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167655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15.png)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其在地球上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关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及其与地球倾斜角度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和移动过程。
分组讨论太阳直射点移动对不同地区气候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
第二章: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和测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及其测量方法。
2.2 教学内容: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及其与地球倾斜角度的关系。
测量太阳直射点的方法和工具。
2.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太阳直射点的活动。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
第三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的移动规律。
3.2 教学内容:太阳直射点在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时的位置。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的移动规律。
学生分组进行模拟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实验。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
第四章: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太阳直射点移动与地球气候的关系。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
4.3 教学方法:通过图片和动画展示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太阳直射点移动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记录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
第五章:太阳直射点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5.2 教学内容:太阳直射点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植物生长和动物迁徙的影响。
初中地理天文现象教案
![初中地理天文现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0c1237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35.png)
初中地理天文现象教案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了解地球五带的划分及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分析地球仪上的太阳直射点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运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规律的兴趣和好奇心。
(2)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3)地球五带的划分及特点。
2. 教学难点:(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为什么能产生季节变化?地球上为什么有不同类型的气候?2. 讲授新课(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讲解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规律,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的原因。
(2)地球自转和公转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间差异、地转偏向力等。
(3)地球五带的划分及特点根据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分布状况,划分地球五带,并介绍各带的特点。
3. 课堂练习(1)观察地球仪上的太阳直射点移动,分析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运用地球仪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让学生亲身体验和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4. 小组讨论讨论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农业、气候、交通等。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地球运动的深入研究。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了解学生对地球运动知识的掌握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606a98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04.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1. 主题: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2. 学科:地理3. 年级:八年级4. 课时:2课时5. 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2)掌握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3)能运用地球公转示意图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变化;(2)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模拟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
2. 难点:运用地球公转示意图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2)提问:太阳直射点有何特点?为何会出现南北移动?2. 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2)学生通过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
3. 课堂讲解:(1)讲解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2)举例说明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4. 实践操作:(1)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模拟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2)学生分析模拟结果,验证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标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2. 分析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原因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3. 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模拟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并分析结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理解程度;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绘制地球公转示意图和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能力;3. 模拟实验:评估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模拟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操作技能。
七、教学反思1.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概念和规律是否讲解清晰?2. 学生是否能通过观察地球公转示意图,分析太阳直射点的变化?3.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实地观测;2. 邀请天文专家进行讲座,深入讲解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及其对地球的影响;3.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太阳直射点移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3.2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1.3.2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https://img.taocdn.com/s3/m/c9f54971168884868762d6f0.png)
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南回归线
①曲线与纬线MN有两个交点说明了什么?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上每年只有一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以南(北)的地区每年没有太阳直射
标注A、B、C、D四个位置的节气和日期 简述B、D两处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秋分,9.23 C
N
D 冬至 12.22 A 春分,3.21
北半球为例:
远日点
近日点
位置 A B C
节气
日期
直射点位置
D
夏至 秋分 冬至 春分
6月22日前后 9月23日前后 12月22日前后 3月21日前后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赤道
www.jkzyw.c om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M
N
北回归线
赤道 A B 3.21 6.22 9.23 12.22 3.21
1.3.2 地球运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Leabharlann 自转 公转 赤道面 黄道面
黄赤交角
23°26′
66°34 ′
黄赤交角的特点:
地轴 轴: 黄道面 两 面 赤道面 一 黄赤交角为2326
"一轴两面三角度,三个基本不变"
三角度
轴黄交角为6634 地轴与赤道面的夹角为90
“三个基本不变 ”
B 夏至 6.22
从北天极上空看,地轴“左倾左冬,右倾右冬”
下列四幅表示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中,正确 的是( B )
冬至 冬至
冬至
冬至
绕日过程中,
地轴指向基本不变
黄赤交角大小不变
地球运动方向不变
黄赤交角的存在
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 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太阳的位置与方向导学案》
![《太阳的位置与方向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c04ddbe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76.png)
《太阳的位置与方向》导学案一、导入引言你是否曾想过为什么太阳每天都会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呢?为什么夏天太阳的位置比冬天高呢?今天我们就来进修关于太阳的位置与方向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有趣的话题吧!二、目标设定1. 了解太阳的运动规律,能够描述太阳的升起和落下方向。
2. 掌握夏至、冬至、春分、秋分等重要时刻太阳的位置变化。
3. 能够诠释为什么夏天白天时间长,冬天白天时间短的原因。
三、知识讲解1. 太阳的运动规律: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
这是因为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导致太阳看起来在天空中从东向西运动。
2. 太阳的高度:夏至时太阳在天空中最高,冬至时最低。
这是因为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角度不同,导致太阳直射点位置不同。
3. 太阳的影子:太阳高度越高,物体的影子越短;太阳高度越低,物体的影子越长。
四、实践操作1. 观察太阳的位置:在不同时间观察太阳的位置和方向,记录下来并比较。
2. 制作日晷:利用日晷观察太阳的影子变化,了解太阳的运动规律。
3. 计算太阳高度:根据太阳的影子长度和物体的高度,计算太阳的高度角度。
五、拓展延伸1. 太阳能利用:了解太阳能的来源和利用方式,探索可更生能源的重要性。
2. 太阳系探索:进修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的运动规律和特点,拓展对宇宙的认识。
3. 天文观测:参与天文爱好者活动,观测星空中的各种现象,增长知识和兴趣。
六、总结反思通过进修,我们了解了太阳的位置与方向的规律,明白了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太阳运动的影响。
希望大家能够继续探索天文奥秘,发现更多有趣的现象,让我们一起探索宇宙的奥秘吧!七、作业安置1. 制作一个太阳运动模型,展示太阳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
2. 调查太阳能利用在当地的应用情况,撰写一份调研报告。
3. 观察星空,记录下自己发现的有趣现象,写成一篇观星日记。
八、课后反馈1. 你对太阳的位置与方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吗?2. 你在实践操作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的?3. 你对天文学和宇宙有了新的认识吗?通过本次进修,希望同砚们能够对太阳的位置与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激发对天文学和宇宙的兴趣,不息探索未知的领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
初中地理太阳运动教案
![初中地理太阳运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eaa385f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70.png)
初中地理太阳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规律,掌握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
2. 能够解释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及其对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学会利用太阳确定地理方向。
教学重点:1. 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规律。
2.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1.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2. 利用太阳确定地理方向的方法。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球模型。
2. 太阳高度角计算器。
3. 户外观察太阳的位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天空中的太阳,提问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规律。
2. 学生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总结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
二、讲解太阳的运动规律(10分钟)1. 讲解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路线,解释太阳东升西落的原因。
2. 讲解太阳高度角的定义及其变化规律。
3. 引导学生理解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对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户外观察太阳的位置(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配备一个太阳高度角计算器。
2. 引导学生利用计算器测量太阳的高度角。
3. 学生记录测量结果,并观察太阳的位置变化。
四、讲解利用太阳确定地理方向的方法(10分钟)1. 讲解利用太阳的东升西落确定地理方向的方法。
2. 讲解利用太阳高度角确定地理方向的方法。
3. 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利用太阳确定地理方向。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规律及其对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2. 学生分享户外观察太阳位置的体会和收获。
3.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解答学生的疑问。
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对农业、建筑等方面的影响。
2. 组织学生进行太阳位置变化的观察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户外观察,让学生了解了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规律,掌握了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及其对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同时,学生学会了利用太阳确定地理方向的方法。
但在实践中,部分学生对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和利用太阳确定地理方向的操作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8b82d4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e1.png)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教案1.1 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1.1.1 地球绕太阳公转1.1.2 地球自转1.1.3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1.1.4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意义二、知识点讲解2.1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2.1.1 太阳直射点的定义2.1.2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原因2.1.3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2.1.4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的影响三、教学内容3.1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现象3.1.1 春分和秋分时的太阳直射点3.1.2 夏至和冬至时的太阳直射点3.1.3 昼夜长短的变化3.1.4 四季的形成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目标4.1.1 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概念4.1.2 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4.1.3 能够解释四季的形成和昼夜长短的变化4.2 过程与方法目标4.2.1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太阳直射点的变化4.2.2 学会使用地理工具(如地球仪、经纬网等)来研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4.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4.3.1 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和自然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4.3.2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重点5.1.1 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和南北移动规律5.1.2 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形成5.2 教学难点5.2.1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5.2.2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的影响以上是关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教案”的初步编写,后续章节将根据您的要求继续补充。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1 地球仪6.1.2 经纬网模型6.1.3 PPT或教学课件6.2.1 学生地球仪6.2.2 经纬网图6.2.3 笔记本、笔七、教学过程7.1.1 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7.1.2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7.1.3 提问:什么是太阳直射点?7.2 知识讲解7.2.1 通过PPT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7.2.2 结合地球仪讲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过程7.2.3 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的影响7.3 实践操作7.3.1 学生分组讨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7.3.2 每组选取一个代表进行讲解7.3.3 教师点评并总结7.4 巩固知识7.4.1 提问: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与哪些地理现象有关?7.4.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7.4.3 利用经纬网图让学生判断不同季节的太阳直射点位置八、板书设计8.1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8.1.1 春分和秋分:太阳直射点在赤道8.1.2 夏至: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8.1.3 冬至: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8.2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的影响8.2.1 昼夜长短的变化8.2.2 四季的形成8.2.3 地球气候带的划分九、作业设计9.1 绘制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示意图9.1.1 标注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时间点的太阳直射点位置9.1.2 描述太阳直射点移动对昼夜长短和四季的影响9.2 分析当地气候特点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9.2.1 收集当地气候资料9.2.2 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当地气候的影响9.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地球的公转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 教学效果反思10.1.1 学生对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理解程度10.1.2 学生对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形成的掌握情况10.1.3 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建议10.2 拓展延伸10.2.1 太阳直射点与地球环境的关系10.2.2 地球运动产生的其他地理现象10.2.3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1 太阳直射点的定义和南北移动规律在讲解太阳直射点的定义时,需要重点关注学生对太阳直射点的理解,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太阳直射点是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表面的点。
【公开课教学设计】《地球公转地理意义》教案
![【公开课教学设计】《地球公转地理意义》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04f4c2551810a6f5248636.png)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学习内容特征分析】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地理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中常见的内容之一。
本课内容与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并列的内容。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因此这节课又是前边所讲内容的继续。
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
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及其计算方法与应用。
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
【学生特征分析】前面学生已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和黄赤交角的概念,这就为这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但还存在空间感和动态感不强以及归纳概括能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掌握由于黄赤交角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过程方法:运用地球仪,自制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及相应的地理现象,师生互动讨论、辨析疑点和难点。
情感态度: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具及地球仪,学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由黄赤交角说开去,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运动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会发生变化。
(实验演示)演示地球在不同的公转位置上,用激光笔模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让学生初步感知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学设计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92c3461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f9.png)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直射点是如何随着地球公转而移动的;2.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3.学会使用地球自转模拟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方法。
教学准备:1.太阳直射点的概念讲解PPT;2.地球和太阳模型;3.世界地图;4.学生小组合作表演的道具准备。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主题(10分钟)教师出示太阳直射点的概念讲解PPT,向学生介绍太阳直射点是什么以及其重要性。
通过提问开展讨论:太阳直射点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变化而移动吗?移动对地球气候有什么影响?Step 2:地球公转的原理(20分钟)教师使用地球和太阳模型,通过模拟地球公转的过程,向学生展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真实情况。
教师让学生观察地球和太阳模型,探讨太阳直射点是如何随着地球的公转而移动的。
Step 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30分钟)教师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的变化。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并引导学生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不同地区的气候有什么影响。
Step 4:小组合作表演(3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地球公转的不同位置。
每个小组用身体的动作来模拟地球公转的过程,并演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其他小组成员观察并记录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完成表演后,学生们互相交流并讨论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
Step 5: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并总结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赤道地区气候比较炎热?为什么季节会有变化?Step 6:拓展练习(10分钟)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再次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例如:夏季南半球的太阳直射点在哪里?冬季南半球的太阳直射点在哪里?为什么北半球的夏季比冬季热?Step 7: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回顾所学内容,强调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教师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增加课堂互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ca5971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bc.png)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引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重要表现之一。
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于地理学习和对气候变化的理解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个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旨在帮助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且有趣的学习体验。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原理;2. 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现象;3. 掌握定位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4. 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模型;2. 世界地图;3. 环球温度统计数据;4. 图表和图解示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提问:太阳直射点是否一直保持在同一位置?为什么?2. 理论介绍(15分钟):- 使用地球仪或模型,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解释地球自转导致白天和黑夜的交替现象;- 解释地球公转导致季节变化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直射点可能会发生移动的原因。
3. 太阳直射点移动示例(20分钟):- 利用世界地图,标注出太阳直射点位置;- 根据时间和季节,移动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让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季节的影响;- 使用环球温度统计数据,帮助学生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不同地区的温度变化的影响。
4. 实际应用(20分钟):- 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城市;- 让学生使用所学知识,分析选定地区的季节和温度变化;- 学生们需要考虑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对该地区气候和季节的影响;- 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并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
5. 总结和讨论(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和影响;-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太阳直射点移动可能对地球气候变化产生的其他影响;-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四、教学延伸:1. 继续研究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和时间的位置变化;2. 探索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其他地理现象(如海洋流动)的影响;3. 利用实际数据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01f3e17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d5.png)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其在地球上的分布。
2. 使学生掌握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分布。
2.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
三、教学难点1.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
2. 如何在实际观察中验证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分布及南北移动的规律。
2. 运用演示法,通过地球仪等教具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
3. 利用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太阳直射点的日常变化,验证南北移动的规律。
五、教学内容1.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太阳直射点是指太阳光线垂直照射地球表面的点,地球上有两个太阳直射点,分别为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
2. 太阳直射点的分布: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分布随着地球绕太阳公转而发生变化,每年大致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移动。
3.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的移动呈现出周期性变化,春分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随后逐渐北移,到达夏至时位于北回归线,南移,秋分时位于赤道,冬至时位于南回归线。
4. 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原因:地球自转轴的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南北移动。
地球自转轴与地球公转轨道平面的夹角约为23.5度,使得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呈现出南北移动的规律。
5. 验证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导学生观察太阳高度角的变化,通过测量不同季节太阳高度角的方法,验证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六、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询问学生对太阳直射点的了解。
2. 讲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分布:利用地球仪等教具,展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变化。
3. 讲解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的规律及原因:详细阐述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的规律,并解释地球自转轴倾斜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
4. 演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通过地球仪等教具,演示太阳直射点在不同季节的位置变化。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ea57b69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16.png)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说课稿一、课程背景•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的第2课,主要内容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这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第一个单元,涉及到地球的运动和地理的基本常识。
•学生已经学习过地球是圆球体、自转和公转等知识,在本节课中,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和移动规律;–了解太阳直射点对地球气候的影响;–掌握计算太阳高度角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媒体演示,引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习积极性;–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的地理兴趣,增强学生对地理科学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地球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和移动规律;–掌握计算太阳高度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太阳直射点对地球气候的影响;–运用计算太阳高度角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使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引发学生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思考。
•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并提出以下问题:–地球为什么有四季?–太阳直射点随着时间有什么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地球气候有什么影响?2.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多媒体演示,向学生介绍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和移动规律。
•讲解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的位置,以及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在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之间移动的规律。
3. 讨论与合作(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3-4人,让他们共同探讨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和影响。
•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为什么太阳直射点会移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对不同地区的气候有什么影响?•鼓励学生归纳总结他们的讨论结果,并在班级中进行展示。
4. 计算太阳高度角(15分钟)•讲解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https://img.taocdn.com/s3/m/53efeeaa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bf9a915.png)
黄赤交角
热带
温带
பைடு நூலகம்
寒带
变大
变大
变小
变大
变小
变小
变大
变小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
地轴北端在宇宙中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太阳直射点 在南北回归 线间随季节 而移动
三、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N 切点
12月22日 冬至日
切点 S
N
3月21日 春分日
12月22日 冬至日
S
6月22日 夏至日
3月21日 春分日
12月22日 冬至日
切点 N S 切点
N
6月22日
夏至日
3月21日 春分日
9月23日 秋分日
12月22日 冬至日
S
6月22日 夏至日
N 切点
3月21日 春分日
9月23日 秋分日
12月22日 冬至日
切点 S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夏至日—6月22日
秋分日—9月23日
春分日—3月21日
春分日—3月21日
冬至日—12月22日
太阳直射点位置及移动方向
日期
春分—— 夏至
夏至—— 秋分
秋分—— 冬至
冬至—— 次年春分
太阳直射的 太阳直射点移
半球
动的方向
北半球 向北移动
北半球 向南移动
【学习目标】 1.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 2.掌握太阳直射点回归运 动的一般规律。 【教学重难点】: 1.黄赤交角的形成 2.以动态的思维思考太阳 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一、太阳直射点
地球表面接受太阳垂 直照射的点。
地心与日心连线与地 球表面的交点。
地方时是正午12时
_探究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_教学设计_邓霞林
![_探究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_教学设计_邓霞林](https://img.taocdn.com/s3/m/093adc1852ea551810a6873e.png)
【期望学生】通过模拟实验,知晓太阳直射点会 随地球公转而南北移动。在目前黄赤交角为 2。3 26’的 情况下,通过实验观察得到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变化范围。
学案内容举例: 图中 A、B、C、D 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四个位置。 通过模拟试验,完成下表。
A
B
D
C
31
2014 年 第 23 期
高中地理
地球处于不同公转位置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黄赤交角的假设角度
A
B
C
D
2。3 26'(目前)*
。0
2。3 26'N
。0
2。3 26'S
。0
9。0
自定角度(比目前大)
介绍,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把文字内容转化为形象化的图 像。
学案内容举例: 自学阅读 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入射角度 为 90 度的地点。它是地心与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的交 点。在某一瞬间,到达地面上太阳光线可视为平行光, 太阳直射光线的延长线能通过地球球心的。 【设计思想】静态的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是程序性 知识学习(学生动手画图、动手操作地球仪进行模拟实 验)的基础或起步阶段。学生自学阅读陈述性知识——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可提高地理学力。可能部分学 生在短时间内通过阅读难以迅速明了概念,教师利用教 具演示讲解,促进学生的理解深化。 【期望学生】能从两个角度理解太阳直射点的位 置特征——该点太阳光线与地平面垂直,且太阳光线延 长线指向地球球心。 (2)动手画一画。请学生在不同的光照图中找出 太阳直射点,并依据纬度的定义在图中读出直射点的纬 度数值。 学案内容举例: 请你在下图中用 标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并说 出其纬度。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微教案和微反思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微教案和微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352c01ede80d4d8d15a4f1b.png)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教学内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教学目标:
1. 能知道什么是太阳直射点及其移动的规律。
2. 理解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之间的关系。
3. 引导学生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难点:理解太阳直射点与昼夜长短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练习题
教学过程:
一、太阳直射点的含义。
二、太阳直射产生的地理意义。
三、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1. 观看视频,找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2. 通过公转图了解四个节气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产生
的地理现象。
3. 通过示意图进一步分析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昼夜长短变
化之间的关系。
4. 小结:
(1)太阳直射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那个半球就昼长夜短,
另一个半球就昼短夜长;
(2)太阳直射点朝哪个半球移动,那个半球白天越长。
四、巩固练习
微反思:昼夜长短的变化在初中地理考试中经常出现,如果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有利于解答这类型的题目。
此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通过模拟视频、模拟题和示意图的演示和分析,变抽象为形象,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可惜课件中的动画缺乏3D效果,还不够精美、有动感,如果采用flash制作效果更佳。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26cdaf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cc.png)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其在地球上的移动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3. 提高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培养合作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其定义。
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3. 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太阳直射点的概念、移动规律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的推导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2. 利用地图、模型等教具,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模型展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引发学生对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好奇心。
2. 讲解太阳直射点的概念及其定义,让学生明确太阳直射点的含义。
3. 推导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模型,发现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4. 分析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通过案例让学生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对地球气候的规律性影响。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6. 布置作业:设计有关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及气候影响的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作业批改,评价学生对太阳直射点概念、移动规律和气候影响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的表现,评价其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气候变化关系的理解。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观测太阳直射现象、调查当地气候变化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八、教学资源:1. 地球仪模型:用于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 PPT课件:包含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气候影响等知识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设计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38ab2196edb6f1aff001fc6.png)
《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与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设计高一地理组田东东课标解读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标解读:结合相关示意图分析地球公转运动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的规律,进而分析昼夜长短规律。
学习目标1、学生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并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2、根据太阳知识点的回归运动规律,判断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教学过程环节一开启智慧之门提问:夏季日出的时间?现在(10月31日)日出的大致时间?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出昼夜长短变化的现象,导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昼夜长短的变化,引出课题——《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与昼夜长短的变化》。
环节二学生执掌课堂一、任务(3分钟)小试牛刀: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二分二至时的具体位置)?2、二分二至日时,全球昼夜长短的关系?能力提升:1、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南)半球时,全球昼夜长短的关系?2、太阳直射点在回归运动过程中,全球昼夜长短关系的变化?视野拓展:极昼极夜产生的地区与条件?二、独学(10分钟)1、学习小组成员根据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动态图,结合教材P19图1-3-6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员先自己独立学习,找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二分二至时的具体位置)。
2、在第1小题解决的基础之上,依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学习小组成员在昼夜关系图上指出二分二至日时,全球昼夜长短的关系。
3、在前2个小题完成的基础之上,让学有余力的个别同学试着总结概括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南)半球时,全球昼夜长短的关系与太阳直射点在回归运动过程中,全球昼夜长短关系的变化。
三、择善(5分钟)1、学习小组全体成员探讨交流学习成果,组内自查,及时完善学习成果。
2、适当照顾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要求小组其他成员给予合适的帮助。
3、汇总学习成果,做好展示准备。
地理初中太阳移动规律教案
![地理初中太阳移动规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40fa5c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9c.png)
教案:太阳的移动规律年级:八年级学科:地理教学目标:1. 了解太阳在天空中的移动规律,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和四季的形成。
2. 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教学重点:1. 太阳在天空中的移动规律。
2. 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和四季的形成。
教学难点:1. 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和四季的形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太阳在天空中的移动规律吗?2. 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太阳在天空中的移动规律,包括太阳的升起、落下和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2. 讲解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包括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的特点。
3. 讲解四季的形成,包括太阳直射点变化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三、实例分析(10分钟)1. 分析太阳直射点变化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农业生产、气候变化等。
2.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解答学生练习题中的疑问,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五、小结(5分钟)1. 总结太阳在天空中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和四季的形成。
2. 强调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让学生绘制太阳在天空中的移动规律示意图。
2. 提醒学生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太阳在天空中的移动规律,让学生掌握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和四季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加强课堂练习的针对性,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https://img.taocdn.com/s3/m/d15417df770bf78a65295491.png)
黄赤交角的度数:23°26’21”
什么是太阳直射点?
90°
0° 直射点
地平线
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 1.地球的公转 2.黄赤交角的存在 移动的周期 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回归线 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26′的两条纬度圈之间做回归 运动。故称南、北纬23°26′为南、北回归线。南、北回归线分别 是阳光在地球上直射点的最南和最北界线。
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及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总结
日期 3月21日前后 直射纬度 0°(赤道) 对应节气 春分
6月22日前后
9月23日前后
23°26′N
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赤道)
夏至
秋分
12月22日前后
23°26′S
冬至
思考:
地球上哪些区域有太阳直射? 哪些区域没有太阳直射? 直射区域:包括南北回归以 不相同。 及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 所有受太阳直射的区域在一年当中,直射次数是否相同? 有两种情况: 非直射区域:包括南回归线 有几种情况? 以南地区和北回归线以北地 1 、南北回归线上,每年只有一次太阳直射。 区。 2、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每年会有两次太阳直射。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授课人:侯健
学习目标: 1.掌握黄道平面、赤道平面及黄赤交角的 概念。 2.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成因及规律。 3.进一步认识回归线。
黄 道 平 面 与 赤 道 平 面 宏 观 示 意 图
黄 赤 交 角 示 意 图
概念:
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所在平面 赤道平面:地球赤道所在平面 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所形成的二面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教案
王新香
课标分析
新课标内容标准为“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运动分为自转和公转,其中公转的地理意义主要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
划分和五带的形成。
本课“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直接
因素,对本课知识内容的掌握是达到该课标的关键点之一。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地球运动一般特点之后安排的。
教材内容主要讲述了黄赤交角的产生以及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先讲黄赤交角,随后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这部分内容抽象复杂、难以理解,承接了
前面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内容,也为后面昼夜变化、四季五带的内容作铺垫。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刚入学,地理基础普遍都比较差。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
学生刚学过,这对本节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高一学生尚未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以及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差,思维不成熟,考虑问题还比较片面。
以此
要采用较直观地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用自己的话说出太阳高度角和太阳直射点的概念;画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并解释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教师的模拟实验和讲解形成对太阳高度角和太阳直射点的认识;通过观察动画演示和小组讨论探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
化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难点是太阳直射点运动的规律。
教法学法
教法为讲解法、演示法和引导法;学生学法为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