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际传播概述(2学时)
人际传播第一章
![人际传播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8f763161af1ffc4ffe47ac5d.png)
人际传播的特点
人际传播的功能
人际传播的类型
&1 人际传播的含义
一、人际传播的含义 人际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 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二、人们寻求人际传播的动机 1、获得与生产、生活和社会的有关信息从而进行 环境适应决策;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 4、满足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马斯洛需求层次
三、人际传播媒介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变化
人际传播所经历的三种形态及其相对 应的符号/信号——传播媒介: 面对面传播 → 语言 延时传播 → 文字 电子传播 → 电子信号
&2 人际传播的特点
一、双向交流、反馈及时 二、信息接收渠道多样化 三、较强的情境传播 四、非制度化的自发性 五、高频互动 六、受社会性与心理性障碍影响
人 际 传 播
主要内容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人际传播概述 人际传播的基本理论与模式 人际传播过程 人际传播的语言 人际传播的礼仪 人际传播的技巧 人际传播的场景差异 人际传播的发展趋势
第一章 人际传播概述
本章主要内容:
人际传播的含义
&3 人际传播的功能
一、沟通人与环境 二、增强思维和心理活动能力 三、协调
&4 人际传播的类型
一、三分法: 1、两人传播 2、小群体传播 3、公众传播 二、效果和动机分类法: 1、满足性交流 2、手段性交流: 告知性交流、劝服性交流、激励性交流 三、符号分类法: 语言符号传播(35%) 副语言符号传播(65%)
人际传播学笔记-最新
![人际传播学笔记-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f5f6ef1b0b4e767f5acfcecc.png)
人际传播学第一章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传播概述一,传播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体态语言语言文字媒介(广播电话电视)互联网络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播活动的进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二,传播的内涵(一)共享说积极互动(二)影响说传者对受者施加影响(三)发应说基于“刺激—反应”(四)互动说(五)过程说总结:传受信息的行为和过程(媒介负载符号,符号负载信息)三,传播的分类四,传播的功能心理学角度:二功能说实用性:托尔曼娱乐性:史蒂芬森社会学角度:四功能说拉斯韦尔:监测环境、协调社会各个部分、传承文化遗产赖特:娱乐第二节人际传播的概念一,人际传播是最基本的传播形式二,国内外学者对人际传播的鉴定1,人际传播意义的角度:人际传播关心的不是信息的传播,而是意义的产生2,人际传播情境的角度:人际传播的本质是参与者在一对一的基础上的直接沟通3,人际传播社会化角度:交往者围绕社会地位、社会观念等因素开展双向交流4,人际传播的特征角度: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特征进行的交往5,人际传播动机的角度:三需求理论:情感需求,包容需求,控制需求总结: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个人化的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已实现良好的信息传播和彼此的理解共鸣。
三,人际传播的功能:个人角度1,实现自我认知2,建立和谐关系3,认识与控制环境4,交流人生经验,实现信息沟通5,满足情感需求社会角度:1,传递文化遗产2,推动国家建设事业的进步第三节人际传播的类型一,人际传播的三分法两个人之间的传播小群体传播公共传播二,效果与动机分类法满足性交流:提供精神娱乐手段性交流:告知性交流、说服性交流、激励性交流三,符号分类法语言符号传播非语言符号传播(重复、补充、强调、代替)第四节人际传播的特点非制度化的自发性较强的情景传播信息接收渠道的多样化双向性,反馈及时高频率的互动化受社会性以及心理性障碍影响第二章人际传播学的基本问题第一节人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以及基本性质一,人际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际传播活动,人际传播发生发展的规律,人际传播与人与社会的关系目前两个重点研究领域: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人际传播对于大众传播的影响社会化:一个人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个人观念的社会化包括:自我观念的形成和社会观念的形成。
第一章 人际传播概述(2学时)
![第一章 人际传播概述(2学时)](https://img.taocdn.com/s3/m/0bb325b4fd0a79563c1e7285.png)
【关键词】个体特征 社会角色 社会关系
4、人际传播特性的角度
只有当个人能够发现自己生性成 斯图阿特:《桥,不是墙,人际传播论》 为一个人,同时也意识到使他人成为 【关键词】 一个人的事物时,人际传播才发生。
人的(人际的而非事际的,个体的而非社会的) 心灵的(精神的而非物质的)
5、人际传播动机的角度(心理学的角度)
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 “我和他”与“我和你”
非人的、物质的、工具性的
It
YOU THOU 人际的、精神的、生命投入的 伍德(Wood):人际传播连续闭联集
偶 遇 的 陌 生 人
出 租 车 司 机 和 乘 客
售 货 员 和 顾 客
医 邻 同 普 其 生 居 事 通 他 和 朋 亲 病 友 戚 人
亲 密 朋 友
(五)媒介分类法
电子邮件
书信
面对面 电话
网上聊天
手机短信
其他:如论坛 网络游戏 博客(微博)
四
人际传播的特点
1、人际传播信息交流直接的特点 2、人际传播信息渠道多样化的特点 3、人际传播较强的情境传播的特点 4、人际传播自发随意和非强制性的特点 5、人际传播双向交流、高频互动的特点 6、人际传播受社会性与心理性障碍影响的特 点
兄 父 子 情 弟 母 女 侣 姐 ( 妹 夫 妻 )
特别注意
!
人
媒介融合与 地域的消失
个体之间与人之间的问题 个人性媒介与大众媒介问题
纯粹个人性媒介
际
纯粹大众媒介
既是个人性媒介 又是大众媒介
语言与非语言
非语言沟通是指通过身体动作、体态、 语气语调、空间距离等方式交流信息、 进行沟通的过程。在沟通中,信息的内 容部分往往通过语言来表达,而非语言 则作为提供解释内容的框架,来表达信 息的相关部分。因此非语言沟通常被错 误地认为是辅助性或支持性角色。
人际传播学第1讲传播与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学第1讲传播与人际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ff36f31a90c69ec3d5bb75af.png)
人际传播学第六章人际传播的主体分析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使学生对人际传播主体的相关概念有所了解,如自我认知、自我呈现、自我表露等;学习在人际传播中如何对自己进行感知;掌握人际传播中的角色定位和人际传播主体的心理特征。
人际传播活动首先是以自我意识与自我表露开始的,外界在多大程度上了解和评价自己,取决于自我表露是否充分和准确,传递的手段和渠道是否合适。
因此,了解人际传播的主体性是在人际传播中的一项重要技能,是人际传播中信息交换的重要手段。
由于每个人认识和感觉自身的方式有所差异,因此通过本课程,希望能让学生对自我有正确的认识,避免武断地给自己贴上标签。
要学会从自己本身的、积极的层面去认识自己、形成自信,只有认可自己的人才能够为他人所认可。
二、教学内容(一)人际传播的主体(1)主体及主体性什么是主体:为了实现其自身需要而进行有目的的社会活动的社会的人。
人的主体性:作为主体的人,在主、客体相互关联的多重关系(比如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审美关系等)中所具有和表现出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总和。
(2)人际传播的主体性自我认知: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对自己的生理、心理、社会活动以及对自己周围事物关系进行认知。
自我呈现:真实呈现、虚无呈现、夸大呈现、收敛呈现、投好呈现自我表露:评价尺度、自我认识与自我表露、“度”的把握、建议(3)如何认知自我?自我认知与自我觉察是进行清晰的自我定位的基础,也是个人职业与事业生涯的起点。
自我认知包括:认知自己的价值观、人生方向和目标,认知自己的性格特征,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觉察自我的情绪变化、原因等。
认识自我的四条渠道:比较法、他人的评价、心理测试和实践活动。
(二)人际传播中的角色定位角色在社会学中的术语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玛格特·米德首先提出来的。
她认为:角色即人处于一定的地位具有一定的权利。
角色首先是指人,是处于一定地位并按其相应的行为规范行为的,而不是直行为规范或行为模式,更不是行为本身;其次,角色总是被赋予一定的权力和责任。
人际传播学第1讲传播与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学第1讲传播与人际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72fbc00c4431b90d6c85c7fa.png)
人际传播学第五章人际传播的维系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使学生了解人际传播发展过程;掌握人际冲突产生的原因、管理和解决方式;了解各种心理效应对人际传播内容和效果的约制;结合实际掌握人际传播维系的原则。
在人际传播形成后,人际传播的维系仍旧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一般在接触、相识、交往、成为朋友后,很有可能会发生情感上的突变,因此学生应当掌握如何避免人际传播中的冲突。
人际印象是在人际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
它对于人际交往态度、人际吸引、人际影响、人际关系等都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学生来说,人际印象的形成是人际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教学内容(一)人际传播发展的一般过程接触、相识、交往、朋友、突变(二)冲突个人内部的冲突:接近——接近型;背离——背离型;接近——背离型;双重接近——背离型人际冲突:“零——总和”冲突:指一方的收获是对方的损失,双方的得益和损失加起来是零;“非零——总和”冲突:是一方的得益不一定是对方的损失。
也就是说,双方的得益和损失相加不得于零。
(2)人际冲突的原因对稀有资源的竞争、沟通不利、报复(3)冲突的管理和解决协商:最初的立场;让步;减少紧张的逐渐回报策略;通过代表解决冲突;对稀有资源的竞争。
仲裁:建立超越冲突双方的共同目标。
(三)影响人际传播的心理效应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威信效应、近因效应、定势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四)人际传播维系的原则平等交往原则;求同存异原则;互惠互利原则;诚实守信原则;宽容原则;自律原则重点:掌握人际认知和人际印象的概念,分析人们在交往中容易产生哪些印象偏差。
难点:结合实例,区分人际沟通网络的不同类型;了解人际冲突产生的原因、管理和解决方式,并尝试运用于生活实例中。
三、课时安排4课时四、教学媒体PPT(中文):中文授课五、教学形式讨论课,小班六、教学方法本章学习采用讲授法和情景模拟法的学习方法。
讲授法:先讲授人际传播发展的一般过程,以及人际冲突产生的原因和类型;分别具体阐述影响人际传播的各类心理效应,如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威信效应、近因效应等;向学生教授人际传播维系的六大原则。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911b0fcba1c7aa00b52acb6c.png)
三、人际传播的基础 (一)语言的运用 1.注意谈话的目的 2.谈话内容要有针对性和多样性 3.言辞要恰当 4.运用感情 5.语言的丰富性 (二)副语言的运用 1.泄密的眼神 2.会说话的面部表情 3.姿态的话语 传递一项信息的总效果=语言7%+声音38%+面部表情55%
四、人际传播对企业公共关系的作用 人际传播功能一般来说有这样几个方面:传递企 业形象,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扩大企业的影响这样 三个方面。 对于公众来说,则是接受企业信息,对企业产生 好感的过程。并且在企业陷入公共危机的时候,人际 传播有利于更快的消 人际传播手段
游说
沟通
商务谈判
(一)游说的技巧 1.站在对方的角度,为人设想 2.避开锋芒,迂回渐进 3.独特的语言风格 (二)沟通的技巧 1.学会聆听 2.良好的表达能力 3.巧妙的心思 (三)商务谈判的原则 1.遵守双赢原则 2.寻求合作、不争辩 3.谈判还要勉力维护双方的良好关系
谈判的特征: 商务谈判以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 商务谈判以价值谈判为核心 商务谈判注重合同条款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谈判的障碍及应对: 情绪化 消极态度 拒绝做出任何让步 心理对策:调控自身情绪和态度
人际传播
第一节 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类型
一、人际传播的定义和类型 (一)人际传播的定义 所谓人际传播,指不借助大众传播媒介而进行的信息 交流活动。公关里面指的人际传播,不是指作为一般 个体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而是指代表组织利益 和要求的组织成员与个体公众、群体公众之间的信息 互动。 (二)人际传播的类型 基于人际传播媒体形式的差异,我们可以把人际 传播划分为直接传播 间接传播 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 直接传播 间接传播两种形式。
谈判注意事项: 使用积极肯定的身体语言 寻找创造性的解决途径 收到时间控制的一方会倾向于做出更大的让步 在问题一出现时就举行谈判会谈 要有明确的主题 偶尔中断谈判,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了解他人感受 适时总结 影响谈判的因素 人 态度 分清利益和人情
人际传播——精选推荐
![人际传播——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c4f4860f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67.png)
人 际 传 播 教 学 大 纲西南政法大学二〇一五年五月目录《人际传播》教学大纲 (1)第一章人际传播总论 (6)第一节人际传播的本质(Nature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7)第二节人际传播的要素(Element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7)第三节人际传播的维度(Axiom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8)第二章人际传播中的自我 (9)第一节自我的维度(Dimensions of the Self) (9)第二节自我展示(Self-disclosure) (9)第三节交流焦虑(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10)第三章人际传播中的认知 (11)第一节认知的基本过程(Stages of Perception) (12)第二节影响认知形成的因素(Perceptual Process) (12)第四章人际传播中的倾听 (13)第一节倾听的步骤(Stages of Listening) (14)第二节倾听的类型(Styles of Listening) (14)第三节文化、性别与倾听(Culture, Gender, and Listening) (14)第四章人际传播中的文化 (15)第一节人际传播中的文化本质(Nature of Culture and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16)第二节造成文化差异的因素及文化模式(How Cultures Differ) (16)第三节跨文化传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16)第五章人际传播中的语言信息 (18)第一节语言与符号化的现实(Language Symbolizes Reality) (18)第二节语言中的事实与解读(Language Expresses Both Facts and Inferences) (18)第六章人际传播中的非语言信息 (19)第七章信息与交谈 (21)第一节交谈的过程(The Conversation Process) (21)第二节交谈管理(Conversational Management) (21)第三节交谈中的困境与修复(Conversational Problems: Prevention and Repair) (21)第九章人际关系 (22)第一节关系的发展(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23)第二节关系维护(Relationship Maintenance) (23)第三节关系恶化(Relationship Deterioration) (23)第四节关系修复(Relationship Repair) (23)第五节关系终止(Relationship Dissolution) (23)第十章人际关系:友谊、爱情、家庭与职场 (24)第一节友谊(Friendship) (24)第二节爱情(Love) (25)第三节家庭(Family) (25)第十一章人际传播中的冲突 (26)第一节冲突的本质(Nature of Conflict) (27)第二节解决冲突的步骤(Conflict Resolution Stages)..27 第三节冲突管理策略(Conflict Management Strategies) (27)第十二章人际关系中的权力 (28)第一节权力的本质(Principles of Power) (28)第二节权力的种类(Types of Power) (29)第三节交流中的权力(Communicating Power) (29)《人际传播》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人际传播》(双语)课程编号:(以教务系统中的编号为准)课程类别:核心知识结构版块/专业必修课开课学期:第4学期开课单位: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适用专业:传播学总学时:32(理论学时32,课内实践学时0)总学分:2一、课程性质与说明1.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2.课程说明《人际传播》是新闻传播学的一门双语专业必修课,是站在理性的高度,从宏观上来认识、解释并指导人类社会信息传播活动的重要学科,是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课程。
人际传播1第一章
![人际传播1第一章](https://img.taocdn.com/s3/m/9353513b4b35eefdc8d333a4.png)
特征:
一、人际传播发生在相互依赖的个人之间
相互依赖:一个人的行为会对另一个人产生影响,一 个人的行为会导致另一个人的行为。
特征:
二、人际传播和人际关系紧密相连 人际传播影响人际关系也定义人际关系。也就是说,
你进行人际传播的方式是实现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特征:
三、人际传播存在于人际系列之中
为原因,将另一些标记为结果 。
一对夫妻在餐馆吃饭。丈夫在女招待调情, 妻子在用手机聊天。他们怒目相对,显然 在进行一场非语言战争。
A表明实际发生的事 件是连续的行为。
B是妻子分解的事件。
C是丈夫分解的事件。
七、人际传播不可避免、不可逆转、不 可复制
不可避免:一个人即使不想参与传播活动,
非个性化传播与个性化传播的区别 非个性化交流中,人们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来回应对方; 个性化交流则是特殊的个体之间的互动。 非个性化交流服从于社会规则;个性化交流服从于个人规 则。 非个性化交流很少自我表白,很少感情流露;个性化传播 通常是高度个性化的、充满情感的。
特征:
四、人际传播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信息
男:明天周末,我要去打保龄球。工厂的那 帮家伙拉了一支队伍。 女:为什么周末我们不能在一起做些什么呢? 男:我们可以再找时间做任何事情啊,可明 天他们就要拉球队了。
请举出两个类似事例。
六、人际传播是可以分解的系列活动
传播是连续行为,没有明确的开头,也没
有明确的结尾。但观察者可将其分解。
请你将下例分解,你可以把一些因素标记
第一章 人际传播基础
第一节 为什么学习人际传播 第二节 人际传播的定义与特征 第三节 人际传播的要素 第四节 人际传播的原理
人际沟通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人际沟通的相关理论 教案
![人际沟通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人际沟通的相关理论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890f5e767f5acfa1c7cdaa.png)
人际沟通第一章绪论[目标要求]1.了解学习人际沟通的重要性2了解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3.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意义4.了解培养护士良好人际沟通能力的必要性[重点、难点]掌握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意义、了解学习人际沟通的重要性、必要性[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
[课时]2学时。
参考书:(1)主编:栗启艾,人际沟通,东南大学出版社ISBN7-81050-443-6(2)主编:李继平,护理人际关系与沟通教程,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ISBN7-5304-2739-3/R·638(3)主编:王斌,人际沟通,人民卫生出版社ISBN7-117-06121-9 教科书:主编:冷晓红,人际沟通[M],人民卫生出版社,ISBN7-117-0748-4。
第一章绪论沟通是事业成功的金钥匙;沟通是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沟通是个人身心健康的良好保证;沟通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了解自己,了解别人。
”是沟通的核心功能,也是沟通的基本目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人生理与心理健康都有很大帮助⏹积极的、支持的人际关系使人感到安全、自尊、自信、愉悦,而成为快乐、健康的人人类是需要沟通的,沟通是形成人际关系的手段。
人们通过与周围的社会环境相联系,而社会是由人们互相沟通所维持的关系组成的网。
沟通就象血液流经人的血管系统一样流经社会系统,为整个有机体服务。
现代社会是一个沟通的时代,沟通不再是谈判家的专利,而是每个人必备的能力。
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但是快乐生活的源泉,更是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据成功学家们的研究表明,一个正常人每天花60-80%的时间在“说、听、读、写”等沟通活动上。
人生的幸福就是人情的幸福,人生的幸福就是人缘的幸福,人生的成功就是人际沟通的成功。
第一节学习人际沟通课程的重要性一、人际沟通与人际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人际沟通是人际关系发展和形成的基础人际沟通是建立在人际关系的基础上,是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的途径。
人际传播学-教学大纲
![人际传播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5c50ca31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b9.png)
《人际传播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61933B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忘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48讲课学时:32实验(上机)学时:16学分:3适用对象:传播学卓越班、传播学专业先修课程:传播学概论一、教学目标(黑体,小四号字)本课程是本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从人际传播的基本概念入手,重点讲解人际传播的自我,人际符号和人际传播的相关理论与模式,并结合不同社会语境,训练学生在不同场合语言表达、社交礼仪等相关技能,同时涉及跨文化、传播伦理、网络传播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能达到如下目标:目标1:能够独立思考人际传播的基本概念、理解人际传播的理论,并重视实际生活中人际互动的关系。
目标2:能够积极地改进自己一生的传播行为,并能够独立解决现实问题。
目标3:培养良好的交际能力,为今后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黑体,小四号字)本课程的教学目的重在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重点讲解常用的人际传播理论,以及精讲人际传播自我和语言等相关概念,细讲人际传播社交礼仪。
本课程的重难点是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的人际传播理论,以及实践训练的实际效果。
根据本学科教学目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课程的主要教学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用结合。
讲练结合是本学科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方法。
因此,课程教学采用的基本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实践训练为辅,同时开展案例教学。
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学大纲是参考性文件,教师在保证完成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使用时可以灵活掌握或作适当调整。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黑体,小四号字)以表格方式表现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宋体,小四号字)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黑体,小四号字)第一章人际传播相关概念第一节人际传播定义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通常是指两个人之间私人化的信息传受行为,包括面对面的交流和非面对面的交流。
人际传播 西南交大
![人际传播 西南交大](https://img.taocdn.com/s3/m/cc75091db7360b4c2e3f6486.png)
• 3、教材与参考书 • 教材: • 《人际传播学》,薛可、余明阳主编,同济大 学出版社,2007年 • 参考书: • 《人际传播:多元视角之下》 • (美)巴克斯特,(美)布雷思韦特 著,殷晓 蓉 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年
• • • •
4、课程考核: 平时成绩(40分)+期末考试(60分) 平时作业之一:人际传播问卷调查 要求:在这一大方向下,有具体的选题 和明确的调查范围、对象、抽样方法、 样本量和问卷设计,最后形成不少于 2000字的研究报告,在本学期第15周提 交
• (二)人际传播中投射效应的运用 •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通 过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来反推这个人的 意图或心理特征。 • 有利于人们心理调节和相互理解,但也 可能导致一厢情愿、强加于人。
• 四、晕轮效应 • (一)定义 • 属性之间超出真实相关 关系的多余的关系 ,也 叫光环效应。 • 人们往往通过局部、鲜 明、突出的特征来对人、 事、物的整体作出评价。 在爱情和偶像崇拜中最 明显 。
• 自我:也叫自我 意识,个体对自 己存在的觉察, 认识到自己的一 切不同于周围其 他的物与其他的 人
• 法不责众的社会 心理
• • • •
影响因素: 群体规模 匿名性 弱化自我意识
• • • • • •
乔装打扮的斗士 网络 化装舞会 球迷骚乱 传销 邪教
个人的努力 受到了评价
产生 评价忧虑
社会助长
• 编筐编篓,全在收口。
• 后获得的信息往往后摄干扰较少,因而 容易被记住。 • (二)近因效应的前提 • 时间的间隔,导致先前印象淡化 • 与最初印象相悖的事态 • 有全面认知事物的需要
• (三)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何者为主? • 两种矛盾的信息连续呈现,首因效应明 显,两种矛盾的信息间断呈现,近因效 应明显; • 与陌生人交往,首因效应明显,与熟人 交往,近因效应明显。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e9b2781052d380eb62946ddf.png)
人际传播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什么是人际传播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任何人的生存都离不开和他人之间的交往。
在人们之间的交往活动中,人们相互之间传递和交换着知识、意见、情感、愿望、观念等信息,从而产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认知、互相吸引、互相作用的社会关系网络。
我们将此称为“人际传播”。
基于人际传播媒体形式的差异,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把人际传播划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种形式。
所谓直接传播,指的是古来已有的传播者和受体之间无需经过传播媒体而面对面的直接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
直接传播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类语言、体态语的传递进行的信息交流。
直接传播是指在现代社会里的各种传播媒体出现后,人际传播不再收到距离的限制,可以通过这些传播媒体进行远距离交流。
这就大大拓展了人际传播的范围。
人际传播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
个人独白或自言自语等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发出的语言,不会构成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语言。
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出者,同时又是信息的接收者,即在影响别人的同时,也受到他人的影响。
人际传播是企业形象(CI)的传播的主要形式,表现在企业内部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企业的外部公众之间的沟通。
人际传播的具体形式很多,如与员工的交谈,与客户的交流或电话联络,企业举办的报告会、恳谈会、洽谈会、联欢会、演讲会、座谈会等等。
应当根据不同的传播目的、对象、内容、情境等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人际传播形式。
人际传播的网络人际传播的网络是相互交流信息的人们之间所形成的某种交往状态的模式。
在社会错综复杂的交往关系中,一个人可以定位于多种人际传播网络的模式中。
国外的学者为了测定不同的传播模式对于解决问题的影响,进行了一个在与人群体中设定4种人际传播网络的实验,即环型网络、链型网络、丫型网络、轮型网络。
上图中的小圆圈代表参与传播活动的群体成员,代表成员之间的双向传播关系。
可见,每个成员都在传播活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4种网络对于解决问题具有不同的效应。
人际传播的概念与特点
![人际传播的概念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b03387d7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60.png)
第三节 健康传播
二、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概念与特点 • 2.人际传播的特点 • (1)人际传播一般不需要任何非自然媒介,简便易行,不受结
动中,交流的双方可以互为传播者和受传者。在人际交流的过程 中,交流双方或多方都在不断地交流着自己的传受角色,不断地 接受信息和发出信息。由于反馈及时,交流充分,交流的双方可 以即时了解双方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和传播效果。
第三节 健康传播
二、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概念与特点 • 2.人际传播的特点 • (3)人际传播有益于提高传播的针对性,由于人际传播中的反
第三节 健康传播
二、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概念与特点 • 1.人际传播的概念 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是指人与人之间的
面对面的直接信息沟通的交流活动。这种交流主要是通过语言来 完成,但也可以通过非语等。
第三节 健康传播
二、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概念与特点 • 人际传播可以分为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
馈及时,交流的双方都可以即时了解对方对信息的接受情况和自 己的传播效果,这样可以随时调整传播策略,充分运用和发挥传 播技巧。
构、媒介、时空等条件的限制,可以比较随意地进行。所以在健 康教育的传播活动中,人际传播是广泛应用的基本传播形式。在 媒介使用还不够普及、不够方便的地区,人际传播往往是主要的 传播策略。
第三节 健康传播
二、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概念与特点 2.人际传播的特点 ❖ (2)就传播活动中信息的发出者和接受者而言,在人际传播活
传播类型——人际传播
![传播类型——人际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30e3ba16227916888486d74f.png)
(八)人际传播媒介形态变化
人际传播所经历的三种形态及其相对应的传 播媒介: 面对面传播 → 语言 →示现媒介系统时期 延时传播 → 文字 →再现媒介系统时期 电子传播 → 电子信号→ 机器媒介系统时期 *思考:网络传播扩大了哪些人际传播功能?
云南大旱青菜干死 村民上山摘木棉花充饥
乔瑟夫· 勒夫和哈里· 英 格拉姆在20世纪50年 代提出
他人了解
开放区域 盲目区域 个人资料,如名字、 缺乏自知之明的那 相貌、身份、职业 一部分 等 秘密区域 隐私,或者尚未公 之于众的东西 未知区域 潜质、潜能
他人不了解
(五)社会功能
对社会来说, 是社会成员交流和交换信息的重要渠道; 是实现社会协作的重要纽带;
威尔伯· 施拉姆和唐纳德· 罗伯特等的《大众传播的过程和效果》
面对面传播的成功有赖于发讯者有能力引发受讯者 共同的意义与感情。发讯者与受讯者一定要在他们的背 景中有某些共同的经验,才能得到成功,这些经验在图 中称为经验域,网线部分是两人重叠的共有经验。
(三)人际传播的动机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二)特点
1、传递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是真正 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2、所传递信息的意义比其他形式的传播更 为丰富和复杂。 3、双向性强,反馈及时, 互动频度高。 4、在传播关系上具有自 发性、自主性和非强制性。 5.传播以单个的面对面的 传播形式为主; 6.适用于在较短的时间内 改变接受者的态度和行为。
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人际传播指的是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 信息传பைடு நூலகம்活动。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 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 媒介的信息交流活 动。 人际传播是一 种符号互动。
第一讲 人际传播基础
![第一讲 人际传播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7732db8684868762caaed55f.png)
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倪桓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研究所tonh77@第一讲人际传播基础主要内容什么是人际传播 为何学习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性质什么是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个体间的信息交流表达反应他人取向(other orientation)自我测试:你怎样看待人际传播?好的传播者是天生的,不是后天形成的。
你交流得越多,沟通效果就越好。
人际传播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是,尽量让自己表现得开放、热情,积极提供帮助和支持。
害怕去认识新人是不对的,应该放弃这种想法和行为。
当冲突出现时,意味着你们的关系陷入了困境。
为什么学习人际传播?人文教育必修课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涯的成功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人际传播的知识和技能。
影响个人幸福感,获得更多选择。
关于“选择”人际传播的性质发生在相互依赖的个体之间与人际关系紧密相联存在于人际序列之中包括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有不同形式(面对面;在线交流)说话者/倾听者说话者/倾听者人际传播课程框架 课程要求 考核方式第一部分人际传播导论第一讲人际传播概述第二部分人际信息第二讲语言信息与非语言信息第三讲情感信息第四讲会话信息第三部分人际关系第五讲人际关系的产生与发展第六讲人际关系的类型:友谊与爱情 第七讲人际冲突和冲突管理第八讲人际权力和影响三人小组体验式学习Practice,Practice,Practice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出勤/小组表现/作业):30% 期末考核:70%参考书目约瑟夫·A·德维托.人际传播教程(第十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莱斯丽·A·巴克斯特等.人际传播:多元视角之下.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王怡红.人与人的相遇——人际传播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人际传播知识点1
![人际传播知识点1](https://img.taocdn.com/s3/m/71d78002f12d2af90242e630.png)
第一课人际传播基础第一节学习人际传播的意义为什么要学习人际传播?有价值的学习能得到两方面的收益:理论价值和使用价值。
人际传播是人们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和同事交谈,结交新朋友,约会,求职,劝说领导,赞美他人或回应他人的赞美,保持和修复关系,断绝关系……学习人际传播的理论价值:了解人际传播相关知识,真正理解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
学习人际传播的实用价值: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涯的成功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人际传播的知识和技能。
人际传播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人际关系效率提高,并促进事业成功。
第二节人际传播的性质一、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的定义:人际传播是两人或多人之间的语言和非语言互动。
二、人际传播的基本特征:1.人际传播发生在相互依赖的个人之间交流双方总是以某种方式互相联系着,如儿子与父亲,两个朋友,老师与学生,等等。
人际传播是双向的,即发展在两个人之间,也时常扩展到小型的亲密团体比如家庭。
相互交流的个体之间互相依赖:一个人的行为会对另一个人产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会导致另一个人的行为。
2.人际传播和人际关系紧密相连发生在人际关系中的人际传播是实现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你进行人际传播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和另外一个人之间的关系。
例:你与老师的沟通方式明显不同于你与父母之间的沟通。
你与他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也会影响你和他人之间关系的发展。
如果你和一个人以友好的方式互动,你很可能会和对方建立友谊;如果你经常传播憎恨和伤害的信息,那么你很可能会发展出对抗的关系。
3.人际传播存在于人际关系系列之中人际关系有亲密和陌生之分,关系越亲密,交流的个性化程度越高。
例:亲密伙伴之间的交流,如父子之间、情侣之间、好友之间的交流高度个性化。
4.人际传播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信息意义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语言信号和非语言信号共同表达的。
人际交流所传递的信息中,非语言信息承载了90%的意义。
哪种信息为主需要看具体场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个体特征 社会角色 社会关系
4、人际传播特性的角度
只有当个人能够发现自己生性成 斯图阿特:《桥,不是墙,人际传播论》 为一个人,同时也意识到使他人成为 【关键词】 一个人的事物时,人际传播才发生。
人的(人际的而非事际的,个体的而非社会的) 心灵的(精神的而非物质的)
5、人际传播动机的角度(心理学的角度)
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已出汉译本,我校图书馆有)
《人际传播 》 (第十版)
托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
[美]约瑟夫· 德维
THE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BOOK, Joseph A. Devito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已出第十二
版的汉译本)
扩展阅读书目
(五)媒介分类法
电子邮件
书信
面对面 电话
网上聊天
手机短信
其他:如论坛 网络游戏 博客(微博)
四
人际传播的特点
1、人际传播信息交流直接的特点 2、人际传播信息渠道多样化的特点 3、人际传播较强的情境传播的特点 4、人际传播自发随意和非强制性的特点 5、人际传播双向交流、高频互动的特点 6、人际传播受社会性与心理性障碍影响的特 点
人际传播与其他类型传播的比较
1、接受刺激的感官的差别 2、取得反馈机会的差别 3、速度控制上的差异 4、复制信息能力上的差异 5、信息保存上的差异 6、查信息符号上的差异 7、满足特别需要的方面的差异
讨论与思考:
讨论:教材中提到的的人际传播的特点 的不足之处何在? 思考: 1、结合下章的内容思考人际传播应该主要 研究哪些问题? 2、思考人际传播中的把关者问题?
约翰· 斯图尔特(John Stewart)
传播是人们建构我们现实的方式。 人类世界不是由物体构成的,而是由人 们对物体的反应构成的,或者是由物体 的意义构成的,而这些意义是在传播中 商定出来的。不要企图将传播仅仅看作 是一种共享思想的方式,因为它远远不 止于此。人们正是使用这个过程来限定 现实本身的。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 (1997) :广 义的人际传播是指大众传播以外的其他 人类传播类型;狭义的… …是在两者或 者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或凭借简 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 的信息交流活动。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 (1999年 ) : 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 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 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它是一种最典 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 系的直接体现。
参考资料 :
《西方人际传播定义辨析》,王怡红,
《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04 《西方人际传播理论研究述评》(硕士论 文), 张晓菲, 武汉大学, 2005年 《试论人际传播 》,陈力丹, 《西南民 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6/1 《我国大陆地区人际传播研究分析》(硕 士论文),孙琳,兰州大学,2007年
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 “我和他”与“我和你”
非人的、物质的、工具性的
It
YOU THOU 人际的、精神的、生命投入的 伍德(Wood):人际传播连续闭联集
偶 遇 的 陌 生 人
出 租 车 司 机 和 乘 客
售 货 员 和 顾 客
医 邻 同 普 其 生 居 事 通 他 和 朋 亲 病 友 戚 人
亲 密 朋 友
规模
自我 人际 群体 组织 大众 国际 传播 传播 传播 传播 传播 传播
非社会 传播 社 会 传 播
人类传播的分类之二
传 播 发展 传播
乡村传播
区域 传播
内容
政治 经济 文化 教育 传播 传源自 传播 传播人类传播的分类之三
传播
符号
语言传播
非语言传播
性质
人际传播
大众传播
伍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除了自我传播, 其他传播都应该归于人际传播。”
其实根据Kramer的估计,在沟通中非语言信息 占了94%(Seinfeld,January 29,1998) 人类学家Ray Birdwhistell的估计也有 65%(Knapp,1972)。显然,如果我们单纯重视 语言沟通,将无法保证沟通的全面性和正确性。 McNeill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发现 如果只是对话语倾听会丢失75%的意义 (Mahany 1997:E-3)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一项研究表明,个人给 他人留下的印象,7%取决于用辞,38%取决于 音质,55%取决于非语言交流。
传播的功能
(一)传播的表层能力和深层功能 (二)传播的四种功能(拉斯韦尔、赖特)
检测功能 协调功能 传递功能
娱乐功能
人际传播的功能
(一)从个体认知的角度
1、自我认知的功能
所谓自我认知指的是主观的我对客观自 我的评价与认知,即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认 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 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另一角度本质性特点的总结
人际传播的交互性 人际传播的不可避免性 人际传播的不确定性 人际传播的不可逆和不可复制性
《围城》的结尾
那只祖传的老钟当当打起来,仿佛积蓄了半 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搬出来一一细数:“一, 二,三,四,五,六”。六点钟是五个钟头以前, 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 劝他别再为昨天的事弄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 嘉在家里简等鸿渐回家来吃晚饭,希望他会跟姑 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 无意中对人生包涵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 一切啼笑。
课程参考书目:
《人际沟通论》
宋晓亮译 [美]库什曼、卡恩著 上海知识出版社 1989 《人际传播学》 熊源伟、余明阳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1
《人际传播新论》
[美]泰勒著
朱进东等译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2
《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
[美]罗洛夫著 王江龙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7 《人际传播:学会与别人相处》沈荟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3
一
人际传播的概念
在人类多样的传播形式中,人际传播的
历史最为悠久。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以来,人际传播活动 就一直存在着。 它是人类传播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复 杂的形式。 它是构成其他传播形式的基本组成单位。
国外学者对人际传播的界定
人际传播是一个人 1、人际传播意义的角度 运用语言或非语言 麦克罗斯基:《一对一,人际传播的基础》 信息在另一个人心 中引发意义的过程。 【关键词】 一对一 意义
物质自我 社会自我 精神自我
2、认识与控制环境的功能 3、建立关系的功能 4、情感满足的功能 5、交流信息的功能
(二)从社会的角度
1、社会协作的功能 2、文化传递的功能
人文主义与技术主义的分野
一条研究路线把传播的主要功能当作是 人的理解与自我了解,是建立有意义的 关系; 另一条研究路线则认为传播的主要功能 之一是说服、影响他人。
人际传播
主 讲: 媒体传播系 安文军 E-mail: andance@
第一章 人际传播概述
马丁· 布伯(Martin Buber)
人生存的基本事实是彼此关联着的 人。人无法逃避与他人发生关系。我与 你彼此关联,即使我们的交往是一场相 互斗争。即使在彼此的关联中,我已不 完全是我,你也不完全是你。但只有在 生动的关联中,才能直接认识人所特有 的本性。
《人与人的相遇——人际传播论》
《人际传播:多元视角之下》
王怡红著 人民出版社 2003
[美]巴克斯特 、布雷思韦特著, 殷晓蓉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英文教材影印版
《生活中的传播 》 (第三版)
亚· T· 伍德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美]朱莉
COMMUNICATION IN OUR LIVES , Julia T.Wood(北
人际传播是其他传播形式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 人际传播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深入理解人际传播概念的几个层面:
人际传播发生在相互依赖的个人之间。 人际传播与人际关系引起人际传播,人 际传播影响人际关系,也定义人际关系。 人际传播存在于人际序列之中。 人际传播是语言信息与非语言信息的共 同作用。 人际传播存在着直接与间接,同步与异 步等形式的差异。
三
人际传播的类型
(一)人际传播的三分法
两人之间的传播 小群体传播 公众传播
(二)效果与动机的人际传播分类
满足性人际传播
情感
精神
心理
手段性人际传播 告知性 劝服性 激励性
(三)符号分类法
1、语言符号传播 2、副语言符号传播
(四)情景分类法
1、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传播 2、组织中的人际传播 3、大众传播中的人际传播 4、国际传播中的人际传播
《社会心理学》, [美]戴维· 迈尔斯,人民
邮电出版社,2006年
《跨文化社会心理学》, [英]史密斯
(Smith P.B.) [加拿大]彭迈克 (Bond M.H.) [土 耳其]库查巴莎,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年 《中国社会心理学》,王小章主编,浙 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第二辑), 翟学伟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人际传播情境的角度
特伦赫姆、米勒和威尔莫特 【关键词】面对面 感官渠道(直接性\及时性) 泰勒:《人际传播新论》 人际 -人类 人际传播与其他传播 的差别在于可以最大 (interpersonal)
限度地使用感官渠道。
人际传播是一个社会过程,是 在社会情境中发生的,是交往 者围绕社会身份、社会观念编 3、人际传播社会化的角度 码,完成这样一个叙述与再叙 述的双向传播过程。 哈特利:一对一 面对面 双向互动
人际传播的要素
信息源-接收者:每个个体在人际传播中 都承担双重角色 语境:物理语境、社会语境 文化语境 信息:内容信息与关系信息 前馈信息与 反馈信息(自己的和对方的) 渠道:感官渠道(视觉、听觉、嗅觉等) 与媒介(文字、电视、网络) 噪音:物理噪音、生理噪音、心理噪音、 语意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