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全文出处作者注释翻译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的注释和译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的注释和译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朝诗人王维的一首佳作。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1.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2.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作者的家乡山西祁县就在这一带。
3.兄弟:此指王维自己与在洛阳的二弟王缙(jìn)。
4.倍:加倍,更加。
5.遥知:远远的想到。
6.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茴香科植物。
译文:重阳节这天,我独自一人,身处异乡,格外思念家乡的亲人。
遥想远方的兄弟们,应该也在思念着我吧。
此时此刻,他们佩戴着茱萸,登上高处,举目远望,期盼着我的归来。
这种思念之情,真是难以言表。
这首诗是王维在长安做官时,恰逢九月初九重阳节,想念家乡的亲人而写下的。
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描述自己与山东故乡的兄弟们在重阳节的欢乐场景,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在这句诗中,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在异乡做官,每逢佳节都会倍加思念亲人的心情。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感染力的句子,让人深感同受。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全诗的精髓所在。
诗人在此句中,通过想象山东家乡的兄弟们在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家乡和兄弟们的思念之情。
此句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兄弟们的深厚情谊,也反映了当时的风俗习惯。
这首诗是王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唐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它所表达的情感真挚而深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时,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极具特色,它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对比自己与兄弟们的处境和心情,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简练明快,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总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具有浓郁乡情和深深思念之情的诗歌,它反映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真挚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具有社会价值,它让人们更加珍惜家庭和亲情,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及赏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及赏析导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⑵,每逢佳节倍思亲⑶。
遥知兄弟登高处⑷,遍插茱萸少一人⑸。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菜萸可惜至少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一本诗写游子思乡怀亲。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二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抒发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
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曲折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首句写身在异乡的诗人每到佳节倍加思念故乡的兄弟亲人。
起句一个“独”字,造境突兀,既刻划出了诗人举目无亲、孑然孤单的形象,又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寂寞凄凉的心境。
两个“异”字迭用,更加强了诗人的孤独之感,为诗的画面增添了凄楚的色彩。
第二句是全诗的'诗眼和感情主线。
这里的“每逢”二字,突破了“九月九日”这一特定时间的局限,使人体会到诗中之情酝酿日久,今年九月九日的爆发只不过是碰到了重阳佳节这一导火索罢了,一个“倍”字,既渲染了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明了平日思亲之经常。
这两句诗着重在写诗人节日的感受,由于诗题已经点明时值重阳佳节,埋下了热闹欢愉的节日场面的伏笔,因而就愈使人感到身“在异乡为异客”的孤寂的游子形象,更加鲜明。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
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
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
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赏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赏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赏析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译文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创作背景此诗原注:“时年十七。
”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赏析1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起欣赏这首诗。
因身在异乡,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而后笔峰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拟托亲人也想念自己,此诗曲折有致,出乎常情,更显诗人深厚功力。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赏析
描写就显得十分自然。 这种体验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
度概括的诗句
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 的警句。
相关名句:“但将酩酊酬佳节”,“重阳独酌杯中酒”。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 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 713—741 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 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 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 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 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 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 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由自己思亲,想到亲人节日必然也在 想念自己,从而更加深了诗人珍视兄弟手足之情、思念家乡亲人的情思。古时有 重阳节佩茱萸登高饮菊花酒可以消灾避邪之说。这里,诗人巧妙地通过兄弟重阳 佳节佩茱萸囊登高这一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使兄弟思己之情具体化、形象 化,用兄弟对登高行列缺了一人的遗憾心情来反射出诗人思亲的心曲,更使人感 到诗情真挚:委婉动人。
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 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 传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
:
【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及注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及注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及注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诗歌。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思念自己。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及注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朝代:唐代作者:王维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我独自一人在异乡漫游,每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我知道在那遥远的家乡,兄弟们一定在登高望远;他们都插着茱萸,就为少了我而感到遗憾伤心。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注释: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叫老人节。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作者的家乡山西祁县就在这一带。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 yú):一种香草。
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山东兄弟:山东指华山以东。
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而王维当时在华山西面的长安,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出自唐代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全文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
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古诗诗意注释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英少一人。
诗意: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日重阳。
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茱萸(zhūyú):是指吴茱萸。
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近成熟果实。
《本草纲目》吴茱萸【集解】苏颂引周处《风土记》云:“俗尚九月九日谓之上九,茱英到此日气烈熟色赤,可折其房以插头,云辟恶气御冬。
”又《续齐谐记》云:“汝南桓景随费长房学道,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有灾厄,宜令急去,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上,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
"景如其言,举家登高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曰:"此代之矣。
"故人至此日,登高饮酒戴茱萸囊,由此尔。
”由此可见,王维诗中的茱萸,当是指吴茱萸。
赏析: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
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诗意及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诗意及赏析《》是的诗作名篇之一。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诗意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朝代:唐代作者:王维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解释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意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引导语:《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诗到真切动人处,一字不可移易也。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供大家学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译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注释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写作背景此诗原注:“时年十七。
”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作品赏析这首王维少年时期创作的抒情小诗,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写得非常朴素。
但这首诗却有着强烈的打动人心的力量,尤其是对作客他乡的人们。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九月力日忆山东兄弟的古诗
九月力日忆山东兄弟的古诗一、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衍生注释:1. 异乡:指他乡、外地。
就是在不是自己家乡的地方。
比如说离开老家到大城市打拼,那大城市相对于老家就是异乡啦。
2. 异客:作客他乡的人。
好比去别人那里做客,但是不是短暂的去玩一下,而是长时间在陌生的地方生活,就像个特殊的客人一样。
3. 茱萸:一种植物。
在古代的习俗中,重阳节这天,人们把茱萸插在头上或者佩戴在身上,据说可以辟邪呢。
三、赏析:1. 主题与情感- 这首诗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思乡怀亲。
诗人一个人在外面,远离家乡和亲人。
在重阳节这个本应阖家团圆的节日里,这种思念之情被加倍放大。
每次一到佳节的时候,就会格外想念自己的亲人,这种情感特别能引起在外漂泊之人的共鸣。
不管是谁,在外面过个节,心里总会有点想念家里的热乎劲。
2. 表现手法- 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简单直接地说出了自己孤独客居他乡,佳节来临思念亲人的深切情感。
后两句则是通过对兄弟们登高插茱萸场景的联想,“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用兄弟们登高时少了自己的那种画面,从侧面进一步烘托出自己的孤独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很巧妙,让读者既能感受到诗人当下的孤独,又能想象出他家中兄弟登高的热闹画面,从而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这份思念之情。
四、作者介绍:王维,他可是唐代的大诗人呢。
王维这个人很有才,懂得很多东西,诗歌、绘画、音乐啥都拿手。
他的诗风格多样,有那种描绘自然山水之美的优美诗作,也有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样表达真挚情感的诗。
他的人生经历也是起起伏伏,早年意气风发,后来经历了很多事,人生的酸甜苦辣都有。
不过这也让他能写出各种各样的好诗,不同的境遇在他的诗中都有体现。
五、运用片段:1. 有个小伙子叫小李,他远离家乡去大城市工作。
一年中秋节到了,同事们都回家团圆去了,他独自在出租屋里看着窗外的月亮。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翻译赏析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翻译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文解释】1、独自在他乡作外乡客,每逢佳节到来就不禁加倍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登高的地方,插遍茱萸只少我一个人。
2、我独自一人在异乡漫游,每到佳节就加倍思念亲人。
我知道在那遥远的家乡,兄弟们一定在登高望远;他们都插着茱萸,就为少了我而感到遗憾伤心。
【词语解释】茱萸:香味植物。
古风俗重阳节插茱萸避灾疫。
⑴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又叫老人节。
[⑵忆:想念。
⑶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作者的家乡山西祁县就在这一带。
⑷异乡:他乡、外乡。
⑸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⑹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⑺茱萸(zhū y):一种香草。
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8)山东兄弟:山东指华山以东。
王维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而王维当时在华山西面的长安,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茱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诗文赏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这首诗抒发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
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曲折有致,堪称千古绝唱。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五言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五言诗一、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二、衍生注释:1. “九月九日”:这是重阳节,在古时,重阳节有登高、插茱萸等习俗。
2. “异乡”:就是他乡,不是自己的家乡。
3. “异客”:在他乡的客人,诗人客居他乡,有一种陌生、孤独的感觉。
4. “茱萸”:一种植物,人们在重阳节的时候把茱萸插在头上或者佩戴在身上,据说可以辟邪消灾。
三、赏析:主题呢,就是思乡思亲啦。
情感那叫一个浓烈呀,第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一个“异”字,反复强调自己孤单地在他乡,那可怜兮兮的模样就出来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可不得了,这一句把那种在节日里思念亲人的感情放大好多倍。
只要是个节日,就特别特别想家,好多人都有这感觉,所以这一句能引起大家的共鸣,成了千古名句。
然后呢,“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呢,脑瓜子一转,想着兄弟们在登高插茱萸的时候,肯定发现少了自己。
这是想象兄弟那边的情况,从自己思念亲人,到猜测亲人也在思念自己,这种写法就很巧妙,把思念之情又加深了一层呢。
四、作者介绍:这诗的作者是王维。
王维可是个厉害的唐代诗人,他多才多艺的,诗写得好,画也画得超棒。
他的诗富有禅意,描写田园山水特别拿手,像“空山新雨后”那首诗就美的不得了。
他的一生也挺有起伏的,年轻时候有着一腔抱负,在官场上也混得有段时间,不过也经历了不少坎坷呢。
不过不管怎样,他这文学才华是掩盖不住的,给我们留下了好多经典诗篇。
五、运用片段:1. 大学开学刚一个月就赶上中秋节,寝室里的同学都在嘻嘻哈哈地商量着吃啥馅月饼的时候,我突然就伤感起来。
我家在东北,离学校好几千里地呢。
看着窗外的月亮,我就想起了王维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这中秋佳节不能和家人一起过,心里就像缺了一块似的难受。
2. 老张去国外出差了大半年,赶上国庆假期,视频电话里头,他看着家人热热闹闹地准备聚会,他眼睛都有点红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作品原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⑴独在异乡为异客⑵,每逢佳节倍思亲⑶。
遥知兄弟登高处⑷,遍插茱萸少一人⑸。
词句注释:⑴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⑵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⑶佳节:美好的节日。
⑷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⑸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白话译文: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菜萸可惜至少我一人。
创作背景:此诗原注:“时年十七。
”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太平御览》卷三十二引《风土记》云:“俗于此日,以茱萸气烈成熟,尚此日,折萸房以插头,言辟热气而御初寒。
”作品鉴赏: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原文、注释和赏析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全诗原文、注释和赏析【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也称“重九”、“重阳”。
民间有登高、野游、赏菊、佩茱萸(后来演变为插)、放风筝等活动,此节形成于秦汉间。
山东:指华山以东的地区。
诗人的故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今山西永济)。
茱萸(yu):植物名。
有香气,又名越椒。
古代有重阳节佩茱萸登高饮酒的习俗。
【鉴赏导示】此诗是王维早期作品中为人传诵的一首。
是他十七岁时的诗作。
虽写得非常朴素,与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做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
与《相思》一样,也是借节令(景物联系两地)遥寄相思之情,语愈浅而情愈深。
【鉴赏】这是唐诗中抒发思念亲人的典范之作。
千百年来,以它质朴、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强烈地感染着读者,成为脍炙人口之作。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抒发了诗人重阳佳节之时对远在家乡的亲人们的思念之情。
首句用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很足。
诗人把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身处异地孤独处境的感受,都凝在这个“独”字里面。
两个“异”字,道出了作者对那个时代在异地生活的质朴而真切的感受。
第二句承接上句,用朴素而又高度概括的语句表现出诗人逢佳节更加思念亲人的恋乡情结。
语言精练,情真意浓。
前两条,诗人用了艺术创作中的“直接法”,直奔中心,迅速形成高潮,出现警句。
后两句,作者采用了另一种写法,以平与不平,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诗人遥想的是远在故乡中的弟兄们,想象着他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行列之中。
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需体贴。
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理。
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有异曲同工,而王维的诗似乎更不着力。
王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翻译与欣赏
王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翻译与欣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之一。
以下是边肖带来的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翻译赏析。
欢迎阅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一个人在异乡是陌生人,每到过节都会想家。
如果你从远处知道你哥哥的攀登地点,你会少一个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作为外地来的客人一个人离开了家,特别是节日来临的时候,想念亲人。
可惜今天兄弟们抬头望天的时候,我至少是一个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一这首诗是关于流浪乡愁,关爱亲人的。
从一开始,诗人就写了在异国他乡生活的孤独和悲伤,所以他总是在想家的时候想念人们,在遇到快乐的假期时更想念他们。
然后,这首诗跳起来写了离家很远的兄弟们。
当他们按照重阳的习俗攀登时,也错过了自己。
诗词一遍又一遍的跳跃,含蓄深沉,朴实自然,曲折多变。
千百年来,“佳节倍思亲”成了游子怀念的名言,触动了许多游子的心灵。
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二是王维17岁时写的,因为重阳节时思念家乡的亲人。
它表达了异国他乡的流浪者在节日期间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反映了人们的愿望,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全诗朴实无华,寓意深刻,文字简练曲折,堪称千古绝唱。
“一个人在异国他乡做陌生人,过节的时候会为亲人三思。
”第一句说的是,生活在异乡的诗人,每到假期都会想念家乡的兄弟亲人。
从“独立”二字入手,营造出一种突兀的情境,既刻画了诗人孤身孤独的形象,又传达了抒情主人公孤独凄凉的心境。
两个“不同”的词的重叠使用,加强了诗人的孤独感,给诗的画面增添了悲伤。
第二句是全诗的眼睛和情感主线。
这里的“每一次”一词突破了“九月九日”这一特定时间的限制,使人体感受到了诗歌酝酿已久的感情。
今年9月9日的疫情正好碰上重阳节的导火索,“次”字不仅渲染了今天强烈的乡愁感,也表现了平日里频繁的乡愁。
这两首诗着重写诗人对节日的感受。
因为诗名已经指出时间是重阳节,预示着热闹欢乐的节日场景,越是让人感受到“异乡寄居”的孤独流浪形象,就越是生动。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古诗作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2、异乡:他乡3、倍:加倍,更加【翻译】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就更加思念亲人。
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人。
【赏析】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
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小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翻译及赏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是千古流传的思乡之句,出自《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下面店铺给大家分享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年代: 唐作者: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参考翻译:独自个漂泊在外作他乡之客,每逢到佳节时倍加思念亲人。
今天在这远远的地方,我料想兄弟们在那些登高之处,一定都插戴着茱萸呢,可是,其中却少了我一个人!赏析【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赏析【2】这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实感,确实是深知作诗的'窍门。
诗人的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为“忆山东兄弟”。
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阳节。
写节日的诗,最忌落入俗套,这首诗高明就高明在避开俗套,把握住真性情。
首句就用了两个“异”字,似乎脱口而出,却别有滋味地渲染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从“每逢”二字来看,加倍的孤独感不是这个节日才有,以前的诸多节日已有过。
正是孤独感久受压抑,于今尤甚的情形下,诗人把凝聚在内心深处的佳节思亲情结一吐为快。
由于“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语极其精警,为人人心中所有,又为人人口中所未有,千百年来也就引起广泛的共鸣。
不过,前两句毕竟是直赋心源,尚须曲折变化,才能余味无穷。
于是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
晋朝周处《风土记》说:“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
边城独望原文翻译及注释
边城独望原文翻译及注释
《边城独望》是南宋诗人张孝祥的作品。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边疆城池上,眺望远方的景象,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情感的孤寂。
以下是《边城独望》的原文、翻译及注释:
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翻译:
独自在异乡作为一个陌生人,
每逢佳节更加倍地思念亲人。
遥远地知道兄弟们都在高处登高,
只有茱萸的插花之处少了一个人。
注释:
1.独在异乡为异客:这里的“异乡”指的是诗人所在的边疆地区,与他的故乡相隔遥远。
“异客”则强调了他在这里的孤独和身份的外来性。
2.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诗人在传统节日时对家人尤其是兄弟的深切思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节日是家人团聚的时刻,远离家乡的人会更加感到孤独和思念。
3.遥知兄弟登高处:这句话可能指的是重阳节的习俗——登高。
重阳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有登高远望,以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和对亲人的思念。
4.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的另一个习俗是佩戴茱萸。
这里表达的是,尽管家人都在遵循这个习俗,但聚会中总缺少了诗人这一个人。
这首诗通过对节日习俗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自己身处边疆、无法与家人团聚的无奈。
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深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诗鉴赏及译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诗鉴赏及译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诗鉴赏及译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代: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
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创作背景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
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赏析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
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
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
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
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
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
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全文出处作者注释翻译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民间很器重这个节日,在这一天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传说能以此避灾。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2)异乡:他乡,远离家乡。
(3)佳节:美好的节日。
(4)倍:加倍,更加。
(5)遥知:远远的想到。
登高:指民间在重阳节登高避邪的习俗。
(6)茱萸:又名越椒,一种香气浓烈的植物,重阳节时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翻译译文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
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
韵译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
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
他们佩带茱萸,但是少我一人。
作品赏析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衷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独无亲。
诗的第一句用了“独”、“异”两个字,分量下得很足。
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他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
“异乡为异客”,不过是说在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
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诗人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他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
“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
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描写就显得十分自然。
这种体验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
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用的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
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
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会显得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
诗人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诗人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
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
”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重阳节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他自己不在内。
好
像遗憾的不是他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他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
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
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
杜甫的《月夜》中有“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的句子,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维的诗似乎更不着力。
这首诗中,“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
“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
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
“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
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清代沈德潜认为诗的后两句“即陟岵诗意”(《唐诗别裁集》卷十九),二者在表现方法上颇有相似之处。
《诗经·魏风·陟岵》末章里说:“陟彼高冈,瞻彼兄兮。
兄日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
”梦想亲人,转而拟托亲人也想念作者自己。
王维诗中也用了这种表现方法,以“遥知”使诗意的发展来个急转,转到从亲人的角度来加深表现两地相念之情。
“遥知”以下全是想象,揣想这重阳佳节到来之时,亲人们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
这紧扣了诗题,也点明了第二句提到的“佳节”的具体所指了。
诗人料定,当亲人团聚在一起欢度重阳节而“遍插茱萸”之时,会记起他这客处异乡的游子的。
结句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未再直言思亲,而其情自见,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最
后两句运用对写法写诗人自己的想象,更突出他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