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配套复习辅导用书。 不同一般意义的传统题库,本题库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名校考研真题。精选部分名校近年来的考研真题, 按题型编排,每道真题均提供答案或解析。学员可以通过真题部分的练习来熟悉考研真题的特点,并测试自己的 水平。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遵循叶朗《美学原理》的章目编排,精选详析了部分名校近年的考研真题,同时针 对该教材的重难点相应整理了典型题,并对题库中的试题进行详细解析。第三部分为模拟试题。根据历年考研真 题的命题规律及热门考点进行押题,其试题数量、试题难度、试题风格与研究生入学考试真题完全一样。通过模 拟试题的练习,学员既可以用来检测学习该考试科目的效果,又可以用来评估对自己的应试能力。
第1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第2部分 章节题库
01
绪论
02
第1章 美 是什么
03
第2章 美 感的分析
04
第3章 美 和美感的社 会性
06
第5章 社 会美
05
第4章 自 然美
01
第6章 艺 术美
02
第7章 科 学美
03
第8章 技 术美
04
第9章 优 美与崇高
06
第11章 丑 与荒诞
05
第10章 悲 剧与喜剧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叶朗 美学原理 配套题 库 名校考研真题 章节题
库 模拟试题 》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试题
复习
名校
美学

第章
入学考试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美和美感的社会性)【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美和美感的社会性)【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第3章美和美感的社会性一、名词解释1.审美趣味答:审美趣味是指审美主体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是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创造力的综合。

在人的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客观的美的认识和评价。

审美趣味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特征:①本能性,审美感知是人的生理本能之一,审美趣味则是人类审美感知的外化;②直觉性,当人们评价一个审美对象时,只需唤醒大脑记忆中的各种审美评价因素,便可以在瞬间做出审美的评价;③情感性,人们在鉴赏审美对象时,完全由好恶的情感推动,而不是理性的思辨;④个体性,审美活动是一个个体的活动,她由每个人的综合因素:生理结构、艺术修养、生活阅历道德观念、思想感情政治立场等,这样就导致了主体审美趣味的差异性;⑤时代性、群体性,人的审美情趣随着时代的变化,都留下了群体的特征与时代的烙印。

2.审美格调答:审美格调,又称审美品味,是一个人在各个方面的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审美格调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

审美格调在审美价值的意义上可以有种种区别,如高雅与低俗、健康与病态、纯正与恶劣、广阔与偏狭,等等。

审美格调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稳定性、保守性;生活环境的变化和人文教育(特别是审美教育)的作用能使一个人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发生变化。

二、论述题1.随着艺术传播媒介的历史变迁,人类的艺术审美经验发生了怎样的嬗变?答:艺术传播历经了口头、文字、印刷、电子、网络等媒介的变迁,人们的艺术审美经验也随之发生一次次嬗变,如今人们的艺术审美经验越来越趋于碎片化、娱乐化、体验化。

(1)口语媒介的交流性与人类艺术审美经验的非理性口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最基本的传播媒介,依靠人体自身的发声功能,通过语言承载的信息内容进行交流。

民间说唱和传统戏曲是口语传播四大名著的主要形态。

说唱戏曲等口语传播形态对于名著内涵价值的认同和在社会群体中的传承是不可或缺的。

叶朗《美学原理》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第7章 科学美——第9章 优美与崇高)

叶朗《美学原理》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第7章 科学美——第9章 优美与崇高)

第7章科学美一、名词解释1.科学美答:科学美是指科学领域里存在的美。

科学美是一种美的形态,它同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技术美相并列,并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

科学美与技术美的关系尤为密切,人们常将它们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称之为科技美。

科技美属于广义的社会美之列。

“科学美”主要是一种数学美、形式美。

科学家对于美的追求,在物理学的研究中有重要的作用。

2.科学美感答:科学美感指人们在科学领域里,在客观对象审美属性刺激下所产生的以情感愉悦为主调,同时伴随着感知、想象、思维等多种心理功能协调活动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心理过程。

美感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现象,科学研究、科学实验、科学理论、科学发现、科学创造中的美感尤为复杂。

然而,既然有科学美,也就有科学美感。

冯·魏扎特在谈到科学美感时说:“美是真理的一种形式。

美的鉴赏是对实在的一种鉴赏,即对实在的一种特殊的知觉能力。

”这种对科学美的鉴赏也就是科学美感。

彭加勒也说过:“感觉数学的美,感觉数与形的调和,感觉几何学的优雅,这是所有数学家都知道的真正的美感。

”二、简答题简述美与科学的关系。

答:美与科学的关系表现为:(1)美与科学的联系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审美情感包含着理性认识,是情与理的统一,科学探求真理的认识也包含着情感活动,也是情与理的统一;美感和科学认识一样,都是客观世界能动反映的一种方式,都是意识形态。

(2)美与科学的区别①审美的想象与科学的想象是不同步的科学的想象追求真理是非常严谨的,要有可靠的事实作根据,不容许虚构,更不允许由想象代替和构成科学的最后成果。

审美的想象是追求美,可以允许虚构;科学的想象要符合逻辑,尽量排斥感情的色彩和作用。

审美的想象不必符合逻辑。

②审美情感与科学探求真理的认识不同科学家所追求的是真,虽有热烈的情感,但情感只是作为追求真理的动力,它不能进入认识过程,更不能作为认识的结果。

追求真理的认识是以理智、思想等抽象逻辑认识为其特征的。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美感的分析)【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美感的分析)【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第2章美感的分析一、名词解释1.审美移情答:审美移情是西方现代美学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

“移情”,就是把人的感觉、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于人的事物里去,使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产生物我同一的境界。

“移情说”认为,只有在这种境界中,人才会感到这种事物是美的。

代表人物立普斯的“移情说”侧重于对主体心理功能的体验,把主体的感觉、情感等提到了审美对象的地位,揭示了美感中包含了审美主体的心理错觉等美感心理规律。

但是立普斯的“移情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

它的最大缺陷就是否定了审美对象的客观性;在强调主体因素的能动作用时,忽视了对客体这一外部因素的分析。

2.移情说答:移情说是在西方现代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也是心理学美学流派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美学家立普斯是移情说的主要代表和创立者,他真正从心理学出发,对移情说作了全面、系统的阐明的。

立普斯的“移情说”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把审美对象与审美欣赏都视为同一个自我,即没有自我的欣赏、没有自我的移情,也就没有美的对象。

移情现象是一种“外射”作用,即把我的情感“外射”到事物身上去,使它变成事物的属性,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

3.距离说答:“距离说”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美学家布洛提出的美学理论,又称“心理距离说”。

它要求人们自己与外物分离。

“距离”这种审美现象完全是超脱人的实用功利目的的,从实际生活中超脱出来,与宇宙人生保持一定的距离,冷静地、客观地观察事物。

即客体才成为审美的客体,才有对客体的审美的欣赏,在欣赏中才有审美的愉快。

因此“心理距离”是产生美与美感的根源。

“心理距离说”成为心理学美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4.审美态度答:审美态度是指人们在从事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时所持的一种态度。

即人们在观赏自然景色,观看绘画、电影、戏剧,朗诵诗歌,欣赏音乐时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

叶朗《美学原理》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二)【圣才出品】

第3部分模拟试题叶朗《美学原理》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题(每题6分,共30分)1.味答:“味”是中国传统的一个美学范畴。

它不同于“五味”的“味”,最早使用这个美学范畴的是老子。

“淡乎其无味”是老子对“道”的理解,恬淡的味是最高的味。

后来陶潜、王维、司空图、梅尧臣、苏轼等人都延伸发展了这种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史的一种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平淡。

2.情象答:情象是意境系统里的一种象。

情象有别于意象,心像,言象等。

它分别对应原初状态里的象和再生状态的象。

原初状态的情象是指作者在创作准备,是灵感来临、原初状态下发生的情思与境象相容。

情是精魂,象为形质。

无情,象不生;无象,情不能附着。

再生状态的情象是指经过文字的创造而凝结成言象后新的情象,它不同于原初状态的情象就在于它更加凝练,是读者接受的新情象。

3.审美活动答:审美活动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它存在于人类丰富的现实生活中。

审美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三个特点:首先,人在审美活动中的存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方式。

其次,人的审美中存在不同于异化活动中的存在,它是一种自由的存在方式。

最后,人在审美中的存在不同于人的现实存在,它是一种应然的存在方式。

从根本上说,审美活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具本质性的存在方式。

4.实践美学答:实践美学是中国当代美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学派,李泽厚为其学派的代表。

李泽厚在20世纪50年代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认为美一方面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又离不开人类社会,美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属性。

实践美学的理论含义有四个方面:①实践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根本标志的物质生产实践,亦即人类能动地探索、征服、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性实践;②实践是美学研究的根本基础;③实践就是自然的人化;④美与美感都是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诞生出来的,是社会历史的成果。

5.审美主体答:审美主体特指审美活动中的主体,是审美活动的发出者、承担者,在审美活动中与审美客体构成对象性关系,审美主体有着内在的审美需要、审美追求,这是审美活动得以开展的动因,在审美活动中起者积极的主导作用。

美学原理叶朗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叶朗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叶朗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哪位哲学家的著作?A. 柏拉图B. 亚里士多德C. 康德D. 黑格尔答案:C2. 在叶朗的美学原理中,审美体验的核心是什么?A. 情感的表达B. 形式的和谐C. 意义的追寻D. 想象力的运用答案:A3. 下列哪项不是叶朗所强调的审美体验的特点?A. 主观性B. 社会性C. 普遍性D. 创造性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4. 根据叶朗的美学原理,以下哪些因素对艺术创作有重要影响?A. 艺术家的个人经历B. 社会文化背景C. 观众的接受度D. 艺术材料的可获得性答案:A, B, D5. 美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哪些方面?A. 美的本质B. 艺术的创作与欣赏C. 美感的心理机制D. 美学史的研究答案:A, B, C, D三、简答题6. 简述叶朗在美学原理中对“美”的定义。

答:在叶朗的美学原理中,“美”被定义为一种能够激发人们审美情感的审美对象的特质。

它不仅仅是外在形式的和谐,更是内在意义的丰富和深刻,能够引发人们深层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四、论述题7. 论述叶朗美学原理中关于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答:叶朗在美学原理中提出,艺术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一种提炼和超越。

艺术家通过自己的创作,将生活中的经验、情感和思想转化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

同时,艺术也反作用于生活,通过审美体验影响和提升人们的精神世界,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五、案例分析题8. 选取一个具体的艺术作品,分析其如何体现叶朗美学原理中的审美体验。

答:以梵高的《星夜》为例,这幅画作通过其独特的色彩运用和笔触技巧,展现了梵高内心强烈的情感和对宇宙的深刻感悟。

画中螺旋状的星空和旋转的云彩,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更引发观者对于生命、宇宙和存在的深层次思考,体现了叶朗所说的审美体验中的主观性、情感表达和意义追寻。

六、结束语通过以上试题及答案,我们可以看到叶朗的美学原理深刻地探讨了美的本质、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以及审美体验的特点。

美学原理期末重点叶朗版本

美学原理期末重点叶朗版本

简答题:1、试对美感的特征作出综合描述。

“无功利性”“无功利性”的根源来自审美意象的“超越性”。

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再是单个的“自我”,而是超越了主客二分的“真我”,审美对象也不再是物理的、逻辑的外物,而是超越了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本然之物,在这种物我两忘,浑然一体的意象世界中,不会产生直接的实用功利,但是却可以使主体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

“直觉性”即审美直觉。

直觉存在于瞬间感兴之间,不假思索,不掺杂推敲考量,是超逻辑、超理性的“现成”。

审美直觉是“一触即觉”,超越了知识伦理,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虽然“直觉性”必须在超理性的感悟下勃发,却离不开审美主体心中久已积淀下的对历史人文,宇宙人生的感悟和意会。

所以审美直觉中含有理性的成分,美感中也渗透着“思”。

“创造性”来源于美感产生于审美活动之中。

美和美感同一于审美活动,美感创造的世界就是意象的世界,就是充满意蕴,生机勃发的世界。

这样的世界是审美主体的情感付之于物,情景交融,并发挥想象而孕育出的。

被照亮的意象世界因审美主体的不同而具有唯一性和独创性。

“超越性”是对个体有限生命的超越,是与一切外物相隔离的“自我”的超越,是对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超越,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是对人生有限意义的超越。

这种超越为审美主体带来了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

当美感的这种超越性将审美主体带入宇宙人生的妙悟之中,便具有了一种庄严肃穆,敬畏玄邈的神圣感。

“愉悦性”同样根源于美感的"超越性”。

美感所带来的愉悦性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在审美活动中,由于超越了主客二分,超越了自我,审美主体不再受世俗的羁绊,从而将整个身心遨游于自然,感悟古淡幽溁的天人合一。

在与宇宙的共鸣、妙合之中,审美主体于心灵之上产生了幸福感和满足感,这便是美感的愉悦性带给主体的“非常微妙的复合的情感体验”。

2、略述美的领域及其表现。

美依据存在领域来分类,可以分为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

自然美:自然美的本体是审美意象。

《美学原理》(叶朗)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美学原理》(叶朗)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美学原理》(叶朗)期末复习资料整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1.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P62.美学思想美学思想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

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P23、游戏说“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这种观点肯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并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超功利性等特性。

但是,这种观点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它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解释审美发生的根源,所以未能揭开审美发生的真正奥秘。

4.摹仿说“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摹仿。

“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美育)【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美育)【圣才出品】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第14章美育一、名词解释1.美育答: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作为感性教育和趣味教育,致力于完善人的基本素质,实现人类自身美化,拓展人的精神世界,塑造完美的人格,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2.《美育书简》答:《美育书简》,又译作《审美教育书简》,是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的代表作,也是席勒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追求人类本性的完善,提倡理性的自由是席勒美育思想的核心。

作者鉴于他所处的时代“上层腐朽,下层粗野”的状况,认为当时的人是不完整的分裂的人。

这种分裂的人身上存在着两种冲动,即形式冲动和理性冲动。

但二者各有强制性,不能直接结合,故要是二者结合,人从自然人走向理性人,中间必须要有一座桥梁,这便是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能使人恢复健康、赋予人美的心灵、充当人性的教师,它尤其能唤起人身上的第三种冲动——游戏冲动。

这种冲动是自由的同义语,它使得感性与理性、物质与形式等对立都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人的分裂状态。

3.审美教育答: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

4.形式教育答:形式教育包括形式美和美的形式两个方面。

形式美指事物的自然属性及其组合规律;美的形式是审美对象的外部表现形态和内部结构方式。

形式美可以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美的形式则与美的内容意蕴紧密相连,难以分割。

5.审美理想答:审美理想是一种特殊的理想,是因为审美理想本质上是一种追求从一般人生境界向审美境界提升的超越精神,体现着人对生存意义不断探询和追问的最高心灵旨趣,而人的这种向着未来不断探问、寻求人生境界不断超越的超验追求精神,也正是审美活动一种特殊意义。

6.表演艺术答:表演艺术是指通过人的演奏和演唱以及形体动作来完成作品的艺术,主要指音乐和舞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朗《美学原理》章节题库
第9章优美与崇高
一、名词解释
1.优美
答:优美是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提出的美学概念。

“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二曰壮美。

”优美是一种美的类型,从根本上讲,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优美的核心是和谐。

从美感上看,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从市美属性上看,优美主要具有绮丽、典雅、含蓄、秀丽、纤柔、婉约等特色。

2.崇高
答:崇高,又称为壮美,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

从审美属性上看,崇高主要具有宏伟、雄浑、壮阔、豪放、劲见、奇特的特点。

崇高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之间处于尖锐对立与严峻冲突。

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3.审美范畴
答:审美范畴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活动中形成的、能帮助人们认识和掌握审美现象的一些最基本最普遍的概念。

审美范畴一般是经过高度概括的“大风格”。

不能随意添置,无限增多。

不同的文化圈发育了自己的审美文化,每一种审美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形态。

不同的审美文化之间,有着因文化的价值取向、最终关切的不同而带来的重大区别。

如果说,艺术风格反映了不同艺术的意象的风格,那么,审美范畴则是文化的“基本意象”的风格。

文化
作为一种生命现象,有着自己的基本意象。

用黑格尔的话来说,这种基本意象是这种文化的“理念”的感性显现。

而审美范畴就是这一“基本意象”的风格。

如古希腊文化“基本意象”的代表是什么庙和神的大理石雕像,它们体现了“优美”这一属于希腊文化的“大风格”。

4.反思判断力
答:反思判断力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的美学观点。

康德对“判断力”了解的意义在于“反思判断”,这是康德之前从未有人使用过的。

“反思判断力”就是审美和审目的的两种判断力。

反思判断力取代了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理性理念的“图型”的说法,并且通过审美判断力奠基起来的合目的性原则,并成为作为高级认识之一的判断力的先天原则。

因此,反思判断力对科学的真正确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反思批判力在知解力与理性之间起桥梁作用。

5.直觉即表现
答:“直觉即表现”是表现主义美学的核心命题,由意大利克罗齐在1902年出版的《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

克罗齐认为直觉就是见到一个事物时,不假思索,不审意义,心中只领会该事物的意象这样一种认识活动,它可以不依赖于概念赋予无形式的物质以形式。

直觉活动能创造出表现人的主观感情的个别意象,直觉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表现也总是一种直觉,是赋予所感觉到的东西以形象形式。

直觉所表现的是主观的情感,一切直觉都是抒情的表现。

该观点对以后的科林伍德、荣格等西方美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西方美学起了推动作用。

二、简答题
1.试比较优美和崇高的审美特征。

答:(1)优美的特征
①侧重于静态;
②显得小巧玲珑,外表光滑;
③显得单纯、不复杂深奥,也没有对立冲突;
④给予主体的审美感受是一种贯穿始终的愉悦之情,是一种顺向的吸引。

(2)崇高的特征
①侧重于动态;
②凡崇高的对象都表现出伟大恢弘、粗犷有力等形貌特征;
③崇高显得复杂深奥,其中充满了矛盾冲突,甚至包含了丑的因素;
④崇高给人的感受是一种由逆到顺的复合的感受,是一种有恐惧转为愉悦,由惊赞转为振奋的感受。

2.分析优美和崇高的实质。

答:(1)从实质上来说,优美和崇高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

(2)这种人生境界各方面都是和谐的、统一的,那就是优美;如各方面都是对立的、冲突的,那就是崇高。

(3)这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如果从社会学角度说,优美意味着作为个体的人与生活于其中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崇高意味着人与自然、社会的矛盾,这种矛盾甚至发展为对立和冲突。

(4)优美和崇高这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如果从人生实践角度上来说,优美意味着理想与现实的和谐统一,崇高意味着理想与现实的对立与冲突。

(5)如果从认识论角度来说,优美是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的和谐统一,崇高是理性内容和感性形式的互不协调。

三、论述题
1.试论优美与崇高的联系与区别。

答:(1)优美通常是指一种单纯的美、常态的美。

优美的本质就在于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和谐统一。

优美引起的审美感受是一种单纯的、平静的愉悦感。

(2)崇高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

崇高的基本特征是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

崇高体现在主客体矛盾冲突中,经过尖锐激烈的对立,主体战胜客体并且终于从痛感转化为快感。

(3)优美与崇高的区别:
①空间上的小与大
优美的事物一般体积较小、规模较小。

崇高的事物一般体积巨大、气势宏伟。

②时间上的慢与疾
优美的事物是舒缓的、平稳的、趋于静态的,崇高的事物则是疾速的、奔腾的、趋于动态的。

③形式上的柔与刚
优美的事物一般符合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匀称、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多曲线不露棱角,多圆形不显生硬,颜色鲜明而不强烈,声音柔和而不刺耳。

优美的艺术作品往往情感细腻、形式精美。

崇高的事物却常常有意地突破或违背对称、均衡、节奏、比例等形式美法则,各个部分很不协调,显得突兀、怪诞、凶猛,甚至有意包含一些丑的因素,让人首先压抑、不快、畏惧、痛苦,然后才提升转化为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④力量上的弱与强
优美的事物不呈现主体和客体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表现主客体双方的平衡、统一、和谐、安宁,强调力量的平衡和稳定,追求一种阴柔之美。

崇高的事物则体现出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尖锐对立和严重冲突,充满了动荡与斗争,强调力量巨大与气势磅礴,追求一种阳刚之美。

2.结合作品论述“优美”审美形态的特征。

答:完整与和谐,是优美这一形态的“机体”结构特征和“机体”结构间的机能性关系特征。

所谓“完整”,是指它是个统一、单纯、自足的整体。

“和谐”是指该事物各结构因素间相辅相成,共同趋于“完整”这一效果的结构关系。

对于主体来说,“优美”的事物必须是一个确定的,可立即接近的,完整的秩序井然的集合体。

它必须对主体产生这样的效果:即把主体的关注局限在具体感性的个体上,把眼光从遥远的地方拉回到“切近”和“静穆”之中。

“优美”的对象必须符合三个条件:
(1)有一个单纯的焦点成为统一的中心。

如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它没有窗户,只有排列成行的圆柱。

从角落到边缘的中心点,有精密比例的膨大,倾斜距离的变化,所以整个建筑物的主体,好像针对一个中心作神秘的摇摆。

(2)这个“切近”而“静穆”的个体,既不指向抽象普遍性,也不炫耀抽象个别性,而是游离于二者之间。

如维纳斯雕像,作为一个女性人体,有着“这一个”女性所具有的美的鲜明而切近的呈露。

担忧具有女性美的观念的普遍性。

这大概就是优美使人既感到亲切又感到宁静怡和的原因。

(3)这个对象的背景和前景的关系,必须是透明的。

背景对于前景不能显得深奥莫测,
前景对于背景,也不能障蔽和模糊。

要做到这一点,则背景不能太深,这就要求优美的事物不能有深奥的令人陌生的意蕴,也不能有令人复杂的外观,就是说,单纯是优美的重要特征。

因此,“深度”这一时空概念,在优美这一形态中没有意义。

优美不像崇高那样有极大的“深度能量”,在美学史上,人们直觉认为优美和小相关联,其内容就是单纯。

3.为什么说艺术作品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
答:艺术作品涉及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样涉及到历史的各个方面。

艺术再现与表现是艺术作品中内容所包含的两方面,往往需要根据不同的艺术内容以及其他创作需要,兼容并存、有机统一,是因为以下两方面原因:
(1)再现与表现
再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将客体世界及人物真实地呈现于作品之中;再现艺术是以再现社会生活、再现生活中的人、事、景、物为主。

表现是指在艺术创造中重在表达主体的情感和理想,以及对客体世界的思考和评判;表现艺术以表现主观思想情感、表现理想愿望为主。

(2)艺术再现与表现相互联系
艺术创造离不开客观现实,也离不开主观情思,是客观现实与主观情思的统一。

因此,在艺术作品中,对客观现实的再现与对主观情思的表现从来都是紧密联系的。

①艺术再现与表现相互依存
在侧重再现的艺术作品中,不可能没有表现的因素;在侧重表现的艺术作品中,也不会没有再现的因素,其间只是存在比重的差别,各有所侧重。

②艺术再现与表现相互融合
再现艺术是以再现社会生活为主,它同样需要艺术家主观因素的参与,需要融入主体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