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控制工程习题课剖析

合集下载

水污染控制工程习题及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习题及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习题及答案水污染控制工程习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各3分,共9分)1、污水回用:也称再生利用,是指污水经处理达到回用水水质要求后,回用于工业、农业、城市杂用、景观娱乐、补充地下水地表水等。

2、好氧生物处理:污水中有分子氧存在的条件下,利用好氧微生物(包括兼性微生物)降解有机物,使其稳定、无害化的处理方法。

包括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两大类。

3、高级氧化技术:以羟基自由基为主要氧化剂的氧化工艺,该工艺一般采用两种或多种氧化剂联用发生协同效应,或者与催化剂联用,提高羟基自由基的生成量和生成速率,加速反应过程,提高处理效率和出水水质。

评分:以上名词解释的评分采用(1)概念正确、(2)表达规范、(3)内涵要点齐备各占三分之一的原则,来评判。

其中尤以要点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指标。

二、填空(每空1分,共15分);1、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池即SBR池常规工艺过程包括5个基本过程,他们分别是进水、(反应)、(沉淀)、(排水排泥)、闲置。

2、对于一般的城镇污水,初沉池的去除对象是(悬浮固体),可以去除SS约(40-55)%,同时可以去除(20-30)%的BOD5。

3、废水中的油通常有4种存在形态,分别是可浮油、(细分散油)、(乳化油)和(溶解油)。

其中粒径小于10μm的称为(乳化油)。

4、生化反应中,产率系数y反映了(底物减少速率)和(细胞增长速率)之间的关系,它是污水生物处理中研究生化反应过程的一个重要规律。

5、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的基本流程包括(曝气池)、(沉淀池)、(污泥回流)和剩余污泥排放等几个基本组成部分,曝气设备不仅传递氧气进入混合液,同时还起到(搅拌)作用而使混合液悬浮。

三、判断对错(每题2分,共10分)1、(√)2、(×)3、(×)4、(×)5、(√)四、多项选择(每题2分,共10分)1、ABC;2、ACD;3、BCD;4、ABCD;5、A五、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8分,共24分)1、含油废水为什么不能直接排放到自然水体或者浇灌田地?针对含油废水你认为采用何种工艺处理比较合适?(8分)答:含油废水的危害:对生态系统;对植物;对土壤;对水体(4分)。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后题总结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后题总结

1.试说明沉淀有哪些类型?各有何特点?讨论各类型的联系和区别。

答:自由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固体之间互不干扰,颗粒各自单独进行沉淀, 颗粒沉淀轨迹呈直线。

沉淀过程中,颗粒的物理性质不变。

发生在沉砂池中。

絮凝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颗粒之间有互相絮凝作用,颗粒因相互聚集增大而加快沉降,沉淀轨迹呈曲线。

沉淀过程中,颗粒的质量、形状、沉速是变化的。

化学絮凝沉淀属于这种类型。

区域沉淀或成层沉淀:悬浮颗粒浓度较高(5000mg/L以上);颗粒的沉降受到周围其他颗粒的影响,颗粒间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下沉,与澄清水之间有清晰的泥水界面。

二次沉淀池与污泥浓缩池中发生。

压缩沉淀:悬浮颗粒浓度很高;颗粒相互之间已挤压成团状结构,互相接触,互相支撑,下层颗粒间的水在上层颗粒的重力作用下被挤出,使污泥得到浓缩。

二沉池污泥斗中及浓缩池中污泥的浓缩过程存在压缩沉淀。

联系和区别:自由沉淀,絮凝沉淀,区域沉淀或成层沉淀,压缩沉淀悬浮颗粒的浓度依次增大,颗粒间的相互影响也依次加强。

2.设置沉砂池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曝气沉砂池的工作原理和平流式沉砂池有何区别?答:设置沉砂池的目的和作用:以重力或离心力分离为基础,即将进入沉砂池的污水流速控制在只能使相对密度大的无机颗粒下沉,而有机悬浮颗粒则随水流带走,从而能从污水中去除砂子、煤渣等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以免这些杂质影响后续处理构筑物的正常运行。

平流式沉砂池是一种最传统的沉砂池,它构造简单,工作稳定,将进入沉砂池的污水流速控制在只能使相对密度大的无机颗粒下沉,而有机悬浮颗粒则随水流带走,从而能从污水中去除砂子、煤渣等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

曝气沉砂池的工作原理:由曝气以及水流的螺旋旋转作用,污水中悬浮颗粒相互碰撞、摩擦,并受到气泡上升时的冲刷作用,使粘附在砂粒上的有机污染物得以去除。

曝气沉砂池沉砂中含有机物的量低于5%;由于池中设有曝气设备,它还具有预曝气、脱臭、防止污水厌氧分解、除泡以及加速污水中油类的分离等作用。

水污染控制工程(唐玉斌) 课后习题答案+考试重点

水污染控制工程(唐玉斌) 课后习题答案+考试重点

第十三章废水生物处理的基本理论概念:①底物和基质:在废水生物处理中,废水中能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②比基质利用率:每单位重量微生物体对基质的利用速率q=(dS/dt)u /X③产氯系数:单位质量的基质被利用后增长的微生物的质量Y=dX/dS④比增长速率:每单位重量的微生物的增长速率u=(dX/dt)g /X⑤污泥龄:曝气池中工作着的活性污泥总量与每日排放的剩余污泥数量之比值。

⑥内源呼吸系数Kd:指单位微生物体内单位反应时间内由于内源呼吸而消耗的微生物的量1、好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有何区别?答:①起作用的微生物不同。

好氧处理中是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微生物起作用,而厌氧处理中有两大类群微生物起作用,先是厌氧菌和兼性菌,后是另一类厌氧菌。

②产物不同。

好氧处理中,有机物转化为CO2、H2O、NH3或NO2-、NO3-、PO43-、SO42-等,且基本无害,处理后的水无异臭。

厌氧处理中,有机物转化为CH4、NH3、胺化物或者氮气、H2S等,产物复杂,出水有异臭。

③反应速率不同。

好氧处理中,由于氧气作为电子受体,有机物氧化比较彻底,释放的能量多,因而有机物转化速率快,废水在设备内的停留时间短,设备体积小。

厌氧处理中有机物氧化不彻底,释放的能量少,所以有机物的转化速率慢,需要反应的时间长,设备体积庞大。

④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

好氧处理要求充分供氧,对环境条件要求不太严格。

厌氧处理要求绝对厌氧环境,对条件(PH、温度等)要求甚严。

2、在废水生物处理过程中,起作用的微生物主要有哪些?各种微生物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答:主要有:细菌(真细菌)(1吸附和分解有机物2为原生动物和微型后生动物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和附着场所)、古菌(用于有机废水的厌氧处理、用于极端水环境的生物修复工程)、真菌(在活性污泥曝气池中,真菌菌丝形成的丝状体对活性污泥的凝聚起着骨架作用)、藻类(利用光能CO2NH3PO43-生成新生细胞并释放氧气为水体供养)、原生动物(1起辅助净化作用2起指示生物作用)、后生动物(可对水体的污染状况做出定性判断)。

江苏师范大学《水污染控制工程》课后练习题及答案第15章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

江苏师范大学《水污染控制工程》课后练习题及答案第15章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 15 章 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 1.厌氧装置反应器的 pH 值应保持在( )的范围内。
A.5.5-6.5 B.6.5~7.5 C.7.8-8.5 D.8.5-9.5 2.关于厌氧生物处理工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与单级厌氧处理工艺相比,分段厌氧处理工艺的产气率更高 B.为提高厌氧消化池的处理负荷和产气率,可采用加热和搅拌的方法 C.UASB 工艺高效运行的基础是反应器内存在大量的厌氧活性污泥 D.厌氧接触法对悬浮固体浓度高的有机污水处理效果好 3.厌氧消化中的产甲烷菌是( ) A、厌氧菌 B、好氧菌 C、兼性菌 D、中性菌 4.厌氧接触法与活性污泥工艺类似,从厌氧消化池流出的混合液直接进入 沉淀池进行泥水分离。( ) A.对 B.错 5.在普通厌氧接触工艺中,如果有机底物较高时,极容易造成反应器内 pH 值降 低,产生“酸化现象”。 ( ) A.对 B.错 6.厌氧生物处理废水的过程中,有机物被微生物摄取后,通过代谢,约有三分之 一被分解、稳定、并提供微生物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约三分之二转化为新的 原生质。( ) A.对 B.错 7.根据厌氧消化的三个阶段,水解产酸阶段中废水中的 COD 值会大幅度降低。 () A.对 B.错 8.下列哪一项不是厌氧分解代谢有机物的产物( ) A.有机酸 B.醇 C.CO2 D.H2O 9.下列哪一项不是微生物的呼吸类型( ) A.好氧呼吸 B.厌氧呼吸 C.兼氧性呼吸 D.无氧呼吸 参考答案: 1.B 2.C 3.A 4.B 5.A 6.B 7.B 8. D 9.D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后习题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后习题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后习题答案水污染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水污染问题,人们需要进行综合、科学的控制工程。

本文将针对水污染控制工程的相关习题进行解答和讨论。

第一题:请解释水污染控制工程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水污染控制工程是指通过一系列工程措施和管理方法,减少或消除水体中各种污染物质的排放和浓度,保护水环境,维护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的一项技术。

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人类健康:水污染对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威胁,通过水污染控制工程,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确保饮用水的安全。

2. 保护生态环境:水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污染会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通过控制工程可以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3. 保护水资源:水资源的数量有限,通过控制工程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约和保护水资源。

4. 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各国家和地区都有相应的环保法律法规,通过水污染控制工程,可以确保企业和机构的排放达到法律法规的要求。

5. 提高环境意识:通过水污染控制工程的实施,可以提高社会的环境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第二题:列举常见的水污染物,并对其进行分类和解释。

常见的水污染物可以分为有机污染物、无机污染物和微生物污染物三类。

1. 有机污染物:如有机溶剂、石油类物质、农药和化学工业废水等。

有机污染物通常可以分解为可溶解有机物和悬浮有机物两类。

可溶解有机物主要是指溶解在水中的有机物质,如苯系物、多环芳香烃等。

悬浮有机物主要是指悬浮在水中的有机物质,如悬浮颗粒、沉积物等。

2. 无机污染物:如重金属、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等。

无机污染物通常可以分为溶解态无机物和胶体态无机物。

溶解态无机物主要是指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物质,如铵盐、硝酸盐等。

胶体态无机物主要是指以胶体形式存在的无机物质,如悬浮颗粒、污泥等。

3. 微生物污染物:如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卵等。

微生物污染物主要是指水体中存在的微生物体或其代谢产物。

微生物污染对饮用水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后习题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后习题答案

高廷耀,顾国维,周琪.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一、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总论)1.简述水质指标在水体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作用。

答:水质污染指标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反映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

2.分析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性固体及挥发性固体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画出这些指标的关系图。

答: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包括溶解性固体(DS)和悬浮性固体(SS)。

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是悬浮固体(SS)。

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和固定性固体(FS)。

将固体在600℃的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即市是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FS)。

溶解性固体一般表示盐类的含量,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含量,挥发性固体反映固体的有机成分含量。

关系图3.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分析这些指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答: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COD):在酸性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将有机物氧化为CO2、H2O所消耗的氧量。

总有机碳(TOC):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

总需氧量(TOD):有机物除碳外,还含有氢、氮、硫等元素,当有机物全都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氢、氮及硫则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这些指标都是用来评价水样中有机污染物的参数。

生化需氧量间接反映了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

化学需氧量不能表示可被微生物氧化的有机物量,此外废水中的还原性无机物也能消耗部分氧。

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的测定都是燃烧化学法,前者测定以碳表示,后者以氧表示。

TOC、TOD的耗氧过程与BOD 的耗氧过程有本质不同,而且由于各种水样中有机物质的成分不同,生化过程差别也大。

武理工水污染控制原理课后习题及解答

武理工水污染控制原理课后习题及解答

水污染控制原理课后习题1、动力学在水处理中的作用与意义。

2、依据反应器设计的理论,分析完全混合与推流式曝气池设计的体积哪个大?
3、分析静态与动态吸附在设计上的差异。

4、用双模理论分析曝气池的传质过程。

5、海水初始盐度为S1=34.5%,溶剂的偏摩尔体积为V=0.018L/mol,计算T=293K (20℃)淡水出水率分别为70%、85%时产生1m3的所需要的最小能量。

6、说明采用COD Cr法测定BOD的原理。

7、说明滴滤池简化模型的导出过程,并说明相关参数的取值及如何获得。

8、教材447页例题8-1泥龄法进行生物处理设计计算用到了哪些知识点?
9、相关数据采用教材447页例题8-1,采用两级系统硝化,第一级的泥龄θC为三天,计算当MCRT θCN为30d时的反应器的溶剂,并讨论微生物浓度的取值范围对结果的影响。

10、设计A/0系统中的反应器,进水NO3-浓度为30mg/L,DO为30 mg/L,计算脱氮反应器在16℃、88%效率时的微生物浓度及反应器体积。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后题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后题答案

第九章、污水水质与污水出路(总论)1. 简述水质指标在水体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作用。

答:水质污染指标就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反映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

污水的水质污染指标一般可分为物理指标、化学指标、生物指标。

物理指标包括:(1)水温(2)色度(3) 臭味(4)固体含量,化学指标包括: 有机指标包括:(1)BOD:在水温为20度的条件下,水中有机物被好养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

(2) COD: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

(3) TOD:由于有机物的主要元素就是C、H、O、N、S等。

被氧化后,分别产生CO2、H2O、NO2与SO2,所消耗的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4) TOC:表示有机物浓度的综合指标。

水样中所有有机物的含碳量。

(5)油类污染物(6)酚类污染物(7)表面活性剂(8)有机酸碱(9)有机农药(10)苯类化合物无机物及其指标包括(1)酸碱度(2)氮、磷(3)重金属(4)无机性非金属有害毒物生物指标包括:(1)细菌总数(2)大肠菌群(3)病毒2. 分析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性固体及挥发性固体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画出这些指标的关系图。

答:水中所有残渣的总与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包括溶解性固体(DS)与悬浮性固体(SS)。

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就是悬浮固体(SS)。

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与固定性固体(FS)。

将固体在600℃的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即市就是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则就是固定性固体(FS)。

溶解性固体一般表示盐类的含量,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含量,挥发性固体反映固体的有机成分含量。

关系图: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固体=挥发性固体+固定性固体3.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与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就是?分析这些指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后习题含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后习题含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作业标准答案第一章1.简述水质指标在水体污染控制、污水办理工程设计中的作用。

答:水质污介入标是评论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办理工程设计、反应污水处理厂办理成效、展开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照。

2.剖析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性固体及挥发性固体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答: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 TS),总固体包含溶解性固体( DS)和悬浮性固体( SS)。

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是悬浮固体( SS)。

固体残渣依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 VS)和固定性固体( FS)。

将固体在 600℃的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即市是挥发性固体( 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 FS)。

溶解性固体一般表示盐类的含量,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含量,挥发性固体反应固体的有机成分含量。

3.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剖析这些指标之间的联系与差别。

答:生化需氧量( 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 COD):在酸性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将有机物氧化为CO2、H2O所消耗的氧量。

总有机碳( TOC):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

总需氧量( TOD):有机物除碳外,还含有氢、氮、硫等元素,当有机物全都被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这些指标都是用来评论水样中有机污染物的参数。

生化需氧量间接反应了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

化学需氧量不可以表示可被微生物氧化的有机物量,别的废水中的复原性无机物也能耗费部分氧。

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的测定都是焚烧化学法,前者测定以碳表示,后者以氧表示。

TOC、TOD的耗氧过程与 BOD 的耗氧过程有实质不一样,并且因为各样水样中有机物质的成分不一样,生化过程差别也大。

各样水质之间 TOC或TOD与 BOD不存在固定关系。

在水质条件基真同样的条件下, BOD与TOD或TOC之间存在必定的有关关系。

高廷耀《水污染控制工程》(第4版)上册笔记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

高廷耀《水污染控制工程》(第4版)上册笔记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

高廷耀《水污染控制工程》(第4版)(上册)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攻重浩精研学习网提供资料
第一章排水管渠系统
1.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城镇排水系统的体制和组成★★★
1排水系统的体制(见表1-1-1)
表1-1-1排水系统的体制
图1-1-1直排式合流制排水系统①合流支管;②合流干管;③河流
图1-1-2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统
①合流干管;②溢流井;③截流主干管;④污水厂;
⑤出水口;⑥溢流干管;⑦河流
图1-1-3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
①污水干管;②污水主干管;③污水厂;④出水口;⑤雨水干管;⑥河流
图1-1-4不完全分流制排水系统
①污水干管;②污水主干管;③污水厂;④出水口;⑤明渠或小河;⑥河流。

水污染控制工程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一、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总论)1.简述水质指标在水体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作用。

答:水质污染指标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反映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

2.分析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性固体及挥发性固体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画出这些指标的关系图。

答: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包括溶解性固体(DS)和悬浮性固体(SS)。

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是悬浮固体(SS)。

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和固定性固体(FS)。

将固体在600℃的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即市是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FS)。

溶解性固体一般表示盐类的含量,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含量,挥发性固体反映固体的有机成分含量。

关系图3.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分析这些指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答: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COD):在酸性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将有机物氧化为CO2、H2O所消耗的氧量。

总有机碳(TOC):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

总需氧量(TOD):有机物除碳外,还含有氢、氮、硫等元素,当有机物全都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氢、氮及硫则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这些指标都是用来评价水样中有机污染物的参数。

生化需氧量间接反映了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

化学需氧量不能表示可被微生物氧化的有机物量,此外废水中的还原性无机物也能消耗部分氧。

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的测定都是燃烧化学法,前者测定以碳表示,后者以氧表示。

TOC、TOD的耗氧过程与B OD 的耗氧过程有本质不同,而且由于各种水样中有机物质的成分不同,生化过程差别也大。

各种水质之间TOC或TOD与BOD不存在固定关系。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后作业及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后作业及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习题集青海大学化工学院盐湖系环境工程教研室2013年3月目录第一章污水水质及控制 (3)第二章废水的预处理 (5)第三章水的混凝 (6)第四章沉淀 (7)第五章浮上分离和去油技术 (9)第六章过滤 (10)第七章吸附 (11)第八章离子交换 (13)第九章膜技术 (14)第十章氧化还原法 (15)第十一章化学沉淀法 (16)第十二章消毒 (18)第十三章生化处理概论 (19)第十四章活性污泥法 (20)第十五章生物膜法 (22)第十六章厌氧生物处理及污泥厌氧处理 (23)第十七章废水的生物脱氮除磷技术 (24)第十八章污水回用 (25)第十九章污泥的处理与处置 (26)第二十章污水处理厂的设计 (27)第一章污水水质及控制1.何谓水质?常用水质指标有哪些?2.水质的标准是如何制定的?3.一般情况下,高锰酸钾的氧化能力大于重铬酸钾(前者的标准氧还原电位为,后者为),为什么由前者测得的高锰酸盐指数值远小于由后者测得的COD值?4.按照污水处理程度不同可划分为几级处理?简述其内容。

5.试简述BOD、COD、TOC、TOD的内涵,根据其各自的内涵判断这四者之间在数量上会有怎样的关系,并陈述其原因。

6.将某污水水样100mL置于重量为的古氏坩埚中过滤,坩埚在105℃下烘干后称重为,然后再将此坩埚置于600℃下灼烧,最后称重为。

另取同一水样100mL,放在重量为的蒸发皿中,在105℃下蒸干后称重为,试计算该水样的总固体、悬浮固体、溶解固体、挥发性悬浮固体和固定性悬浮固体量各为多少?7.碱度与pH的区分是什么?8.一般采用哪些间接的水质指标来反映水中的有机物质的相对含量?9.生化需氧量反应动力学公式。

10.某废水20℃时的BOD5是150mg/L,此时K1=0.10/d。

求该废水15℃时的BOD8的值。

11. 在实际实验中区分DS、SS的方法是什么?12.在水质指标中氮有几种表述形式,磷有几种表述形式。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习题答案完整版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习题答案完整版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习题答案第九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1. 简述水质污染指标体系在水体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水质污染指标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反映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

2 分析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固体及挥发性固体、固定性固体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画出这些指标的关系图。

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包括溶解性固体(DS)和悬浮性固体(SS。

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是悬浮固体(SS。

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和固定性固体(FS。

将固体在600C的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即市是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FS。

溶解性固体一般表示盐类的含量,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含量,挥发性固体反映固体的有机成分含量。

3 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分析这些指标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B0D:在水温为20度的条件下,水中有机物被好养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

(2)C0D: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

(3)T0D:由于有机物的主要元素是C、H、0、N、S等。

被氧化后,分别产生CQ、H2O、N02和SQ,所消耗的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4)T0C:表示有机物浓度的综合指标。

水样中所有有机物的含碳量。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 T0D > C0D >B0D20>B0D5>0C生物化学需氧量或生化需氧量(B0D)反映出微生物氧化有机物、直接地从卫生学角度阐明被污染的程度。

化学需氧量C0D的优点是比较精确地表示污水中有机物的含量,测定时间仅仅需要数小时,并且不受水质的影响。

而化学需氧量C0D则不能象B0D反映出微生物氧化有机物、直接地从卫生学角度阐明被污染的程度。

此外,污水中存在的还原性无机物(如硫化物)被氧化也需要消耗氧,以C0D表示也存在一定的误差。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习题答案完整版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习题答案完整版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三版习题答案第九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1。

简述水质污染指标体系在水体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水质污染指标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反映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

2分析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固体及挥发性固体、固定性固体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画出这些指标的关系图。

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包括溶解性固体(DS)和悬浮性固体(SS)。

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是悬浮固体(SS).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和固定性固体(FS)。

将固体在600℃的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即市是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FS)。

溶解性固体一般表示盐类的含量,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含量,挥发性固体反映固体的有机成分含量。

3 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分析这些指标之间的联系和区别.(1)BOD:在水温为20度的条件下,水中有机物被好养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2)COD: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

(3)TOD:由于有机物的主要元素是C、H、O、N、S等。

被氧化后,分别产生CO2、H2O、NO2和SO2,所消耗的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4)TOC:表示有机物浓度的综合指标。

水样中所有有机物的含碳量.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TOD 〉COD 〉BOD20〉BOD5〉OC生物化学需氧量或生化需氧量(BOD)反映出微生物氧化有机物、直接地从卫生学角度阐明被污染的程度.化学需氧量COD的优点是比较精确地表示污水中有机物的含量,测定时间仅仅需要数小时,并且不受水质的影响.而化学需氧量COD则不能象BOD反映出微生物氧化有机物、直接地从卫生学角度阐明被污染的程度。

此外,污水中存在的还原性无机物(如硫化物)被氧化也需要消耗氧,以COD表示也存在一定的误差。

(NEW)高廷耀《水污染控制工程》(第4版)(下册)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NEW)高廷耀《水污染控制工程》(第4版)(下册)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9章 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9.1 复习笔记9.2 课后习题详解9.3 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 污水的物理处理10.1 复习笔记10.2 课后习题详解10.3 考研真题详解第11章 污水生物处理的基本概念和生化反应动力学基础11.1 复习笔记11.2 课后习题详解11.3 考研真题详解第12章 活性污泥法12.1 复习笔记12.2 课后习题详解12.3 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 生物膜法13.1 复习笔记13.2 课后习题详解13.3 考研真题详解第14章 稳定塘和污水的土地处理14.1 复习笔记14.2 课后习题详解14.3 考研真题详解第15章 污水的厌氧生物处理15.1 复习笔记15.2 课后习题详解15.3 考研真题详解第16章 污水的化学与物理化学处理16.1 复习笔记16.2 课后习题详解16.3 考研真题详解第17章 城市污水回用17.1 复习笔记17.2 课后习题详解17.3 考研真题详解第18章 污泥的处理与处置18.1 复习笔记18.2 课后习题详解18.3 考研真题详解第19章 工业废水处理19.1 复习笔记19.2 课后习题详解19.3 考研真题详解第20章 污水处理厂设计20.1 复习笔记20.2 课后习题详解20.3 考研真题详解第9章 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一、污水性质与污染指标1污水的类型与特征(见表9-1)表9-1 污水来源及特点2污水的性质与污染指标水质污染指标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反映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

(1)污水的物理性质与污染指标(见表9-2)表9-2 污水的物理性质与污染指标(2)污水的化学性质与污染指标①有机物有机物的主要危害是消耗水中溶解氧。

在工程中一般采用生化需氧量(BOD)、化学需氧量(COD或OC)、总有机碳(TOC)、总需氧量(TOD)等指标来反映水中有机物的含量。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四版(下册)试题及答案分析解析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四版(下册)试题及答案分析解析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四版(下册)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题(每题3分):1.水的社会循环:人类社会从各种天然水体中取用大量水,使用后成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它们最终流入天然水体,这样,水在人类社会中构成了一个循环体系,称为~。

2.生化需氧量:表示在有氧的情况下,由于微生物的活动,可降解的有机物稳定化所需的氧量3.化学需氧量:表示利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有机物所需的氧量。

4.沉淀::是固液分离或液液分离的过程,在重力作用下,依靠悬浮颗粒或液滴与水的密度差进行分离。

5.沉降比:用量筒从接触凝聚区取100mL水样,静置5min,沉下的矾花所占mL数用百分比表示,称为沉降比。

6.滤速调节器:是在过滤周期内维持滤速不变的装置。

7.接触凝聚区:在澄清池中,将沉到池底的污泥提升起来,并使这处于均匀分布的悬浮状态,在池中形成稳定的泥渣悬浮层,此层中所含悬浮物的浓度约在3~10g/L,称为~。

8.化学沉淀法:是往水中投加某种化学药剂,使与水中的溶解物质发生互换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盐类,形成沉渣,从而降低水中溶解物质的含量。

9.分级沉淀:若溶液中有数种离子能与同一种离子生成沉淀,则可通过溶度积原理来判断生成沉淀的顺序,这叫做分级沉淀。

10.总硬度:水中Ca2+、Mg2+含量的总和,称为总硬度。

11.电解法:是应用电解的基本原理,使废水中有害物质,通过电解过程,在阳、阴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转化成为无害物质以实现废水净化的方法。

12.滑动面:胶粒在运动时,扩散层中的反离子会脱开胶粒,这个脱开的界面称为滑动面,一般指吸附层边界。

13.氧化还原能力:指某种物质失去或取得电子的难易程度,可以统一用氧化还原电位作为指标。

14.吸附:是一种物质附着在另一种物质表面上的过程,它可发生在气-液、气-固、液-固两相之间。

15.物理吸附:是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的分子引力产生的吸附。

16.化学吸附:是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由于化学键力发生了化学作用,使得化学性质改变。

水污染控制工程习题与思考题

水污染控制工程习题与思考题

水污染控制工程习题与思考题第一章水环境的污染与防治1.收集有关技术资料,了解我国水资源现状。

2.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了解基本内容。

第二章水污染防治基础知识1.列表归纳污染物的类别、危害及相应的污染指标。

2.一般情况下,高锰酸钾的氧化能力大于重铬酸钾(前者的标准氧还原电位为1.51V ,后者为 1.33V ),为什么由前者测得的高锰酸盐指数值远小于由后者测得的 COD 值?3.通常 COD>BOD 20>BOD 5>高锰酸盐指数,试分析的原因。

4.含氮有机物的好氧分解分两个过程:氨化和硝化。

生活污水的BOD5 与哪个阶段相配?氨化与硝化能否同时进行?5.试验表明, T(℃)时的第一阶段生化需氧量L T 与 20℃时的第一阶段生化需氧量L20有如下关系: L T=(0.027+0.6) L20。

试问 L 为什么依温度的不同而异?6.某城镇废水量为 500m3/h,服务的当量人口为 19.2 万,若每当量人口每天排出的BOD 5 为 25g,试根据上题公式计算 10℃(冬季)及 24℃(夏季)时废水中 BOD 5的总量( kg/d ),并略述其对处理负荷的影响。

7.某厂生产废水为 50m3/h,浓度每 8h 为一变化周期,各小时的浓度为 20、 80、90、140、 60、40、70、100mg/L 。

今欲将其浓度均和到 80mg/L 以下,求需要的均和时间及均和池容积。

8.某酸性废水的 pH 值逐时变化为 5、6.5、4.5、5、7,若水量依次为 4、4、6、8、10m3/h ,问完全均和后能否达到排放标准( pH=6~9 )?第三章重力沉降法1.今有一座沉砂池能除去水中直径为0.15mm 、比重为 1.2 的球形颗粒。

试计算在相同理想条件下,该沉砂池对直径为 0.08mm ,比重为 1.5 的球形颗粒的去除率是多少?2.在有效高度为 1.5m 的沉降柱中点取样,得到高炉煤气洗涤水的沉降试验结果如下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污水主要分哪几类?城市污水的排放为什么会使水环境恶化?生活污水,工业废水,被污染的雨水城市污水排放所产生的危害:城市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直接排放水体后由于有机物的分解需消耗水中大量的溶解氧,,导致水中的溶解氧大大降低,最终导致鱼虾死亡,水体发臭,使水体失去原来的平衡净化能力,使水体恶化2反映污水污染程度的指标包括哪三大类?每大类各有哪些指标?反映污水污染程度的指标:物理指标:水温,色度,臭味,固体含量化学指标:无机物包括酸碱度,氮,磷,无机盐及重金属;有机物包括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需氧量,总有机碳生物指标:大肠菌群指数,大肠菌群总数,病毒及细菌总数3污水中含氮化合物的分类及相互间的转化及关系如何?含氮有机物的好氧分解分两个过程,氨化和硝化,生活污水的BOD与哪个阶段相配?氨化与硝化能否同时进行?污水中含氮化合物有:有机氮,氨氮,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有机氮不稳定容易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其他三种。

在无氧的条件下分解为氨氮,在有氧的条件下分解为氨,再分解为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

生活污水的BOD与氨化过程相匹配。

氨化与硝化不是同时进行,一般在碳化阶段5到10天才产生一定数量的硝化菌4简述BOD,COD,TOD,TOC的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

可生物降解有机物的氧化分哪两个阶段?各有何特点?这两阶段与BOD的关系?BOD:在水温20度情况下由于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将有机物氧化成无机物所消耗的溶解氧。

COD:用强氧化剂在酸性条件下将有机物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所消耗的氧量。

TOD:有机物主要元素C,H,O,N,P等氧化后,产生二氧化碳,水,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所消耗的氧量。

TOC:在900度高温下,将有机物所含的碳氧化成二氧化碳并折算成含碳量。

TOD>COD>BOD>TOC。

可生物降解的过程:第一阶段:碳氧化阶段,在异氧菌的作用下,含碳有机物被氧化成氨气,第二阶段:硝化阶段,在自养菌的作用下,氨气被氧化成亚硝酸根离子和水,再在自养菌的作用下亚硝酸根离子被氧化成硝酸根离子。

两个过程都能释放出微生物活动所需的能量。

碳化过程与BOD有关。

5什么是水体污染?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发生改变,使水体固有的生态系统和功能受到破坏。

6水体的热污染会造成什么后果?水体的饱和溶解氧与水体的温度成反比,水体的温度升高,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降低,水体的亏氧量也随之减少,故大气中的氧向水体传递的速率变慢,此外,由于水温升高,水生生物的好氧速率加快,加速水体溶解氧的消耗,造成鱼类和水体生物的窒息死亡,使水质迅速恶化。

导致水体化学反应加快可引发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变化,臭味加剧。

使水体的细菌繁殖加快。

加速藻类的繁殖。

7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富营养化导致水体藻类大量疯长,隔绝水面与大气之间的富氧,加上藻类自身死亡和腐化,消耗溶解氧使水体溶解氧迅速降低。

藻类堵塞鱼鳃和缺氧,造成鱼类窒息死亡。

死亡的藻类和鱼类不断沉积于水体底部,逐渐淤积,最终使水体演变为沼泽和旱地。

形成原因主要是:水体中含有大量的氮和磷。

8什么是水体自净?水体自净过程按机理可分为哪三大类?水体自净:污染物随污水排入水体后,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或总量减少,受污染水体部分或完全恢复原貌。

水体自净的三大机理:物理净化作用,化学净化作用,生物净化作用。

9河流水体的主要自净机理是什么?氧垂曲线主要描述什么作用与过程?河流水体的主要自净机理是:生物化学作用。

氧垂曲线主要描述需氧污染物排入水体后发生生物化学分解作用,在分解过程中消耗水中溶解氧。

在受污染的水体中,有机物的分解过程制约着水体溶解氧变化的过程。

10污水处理按处理原理和处理程度是如何分类的?污水处理按原理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法污水处理按处理程度可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处理11沉淀法在污水处理工艺中有哪四种用法?沉淀池按结构形式主要分哪几种?沉淀法在污水处理中的四种用法:a用于废水的预处理b用于污水进入生物处理构筑物前的初步处理c用于生物处理的固液分离d用于污泥处理阶段的污泥浓缩沉淀池按结构可分为:平流式,竖流式,辐流式,斜板沉淀池等。

12简述沉淀池的四种基本类型及各自特点a自由沉淀:颗粒在沉淀过程中呈离散状态,其形状,尺寸,质量均不改变,下沉速度不受干扰。

b絮凝沉淀:颗粒在沉淀过程中,其尺寸和质量均会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沉速也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c拥挤沉淀:颗粒在水中的浓度较大时,在下沉过程中将彼此干扰,在清水河浑水之间形成明显的交界面,并逐渐向下移动。

d压缩沉淀:颗粒间互相支撑,上层颗粒在重力作用下,挤出下层的间隙水,使污泥得到浓缩。

13简述理想沉淀池理想沉淀池的假定条件:a进出水均匀分布在整个横断面上,亦即沉淀池中各进水断面上各点流速均相同。

b悬浮物在沉淀过程中以等速下沉。

c悬浮物在沉降过程中的水平分速度等于水流速度,水流是稳定的d悬浮物落到池底污泥区,不在上浮,即被除去。

14叙述生物处理的基本概念,活性污泥中主要有哪些微生物?生物处理的基本概念:利用微生物分解氧化有机物的功能,并采取一定人工措施,创造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环境,使微生物大量增殖,以提高其分解氧化有机物的效率的一种废水处理方法。

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有: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

15叙述SV与SVI的概念及相互关系,测定SVI的意义何在?SV:污泥沉降比,是指曝气池混合液沉淀30分钟后,沉淀污泥与原混合液体积之比SVI:污泥体积指数,指曝气池混合液经30分钟沉淀后每克干污泥所占的体积。

测定SVI的意义:污泥指数反映活性污泥的疏散程度和凝聚,沉降的性能。

16构成活性污泥法的三要素是什么?相互间关系如何?构成活性污泥法的三要素:起吸附和氧化作用的微生物,污水中的有机物,溶解氧。

三要素的关系:没有充足的溶解氧,耗氧微生物既不能生存也不能发挥氧化作用;没有充足的有机物耗氧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缺乏食料。

17试比较推流式曝气池和完全混合式曝气池的优缺点。

推流式曝气池的特点:a废水中污染物浓度自池首至池尾是逐渐减少的,由于在曝气池内存在这种浓度梯度,废水降解反应的推。

b动力较大,效率较高。

c推流式曝气池可采用多种运行方式。

d曝气池可以做的较大,不易产生短路,适合于处理量比较大的情况。

氧气利用率不均匀,入流端利用率高,出流端利用率低,会出现池尾供气过量的现象,增加动力费用。

完全混合式曝气池的特点:a抗冲击负荷的能力强,池内混合液能对废水起稀释作用。

b由于全池需氧要求相同,能节省动力。

c有时曝气池和沉淀池可和建,不需要单独设置污泥区和回流系统,便于运行管理。

d池子体积不能太大,因此一般用于处理量比较小的情况,比较适宜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

18试比较普通活性污泥法,吸附再生法的特点。

普通活性污泥法的特点:a因为普通活性污泥法耐冲击负荷差,进水水质水量变化剧烈时运行困难,因此适用于大中型污水处理厂。

b本工艺主要对含C有机物的去除,对氮磷的去除率较低。

c本工艺剩余活性污泥量较大,污泥处理,处置费用较高。

d当活性污泥中丝状微生物大量繁殖时,使二沉池的沉降性能下降,结果出现污泥膨胀现象。

吸附再生法的特点:a污水与活性污泥在吸附池内接触的时间较短,吸附池容积小,再生池接纳的是已经排除剩余污泥的回流污泥,且污泥浓度较高,因此再生池容积较小。

b本工艺对水质水量适应能力较强,有一定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吸附池内的污泥遭到破坏时,可由再生池的污泥补给。

19按生物的生长速度,其生长可分为哪四个周期?适应期,对数增长期,减速增长期,内源呼吸期。

20试述曝气系统的分类及组成,空气扩散装置在曝气池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曝气系统的分类:鼓风和机械曝气曝气系统的组成:鼓风机,空气管道,空气扩散装置。

空气扩散装置在曝气池中的作用:a充氧:将空气中的氧转移到曝气池混合液中,供微生物所需。

b搅拌,混合:使混合液中活性污泥,氧气,污水充分混合接触,并防止活性污泥沉淀。

21什么是污泥膨胀?如何控制?污泥膨胀:由于某种原因使活性污泥沉降性能恶化,SVI不断上升,沉淀池污泥面不断上升,造成污泥流失,曝气池的MLSS浓度下降,从而破坏正常的处理工艺操作。

控制:控制曝气量,保证曝气池内适量的溶解氧;调整pH;氮磷的比例失调,可适量投加氮和磷化合物;投加化学药剂;城市污水厂的在经过沉沙池后可跳越初沉池直接进入曝气池。

22 说明SBR法的优缺点SBR法的优点:构筑物少,投资省,占地少,设备少,维护方式简便;曝气时间短,效率高;出水水质好;可脱N除P;运行灵活,适应性强。

SBR法的缺点:自动化控制要求高;对排水设备要求高;后处理设备要求大;总扬程增加。

23 AB法的主要工艺特征是什么?a,全系统共设预处理段,A段和B段,在预处理段只设格栅,沉沙池等简易处理设备,不设初沉池。

b,A段由吸附池和中间沉淀池组成,B段由曝气池和二沉池组成。

c,A段和B段各自拥有独立的污泥回流系统,两段完全分开,每段能够培育出各自独特的适于本段水质的微生物种群。

24 总结归纳活性污泥净化反应影响因素营养比(BOD:N:P=100:5:1),溶解氧含量,pH值,水温,有毒物质等。

25 在工艺设计时,传统曝气池中混合液污泥浓度的选择应当从哪几个方面考虑?其浓度范围大致为多少为宜?污泥浓度的控制因素:供氧的经济与可能性。

活性污泥的凝聚沉降性能,沉淀池与回流设备的造价。

其浓度范围大致为2000-3000mg/L。

26 双膜理论的基本内容a在气液两相相接触的界面两侧存在着处于层流状态的气膜和液膜,在其外侧分别为气相主体和液相主体,两个主体均处于紊流状态,气体分子以分子扩散方式从气相主体通过气膜与液膜而进入液相主体。

b由于气液两相的主体均处于稳流状态,其中物质浓度基本上是均匀的,不存在浓度差,也不存在传质阻力,气体分子从气相主体传递到液相主体,阻力仅存在于气液两层层流膜中。

c在气膜中存在着氧的分压梯度,在液膜中存在着氧的浓度梯度,它们是氧转移的推动力。

d在气膜中,氧的传递动力很小,氧转移的决定性阻力集中在液膜上。

27 试比较生物膜法与活性污泥法的优缺点?生物膜法与活性污泥法相比较:优点:生物膜上微生物的食物链较长,污泥产量少并且污泥沉降性能好,宜于固液分离;能够存活世代时间较长的微生物,有利于硝化作用;对水质水量变动有较强适应性;易于维护管理、节能;能处理低浓度污水。

缺点:活性污泥法为人工强化三相传质,膜法趋向浓度差扩散传质,传质效果较活性污泥差,处理效率较活性污泥差;适于工业废水处理站和小规模生活污水厂。

28根据生物膜结构分析生物膜法净化水的过程。

a生物膜由好氧和厌氧两层组成,有机物的降解主要是在好氧层内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